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讲规矩不成方圆
有法则体成,无法则论荒。——方东树规矩,巧之所出,舍规矩而言巧,非大匠教人之道,亦非学者从人之道也。——钱穆
三、模式作文教学非同八股文训练有人把模式作文教学与写作八股文相提并论,那是极其错误的。首先,模式作文教学与八股文训练并非同始终。作文的程序训练,远在八股文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存在。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晋时陆机的《文斌》,而后是唐代的以诗赋取士所采用的“贴经”与“应举诗”,再后是北宋改诗赋取士为以“经义”取士。“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转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虽有“破题、颌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的程式,但“创立制艺,原与论题相仿,不过以经言命题,令天下之题出于正,且为法较严耳。然当时,对仗不必整、证喻不必废、侵下文不必忌。”(见《制艺丛话》卷一三)可见当时提出应考作文的程式,只是改革国家考试的一种措施。八股文的产生据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说“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承化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覆灭,它也就与世长辞了。因此可以说,八股文是模式作文教学的支流、逆流,是短命的怪胎儿。而作文模式教学一直延续到现在,并遍及世界各国。因此八股文不但不能与模式作文教学相提并论,与经义之文也是两码事。其次,交通规则、学生守则和法律条文等,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它们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或者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的。人们既然可以制定,也就可以修改、补充、废除,当然不是客观规律。但不是说这些规则、条例与客观规律无关。一个正确的法则、条例总是要根据客观规律来制定的;但他们必定与客观规律的性质不同,属于人的意志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作文的模式教学则不然,它是作文教学训练的规律性的反映。我们不但可以认识文章的“模式”和作文教学中的“模式训练”;而且可以利用它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正确组织材料,开发智力,发展联想,理清思路,迅速获得写作的基本功。可是,一旦你所用的写作模式带有主观色彩、不能反映文章本身的一定规律时,就改变了那个写作模式的性质,那个写作模式与规则、法律条文等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八股文的模式就是这样的模式,八股文的死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考其初始,八股文的提出在总结文章的结构形式上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起、承、传、合”,今天也不能完全抛开。但是,规定的那样死,限制的那样严,只能写八股文,每股只能写一定的文字,特别是其内容只能为“四书五经”作注,代“至圣先师”立言,一切都不能越“雷池”半步,不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人为的强加。把主观的东西强加于客观,葬送了一代文人,又怎能不昙花一现、寿终正寝呢?现在的作文模式教学是写作教学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应用,它怎会重蹈明清八股文的覆辙呢?
四、教学作文要模式化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代,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而起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模式化”是写作教学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客观规律,同时无数事实也证明只有“模式化”才能立竿见影,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学作文的必由之路。我们就应该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尊重这个规律,运用它来为彻底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服务。具体的做法应是:
1、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材。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写了许多文章,揭示了语文的内在规律。这些成果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力武器,是学习语文由盲目到自觉的转换条件,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钥匙。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语文教材不同其它学科,“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编写新教材应用足够的有关语文的科学理论作为统领教材的纲,改变以上所用教材仅作以附录的状况。彻底改变把优秀的文章汇集起来,加点注释和思考题就是课本的作法,选文仅作为例文。为了便于“听、说、读、写一齐抓”,新教材应以写作训练的序列为序,“兼收各类各体之文”,然后挖凿文章内在的知识因素,再理出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系列,使写作训练成为主要依靠在写作的有关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序列训练。
2、实行分“模式”训练。正如篮球训练,可以先练传球、带球、投球,后练进攻防守的战略战术一样,写作教学也可以先进行分“模式”训练。即根据某种文体的内部结构,先设计安排单项的训练,分散难点、设立坡度;后进行综合训练,理出该文体习作的程式。以模式为纬,以序列程序为经,“经”“纬”交织,科学设计、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具体做法是:写作课上,讲清模式,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古人告诫我们“不进规矩,不成方圆”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是模式化,为模式化写作教学张本。
第二篇:不讲规矩不成方圆
不讲规矩不成方圆
——模式作文教学管见
写作教学经过长期的众说纷纭,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和《作文·汉语》中的作文训练部分从文体组合训练(每篇文章重点训练文体的一个侧面的写作技巧)的角度安排练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训练点交叉安排,各成体系,分头并进。一改过去“教学无书,训练无序”的状态。可见,模式作文教学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鲜明的可行性,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此举是正本清源的措施。然而,编者的良苦用心、序列设计的理论依据还不被人们所理解;更有甚者,仍被误为低能儿的雕虫小计,扣上八股文的罪名。为此,我写了四个问题:
