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1: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

第一篇: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

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

论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 途径

论文摘要: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一、美术是情感教育的沃土

自然科学注重研究自然的内在规律,而人文学科注重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伦理、审美意识等方面。美术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美术教育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便如无源之水。美术的这种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通过直观形象反映人类社会,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也关注人的知、情、意、人格。

美术作品往往凝聚了画家的深厚情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沃土。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那微笑神秘、永恒、无法猜度,同时那笑意里也融入了画家的倾慕爱恋之心;齐白石画中的瓜果鱼虫,生动、稚拙、朴实,是画家性情恬淡、喜爱生活、童稚未泯的情感流露;凡高的《向日葵》,热烈又悲伤、躁动又孤寂,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正因为这份情感,美术课程为我们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列宁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架起桥梁——情感的沟通。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教学是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美术教学来促成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优化美术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么,怎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美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否则这种情感教育就无从谈起。美术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进而培养美术情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仅是艺术的源泉,还是情感的源泉。美术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到生活中体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触,把艺术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漓江进行自然景观的写生,然后与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春雨江南》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增强艺术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识大自然的伟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欲望。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美术课程中,营造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思想和情绪,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其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便于促成学生的情感思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教学方式刻板,教学缺乏创造力,过分强调聚合式思维,固定问题的答案,则势必会使学生“讨论不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蔼可亲的情感因素,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美术教学中正确的态度作用,宽容、开放式的教学,善于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创见和闪光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带给他们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对《向日葵》进行欣赏教学时,采取了民主与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不是一幅普通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赞歌,画面上那一朵朵向日葵,仿佛是从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火焰”;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色彩传递了一种躁动感”;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形象给人孤寂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美术欣赏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谈得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进行情感教育重要的一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线条、色彩构成的视觉与造型艺术视而不见的学生,谈何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情感教育了。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比如,欣赏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舞蹈纹陶盆》,它的突出美点是装饰纹样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若盆中盛水至纹样底线,便可看到盆内壁五人一组的舞蹈者,宛如围绕着一泓池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达着原始人狩猎或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欢乐生活的信息。学生领悟到了《舞蹈纹陶盆》独特的美,才能领悟到那份欢快的原始情感,从而生发对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艺术,通过视觉对物体进行感官认识,激起情感体验,产生美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及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的形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生活,用美术的语言来美化生活,才能体会美术情感教育的内容。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离开了想象力,美术将是异常的单调和枯燥,学生可能会有点滴的情感感悟,但绝不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也便失去了应有的依托。美术课程充满了创造性的情感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丰富的想象是丰富的情感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欣赏马远的《踏歌行》时,可以设计问题一:观察画中踏歌的四位老少乡农的形态,想象他们在过桥时有怎样的情境,每人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问题二:农民为什么要踏歌?通过这种问题式激发,学生的想象会被激发开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画中人物淳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学的方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发掘和灵活运用。美术教学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注重个体学习方式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而不仅是专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对学生美术情感方面的评价,还应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二篇:初中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杨伟 重庆市秀山县里仁镇初级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美术

【摘要】一提到情感教育,往往会让人想到新课标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他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但我所理解的情感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如何在动态的课程教学中认识、体现、提升和贯穿情感才是美术教育的关键。既然是情感教育,首先必须是有情感投入的,教师在教材分析时要正确的认识情感;在课件设计中要赋予情感,清晰的体现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程所体现出的情感进一步的提升高度,使情感不落入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情感始终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的感受和体会教学所要传递的真挚情感。

【关键词】认识情感

体现情感

提升情感

贯穿情感

一、对情感教育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的自我认知越来越模糊,所以在很多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很难自我判断和自我评述。美术作为义务教育下基础学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果一个学生的自我认知都变得模糊,那么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判断必然受到影响。个体性实际上就是指的特殊性,佛经里面说到的“一花一木一世界”正是这个道理,一朵花不会因为有人观赏而骤然开放,也不会因为没人观赏而凋谢。那么作为学生更是这样,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又如何去感知世界?

