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辅助课型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培训讲稿
有效上课培训讲稿
培训时间:2013年6月10日 培训地点:远教室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主 持 人:
培训内容:第三单元、“辅助课型”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 培训学时:3学时 培训过程:
第三单元、“辅助课型”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
创建有效教学,不仅主课型要实施有效教学,辅助课型也要实施有效教学。只有保证了辅助课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障主课型教学质量。
课型匹配与选择
根据教学容量少、教学容量中、教学容量较大和教学容量大选择主课型和辅助课型。
辅助课型结构
在新课程有效教学视野中,“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拓展课”等辅助课型将都变成结构化课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匹配和选择课型、课时,要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要按选择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特点、要求、流程和行动策略来精心备课。
一、“问题发现课”行动策略
1、教师问题
“问题发现课”是主课型教学的基础工程,能否理解为有质量的预习课?
2、策略指导
2、策略指导
“问题发现课”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中的第二个基本辅助课型。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行动策略
①教师角色转变策略。教师角色是学生自主合作学生的激发者、观察者、引导者、督促者、服务者、评价者、情境创设者和资源提供者,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问题,生成高质量问题。
②有效学法指导策略。不要急着给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
③教学设计创新策略。
“问题生成课”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1—3分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评价(6—8分钟)个性问题,组内展导,规范指导(10—12分钟)小组问题,合作解决,多元评价(5—10分钟)共性问题,归纳总结,分享延伸(2—5分钟)
④《问题生成单》开发策略。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通过深度学习提炼哪些将成为生成问题,对此教师应事先就有一个系统预设。
⑤提前完成作业策略。让学生大胆地完成课后作业,作为预习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并把合作解决不会的习题作为习题性问题提出来,放在《问题生成单》中呈现和解决。
4、成功案例
山东省枣庄市红旗小学董莉老师对《说勤奋》的教学设计。
三、“问题拓展课”行动策略
1、教师问题
“问题呈现”行动要素如何呈现才有效,究竟谁来呈现更有意义?
第二篇:历史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
历史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
-----读陈大伟先生的《建设理想课堂》有感
于翠凤
教学必须有效,教师应该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最基本的诉求是,教学必须有效。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是没有标准的,当一位学生把学习当作快乐去享受的时候,学习是幸福的;当一位老师与学生水乳交融,尽情挥洒教育智慧的时候,老师也是幸福的。那么拥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和这样的一群快乐学习的学生,课堂就是幸福的。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建设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就有效课堂。结合我自已的教学体会与陈大伟先生的书,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不要让梯子搭错了墙头”——-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这是作者在书中引用他朋友的一句话:我们不要“用一生的辛苦忙碌攀登到人生阶梯尽头时,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而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就很可能使“梯子搭错了墙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什么是学生?就是“在前辈与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人。所以我们的课堂要追求的是什么?就是学生的需要,生存与生活能力的需要。所以教育要学会选择,让学生按自已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也就是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
对于学生学习的自由我认为一者是学生对有兴趣专长的选择,“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的个性差异因遗传、经历、环境而各有不同,所以在专长上也有不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已的优势,更有利于生存的需要,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学习的自由还表现在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过于整齐划一的方式反而泯灭了一部分学生的天性,那是教育的悲哀。
学会生活。人区别于动物的就是人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生存只要温饱,而生活需要思想。在课堂中融入生活的哲理才让学生觉得趣味横生。
比如在学习国际关系时,要求学生比对在当前形势下国与国对抗与合作的目的与优劣,学生们罗列史实,层层分析与讨论,从对抗的两败俱伤到合作的双赢认识到世界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感悟到人与人和合而谐的意义所在。
快乐是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切合了学生的需要,学习自然也是快乐的。享受教学的乐趣,把快乐带给学生!
热爱自已所从事的职业,提升教学生命,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第二步。
书中叙述了两个故事,对我感触很深。第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非常遥远,山路非常难行,空气非常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气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断往前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眼前。就在他的上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会超过十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气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背这么重的东西!"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你觉得重,是因为你背是一个包袱,而我背的是我的弟弟,不是包袱。”
只要有爱就没有重量,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教师,只要热爱自已的职业,辛苦也是快乐的生活!
第二个故事: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行者又问旁边第二个泥瓦工同样的话,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因为这里方圆十里都没有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行者又到不远处第三个泥瓦工面前问道:“师傅,您在干什么”?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师。
热爱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做出教学的艺术来。当教师把心灵之爱注入教育的时候,教育才会散发出芬芳的气息来,这样的生活又怎会不幸福呢?
