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利尔教案(定)
第周第 课时
特利尔的幽灵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2、通过阅读,学习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文的时代性、政治性、理论性。教学方法:自读品味,讨论交流,分析归纳
教案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开阔,材料繁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自己对结构内容的基本把握。
第一部分(1段),何为“幽灵”。
第二部分(2-3段),参观故居。
第三部分(4-5段),“幽灵”影响。
第四部分(6-7段),“幽灵”在中国。
第五部分(8-9段),注视特利尔小镇。
【提示】第一层释篇名,解释幽灵,是为破题,寻找文章的切入点;
第二部分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这是全文抒怀写意的基础;
第三部分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是顺承第二部分思路的自然发展;第四部分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命运,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又是顺承第三部分思路的自然联想;第五部分写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写特利尔小镇,好像应该移到文首,其实暗含文心机巧。总之,文章虽然思路纵横交错,但其间逻辑关系隐然可见,符合为文之道。
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文章的思想感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地表达对革命导师、对革命理论的盲目崇敬的层面上,而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在现时代的命运,更写了它在中国的命运,也就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新发展。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文章,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发表。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这些情感有对故居、对故居主人的敬重崇仰,有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风云变幻时的激动,有讲述“特利尔的幽灵”历经一切反动派围剿而立于不败之地的自豪,有描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喜悦,还有回忆“特利尔的幽灵”在过去年代里被曲解、篡改的惋惜。总之,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四、问题探究 :
1、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明确】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另外,所谓“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喜爱捕捉、表现。说“特利尔的幽灵”,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
第周第 课时
特利尔的幽灵
教学目标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4、通过阅读,学习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文的时代性、政治性、理论性。教学方法:自读品味,讨论交流,分析归纳
教案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2、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明确】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为当代写作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外国,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中国发生的事。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的余地。
3、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明确】专访文章或游记类散文通常会花大量篇幅描写所游之地的景况。不过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梁衡式”的文体特点。
再有,或许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的幽灵”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在后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无穷磨难的原因是什么?(第六段)
【明确】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习惯于崇拜神威,按照权威的意旨行事而不会思考。有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简单套用革命理论而不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必然带来悲剧。
毛泽东、邓小平摒弃了“洋本本”,使“幽灵”在中国“显灵”。“显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第六段)【明确】指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5、结合文意,谈谈如何理解第八段中“凡先驱者的思想,总是要留给我们一段长时间的理解和等待”这句话。
【明确】任何一种先进的理论,都有一个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较为漫长的过程,都存在一个理解再理解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照搬,期望立竿见影,是错误的认识。
6、结尾段作者说:“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讨论一下,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我们不能将理论当做教条来用,更不能将革命理论奉做神灵,一定要学会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五、品味精彩语言。
{找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语句来品味体会。例如:} 1.第五段写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欧洲的巨大影响时说:“他们就像一位输在对方剑下的武士,恭手垂剑,平心静气地讨教技艺。”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化的语言,反映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巨大生命力。在论述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之后,以这样生动的描述性语言作结,抒情性很强,说服力更强。
2.“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邓小平的“名言”脍炙人口,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明确】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生动地说明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不管什么理论,只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才有意义。邓小平以革命家的魄力破解了萦绕中国人民心头 多年的问题,深入浅出,将一个神圣而抽象的问题一语点破。
【点拨】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当然文学性也不弱,许多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只要是深思熟虑过的语句,读起来都意味深远,如开篇写“幽灵”的几句,显出严密、细致、深刻的特点;而篇末一段全是议论,富有哲理,这样的语句最能显出梁氏散文的优长。
有时有了一个精妙的思想或一种特殊的感受,灵机一动,以一种形象化的形式呈现,例如:“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这里写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却是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我”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受到许多启发,好像攀登到了思想山峰的最高点,对世间的事情看得透彻了。
