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设疑提问“四个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把握设疑提问“四个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联堤中学
郭壮鑫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即:问要有值,问点要准,发问要活,问要适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设疑
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
一、问要有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
2、课文的重点、难点。
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
4、承上启下处。
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等。
二、问点要准。“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三、发问要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四、问要适时。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篇: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是关键,而这些都离不开课堂中的设疑提问。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过了一番之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非常清楚的道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现行教学中,很多同学只满足于解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解疑,超越了“无疑”、“有疑”两个阶段,从而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这样就降低了思维训练度,以致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搞“满堂灌”;另一方面是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不愿多想。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存疑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粗简学生的求知欲、思维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各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保证。
因此,从学生自身出发,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亲身对探究问题过程的体验,找到答案,从有疑到无疑,是新教育理念所要求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基于以上的思考提出了本课题。
2、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练习、进行教学评价”。本课题旨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下教学步骤:分析教学目标、进行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疑、即如何提出问题,怎样把握各种不同问题的功能,怎样根据不同情境提出问题,怎样设计这些问题;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发散思维、解决问题,从而无疑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题研究主要想解决的三个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疑
2、怎样根据不同情境提出问题,怎样设计这些问题
3、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二)、研究目标
1.设计课堂设疑提问的提出:能从(1)教学目标(2)课文标题(3)关键词(4)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等方面提出问题的具体方法。
2.通过不同情境设计问题的方法。
3.精心设疑,达到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4.最后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教学,形成教学方法与成果。
(三)、研究方法
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研究。设疑提问时激发思维的有效手段,巧问善诱是创设良好思维情境的关键,在“巧”字和“善”字上下功夫,精心设计好何时问、何处问、怎样问、怎样导,时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因势利导。教学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环环深入。
具体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综合实践法、比较研究法等。
三、研究保障
(1)完成本课题研究时间、精力的保证
韩晓燕自1999年师范毕业到2008年9年内,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对中学课堂教学轻车熟路。平时也学习了大量的教研书刊,在切实了解中学理科教学现状、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教研素养与能力。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从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确保此课题不会流于形式。
其他都是一线中学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潜心于教学,善于反思,潜心于研究,同样具备研究素质。何井民是马圈子中学教学校长,有着多年的中学教学经验,组织领导了多年的教学工作及教研工作。高建全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多年,是市级骨干教师,并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参与了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并以结题,现正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多次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省、市、县级奖。李敏凤、王亚军、宁志伶、赵志娟老师多年从事初中毕业班工作,并在中
考中多次中考优秀。课题组成员不仅有丰富的教研能力、教学经验,而且能通过Internet查阅大量资料,并利用多媒体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资源为教具,有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条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2)经费保证、图书资料、电教多媒体设备保证
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和相关的图书资料。他们本人也都 掌握了一定的电教技术,完全可以辅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为了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教科研骨干教师韩晓燕、教学工作为中心的何井民副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组员为高建全、李敏凤、王亚军、宁志伶、赵志娟等教科研骨干教师。
(4)精心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有利于实验与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对八年级1-2班为实验班,3-4为对照班。
四、研究过程
我校的《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课题设计报告,于2008年3月被县教育局批准立项定为“青龙县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营造平等、自信、鼓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提问。
学生在课堂中时,我们就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积极提问的心态,并且引导学生肯定那些爱提问的同学,在课堂上建立平等、自信、鼓励的氛围,给学生敢想、敢问的自由的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里充满了鼓励和肯定,成为学生喜欢的空间。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这样,学生将会在自信、鼓励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2、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留足学生思考、提问、表达交流的时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一般采用直接自己提出问题,或刚出示情景就让学生立即举手提出问题,然后找学生回答,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为学生留出充分思考、提问和表达的时间,留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时间,真正鼓励学生提问,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在以后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让学生把想要提的问题写在课本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在课堂上要进行充足的交流。教师在提问前应给予指导,针对本课的课题、本课的重难点进行提示引导,明确提问的方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提问,在生活情景中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再思考,当然教师应该进行一些观察情景、提出问题的具体方法的指导。
