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教学理念已经不再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教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策略
一、微课概述
微课指的是借助微型教学视频,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通过内容的掌握来提高教学效率。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的主题少,基本是围绕例题或一个知识点而展开,针对性强;同时微课的内容相对精简,实际内容与教学主体的联系十分紧密,利用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的选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微课教学的时间短,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灵活,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可以说,微课教学的核心就是借助微课教学视频,利用碎片化学习或在线学习的方式,适当践行新兴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第一,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注入其中,但是并没有真正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打破了黑板教学,在课堂中运用PPT进行授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一些老师也成为了电脑操作者,并没有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过度依赖教学设备,成为教学设备的依赖者,这样不仅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二,没有让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思考。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拥有多种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课件制作中大多数老师都是照本宣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老师将教学课件直接复制在课件中来,这样的方式不仅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而且还没有让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思考。
三、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一)实现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有效结合
翻转课堂是伴随着微课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微课的学习实现知识的外化,而在课堂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实现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顺序正好颠倒。因此,被称之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出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实现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有效结合,设计成一系列的微课视频,满足学生的课后学习要求,提高教学效率。
(二)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意识到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决定的人的行为,也就是说,高中具有什么样的教育意识,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措施。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及时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掌握微课的教学理念,意识到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首先,教育部门要大力宣传微课的教育意义,让教师及时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地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指派专家学者深入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者的微课教学实践。其次教师本身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着不断地?W习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微课的教学。
(三)提高微课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微课的出现使得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得以有效实现。在传统教育当中,教师是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但是课堂教学的不可保存性导致教育资源的整合无法实现,而微课资源不仅可以通过硬件媒介进行传播,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需要以高中语文教材为基本出发点,设计成一系列优质微课资源,同时也可以从网络媒体当中搜集其他优质微课视频作为补充,上传到微课平台当中,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四)将不同知识点进行分解教学
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系统的知识结构分解为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微课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知识点的分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例如,在进行《归去来兮辞》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对于知识点划分存在着一定的迷茫性。笔者在进行该课程的微课制作过程当中,将微课的内容分解为基础知识、文章背景、时代背景、知识拓展等几个不同的知识点,结果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随着新课程改
革的不断推进深入,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都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投入到高中语文学习中来。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微课的资源和小视频来为学生创建与实际学习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加强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或者较难理解的内容,而只凭教师的口授又不能完全讲明白,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资源中的相关视频,使学生融入到相关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身份转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传授内容。
(六)利用微课突出教学重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利用微课,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抓到教学重点,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运用微课资源,在使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目标的实施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这就需要积极变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妍,任强.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02):80-83.[2]马绪霞.高中语文微课使用中的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6(30):159.[3]齐兵.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4):122-123.
第二篇: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于平时的新课教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经常要面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又经常会发现在测验与作业中学生做错的题目会反复的发生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引起的,粗心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没把概念弄清吃透。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扭转学生的错误概念,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将它解决好。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使学生少走弯路,是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以及概率、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有理数、实数的概念,才能理解有理数、实数运算的法则,而运算法则的掌握,又能促进方程、不等式、函数概念的形成。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理、法则和公式。总之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注重对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创设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1、创设学生数学的数学实际生活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与实物作比较,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例如:怎样用数表示前进3米?后退3米?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温度计、杆称这些实物,引出数轴这个概念;由对不同实物的分类,引出同类项概念等。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学生往往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可以介绍韦达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这门新的数学分支。
3、创设实验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讲授圆的定义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纸版、图钉和绳子等工具,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初步统的圆,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圆的概念。
4、创设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
以前小学阶段的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小学里解方程的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仅表示为解方程方法的一致,更有价值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趋向一致。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面的教学中,学生较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二)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要把握好时间度,如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过迟,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出定义。
(三)注意概念的多角度说明
