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念课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的基本流程与策略
姓名 :
单位 :
邮箱
:
电话 :张卓娅 灵宝市第四小学
zzy506512@163.com
***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分析素材,理解概念→借助素材,总结概念(→适当外延,深化概念)→巩固拓展,应用概念”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概念课枯燥无味,孩子们缺乏兴趣,缺乏生机;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而抽象出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的基本模式
我认为,概念课的教学应该分为这样四个环节:
1、概念的引入,2、概念的形成,3、概念的巩固,3、概念系统的建构。
1、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
2、概念的形成。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概念的形成就是经历了这样三个过程:先让学生互相介绍、欣赏自己印象中的梯形是怎样一个图形,这是一种直观感知的过程,学生通过画梯形、看梯形、说梯形,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也初步建立了梯形的表象,他们认识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再让学生从众多图形中选出哪些不是梯形,说说为什么这几个不是梯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逐步建立了梯形完整的表象,也基本揭示了梯形的本质属性,他们认为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但是学生对此还不是完全掌握;然后让学生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里各剪一刀剪出梯形来,学生通过“破坏”和“创造”使这三种图形都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时梯形的本质属性完全凸现,正因为如此,所有学生都认为“只有”两个字非常重要。
3、概念的巩固。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就是这样进行巩固的:先让学生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梯形,通过寻找生活原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再让学生把梯形剪一刀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剪使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概念系统的建立。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的建构就是通过学生的介绍并利用集合图来进行的:先让学生介绍梯形,通过介绍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梳理,是系统建构的基础;再让学生用图示表示梯形、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促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梯形。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其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4、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第二篇: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论文
第一篇
一、认识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对概念不知道或者不理解,会对化学的学习产生误导,甚至引向错误的方向,这对以后化学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意识,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化学概念的重要性,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加以重视。
二、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提醒学生对化学概念不要随意增减字词,要及时纠正某些学生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第三章第二节“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如果没有“纯净物”作为前提,那么一种元素既可以组成单质,如氮气(N2),氢气(H2),也可以组成混合物,如氧气(O2)和臭氧(O3)的混合气体。同样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来说,既可以是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也可以是混合物,如煤(主要组成元素是碳,还有氮,硫,氧,氢等元素)。所以要判断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必须是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否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错误。化学概念中有些字词,既是理解概念的关键点,也是与易混概念的区别点。教师应找出这些关键字词,教会学生认真剖析。例如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同一类”学生不明白,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实“同一类”只要求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中子数甚至电荷数可以不同。学生学会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便抓住了概念的特征,理解了意义,并能加以记忆和运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概念
教科书中对概念的定义虽然经过专家、学者的高度概括,但对学生而言毕竟是陌生的。我们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从宏观(关于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微观(关于物质的微粒构成)两个角度去分析、理解一个概念,这样能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全面。比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对定义中的“新物质”,难免有学生不理解,甚至会有少数学生理解成“新旧”的“新”。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新物质”是指跟原来的物质完全不同的,然后结合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分子和原子等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模型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两个概念: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
四、指导学生解剖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对教材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第六章第三节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也较多,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将这句话一一解剖,让学生领会概念的真正内含:第一,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第二,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第三,溶液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第四,溶质所溶解的质量。其实这样将概念分解开来,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理解概念时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概念的特征,将易错概念严格区分开来,从而让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强化巩固
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应该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或问答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比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让学生区分下列混合物:①澄清石灰水;②牛奶;③泥水;④汽水;⑤稀盐酸;⑥生理盐水;⑦食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讲评、分析、纠正错误。再比如:对于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也应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直接当堂训练,然后系统的将物质的分类依据教给学生,对学生掌握、深化概念是很有效的。毕竟,作为一门理科,光说不练肯定是不行的。在教学中对重要的概念或难以掌握的概念,老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做练习并不是要对学生搞题海战术,而是教师要跳进题海,对题目删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和有价值的典型题目,通过做和讲,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概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清楚,讲透彻,理清概念的真正内含。现在化学的命题很重视信息题,而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需要的有用信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指导,也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
本文作者:张骏 工作单位:丹阳市吕城初级中学
第三篇:接纳概念课教学设计
接纳品格概念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接纳”的含义。
2、学习品格礼仪、品格名言和品格歌曲,更深入感受接纳品格的魅力。
3、通过给学生看情景图片等讲解方式,让学生掌握品格
行动,教学生怎样从身边做起,做一位有接纳品格的人。
教学重难点:学习并理解“接纳”的含义。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讲述羊与长颈鹿的故事。
让学生谈一谈欣赏谁的话,为什么?
二、接纳品格定义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纳的好品格。
品格定义:按照一个人生命的本身来肯定他的价值并予以尊重。
三、接纳品格礼仪
我会这样说:你是独一无二的!
情景一:
舞蹈课上,有一个动作丽丽总是学不会,她着急的哭了,哭着说:“我怎么这么笨,拖大家后腿了”。这时,你会说······ 生回答。
我会这样说:我欣赏你!
情景二:
演讲比赛,同学李华第一次参加,很紧张,讲着讲着忘词了,台上的他急得脸通红,这时作为观众的你会说······
生回答。
四、品格歌曲
欣赏歌曲,学生跟着哼唱。
五、品格行动
师:怎么才算是一位具有接纳品格的好学生呢?下面就看大家的实际行动。
1、接纳自己。
师先讲述霍金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如何接纳自己,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2、接纳他人。
有一个同学他姓陶,大家叫他 “小淘气”,他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经常走神,玩玩具,做怪动作,出怪声响,影响其他同学。对于小陶这样的同学你将怎样接纳并帮助他?