3、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从而引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促使他们积极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不仅使教师观念有所转变,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问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了中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六、总结与思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设疑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设疑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分解问题的难度,轻松、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形成了如何进行课堂设疑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受研究水平、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课内大比武,圆了我多年的梦
作者: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中堡岛小学
艾祖发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建立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学运行课堂架构,课堂教学如何改良优化,今秋我们学校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是应省的要求开展的,于是,我便抓住契机,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思考、积累、探究以及教学实践,一路征程,踏上了圆我之路的旅途。
一、通过比,确实改造了我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了教学过程 具体地讲,把握好了“五点”,即突出了重点、难点;抓好了基础、技能训练点;智力开发点;思想教育点;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出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思想。这便是课前我们深入钻研教材,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表现手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心里及思路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授课遵循“快乐教学”原则,运用“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真正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程度,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强化训练,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通过比,准确确定文章重点,优化了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表现在教学内容难度的适宜,数量的合理,教师能抓住课题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最主要的东西,训练学生掌握最重要的学习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内容安排上确定重点,教学时间上保证重点,讲解过程中紧扣重点,巩固练习中围绕重点。紧紧抓住重点,以点代面,在教材的重点上想功夫,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趣激情,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三、通过比,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勇于创新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怀疑,大胆质疑,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从而产生闪耀的独到见解。在课内比教学中,我利用多种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情绪高涨”的教学氛围。如讨论,争辩可以调动学生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形成比较强烈的创造活力。课内比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奇特的想象、联想能力,想象、联想既是思维流畅、深刻、灵活性训练的重要途径,又是触发创造的媒介。因而我充分利用联想,转换、引申等思维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使之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四、通过比,激发了学生兴趣,重视了课堂反馈
大凡教师便知,兴趣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内容运用表演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如我在教《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方法,因为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文字可谓妙趣横生,这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顺学而导,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如何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表演前,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因此,我注意发挥自己的情感功能、教法灵活、立意新颖、不拘一格,善于根据反馈应变,使学生成为这堂课的参与者、思想者、创造者,从而达到课堂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今秋我们省开展的中小学全员教师课内教学大比武,圆了我多年想园的梦——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今秋我们省开展的中小学全员教师课内教学大比武,是优化课堂教育教学发展的可行之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是确实改造课堂教育教学结构的可行之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可行之路;是振兴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可行之路;更是繁荣我省文化事业的可行之路!
今秋我们省开展的中小学全员教师课内教学大比武,作为我们教师应沿着这条新开辟的金光大道努力前行,为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教学方法得当,会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使他们对知识有一种渴求的欲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下,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新课程改理念的课堂也应运而生。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重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应从学生、教师、文本主体性的发挥等几方面去衡量。
一、让学生的智慧充满课堂
有人指出:一堂好课是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不同会呈现千姿百态。但不管怎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只有当你心中有了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选择合适的视角去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的才有力度,才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只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收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达到目标要求,而且学生能有效利用40分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对问题能从多方面角度去思考,有问题当堂解决,课后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让教师的激情充满课堂
教师的肢体动作,富于智慧幽默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提问都能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越条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用各种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快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合作融洽。只有这样积极活泼的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先对文章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这时让学生自己提问,学贵有疑。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学生阅读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应该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去讨论。在此基础上来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搭档分组表演,观看的同学在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够将人物的各种感情表演出来,效果很好。
三、让文本的作用充满课堂