有时作者表情达意有所节制,以形象的描写替代思想的阐发,感觉、情结隐然现于其中,如文中有两处写夕阳照进故居的情景:“落日的余辉正为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两处的下文都没有继之以景物意义的阐发,笔墨转述他事。可是这样的情景描写正蕴含作者的一种敬仰、神圣的情感。
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第二篇:《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教学设计简案
高三语文组张选军2014.4.27
【教学目标】
1.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2.赏析文章内容的理性之美和情感之美;
3.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本中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政治情怀;
2.握作者在文本中将现实与历史有机融合的书写形式;
【学习方法】
圈点勾画法、讨论交流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分析
【预习提示】
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内容;划出文中解释“幽灵”的关键语句
【导语】
由思想的力量导入课文
【初读文本,理清作者思路】
理顺文章中纵横交错的思路和隐然可见的逻辑情理关系。
【再读文本,赏读文本内容】
一.文本的理性之美
1.关于“幽灵”的解读:神秘飘渺却威力无穷;敬重却又恐惧;(1-5段)
2.关于“幽灵”在中国的传播:土地革命、建国后以及中共十五大。(6-7段)
3.凡是先驱的思想,总要留给我们一段长时间的理解和等待。(8段)
4.关于“幽灵”的躯壳和生命。(9段)
二.文本的情感之美
1.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表达的一种政治情怀(神圣与崇高)
2.是灵魂就该有不同的躯壳,就有着永远的生命(期待与信念)
【拓展探究】
梁衡在他的《散文美的三个层次》对散文的美做了三个方面的概述,即散文描写的美、意境的美和哲理的美,请就本文中作者在“描写的美”上所表现出的独特个性。
【总结】
【作业】
推荐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感受作者文化散文的魅力。
【板书设计】
是思想(思想家)
幽 灵
信念
(伟大)非方案(行动家)(神圣而崇高)
【教学反思】
《特利尔的幽灵》说课简案
语文组张选军
一.教材分析
《特利尔的幽灵》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散文部分的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属于情理结合比较典范的名篇。文本通过对马克思故乡的参观引出对共产主义幽灵的理性思考,同时在理性思考中伴随着作家对这一幽灵近乎虔诚的情感,本单元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名篇,了解和掌握散文注重情理并重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散文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和写作的重要文体,所以学生对散文的一般属性有着基本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的定位上,可以淡化一般性的常规知识,侧重引导学生对散文中理性思考和情感抒发相结合以及相得益彰的书写形式,进而提高学生的散文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确定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大纲上对于学生在散文欣赏中的能力和目标的要求,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2.赏析文章内容的理性之美和情感之美;
3.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解文本中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政治情怀;
2.握作者在文本中将现实与历史有机融合的书写形式。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诗词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水平和规律,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朗读感知、圈点勾画法、讨论交流法;启发探究法等。
五.教学步骤
1.启发式导入;
2.解读标题——特利尔和幽灵;
3.初步感知,梳理行文思路;
4.再读探究,文本的理性之美和情感之美(情理相生);
5.探究文本的描写之美(景情结合);
6.课堂总结;
7.作业布置
六.板书分析
围绕“幽灵”的威力无比、让人敬畏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波折,表达出幽灵“是一种思想而非方案”的理性思考,作家在思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近乎教徒式的虔诚情感——神圣而崇高的信念同样是文本非常最重要的内容。
是思想(思想家)
幽 灵
信 念
(伟大)非方案(行动家)(神圣而崇高)
第三篇:特利尔的幽灵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思想内容。通过阅读,学习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体悟作者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文的时代性、政治性、理论性。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开阔,材料繁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等。
二、整体感知
第一层(1段),开篇解释幽灵。
第二层(2-3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层(4-5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第四层(6-7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层(8-9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第一层释篇名,是为破题,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第二层介绍故居,这是全文抒怀写意的基础;第三层介绍“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影响,是顺承第二层思路的自然发展;第四层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命运,又是顺承第三层思路的自然联想;第五层写特利尔小镇,好像应该移到文首,其实暗含文心机巧。总之,文章虽然思路纵横交错,但其间逻辑关系隐然可见,符合为文之道。)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文章的思想感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地表达对革命导师、对革命理论的盲目崇敬的层面上,而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在现时代的命运,更写了它在中国的命运,也就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新发展。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文章,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发表。
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这些情感有对故居、对故居主人的敬重崇仰,有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风云变幻时的激动,有讲述“特利尔的幽灵”历经一切反动派围剿而立于不败之地的自豪,有描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喜悦,还有回忆“特利尔的幽灵”在过去年代里被曲解、篡改的惋惜。
总之,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三、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另外,所谓“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喜爱捕捉、表现。说“特利尔的幽灵”,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
2、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为当代写作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外国,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中国发生的事。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的余地。
