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第一篇: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本文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出发,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出了六种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运用能力;独立思考;有效状态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一些体会和做法。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联系学生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组准备题,请学生依次回答。学生答到第3题时有一定的困难,第4题答不出,我马上说出答案,并让学生出类似的题目继续考我。我一一正确作答后,学生惊讶无比,想知道我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迫切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但我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其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和明显。另外,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之前没有学过四则混合运算,因此在探索算法的时候可能出现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作了如下调整: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判断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吗?(以此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有好几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测量,并列式计算。

生1:8+8+8+8=32(厘米)。

生2:8×4=32(厘米)。

生3:8×2×2=32(厘米)。

生4:8×2+8×2=32(厘米)。

师:谁来说说各自算法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因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可以使计算简便,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

展示学生三种不同的算法:(1)7+5+7+5=24(厘米);(2)7×2=14(厘米),5×2=10(厘米),14+10=24(厘米);(3)7+5=12(厘米),12×2=24(厘米)。

师(小结):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5:第一种。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6:第二种。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7:第三种。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这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由特殊到一般,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正确把握他们的认知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谜语、故事或游戏,并在这些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游戏,每人每次从小组的摸奖箱里摸出一张数卡(摸3次),每人将3次摸出的数卡按要求(第一次摸的数卡放百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个位)摆成一个新数。然后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比较各自数的大小,组长把本小组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共同讨论、比较,并把黑板上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出“大奖”得主。游戏进行到此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有的高兴,有的叹息,都迫切希望能再做一次。我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第一次摸的数卡放个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百位)再做一次,找出新的“大奖”得主。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潮迭起的游戏中一次次被激发,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而且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游戏的规则和结果,发现了数字、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一位教师教学“比例的知识”,带学生到操场实地观测并求旗杆高度,现场讨论。

生1:我认为可以把旗杆放倒,量它的高度。

全班学生哄然大笑,纷纷说: “把旗杆放倒,你给立上去啊?”教师也在旁边说:“嗯,这种方法不行!”

生2:我观察了一下,这个旗杆跟旁边的教学楼的三楼差不多高,我可以先量一层楼的高度,然后再乘以3,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算出的答案准确率有多高?

学生讨论了3分钟有余,得出这种方法不行。

生3:把旗杆上的绳子剪断,放下来,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学生提了很多个性化的方法,教师都组织同学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种方法不行”。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讨论和否定后,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许多。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了:“同时同地。旗杆高:竹竿高=旗杆影长:竹竿影长”的“正确”方法。

开放性讨论,即使出现“无稽之谈”,也宜进行鼓励和引导,最忌全盘否定,抑制学生的思维,或“只批不立”的评价。教师要听完再进行适度的分析,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行理性反思,并将重点放在提出改进意见上。这样,学生才不会因怕挨批评而放弃可能的创造性解答,那些初看起来似乎荒谬而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才不至于被扼杀。如:生。能把不易测量的垂直高度转化为易测量的水平长度,可改进为用一根比旗杆略短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完成;生,能很好地根据具体环境用比较实际和实用的方法来求旗杆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方法比用比例的知识解更容易让人接受,真正体现这位学生善于观察、类比的良好思维品质;生,能将量旗杆的高度,转化为量旗绳的长度,可改进为:先在绳子上做一个记号,边拉动绳子边量,拉了一圈,就可以得出绳子的长度,再除以2 就求出旗杆的高度了。5.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三位数加法”时,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今年国庆节,王老师一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准备到武夷山旅游。从厦门到武夷山坐火车,成人票每张155 元,学生票每张114元。从厦门到武夷山乘飞机,成人票每张600 元.学生票每张300元。老师全家准备在武夷山住一天,住宿费是每人每天80元。请你帮老师设计一种旅游方案,说说你的理由,并计算出这次旅游大约要花多少钱。”学生先独立思考和计算,再进行反馈:有的提出为了节约开支,最好是往返都坐火车;有的认为坐火车既累又浪费时间,最好往返都乘飞机;有的认为去的时候人不累可以乘火车,回来的时候最好乘飞机,否则太累了,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在计算大约要花多少钱时,也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先计算每人花的钱再将三个人的加起来;有的计算两个大人花的钱再加上小孩的;有的先计算往返的路费再加上住宿费;等等。这样的开放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活动,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合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6.设计拓展型的问题