追求有效教学,优化教学环节。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三步。
我们连云港地区正在引导教师落实“三案六环节”。市教研室的孙朝仁主任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与思考》(发表于《连云港教育》)中说:“六环节”中的“自学质疑”环节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自主学习,基本解决学案中的学习问题,提出疑难问题;“交流展示”环节要交流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互动探究”环节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精讲点拨”环节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知识重点和学习难点进行点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此过程“教师要到位而不越位”;“纠正反馈”环节要收集反馈信息,设计针对性强的训练题,可以纠正反馈后再反馈;“迁移运用”重在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可以用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做载体。这篇文章对教师的实施有效教学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这是对教学模式转变的一个指导,是转变传统的“教与学”为“学与教”,虽只是字序的不同,但其中的内涵更是相差许多。学后教,是“不愤不悱”,教后学是教师在填“鸭子”,学后教是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教后学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能动性。
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生命。这是有效教学的第四步。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生总是在不断在修正自已中成长,教学也是。批判性地看待自已的教学与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不固执,不封闭,不盲从,不照搬,不轻信。
我在教学之余把写教学反思日志,作为一种日常的工作与习惯,除了在博客上发表,与同行们相互交流之外,在每个教学案之后每天几句不断地写,日积月累,反复推敲,形成有效的自我教学模式,教学
第三篇:有效教学讲座培训讲稿
有效教学讲座培训讲稿
主讲:袁凤雏
纵观现在的课堂,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教得辛苦课堂效果却不尽如意。于是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起来,就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实践并努力达到的教育理想。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有哪些?对此,我想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想法。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专家说: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它既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套用以评价教与学效果的标准。
我的理解:所谓“有效教学” 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要有效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指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好”到“好”,从“简单理解”到“深刻领悟”的教学。从教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从学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途经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途经
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多么希望教师教得生动有效,多么愿意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多么想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呼唤有效!
有想法还要有行动,那就让我们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探索、实践、反思,让有效课堂成为每一个教师永恒的教育追求!
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
教师进行有效教学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
“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下面谈谈我对这五种教学行为的理解:
1、清晰授课:
我理解是,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 我的理解是: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3、任务导向:
我的理解是: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
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应该遵循的原理
1、情意原理: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有效教学主要涉及两面个问题,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我们的老师在教学和教学研究中,首先应该关注的,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式。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要处理好教师的,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甚至自己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教材为本是非常普遍的。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有很多教师几乎完全拘泥于教材,学生没有兴趣,就做一些和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教师根本没法控制课堂局面。比如说,教材写的一课时、两课时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只是一种参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流露了“老师让你怎么样”这样的语言,使学生始终处于配角的地位,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其次,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发展,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式中的师生共同发展。过去有一句话: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烛的光是一点点地暗下来,最后结果是熄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自己要不断地提高,要不断地充电,照亮学生,要把曾经被奉为经典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变为“要学生有一桶水,自己就要长流水”,有一个研究,把教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新教师,他们的着眼点是完成教案,有的教师上课时眼睛是看着天花板或盯着教案的。这些教师经过二三年的时间就会跃升到第二个层次,那就是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处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材。第三个层次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研究表明,有很多教师直到退休还停留第二个层次,仅仅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关注自身的发展,没有进行研究。因此,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探索研究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再者,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策略不是有效教学。我们要研究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通过以下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这种策略分成三个部分:
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原来的备课主要是根据原苏联教学法的一些环节,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好好研究、积极实践的问题。
二是实施的策略。比如说,有很多教师经常用讨论的方法,但怎样讨论,讨论有几种,怎样安排,也都是应该研究的。有的讨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可以分组进行,有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大容量思考。又比如,目前提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那么怎样利用电脑演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呢?另外,练习设计的策略,还有提问的策略,都应该以有效教学为原点设计安排。
三是评估策略,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可以引进“质的评估”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教程和他们解决总是的思考过程。同时也应该有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如学生反馈、评价统计等。
以上是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浅见,面对课程改革这一巨大的工程,仅仅是这样的漫谈、随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第四篇: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于平时的新课教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经常要面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又经常会发现在测验与作业中学生做错的题目会反复的发生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引起的,粗心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没把概念弄清吃透。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扭转学生的错误概念,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将它解决好。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使学生少走弯路,是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以及概率、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有理数、实数的概念,才能理解有理数、实数运算的法则,而运算法则的掌握,又能促进方程、不等式、函数概念的形成。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理、法则和公式。总之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注重对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创设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1、创设学生数学的数学实际生活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与实物作比较,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例如:怎样用数表示前进3米?后退3米?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温度计、杆称这些实物,引出数轴这个概念;由对不同实物的分类,引出同类项概念等。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学生往往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可以介绍韦达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这门新的数学分支。
3、创设实验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讲授圆的定义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纸版、图钉和绳子等工具,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初步统的圆,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圆的概念。
4、创设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
以前小学阶段的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小学里解方程的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仅表示为解方程方法的一致,更有价值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趋向一致。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面的教学中,学生较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二)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要把握好时间度,如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过迟,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出定义。
(三)注意概念的多角度说明
因为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因此要从多角度各方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垂线”这个概念,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和实物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四)注重刻划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进行分析。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1)讲清概念的意义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抓住“集”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更通俗地说,就是把不等式所有的解集合在一起(象学生排队集合一样),组成了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表示成x>a等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丢解的现象。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作分析。