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存在,而不是一个社会的物件。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有情感的人,对一个充满情感的完整的个体实施教育行为,只有充分重视个体的情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在一段时间的受教育之后真正的有所提高,而这正是常说的有效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作为美术教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就应当立足情感,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自我为宗旨。如果仅仅看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只是考虑如何去完成教学工作,给学生一味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甚至觉得这跟

语文数学的教学无异。试问那样的美术课学生还会感兴趣吗?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美术课都不感兴趣了,那样又何谈有效教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对美产生情感,主动的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美术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课件设计中清晰的体现情感可以很好的提升课的质感

一堂美术课,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文本的说服力小于图片,图片的说服力小于视频,所以,美术老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是否可以如此思考:图片能说明问题的绝不用文字,能用视频说话的绝不用图片。

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无论选择图片还是文字编排或者是视频运用都要注入情感。现在的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们可以分享很多的网络资源,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难题,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资源海洋里,如何选择自己所要的部分呢?有很多老师,在课的设计中,选择了下载网络共享的课件,然后换一换图片、文字,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课件。当然,这样的方式也是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的,比如在农村地区,孩子的知识面相对狭小,用这样的手段完全可以“糊弄”过关。但是,这样的不用心的,没有情感的教学行为,也只是暂时的效果罢了。

做与不做是不同的,用没用心做又会更不一样。在今天的“读图时代”,文字的说服力已经在悄然下降,尤其是美术课,更是要充分体现图片的魅力。教师对文本的编排就必须精之又精,尽可能的让图片自己去说话。而对于图片的选择,既然要让图片说话,那就得说的响亮,有说服力,所以在选择图片的时候就可能要求“百里挑一”而不是拿来即用。用心设计的课件,学生是能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投入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更是与生俱来。一个布局合理,板式新颖,节奏明快,主次明确,重点突出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感受他的美的,也许学生说不出美在哪里,但至少会觉得看着很舒服。生活就是设计,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所以,一个设计精美的课件,是完全可以波动学生的情感,也一定能给课堂添彩,增加课堂质感的!

课件的字里行间、图中画外若能恰当地体现该课所要传达的情感,那样便能使课堂井然有序,也能使学生带着一份情感跟随课堂的节奏层层深入。比如重庆七中周莺老师所上的《漫步中国桥》,在导入部分首先给学生观看一段重庆菜园坝大桥通车典礼的视频,作为重庆的学生看到那么热闹的场面,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这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最后画面中一个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一句大家心里都想说的话“菜园坝大桥通车,作为重庆市民,我感到自豪!”接着展示一些桥身壮观的图片并出示三项世界第一的数据,让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切身的感受那位市民说出的心声——自豪!如此引入课题,在一开始便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在往下的设计中,欣赏的中国古今名桥,都一一地展现出各自在世界桥梁中的独特地位,学生的民族情结油然而生,同时对桥的认识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课的落点又回到重庆,回到重庆的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视频中提到的“自豪”!不仅是那一座大桥让我们自豪,重庆还有很多让我们自豪的大桥……。最后又通过桥点出友谊,呼吁大家建立友谊之桥。这系列的设计,处处都充满了情感,处处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一堂课自然会让人觉得是有质感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进行提炼、升华能很好的抬升教师和教学的高度

总所周知的一个现象,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每堂课都要体现情感,而很多时候课堂里所看到的都是在课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我们懂得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热爱×××。”我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叫情感教育,他仅仅就是作为课的一个环节,这样的情感是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的,更不用说打动人心了。

对教材所体现的情感进行提炼、升华是美术课教学的重要要求。比如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的时候,平铺直叙的介绍民间美术的种类、样式。很多情况下老师都会选择一种样式的民间美术进行讲解,比如剪纸。那么在讲剪纸的时候,自然是要学生去感受剪纸的历史文化,现实意义,社会价值等等。可是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讲剪纸,我们是通过剪纸在讲中国民间美术,那么,在这个课上,老师就应当把情感提升到中国民间美术这一更高层次,让学生感知、理解。剪纸只是一个点,老师要做的是通过这个点延伸到更多的民间美术领域,无论是保护、传承、发扬等等情感,都必须让学生在认识剪纸的过程中自然的形成,而不是在课尾落于形式。比如在讲《老房子的美》的时候,都会想到去讲老房子的建筑外形,内部装饰,即便有再多精美的装饰纹样,或是有再漂亮的外形奇观,这也仅仅只是这一个房子,又能让学生记住多久?如果再对该建筑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层次自然又深了一步,再若能讲述一些人文的文化,比如曾经的一个家庭,一段故事,一份亲情等等,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感受和理解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一个老房子,他更多的是一份守候。他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才是更重要的。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的产生种种的情感,那便是体现老师高度和提升课的高度的关键所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怎么使美术老师和课堂提升高度,老师们可以去做更多地思考和探索,但在教学中对情感的提炼和升华是不可或缺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情感的流畅、贯通能使课堂更具条理性和人文性