所谓拓展型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拓展型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分数、小数互化单元,学生已经知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并能据此正确地作出判断。可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种判断方法的道理何在?”我很高兴,说明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有寻根究底的精神。我顺势作了讲解:“大家都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如最简分数3/8,因为8=2×2×2,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3个5后,即可化成分母是1000的分数。又如17/25,因为25=5×5,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两个2之后,就可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如41/120,120=2×2×2×5×3,因为有质因数3的存在,无论将分子、分母乘多少个2或5,也无法将其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41/120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至于为什么必须是最简分数,我又举一例:“21/60,60=2×2×3×5,初看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但因为60与21还有公有的质因数3,可以约分化简为7/20,所以这个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经过我的解释,学生都理解了判断方法的来由。这是学生对数学结论,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拓展。

对于数学教材的适度拓展,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当然,这里的拓展,不是指盲目超脱课程标准与教材,不是任意地拔高和加深。教师首先要掌握好一个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而定。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拓展知识点,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理解程度和有无拓展的意识。

有效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要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 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 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 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第三篇:浅探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探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江夏区实验小学 王春珍

有效率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节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老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外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样的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氛围。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代写毕业论文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再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后,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我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说这个游戏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是属于等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啦。在此,我没反驳他们,只是说,那你们还是试一试再下结论吧。当通过他们反复掷瓶盖后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原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三、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四、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在学习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律时,我没让学生探索,讨论,而是直接出示学具纸让学生自学这些规定性的知识。五、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教育论文发表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学习。例如有老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共出了10道题,一道一道讲,刚讲完的时候,就下课了。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参与,作业也设计的有坡度,但当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不会,但老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在学生比较普遍,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集体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

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没有。这样严重扼杀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程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一个交流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朋友、伙伴。这个“朋友”应是一个善于倾听、有欣赏眼光的朋友。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用爱心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通;教师要由做“师长”、“家长”变为做学生的朋友,由过去的“包办”变成为“帮办”。让同学们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在这节课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解决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带出的别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是有内容的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有效率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第四篇: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孟凡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行政问责制的相关问题,文章从“我国实行政府问责制的现实困境”、“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行政问责制的完善途径建议”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一番粗浅的探讨,提出了“问责制需要建立良好的行政架构”、“问责体系需要健全”、“问责主体需要改善”、“问责客体需要明确”、“问责范围需要界定”、“问责结果需要多且有效”、“问责救济需要健全”、“问责制实施需要充足的保障”、“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紧密结合”、“重视问责文化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相关建议,指出行政问责制对于加强我国政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行政问责制:困境:成冈:完善途径

目录

1、内容摘要

2、关键词

3、正文

4、参考文献

关于行政问责制相关问题浅探

起源于英国的责任政府观念标志着现代政府理念的诞生。所谓责任政府,起初是强调政府应对议会负责,后来发展成政府要对选民负责的相关制度,其实质是强调政府的权力应受到限制。因此,责任政府是在政府权力有限的前提下才得以成立的观念。从20世纪80年代近期开始,责任政府利问责制问题日益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运行方式的弊端日益彰显出来,人们开始思考政府改革和政府运作方式的发展走向等问题。

自2003年“非典”时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有将近2001位官员因重大责任事故、恶性违法事件而“下课”或遭严厉处分。如此大规模的免职、引咎辞职浪潮被人们称为“问责风暴”。随着问责制在一些地方的推行,要求建构责任政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责任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概念开始步入我国政治生活。要实现责任政府关键在于建构一套完善的政府问责制度。但目前,政府问责制作为新事物尚处于启动阶段,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笔者试就这一问题发表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我国实行政府问责制的现实困境

虽然“问责”已经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字眼,但是,政府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政府问责制的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无全国统一的关于政府问责制的法律,各地标准不一,甚至无法可依。关于问责制的法规、条例多散见于一些政策、文件中。这些规定在问责的范围、惩处的尺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中央已出台的几部关于约束党政领导干部的法律、法规,但其对问责制的指向尚不明显,有的虽已规定了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究,但如何追究,由谁来追究等问题尚无章可循。另外,在问责实践中,尚有违背宪法及其他法律程序的情况存在。如2005年,我桃江县一县属高级中学学生在放假后搭乘无照超载机帆船回家,机帆船因撞上河中挖砂船挖砂后堆积的石堆,造成发生船只倾翻,8名学生落水,其中死亡三人的恶性事故。事后,该县属高级中学校长被撤销职务,予以行政记大过处分。但该校长对处分结果不同意,认为自己处分过重。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但后来还是作出了维持原处理意见的结论。

(二)政府责任的划分、运用及评估标准不明确

在行政权责的划分方面,我国既面临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权范围交义、权责界线模糊的问题,也面临着各级政府部门内部权责划分不清、争夺权力、推卸责任等问题,在对责任进行追究时,就会出现被迫究部门责任缺位。在政府权责运用方面,目前仍存在独立性权力与共享性权力范围的模糊性及权责运用失衡之间的矛盾。