1、“模式”是固有的;
2、“方圆”出于“规矩”;
3、模式作文教学非同八股文训练;
4、教学作文要模式化。为模式作文教学张本。
一、“模式”是固有的“模”,意为“规范”、“法式”,“式”可训为“格式”、“样式”;“模式”就是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什么东西差不多都有通行的格式。”(夏沔尊、叶圣陶《文心》)。如“人”这种高级动物的模式是会思维、有语言、能制造工具、会劳动,舍此,就不是“人”。像数学中的计算公式、物理学中的定律、化学中的分子式一样,写作也是一种“东西”,也有它自己的规格和格式。
对此古人早有发现,早有精深的阐述。六经之一的《周易》里,就有“言有序”的话,孔圣人也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论巨著《文心雕龙》的《总术》一章中说:“才之能通,必须晓术。”这个“术”,就是写作的法则。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谈的是作文模式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宋代的吕本中、元代的郝经、明代的王士祯、清代的沈德潜等众多的诗人、作家、文论家也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规矩”的存在。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本身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的。因此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了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了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模式。作者抓住了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孙犁《谈结论》拿一件事情来说吧,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也就是开端了,中间无非是发展、变化,进入高潮,然后事件结束,也就是结局。这实际上就是一切记叙类文章(包括小说、剧本、散文等)情节展开的客观依据,客观基矗有的文章在开端之前,可能还有一个必要的交待说明,以追溯以往,补叙前因,这即是“引子”、“序幕”了。而在结局之后,为了收束事物,展示未来,有时还可能增写一个“尾声”。这样就形成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这是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形式。当然不少文章在实际叙述上,对这种“顺序”有所调动,使其变化,如“高潮”提前,先叙结局,拦腰谈起等等;但无论怎样调动、变化,它也不能离开客观生活的基矗再拿论证一个问题来说吧,任何问题总有它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联系、有它的成因、现状和发展。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段话大致上反映了一切论说类文章析事达理的逻辑顺序。很显然,这种结构常式,也是以反映事物(问题)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为依据的。因此,“模式”是客观存在、固有的,而不是任何人主观臆造的。它正如其他的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之间的必然联系一样,这种必然性是自然界确定不移、反复出现的客观过程,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
那么模式的实质是什么呢?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着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但一类文章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有其共性。文章的“模式”是某一类文章的共性所决定的,概括了某一类文章 1的共同本质。至于同一类文章各篇文章的个性,“模式”这个一般就没有包括进去。“因为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了一切个别事物,但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列宁语)这好比人,作为一般只能存在于张
三、李四具体的人中,不能想象在具体的人之外,还有什么一般的人;也不能想象在一般的人之外,存在着个别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许多特点,一般的人,只能概括许许多多的个别人的共同本质,而不能包括每一个人的所有特点。在我们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有人常拿“文无定法”来否定作文“模式”的存在。不错,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面孔一样,各篇文章的表现形式也应是独一无
二、不相重复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林林总总,要使每个特异的事物都能找到自己特异的表现形式,文章也得多姿多彩、千变万化。“文无定法”是由文章的个性决定的。拿“文无定法”来否定文章“模式”的人,其错误是把文章的“共性”与“个性”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看到个性,用“个性”来否定“共性”。
二、“方圆”出于“规矩”
作文模式教学之所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主要在于它本身具有合理性。即不管作者主观上是否意识到,它总是要反映文章习作本身的一定规律性——“方圆”(写有所就)出于“规矩”(写作模式的训练)。
刘知己在《史通、模拟》一文中说:“夫迷者相效,自古而然。”这就是说按照模式习作是我国传统的写作训练手段。“若不仰前贤,何以贻厥后来1不借鉴,怎能有新的发展。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也说过:“记事记清楚了,说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象样”,就是符合“规矩”。写作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具有写作的基本功,以“象样”为标志。所有基本功都遵循一定的规格、规范。要获得基本功,那就得循“规”蹈
“矩”,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象前人发现“规矩”一样经过无数次重复实践,方能欲“方”可“方”,想“圆”即“圆”,符合规矩。
规律的东西都有普遍性,分格的模式训练全球亦然。我们不妨以美国写作教程《提高写作能力》中例出的实例来说明,它把说明文的结构模式规定为:“
1、中心句;
2、作为证据的细节、例子以及类比、对比等等;
3、结论性句子。”并指出“按照这种形式练习写段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形式,它促使你思维清楚,组织得好,写得精确。”(摘自《语文学习》八三年第二期)
其实,按照一定的模式习作,不只是奠基础的学生需要,古今中外任何博大精深,创新立异的艺术大师也都曾致力于具有一定模式的基本功训练。
