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激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效激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教学策略研究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讨的重要课题。有效激活是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必须正确把握学生认知现状和心理动态;把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富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多角度切入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激活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从有效激活的视角,探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内涵
(一)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量值;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有效激活的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语文新课标强调的“对话”,包括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其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主导。钱梦龙先生指出:“主导主导,关键在导;导者,启发引导。”也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发展认知。如果能在教学中真正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挑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热情,让学生自动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自己去发现,那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也不必费尽心力,产出与投入的效费比却会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激活。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日常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作秀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状,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国庆.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0,(4A).[2]张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激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第二篇:浅谈高中语文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一、新课改形势下必须面对现实,实施有效教学。
福建省普通高中2006年秋全面实施新课程。省教育厅制定普高《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公布了高中课改的课程编排表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选课原则。但是在学校竞争日益激烈、升学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事实是:每天拼时间、拼题海、拼消耗,靠延长时间、增加习题总量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学生学的苦,老师教的累,家长心疼又抱怨。这种模式挖尽了学生的潜能,消磨了学生的乐趣,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唯一可以寻求的,帮助师生脱离“苦海”的解决办法,就是积极探索一条有效教学之路,教师在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掌握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技术。否则,即使有再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新课程的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过程。通过这种行动研究,把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习得的课程,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将新课程现实化、制度化,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从这个角度讲,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将是不完整的课程改革。因此,我们应努力打造以唤起学生认知欲求和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课堂。三年来,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下,教师们历经曲折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形成了对高中新课改的新认识,下面我浅谈一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二、新课改下如何与时俱进,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
首先,说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等,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课堂有效教学要有效果,讲求教学质量(收益大一些);要有效率,讲求教学速度(投入小一点);要有效益,着眼于“师生共同成长”。
其次,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性,主要看四个方面:
1、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思维目标):准确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有效性。
2、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现有效性。
3、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运用有效性。
4、学生参与:学生学习状态有效性。
例如,我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后,这样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效果还不错。有一次周三上午二节语文连课,我选了一篇外国小说《吉诺和他的珍珠》,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茶馆式教学”。
第一节课:先让学生收看幻灯片播映讲述来阅读故事,它讲的是渔民吉诺在打鱼中偶然得到一颗很大的举世无双珍珠。他的儿子被蝎子蛰伤,他急于要卖掉珍珠为儿子求医治病。但是商人们早已事先策划好如何压价。吉诺识破了奸商的计谋,最后忿然离去。
我用演示稿展示相关内容的画面,对话式问题和列出教学结构、教学重点方面的板书。然后
1、围绕课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让学生模仿老师介绍故事梗概和幻灯片的内容;
3、就课文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对话和回答评价;
4、让学生谈最精彩的部分和深刻的感受;
5、学生以更换人称、改换角度的做法,假想自己是吉诺、吉诺的妻子或邻居时,用第一或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复述故事。
6、各小组集体商议如何将课文改编为几场戏,还派代表出来演戏。这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说的锻炼,他们演戏时候不拘泥于原文,运用想象力,采用汉语,有时还故意夹杂英语或闽南语的语言表演,非常活泼自然,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7、围绕吉诺或商人双方在珍珠买与卖之间的观点分二大组进行辩论。不论持有哪种观点,都必须讲得具体,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
第二堂课:同学回归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指导写作。
1、简单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高考作文,尤其是近几年来材料作文的趋势。
2、介绍材料作文的结构和特点。
3、从认真审题、打开思路、选择文体等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写作。4布置作文。以小说故事为材料,让学生进行“三自”作文训练:文意自立、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铺垫和思路展开,学生个个心里都有话说,能熟练自如的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有的还顺理成章地写出很有出采的佳作。
三、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最关键因素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观念陈旧,拿着新教材进行的还是传统的老一套教学理念。二是惰性难改,常常做“拿来主义”者,照本宣科,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上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写每一堂课教学反思的更少。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注意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新课程培训学习的机会,转变观念,运用新教学方法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使博大精深的语文散发出非凡的魅力,使学生真正学习和传承到中华文化的一些优秀和精髓的东西。
