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2 17: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 渔村。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1-35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什么是城市化?

2、阅读P31的图2.16,思考:城市化的表现除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乡村变为城市以外,还有哪些?

3、阅读P31的第2段、P32的图2.17,归纳:促进城市化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

4、阅读P32的第1段,归纳:为什么人类要推进城市化,即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

5、阅读P33的“案例4”,对照图2.19,填写P34的表格。

(三)小组讨论(8′)

1、城市化的表现、拉力和推力有哪些?

2、城市化的意义?

3、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A.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B.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

C.文艺复兴时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38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根据P35图2.23,从城市化开始时间的早晚、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城市病四个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2、阅读P36的图2.24,说出城市化导致生物、土壤、降水量、地表径流量、蒸发、下渗、地下径流量、水质、气温、光照、风速、风向等地理要素发生了什么改变?

3、阅读P36—37的图2.25,划出四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的来源和危害。

4、阅读P38的第1段,结合课外知识,思考怎样减轻城市病?

(三)小组讨论(8′)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3、如何减轻城市病?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

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

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

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2.2商品谷物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2.2商品谷物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

2、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3、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农业地域类型之商品谷物农业。教材通过图文结合展示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类,以区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教材没有明确展示,要求学生通过类比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自己归纳。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3)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难点

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及特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之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具有怎样的区位条件,它又有哪些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作物一般以______和______为主,美国等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______经营,而我国一般是 ______。(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识记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知识。

2、读图3.14,试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角度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3、参照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通过类比已学知识,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小组讨论(8′)

1、哪些区位条件属于自然条件,哪些属于社会经济条件;

2、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在美国等国家,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一般是国营。

2、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

气候:气候温和; 地形:地势平坦开阔; 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土壤:土壤肥沃。(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国际市场广阔; 交通:交通便利;

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科技: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3、特点: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五)拓展练习(5′)

《新坐标》P36【随堂双基练习】5-6题。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

第四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必修2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3.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办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分析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主要要讲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而人口合理容量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为什么要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其意义是什么。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难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找出并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根据书本及生活实际,思考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4.世界各国应该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三)小组讨论(8′)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如何制约它?(正相关、负相关)

2、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实现或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2.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图示反映了()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

第五篇: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

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影响大牧场放牧业及乳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

2、学会分析并掌握促进放牧业、乳畜业发展的方法有哪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通过读图分析西欧气候条件对乳畜业的影响及西欧经济发展对乳畜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畜牧业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农业的发展既要自然条件的支持又要人文条件的辅助,提高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对大牧场放牧业与畜牧业的区位条件的考察,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分布、成因、特点

(2)影响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区位因素

2、难点

影响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前面我们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种植业区位条件的影响。大家也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所以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种水稻,那么不同地区都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呢?为什么适合发展那些农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行畜牧业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会分析畜牧业的区位条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1-54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等国的、气候区。其特点是、。

2、根据书本P51案例4,概括潘帕斯草原放牧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阿根廷为保障其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3、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等地的 周围,其生产对象主要是:,产品是、。

4、完成书本P52页活动题。

(三)小组讨论(8′)

1、自然因素及人文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2、对比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区位条件的异同?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牛占重要地位的国家是()A.美国、阿根廷 B.美国、澳大利亚 C.南非、新西兰 D.南非、阿根廷

2.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区位选择条件的叙述欠妥的是()

A.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C.距海港较近,交通方便 D.经济发达,市场条件好

3.关于阿根廷牧牛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牧牛业获得飞快发展

B.这里最早的良种牛是澳大利亚人带来的 C.这里所产的牛肉主要出口到美国 D.这里的牧牛业一直是粗放的经营方式

右图为某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气候与农业区位选择的关系密切。根据图示回答1-2题:

1、该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该气候典型分布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乳畜业 D.混合农业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四、课后反思

下载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