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急,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为了加强地理概念教学。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燙、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的,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知识珍宝了。
第二篇:中学地理概念教学探究
中学地理概念教学探究
摘要: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的定义。地理概念的掌握不仅是学生学好地理规律和成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应通过认真备课,讲解透彻,消化概念,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加强地理概念教学。学生应通过实地观察,抓关键词,归纳法,类比法等方法去重视对地理概念进行理解。在地理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归纳法、空间模式法、对比剖析法、因果推理法、直观图示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地理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地理概念教学;教学方法;地理能力
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1]
中学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1] 地理概念教学及其主要内容
地理概念是指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知其本质属性的定义。可以分为:①一般地理概念,表达同类地理事象共同本质属性的地理名词,如平原,湖泊,城市等。②单独地理概念,用以表达个别特定的地理事象或地理过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认识个别地理事象的特殊属性,如东北平原,北京,山东半岛等。③集合地理概念,用来表达某一地域范围内同类地理事物群体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如欧洲的平原,青藏高原的湖泊,东北的城市等。[2] 地理概念教学是指专门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地理概念能力的教学活动。地理概念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体验地理概念产生的过程,理解、掌握地理概念,优化概念教学设计,真正达到认识地理思想和本质的目的
地理概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自然地理概念如太阳辐射、地方时、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b.经济地理概念如农业区位、工业地域、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c.人文地理概念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合理容量,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等
2地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力培养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众多的教学过程、教研论文及专著表明,连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规律、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上,教师们花费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对地理基本概念往往忽视其能力因素,忽视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的、多种多样能力的培养,过多地依赖于记忆这一单一学法,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照本宣科的叙述性教法和文字解释的文字学教法。而目前的这种现状其效果如何呢?广大教师恐怕是有目共睹的:①加剧了学生厌倦地理概念学习的心态;②强化了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死记硬背的陋习;③使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两者之间产生盲点——不记不引,死记了又不能适应考题对概念灵活运用的要求;④因能力培养在教学开始阶段(概念教学)就采用了不正常的跳跃方式,故失去了牢固的基石。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概括性知识,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作为基础。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同时,地理概念还是地理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地理过程的最本质的特征。把握地理特征有助于地理概念的形成,地理概念的掌握不仅是学生学好地理规律和成因(初中阶段对成因不作过多要求)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学好地理首先要学好地理概念,教师要教好地理首先要重视地理概念教学。[3]
3地理概念教学实施的主要途径
3.1如何实施地理概念教学
3.1.1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3.1.2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人类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像,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3.1.3培养地理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归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归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3.1.4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判断地理问题正误的,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地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相互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知识珍宝。
3.2地理概念教学的主要方法
3.2.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梧桐树、杨树等,并与樟树、广玉兰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两种树木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桠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并且都是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叶片较宽”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樟树、广玉兰树是不是温带落叶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樟树、广玉兰树是常绿阔叶树。这样,学生对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3.2.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教师应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3.2.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转换后,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3.2.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①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②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③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
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还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进行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能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3地理概念教学中应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3.3.1地理概念教学中地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地理概念以其思维类型(而不是学科知识类型)多样、体系庞杂而分别于其它学科,这方面尤以初
一、高一年级教材更为典型。如此众多的概念及类型,不仅反映出地理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当今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扩展及深化。面对这种现实,那种忽视与违背学生认知途径与规律、轻视地理概念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讲、学生记)的概念教学法早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求。