孟子曰:“大匠与人以规矩,不能与人以巧。”先哲的话是对“模式”训练的反对者们以追“新”求“巧”为由说三道四的最好的批评。超越前人,破“格”而出,那不是写作教学所能奏效的。
这叫我想起了孟子的寓言《揠苗助长》,我们的教师喜爱祖国的花朵,如同宋人爱苗;不顾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愿望,在写作教学中,反对“模式”训练,急于追“新”求“巧”,更有似宋人揠苗,欲速不达。
当然,基本功较好了,大体已得其“规矩”了,就可以在“巧”字上下功夫,力求能出“新”出“格”。为“规矩”所囿,很难写出优秀之作。
清代入薛雪说过:“范德机云,吾平生作诗,稿成读之,觉不似古人即焚去。余则不然,作诗稿成读之,觉似古人即焚去。”(《一瓢诗话》)看来这是两种大相径庭的态度,其实不然。范德机追求的是符合规范,薛雪高人一筹,追求的是入格后的创新。内涵不同,阶段各异。“不似——似——不似”,这如同认识过程中的“实践——认识——实践”,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肯定的东西被否定了,而否定旧事
物之后新生的事物,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样要被它内部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所否定,为更新的事物所代替。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写作中,入格是为了及格和合格,合格后方可以破格。“不似——似——不似”,由模仿到变化,在变化中学会创造。因此说:不是有人所说的那样“模式作文训练是一味的照搬”,而是勤学苦练,加以消化,广泛师承,取法众善,逐步掌握,推陈出新。“方圆”出于“规矩”是由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所规定的。
结论是:
有法则体成,无法则论荒。——方东树
规矩,巧之所出,舍规矩而言巧,非大匠教人之道,亦非学者从人之道也。——钱穆
三、模式作文教学非同八股文训练
有人把模式作文教学与写作八股文相提并论,那是极其错误的。
首先,模式作文教学与八股文训练并非同始终。作文的程序训练,远在八股文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存在。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晋时陆机的《文斌》,而后是唐代的以诗赋取士所采用的“贴经”与“应举诗”,再后是北宋改诗赋取士为以“经义”取士。“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转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虽有“破题、颌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的程式,但“创立制艺,原与论题相仿,不过以经言命题,令天下之题出于正,且为法较严耳。然当时,对仗不必整、证喻不必废、侵下文不必忌。”(见《制艺丛话》卷一三)可见当时提出应考作文的程式,只是改革国家考试的一种措施。八股文的产生据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说“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承化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覆灭,它也就与世长辞了。因此可以说,八股文是模式作文教学的支流、逆流,是短命的怪胎儿。而作文模式教学一直延续到现在,并遍及世界各国。因此八股文不但不能与模式作文教学相提并论,与经义之文也是两码事。
其次,交通规则、学生守则和法律条文等,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它们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或者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的。人们既然可以制定,也就可以修改、补充、废除,当然不是客观规律。但不是说这些规则、条例与客观规律无关。一个正确的法则、条例总是要根据客观规律来制定的;但他们必定与客观规律的性质不同,属于人的意志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作文的模式教学则不然,它是作文教学训练的规律性的反映。我们不但可以认识文章的“模式”和作文教学中的“模式训练”;而且可以利用它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正确组织材料,开发智力,发展联想,理清思路,迅速获得写作的基本功。可是,一旦你所用的写作模式带有主观色彩、不能反映文章本身的一定规律时,就改变了那个写作模式的性质,那个写作模式与规则、法律条文等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八股文的模式就是这样的模式,八股文的死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考其初始,八股文的提出在总结文章的结构形式上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起、承、传、合”,今天也不能完全抛开。但是,规定的那样死,限制的那样严,只能写八股文,每股只能写一定的文字,特别是其内容只能为“四书五经”作注,代“至圣先师”立言,一切都不能越“雷池”半步,不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人为的强加。把主观的东西强加于客观,葬送了一代文人,又怎能不昙花一现、寿终正寝呢?现在的作文模式教学是写作教学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应用,它怎会重蹈明清八股文的覆辙呢?
四、教学作文要模式化
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代,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而起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模式化”是写作教学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客观规律,同时无数事实也证明只有“模式化”才能立竿见影,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学作文的必由之路。我们就应该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尊重这个
规律,运用它来为彻底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服务。
具体的做法应是:
1、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材。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写了许多文章,揭示了语文的内在规律。这些成果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力武器,是学习语文由盲目到自觉的转换条件,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钥匙。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语文教材不同其它学科,“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编写新教材应用足够的有关语文的科学理论作为统领教材的纲,改变以上所用教材仅作以附录的状况。彻底改变把优秀的文章汇集起来,加点注释和思考题就是课本的作法,选文仅作为例文。为了便于“听、说、读、写一齐抓”,新教材应以写作训练的序列为序,“兼收各类各体之文”,然后挖凿文章内在的知识因素,再理出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系列,使写作训练成为主要依靠在写作的有关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序列训练。