(三)同体问责力度弱,作用不明显

在行政实践中,政府内部的下级在执行上级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出现擅自更改政策、随意变通政策以谋取部门或私人利益,遇事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对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政府内部的上级部门应该追究下级部门的责任,进行同体问责。但事实上,同体问责的力度非常弱,效果也不明显。如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从未遇到的罕见的冰雪灾害。在抗击雪灾的过程中,我县有些单位部门及领导对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令不果断,办事拖拉,造成了灾害程度加重,损失加大的严重后果。事后,县纪委、监察部门依法处理了渎职干部8人,其中3人受到开除党籍、行政降职的处分,一名擅离职守的交警受到了开除公职的处分。

(四)异体问责发展缓慢

异体问责主要是发挥人大的作用。人大的问责主要是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的责任监督与追究。虽然宪法及地方组织法中都明确规定了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权力,但在实际的异体问责中,人大监督权的发挥是不充分的。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人大不具备监督及问责政府的权力,而在于人大的这部分权力要么被政府或党的权力所覆盖出现倒置;要么是人大在此方面认识不到位,工作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大缺少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化与程序化的规定。

二、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造成政府问责制在我国发展中出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政治体系发展不健全、配套制度与改革相对落后的原冈。

(一)责任型政府建设不完善

政府问责制是保障实现责任政府目标的重要制度,是实现责任政府的途径和手段。责任政府是政府问责制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只有在责任政府的框架下,政府问责制才有意义和生命力的。从这个角度说,目前,政府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困境也是与责任政府建设不完善有关的。责任政府建设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本位”、全能政府的痕迹仍然存在。第二,责任观念淡薄。第二,责任控制机制不完善。

(二)政府问责的政务公开尚未规范化

政务公开,即将行政程序、行政职权等除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外向公民公开,公民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政府的行政信息。目前,在我国所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尚缺乏对问责情况的规范化公开。在已发生的几起问责事件中,只是将问责结果告知公众而缺乏对具体问责程序的公开,暗箱操作仍是处理问责事件的常用方法。

(三)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不高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虽有觉醒,但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还不高,并且受客观条件不足的制约。首先,公民对参与问责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其次,高昂的问责成本抑制了公民参与问责的热情。最后,公民参与政府问责的渠道过于狭窄,信息不畅通。

三、行政问责制的完善途径建议

毋庸置疑,从政治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角度加以衡量,行政问责制仍有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空间。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可为国家出台问责制度提供建议。

(一)问责制需要建立良好的行政架构

问责制是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相对于集体负责制而言,问责制就是一种首长负责制。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这是实行问责制的法律基础和前提条件。但是,在行政机构内部,如果仅仅有行政首长负责制,而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内部职能分工,那么,问责制有可能成为权责不明的制度。所以,问责制的稳健推行需要完善政府行政结构,进一步细分各级政府的职责。

(二)问责体系需要健全

完善问责制是一种含义广泛的制度。它不仅仅是指行政机构内部上级对下级的问责,是一种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从内部来看,问责制首先是一种首长负责制的具体化,是对行政首长违反行政义务,乱用行政权力的一种处分。在行政机构内部,上下级之间,问责制是一种层层承担责任的制度设计。从外部来看,问责制的内容更加广泛,它首先表现为公众对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的问责,同时还表现为人大机关、政协、各民主党派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问责,从更深层次来看,问责制还包括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的问责。

(三)问责主体需要改善

当前问责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在问责的启动上,目前还仅限于党政机关,这实质上是一种“越俎代庖“,而少有由人大或公众等其他主体来启动。二是在问责客体的汇报上,责任人究竟应该向领导个人报告,还是应面对更多的上级领导班子或是应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报告,还有待于明确。三是在调查核实上,目前主要是由纪检、监察、审计机关来完成的,而人大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实际上,这些失职官员是人大任命的,人大有权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和处理。鉴于当前人大和公民两个主要问责主体缺位比较严重,因此,改善当前问责主体的重点应该是:一是完善人大问责。把宪法赋予人大问责政府官员的形式——询问、质询、罢免、特定问题调查、弹劾权,通过规范程序加以保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完善公民问责,包括如何启动公民问责程序,要求问责的公民达到多少数量和比例时就可以问责等等。

(四)问责客体需要明确

问责客体不清,根源于责任主体的职责不清。拥有清晰的权、责、利是问责的前提。由于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造成官员的责任归属难以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责制的实施。

