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政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图示等多种多媒体的显示,讲明一个问题: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互动,教师列举大量感性事实引出了一个概念——物质(抽象),要综合两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物质概念,理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哲学理论对事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情感目标
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初步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重点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是教序重点。这一观点对于说明社会的客观性最为紧要。
教学难点
“物质概念”是教序难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且容易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在讲述过程中利用学生学过的历史、经济知识事尽量用谈话法、分析本框题的内容主要以讲述法为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谈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师]那要说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只要证明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否充分?
[生]只说明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不够的,还需要证明社会的客观性。
[师]对。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说明的问题。
[讲授新课](随即板书框题)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生]我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可能是客观的。
[师]为什么呢?
[生]不管怎么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的,如一些河流、山脉、峡谷是自然界地质变化的结果,并没有依照人的意识。而社会则不同,所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总是由一定思想意识支配的。我们平时总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确选择,是符合中国人民利益,体现了人民的意志。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中国走上现在的路子是邓小平决定的,他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经济特区就建立了,他又写下壮丽的诗篇,中国就实行了市场经济。可见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依赖人的意识的。
[师]这位同学的演讲很精彩,连我都快被他说服了。但这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我承认这位同学刚才谈到自然界与社会的不同点,正因为社会具有与自然界不同的这些特点,我们理解社会的客观性难度较大,这位同学的观点还是大有市场的。尤其是认为杰出人物的意识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神的意志决定的,那就更加荒谬了。(多媒体显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师](讲解)上述两种观点都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意识的产物,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是不正确的。
[生]老师,您能否举例说明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并不能决定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发展。
[师]在中国,梁启超等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袁世凯想当皇帝,张勋要复辟,结果不是失败,就是留下历史笑柄。这说明什么,“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终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屡遭挫折(特别是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前)这说明革命的发展也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毛泽东也曾想使中国人民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结果又如何呢?同样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的事业,要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依靠党和领导人物的决策,但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规律,不能想怎样就怎样,如果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话,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早实现了,共产主义也该成为现实。
[师]谈了这么多,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了较系统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板书)
展示猿进化为人的图片(多媒体显示)
[师]这个图片说明了什么?
[生甲]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
[生乙]人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生丙]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
[师]大家谈的很好。当古猿进化为人时,就形成了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古猿的群体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劳动使人告别了动物界。可见人类社会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什么精神的演化物,而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师]刚才我们从社会的产生来看,它是客观的。那么人类社会产生后,则要存在和发展。
请问: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师]请看社会构成示意图(多媒体显示)
此示意图形象说明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大家回顾一下,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呢?
[生]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生产。其次,人们只有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
[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影响社会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能否举例说明?
[生]现在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理想为什么在变;关键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如70年代人们的生活理想“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现在呢,可能是要“圆汽车梦”。
[师]谈得不错。总之,整个社会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体指什么?
[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师]对。从前面示意图上也能看出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能否随意选择呢?不能,即它是客观的,也即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板书)
[师]要说明这个问题,应从哪儿人手呢?
[生](思考)
[师]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呢?
[生]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师]那么这个问题就该转化成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师]对,接下来我们就来分别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生产力客观性分析(多媒体显示如下)
分析:从生产力的构成来看,它是客观的。
[师]生产力的要素包括什么?(可结合屏幕显示回答)
[生甲]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生乙]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师]都对。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起步,且原有生产力水平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这同时也说明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制定每年经济增长速度为20%,明天就要使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能行吗?它是客,观的。无论是从生产力的构成,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都是客观的。
[生]老师,既然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那么“第一代”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呢?
[师](风趣说)面临的是类人猿的“最后一代”的生产力水平,即天然石块。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多媒体显示)
[师]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能否依赖人的意识;1958年,中国曾想过渡到共产主义,结果导致全国性大饥荒,现在我们意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说明什么?
[生]生产关系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师]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五十年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村更是以手工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与超前的生产关系怎能相适应?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师]我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行吗?