2、实行分“模式”训练。正如篮球训练,可以先练传球、带球、投球,后练进攻防守的战略战术一样,写作教学也可以先进行分“模式”训练。即根据某种文体的内部结构,先设计安排单项的训练,分散难点、设立坡度;后进行综合训练,理出该文体习作的程式。以模式为纬,以序列程序为经,“经”“纬”交织,科学设计、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具体做法是:写作课上,讲清模式,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
古人告诫我们“不进规矩,不成方圆”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是模式化,为模式化写作教学张本。
第三篇:不讲规矩不成方圆
不讲规矩不成方圆
写作教学经过长期的众说纷纭,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和《作文·汉语》中的作文训练部分从文体组合训练(每篇文章重点训练文体的一个侧面的写作技巧)的角度安排练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训 练点交叉安排,各成体系,分头并进。一改过去“教学无书,训练无序”的状态。可见,模式作文教学有着广 泛的适用性和鲜明的可行性,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此举是正本清源的措施。然而,编者的良苦用心、序列设计 的理论依据还不被人们所理解;更有甚者,仍被误为低能儿的雕虫小计,扣上八股文的罪名。为此,我写了四 个问题:
1、“模式”是固有的;
2、“方圆”出于“规矩”;
3、模式作文教学非同八股文训练;
4、教学作文 要模式化。为模式作文教学张本。
一、“模式”是固有的
“模”,意为“规范”、“法式”,“式”可训为“格式”、“样式”;“模式”就是使人可以照着做的 标准样式。“什么东西差不多都有通行的格式。”(夏沔尊、叶圣陶《文心》)。如“人”这种高级动物的模 式是会思维、有语言、能制造工具、会劳动,舍此,就不是“人”。像数学中的计算公式、物理学中的定律、化学中的分子式一样,写作也是一种“东西”,也有它自己的规格和格式。
对此古人早有发现,早有精深的阐述。六经之一的《周易》里,就有“言有序”的话,孔圣人也认为“言 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论巨著《文心雕龙》的《总术》一章中说:“才之能通,必须晓术。”这个“ 术”,就是写作的法则。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谈的是作文模式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宋代的吕本中、元代的郝经、明代的王士祯、清代的 沈德潜等众多的诗人、作家、文论家也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规矩”的存在。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本身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的。因此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 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了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了一个进行的规律,一 个存在的模式。作者抓住了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孙犁《谈结论》拿一件事情 来说吧,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也就是开端了,中间无非是发展、变化,进入高潮,然后事件结束,也就是结局。这实际上就是一切记叙类文章(包括小说、剧本、散文等)情节展开的客观依据,客观基础。有的文章在开端之前,可能还有一个必要的交待说明,以追溯以往,补叙前因,这即是“引子”、“序幕”了。而在结局之后,为了收束事物,展示未来,有时还可能增写一个“尾声”。这样就形成了“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这是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形式。当然不少文章在实际叙述上,对这种“顺序”有所调动,使其变化,如“高潮”提前,先叙结局,拦腰谈起等等;但无论怎样调动、变化,它也不能离开客观生活的基础。再拿论证一个问题来说吧,任何问题总有它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联系、有它 的成因、现状和发展。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 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段话大致上反映了一切论说类文章析事达 理的逻辑顺序。很显然,这种结构常式,也是以反映事物(问题)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为依据的。因此,“ 模式”是客观存在、固有的,而不是任何人主观臆造的。它正如其他的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引力的 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之间的必然联系一样,这种必然性是自然界确定不移、反复出现的客观过程,是不依 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
那么模式的实质是什么呢?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 章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着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但一类文章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有其共性。文章的“模 式”是某一类文章的共性所决定的,概括了某一类文章的共同本质。至于同一类文章各篇文章的个性,“模式 ”这个一般就没有包括进去。“因为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了一切个别事物,但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 在一般之中。”(列宁语)这好比人,作为一般只能存在于张
三、李四具体的人中,不能想象在具体的人之外,还有什么一般的人;也不能想象在一般的人之外,存在着个别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许多特点,一般的人,只能概括许许多多的个别人的共同本质,而不能包括每一个人的所有特点。
在我们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有人常拿“文无定法”来否定作文“模式”的存在。不错,像世界上没有两片 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面孔一样,各篇文章的表现形式也应是独一无