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承载着师生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要么忙于浏览现成的经典教案,甚至有的人来不及备课直接抱着现成的教案走向讲台,仅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滔滔不绝,要么忙于追求新颖的课堂效果,画蛇添足地制作不必要的教学课件,要么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考试忙于整理搜集各类试题,搞题海战术,要么就是因为时间紧而无暇顾及-----太多的主客观因素冲淡了我们对文本的研究。如果教师自身不熟悉教材,不去研读教材,又如何能游刃有余的去驾驭课堂呢?教师如果不能静心研读,读出感受,读出新意,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想与学生实现“心灵的碰撞”则如同虚无缥缈的幻景,遥遥无期。因此,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应花大量的精力在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上,将文本中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知识融会贯通地吸纳,才会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多样,运用自如。
另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进行了分类,并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其次,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步朗读,评读赏悟。教师应着力知道学生养成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笔记的形式记下来。让学生有适当的时间去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充满个性化,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升华,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
四、让德育教育充满课堂
要想人敬我,我必先敬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感情,也同样有人格尊严。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平台上。只有在平等的人格面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才会有要求被尊重的心理。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在教会学生去尊重别人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理解体会来自别人的特别是家人的关爱。
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围绕人性的真、善、美展开的。我在语文课上特地讲一些卧薪尝胆、愚公移山、凿壁偷光的故事,讲一些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既丰富了文化知识,有升华了精神境界,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我们只要在语文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材,倡导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情况灵活的组织教学过程,努力创设宽松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不断的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鼓励学生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没有永恒的标准。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大胆的实践,不断的总结,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情感、熏陶美感、增强素质的过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它像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让细节为语文课堂教学添彩
摘要:
课堂细节,就是课堂中的细小环节或场景,或许是一句话语、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动作、一种表情。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智慧、见魅力„„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因此,我们细节研究入手精心预设细节,用细心发现细节,慧心捕捉细节,用心挖掘细节,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完美灵动的课堂。
关键词:
教学细节 有效 新理念 新课堂
惠普创始人帕卡德在谈到其创业经验时曾说过: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教学活动正是由瀚若星辰的教学细节汇聚而成。所谓课堂细节,就是课堂中的细小环节或场景,或许是一句话语、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精彩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流露,教学风格的表达,教育功力的表现。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智慧、见魅力„„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因此,打造有效的课堂,我们要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精心预设细节,用细心发现细节,慧心捕捉细节,用心挖掘细节,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完美灵动的课堂。
一、精心预设细节,追求教学新理念
教学细节可以体现教师的实力。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被多次地转述,但如果在细节上没有更新,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应该更多地注意教学细节的打造。特级教师虞大明上《“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有这样两处细节的预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这是与船共沉的悲壮行动,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我们凝视每一个字,将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刻在心中。(伴随音乐,学生看文字,课堂气氛严肃)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问船长?
生1:船长,你为什么不走?
生2:船长,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你难道不怕死吗?
生3:船长,你为什么一个手势都不做,难道你不留恋这个世界吗?
师:是啊!同学们你又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作者雨果吗?
生1:雨果,你为什么要把船长比作一尊雕像啊?
生2:雨果,为什么此时此刻连薄雾都是阴森森的啊?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凝望,静静地体会。
虞大明老师在这个教学预设中至少有值得我们关注的两处细节,首先教师将普通的默读演绎成了深情的凝望,既延续了课堂创设的肃穆悲壮的气氛,又给学生理性思考的余地。在悲壮凄婉的音乐声中,这样的凝望令学生刻骨铭心。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虞大明老师设计的两个问题,其一突出了人文性,其二体现了工具性,使两者水乳交融,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于预设的精彩,使课堂充满了生成的活力,充满了思辨与灵性。
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慧心设计。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细节的设计源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源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一位特级教师指出: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等,对这些关键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展开教学的突破口。一些经典课例中,教师正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本细节,使课堂熠熠生辉。如《荷花》中的“冒”,冒出了生机;《草船借箭》的“笑”,笑出了智慧;《鸬鹚》中的“抹”,抹出了和谐;《猫》中的“蹭”,蹭出了情趣„„这样的课堂正可谓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教师对文本细节的精雕细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及内化。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涵咏在语言文字中,采撷文本细节,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品读时幽香缕缕,回味时清香阵阵,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
二、细心发现细节,追求完美新课堂
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我们的学生还是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许多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学生对阅读中的感悟常常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认真倾听,细心发现,正确引导,“该出口时就出口”,追问一句,让学生的感悟“更上一层楼”。
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放弃射门》片段:
师:福勒到底是不是优秀的运动员?
生:福勒是一名好的运动员,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宁可踢不进球,也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
生:福勒不是优秀的运动员,球员的职责就是把球踢进门,而他放弃了射门。(部分学生频频点头,福勒是没有完成任务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
(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陷入沉思)
生:每位球员在球场上都想创造机会射门,但他为了避免对方的受伤,放弃了射门的机会,品质多么高尚,不是一位好球员吗?
