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李德山
对于平时的新课教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经常要面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又经常会发现在测验与作业中学生做错的题目会反复的发生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引起的,粗心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没把概念弄清吃透。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扭转学生的错误概念,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将它解决好。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使学生少走弯路,是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以及概率、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有理数、实数的概念,才能理解有理数、实数运算的法则,而运算法则的掌握,又能促进方程、不等式、函数概念的形成。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理、法则和公式。总之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注重对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创设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1、创设学生数学的数学实际生活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与实物作比较,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例如:怎样用数表示前进3米?后退3米?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温度计、杆称这些实物,引出数轴这个概念;由对不同实物的分类,引出同类项概念等。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学生往往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可以介绍韦达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这门新的数学分支。
3、创设实验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讲授圆的定义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纸版、图钉和绳子等工具,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初步统的圆,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圆的概念。
4、创设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
以前小学阶段的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小学里解方程的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仅表示为解方程方法的一致,更有价值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趋向一致。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面的教学中,学生较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二)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要把握好时间度,如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过迟,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出定义。
(三)注意概念的多角度说明
因为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因此要从多角度各方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垂线”这个概念,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和实物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四)注重刻划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进行分析。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1)讲清概念的意义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抓住“集”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更通俗地说,就是把不等式所有的解集合在一起(象学生排队集合一样),组成了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表示成x>a等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丢解的现象。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作分析。
例如:“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个概念中,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相同的是什么?是字母和它的指数两部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中,抓住“不含公因式”这一关键字眼。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3)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比较。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作好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学生便于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再如:“乘方”与“幂”之间的关系,“直角”与“90°”之间的关系,“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最简分式”与“最简根式”之间的关系等等。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五)注重实际应用概念,对概念进行升华。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1)多角度考察分析概念。
例如,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可通过下列练习:
① 如果Y=(m+3)X-5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② 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③ 如果Y=(m+3)X +4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④ 如果Y=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学生通过以上训练,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一定会理解。
(2)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做比较训练。
例如学生学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后,可做以下练习: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 四条边相等,并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 四个角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③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④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⑤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⑥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⑦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⑧ 有三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⑨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⑩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对相似概念一定要抓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它们的判定方法和相互关系。
(3)对个别概念,要从产生的根源去考察查
例如“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概念。可从产生的根源去考察,教学时设计练习,让学生体会增根的概念。
五、概念课的设计策略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情况。
2.引入新知情况(生活角度、动手角度、数学前后内在联系角度)。
3.提出问题。
(二)探索过程
1.设置一串串问题。
2.方式可启发,可合作、可观察。
3.时间控制。
4.得出结论。
(三)归纳并解释结论
1.对上述结论要共同归纳,帮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结论。
2.解释结论(关键字、表达、代数或几何意义),逆向结论,反例等。
3.简单判断结论(即对结论的初步理解)。
(四)应用与拓展
1.简单技能操作(模仿与变式)。
2.事实性掌握。
3.应用拓展(代数中应用、几何中应用、生活中应用、探究中应用等)
在运用上述方法上数学概念课时,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问题
1、“情境教学”是一种十分美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生动、更富有趣味。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创设情境,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更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生硬牵强的情境,不但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概念,反而会误导学生,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对于一些难以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可能更好。
问题
2、让学生开口,让教师闭嘴。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40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但绝不能走极端。数学概念课有其特殊性,很多东西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分析。
总之,对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注意它的教法,一定让学生理解,切勿让学生死记硬背。因为数学科学严谨的推理性,决定了搞好概念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如果学生概念不清,必将表现出思路闭塞,逻辑紊乱,对法则、定理的理解更无从谈起。因此,对数学概念的教法,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
第二篇: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于平时的新课教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经常要面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又经常会发现在测验与作业中学生做错的题目会反复的发生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引起的,粗心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没把概念弄清吃透。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扭转学生的错误概念,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将它解决好。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使学生少走弯路,是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以及概率、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有理数、实数的概念,才能理解有理数、实数运算的法则,而运算法则的掌握,又能促进方程、不等式、函数概念的形成。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理、法则和公式。总之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注重对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创设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1、创设学生数学的数学实际生活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与实物作比较,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例如:怎样用数表示前进3米?后退3米?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温度计、杆称这些实物,引出数轴这个概念;由对不同实物的分类,引出同类项概念等。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学生往往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可以介绍韦达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这门新的数学分支。