二、不相重复的。这是因 为,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林林总总,要使每个特异的事物都能找到自己特异的表现形式,文章也得多姿多彩、千变万化。“文无定法”是由文章的个性决定的。拿“文无定法”来否定文章“模式”的人,其错误是把文章 的“共性”与“个性”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看到个性,用“个性”来否定“共性”。
二、“方圆”出于“规矩”
作文模式教学之所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主要在于它本身具有合理性。即不管作者主观上是否意识到,它 总是要反映文章习作本身的一定规律性——“方圆”(写有所就)出于“规矩”(写作模式的训练)。
刘知己在《史通、模拟》一文中说:“夫迷者相效,自古而然。”这就是说按照模式习作是我国传统的写 作训练手段。“若不仰前贤,何以贻厥后来!”不借鉴,怎能有新的发展。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也 说过:“记事记清楚了,说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象样”,就是符合“规矩”。写作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具有写作的基本功,以“象样”为标志。所有基本功都遵循一定的规格、规范。要 获得基本功,那就得循“规”蹈“矩”,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象前人发现“规矩”一样经过无数次 重复实践,方能欲“方”可“方”,想“圆”即“圆”,符合规矩。
规律的东西都有普遍性,分格的模式训练全球亦然。我们不妨以美国写作教程《提高写作能力》中例出的 实例来说明,它把说明文的结构模式规定为:“
1、中心句;
2、作为证据的细节、例子以及类比、对比等等;
3、结论性句子。”并指出“按照这种形式练习写段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形式,它促使你思维清楚,组织得好,写得精确。”(摘自《语文学习》八三年第二期)
其实,按照一定的模式习作,不只是奠基础的学生需要,古今中外任何博大精深,创新立异的艺术大师也 都曾致力于具有一定模式的基本功训练。
孟子曰:“大匠与人以规矩,不能与人以巧。”先哲的话是对“模式”训练的反对者们以追“新”求“巧 ”为由说三道四的最好的批评。超越前人,破“格”而出,那不是写作教学所能奏效的。
这叫我想起了孟子的寓言《揠苗助长》,我们的教师喜爱祖国的花朵,如同宋人爱苗;不顾客观规律,只 凭主观愿望,在写作教学中,反对“模式”训练,急于追“新”求“巧”,更有似宋人揠苗,欲速不达。
当然,基本功较好了,大体已得其“规矩”了,就可以在“巧”字上下功夫,力求能出“新”出“格”。为“规矩”所囿,很难写出优秀之作。
清代入薛雪说过:“范德机云,吾平生作诗,稿成读之,觉不似古人即焚去。余则不然,作诗稿成读之,觉似古人即焚去。”(《一瓢诗话》)看来这是两种大相径庭的态度,其实不然。范德机追求的是符合规范,薛雪高人一筹,追求的是入格后的创新。内涵不同,阶段各异。“不似——似——不似”,这如同认识过程中 的“实践——认识——实践”,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肯定 的东西被否定了,而否定旧事物之后新生的事物,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样要被它内部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所否 定,为更新的事物所代替。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写作中,入格是为了及格和合格,合格后方可以破格。“不似——似——不似”,由模仿到变化,在变化中学 会创造。因此说:不是有人所说的那样“模式作文训练是一味的照搬”,而是勤学苦练,加以消化,广泛师承,取法众善,逐步掌握,推陈出新。“方圆”出于“规矩”是由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所规定的。
结论是:
有法则体成,无法则论荒。——方东树
规矩,巧之所出,舍规矩而言巧,非大匠教人之道,亦非学者从人之道也。——钱穆
三、模式作文教学非同八股文训练
有人把模式作文教学与写作八股文相提并论,那是极其错误的。
首先,模式作文教学与八股文训练并非同始终。作文的程序训练,远在八股文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存在。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晋时陆机的《文斌》,而后是唐代的以诗赋取士所采用的“贴经”与“应举诗”,再后是 北宋改诗赋取士为以“经义”取士。“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转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虽有 “破题、颌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的程式,但“创立制艺,原与论题相仿,不过以经言命题,令天下 之题出于正,且为法较严耳。然当时,对仗不必整、证喻不必废、侵下文不必忌。”(见《制艺丛话》卷一三)可见当时提出应考作文的程式,只是改革国家考试的一种措施。八股文的产生据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说“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承化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覆灭,它也就与世长辞了。因此可以说,八股 文是模式作文教学的支流、逆流,是短命的怪胎儿。而作文模式教学一直延续到现在,并遍及世界各国。因此 八股文不但不能与模式作文教学相提并论,与经义之文也是两码事。
其次,交通规则、学生守则和法律条文等,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它们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或者阶级的意志制 定出来的。人们既然可以制定,也就可以修改、补充、废除,当然不是客观规律。但不是说这些规则、条例与 客观规律无关。一个正确的法则、条例总是要根据客观规律来制定的;但他们必定与客观规律的性质不同,属 于人的意志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作文的模式教学则不然,它是作文教学训练的规律性的反映。我们不但可 以认识文章的“模式”和作文教学中的“模式训练”;而且可以利用它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正 确组织材料,开发智力,发展联想,理清思路,迅速获得写作的基本功。可是,一旦你所用的写作模式带有主 观色彩、不能反映文章本身的一定规律时,就改变了那个写作模式的性质,那个写作模式与规则、法律条文等 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八股文的模式就是这样的模式,八股文的死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考其初始,八股文的提出在总结文章的结构形式上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起、承、传、合”,今天也不能完全抛开。但是,规定的那样死,限制的那样严,只能写八股文,每股只能写一定的文 字,特别是其内容只能为“四书五经”作注,代“至圣先师”立言,一切都不能越“雷池”半步,不是客观规 律的反映,而是人为的强加。把主观的东西强加于客观,葬送了一代文人,又怎能不昙花一现、寿终正寝呢? 现在的作文模式教学是写作教学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应用,它怎会重蹈明清八股文的覆辙呢?