在课堂上,老师将情感赋予其中,而且使其贯穿始终,这不仅使课堂显得条理清晰,同时也能更好的组织教学,体现课堂的人文性。没有情感注入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所以没有情感的课堂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课堂,但是,有情感注入也未必一定是好的课堂。

有的课,赋予了情感,但是情感是分散的,而且是各不相干,这对学生理解本课的要旨就造成了困惑,这样的课就不能体现人文性。比如某老师以“虎”来讲《中国民间美术》,一开始以某些虎的图片和视频作为引入,结果,老师在引入的过程中却给学生引出了老虎濒临绝危,我们要保护老虎;再往后,以虎鞋、虎冒、泥虎、糖虎、剪纸虎、虎风筝、皮影虎等等来讲述民间美术,老师在引导的时候,陷入个别的样式之中,造成学生的情感混乱,一节课听下来不知道老师究竟想表达什么。同样是这一线索西大附中的张宏老师就阐述得很好。以虎与巴人的关系引入,重庆的学生自然会对巴和虎建立起一种情感,然后分组讨论各种以虎作为载体出现的民间美术形式,再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民间美术的特点,然后思考今天所常见的民间美术样式及现状,接着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落到一个这样的问题,既民间美术我们有必要去保护、传承、发扬它吗?。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老师播放渝东南地区土家族的民歌并展示相应的图片。学生在那样的歌声酝酿出的氛围中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这样便使得这堂课有条不紊,节奏鲜明,目的清晰。

以上课例说明一堂好的美术课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线索贯穿始终,而且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这一线索,可以围绕这一线索做一定的展开,但一定要紧密围绕线索层层深入。不知所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也是无效的教学。始终保持情感的流畅、贯通是一堂美术课有效无效的关键,也是美术课人文性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

五、结语

情感是一切创作的动力,没有情感注入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清晰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所进行的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物体,所以我们不能呆板的灌输,而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谓亲其

师,信其道。只有投入我们真挚的情感,并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这分情感的温暖,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情趣的重要手段,更是需要在课堂内外都处处注入真挚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李东风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关于“艺术欣赏”的讲座; [2] 周莺 重庆七中美术教师《漫步中国桥》课堂教学;

[3] 肖静 重庆教科院华渝实验学校美术教师《中国民间美术——喜庆吉祥的剪纸》课堂教学; [4] 张宏 西大附中美术教师《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虎》课堂教学;

第三篇: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认知快的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援用列宁的名言,说明了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不可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它具有调节功能。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修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国外也曾对两组儿童进行实验,一组儿童受益于教师良好情感的调节,其智商为105;而另一组儿童在紧张情绪下,其智商只有91。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如果情感感受者与刺激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则引起“情感共鸣”,相互之间必将产生感染作用。情感具有暗示功能。情感的暗示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动力作用。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往往会迁移到这个人一切有关的行为的对象上,成语“爱屋及乌”则为此说。情感具有组织功能。情感的组织功能是指情感常常为想象组织材料。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和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培养和陶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一、抓住作品,丰富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蓍、一幅世界名画,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它的意蕴,体会它的情感,欣赏的美之所在。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作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由情感的浮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丰富学生的高级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少年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积极进取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厚的理智感,才能使人的智力发挥巨大的力量”。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潮和鼓舞”,才发明了日心说。法国作家大仲马一生写了二百多部小说和戏剧,他写《三剑客》时,狂笑不止,时时和书中角色开玩笑,好像他们就坐在自己面前似的。正是由于深厚的理智感,使大仲马的小说写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凭借作品、抓住作品,丰富学生的理智感。如,在教学《中国写意画》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齐白石的《墨虾图》,创设情境:“你们觉得这画画得好不好,为什么?”生讨论后,又向他们提问:“齐白石爷爷是老年时才开始学画的,可他仍画得这么好,难道他有什么秘决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然后,我给他们讲了齐白石爷爷的故事和他画虾的趣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崇敬之情,从而增添了他们学习中国画的信心和目标。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丰富了学生求真的理智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等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羞耻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和把握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周松生老师在《救救大熊猫》的儿童创作教学中,没有直接介绍大熊猫面临的灾难,而是在画好的熊猫眼睛上添上几滴眼泪。“咦!大熊猫怎么哭了?”儿童的情绪被吸引到本课的主题,大家纷纷展开联想,说:“熊猫没有竹子吃,要饿死了......。”老师又问:“小朋友,假若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你怎么办?”儿童的爱怜之心被激发出来,他们把熊猫当作“人”,当作好朋友,各式各样的想象跃然纸上,真诚地表达了一出抢救大熊猫的强烈愿望。当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个儿童却画子一只大肥猪,教师想:唉呀!大家都画救救大熊猫,你怎么画成救救大肥猪呢?教师再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她画的是一只大肥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写着“寄给大熊猫”收。这种来自情感促使的奇特构思,当场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这位小朋友把自己也画了进去。画面上,一个不足柜台高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尖,向汇款处递上自己的心意的储蓄罐。整个画面流露出纯真、幼稚的童心,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