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力培养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了一个学会到会学的形成能力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学又是自学能力的标志,而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正是未来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起点。没有把握学习对象及其基本概念的能力,是不可能深入到学科深层知识体系中去的。也正如此,培养地理概念教学中的能力这一课题是极有意义的。3.3.2地理概念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方法 3.3.2.1实例归纳法
第一,教师提出概念。(此时学生还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第二,让学生依据初步的理解判断一些难度较小的实例是否属于本概念的范畴。(大多数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再次讲解概念。(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实例判断,初步理解了概念)第四,教师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实例让学生再次判断。(部分学生犹豫不决)第五,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判断理由。(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第六,教师指出概念的抽象内涵。(此时学生才真正理解掌握了概念)第七,教师讲解实例归纳出概念的学法与所需能力,并强调学者们提出此类概念的真实过程并不神秘,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学法与能力的萌芽)第八,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组织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实例归纳法去学习重工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天体等同类地理概念。(学生不断巩固了学法,逐步形成归纳与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第九,本方法可移植到其他学科某些概念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天体的概念时,教师提出天体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判断太阳、月球、地球、流星体及彗星是否属于天体。简单判断后,教师再次讲解概念。提出气体与尘埃(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太空中漫步的宇航员是否属于天体的难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判断及理由。最后,教师给出概念的内涵、学法、能力培养目标,并提出应用方法学习新概念的要求。3.3.2.2空间模式法
第一,简述课本中关于概念的叙述。(学生因思维跨度大、已有知识少,不可能在头脑中出现概念在现实中的状况。)第二,强调概念在实际状况中的复杂性,指出只有建立立体模式才能逐步认清概念本质的思路。(学生开始注意从简单到复杂搭设“辅助桥梁”的思路。)第三,教师采用去粗取精、删枝叶留主干、变复杂为理想的方法,画出立体模式图像。(学生明确了理想模式下,概念所处的条件环境。)第四,在空间模式图上讲解概念的本质(运动)特征。(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第五,介绍由空间模式过渡到现实复杂背景下的状况。(学生经过文字、模式与现实三步过程,初步了解“搭桥”的学法,体验了空间想象、由简到繁的分析能力的培养。)第六,回到意义中来,再认知特征。(学生形成了科学的概念。)第七,在天球、气旋与反气旋、板块构造、煤铁复合体型及水循环等概念教学中运用空间模式法。(学生不断巩固学法,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气旋的概念。教师提出概念并指出自然界里气旋的复杂性,及模式图引入的必要性。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间距相等、等差系列、等压线为同心圆状的气压场图。在图上讲解气旋是如何旋转起来的过程,并出示书后练习中实际气旋的状
况图像,再次讲解气旋的定义。总结学法,要求应用到新概念的学习中。3.3.2.3对比剖析法
第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概念叙述。(学生感到两个概念容易混淆、难于区分。)第二,要求学生指出它们的表面差异。(学生产生比较差异的思维过程。)第三,引导(提问质量是关键)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两者的本质区别。(学生产生比较思维的深化过程,抓住了两者的内在差异。)第四,要求学生反向分析概念间的表面联系。(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抓住共同的表象特征。)第五,引导学生剖析两者的本质联系。(学生通过老师设问的分析,掌握了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第六,回到课本的概念中,单独地概括出每一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学生通过对比剖析法的运用,准确地掌握了每个概念。)第七,在学习恒星与行星、太阳常数与太阳辐射强度、天气与气候、内力的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等概念时,运用本方法,做到得心应手。(学生巩固了学法,逐步形成了对比剖析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概念的教材叙述,并找出表面文字差异(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通过思考教师的提问,学生找到了由于表面差异造成的本质差异——外力在环境中的改造作用显示出极强地带性的规律;而内力则显示出极强的非地带性地质规律。为两种规律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引导学生找出同时性、矛盾性、共同作用于地表等表象联系,进一步剖析出两者的本质联系——内力决定着海陆分布的大势及地表起伏的格局,而外力则是在内力的基础上,对地表进行雕塑和改造作用(主次分明)。再回到各自的定义中,把握其内涵,强调学法的应用与能力形成的关系。3.3.2.4因果推理法
第一,教师提出概念。(学生感到内容复杂,头绪繁多。)第二,要求学生找出概念中的组成因子。(完成此项工作,学生把握了概念的构成要点。)第三,教师提因,学生求果,也可逆推,提果导因。(学生通过连续地因果推理过程,掌握了概念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教师指点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以帮助学生强化推理过程。(学生进一步明确推理线索,初步掌握学法。)第五,回到概念中来,学生独立完成推理过程。(学生巩固了方法,掌握了概念。)第六,在学习恒星、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农业区划、外向型加工工业等概念时,运用本法。(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了推理与综合分析能力。)
如运用因果推理法学习外向型加工工业的概念时,教师提出概念,并要求学生找出党的开放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力;引进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提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的问题,逆推因果过程;并指出根本与直接原因,归纳概念的意义。教师总结方法,提出应用要求。3.3.2.5直观图示法
第一,阅读课本关于概念的叙述。(学生立即会感到抽象思维的困难,想象不出概念所表达事物的形象特征。)第二,教师利用形象图示讲解概念中的抽象内涵。(形象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思维的概念要点。)第三,回到课本中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学生形成了抽象思维的理解记忆。)第四,在生长期、霜期、耕作制度、常温层、环境等同类概念的学习过程独立适用此法。(巩固学法,逐步形成抽象思维与读图分析能力。)
如学习常温层的概念时,学生阅读常温层的概念。教师画出纵坐标为深度、横坐标为温度变化幅度的统计图表,并在表中边讲解边画出由地表到常温层的温度幅度的变化趋势——山大至小,最终为零。结合课本定义,强调这一层面是温度变化幅度为零,温度为一定值,而不是温度为零。提出应用本法提高能力的要求。3.3.2.6综合分析法
第一,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关于概念的综合论述。[学生感到内容杂乱无章,无法确定概念的范围与要点。]第二,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概念的要点。[学生明确概念的基本要点构成。]第三,教师组织学生综合分析各要点在概念构成中的不同作用。[通过综合分析,掌握了基础与主导要点,初步理解了概念的丰富内涵及相互关系。]第四,给出概念。[学生掌握,并初步了解复合型概念的学法。]第五,教师在讲完分类、成因、分布规律及原理后,引导学生体会前述概念的内涵。[学生由具体知识的学习回到概念的理解中来,起到验证与巩固的作用。]第六,在大气环流、农业区域、工业布局及自然带等概念的学习时,反