[生]不行。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是多层次的。单一的公有制生产关系是无法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的。
[师]对,那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
[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发展。
[师]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对所有制结构曾进行艰辛的探索,这个探索过程也说明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师]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客观性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那么就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是不是杂乱无章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如社会形态的更替为什么是这样更替,而不是那样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张勋复辟为何留下历史笑柄?五十年代全国“人民公社化”结果导致全国性大饥荒,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伟大成就?就在于是否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碰壁,遵循规律才会取得成功。总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它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板书)
[师]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
[生]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师]这个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任何社会形态都起作用,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生]价值规律。
[师]社会规律还很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某种规律的支配。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依赖人的意识?我们不理这些规律,行吗?
[生]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五十年代,我们就想走进共产主义社会,是违背规律的,所以受到了惩罚。
[师]是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讲起来似乎大家都清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曾多次违背这个规律。你能否举例说明?
[生]我们曾一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搞“一大二公”。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渐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生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发展,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生乙]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三个有利于”体现了这一规律。
[生丙]“十五大“的一些新观点也体现了这一规律,比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也可以用,只要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师]大家谈得不错。大家再进一步思考,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不是中央领导人随心所欲制定的,“三个有利于”是不是邓小平头脑一热就提出来了呢?
[生]:不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施。“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具有必然性,是符合规律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师]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它就存在并发生作用,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同样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违背这个规律同样会受到它的惩罚。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也不少。(可让学生列举)现在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加深了“不找市长找市场”就是人们利用价值规律办事的形象说法。
看来,社会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我们把这种客观实在称之为物质。(多媒体显示如下内容)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①光学②法律③生产关系④阶级利益⑤磁场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⑧万有引力规律
[生]③④⑤⑧属于物质现象。
[师]对,我们今天所讲的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质,题中③④⑤⑧实际上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万态共性乃是客观实在性。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比如“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通过实验,我们能证明它客观存在着,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的东西。
课堂小结:
本课讲了一个问题: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引用了一个概念——物质(抽象)综合两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第二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学设计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学设计 授课人:李阳
一、教学整体构思
本节课以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为指导,按照“自主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为主线,将具体材料或生活事例与抽象的理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同、接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材分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本框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为下面讲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因此,本框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看,关于本课知识设计的概念、原理,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所以学生已经具备学好本课的知识前提。但由于哲学概念、原理较为抽象,再加上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理解本课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并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归纳整理,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教学方法:情景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 提问:大家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新闻事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决策。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历史领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新课学习】设疑探究 精讲点拨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教师检查导学案预习情况,做出点评)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板书)
【聚焦社会 感悟哲理】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材料一 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材料二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养老抚幼功能弱化。2013年,我国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材料三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养老等问题更加尖锐,群众生育观念发生重大转变。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探究一:材料中哪些属于社会存在?哪些属于社会意识? 探究二: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出调整?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小试牛刀】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A.科学发展观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E.“三个代表”的思想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H.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板书)
【学生探究,总结交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③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
多媒体展示图片:送子观音
探究三: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这种思想和行为与现实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错误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如实的或歪曲的反映)。
探究四: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依然有人相信神灵?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探究,总结交流】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二孩大讨论】
“十二五” 以来,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养老抚幼功能弱化。人口红利减弱;群众生育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探究五:你怎样看待全面二孩政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探究六:有人说,全面二孩政策是***等领导人主观臆想出来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三、马克思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实践观点
(师生归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结提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其实质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我的收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2)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知识拓展】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 的具体表现。【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我们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中探究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打开社会历史领域的钥匙,是因为他能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看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这一观点也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第三部分 课堂检测(略)
第三篇:高二教案(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_1
高二教案(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
客观的)
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
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议一议”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克隆羊“阳阳” XX年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这说明,人类产生后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上述事实说明
()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待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因为
()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D.人类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4.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党和政府、专家学者都始终在强调,西部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这是因为
()
A.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绝对服从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和自然的基本前提 D.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和谐一致的 二.简答题
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第四篇: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哲学单元教学设计是英特尔R未来教育理念的实践成果,是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英特尔R未来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题《高中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与应用》研究实践成果,是实践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有效整合的典型课例。
单元计划模板
第五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物质概念,理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能力方面,学会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从而得出哲学理论的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结合生产方式的客观性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明确和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物质概念的教学,学生理解有难度。注意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区别。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相结合。课堂教学民主化,留足学生发挥的空间,主要采用谈话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克服学生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认识的迷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能不能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就说明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要证明世界的客观性还必须证明社会的客观性。)
08年,在台湾新一届领导人大选中,国民党获得空前的胜利,民进党遭惨败,原因是什么呢?(这反映出当前台湾地区的主流民意,这是台湾人民的明智选择。在民进党主政8年时期,以陈水扁为首的一伙不顾台湾人民民生疾苦,疏于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不顾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大耍政治手腕,置两岸骨肉分离而不顾,试图把台湾从祖国怀抱分离出去,搞“台独”,激起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新课教学)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有人认为: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容易一些,而理解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则困难些,这是为什么呢?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而社会是由人组成,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所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追求某种目的,受一定思想动机的支配。这就是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就在于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既然如此,要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就难免有些困难了。)
讨论: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还有人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①前者夸大了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后者不过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罢了。②这两种观点都否认了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客观性,都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是错误的。③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老师安排时间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从本质上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②哲学中的物质是怎样定义的,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什么不同?