四、教学作文要模式化
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代,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 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而起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 的主人。”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模式化”是写作教学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客观规律,同时无数事实也证明 只有“模式化”才能立竿见影,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学作文的必由之路。我们就应该在指导学生 作文中,尊重这个规律,运用它来为彻底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服务。
具体的做法应是:
1、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材。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写了许多文章,揭示了语文的内在规律。这 些成果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力武器,是学习语文由盲目到自觉的转换条件,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 知其所以然的钥匙。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语文教材不同其它学科,“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编写新教材应用足够的有关语文的科学理论作为统领教材的 纲,改变以上所用教材仅作以附录的状况。彻底改变把优秀的文章汇集起来,加点注释和思考题就是课本的作 法,选文仅作为例文。为了便于“听、说、读、写一齐抓”,新教材应以写作训练的序列为序,“兼收各类各 体之文”,然后挖凿文章内在的知识因素,再理出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系列,使写作训练成为主要依靠在 写作的有关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序列训练。
2、实行分“模式”训练。正如篮球训练,可以先练传球、带球、投球,后练进攻防守的战略战术一样,写 作教学也可以先进行分“模式”训练。即根据某种文体的内部结构,先设计安排单项的训练,分散难点、设立 坡度;后进行综合训练,理出该文体习作的程式。以模式为纬,以序列程序为经,“经”“纬”交织,科学设 计、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具体做法是:写作课上,讲清模式,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 照范文。
古人告诫我们“不进规矩,不成方圆”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是模式化,为模式化写作教学张本。
第四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听典故,学《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习近平在论述中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我们摘录书中部分“规矩”引用典故的论述,并列出原典故,解读其现实意义,帮助大家加深理解。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P7)【原典】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出处】《吕氏春秋·不苟论》
【释义】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全书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夕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新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这部书体系庞大,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
【论述摘编关联】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循党章》(2012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P3)
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我们提出那么多要求,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来落实,光靠觉悟不够,必须有刚性约束、强制推动,这就是纪律。
——《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9日),(P5)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P6)
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靠严密的组织体系,靠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P6)2.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向党委报告工作。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2014年1月1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72页,(P19)【原典】《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出处】《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释义】这是汉代大臣王吉的话。王吉是西汉时期的人,少时好学,精通经义,他曾为博士谏大夫。此话意思是:《春秋》所推崇的大一统,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政令贯通划一。
【论述摘编关联】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我们党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如果不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毛泽东同志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穷凶极恶的敌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铁的纪律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严明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2013年1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页,(P3)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我们当前主要的挑战还是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断送我们党和人民的美好未来。十八大之前有很多党内的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有所担忧,也就是在这里。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2015年10月8日),(P9)
党面临的形式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P6)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我们现在要强调的是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会议关于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党纪处分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2015年10月8日),(P9)
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
——《严明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2013年1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132页,(P13)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这是党员的权利。但是,决不允许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公开发表违背中央决定的言论,决不允许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决不允许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
——《严明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2013年1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页,(P13)
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要用入党誓词约束自己。要强化程序观念,该报告的必须报告,该打招呼的必须打招呼,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少些“迈过锅台上炕”的做法,也少些“事后诸葛亮”的行为。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
——《严明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2013年1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2—133页(P14)现代政党都是有政治纪律要求的,没有政治上的规矩不能成其为政党。就是西方国家,主要政党在政治方面也是有严格约束的,政党的重要成员必须拥护本党的政治主张、政策主张,包括本党的意识形态。大家注意看就知道,西方国家议会投票,往往是政党壁垒分明,一个党的议员要不就是都反对,要不就是都支持。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各党对自己的党员有政治上的约束吗!对那些在政治上行动上与本党离心离德的党员,西方国家政党也是要执行纪律的,甚至给予开除处分。一个政党,不严明政治纪律,就会分崩离析。
——《严明政治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2013年1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3页(P16)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上级对下级不能颐指气使,尤其不能让下级办违反党章国法的事情;下级也不应当对上级阿谀奉承,无原则地服从,‘尽忠’。不应当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搞成毛泽东同志多次批评过的猫鼠关系,搞成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有的案件一查处就是一串人,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党内,所有党员都应该平等相待,都应该平等享有一切应该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该履行的义务。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2014年1月1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69—770页,(P18)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我国曾经有过政治挂帅、搞“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那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政治就不讲了、少讲了,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在这里,我要十分明确地说,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不能松,腐败问题是腐败问题,政治问题是政治问题,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P23)
