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1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②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③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②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
③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④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②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提高识图能力,并能结合“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出内迁各族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学习法
谈话法
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什么?
讲授新课:
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请同学阅读书本第一子目内容,结合示意图,了解“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
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学生回答:(略)师: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内迁,这些民族内迁到中原会带来什么影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鲜卑族为例,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鲜卑族的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魏国,定都在平城,史称北魏。同学们想一下,北魏皇帝处在一座远离中原的城市,想要很好统治中原人民,容易吗?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思考讨论:假设你就是北魏孝文帝,你想加强对中原人民的控制,会怎么办呢?
(各小组学生交流并各抒己见)
师:好的,那我们来看一下孝文帝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观看孝文帝改革的影视资料。学生看后指出:迁都洛阳。
师: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更好地控制黄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学生根据录像以及教材归纳总结: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师:好的,现在请大家再思考讨论下,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使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能发现什么问题?
①大屏幕上打出穿汉化服装的少数民族贵妇图和北魏孝文帝像。学生回答:(略)
②大屏幕上出示反映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方面交融情况的墓室砖画。师: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烧烤也是少数民族的吃法,而魏晋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在当时“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比比皆是。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议一议,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见解, 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给学生指导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汇聚史实,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第22课_北方的民族汇聚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自身的规律,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 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3页,今天我们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请找出标题的关键字。学生:汇聚
老师:也就是说北方各民族汇聚在同一地域内生活,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民族矛盾、民族差异会逐渐消失,文化趋向同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民族融合
过渡:中国历史上从东汉末年到隋唐的重新统一这段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黄金时代。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篇章的学习——时代潮流以,民族融合(幻灯片)。老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人113页“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引导学生识图,因为学历史也要学会读图)。西晋时,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学生:鲜卑族、匈奴、羯、羌、氐 老师:内迁到哪? 学生:黄河流域 学生:中原地区 老师:长期生活在这是哪个民族? 学生:汉族
老师:这些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一起,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民族汇聚。老师:汇聚一起的各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比如这些少数民族以什么为生? 学生:放牧
老师:我们称之为游牧民族 老师:那汉族又以什么为生? 学生:农耕
老师:我们称之为农耕民族
老师: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时间长河里不断的磨合,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幻灯片出现《穿裤褶的南朝乐队》、穿上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内的《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注: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找出民族汇聚后的变化。少数民族穿上汉人的服装,学会农耕;汉人穿上胡人的服装,吃上胡食。从而说明从东汉以后,特别西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民族融合是时代潮流。
过渡:而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顺应朝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加速民族大融合。学生:孝文帝
老师: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篇章的学习“与时俱进,孝文帝改革” 老师:了解孝文帝及其改革,先来了解他的民族及国家 老师:(幻灯片)从游牧走向朝堂——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老师:孝文帝是哪个民族? 学生:鲜卑族
老师:他的祖先哪年建立北魏? 学生:386年 老师:定都哪? 学生:平城
老师:其祖先后来统一个黄河流域是哪年? 学生:439年
老师:至此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老师:随着北方的统一,又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北魏面前。(幻灯片)这个从游牧走向朝堂的民族,如何统治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地区,怎样才能更好的巩固统治?