3、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专访文章或游记类散文通常会花大量篇幅描写所游之地的景况。不过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梁衡式”的文体特点。
再有,或许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的幽灵”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在后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四、语言品味
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当然文学性也不弱,许多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只要是深思熟虑过的语句,读起来都意味深远,如开篇写“幽灵”的几句,显出严密、细致、深刻的特点;而篇末一段全是议论,富有哲理,这样的语句最能显出梁氏散文的优长。
有时有了一个精妙的思想或一种特殊的感受,灵机一动,以一种形象化的形式呈现,例如:“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这里写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却是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我”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受到许多启发,好像攀登到了思想山峰的最高点,对世间的事情看得透彻了。
有时作者表情达意有所节制,以形象的描写替代思想的阐发,感觉、情结隐然现于其中,如文中有两处写夕阳照进故居的情景:“落日的余辉正为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两处的下文都没有继之以景物意义的阐发,笔墨转述他事。可是这样的情景描写正蕴含作者的一种敬仰、神圣的情感。
课后习题
A类:再读课文,完成练习。
B类:积累作者梁衡情况。
预习布置 《新纪元》
板书
语言特点: 严密、细致、深刻;
议论富有哲理,显出梁氏散文的优长。
第四篇:《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体悟作者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
2、理解关健性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分析课文层次,把握思想内容,把握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
【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讨论交流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分析
【预习提示】: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内容;画出文中解释“幽灵”的关键语句
(一)、导语:
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第一层(1段):开篇解释幽灵。
第二层(2-3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层(4-5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第四层(6-7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层(8-9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三)、结合课文,探究问题: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无穷磨难的原因是什么?(第六段)
明确: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习惯于崇拜神威,按照权威的意旨行事而不会思考。有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简单套用革命理论而不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必然带来悲剧。
2、毛泽东、邓小平摒弃了“洋本本”,使“幽灵”在中国“显灵”。显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第六段)
明确:指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结合文意,谈谈如何理解第八段中“凡先驱者的思想,总是要留给我们一段长时间的理解和等待”这句话。
明确:任何一种先进的理论,都有一个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较为漫长的过程,都存在一个理解再理解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照搬,期望立竿见影,是错误的认识。
4、结尾段说:“思想家只管想,具体怎么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我们不能将理论当做教条来用,更不能将革命理论奉做神灵,一定要学会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5、把题目换成《游马克思故居》行不行?为什么?说说初读时的阅读感受。喜欢,为什么?不太喜欢,为什么?
明确:不行。第一,那样的标题一般人都不爱读,因为不喜欢政治说教的文字。第二,内容不符,文章并没有侧重写游览。虽然是游记,但是,显然意图不在记游,而在言说自己的思想。
至于用“特里尔的幽灵”做标题有什么好处,我们先留下来,等后面再体会。初读感受——
喜欢:与自己读到的关于马克思的文字都不一样;与自己想像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字不一样;读到了思想。
不太喜欢:还是不喜欢政治;有些地方不全懂得。
(四)、语言品味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妙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1、“落日的余晖正为它洒上一层谈谈的金黄”。
2、“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
3、“《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4、“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个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
5、“他们就像一位输在对方的武士,拱手垂剑,平心静气的讨教技艺”。
6、“城堡全由桌子大小的石块砌成,石面已长满绿苔,石缝间也已长出手臂粗的小树,就像一位经石化了的罗马老人,好一派幽远的苍凉”。
7、“咫尺方寸地,岁月两千年”。
8、“常人之心,年月可现;哲人之心,世纪方知”。
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当然文学性也不弱,许多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五)、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1)选材多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践、传播、在中国的发展。(2)表达方式灵活:议论、描写、抒情。(3)思维跨度大: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神聚】全文材料集中于作者心中神圣、崇高的“幽灵”(马克思理论)上。
第五篇:特利尔环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特利尔环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公司座落于中部地区有“中国车都”之称的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边临长江,地处市区中环线和外环线之间。且周连湖南长沙,河南郑州,安徽合肥,江西南昌等工业城市,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
特利尔公司多年来专注于工业环保设备领域的研发及销售,最新研制的净油系列产品高效渗透式净油机、电磁洁油机、高精度净油机,引进国外技术,成功突破传统净油原理及方式,使润滑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新型原理,突破传统技术,提倡节约环保,引领绿色未来”将成为每位特利尔人的传承。
特利尔公司带领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研发团队,提供为客户跟据现场需要量身打造净化回收系统。努力实现“制造中国最高端的环保设备,为社会节约环保尽一份力”的企业宗旨。公司将以品牌化路线为战略,秉承资源共享,市场共赢,领先的科学技术,在全国各地建立完整营销服务团队及完善快捷的售后服务。
特利尔公司系列产品依靠大量的企业客户实际应用经验,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提升安全性能及可操控性,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同时优化了服务流程,赢得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