生:如果不顾对方的生命,不顾一切把球踢进去,这也算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吗?是一个冠军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
在对话过程中,支老师敏锐地发现、判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发出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使学生对感悟的形象进行有效的解读和深化,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语言和精神中。一句巧妙的追问,使可能搁浅的对话有效地深入下去,在自主领悟中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地掘深文旨,深化阅读,让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处发展。
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过程。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细节,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教学细节,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细节做大做精,赋予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和功能,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三、慧心捕捉细节,追求课堂新境界
敏锐捕捉小心把握有价值的细节反映着教师的睿智。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基石,那教师对于精彩细节的捕捉无疑就是课堂的闪亮之笔。精彩的教学细节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闪现,它虽然美丽,但瞬间即逝,有时让人始料不及,有时让人遗憾不已。教师要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稚嫩的心灵;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别样的思维。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一个个教学细节,就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突破口。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剖析解疑的转折点,使课堂熠熠生辉。
“老师,为什么这里是‘两个黄鹂’,不写‘两只黄鹂’?”刚听完一位小朋友描述读了第一句诗后看到的和听到的,发现了一位小男孩大声问。听课的老师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所吸引,大家的脸上随之露出了惊讶赞许的神色。此时一种担心马上在我的脑海闪过:老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准备吗?只见老师不慌不忙,问:“小朋友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课堂上静静的,学生显得有些困难。老师一点都不着急,组织大家再读读诗句。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站起来大声回答说:“我认为黄鹂就像小姑娘在唱歌,诗人把黄鹂鸟当作人了,因此就用‘个’”。听课的老师也争大了眼睛,情不自禁地点头,有的还鼓起掌来。
多精彩的解答,自圆其说,富有创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虽然这个问题不是课前的预设,教师却及时捕捉到这意外生成,并组织讨论。如果这位老师缺乏教学的机智,避而不谈或将参考资料及教师本人析理解强加给学生,会显得平淡无其、索然无味,将会成为课堂的一大遗憾。正是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以之为契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化,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亮点。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欣赏细节、把握细节,可以奏响课堂灵动的音符。
四、用心挖掘细节,追求教学深层次
“挖掘细节”是对捕捉到的细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追踪、剖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上《伟大的友谊》一课,当我在总结课文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课文结尾只提到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而没有提起恩格斯?
生1:我认为《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恩格斯和马克思有伟大的友谊,他们不分你我,署不署名字都无所谓。
生2:我觉得《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他们干什么都是一起的,署上他俩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这时我发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而且这两种观点都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伟大的友谊”这一主题。于是,就临时决定来一次简单的辩论赛。)师:下面我们来一次辩论。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请大家在辩论时,要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好,现在请大家稍做准备。
(后来,我请了8位学生作为正反方的主辩手上台辩论,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发表观点支持意见相同的一方,效果很好)
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细节的发现中加以深挖和提升。教师利用教学机智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顺势引导,创设辩论,深挖教学细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辩论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给课堂带来了未曾预约的精彩。尽管这种辩论结果没有对错和胜负,但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说明个中原因,锻炼了思维与发达能力,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友谊的伟大。
课堂小细节,教学大文章。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足轻重。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追求教学的高品位。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精心去把握,去探究,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细节优势”,在细节中探索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实现师生间有效合作,体现精神和语言的有效融合,使语文课得到有效提升。
细节,让教学生辉;教学,因细节而精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点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且善学,从而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呢?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对策。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且有益,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与语文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和研究学习语文中的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民主的、和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而且勇跃发言,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这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录像、幻灯片等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尽量多地给学生留一些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识。语文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对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提出问题,教师在旁边指导,让他们去查找资料,交流与思考,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素质教育和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有益的课外读物,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知识;努力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条件,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进而让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都有所进步,促进语文总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五篇:巧用多媒体一体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巧用多媒体一体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何付平宜春市第三小学 33600