3、转移关注的重点:(1)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立足于学生全面的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时不跟着感觉走,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具体,科学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既反对拒绝量化,又反对过于量化。
4、做一个有反思力的语文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坚持写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日常教学行为:我的语文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语文教学?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5、积极探索一套策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听课,多看讲座,多学习名师的绝招,在教学技艺上精益求精.(二)、构建和谐课堂,追求愉快教学,培育优质课精品课
作为语文教师,我注意主要从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的精心组织、课后的适当练习等三个环节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了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如布置课前预习,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早读课,记忆背诵,孰能生巧;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作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写作兴趣小组,因材施教,个性发挥,体验创作乐趣等等。
下面,重点说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上教师全力服务的对象。总体上看,课堂教学组织应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各环节的安排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树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新型师生观,以此来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为学生搭起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创新平台。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位教育学家也说过“一位好的教师应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使所有学生都受益”。所以,从课堂教学“呈现形式”上看,我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和谐、愉快、有效”,尤其注意如下几点:
(1)“讲授”。先是微笑进课堂,因为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导入新课时,我力求有新意,富于变化,勇于创新,抛弃那种死气沉沉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什么什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去掉一半了。要知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积极与学生互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2)“提问”并“倾听”。我注意结合课文创设有效情景和有效提问,叫学生积极举手发言,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问题难度适当,不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难度很大的问题,恐怕回答错了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回答认真倾听,以肯定为主,给予评价。
(3)“激励”。每堂语文课,我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考试成绩有提高、布置的周记或大作文写得精彩、作业完成很工整认真等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就得到了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课堂板书。注意简洁直观,结构完整,富有条理性,尤其是主板书,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清楚地记笔记,既便于学习当堂课的内容,也便于课后复习。
(三)、提升能力,建立机制,努力成为新课改优秀语文教师
1、注意提升三种教学能力,即(1)课堂调控能力。因为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茶馆式教学”会不会太松?“三步式教学”会不会太传统死板?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有时要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2)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我平时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如《雷雨》等小说戏剧课教学效果好,文言文《论语》《孟子》等课文高深难懂,带有科幻想象的现代文学单纯讲课深入不够等,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3)评价指引能力。评价就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我注意在课堂评价上真正对学生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一是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真诚地评价学生;二是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了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出来了。
2、以学论教,建立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高中课改把每一位学生放到了多维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同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的成长,也要采用多元化评价,不能唯分数是论。所以在课改实践中,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建立起一套对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目的在于鼓励和激励教师进步,给教研集体和教师个人迅速成才的机会。如小组内外听课和互相听课,校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每学年的全市教学公开周,这些形式多维度、多层面、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保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让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学反馈渠道的畅通了,教学工作也落实得更有效。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只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转变观念,更新教法,善写反思,多听课和听讲座,学习名师绝招,在各种语文教学基本功上下苦功,便能顺利自如地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时间久了,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培育出优质课和精品课,成长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第三篇: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最终版]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笔者拟就自身对诗歌教学的思考,简要谈谈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开始:重视切入
与其他体裁的课文比较,古典诗词更简练、含蓄、深刻,学生学起来颇有难度,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枯燥感,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阅读跟主体所处环境、主体情绪密切相关。时代相隔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使如今的中学生容易对古典诗词产生隔膜。因此,教师通过情境营造氛围,重视切入,让中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亲切感”,是古典诗词学习的理想开始。
二、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朱光潜说:“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即使是相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在上课时,文本与学生的互动是通过教师这个“中介”来引导的,假如教师引导稍有疏忽,便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悟,通过学生的自悟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1.领悟古典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以直接的形式体现在诗词中,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形态。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景象和谐统一的表现:画内,是诗人所闻所见;画外,是诗人所感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领悟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