美感是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即审美体验。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生“入其境”、“会其意”,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在《画花生》的教学中,为也使学生全方位地对表现对象发生兴趣,增强审美情感和表现美的欲望,教师首先让学生品尝自带的花生,体味花生的“甜、香、脆”,进而由味觉引导视觉感受,让其讨论花生“美不美,美在哪里”。当学生满怀兴致说出花生“形态美、花纹美、线条美”时,师再引导生注意对美的表现,直接体现出美术教学的本质特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意,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能激发学生的

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梅花鹿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梅花鹿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的录相,范画时,又采用“一头多身、一身多头”的教学法,即头和劲不变时,或身子变几个形态。灵活有趣的教法,诱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他们也学着老师,随心所欲,自由表达,画出的梅花鹿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

三、和谐关系,调动感情

契柯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这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 务的完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和迁移动能充分发挥。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控制住不良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以良好的情绪去营造一具融洽和谐的情感环境;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激励的评价,充分运用情感的暗示功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一次,有个低年级学生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少年之后,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教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学生回答:“少年的影子。”“谁叫你乱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少年吗?”“学生看看范画, 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头并顺从地用涂改液把“少年的影子”抹掉了。

这位教师在不自觉中就扼杀了学生创作激情。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著名作家丁玲一篇文章中回忆说:“自从叶圣陶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便激发了她酷爱文学的热情,从而选定了文学作为她终身的事业。可见,赏识能激发人的心理需要,使人在高亢的情绪中快乐地学习、工作。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赏识,获得教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在一堂小学美术课上,日本的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生回答:“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虽然把苹果画成方的脱离了实际,但这位日本教师却积极发挥了“皮格马称翁效应”,他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总之,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真情”,“学得动情”。“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伟大的艺术家。”(吕淑湘语)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同仁都能成为教育艺术家。

第四篇:情感教育与主题教学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情感教育与主题教学

情感教育与主题教学--读《情感道德论纲》 窦桂梅

“对教育要作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的完整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的内在尺度,才是教育走向创造、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

这是朱小蔓老师在《情感道德论纲》专著中的基本思想。简单的几句话,却豁然开朗。

一、我理解的情感

虽然序言中提到,人的情绪情感问题当今被许多学科的研究所重视,但总体理论研究这方面较为薄弱,特别是当今浮躁,情感泛滥的时代,当“理性”赋予了力量,许多学说开始褒扬理性而贬抑情感,认为理性如日光,情感如浮云。但是,人的教育不可能排除情感的参与,不可能摆脱情感的支撑,而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难以替代。

情感是内在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好衡量,难以界定,在教育中常常被忽视。正如朱老师所说,回避了抽离了情感层面,教育就苍白了,失去了本源性东西的支撑,就不可能涵养出人内在的精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品格。教育就成了残缺的,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就必然会在长远的终身教育的长跑中,逐渐虚脱落后,以致猝然跌倒。

人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情感,是在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影响,然后不断地发展、完善。优越的图景,一定会有美丽的图案。

抛开环境对人的影响,就个体的人来说,“向善”也是人的本能,老祖宗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这种追求,最后具体的个体走向,却还是受情感的影响。有些教育学从这种人性观出发,把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目的,即所谓“止于至善”。

那么,个体为什么要追求优越感呢?其中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在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追求完美,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优越,不完美,因而需要奋然追求优越感。但这种“止于至善”的优越感追求,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且还是以社会为取向,为标准,符合社会的道德诉求,符合社会情感,否则就是病态,就是人格适应障碍。从这个层面来看,情感对和谐人格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