例如:“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个概念中,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相同的是什么?是字母和它的指数两部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中,抓住“不含公因式”这一关键字眼。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3)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比较。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作好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学生便于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再如:“乘方”与“幂”之间的关系,“直角”与“90°”之间的关系,“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最简分式”与“最简根式”之间的关系等等。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五)注重实际应用概念,对概念进行升华。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1)多角度考察分析概念。
例如,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可通过下列练习: ① 如果Y=(m+3)X-5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② 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③ 如果Y=(m+3)X +4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④ 如果Y=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学生通过以上训练,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一定会理解。(2)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做比较训练。
例如学生学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后,可做以下练习: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 四条边相等,并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 四个角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第五篇: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合肥市蜀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李德山
对于平时的新课教学,数学概念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经常要面对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又经常会发现在测验与作业中学生做错的题目会反复的发生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粗心引起的,粗心是有的,但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没把概念弄清吃透。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扭转学生的错误概念,还不如在一开始就将它解决好。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使学生少走弯路,是数学老师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教学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有理数、实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方程、不等式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以及概率、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有理数、实数的概念,才能理解有理数、实数运算的法则,而运算法则的掌握,又能促进方程、不等式、函数概念的形成。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数学中的法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理、法则和公式。总之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于今后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四、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注重对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创设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1、创设学生数学的数学实际生活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角、平行线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与实物作比较,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例如:怎样用数表示前进3米?后退3米?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温度计、杆称这些实物,引出数轴这个概念;由对不同实物的分类,引出同类项概念等。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由抽象的特征浓缩成数学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学生往往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感兴趣,这恰恰是增添数学教学活力的切入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可以介绍韦达的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这门新的数学分支。
3、创设实验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讲授圆的定义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纸版、图钉和绳子等工具,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初步统的圆,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圆的概念。
4、创设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
以前小学阶段的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小学里解方程的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仅表示为解方程方法的一致,更有价值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趋向一致。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面的教学中,学生较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二)注意概念的及时整理
对于概念的引出,要把握好时间度,如过早的下定义,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但定义过迟,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使已有知识呈现零乱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整理和总结,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总结出定义。
(三)注意概念的多角度说明
因为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因此要从多角度各方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垂线”这个概念,不但要用“⊥”号来表示,而且要用多种特殊图形和实物来透视概念的含义。
(四)注重刻划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进行分析。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1)讲清概念的意义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抓住“集”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更通俗地说,就是把不等式所有的解集合在一起(象学生排队集合一样),组成了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表示成x>a等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丢解的现象。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作分析。
例如:“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个概念中,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相同的是什么?是字母和它的指数两部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中,抓住“不含公因式”这一关键字眼。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3)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比较。
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作好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这样学生便于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再如:“乘方”与“幂”之间的关系,“直角”与“90°”之间的关系,“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最简分式”与“最简根式”之间的关系等等。做好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相似概念的比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五)注重实际应用概念,对概念进行升华。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1)多角度考察分析概念。
例如,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可通过下列练习:
① 如果Y=(m+3)X-5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② 如果Y=(m+3)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③ 如果Y=(m+3)X +4X-5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④ 如果Y= 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则m=______.学生通过以上训练,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解析式一定会理解。
(2)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做比较训练。
例如学生学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后,可做以下练习: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 四条边相等,并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 四个角相等,并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③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④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⑤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⑥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⑦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⑧ 有三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⑨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⑩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对相似概念一定要抓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它们的判定方法和相互关系。
(3)对个别概念,要从产生的根源去考察查
例如“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概念。可从产生的根源去考察,教学时设计练习,让学生体会增根的概念。
五、概念课的设计策略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情况。
2.引入新知情况(生活角度、动手角度、数学前后内在联系角度)。
3.提出问题。
(二)探索过程
1.设置一串串问题。
2.方式可启发,可合作、可观察。
3.时间控制。
4.得出结论。
(三)归纳并解释结论
1.对上述结论要共同归纳,帮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结论。
2.解释结论(关键字、表达、代数或几何意义),逆向结论,反例等。
3.简单判断结论(即对结论的初步理解)。
(四)应用与拓展
1.简单技能操作(模仿与变式)。
2.事实性掌握。
3.应用拓展(代数中应用、几何中应用、生活中应用、探究中应用等)
在运用上述方法上数学概念课时,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问题
1、“情境教学”是一种十分美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生动、更富有趣味。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创设情境,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更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生硬牵强的情境,不但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概念,反而会误导学生,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对于一些难以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可能更好。
问题
2、让学生开口,让教师闭嘴。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40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但绝不能走极端。数学概念课有其特殊性,很多东西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分析。
总之,对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注意它的教法,一定让学生理解,切勿让学生死记硬背。因为数学科学严谨的推理性,决定了搞好概念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如果学生概念不清,必将表现出思路闭塞,逻辑紊乱,对法则、定理的理解更无从谈起。因此,对数学概念的教法,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