3、创设实验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讲授圆的定义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纸版、图钉和绳子等工具,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初步统的圆,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圆的概念。
4、创设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
以前小学阶段的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小学里解方程的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仅表示为解方程方法的一致,更有价值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趋向一致。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面的教学中,学生较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二)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要把握好时间度,如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过迟,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出定义。
(三)注意概念的多角度说明
因为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因此要从多角度各方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垂线”这个概念,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和实物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四)注重刻划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进行分析。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1)讲清概念的意义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抓住“集”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更通俗地说,就是把不等式所有的解集合在一起(象学生排队集合一样),组成了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表示成x>a等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丢解的现象。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作分析。
例如:“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个概念中,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相同的是什么?是字母和它的指数两部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中,抓住“不含公因式”这一关键字眼。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3)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比较。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作好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学生便于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再如:“乘方”与“幂”之间的关系,“直角”与“90°”之间的关系,“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最简分式”与“最简根式”之间的关系等等。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五)注重实际应用概念,对概念进行升华。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1)多角度考察分析概念。
例如,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可通过下列练习: ① 如果Y=(m+3)X-5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② 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③ 如果Y=(m+3)X +4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④ 如果Y=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学生通过以上训练,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一定会理解。(2)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做比较训练。
例如学生学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后,可做以下练习: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 四条边相等,并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 四个角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第三篇: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生态系统概述》概念教学的尝试 陈 红(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陈 良(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摘 要 本文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利用生物学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进行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通过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强化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初中生物学概念从性质上看多为具体概念。具体概念的教学,需要通过具体生物学事实现象,利用正反实例和学生的经历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概念内涵)和范围、条件(概念外延)进行归纳概括,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概念。现以《生态系统概述》一课的概念教学为例,谈谈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生态系统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概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概念和生态系统组成两个知识点。在本节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对后继内容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在前面各册相关章节学习中,对生态系统概念有所了解,但是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系统概念,更不能运用生态系统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的生态系统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生态系统实例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
传统的概念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由抽象到抽象,由理论到理论,严重违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很难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不能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反而会丧失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手段,如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实验等呈现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图片、影像视频资料,利用学生相关经历经验引起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能为概念教学形成扎实的感性基础,这才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概念教学。为此,对《生态系统概述》有关概念的教学,除了在课前安排学生观察所在社区或家乡的环境外,我们还对课初如何有效引起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师:(提出问题)
1、你去过什么地方?那里的生态环境怎么样?
2、家乡的生态环境如何?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生1:去过青城山,那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植物很多,蝴蝶在花丛中起舞,空气清新湿润,阳光明媚。
生2:去过峨眉山,那里的生态环境也非常好,那里有珍惜植物珙桐,有猴群,还有各种鸟类,溪水潺潺,气候宜人。
生3:我的家乡在龙泉山里,生态环境很好,有森林,有果园,还有各种蝴蝶和鸟类。
生4:我家乡的生态环境也很好,有稻田,有河流,土质肥沃,阳光灿烂。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生态瓶、生态鱼缸。这些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也是今天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师:(板书课题)生态系统的概述
这样的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师:(利用投影展示)教学目标如下。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作用,归纳、概括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作用、相互关系,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2、在观察分析典型生态系统过程中,提升观察、思维、自学能力。
3、在观察分析典型生态系统过程中,强化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生:(阅读、思考)明确目标。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引起教学的策略,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又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知识。认为个人的世界是个体自己头脑创建的,强调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利用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引起概念教学的策略与建构主义观点是一致的。
(二)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事实的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
正确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习者对相关事实现象的认真观察、比较和概括。这是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必然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习者的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提出来,才能形成正确概念。为了保证生态系统概念的有效形成,我们进行了下列教学设计。
师:下面请大家看书,以凯巴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思考和讨论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
2、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
生:(认真看书,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交流,小组代表资料投影交流,小组代表相互评价、补充、争论,列举正反实例进行辨析和说明。
生1:生态系统都是由非生物和生物组成的,如阳光、水;植物、牛、羊、细菌等。
生2:非生物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3: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分别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4: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同化(营养)方式和内容不同。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只能以生产者、消费者尸体为食。