既然如此,我想到了情绪。虽然书中谈到了“情欲”、“情致”、“情愫”的层次和境界区分,但我觉得重要的是区分情绪和情感的层次,也许是基点。

情绪和情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说情绪对和谐人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感的定义,我在阅读中,好像明白了情感和情绪的区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正如朱老师在十年前的国际会议上谈到的,情绪如何成为良好的情感机制,美国的,日本的,和朱老师一样,异曲同工地认定并强调,情感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情绪是低级的表现,情感相对就是高级的表现。情感经常被用来描述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高级感情。它所代表的感情内容,诸如对祖国的尊严感,对事业的酷爱,对美的欣赏时,所指的感情内容不是指其语义内涵,而是指对这些事物的社会意义在感情上的体验。

可见,当朱老师把“情感”作为教育课题来研究来思考的时候,这便有了更高层次的境界。情感这个词还包含一个“感”字,是有感觉、感受之意;还包括一个“情”字,是有感触、情意等多种含义。

正如书中表明的,一个人,“从潜能到现实的智能,必须有情感的参与和支持。”情感处在人、社会中,甚至好比地球的球心位置。从教育角度来讲,她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但却可以支架性地统摄全部素质。“人的情感与欲望是人最初所具有的,但这不属于人的道德生活境界,而是人的精神中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因而,只有排除个人自我满足和情感欲望,才能达到精神的'圆满'和心灵上的'和谐',也才能有所为道德性可言。”比如,教学中我们常常提到的“情智”发展,这两个的并置,本身就说明了这两者密不可分,而且它们还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从进化学来说,有些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有些情感,必须是后天培养并发展的,比如师生情、战友情,手足情,爱国情等。这就需要后天的培养。朱老师在“情感教育形态的历史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察”一栏中,讲了中西方宗教情感作为人对世界的自身状况的一种态度,其重要的“情感状态”是“心境”和“激情”。如果情感靠宗教,那也是教育在其中。

由于是教育者,这就不同于自然人,不同于社会人的某些角色,真正的职责必须在前面加上“教育”两个字,这样,才能培养,并带动人向高级发展。比如从我从事的学科来说,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就好比前面提到的“师生情”等,在语文课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通过语文实践的体验,来获得这些情感。

也就是说,尽管情绪发展是个体成熟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表征,但人的情感绝对不是自然而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

这,就引出了“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的意义

目前的中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忽视情感的熏陶。教育是立人的,首先就是要奠基情感。否则出息越大,可能危害也越大。正如金马在《情感智慧论》里说:“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可导致光辉的人生;而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感,一旦合流,常可导致三流的道德,四流的奉献,末流的人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回想起我和朱老师去年到乌克兰,参加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9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的所见所感--尽管乌克兰整体风貌显得贫穷落后,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那里食物匮乏,没有像样的高速公路,甚至首都机场都那么破旧,但那些人的情感是饱满的,走到任何学校,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都能感受到那里的学生能歌善舞,热情开朗,阳光向上,那里的中小学老师、教授们也一样“热情”写在脸上。

说真的,在那里,我们有一种膜拜的心理,感觉到一种心灵的重负,觉得我们才是真正的贫穷者,尽管我们手里拿着那么先进的照相机,改革开放让我们物质富有,经济开始发达,但情感呢?是否麻木了?与世俗一道推演这个世界的浮躁变化,推其波助其澜--有一种惭愧在心头。

也许你会说,这个民族的基因导致他们的情感细胞发达。我说,不是的。从总统在贺词中的话可见一斑。他说的大意是,因为乌克兰有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相聚在乌克兰,认识乌克兰,了解乌克兰。因为有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批批教育家,人民教师造就培养了那么多科学家、工程师,建设着乌克兰。这个民族以这个伟大的教育家为荣,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感,也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和血液,美好的情感熏陶了民族,滋养了民族的心灵,从而改造了很多人的人格。

在读冯玉祥的书中,我读到了他讲过的,自己生活中的亲眼所见:那是几十年前,坐在火车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旅客不是吃就是睡。可外国人呢,男人看报,女人给孩子讲故事、读书,或织毛衣。他对此很有感慨。

我们的民族为什么会挨打?教育的落后,首先表现在对读书,对知识的不渴望,对生活乏味的愚昧低俗。一个民族没有统一的,高尚的情感价值,终究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必须通过教育让民族自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那么,采取教育的最佳策略在哪?在情感的驱动。

人类情感伦理、精神道德大厦的基石是什么?是情感品质与情感性教育。正如书中强调的,情感教育属于教育哲学范畴,它从真、善、美相统一的高度来研究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存在的关系。

这就涉及到了情感教育的意义。情感与人生存发展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当把人的活动作为教育理论和逻辑起点的时候,情感教育显然成了一个教育过程。这种意义就是书中阐明的--“就是要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就上面的案例来说,当国民有了教育的觉醒,便有了反省的情感体验,这种“自我觉识”一旦萌发,被教育撞击,就有了情感品质,就会觉得“醉生梦死”或者“得过且过”的罪恶的,有了反思忏悔,国人才能对读书有感情,对人生的意义有上位的高贵思考,会走进自己的心,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甚至会上升到自我、国家命运的情感中。

那么这种反省情感,从哪里来?通过教育。一个民族的情感发育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教育史。

回到学校中来谈。这里,首先要明确的,学校情感教育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并走向发展与成熟,基于哪里来完成?学校生活中。什么是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理解?