因为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因此要从多角度各方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垂线”这个概念,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和实物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四)注重刻划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进行分析。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1)讲清概念的意义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抓住“集”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更通俗地说,就是把不等式所有的解集合在一起(象学生排队集合一样),组成了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表示成x>a等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丢解的现象。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作分析。
例如:“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个概念中,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相同的是什么?是字母和它的指数两部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中,抓住“不含公因式”这一关键字眼。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3)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比较。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作好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学生便于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再如:“乘方”与“幂”之间的关系,“直角”与“90°”之间的关系,“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最简分式”与“最简根式”之间的关系等等。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五)注重实际应用概念,对概念进行升华。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1)多角度考察分析概念。
例如,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可通过下列练习: ① 如果Y=(m+3)X-5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② 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③ 如果Y=(m+3)X +4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④ 如果Y=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学生通过以上训练,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一定会理解。(2)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做比较训练。
例如学生学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后,可做以下练习: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 四条边相等,并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 四个角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第三篇: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李德山
对于平时的新课教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经常要面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又经常会发现在测验与作业中学生做错的题目会反复的发生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引起的,粗心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没把概念弄清吃透。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扭转学生的错误概念,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将它解决好。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使学生少走弯路,是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以及概率、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有理数、实数的概念,才能理解有理数、实数运算的法则,而运算法则的掌握,又能促进方程、不等式、函数概念的形成。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理、法则和公式。总之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注重对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创设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1、创设学生数学的数学实际生活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与实物作比较,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例如:怎样用数表示前进3米?后退3米?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温度计、杆称这些实物,引出数轴这个概念;由对不同实物的分类,引出同类项概念等。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学生往往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可以介绍韦达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这门新的数学分支。
3、创设实验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讲授圆的定义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纸版、图钉和绳子等工具,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初步统的圆,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圆的概念。
4、创设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
以前小学阶段的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小学里解方程的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仅表示为解方程方法的一致,更有价值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趋向一致。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面的教学中,学生较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二)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要把握好时间度,如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过迟,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出定义。
(三)注意概念的多角度说明
因为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因此要从多角度各方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垂线”这个概念,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和实物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四)注重刻划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进行分析。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1)讲清概念的意义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抓住“集”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更通俗地说,就是把不等式所有的解集合在一起(象学生排队集合一样),组成了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表示成x>a等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丢解的现象。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作分析。
例如:“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个概念中,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相同的是什么?是字母和它的指数两部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中,抓住“不含公因式”这一关键字眼。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3)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比较。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作好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学生便于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再如:“乘方”与“幂”之间的关系,“直角”与“90°”之间的关系,“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最简分式”与“最简根式”之间的关系等等。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五)注重实际应用概念,对概念进行升华。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1)多角度考察分析概念。
例如,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可通过下列练习:
① 如果Y=(m+3)X-5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② 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③ 如果Y=(m+3)X +4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④ 如果Y=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学生通过以上训练,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一定会理解。
(2)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做比较训练。
例如学生学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后,可做以下练习: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 四条边相等,并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 四个角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③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④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⑤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⑥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⑦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⑧ 有三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⑨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⑩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对相似概念一定要抓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它们的判定方法和相互关系。