内容提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科书、粉笔、黑板等教学手段,已较难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日渐成熟的多媒体技术以其声画并茂、直观形象、资源丰富、操作便利等优势,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了新的前景。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已悄然地走进了学校师生中间,走进了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帮助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改进语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一体机 语文 效果
我校在领导的重视关心下,每班配备了一台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一体机。它是一种集声音、图像、文本、网络链接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热情高涨,并大胆实践,力求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使注意力易于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一年多的教学使用中,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一体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他们的天性是好奇、好动的,很容易被一些直观形象、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电子白板一体机,给学生展现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播放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是描绘美丽的桂林山水景色,是一篇写景物的文章。广西桂林这个地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景色更是能够让人神往。首配以动听的声音给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美景的电视录像以及图片,并在教学时,并配上富有情趣的解说录音,学生看得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注意力全被集中到“桂林山水”去了,因而迫不及待地想从课文中进一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此外,在播放桂林山水的美景宣传片时,引导学生用心去观看,认真感受桂林山水的清和绿、山与水。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我就因势利导,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二)巧用多媒体一体机,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过去,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清字形,只有利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黑板的空间有限书写的内容字数也有限了,再加上教师粉笔字书写有些不够规范美观,不能尽善尽美地呈现给学生。
例如:如:在教学“采”字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现一棵小树,在树上面出现一只手。利用动画演变,将小树变变成“采”字的上面一部分,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采”字的演变过程,明白了采为什么是这样组成的,不仅记住了字形,也理解了字义。这样的画面,使学生悟出了汉字的一些造字方法,把识字过程这种抽象思维变得直观易懂,降低了学生的识字难度。
在教学“贯、毋”等笔顺特殊的字时,现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一体机的语文教学工具,在工具模式中的田字格中书写汉字,屏幕可以自动生成汉字,包括汉字的语音读音、动画笔顺、字体结构。点击汉字时系统就会语音拼读,这样避免了教师发音不准。点击汉字“笔顺”是非常规范、直观地将汉字的书写笔顺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比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书写、一张嘴巴讲解的方式更为方便易懂、直观易记。
(三)巧用多媒体一体机,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小语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类教材的育人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及思想品德形成易受情感支配的特点,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一体机,再现教材中的英雄形象和感人事迹。为其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教育情境,让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境,情感受到情境的感染和熏陶,使他们以雄人物为榜样,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把积极的情感有效地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课文时,我不但用电子白板一体机播放这些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而且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录像适时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声像同步,图文结合,使不少同学被英雄的言行所感动,由此产生了“学习英雄精神,继承英雄遗志”的豪情壮志,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
(四)巧用多媒体一体机,提高学生的理解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借助学生的再造想象,才能使他们对人物形象、植物的生长、地形的状况、事物的发展、历史事件的演变等等,具有生动形象的理解。我在教学中,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除了利用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外,常常运用动静结合、形象逼真的电教手段,对客观事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较为鲜明、完整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教学《春天》一课时,我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冰雪化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三幅投影片,启发学生根据图画想象“春天都和谁说话?说了什么?”,由于学生受投影片上“冰雪化”、“小草绿”、“花儿开”的启示,都能想象出春天会和这些景物说什么,使静止的景物具有人的言行,变得生动、活泼、可爱。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状物写景的文章。这类课文,大多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没有亲眼目睹过,而课文往往是以空间方位顺序或景物特点来叙述的,尽管文辞优美,介绍清楚、具体,但小学生头脑里空间想象力较差,缺乏形象直观的印象,所以造成了理解课文内容上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尽量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图、文、像结合来进行教学。如教《赵州桥》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先把赵州桥的整体建筑录像让学生通览一番,使学生对赵州桥有个总体印象;然后在讲读过程中,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细看其建筑特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精美”的特点,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一课,过去单凭文本来教学,学生对文中介绍的地道的结构特点及其用途很难理解。现在,我在教学时,随着课文介绍,利用白板机上的投影,边讲解边演示,讲到哪个部分,就指导学生看哪个部分的投影片,学生很快就弄清了课文中叙述的“大洞”、“小洞”、“气孔”、“迷惑洞”、“孑口”等设施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最后再让学生观看《地道战》电视录像片断,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五)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强化了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一体机”这一现代教育媒体,不但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及理解能力,而且方法先进,设计科学,操作方便,使用灵活。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改变了整堂课读读讲讲、抄抄写写、忙忙碌碌、耗时费力的现状,节约了教学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媒体的辅助,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强化了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学期结束的复习课中,我通过设计互动环节,使小学生可以在交互式一体机上完成复习内容。病句的修改是小学生的一大难题,在期末专项复习中,我利用交互式一体机的批注、书写、色彩等功能,现场讲完后,让小学生到交互式一体机上修改。除了上述功能,还大大发挥了交互式一体机的储存库功能,让小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同时尽可能多请几位同学上来进行操作,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修正教学内容、进度、程度,然后再利用交互式一体机的回放功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既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训练的效率。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一体机”现代教育媒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需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力争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