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校
杨帆
内容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有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我们不妨再重新解读《课标》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习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①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找准基点
(即“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习、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 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设计亮点(即“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变形记》可抓住“变形”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形、社会心理的变形、艺术手法的变形”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宝玉挨打》可以从“宝玉挨打事件上集中反映了哪几种矛盾冲突?”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习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有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 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命根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习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平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参考文献: ①注:转引自陈琳老师的《用思考垂钓思想》(《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05年第二期)
第二篇:浅探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浅探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作 者:潘宝石 单 位:安徽省蚌埠五中 摘要: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但有效的教学策略,还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科技高度发达、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如果你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能更充分、有效、快捷地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你就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对于我们来说,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下面本人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自已的教学实践,就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把握学生水平差异,做好学情分析工作
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水平差异很大,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常常事倍功半。我校学生的组成有其特殊性,市区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已经学过多年的信息技术课,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从郊区招来的学生,原来学校在软硬件方面的条件不足,有的上了高中才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这样的话,学生的层次差异就显得特别大。为了尽量避免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条件差的学生“吃不了”,也为了使以后的教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我在开学第一周,就让每位学生填写信息技术调查表,充分地了解一下所有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来安排他们的上机座位,让信息技术水平好的学生和水平较弱的学生坐在一起,这样做能让优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水平弱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帮扶,形成了一种学的好的带学的不太好的学习氛围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问题。
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保障教学顺利进行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信息技术课有其独特性,大部分教学需要在计算机房完成,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诱惑常常让学生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有些学生常常控制不了自己,在上课时玩游戏、上网聊天,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根本不听。有些学生则不带课本,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按照操作步骤动手操作的,而这些操作步骤往往就在课本上,没有了课本就犹如上了战场没有了武器。
为了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在讲解操作步骤的过程中,利用电子教室等软件控制学生的机器,让学生仔细观看演示的步骤,这样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在给学生练习或者布置任务后,解除对学生机器的控制,让学生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增加巡视的时间,一方面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玩游戏、上网的同学及时制止。
2、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的玩一些小游戏、上网浏览网页、查找资料等。这样也能激励学生比较快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对于不带课本的同学,不仅督促他们必须完成本节课老师布置的任务,下节课还要专门检查他们带课本的情况。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深入领悟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教学情感、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领悟课堂教学。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教师也要从课堂领导者这一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等)的转换,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应有张有驰,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同时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启发、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让他们把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变成他们不断学习、探索、创新的动力。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
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而,在学习新学期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树立他们在“玩中学”的观念。在讲解photoshop中的“磁性套索”工具时,我以网络上传播较广泛的“小胖恶搞”图片为例。课前找到几副换了小胖脸的恶搞图片(如恶搞“蒙娜丽莎”图片等),上课时刚引入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都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这个改头换面的“武器”,做好了学好本课内容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选择学生他们那个年龄段关心的话题、关心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部分或者是作为需要布置某个任务的其中一个部分。这样常常能充分的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五、巧用比喻,化难为易
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有一部分知识是很抽象的,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抽象难懂的为形象易理解的,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做比喻的方法。采用了做比喻的方法,我常常可以将难懂深奥的知识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或经验,来将难懂的知识形象化,这样就将知识点讲得更通俗易懂,学生理解更容易了。
例如,在讲解基础知识部分的“文件和文件夹”时,首先告诉学生文件夹中可以再放置文件和文件夹,但是文件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里面就不能再放置文件或文件夹了。我先把学生的书包比作文件夹,大家都知道书包里面可以放的东西有课本、作业本、笔袋、文具盒等。那么这里面的笔袋、文具盒又可以比作是小文件夹,因为它们的里面又可以放置各种笔、直尺、修正带等等。而课本、作业本等是单独的个体里面不能再放其它的了,它们就可比作文件。
这种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分解说明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要容易很多,还能加深印象、便于记忆。这种巧用比喻、化难为易的教学方法,被我运用到许多教学内容中,屡试不爽,常常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建好帮助系统,提高帮助效率