在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划分上有时并不明确,一些部门“齐抓共管”、“集体决策”的事情,个人责任的判定就相当棘手,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比如,一个地方出了该问责的事,要承担责任的到底是党委还是政府?如果需要政府承担,需要几级政府承担?具体又是政府中哪个部门来承担?哪些领导要负责任主管领导还是分管领导?责任主体不清,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当出现问题,需要问责,但追究起来往往无从下手。有时仅为“以平民愤”而去问责,这样的问责,可能出现“替罪羊”,可能该受问责的人没有被问责,其结果难以令官、令民心悦诚服。

(五)问责范围需要界定

问责范围应该如何恰当界定值得探讨。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何种行为应该被问责?何种行为可以通过别的途径给予约束?一个有效的问责,其范围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

行政问责与规范行政行为的其他法律法规之间关系如何协调统一,以达到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值得研究。如行政问责办法与《行政许可法》之间关系如何来处理?我们不能把所有规范行政行为的希望都寄予行政问责之上。而要明确行政问责更多的只是党纪政纪监督的一种补充、一种完善。

(六)问责结果需要多且有效

问责制度是法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行政官员的选任,到行政官员的监督,再到行政官员的问责,最后还需要行政官员向受害人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所以,行政官员失职是原因,而问责是必然结果。行政官员在承担了行政处分责任之后,如果法律有规定的,还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避免被问责官员“保留原级别,由组织上重新安排工作”或“一地失职,异地为官”等现象发生。只有这样,问责制度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七)问责救济需要健全

如果法律或制度赋予了个人一项权利,但是当这种权利受到侵害之后没有任何行政和司法保障,那么这种权利就是无效的。对被问责官员,我们还要注重保护他们的权利,赋予其充分、平等的陈述申辩机会,为他们提供充分、多样的权利救济途径。近年来的问责之所以被称作“风暴”,除喻其严厉、果断之外,恐怕还在一个侧面说明,问责程序设计上尚缺乏理性上的规范,现行行政救济法规中对受到处分的官员的救济办法尚处于薄弱甚至真空状态。强调对行政责任的救济主要源于两种思考:一是当前行政问责在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成熟健全的制度,在问责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和失误。二是行政问责的对象与现存的行政救济法规的对象存在着较大错位,在对被问责官员的权益保护上还不充分。既要避免被问责官员“一地失职,异地为官”,也要注意到被问责官员不一定是画上了政治生命的句号。

(八)问责制实施需要充足的保障·

问责制是政府制度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有机配合,问责制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充足的保障。这里只是对信息保障和制度保障作一说明。首先,问责制度必须建立在信息充分基础之上,必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一种制度化、法律化的行为,让政府时刻处于公众的视线之内,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能受到公众的制约。其次,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具体是两个方向:一是通过制度健全,实现问责制的刚性化、硬化,产生真正的约束力;二是通过制度的健全,实现问责制的细化、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当前亟待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有《行政程序法》、《信息公开法》和《国家监督法》等。此外,还要健全决策听证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经济处罚问责制、一事一议问责制、公民知情权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引咎辞职制度、责令辞职制度和向公民法人道歉制度等。

(九)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紧密结合一方面,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是行政问责的基础和前提,行政问责要以绩效评估指标作为依据。目前,由于政府绩效评估还不到位,因而行政问责也受到影响。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把问效与问责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行政问责,有利于整肃吏治,优化公务员队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行政人才。行政问责程序化后,可以从源头上对政府及其行政官员的权力、职责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定,防止和阻止其滥用、误用、不用公共权力的失职行为,将压力与动力、权力与责任、能力与效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任其职,就要负其责、尽其力、操其心。这样,势必能够促进行政官员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责任政府的绩效。

(十)重视问责文化建设

问责文化是问责制的灵魂,问责的落实有赖于在政府官员乃至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问责文化氛围。问责文化的形成和逐步强化是问责制能否继续完善发展的基础。只有将问责文化内化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才能使问责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才能使官员更能积极面对社会的诉求和迅速回应公民的需要。在具体的措施上,首先可以加强对新入职和在职官员的问责教育,提高官员问责的意识,使得行政首长和公务员牢记肩负的责任,明确怎样履行职责,知道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后果。其次,考虑到问责文化的建设具有长期性且需要一定社会文化基础,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长期的问责文化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有效的的宣传教育来达到加强问责文化建设的目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眼光,不仅着眼于现任行政官员,而且要从更高更厂的角度着眼于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为问责制的推行提供广泛而深厚的问责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张创新、赵蕾《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毛政相《问责制必须走向制度化》,《理论探讨》,2005年第1期。