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仅是政治要求,而且是政治纪律。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是全面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
一、知行合一;必须是具体的,不能光口头讲讲,要落实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必须是坚定的,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2014年5月8号,(P20)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党员、干部要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31日),(P24)
当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点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指挥,不得阳奉阴违、自行其是,不得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得先斩后奏。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不得违背组织决定,遇到问题要找组织、依靠组织,不得欺骗组织、对抗组织。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正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月13日),(P27)3.游必有方。
当前,在请示报告制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干部目无组织,干了什么、人跑到哪里去了,组织上都不知道,泥牛入海无消息。有事要找他们,众里寻他千百度,颇费周折。孔子说“游必有方”,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是连这一条都做不到,那就成问题了。对不请示报告的干部,党组织要格外注意,可能就是要出问题的前兆。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原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处】《论语里仁》
【释义】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远游,指的是游学、游宦。在孔子的年代,交通不便,音讯难达。因此,父母健在之时,最好不要远游,一是为了不使父母担忧,二是为了在父母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出现。这就是“父母在,不远游”。当然,孔子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这就是“游必有方”。
第五篇:无规矩不成方圆
无规矩不成方圆
————长顺县工商局城关分局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长顺县工商局城关分局党支部现有党员10人,近年以来,在县直机关党委和县工商局机关党委及当地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抓好党建工作,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立足工商职能,为辖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连年被县直机关党委、县工商局机关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被县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被县工商局评为“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一、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筑牢发展基础
分局党支部始终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以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加快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工商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班子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关键,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倡导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的良好风气,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工作例会等制度,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理解,使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三)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坚持党员理论学习制度和干部职工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十七大精神、十七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纪委七次全会和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观看廉政教育影片等电教片,用先进的政治理论和鲜活生活的故事加强了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为做好工作奠定良好思想基础。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研究改进学习方式,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通过举办老党员讲座、组织培训班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和办公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提高业务学习的效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办案能手和业务尖子。由于政治业务培训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三是加强学习型党组织阵地建设。开辟完善党员活动室,配备电视机、电脑等设施,方便党员活动学习。集中购置书、报刊资料,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多方位引导党员开展深层次学习教育活动。
(三)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一是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权力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加强世界观改造和自身道德修养,教育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防微杜渐,抵制诱惑,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组织开展党员思想、纪律、作风专项整顿活动,着力解决影响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同时,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走访、发放征求意见信的形式,积极开展了“千家万户评工商活动”,增进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管服务对象等社会各界对工商部门的了解和支持,改进了作风,优化了发展环境,整体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深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上级局的总体部署,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四是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把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组织党员认真查找了思想作风、制度机制、岗位职责方面存在的廉政监管风险点,并将查找风险点贯穿于业务工作各个环节。支部领导和分局领导带头查找风险点、签定《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承诺书》,每年向临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推动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落实,廉洁勤政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止了系统内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和不良影响事件的发生。五是深化工商廉政文化建设。以廉政文化“五知、五自”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队伍廉政教育。同时,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党员带头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每名党员都建立了“家庭廉政档案”,在全分局上下营造了浓厚的“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内部规范化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分局党支部做到规范化管理制度先行,结合政府“效能建设年”活动关于加强效能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的要求,集中力量对原有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等十余项党建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成为规范党员干部职工日常工作行为和监管执法服务行为的准绳,推动了支部内部管理的规范,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局面,确保了每名党员都成为规范化管理的自觉参与者和实践者。同时,以支部建设为纽带,进一步健全了相关组织,按程序选举了支部委员,加强了党小组建设,配备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职党务工作者,使党内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党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
三、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工作落实,为推动辖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积极作为