2.领悟古典诗词的主题
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主题,有的比较明显,一读便可知晓;有的比较含蓄,需经过一番探究才能体会到它的言外之意。教师就得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生平际遇来理解,即把对作者写作背景材料的了解和对作品的具体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陆游的《临安春雨出霁》,学生开始读的时候很容易就理解到此诗为表达隐居生活百无聊赖之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弄懂“小楼一夜听春雨”入手,深刻理
解诗意:作者实是国事家愁在心头,不能入睡,故“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来感慨自己有抱负却不能建功,只能写书、品茶的心理。
3.领悟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方法、典故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而表现手法,又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直抒胸臆、比兴、情景交融等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表达技巧,掌握了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的学习可谓事半功倍。如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情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琵琶女的琴声如何动听和引人入胜,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所见的景象加以烘托。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使中国古典诗词更加含蓄隽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而自悟古典诗词的意境。
4.领悟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
古典诗词出现如此多的佳作名句,且能流传千古而不衰,与其语言艺术有直接关系。古典诗词的语言艺术特点是外形凝练性、内涵色彩性、整体音乐性。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一个“惊”字写出了当时震惊之“情”,“坐起”写出了震惊之“状”,摹写陡然一惊的神态十分传神,这是凝练。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在内涵色彩方面最具特色。至于音乐性,与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有关,从乐府、《诗经》、唐诗宋词以来,诗词都可配乐演唱,虽后来诗词与音乐相分离,但仍保留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铿锵的音调,以音乐美打动人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上述“自悟”,鼓励学生对诗词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与诠释,其学习过程的主体性便可体现出来。
三、课后:注重开展活动
古典诗词教学要注重想象和现实结合,若在课堂外针对古典诗词学习举办活动,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进行书法抄写活动,指导学生以书法形式对学过的古典诗词进行抄写。学生通过工整地书写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对汉字的艺术体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备了浓厚的文化艺术色彩。若每学期都组织一两次古典诗词书法抄写比赛,定能激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举办多种方式的赛诗会,赛诗会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古典诗词。还有击鼓传花、诗词名句接龙、诗词朗诵比赛„„师生共同参与,大家共同将古典诗词比赛活动引向了高潮,使古典诗词学习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常规教学之外,尽可能地运用富含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古典诗词教学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使得古典诗词文化融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个体审美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第四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校
杨帆
内容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有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我们不妨再重新解读《课标》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习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①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找准基点
(即“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习、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 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设计亮点(即“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变形记》可抓住“变形”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形、社会心理的变形、艺术手法的变形”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宝玉挨打》可以从“宝玉挨打事件上集中反映了哪几种矛盾冲突?”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习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有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 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命根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习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平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参考文献: ①注:转引自陈琳老师的《用思考垂钓思想》(《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05年第二期)
第五篇:多媒体有效激活语文课堂
多媒体有效激活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缺少的是活的交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是灵活的,有鲜活的内容、鲜活的形式、鲜活的教师、鲜活的学生,语文的活正是生命的活,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从学文走向学做人,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在新课改中,一台电脑、一套组合音响、一组投影设备构成的多媒体,打破了一本教科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结构,形成了“活”的课堂结构,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既接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又能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目的。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解课文作铺垫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多媒体串教手段的运用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语言文字、生活感受等变为具体可见的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使学生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1.巧用录音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鉴赏性的美文。如果将其录音,再配上恰当的音乐,会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其较快地进入文章的境界,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海滨仲夏夜》时,八步区实验中学的刘老师选用了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文中幽美的意境,柔和的月光,温馨的海风,加上悠扬、舒缓的曲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月光下寂静的海滩,仿佛看到了劳动人民工作一天后悠然地来到海滩休息。学生在配乐朗诵中领略到课文的佳境,不知不觉沉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这样的效果只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才能产生,而单纯的文字信息是不会有这样强的感染力的。