老师:这个重担就落在北魏有名的皇帝,哪个? 学生:孝文帝
老师:孝文帝怎么做? 学生:改革 老师:没错
老师:了解孝文帝改革,先来了解这位从雪山下走出来,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老师:(幻灯片)故事二:从雪山下走出来的伟人——孝文帝 学生:孝文帝十分敬佩和仰慕汉文化
老师:受汉文化教育的孝文帝,深知想控制黄河流域就必须融入到汉文化中。老师:(看课本回答问题)孝文帝首先怎么做,在学习汉文化之前? 学生:迁都洛阳
老师:(幻灯片)故事三:从小屋搬进大房——迁都洛阳
老师:引导学生读幻灯片的图及分析材料,归纳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 学生:平城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读图获得)学生:平城自然环境恶劣,比较贫瘠(分析材料)
老师:洛阳(东周、东汉、西晋)自古就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统治根基及文化底蕴,有利于学习汉文化,巩固统治。老师: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着手弃旧制,立新规,实行汉化政策 老师:(幻灯片)故事四:从旧制走向新规——汉化政策
老师:演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从服饰的差异辨别胡服与汉服,从而归纳出措施
1、改穿汉服
学生:从袖口、衣领、裤褶、裙摆分辨胡服与汉服
老师:出示材料((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
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学生:归纳措施
2、学汉语,禁鲜卑语
老师:指出民族差异在减少(为民族融合做铺垫),同时指出时间长了鲜卑语就会消失(为孝文帝改革的不足做铺垫)老师:出示图表
学生:归纳措施
3、改汉姓
老师:为活跃气氛,老师可以找出班里面姓刘的同学,让其他同学猜猜他们有没有鲜卑族血统。
老师:出示材料(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 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 高门,鲜卑族、汉族互为姻亲。)学生:归纳措施
3、与汉人通婚
老师:举白人与黑人通婚后的后代肤色的变化来说明民族差异会越来越小,最后差异消失,民族融合了。
老师:(幻灯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学生:内容
1、迁都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
老师:(幻灯片)改革前后的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生:改革后,少数民族过上农耕生活 学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鲜卑族服饰均汉化 老师:少数民族融入到汉人生活中 学生:汉人吃上少数民族食品 学生:汉人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 老师:汉文化吸收新因素,变得更丰富
学生:归纳改革的意义
1、促进民族的大融合;
2、丰富了汉文化,推动汉文化的发展
老师:孝文帝改革在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但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评价?
老师:(幻灯片)“究竟谁说得对”(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学生:都有道理
学生:只是一个站在鲜卑族的立场;一个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评价方法应当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
老师:但今天我们更多的是正面去肯定孝文帝及其改革,那是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孝文帝是一位优秀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的改革是成功。
过渡:那么孝文帝及其改革对今天的中华民族及其发展有什么可借鉴的?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篇章的学习“存同求异,繁荣发展”(幻灯片)老师:今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多少个民族组成? 学生:56个
老师:使用什么语言做为官方语言? 学生:普通语
老师:我们要不要学? 学生:要 老师:为什么? 学生:方便交流
学生:方便统一的国家的经济发展 学生:也有利民族融合 老师:所以在统一的国家里,统一语言,民族融合就是时代潮流,各民族想要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吸收国内外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开放。老师:但我们能不能像孝文帝一样禁用民族语言? 学生:不能,要吸取教训
老师:所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当求同存异,促进各族的繁荣发展。
二、小结
第一篇章“时代潮流,民族融合”
1、五胡内迁
2、民族汇聚
3、民族融合
第二篇章“与时俱进,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及内容
3、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4、如何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第三篇章“求同存异,繁荣发展”
三、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请回答:(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等
四、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确立核心目标
选北方的民族汇聚原于我下乡送了一节课,刚好那边学校上到北方的民族汇聚,而且那边条件比较落后,必须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刚开始愁煞我,对着课本苦闷了几天,既然没有课外的资源可以整合利用,那我就充分整合课本资源。在整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太依赖课本以外的资源,甚至那些资源华而不实,课本资源不要只看表面,初看很凌乱,但只要我们找到他们的内在联系,我们也就明白编书人的意图,我们也就找到了整节课的线索。比如课本第一部分内容“边疆少数民族内迁”配有《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还有《耕耙图》、《扬场图》。把它们内在的东西挖出来就是《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蕴涵着民族汇聚,《耕耙图》《扬场图》蕴涵着民族融合。把整节内容串联起来就是东汉末年,特别是西晋后到隋唐的统一这段时期,民族汇聚直至民族融合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我给第一部分确立了一个小标题《时代潮流,民族融合》。(2)挖掘内在联系,聚焦核心目标
第一次试讲后,科组给我提出两个建意一是核心目标没有起到统领整节课的作用;二是小标题不够醒目,没有体现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联。经过科组同事的提点,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既然确立“民族融合”是这节课的核心目标,那么内容与内容之间,内容与核心目标必然存在内在联系,找出来,串起来,就是整节课的主干线索,清晰明了。所以我把第二部内容的标题设定为《时与俱进,孝文帝改革》。那么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内容经“民族融合”串联起来,民族融合是时代潮流,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促进民族的大融合。民族融合起到统领的作用,而标题也让人耳目一新,容易串联起来,简单明了,清晰易懂。(3)以史为鉴,扩散核心目标
史学做为一门社会科学,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那就是服务现实。很多人经常把孝文帝的改革与今天的改革开放联在一起,对今天的改革开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这种观念太陈旧了,老炒冷饭没意思。后下去送课,发现我根本没办法用家乡话完整的上完一节课,从而也让我意识到文化也好,民族也好,在融合的过程也应保存自己的东西,共同发展,后来再进一步改课时,我升华了主题,提出新的观点《求同存异 繁荣发展》,而且认为它是我整节课的亮点。
第三篇:北方的民族汇聚德育渗透教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过程与方法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渗透点)教材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探究中认识体会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北朝民歌《敕勒歌》,集体朗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问:这首民歌描绘了什么风光?体现了什么民族的生活场景?(游牧民族)
师:这首民歌是由鲜卑族人民创作的,它描绘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豪迈奔放的生活场景。那么,鲜卑族人民创作的民歌为什么会进入中原人民的生活而且广为流传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汇聚。
讲授新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是什么? 2.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3.以上少数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黄河流域一带,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山西等地。)
4.少数民族的内迁带来了什么影响?