(一)发挥职能,提升服务,推动辖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制定出台服务发展优惠措施。连续多年,结合辖区及自身实际,研究出台一系列服务发展的优惠措施。2010年制定的《关于开展“三创一优”活动服务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了60条服务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巡查工作中,始终做到巡查有记录;处理有结果,报县局领导审批,县局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并在全县开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为辖区非公经济和食品安全工作带了好头,并在全县进行推广。二是加强服务窗口建设。自2009年“小局大所”改革以来,设立了标准统一的登记服务厅,逐渐改善了窗口硬件服务,工作环境得到了的极大改变和提升。2010年部署开展了“争创优秀登记服务窗口 ”和“行政执法标兵”活动,加强了窗口和行政执法部位的“软硬件”建设和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首问和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打造了登记服务和行政执法的“绿色通道”。县局党组领导专门到分局窗口进行检查并给予了好评。2011年,在继续开展这两项活动的同时又在服务窗口部署推行“三个精心、三个到位、三个一样、三个追求”服务工作法,成立了服务经济发展绿色通道服务组,以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切实履行好服务发展职责。三是积极开展助企解困大走访、送政策下乡、为企业解难题等活动。支部成员带头深入到136家企业、4个乡镇、5个社区、14个村、5个集贸市场调研情况,宣传政策,破解难题,服务发展。自2009年至今,共发放服务宣传单6800多份,举办专项培训6次,为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指导323人次;受理群众来人、来电咨询600多个次,解答创业问题235个,使出台的优惠措施变为了现实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辖区经济发展。目前,辖区共有各类注册经营主体1900多户,从业人员近0.5万人,在促进辖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合同抵押、商标广告、信用建设等方面的职能优势,改进服务方式,坚持登记窗口坐等服务与巡查组上门服务相结合,深入到社区、村、到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了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同时,认真实施商标发展战略,积极帮助指导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辖区注册商标总数达到 6 件。2010年推荐的 2 家民营企业、6 家个体工商户申报省级“文明诚信”荣誉称号,1户民营企业、1户个体工商户获得了州级“文明诚信”荣誉称号,推动了信用体系建设。五是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立足职能,坚决贯彻执行有关优惠政策,引导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协助当地党委政府稳定就业局势。2011年,为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帮扶6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创造就业岗位36个,有效地缓解了辖区的就业压力。同时,不断加强对五类特殊人群的创业扶持,仅2010年至今,免费为160名下岗职工、12名大中专毕业生、9名复退军人、16名残疾人、39名返乡农民工办理了营业执照。六是积极服务“三农”发展。2012年3月;支部一班人全力以赴抢抓机遇,加大国发2号文件宣传力度,在分局注册室专门设立“扶持微型企业”咨询窗口,且派出工商执法人员进社区、到农村加大“扶微”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接受咨询300多人次。到目前为此;已有近百人提出书面申请,只待实施方案一到,可将全面开展工作。一方面,认真组织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特别是在每年的春耕、夏播等时节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农资经营业户的日常动态监管,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保护了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结合辖区实际,规范了一批涉农合同文本,并引导涉农企业与农民之间签定购销合同,发展“定单农业”,形成了企业和农户互增共赢的良好局面。同时,强化措施,服务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全县率先登记了 家农村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6户,入社成员近100多人,出资总额达 300多万元,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加大监管力度,积极维护稳定有序的市场秩序。一是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制。建立起了主体清晰、职责明确的属地监管片区,在辖区范围内推行了“网格化”监管模式,对各类经营行为初步实现了全领域、全方位、精细化监管,并创新实施了“巡查记录登记制”制度,促进了监管职责落实到位,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建立完善“经济户口”,完善市场主体监管长效机制。结合市场主体准入,不断完善“经济户口”书式档案和机读档案,及时按照信用度和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并坚持按照信用度、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监管。对食品及农资经营户还实行了动态监管,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三是不断深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使“企业自律、工商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体制在辖区范围内深入推行;继续突出食品、农资等重点商品的监管,全面落实国家局、省局、“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农资监管“两帐、两票、一书、一卡、一留样”制度,推进监管关口前移,维护了辖区良好的市场秩序。
(三)加强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章行为。一是结合实际和上级按排,积极开展种子、化肥、农药、网吧、食品安全、无照经营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规范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近三年来共取缔黑网吧6家,查处销售假冒伪劣种子1家,化肥1家,罚款数万元。二是严厉打击非法传销行为,创建“无传销社区”2个,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击传销活动,为“平安”建设消除了不安定因素。三是不断研究加大监管执法办案力度,执法办案的领域实现了由违法事实较为简单的案件到调查取证相对困难的复杂案件的拓展,有力地打击了无照经营、侵权、傍名牌、假冒伪劣、两虚一逃、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章行为,保护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案件查处的监督和回访,规范了执法办案行为。已办结所有案件中,无一起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发生,较好地树立了工商执法的权威和形象。五是积极推行人性化执法,认真实施行政引导制、行政劝导制、行政提醒制等行政指导制,坚持早介入、早警示、早指导、促整改,仅2011年就责令改正违法行为200余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个体和企业发展,赢得了个体和企业的认可。
(四)加快12315投诉举报网络建设,建立监管执法快速反应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12315网络建设,建立起了执法指挥、调度、监督的中枢,以充分发挥12315投诉举报中心在获取信息、分流举报、调度分析、监督执法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积极推进12315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超市,目前,已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起了“12315申诉举报联络站”和“消费者协会投诉站”,并对“两站”负责人全部进行了业务培训,健全了各项制度,达到了“三落实、四统一”的要求。在食品农资经营业户中建立起了60个食品监控点和6个消费维权点。12315投诉举报网络的不断完善,使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监督越来越到位,服务群众越来越便利,维权也越来越及时。
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助推各项工作不断提升 一是扎实开展好基层党组织“平安工程一条街”工程。分局党支部高度重视共建工作,积极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工作并纳入工作重点,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加强了对共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主动牵头,深入共建街道开展调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六条工作措施,积极帮助共建对子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了共建单位的文明建设水平。二是认真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按照县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部署,认真确定帮扶对象,组织分局全体干部开展特别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2010年对帮扶的长寨镇磨谢组农户送去春耕所需化肥2吨,对该村一极贫户在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所需的水泥不足时;及时组织党员送去水泥2吨,解决了该户的燃眉之急。支持教育发展;支部采取各进所能的方式;为凯佐乡中心校送去水泥10吨;解决了学生上课在教室;下课在泥泞地面的局面,同时还举党员之微薄力量对贫困家庭即将失学的十六名儿童进行帮扶;共送去帮扶资金近万元。在长顺百年难遇的干旱和凝冻期间;主动出现,为干旱、凝冻的重灾区的学校和村组送去生活所需的大米、棉被、水等共计资金近万元。并将结对帮扶活动纳入年终考核评比内容,作为分局干部个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对帮扶活动得到了及时、有效开展。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争做先锋活动。在认真学习贯彻上级《关于在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先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学习雷锋》新精神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健全了组织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办公场所制作了活动专栏,将先锋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先锋共产党员“五带头”标准上墙。同时,明确要求将活动开展与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决策部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系统部署开展的“窗口服务”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各项工作的不断提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城关工商分局党支部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效的举措,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求突破,不断实践与探索,忠实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2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