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
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许多利用学案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全部都出示在学案上,如何能够发挥目标的指导作用呢?我想有必要认清目标的作用和目标的操作原则。分清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所以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喜悦,人生从此充满了活力、激情和有意义。教学目标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目标,二者都为学生的学习而设立的,其具体不同之处在于:
1、涵盖的内容不同
“教学目标”应涵盖三维目标,而“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目标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出示。
2、目标的对象不同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学习目标”是由教师代替学生或者师生共同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
3、表述的程度不同
“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教师教学专业词语,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教师能看懂,或者成人能看懂就行了;但是“学习目标”是需要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可操作要强,语言就必须做到准确、具体了。
4、蕴含的感情色彩不同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用成年人较为理智、冷淡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学习目标”的表述就应该饱含激励、鼓励的语气,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当堂达标教学已经扎根在我们临邑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初步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每个人都坚信:它会在我们临邑这片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的。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是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自己应该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利用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学生的学案上,应该给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简洁,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并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向这个目标靠拢,直至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制定的合适,贴切,必能使教学更加高效有序。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听起来很相似,但是意思并不相同,教学中很容易搞混,甚至在教研时看作一回事,二者在概念上有很大区别。
下面就“学习目标”如何编写作一简介: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学的“纲”,有了这个“纲”,可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任务。如“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要掌握哪些,学了有什么用”等。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习的兴趣等作用。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数”新授课的学习目标是:记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说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同时要弄清和掌握其计算方法,并且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从而达到培养自己的逻辑推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学习目标的表述,通常是在知识点名称的前面,加上外显性特有的行为动词,如“记住、弄清、计算”等避免使用内隐性心理动词,如“体会”、“了解”等。
教案和导学案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它是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教案”是 2 老师自备、自用,是老师工作的脚本。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我们把传统的“教案”改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以后,学生必须在课前自主、合作完成学案,通过完成学案了解学习目标,知道了学习方法,从而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学案不会向教案那样再束之高阁,成为应付检查的资料,它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与老师,从而也使教师的备课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而“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简言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的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
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使教师由施教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导学案中,大致应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三、预习模块;
四、探究模块;
五、课堂测试模块;
六、课堂小结(教师反思或学生反思);
七、作业布臵等环节。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之案。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 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总之,导学案和教案有着本质区别,教学案是以老师怎么教为主线,而导学案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
编写和使用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体现学科特色
不同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学习的方法更是有很大差别,所以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使用积极探索。如: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在编写时特别注意结合时政焦点、热点,这样既吸引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另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情景再现,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在课前预习栏目中增设了热点链接。更是典型的学科特色。
二、要体现层次性
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既要注意共性更要关注个性。共性是面向全班每个同学既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个性要注意两点:培优补差,培优是面向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高的同学使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获得进一步提高;不差主要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对他们主要是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的信心。这些工作既要在导学案编写工作中体现,更要体现在二次备课、三次备课中。
三、要体现集体力量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备课中难免有所疏忽,这就要求我们在初次备课、二次、三次备课体现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研究争取最符合我们的学生。在习题的编制上更要是精挑细选,在教研活动时共同推敲做到既要有差别,更要有针对性。不能把导学案当做教案。
四、要体现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和我们毕竟有很大差别,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当修改,这是做好用好导学案的关键。
五、要体现实效性 导学案的编写、使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编写的过程中对导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要具体到位,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我们的标准就是罪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在方法上要体现学科特色、学生兴趣。练习更要区分课堂课外、课堂训练要有典型新、代表性,课外练习要有深度和维度。
六、要体现教学反思
反思是我们教学成长的动力,对导学案的编写更是如此,我们要在及时掌握学生对导学案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反思,使教学案真正体现学生要求、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真正做到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反思。
第二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区别于联系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学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之后,我有很大收获,明白了什么是科学课程目标,什么是教学目标,掌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程目标是对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完美与实施,具体表述如下: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3)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4)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2)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独立存在。小学科学课同样如此。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向,而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精细化。当教师和学生在教科学、学科学的过程中互动的时候,就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链接起来、融合在一起了。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篇: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自从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
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
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不脱离情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
3.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不脱离情景的学科活动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时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启幕。但如何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课程、评价、教师素养与培养、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不可或缺的五根支柱。其中,课程是灵魂,评价是关键,教师素养及培养是保障,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中心环节。基于以上认识,采取“四大举措”努力让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
4.探索教师培训改革之路