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学生可能遇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是个别的、有的是共性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系统,老师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在课内一一解决好每个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高效地上好每节课,就要提高帮助的效率,建立好帮助的系统。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课程内容涉及的面非常广、难度也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帮助系统:
1、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他的同伴、同桌,先向他寻求帮助。我在课前已经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来安排了他们的上机座位,让信息技术水平好的学生和水平较弱的学生坐在一起,这样做能让优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水平弱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
2、我还在课前运用屏幕捕捉软件制作好演示型课件,分发到学生机器,这样不会操作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将教师从简单问题的询问中解放出来,可以分身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复杂问题。
3、当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周围同学都解决不了时,他就直接请教老师。当许多学生问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时,这时也需要老师做统一的演示讲解了。
另外,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做一下帮助性的网页,来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参考书目:
[1]吕炳君,何兰艺.《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
[2]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浅探思想品德课堂小结
浅探思想品德课堂小结
[摘要]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需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厘清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小结中,可巧设悬念,可与前面内容相呼应,也可鼓励学生表达内心体验。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小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5902
教学内容中,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难点知识,就大量地补充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于是课堂上,学生要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碎片。这些补充进来的知识,很容易造成新旧知识间的混淆。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梳理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搭建起新的知识框架呢?对此,课堂最后几分钟的小结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突出重难点,理顺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
一、教学中课堂小结的缺失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常有一种不尽完美之感,那是因为教师们大多忽视最后的几分钟课堂小结。有的教师在课堂开始的导入部分浓墨重彩,课堂的结尾却以轻轻一句“今天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就结束,更有的教师出现拖堂的现象,使学生疲乏至极,注意力涣散。那么,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到底该如何利用?它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笔者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教学实践来谈点自身感受。
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特殊性,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的经历来理解课本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深挖课本内容,一堂课的时间一不小心就会不知不觉地流逝。学生对于整堂课所学的内容往往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对知识的结构缺少清晰的条理,也不是很清楚每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因此,课堂小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本校
从上表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对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情况,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教师能够进行小结。认为小结占用的时间较多的人数明显较少。在课堂教学中,能经常进行小结的教师只占了极少部分,大多数教师基本上不进行课堂小结,而学生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有需求,教与学的需求发生了脱节。
完整的课堂应该包括课前的导入和课终的总结,没有对一堂课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这堂课是不完整的,因此,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教学中课堂小结的作用
(一)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方面的榜样模范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高尚品质鼓舞和激励着学生,为学生树起道德的榜样。在每节课中基本上都有他们典型精辟的言论,如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形象》中孔子的言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对第一目内容“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最好的诠释。可以看到,教学中恰当的史料运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磨砺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利用课堂小结梳理知识点
教师一堂课所讲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模糊不稳固的,尤其是教师新补充进来用于佐证的资料,学生容易和原有知识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应运用课堂末尾的几分钟,帮助学生厘清新旧知识的区别,概括教学内容,点明学习方法。但是,在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要有的放矢,不能翻来覆去炒冷饭,要让学生在小结中清晰地抓住知识要点,厘清知识?c间的内在关联,并且使学生从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课堂小结活跃学生思维
在新课即将教授完毕时,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教学内容已逐渐理解,但注意力开始涣散,此时,教师必须掌控好课堂,通过设问、小活动等营造学习气氛,把课堂教学推向第二个高潮,使学生情绪再次高涨。
(四)利用课堂小结承上启下
课堂小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为下次的课堂教学留下伏笔,又能为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使学生有时间去咀嚼课堂上的新知识,结合原有知识进行消化,为下次的新课做好铺垫。这样,既与前面的教学内容遥相呼应,又使学生预先知道了下节课的知识点。有句古话: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的实践操作
(一)课堂小结巧设悬念,余味无穷
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除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可以把小结作为一种过渡,巧妙设置悬念,“引而不发”,为以后要讲解的内容做衔接上的准备,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框时,可以这样对整框内容进行小结: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根据以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什么?(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主体是什么?除主体外为什么需要其他所有制经济并存?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后,为下节课设置悬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那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决定我们怎样的分配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又将以怎样的分配制度与之适应?这样的课堂小结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课堂小结与前面内容相呼应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精心设计。完美的课堂小结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圆”。
例如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建立一站式课堂线索。
(1)中学生陈某是如何从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沦为因抢劫而被判刑的少年犯的?(找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找出其中的违纪、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行为。)
结论:犯罪行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从违法行为到犯罪的轨迹。
(2)陈某走上犯罪道路后,对哪些人造成了哪些伤害?