(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1、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注意: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板书)
设问:人类起源于什么?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
(古猿。人和人类上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当古猿进化为人时,就形成了以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猿群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在其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导致人类社会的诞生。)老师总结:可见,人类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阶段。
2、其次,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注意: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看)(板书)
设问:从人类社会产生看,社会是客观的。那么,人类社会产生后,则要存在和发展,其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虽然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有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有国家政权,有生产和消费,有道德和科学等等,但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人们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吃、穿、住等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②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在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这两方面构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们通过生产劳动,使自己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③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社会发展史表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
设问: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否举例说明?
(现在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理想都在发生着变化,关键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方式在变化。比如过去家庭消费追求的“三大件”与现在家庭消费追求的“三大件”是不同的。又比如过去的“伐木英雄”现在成为“植树英雄”。过去的“量入为出”,现在“消费按揭”等等。)
提问:教材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表达了什么意思?
(说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1)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板书)
设问: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体指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能否随意选择?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板书)
设问: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已有的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新的活动。那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教材是怎样说明,有几个方面?(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说其客观性。)(3)、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设问:什么是生产力?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生产工具与生产力是什么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力量。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设问:人类使用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史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金属工具、手推磨——机器工具、蒸汽机——电子工具。试问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哲理?(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一变化告诉我们,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原有的生产力水平有多高,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小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的各要素是客观的,生产力是客观的。
举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就是要求我们在做各项工作时,都必须承认生产力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从客观条件出发。
(4)、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板书)提问:什么是生产关系?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立足国情,着眼于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试问这一材料蕴涵着什么哲理?
(一个社会采取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以及它的具体形式,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该社会现实的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以及它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的超前与落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变更与发展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设问: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怎样理解?(略)
小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都是客观的,说明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图示略)
我们说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仅表现在它的产生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还表现在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3、再次,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从支配规律来看)(板书)提问: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个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任何社会形态都起作用。)
提问: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这些规律是否依赖人的意识?违背规律办事能成功吗?
(比如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的价值规律、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规律等,其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规律的支配。人的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面貌,但不能决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搞“一大二公”,以及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导致全国大饥荒;又如历史上张勋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落得笑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是由中央领导人随心所欲制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都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现实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这些都充分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各项工作的胜利。)
老师小结: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整个第一节的知识内容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存在。即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第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根源性、客观性,揭示了物质的惟一特性(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反映了物质具有可知性(关于这点,我们在第二节会学习)
第二、要明确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一方面,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区别的,哲学上讲的物质具有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这一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即是不生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是有生有灭的。
(设疑:物质是不生不灭的,而阶级是物质,所以阶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阶级斗争是永远存在的。)
小练习:鉴别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①光学 ②法律 ③生产关系 ④阶级利益 ⑤磁场 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⑧万有引力 ③④⑤⑧
第三、要明确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感念则概括了整个世界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客观实在性。
第四、要把握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存在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现象;但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是物质而不是意识,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第五、要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总结:
哲学原理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实际工作中,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作业安排(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