(3)对个别概念,要从产生的根源去考察查
例如“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概念。可从产生的根源去考察,教学时设计练习,让学生体会增根的概念。
五、概念课的设计策略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情况。
2.引入新知情况(生活角度、动手角度、数学前后内在联系角度)。
3.提出问题。
(二)探索过程
1.设置一串串问题。
2.方式可启发,可合作、可观察。
3.时间控制。
4.得出结论。
(三)归纳并解释结论
1.对上述结论要共同归纳,帮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结论。
2.解释结论(关键字、表达、代数或几何意义),逆向结论,反例等。
3.简单判断结论(即对结论的初步理解)。
(四)应用与拓展
1.简单技能操作(模仿与变式)。
2.事实性掌握。
3.应用拓展(代数中应用、几何中应用、生活中应用、探究中应用等)
在运用上述方法上数学概念课时,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问题
1、“情境教学”是一种十分美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生动、更富有趣味。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创设情境,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更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生硬牵强的情境,不但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概念,反而会误导学生,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对于一些难以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可能更好。
问题
2、让学生开口,让教师闭嘴。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40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但绝不能走极端。数学概念课有其特殊性,很多东西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分析。
总之,对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注意它的教法,一定让学生理解,切勿让学生死记硬背。因为数学科学严谨的推理性,决定了搞好概念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如果学生概念不清,必将表现出思路闭塞,逻辑紊乱,对法则、定理的理解更无从谈起。因此,对数学概念的教法,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
第四篇: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最终版]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笔者拟就自身对诗歌教学的思考,简要谈谈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开始:重视切入
与其他体裁的课文比较,古典诗词更简练、含蓄、深刻,学生学起来颇有难度,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枯燥感,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阅读跟主体所处环境、主体情绪密切相关。时代相隔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使如今的中学生容易对古典诗词产生隔膜。因此,教师通过情境营造氛围,重视切入,让中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亲切感”,是古典诗词学习的理想开始。
二、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朱光潜说:“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即使是相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在上课时,文本与学生的互动是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来引导的,假如教师引导稍有疏忽,便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悟,通过学生的自悟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1.领悟古典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以直接的形式体现在诗词中,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形态。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景象和谐统一的表现:画内,是诗人所闻所见;画外,是诗人所感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领悟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
2.领悟古典诗词的主题
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主题,有的比较明显,一读便可知晓;有的比较含蓄,需经过一番探究才能体会到它的言外之意。教师就得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生平际遇来理解,即把对作者写作背景材料的了解和对作品的具体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陆游的《临安春雨出霁》,学生开始读的时候很容易就理解到此诗为表达隐居生活百无聊赖之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弄懂“小楼一夜听春雨”入手,深刻理
解诗意:作者实是国事家愁在心头,不能入睡,故“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来感慨自己有抱负却不能建功,只能写书、品茶的心理。
3.领悟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方法、典故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而表现手法,又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直抒胸臆、比兴、情景交融等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表达技巧,掌握了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的学习可谓事半功倍。如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情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琵琶女的琴声如何动听和引人入胜,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所见的景象加以烘托。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使中国古典诗词更加含蓄隽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而自悟古典诗词的意境。
4.领悟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
古典诗词出现如此多的佳作名句,且能流传千古而不衰,与其语言艺术有直接关系。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特点是外形凝练性、内涵色彩性、整体音乐性。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一个“惊”字写出了当时震惊之“情”,“坐起”写出了震惊之“状”,摹写陡然一惊的神态十分传神,这是凝练。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在内涵色彩方面最具特色。至于音乐性,与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有关,从乐府、《诗经》、唐诗宋词以来,诗词都可配乐演唱,虽后来诗词与音乐相分离,但仍保留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铿锵的音调,以音乐美打动人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上述“自悟”,鼓励学生对诗词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与诠释,其学习过程的主体性便可体现出来。
三、课后:注重开展活动
古典诗词教学要注重想象和现实结合,若在课堂外针对古典诗词学习举办活动,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进行书法抄写活动,指导学生以书法形式对学过的古典诗词进行抄写。学生通过工整地书写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对汉字的艺术体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备了浓厚的文化艺术色彩。若每学期都组织一两次古典诗词书法抄写比赛,定能激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举办多种方式的赛诗会,赛诗会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古典诗词。还有击鼓传花、诗词名句接龙、诗词朗诵比赛„„师生共同参与,大家共同将古典诗词比赛活动引向了高潮,使古典诗词学习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常规教学之外,尽可能地运用富含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古典诗词教学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使得古典诗词文化融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个体审美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第五篇:有效激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效激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教学策略研究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讨的重要课题。有效激活是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必须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现状和心理动态;把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富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多角度切入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从有效激活的视角,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内涵
(一)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量值;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有效激活的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语文新课标强调的“对话”,包括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其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主导。钱梦龙先生指出:“主导主导,关键在导;导者,启发引导。”也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发展认知。如果能在教学中真正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挑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热情,让学生自动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自己去发现,那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也不必费尽心力,产出与投入的效费比却会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激活。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日常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作秀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国庆.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0,(4A).[2]张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激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