生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生物与非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一定自然区域、不同的环境则是生态系统概念的范围和条件。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和概括过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概念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就逐渐明确了。由此可见,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具体事实现象,就可以通过比较、辨别、归纳、概括,形成正确概念,教师只要恰当点拨引导即可。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建构的过程。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多元的、程度不同的、有差异的。每个人既是意义建构的独立主体,又是多种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强调
学习者学习的社会合作性。所以,利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是保证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也与建构主义观点完全一致。
(三)及时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强化概念教学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概念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所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概念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过手。为此,在生态系统概念教学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如海洋、草原、桃园或梨园、池塘、稻田、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等。
生:(观察、思考)利用生态系统概念知识观察、分析、辨别各种实例,积极回答问题。
生1:海洋是生态系统,它由海洋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如海水、水温、海藻、各种海鱼、鲸、细菌等。
生2:草原是生态系统,它由草原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3:桃园或梨园是生态系统,它由桃园或梨园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4:池塘是生态系统,它由池塘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略)。
生5:稻田也是生态系统,它也是由稻田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略)。
生6: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就不是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某种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通过这样及时的应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等概念知识的认识就深刻了,对建立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就理解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包括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基本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协作和对话是师生、生生合作建构的外显过程;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建构世界意义的内隐过程。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物学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认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才能保证概念的正常形成,学生及时应用所学概念知识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四篇:浅谈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生物学知识,博大而精深,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尤其是生物学概念,很多问题都是直接利用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来解决问题的。所谓生物学概念,是指我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一些认识。新课程标准明显改变了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模式都要有所转变。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解障碍,也需要探其因,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形式多样的改进生物概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谈几点看法,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运用资料分析的策略,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逻辑加工,生成新概念
概念的生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这些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形成规律的揭示,那么就能领悟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二、运用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它们要么在字面表述上、内涵上,要么在过程上有些相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正确的对其区别把握,往往容易混淆,例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通过列表对比
这种对比的方法多适用于归纳概念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对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
所
叶绿体
线粒体
条
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
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
物
淀粉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变化(实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四、运用探究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讲解,比较难以纠正,但如果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亲自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会更深刻,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成。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同学误以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五、构建概念图形,系统概念知识
我国学者裴新宁提出:“概念图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正日益显现出来。”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能促使自己进行有意义学习,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解题错误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六、精选案例,创设新的情境,在新的情境中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能力
生物学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括化的一般属性应用到特定场合。其运用的过程也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一般而言,概念的应用有两种途径:一是引证具体实例来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精选案例,创设新的情景,主要是指选择贴近生活的或是真实的、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考查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加强主人翁意识。
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系统这节课后,我要求学生到学校的生物园进行观察,分析生物园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并对改善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使用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平衡等概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测概念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当然,还有公式化记忆等。不难发现我们教师对于生物基础概念的教学形式多样,经验也日趋丰富。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继而实现能力培养,从而提高生物素养,这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概念,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生物概念进行有效教学。教师一方面不放松学习,借鉴他人教学先进理念,一方面在教学中感悟体验,注重自身积累,建立牢固的学科网络知识体系,教师与学生就是处理好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阐述概念,学生才能很好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灵活运用。
第五篇:概念课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的基本流程与策略
姓名 :
单位 :
邮箱
:
电话 :张卓娅 灵宝市第四小学
zzy506512@163.com
***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分析素材,理解概念→借助素材,总结概念(→适当外延,深化概念)→巩固拓展,应用概念”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概念课枯燥无味,孩子们缺乏兴趣,缺乏生机;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而抽象出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的基本模式
我认为,概念课的教学应该分为这样四个环节:
1、概念的引入,2、概念的形成,3、概念的巩固,3、概念系统的建构。
1、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
2、概念的形成。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概念的形成就是经历了这样三个过程:先让学生互相介绍、欣赏自己印象中的梯形是怎样一个图形,这是一种直观感知的过程,学生通过画梯形、看梯形、说梯形,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也初步建立了梯形的表象,他们认识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再让学生从众多图形中选出哪些不是梯形,说说为什么这几个不是梯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逐步建立了梯形完整的表象,也基本揭示了梯形的本质属性,他们认为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但是学生对此还不是完全掌握;然后让学生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里各剪一刀剪出梯形来,学生通过“破坏”和“创造”使这三种图形都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时梯形的本质属性完全凸现,正因为如此,所有学生都认为“只有”两个字非常重要。
3、概念的巩固。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就是这样进行巩固的:先让学生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梯形,通过寻找生活原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再让学生把梯形剪一刀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剪使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概念系统的建立。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的建构就是通过学生的介绍并利用集合图来进行的:先让学生介绍梯形,通过介绍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梳理,是系统建构的基础;再让学生用图示表示梯形、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促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梯形。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运用激励性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其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4、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载体。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