结论:犯罪有百害而无一利。
(3)陈某从一个好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概括出自我要求、道德水平、法纪观念等原因,从法纪观念淡薄引导学生辨析: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即使犯罪了也不用受到处罚。通过学生的回答及刑法第十七条的学习得出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同样要负刑事责任。(追加提问:专门为未成年制订的相关法律你知道多少?通过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完成97页的表格。)
过渡: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请大家帮助小陈,怎样才能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引出“加强自我防范”教学,使整体教学形成首尾衔接的一个“圆”:1.做有道德的人;2.做守法的人;3.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4.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在此过程中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每个人都能发表己见,为陈某出谋划策。接着,请学生说说,通过陈某的案例我们应该得到怎样的启示。这种课本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教材的密切联系,并通过陈某的事例使自己警醒。这样的课堂小结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既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又使他们受到教育和警示,收到“春风化雨润心田”的教育效果。
(三)鼓励学生表达内心体验,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新课程提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程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是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及情感的实践。很多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以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框内容“防患于未然”为例,来看下面两种课堂小结。
A师:今天的课堂知识就在板书中(或课本中画线部分):1.做有道德的人;2.做守法的人;3.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4.遵纪守法,防微杜?u。请大家在笔记上写摘录,并且记一记背一背。
学生记笔记,背知识点。
B师:在今天的案例中,最能让你心痛的(或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陈某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1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本课内容精要,知道自己在此基础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生2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千万不能陈某一样,最后使自己的人生在痛苦悔恨中度过。
无可厚非,从知行并重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课堂小结对学生来讲,更具意义,社会生活中不缺少这样的案例,少的只是我们对这种贴近学生生活案例的发掘。所以说,完善精要、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小结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一堂课的小结,不能虎头蛇尾,使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在黯然无色的尾声中“谢幕”,更不能只顾自己完成教学目标而拖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好相应的课堂小结,使之条理清楚,重难点清晰,要点突出,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兰洁.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1).(责任编辑袁妮)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一、给足时间,触摸文本
触摸文本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决定作用。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碰撞,情感相激,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同时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情感的陶冶,能力的迁移。要特别强调的是,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任何阅读结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那一瞬间发生。要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果子”,并且享受摘“果子”的过程(也即知识发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这样自主探究,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速提高。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若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则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牵动情弦,感情诵读
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教师,只有情情相激,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老师应同学生一道卷入课文,应在学生“愤悱”处给予启发与点拨,或恰如其分地给予示范,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情让学生自己抒是阅读教学应体现的本质特征,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抑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心理,以“良师益友”的方式通过学生心理的空缺切入,及时疏导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顾虑,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保证良好的感性认识和态度,必须忽视年龄、身份、阅历及思想上的差距。比如在课堂上与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方式,询问学生阅读时候思考的东西,并与学生交流和提出建议,告诉学生要感性去阅读和思考,教师进行感性的全文诵读或者播放文章阅读磁带,营造感性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提供一定的信息,帮助学生纠正偏差。在整个专题阅读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浏览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信息的筛选和确认、探究与领会、赏析与评价、阅读与写作等。
在一个专题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对最初预设的专题目标实现度作估计,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佳,就需要寻找问题所在,以期能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寻找到更有效的措施。我们要在逐步的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缺陷,不断加以完善,在时间的安排上、专题的选择上、学生遇到的困难上和目标的实现度上,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当然,对于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教师可以加以表扬,拿出他们的成果作为范本,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让更多同学知道怎样做才可以做得更好。