美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很高,学生只有进入文中意境,才能领会其中的意味,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播放配乐朗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巧用录像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巧用录像媒体,使说明文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影像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解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八步区实验中学的颜老师在教学《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时,就充分整合网络信息和语文课程资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她让学生上机操作,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转基因技术还在哪些领域中运用且取得哪些成果,从中形成自己对转基因技术的评价。颜老师最成功之处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迅速查找信息、快速提炼信息的能力。在评价转基因技术时,课堂争辩气氛较浓厚。其中两个学生的意见特别突出,黄同学极力赞美转基因技术的优越性,指出它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诸多好处,并极力称赞转基因技术了不起;刘同学在略微肯定转基因技术的优势之后,更多从其改变自然本性,给人民健康带来隐患等角度,畅谈了技术的危害性和不足。他们的针锋相对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发表观点的热情,可以说在整堂课的最后形成了讨论的小高潮。颜老师借此机会也传达给学生一个理念:看待问题应该注意全面性。
总之,录像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学生看得十分真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看云识天气》的录像展现了云的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地球是圆的吗》的录像展现了广漠的宇宙,使学生感到宇宙的广大,知识的无限。课堂教学适当播放录像,既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学习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大自然、探索宇宙的精神,使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二、巧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现在课堂教学任务逐渐增加,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课堂教学,必须适时采用文字投影,减少板书分量,以加快教学进程,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巧用文字投影进行课文分析,提高教学效率
课文分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前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把某些教学重点的分析过程及时呈现出来,教师一说而过,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运用文字投影可弥补这一不足。例如分析《孔乙己》一课,重点是分析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若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都呈现在黑板上,板书量很大,势必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如果不板书,只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又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而把这些内容投影显示出来,可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文度的发挥。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学习,笔者初步感觉到EEPO有效教育的可行性。
一、根据EEPO教育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模式
从2010年参加孟教授EEPO有效教学改革以来,我认真研究这套理论的内容,不断提取理论中的精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最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试着学习课文,然后每组提出一个问题。其中让我印象较深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愚公之妻是怎样的一个人?提出问题后,全班就开始讨论,有的说她关心爱护愚公,文中“献疑”一词巧妙地写出了她的关心;有的说她向愚公泼冷水,文中“以君之力”这句话带有冷笑和嘲讽之意。这样,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就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开始发言了。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知识目标展开,依照教学参考书开展教学活动,牵强附会地把学生拉到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来,并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样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禁锢,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而EEPO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约定、表达呈现方式、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基本要素交替使用,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课前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质疑,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将本课设计成辩论活动课的形式:首先让学生预习一遍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小组设计自己的辩论方案,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到学校的阅览室去查找资料。通过学生的一番努力,辩论会如期举行,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能够用上课文中的一些内容,甚至有个别辩手还能用上一些地理、天文等课外知识,平时一些不那么喜欢文言文的学生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热闹的辩论中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几个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外乎是教师读学生听,或者学生自己读听,或者教师说学生记,四十五分钟下来学生无精打采,教师却疲惫不堪。针对这样的问题,EEPO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型方式――要素组合课型,即听、看、讲、想、做动、静七要素。这种课型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强化疲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得快、有特色的学生相互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主动和能动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用积极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EEPO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五种:经典性评价(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主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性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经典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因为经典性评价中的“个性”评价非常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后,迫切地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责备及批评都更有力量。不容置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我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最后给学生5分钟的质疑时间,让学生寻找一些不解的问题提出来。质疑时间过后,学生纷纷提出疑问,教师也逐一为学生解答。在解疑环节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中等成绩的学生怯生生地站起来问:“老师,我很纳闷,书上说进入桃花源的山洞极狭,才通人,而桃源人的往来种作,悉如外人。我想他们种作一定离不开牛马吧,当初他们又怎么把体形庞大的牛马弄到里面呢?你能帮我解释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急于解释,而是先肯定这个学生的大胆思维,让全班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并表扬他敢于思维的精神。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频频表现出超常的思维,就连成绩一般的数学科也出现了直线上升趋势,上学期期考成绩出乎意料地排在A+行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EEPO新课堂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与原有的课堂教学形态相比,既是具体可操作的,又是抽象的。要很好地理解它、操作它,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地实践探索。我坚信只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EEPO有效教育的理念在不久的将来会普及到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教师。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