(出示课件)《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解决以上四个问题。
教师: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5.提问: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学生回答: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做十六国时期。
教师补充讲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线索:
教师小结并过渡:边疆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使得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创作《敕勒歌》的鲜卑族就曾经入主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展示《北魏的兵马俑》说说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的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看书回答:
鲜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后来逐渐南迁,386年,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示课件)
(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师:北魏统一了北方后,面临着哪些问题呢?假设你是孝文帝,你该如何是好? 学生讨论、交流。
师:孝文帝是怎样学习汉族先进的管理经验、文化、科技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示课件)(1)迁都洛阳 教师提问:
①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②迁都意义重大,但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很多阻力,他采取了什么巧妙的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
教师讲述孝文帝迁都的故事:
(2)推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迁都以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改革内容: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在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元,自己叫元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材料阅读” 提问:①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②在今天的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③没有,那鲜卑族上哪去了?(融入汉族之中)④那你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讨论,视情况而定)(向先进民族学习,是对的,但是不是应该把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完全抹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壮大了自己的国家,同时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渗透点)
拓展延伸:
1、提问:通过学习,你能体会到改革中的孝文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行动上是大义灭亲的;改革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也说明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文帝的改革距离我们现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渗透点)课堂小结 的确,孝文帝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治经济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迁都洛阳,大力提倡汉化政策,大大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进程,为我国南北的重新统一打下了基础。
课后作业:自我测评
第四篇:《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2、过程方法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能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
能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能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认识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制止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实,学习那种顽强的意志力和除旧布新的勇气,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担挫折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1)民族大融合,这是本课的主题。本课在讲述北魏建国、统一北方、改革的史实中,也贯穿了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并达到高潮的这条主线。(2)孝文帝改革,这是本课的核心。
难点: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并不简单等同汉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那么,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什么时期?它是怎样进行的呢?
讲解新课:
(一)北魏统一北方 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思考: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 十六国时期,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通过长期征战,于439年统一北方。
师介绍鲜卑族: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②拓拔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
你是怎样理解北魏学习中原文化的政策的?(统一战争激起了各民族的反抗,尤其占人数最多的汉族的反抗,因此,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北魏虽入主中原,但其具有原始色彩的落后文化和生产方式与中原民族有很大差距,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的发展、封建化和巩固统治。北魏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二)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2)迁都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2、孝文帝的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内容:①迁都洛阳②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3)主要措施: A: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B: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E: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4)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三)北朝的形成 学生看书88页了解。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4、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统一北方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改革
(一)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二)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主要措施
4、历史作用
三、北朝的形成
第五篇:《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堂教学实录(小编推荐)
《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2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看图能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列举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尝试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内迁的方向、分布地区的情况和孝文帝改革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体会社会进步离不开改革。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三、教学过程
师: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生:56个。
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亲如一家的大家庭,有首歌曲反映了这个主题,是哪首歌?