3、王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责任与信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湟源县申中卡路学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创新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符合《心理学》中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课题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数学课堂更加的完善和科学,将会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教师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①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②有效地研读文本

③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④有效地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⑥有效地设计练习

⑦科学的分配时间

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过程与操作

(一)制定计划 及时总结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们从成立课题组起,就做到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到学期结束,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

(二)、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1、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除了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双周举行的分组业务学习外,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承接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学期结束后每位成员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份案例分析或论文也可)。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各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我们实行“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进行开展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 高 老师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2、抓住重点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下面是 李文娟老师在执教《辨认方向》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辨认方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学生已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景,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李文娟老师是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所在的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景和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李文娟老师开课以学生熟悉的步行街喷泉为中心位置,找出喷泉的东、南、西、北方向的标志性建筑,从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有效的达成。

3、以学定教 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课题组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就有效地选择了教学方式。

(1)严金芳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课一开始,严老师就设置了一个玩“猜年龄”的游戏,当学生用a a+23分别表示学生 和 老师的年龄后,李 老师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是任何数吗?为什么呢?如果用a表示老师的年龄,a又可以表示哪些数呢?为什么呢?”在一连串的求异提问中,挖掘了学生在掌握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还全面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2)杨小青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安排了测量图形周长的活动,杨老师准备了三个测量物品(五角星,长方形纸片、硬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测量活动。首先李老师就以优生带学困生的标准分组,在活动中李老师又亲自到每一个组分层指导,学生找出了5种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3种测量硬币的方法,3种测量五角星的方法,最后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演示测量方法,在这样一面向中间,照顾两头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轻松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让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得到淋漓尽致的表发挥。

(3)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和深入的课题研究,所有课题组老师的评价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上鼓励的语言多了,简单粗暴的批评语言少了,老师们都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4、注重过程 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王生良老师在执教的《什么是面积》一课中,充分选择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首先是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含义。然后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大量实践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模拟创新 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 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练习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让每一个学生 “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如曹国玺老师在执教《商不变性质》时,首先出示[150 ○()]÷[50○()]=15÷5=3,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商不变性质。或者编一些相似的题目,由于几个文字的变化,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例如在教“倍数和因数”时,就出几个数据:3、12、15、4、9、1,要求学生用数的整除里的知识说一句话,从说中练习,让学生体会,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互质数的概念。设计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四)细化环节 提高质量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撰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认真落实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四个环节,全员参与公开课研究,展开课题研究,从而促进常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备课: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提供研究课的老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题要求优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这里的说课是课前说课。是提高教研可得老师在上课之前向参加听课的老师进行说课,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每个环节,每句话的分析,修改后方可上课。

(3)上课:上课时,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听课,并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

(4)评课:首先由提供教研课的老师谈自己备课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然后由课题组参与评课,主要评议是否达到了深刻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课题的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做法符合课题要求?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

每次活动我校的小学高级教师王生良老师亲临参与指导,为我们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作了正确积极地引领。在磨课的过程中让执课教师与课题成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七、研究成果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共收集了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60份,案例分析及反思25份,教学论文20篇.在这两年中,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优质公开课。

我们课题组成员上了校级示范课10节,他们分别是

严金芳 老师执教的《左右》、韦花 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杨小青 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李玺邦 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李文娟 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王生良 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李桂秀 老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赵惠文 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谈吉 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曹国玺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雷永连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09年9月—至今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而富有个性„„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

2、学生的成绩得到明显地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后,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在2011年春季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中,成绩全县第一,在2011年冬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成绩全县第二。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杨小青;2009年春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两学期都是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王生良;2010年四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严金芳;2009年,二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二名,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李桂秀。

3、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结合学生实际、地方资源、现代媒体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素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两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仅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创新上的意义是无发展潜力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的。而全面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转向单一的过程性教学目标也是盲目的、过激的。因此,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反思: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课件的收集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在本学期的开学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下载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校 杨帆 内容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最终定稿]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辛苦付出没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从教的方面看,备课的盲目、教法的单调、作业反......

    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浅探(最终版)

    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浅探 咸家中学王晓梦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将每个教师都卷了进来。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家庭开放、向社会开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刘宁花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呼唤和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本文试图阐述小学数学......

    小学美术创意教学设计浅探

    小学美术创意教学设计浅探 【摘要】作为对开发学生想象力十分重要的美术课程来说,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创意教学设计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创意教学设计有别于常......

    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研讨

    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研讨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本文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对如何优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