在我们看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开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全市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从培养种子教师开始。而开展课题研究、成立课题联盟,是提升教师素养、培养种子教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5.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之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提得较多的问题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有哪些特征”“现在的教学方式哪些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哪些又是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等,课题组对此形成的共识是: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整合的教学、基于跨学科的主题性教学、基于多种教学方式组合的复合式教学、基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课例把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从而力争将核心素养由一个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第四篇: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学习内容分类法的区别与联系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学习内容分类法的区别与联系
任永佳(2002级现代教育技术硕士)
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这两种目标分类方法是教育过程的两个维度,在不同维度上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性,从这方面来说两种目标分类是具有相似性的。
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其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等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依归,教学目标的异同决定教育过程中策略、模式、媒体等的选取。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及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是当前争论较多的两种教学目标分类法,正确地了解他们的内涵与功能是我们在以后指导教学的关键。
二、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
2.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肤浅的。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3.运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5.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的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6.评价: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2.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知觉:这是从事一种动作最实质性的步骤,它是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质量或关系的过程。知觉活动是动作活动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知觉是导致动作活动的“情境——解释——行动”连锁中基本的一环。知觉包括感觉刺激(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动觉)、线索的选择和转化。
2.定势: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行动或经验而作出的预备性调整或准备状态,定势包括心理定势、生理定势、情绪定势。
3.指导下的反应:这是形成技能的最初一步,这里的重点放在较复杂的技能成分上。指导下的反应是个体在教师指导下,或根据自我评价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行动。从事这一行动的先决条件是作出反应的准备状态,即产生外显的行为行动和选择适当反应的定势。所谓反应的选择,是指决定哪些反应是满足任务操作的要求而必须作出的。
4.机制:已成为习惯的习得的反应。在这一层次上,学生对从事某种行动已有一定的信心和熟练的程度。这一行动是他对刺激和情境要求能够作出种种反应的行为库的一部分,并且是一种适当的反应。这种反应比前一层次的反应更复杂,它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可能包括某种模仿。
5.复杂的外显反应:这里所说的,个体(学生)因为有了所需要的动作形式,能够从事相当复杂的动作行动。在这一层次上,个体(学生)已经掌握了技能,并且能够进行得既稳定而又有效,即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一动作。
6.适应: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为了使自己的动作活动适合新的问题情境,就必须改变动作活动。
7.创作:根据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行动或操作材料的方式。
2.3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克拉斯伍等人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1.接受或注意:是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
3.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出奉献。4.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溶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达到这一阶段以后,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他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1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包括名称、符号、事实和原则,为了使言语信息的学习得以发生,言语信息的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有意义的。教授言语信息应将新的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相联系。言语信息的学习是通过让学习者给词下定义等方式进行评价。
3.2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的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知道“是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则与知道“怎样做”有关。如知道什么是分数和小数,是言语信息的学习结果,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以及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就是智力技能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从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智力技能的发展则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智力技能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较简单的是辨别技能,进一步是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规则。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级规则的获得,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下面分别说明这些习得技能的性质
3.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上面所述的智力技能是运用符号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即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学习者通过认知策略指挥他自身对环境中刺激物的一定特点予以注意,对学习的事物进行选择和编码,对学习所得进行检索。学习者的认知策略还影响他对已掌握的言语信息和智力技能的综合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高级规则。可以说,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使用脑子”管理或操作自己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4动作技能学习结果
动作技能亦称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能力,以此技能为基础的行为结果表现为身体运动的迅速、准确、力量或连贯等方面,如乐器演奏、绘画、实验操作、打球等。动作技能也可存在于不使用器具或设施的活动中,如竞走、练拳、唱歌、舞蹈等活动中也有动作技能。3.5态度类学习结果
态度是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在教育心理学中态度被定义为: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特定对象包括事物、人和活动。当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形成先前未有的态度、或改变当前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时,这意味着我们要求学习者从事一项有关态度的学习任务。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四、两种理论的异同 4.1相异点
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以分类学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对指导操作性、形成性的学习具有客观的价值。布卢姆以教学目标的复杂程度作为分类的依据,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由于布卢姆分类法所具有的可测量性、可观察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可描述、可分析性,得到课程编制者及评价专家的爱好。但基于生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忽略了学习主体内部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因此注重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的布鲁姆理分类方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具有不可回避的缺陷性。
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加涅理论从多个方面揭示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对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由于加涅理论以认知规律为分类的依据,因此弥补了布卢姆分类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的缺陷。
从两者分类依据的区别,可看出卢姆分类法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加涅分类法,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结构体系不同
在布卢姆的分类理论中,不论是主类还是子类之间都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高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上。布卢姆的分类理论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图式理论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由简单到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习的进行。但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的确定性,由简到繁、由下层到上层的教学理念已经充分暴露出其片面性。
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加涅把教学目标归纳的五种学习结果是具有跨学科性,每门学科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间可体现其差异性及侧重点。与此同时,加涅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作为各门学科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4.2相同点
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分为认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而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这两个分类理论的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辞表达上的不同。与此同时,两个理论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等方面对教育过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这两种目标分类方法是教育过程的两个维度,在不同维度上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性,从这方面来说两种目标分类是具有相似性的。