生:《爱我中华》。
师:你们会唱吗?
生:会。
师:我们一起唱好吗?
师生同唱:《爱我中华》。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是个非常和睦的大家庭,那我们这个大家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汇聚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一内容。
生:齐读课前提示。
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首先学习“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第一个标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他们内迁的原因?
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师:请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边疆少数民族主观上是否愿意内迁?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甲:愿意。因为当时他们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都和内地的差异很大,很想靠近中原。
生乙:他们想向汉族人学习。
师:回答得很到位,他们对汉族的先进文明仰慕已久,从自身经济或发展的需要想向中原靠近。
师:内迁的少数民族有那些?请大家看教材114页第一行,拿笔划一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强调几个少数民族名称的读音和写法。
生:反复读两遍。
师:板书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演示课件:五个少数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分布的地区。
师:内迁的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上与汉族差异很大,他们与汉族人能和平相处吗?汉族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请大家阅读教材114页第一段小字内容。
生:汉族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师: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生:加剧了民族矛盾。
师:由于他们对汉族统治的愤恨引发了起义,结果在北方建立起了十多个割据政权。
师:在长期激烈的冲突和交往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影响,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上逐渐融合,民族汇聚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同学们看教材中的《耕耙图》、《扬场图》。
师:在促进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位少数民族统治者贡献非常大,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第二个问题(板书第二个标题),先了解鲜卑族的历史渊源,他们起源于哪里?
生:略。
师:出示课件《鲜卑骑马武士俑》图,观察鲜卑族的特点。
生:善于骑马、射箭。
师:他们勇武善战,过着游牧生活。386年,这个民族的拓跋部建立了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出示课件:北朝的更迭图,了解北魏在北朝的位置。北魏在哪一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生:439年。
师:黄河流域的统一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朗化。孝文帝亲政后进行了改革,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板书改革的背景。指导学生看教材115页第一段课文,思考问题:孝文帝是在一种什么样大气候下进行的改革?
生:各族人民在长期相互交往中,虽然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但民族汇聚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师:孝文帝顺应了这股时代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自觉、坚定、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师:如果说他不顺应这股潮流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生甲:跟不上时代脚步,要落伍。
生乙:很被动,政权不稳定,甚至丧失统治地位。
师:如果不进行改革,一定会被历史淘汰,因为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无法阻挡和抗拒,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了。我们再探讨一下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提醒学生从115页第二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板书“改革的目的”。
生: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师:为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板书“改革的内容之一迁都洛阳”。出示课件:孝文帝迁都的路线图。为什么迁都?过程怎样?让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穿越时空回到北魏朝去看个究竟,掌声请出几位同学表演课本剧《孝文帝妙计迁都》。
生:表演略。
师:孝文帝为了迁都真的是颇费一番心计,体现了他的英明果断。迁都后孝文帝要求鲜卑族人必须把洛阳看作是自己的家乡,即热爱它,又要建设它。迁都后他又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板书改革内容之二“实行汉化政策”。引领同学从教材115页第二段中归纳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四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改穿汉服,出示课件《汉服俑、胡服俑》图,比较(上接57页)各自特点。
生:略。
师:出示课件《孝文帝出御图》,体现了他的改革真的是立竿见影。
师:学说汉语:结合材料阅读题,感受孝文帝改革的力度。
师:采用汉姓:出示课件少数民族姓与改后的汉族姓对比图表,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师:与汉族人通婚,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请大家阅读教材116页的相关内容,看他自己是怎样带头贯彻执行这一改革内容的?
生:略。
师:最后请大家讨论一下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大意义?
生:讨论。
师:总结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北方的民族汇聚,了解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的内迁历史。内迁后北魏的孝文帝为顺应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采取了明治举措,主动改革,巩固了自身统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巩固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