学校是儿童生活的一段旅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旅程。情感就是师生对生活环境与意义的感受与体验。就笔者个人感悟,学校的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活环境与意义,是教师的情感安顿之所。教师的情感这棵大树深深扎进学校生活的环境。而生活意义就是,靠对教育的热爱,赖以滋养情感教育。可以说,情感教育又何尝不是自我教育,何尝不是学校生命的支柱?丧失了学校生活的情感教育,也就等于丧失了生命“活”下去的理由。所以情感教育一定是指向学校生活环境与意义。

于是,学校生活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所,是对学校环境的感受与体验,我们的情感教育只能把情感安顿在学校生活意义上,所以,只有指向学校生活意义,才能真正揭示出情感和情感教育的本质。

课堂是儿童生活的舞台,我们必须基于这种对“课堂即生活”的理解与超越,对当下的个体进行情感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懂得他们的情感依附在具体的课堂载体里。

我们学生,百分之九十的时间生活在学校的课堂,就是说,要关注儿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学科教学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关注作为儿童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因此,我们的情感教育要在学校生活中体验、感受、提升。

这就涉及了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目前儿童的情感缺陷表现在感受能力、兴趣、社会责任感下降。“多媒体”影响下的儿童,大多缺乏真正的感动之心--“温柔”、“爱护”、“体谅”。书中还说,有许多学生感觉不到他人的痛苦,人长大后而心理状态仍然停留在幼儿时期。不良情绪是负性影响的,负性影响的结果是认知,认知影响过程是个性。离开情感层面,不能铸造精神世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因此,教师要做一个积极培养学生情感的人。教师必须要结合自己的现有能力,通过对课堂生活的观察与梳理,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书中谈了“幼儿”、“少年”、“青年”阶段的不同做法和建议。少年时期的情感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寻找一切可能表现少年的聪明才智的领域,调整人群关系的结构,力求使外部与少年自我评价相一致,用顺遂的情感体验来克服挫折的情感体验;第二,用以外促内的方式,重视少年集体建设和舆论风气的形成,帮助少年择友,为少年提供更多的榜样。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活泼的集体活动,通过共同的活动使少年从他人身上找到自己情感发展目标。第四,在认知教育中,借助语言文字和概念思维的发展,同时,仍需要依靠实物、表现等形象化手段,建立起情感的概念认识,从而使情感分化水平迅速提高。

上述方式并不是拿来机械地使用,苏联教育家阿扎罗夫认为“情感世界里,任何东西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因为这与学习与其他工作一样,复杂和费力的心、脑、精神工作。人的情感绝对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的促进下发展并成熟的。”情感基于生活的教育,那么情感教育并非一个活动或一次说教,或把上面的几个步骤来完成那么简单。

我们不能把教育看得过于简单,而导致把情感教育看得过于简单。我们必须基于不同的儿童,进行复杂的“心、脑、精神”的工作。以上的四个方面,仅仅是借鉴或参考而已,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在所学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中,更好地培植那些积极的、高贵的情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结合教育环境,自己的独特理念,更好地借助学科这个载体体现情感教育。个人认为,情感教育主要依托在课堂,依托于学科教学,比如我的语文教学,通过情感驱动,完成儿童学科学习的需要,进而实现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

课堂,我的生活世界。这便引出了我的主题教学。

三、情感教育与主题教学

书中最后一章介绍了国内情感教育的主要模式。如“情知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认知切入模式”等。国外的,有美国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苏联的和谐教育模式、英国的体谅模式。书中还介绍了与情感教育模式相关的补充,如“生命叙事模式”、“生态体验教育模式”、“抗挫教育模式”、“关怀教育模式”等。

我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从书中联系自己的生活,找到与自己专业与思考对接的“焊接口”。于是,构成我生活世界的主题教学模式,就成了与情感教育的链接--

书中引用了卡西尔说的观点--“语言常常被看成是等同于理性的,甚或就等同于理性的源泉。但很容易看出,这个定义并没有包括全部领域。它仍是以偏概全,是以一个部分代替了全体,因为与概念语言并列的同时还有情感语言,与逻辑的或科学的语言并列的还有诗意想象的语言......”