复使用本法。[熟练地使用方法,学生逐步形成归纳、综合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自然带的概念。要求学生阅读自然带概念的综述,并回忆前五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找出与分析下列要点:自然带的出现是以纬度位置和海陆质量差异、分别有一定热量与水分组合为前提条件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大陆带状形式;是地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气候为主导,植被、动物及土壤为标志,地形为基础;带内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带间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理论。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要点在概念中的作用。给出概念,并在后面的分布规律与成因中巩固概念。提出学法与能力的要求。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知道地理概念的掌握不仅是学生学好地理规律和成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这说明地理概念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地理概念的学习,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2] 褚亚平、曹奇、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3] 陈澄主.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三篇:大陆架原本是地理学上的概念
大陆架原本是地理学上的概念,在法律上的概念是指“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的距离”(联合国海洋公约法 76条)
专属经济区是指临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其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里。因此,其既不领海,也不是公海,而是特殊的一类由国家来管辖的区域。
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200海内是一个重叠的区域,因此造成其相应权利也有重叠和混同。但作为相对独立的概念,两者还是有所所不同:
第一,权利形成的依据不同。大陆架的权利取得,是国家固有的权利,是依照地理事实的依据而产生,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必须经过宣告而存在。例如除去全封闭式的渤海、黄海的大陆架,我国在东海的大陆架最大宽度为325海里,最小出为167海里,一般宽度为216海里,依照我国中央政府网站()由国家测绘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东海北起长江北岸至济州岛方向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东至冲绳海槽(以冲绳海槽与日本领海分界),正东至台湾岛东岸外12海里一线,面积77万平方千米。南海的海底是一个巨大的海盆,海盆的山岭露出海面就是我国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这些海底山岭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南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千米”。而对于专属经济区,我国则在98年颁布的《中华XX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明确予以宣布。
第二,区域的范围不同,作为标准的200海里,对大陆架而言是最小的宽度,而专属经济
区则作为上限来看待。因此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就地域而言是一个包容的关系。
第三,权利的内容不同。国家对于大陆架的权利仅包括矿物、非生物以及定居生物的开发
利用权利,相对于专属经济区则为这一区域的所有资源。例如鱼类的巡游活动,如果在大陆架巡游的渔业资源,国家一般不能设立专属捕鱼区,而对于在专属经济区内的巡游渔业资源,国家则可以独享。再例如,在专属经济区开发矿物资源,国家独享权利,在大陆架超过200海里以外时,应当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缴付实物或费用。
事实上,大陆架的划分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对亚洲而言并不合理。首先基于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镇压自己人民而不愿意积极对外扩张的政策,导致亚洲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如果我们一开始在古代就能够将亚洲其他部分的原住民统统消除掉便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然而我们没有这么做,使得现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方法我国与其他各国重叠现象时有发生。划分方式的本身导致了亚洲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纠纷不断,如苏焦岩之中韩之争,东海之中日之争,南海的中越之争,中印尼之争等等。其次,合作固然重要,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军事力量,使得我国在划分上并不处于较有利地位。我国的武力威慑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再次,当前的国际社会舆论并不支持我国采取强硬的方式处理此类问题。我国为此开战尚无完善的准备和充分的补给。最后,国内的诸多问题,很有可能牵制了外交方面的努力。例如执政党的腐败等等。
第四篇:物理概念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概念 五步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一步曲: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
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到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学生对加速度有了具体的物理图景后,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来突破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A车在2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学生们恍然大悟,有豁然开朗之感。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步,必须经过一段教学过程才能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长计划,短安排,绝不能期望短期内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基本概念的初步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体会,琢磨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进行剖析,加深理解,最后附上部分练习题。如各种力,位移,动量等物理量的教学我就采用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对物理量定义,然后逐步完善。这样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物理量产生的条件和怎么样给它以定义。如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电势通过这样的程序教学,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第三步曲: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语言描述加速度和数学语言描述加速度;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物理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甚至下出错误的定义。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同时,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更准确地理解概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例如在高一第一节《力》中我就给学生提出这样系列的问题:“力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能不能把力定义为是手对黑板的作用?”;“如何给一个物理概念下定义?”;“定义中‘相互’两字如何理解?”;“力的相互作用有无先后?”;“平常说的体力、脑力、生产力等是否就是物理中的力?”。从一个熟悉的概念引出一系列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必然大大激发了他们思维兴趣。这样逐步使学生懂得掌握概念靠“记”是不够的,理解才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促使他们会思考、爱思考、直至勤思考。最后归纳出准确的定义。
第四步曲: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当学生理解概念后,用多种科学的方法记忆概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
进行。
第五步曲: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此环节,我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五步”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第五篇:教学能力概念
教师职业能力
一、概念题:
1、教师职业能力:就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学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就是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作技能:就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
4、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的统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客观评判能力。