在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因素中,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发挥教材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不仅在兴趣上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还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发挥阅读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关注身边事,锻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阅读的能力,这也会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从更全面的角度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可以运用互动或者其他方式引申出屈原所在朝代的时代背景,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再通过屈原跳江引出该江现在所处地方、文化,以及与纪念屈原的活动和文化,让课内外知识更好地融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学生创设专题阅读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阅读的结果更有效。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投入地进行阅读,老师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背景知识的铺垫,或者开设专题讲座。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这些地方正是创设专题阅读情境可加以利用的资源。有条件的话,还可请进作家诗人来与学生座谈,这对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二期课改更追求一种大语文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同学们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专题阅读过程中,我建议同学们适时写一些阅读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有时间,那么最好能进行一些课堂交流。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第五篇:新时期道路运输发展策略浅探
新时期道路运输发展策略浅探
新时期道路运输的健康发展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立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道路运输系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调整道路运输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道路运输业实行战略性改组,完善国有资本有退有进、以退为主和合理流动的机制,积极推进国有道路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道路运输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一批跨区域、跨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道路运输企业集团。行业协会负责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的评定工作,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按照企业的经营资质等级核定或调整经营范围。
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诚实信用、普遍公正”的服务体系和企业诚实信用管理制度,定期发布道路运输企业诚实信用的有关信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加强信用监督,根据企业的诚实信用情况进行奖惩。
改革道路客运班线行政许可方式,建立和健全客运班线招投标制度,以及客运班线和客运运力投放评价制度。取消客运班线招投标的地域限制,鼓励具有经营资质的客运企业异地参加招投标。对拟向社会招投标的客运班线和在营客运班线新增运力,由行业协会进行事前评价、科学论证,并将论证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不采用招投标形式做出行政许可的,应建立许可前听证和公
示制度,确保行政许可的公正、透明。
改革现行通行费征管体制,取消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调整规费征收标准和征收方式。对多数大型车辆和大型高级客车给予费收优惠;对适合农村客运市场需求的兼具适用性、安全性的客车和农村公交班车,适当减免交通运输税费;对专门接送小学生上下学的农村客运班车免征交通运输税费。鼓励发展大型高级客车、大型货车、拖挂车、特种货物专用车等技术先进、性能良好、高效低耗的车型,加速淘汰能耗高、性能差的老旧车辆。
二、强化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的运输服务。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预警制和重大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三把关一监督”,对达不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道路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和从业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制。
道路运输企业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道路运输企业承担安全的责任能力,划定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严禁没有安全保障和达不到安全条件的企业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客运企业和客运站要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充实安全管理人员,明确安全管理责任,消除运输安全事故隐患。特别要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严格实行危险货物运输岗位责任制。鼓励危险货物的社会化运输,扩展危货运输企业的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道路运输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能源利
用水平,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增强道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调度系统,实现道路运输的智能化、信息化。
三、推行节点运输,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实现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构建全国性的道路客货运输网络。建设以等级客运站为节点,城乡客运相互衔接的多层次客运网络。依托高速公路,在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之间建立以高档客车为主的快速客运网络;依托干线公路,在中小城市之间建立以中档以上客车为主的干线客运网络;依托县乡公路,建立以普通客车为主的农村客运网络;依托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建立以中高档客车为主的旅游客运网络。
加强道路客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紧密衔接与配合,减少中间换乘距离和次数,提高道路客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规划公路建设与道路运输协调发展,从偏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服务全面发展,强调运输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性和协调性,增强道路运输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四、以法规授权为契机,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机制,推动行业自律。以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职能转变,彻底实行政企分开。加强经费开支预控,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按精简效能的原则,控制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编制,统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名称,明确事权分工。
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制定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和标准,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法制和业务技术培训考核,实行道路运输管理人员执法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的政治和业务技术素质,创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道路运输管理队伍,严肃查处道路运输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道路运输行业协会是道路运输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沟通、协调和服务功能,当好参谋助手。引导道路运输经营者守法经营、合理投资、正当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反映会员的愿望需求。做好政府委托的课题研究、经营资质评定、客运班线招投标、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等工作,制定行规行约,发挥行业自律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