五、结论
布卢姆与加涅的分类理论在教学中是具有客观作用的。两理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优缺点,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两者的优势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不能片面听取个别的意见,而否定某一分类理论。
第五篇: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学习内容分类法的区别与联系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学习内容分类法的区别与联系
任永佳(2002级现代教育技术硕士)
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这两种目标分类方法是教育过程的两个维度,在不同维度上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性,从这方面来说两种目标分类是具有相似性的。
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其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等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依归,教学目标的异同决定教育过程中策略、模式、媒体等的选取。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及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是当前争论较多的两种教学目标分类法,正确地了解他们的内涵与功能是我们在以后指导教学的关键。
二、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
2.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1.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肤浅的。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3.运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5.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的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6.评价: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2.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知觉:这是从事一种动作最实质性的步骤,它是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质量或关系的过程。知觉活动是动作活动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知觉是导致动作活动的“情境——解释——行动”连锁中基本的一环。知觉包括感觉刺激(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动觉)、线索的选择和转化。
2.定势: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行动或经验而作出的预备性调整或准备状态,定势包括心理定势、生理定势、情绪定势。
3.指导下的反应:这是形成技能的最初一步,这里的重点放在较复杂的技能成分上。指导下的反应是个体在教师指导下,或根据自我评价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行动。从事这一行动的先决条件是作出反应的准备状态,即产生外显的行为行动和选择适当反应的定势。所谓反应的选择,是指决定哪些反应是满足任务操作的要求而必须作出的。
4.机制:已成为习惯的习得的反应。在这一层次上,学生对从事某种行动已有一定的信心和熟练的程度。这一行动是他对刺激和情境要求能够作出种种反应的行为库的一部分,并且是一种适当的反应。这种反应比前一层次的反应更复杂,它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可能包括某种模仿。
5.复杂的外显反应:这里所说的,个体(学生)因为有了所需要的动作形式,能够从事相当复杂的动作行动。在这一层次上,个体(学生)已经掌握了技能,并且能够进行得既稳定而又有效,即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一动作。
6.适应: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为了使自己的动作活动适合新的问题情境,就必须改变动作活动。
7.创作:根据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行动或操作材料的方式。
2.3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克拉斯伍等人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1.接受或注意:是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
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
3.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出奉献。
4.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溶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达到这一阶段以后,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他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1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包括名称、符号、事实和原则,为了使言语信息的学习得以发生,言语信息的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有意义的。教授言语信息应将新的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相联系。言语信息的学习是通过让学习者给词下定义等方式进行评价。
3.2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的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知道“是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则与知道“怎样做”有关。如知道什么是分数和小数,是言语信息的学习结果,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以及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就是智力技能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从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智力技能的发展则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智力技能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较简单的是辨别技能,进一步是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规则。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级规则的获得,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下面分别说明这些习得技能的性质
3.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上面所述的智力技能是运用符号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即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学习者通过认知策略指挥他自身对环境中刺激物的一定特点予以注意,对学习的事物进行选择和编码,对学习所得进行检索。学习者的认知策略还影响他对已掌握的言语信息和智力技能的综合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高级规则。可以说,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使用脑子”管理或操作自己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4动作技能学习结果
动作技能亦称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能力,以此技能为基础的行为结果表现为身体运动的迅速、准确、力量或连贯等方面,如乐器演奏、绘画、实验操作、打球等。动作技能也可存在于不使用器具或设施的活动中,如竞走、练拳、唱歌、舞蹈等活动中也有动作技能。
3.5态度类学习结果
态度是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在教育心理学中态度被定义为: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特定对象包括事物、人和活动。当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形成先前未有的态度、或改变当前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时,这意味着我们要求学习者从事一项有关态度的学习任务。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四、两种理论的异同
4.1相异点
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以分类学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对指导操作性、形成性的学习具有客观的价值。布卢姆以教学目标的复杂程度作为分类的依据,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由于布卢姆分类法所具有的可测量性、可观察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可描述、可分析性,得到课程编制者及评价专家的爱好。但基于生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忽略了学习主体内部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因此注重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的布鲁姆理分类方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具有不可回避的缺陷性。
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加涅理论从多个方面揭示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对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由于加涅理论以认知规律为分类的依据,因此弥补了布卢姆分类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的缺陷。
从两者分类依据的区别,可看出卢姆分类法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加涅分类法,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结构体系不同
在布卢姆的分类理论中,不论是主类还是子类之间都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高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上。布卢姆的分类理论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图式理论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由简单到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习的进行。但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的确定性,由简到繁、由下层到上层的教学理念已经充分暴露出其片面性。
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加涅把教学目标归纳的五种学习结果是具有跨学科性,每门学科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间可体现其差异性及侧重点。与此同时,加涅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作为各门学科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
4.2相同点
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分为认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而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这两个分类理论的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辞表达上的不同。与此同时,两个理论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等方面对教育过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这两种目标分类方法是教育过程的两个维度,在不同维度上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性,从这方面来说两种目标分类是具有相似性的。
五、结论
布卢姆与加涅的分类理论在教学中是具有客观作用的。两理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优缺点,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两者的优势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不能片面听取个别的意见,而否定某一分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