19、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20、第一印象:是指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称为“首因效应”。
21、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教学口语一般包括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总结语等。
38、教育口语: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谈话,它是教师的日常工作用语。它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明显的教育指向性,要有可接受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口语可分为劝导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等。
39、形体语言:是口语表达的重要辅助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与学生的交往中,随机性、情境性、巧妙地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的能力。
53、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基于长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密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
54、教师角色:就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期望或规范要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责任的期待。
55、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一活动。
5、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6、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
7、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的能力。
8、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
9、教学设计能力:就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10、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
11、课堂调控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程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
12、课堂教学常规:是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3、自我指向型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里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14、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15、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的一种教学能力。
16、德育: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7、德育能力: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18、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
22、晕轮效应:就是指人对某事或某人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扩大到其他方面。
23、力戒近因效应:是指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24、现象本质法:这种方法就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25、效应本体法:就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来认识事物本体。
26、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27、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
28、班风:是一个班集体长期形成的整体精神面貌,是班级集体在本班级和学校领导以及其他班级师生心中的形象。
29、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
30、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
31、实验法:是通过特定的操作设计检验某种设想的实践效果的方法。
32、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做的阐述方法。
33、行动研究: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研究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出的研究工作。
34、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35、信息检索:是指从众多信息集合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全过程。
36、信息检索能力:就是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能力。
37、教学口语: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用语。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包括头语、脸语、眼语、手语和身姿等几个方面。
40、手工检索:简称手检,是以手工方式,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资料一种检索手段。
41、计算机检索:简称机检,是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里的大量数据中检索出所需要信息的一种检索手段。
42、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43、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态。
44、暗示: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达到,是接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知觉和接纳。
45、书面语言:主要指教师书写出来的语言,即用书写形式表达的语言,如板书,作业评语等。在教学中使用书面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审美能力。
46、身体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手势、姿态和表情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语言形式。
47、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他人在思想、行动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48、协调能力:指教师根据交往情境和交往对象的变化,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交往策略的能力。
49、反思能力:是教师通过分析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表现,找出自己行为方式中的缺点和不足,借以提高自我的能力。50、移情:是指教师以同情的态度,设身处地的以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来为学生考虑。
51、教育机智能力:是指教师面对特定的学生行为或特定的事件,通过敏锐地观察,准确地把握行为和事件的实质,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
52、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潜质及社会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在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教师只有对自身的角色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出色地完成教育工作的任务。
56、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的、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总体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57、心理调适能力:是指能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
58、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情绪是自然性的、原始动物也具有的一种心理过程。情感是社会性的,为人类所独有的高级心理过程。
59、强迫:是指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而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60、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61、抑郁:通常是一种情绪障碍,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抑郁涉及身体和心理,如疲劳感、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注意力不能集中、犹豫不决、有自杀想法或念头等。
62、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