3、接纳世间万物。
品格行动作业:我给XX同学找优点
六、品格诗歌
接纳是一份真爱
无论你的表现好和坏 这份真爱不会离开 接纳是一个拥抱
当你感到灰心和失败
双臂依然为你展开
接纳 接纳 爱你本来的样子 接纳 我要接纳你 本来 你本来的样子
七、品格名言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泰山不择细土,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深。
3、宰相肚里能撑船。
学生齐读。
八、课堂小结
师:我的品格我的爱、接纳品格伴我行
第四篇: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论文
一、重返具体时空,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创设情境,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具体历史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因此,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高中生而言,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教学中笔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绮思梦达冲破门第观念,与亲王侍从相恋的故事、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讲演的节选及反映当时意大利人对假发等装饰品追求的现象等三则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怎样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价值取向?据此,你认为该如何定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通过上述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场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义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反对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2.重返现场,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外延。任何历史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完整地理解历史概念还需准确理解其外延,否则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概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纪末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人文主义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庄园式自然经济强大、教会占有地产最多,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兴起;政治上,国家分裂、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城市自治出现、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学垄断精神生活,同时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社会生活上,神学控制社会生活,同时市民开始追求现世享乐。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空中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并进而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构段落时空,理解历史概念的变化与延续
1.微观视角,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历史事物反映的历史概念也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否则学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观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的细节,并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赞美人的内容等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材料反映文艺复兴不同时期对人的赞美有何异同?为什么?通过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讴歌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的自由个性,积极追求现实幸福和世俗享乐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有所区别:14世纪时期,薄伽丘侧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
15、16世纪,米开朗琪罗侧重于赞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纪,莎士比亚则大力讴歌人性内在的丰富感情与高尚尊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期间文艺复兴运动波及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人文主义自然也随之逐步深化。2.宏观角度,认识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的延续变化。任何历史事物总是与相邻的历史事物相联系,而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点上。因此,教学中应将历史概念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概念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原点,通过问题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文主义的复兴还是发展,为什么?(2)为什么人们一般将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运动当做西方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说说你的理解。通过点拨、总结,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中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与作用的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主义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更为完整。通过上述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演变进程中整体认知人文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
三、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
历史概念是一系列历史事物共同属性的反映。教学中我们较多关注历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视历史概念的个性。事实上由于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不同,历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因此,教学中还应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以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为此,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两个维度展开教学。1.分析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走向。以文艺复兴为中心,建构14——17世纪中西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认识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发展走向。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但丁和王夫之对人的阐述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比较两则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儒家人文观的异同。(2)为什么东西方相似的文化现象其命运却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成为激荡社会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人文主张却“胎死腹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思想家都抨击了原有统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颂了人的价值与欲望。但西方人文主义者歌颂的是具有独立个性与自由意志的个体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张以封建礼教制约人的私欲,歌颂的是恪守封建儒家伦理规范的人。之所以当时东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们都兴起于东西方的社会转型时期。而两者的历史影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及思想来源不一样。2.不同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分析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点。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呈现材料: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探究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侧重于个人主义,重视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产生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志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总之,时空观念对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联系,进而准确认识历史规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重返具体时空,挖掘历史概念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建构阶段时空,侧重时序观念,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发展演变;联系特定时空,侧重空间观念,还原历史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目前,如何运用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以达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上述实践只是笔者对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一次尝试,愿为抛砖引玉。
【注释】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2]赵恒烈:《如何纠正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的常见错误》,《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第五篇:总结数学概念课教学步骤
总结数学概念课教学步骤
一、关注概念的引入,感知概念的形成。从具体实例出发,思考、探索,引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加以解决。
如在讲授“复数概念扩展”一节时,就先让学生解一些学过的方程,从中了解到数如何从自然数集逐渐扩展到现在的实数集。然后举出方程,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对于这个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用新的工具去解决它,这样就引出了虚数单位i,也就逐步把实数集扩展到了复数集。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对于数集的扩展也就比较容易的接受了,虚数概念也就变得不难以理解了。
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条细绳(无弹力),课上学生分组进行如下操作,在一块纸板上取两个定点,将一条细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一周。这时让学生观察在纸版上得到的图形(即椭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得到椭圆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如果调整两个定点的相对位置而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图形还会是椭圆吗?如果是,现在的椭圆图形和原来的椭圆图形比较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在操作时思维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通过上面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椭圆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椭圆定义的探索过程,真实地感知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准确而深刻,为后面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打下了基础。
二、讲解概念,揭示概念本质。讲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概念间关系,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做些比较,帮助理解其中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变化,再综合应用。
如把“子集”和“真子集”两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把“交集”、“并集”和“补集”,三种集合运算联系起来,先从定义及表达式上反映它们区别,再从文字表达、韦恩图上结合一些题目加以比较,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集合间运算的关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三、例举实例,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学生不仅更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能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如在导数概念的教学中,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进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以及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和内涵。
再如,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但在教学中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可举例:班级高个子男生可否构成一个集合?(2)班级个子最高的男生可否构成一个集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子的判断,让学生明白集合概念的特征,即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在丰富的实例中,学生能够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经验,从而达到理解概念本质的目的。
四、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而知新,在辨析中掌握数学概念,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如映射与函数、平面角与空间角、函数与方程、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学过的函数概念,在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后,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在后来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中,加深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像函数等核心概念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辨析可以使新的概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同化、进而内化。
五、课后练习和反馈。在讲解了新概念以后,要加强练习和反馈。一个新概念或一些新知识讲授下去以后,学生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就需要通过安排一些适当的训练加以反馈。这些练习可以分两步走:先是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基本内容掌握好以后,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小综合的题目,以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