那么,我的主题教学又有怎样的理念与思考呢?

“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是万物之灵,天地的核心,人出现了才有了语言,才有了文章,这是自然之道。因此,语言作为来自心灵的声音,作为源自生命的表达,其学习与教育首先应基于生命与生命的内涵,基于心灵与心灵的吁求。

主题教学研究的意义,从儿童的生命发展来说,其生命发展历程,由一个一个的生命主题合构而成。甚至生命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项主题。事实上,生命与生活的过程原本由支离的生活碎片填充,而填充的图形一定要靠情感来编织。

人不同于万物的灵异之处,就在于人类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必须有意义的支撑和价值的衡量,那些在根基处,给生命以支撑的价值观念,构成人的核心价值观,它们给出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理由和动力。

正是这些源自生命与生活,又灌注于生命与生活之中的核心价值观,赋予“支离的碎片化生活”以凝聚的主题,由此使得生命的情感有了主次,有了深浅,有了起伏,有了悲喜--生命在赋值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主题。因此,生命的主题就是于生命过程之中的情感淬炼而成的价值主题。诚实、亲情、友爱,家国情,尊严,正直,坚强,崇高,自由......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生命发展历程中,所不能缺席的生命主题与情感主题。生命缺失了这些必要的主题主题或者遭遇了错误情感的袭击,都将是生命的缺憾与伤害。主题教学必须建立在,这些支撑和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生命主题与情感主题之上。

从语言的自身特点来说,语文也是由一个个主题构成。这些浓缩的主题,绝大多数都是精神的升华和创造。语文来源于生命与生活的体验和需求。语文就是个体生命情感与人类道德发展的一个个的“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题”的“忠实记录者”。那些迷人的童话、敬畏的神话、有趣的儿歌、深思的寓言,那些劳动的号子、幽怨的恋歌,那些战争的硝烟,历史的启迪......既是生命与生活主题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构成了语文教育和学习中的重要主题。

基于这样的主题背景,语文学习和教育,应当从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的具体教学中读出“友爱”、“给予”,“真诚”、“慈悲”等等情感。正是这个“读出主题”的过程在帮助儿童建构起辉煌人生的情感大厦。

而以上的论述,又在该书中第二部分“情感价值凸现与教育理念的沉思”一章的第一部分“情感与智能”章节中找到依据。通过阅读,我个人认为,原来情感是知识的一部分。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我认为,语文的一个个“主题”,不仅是一种情感态度的描述,其实也是构成儿童知识的一部分。

书中进一步阐述到,“学生的有效学习只能是意义的发现。客观知识只是学习的开端,直到它的个人意义被挖掘出来,变为个人信念体系的一部分,它才开始影响行动。”看来,主题教学与儿童生命情感发展的主题相遇并吻合,并在未来生活中淬炼而生成人生价值取向。有对生动的世界的感受,为自己题材而激动,而兴奋,甚至产生某种“爱”的情感。

由上可见,体现生命价值取向的这些语词--“主题”,富有生命的活力和精神内涵,它既是语言本身,又蘸染哲学、思想与文化意味;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立人”的载体,是体现人性、回归人性的情感。这些散落在文本中的情感价值主题,通过主题教学中师生有效的、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物无声地言语涵咏,一课一得、一课多得--“高贵”、“理解”、“幸福”......这些情感好比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编织成一张夏洛的网。有一天,这些情感生根、发芽,长成参天的大树,最终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支撑起亲情、友爱、自尊、民族等生命的春天,这不正构成了儿童最壮丽的人生主题吗?

书中谈到了情感教育外部特征以及缺憾--“用精湛的教育艺术,用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目光、合理的距离等情感教学技巧表现出来,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目前我们对这类体现在教学、教育中的独特情感能力还没有科学的实证性概括,更没有教师普遍要求并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关于这一点,我们倡导的主题教学,已经较好地体现了情感教育的外部特征,及阐述了课堂教育的实施策略。如果该书再版,相信会补上这一缺憾。

不仅是在外部特征上探索,在内在思想与研究中,我们也在努力体现实践反思,或者说行动与反思--这是主题教学的应有之义。

主题教学就是情感教育前进的道路之一,它把我们带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甚至可以这样说,主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对语文教学结构的唤醒与建构,为当前语文教育的实践带来全新的理念,使语文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乃至方式方法都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引导我进一步探索,在小学阶段,要为生命奠基,有哪些情感主题是儿童生命发展历程中所不能缺席的?这样的情感如何更好地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对接?从而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构成了重要的启蒙与内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样的旨归,也朝着书中谈到的走向,“情感体验活动的结果总是以一种内部的主观的东西--精神平衡、悟性、心平气和、新的宝贵意识等。”

感谢朱老师,感谢《情感道德论纲》,让我对主题教学的理论的根基有了更充足的信心和认识。《情感道德论纲》一定会掀开德育教育新的一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浅谈生物教学与情感教育

浅谈生物教学与情感教育

刘海霞

【摘要】 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创设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认识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积极地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部因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在生物中的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可以直接体会到各种复杂的情感。理性认识与情感教育的协调统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感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生物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它必须使教与学、主导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形成一种和谐的情感交流。

人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如高兴、悲伤、愉快、欢喜、厌恶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促进人的认识和情感活动;消极的情感则会把人的认识实践引向不正确的方向,甚至起阻碍作用。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渲染出这段青春活力的人生历程的生动画卷。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认识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发展。

一、用积极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内部因素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部因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其中除了应用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外,还要用启发

思维的指导思想统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多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多问为什么,把“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改为“鱼在水中是如何呼吸的”或者“鱼的鳃为什么适应水下呼吸”这样的问题变换可以使学生始终处在求知的渴望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受惊奇、活动、诧异、迷恋、喜悦、困惑等情感,使学生不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切的感受,获得新的动力和高涨的情绪。

二、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源泉

人的情感与实践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越丰富,他的情感也越丰富。学生在生物中的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可以直接体会到各种复杂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例如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做演示实验和简单的解剖观察实验;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环境测量实验和种植、养殖试验;结合当地特点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工农业生产单位和专业户;举办生物学科普知识讲座;进行自然资源调查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经历艰难、曲折、乏累、收获、成功等体会,产生兴奋、自信、振奋、沮丧、厌烦、轻松、愉悦以及合理的骄傲等情感。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可以充分利用积极情感,转化消极情绪,既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丰富和加深了对学习生物学的情感。情感体验既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移植,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

三、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优化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知识信息的传递以外,还有情感的交流。教师通过口头和形体的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情感信息,学生则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和对教师的尊敬态度反馈情感的信息。融洽的情感可以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激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创设优化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的情感交融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信任教师才能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再加上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甚至会由不感兴趣变为喜欢、热爱,发生情感转移。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的关键是教师充分地爱学生,它决定着师生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爱是超凡脱俗的爱,它无需来源于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没有任何私利的目的,而是由教师的责任和事业心产生的一种博大和崇高精神境界的美和情感。学生在感受到这种融人教师真情的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愉悦。

所以尊师爱生的和谐情感会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渠道,为知识信息的交流创设优美的环境,为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

四、理性认识与情感教育的协调统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情感,单纯传授知识,往往会把

生物变成“死”物,知识僵化,不仅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一味的追求表面“热闹”“有趣”的教,忽视可智力开发和知识的传授,也会导致学会学生失去学习目标和严重后果。情感教育可以促进认知过程的发展,但不能取代教学中的理性认识,舍本求末。在生物学学中教师通常先用激发学生兴趣、质疑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结合观察或实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通过讲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上升到更改认识,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和谐的情感基础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可把原来表面和直觉的兴趣转化为深刻和更高层次的兴趣。

感情交流使人产生同情,互相受到感染,使人互相接近、依恋,从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摘自«考试教研》2010年第三期

下载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美术教学与音乐教学的整合,

    初中美术教学与音乐教学的整合,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曲阳二中 叶蒨 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育内容......

    初中美术教学与音乐教学的整合

    初中美术教学与音乐教学的整合,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曲阳二中 叶蒨 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育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情感教学论文

    中学政治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情感教学 以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情感评价策略与途径。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情感......

    情感教育 物理教学

    一、情感教育的教育价值 情感教育重视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和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控制、调节能力,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高级社会性情感为主要目的、以培养高情感水平......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人物速写 张立梅 一、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1)工艺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美术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初中......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人物速写 初中美术 朱莲芳 一、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1)工艺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美术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有特点。这主要是因......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校园环境艺术品设计与模拟制作----教学案 常乐中学王立平 学习领域: 综合 . 探索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对校园环境艺术品设计与模拟制作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利用各种艺术......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1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