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和丰县夏孜盖乡中心小学----许琼
自课程改革以来,各校都在想办法转变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用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教师教,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诸多教师都提出了,要把教学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在思索和总结,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我们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学习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过去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新的课标提出了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习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如果学生连学习探究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说来容易做到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老师都急于求成,每当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知识时,教师总是自己把学生想知道、想去思考探索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机会。为了把新的教学理念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让班里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里的每个学生都准备不同大小的圆形。首先,每个学生量出自己手中圆形的周长、直径,再通过计算分析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再在组里去探索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所在圆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教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一规律。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总结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应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当老师的都知道,学习探究需要一个过程,有过程就需要有时间。在平时,我也听过我校年轻老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一些老师虽然做到了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但是她们只是从形式上这样做,未能真正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都是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容学生去思考,去合作探讨,紧接着就让学生回答。没有时间,学生就不可能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还是不知道问题的缘由,最终还让老师把答案以指导的方式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呢?
三、要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还应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有了机会,有了时间,还应有他们发挥智慧、能力的空间。我们的学生其实都很聪明,也喜欢并善于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和想象,但是如果我们老师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他们想蹦想跳是不可能的,即使能蹦能跳也是有限的、呆板的。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思维受到限制,也发挥不了他们真正的智慧和能力。如我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是这样做的:学生在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的基础上,首先引出89×3以后,我提出:“同学们能用上节课学到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吗?”学生都很积极勇敢地说:“能!”接下来我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尝试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有的脸上洋溢出得意的笑容;有的眉头紧锁,算了又划,划了又算......我在教室四周观察,看到学生有这样的表情,心里不禁暗喜。这样的场面让我高兴,让我看到了学生思考探索问题时的那种认真自豪、冥思苦想、积极主动的一幕。作为老师,我觉得这堂课的真正目的就达到了。几分钟后,再让学生各自大胆的交流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踊跃发言,兴致很高,个个像个小老师。不会的或者尝试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就会专心致志地听取学习他人的笔算方法。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和发言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和帮助完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堂课我给予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和舞台,学生学起来快乐积极主动。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踏实,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愿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们的学生和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为教育改革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第二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例研修心得
反复观看模块四这10多个优秀课例,我被这些精彩的课堂深深地吸引了。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天地,学生的舞台!
研修这些课例,我感悟颇多:
一、以生为主,以学定教
授课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教师的确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助手。
二、赏识每一位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教者很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尽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及时地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数学兴趣。同时,教者非常关注和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灵活机智地将学生生成或问题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引导,启发和追问。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突破,将学生数学思维、语言、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训练融会贯通。
三、大胆放手,胸有成竹
课例中教师对教材,对知识点,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烂熟于胸,教法新颖,学生的兴趣浓厚。教学思路、线索、过程清晰。这都取决于老师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
前不久,在眉山观摩了全国名师黄爱华《百分数的认识》和张齐华《平均数》两节课,不也正是如此吗?教者不慌不忙,落落大方,学生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台下听众更是啧啧称赞、五体投地。“我是用一生来备这堂课”是最好的诠释。
四、“临渊羡鱼还须退而结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更应该做的是: 1.读书、学习,扎实数学底子。没有三、五年的苦修,是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的。
2.向同行学习,向名师学习。榜样就在身边,示范就在网络。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多听几节本校名师的随堂课,多看几遍名师执教的网络视频。
3.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日志。只有将先进的理念、教学思想,名师的教法,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才不会亦步亦趋,东施笑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远程研修的网线链接着我们的耕耘,也链接着彼此的理想和追求。“路漫漫兮其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研修心得
眉山市洪雅县将军乡中心小学校 文凉平
通过本次紧张有序的培训学习、交流、研讨的“国培”,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使我对教材教法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立足课堂教学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教学而无所作为的借口,相反,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扎根沃土,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革与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健康。
一、听讲座,补己短 聆听专家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教育名家的讲座及点评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特别是听了张人利校长的报告,我深感到“后茶馆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实效的,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我还牢牢记住了张人利校长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要你做到一点,我只要改进一点,兢兢业业的改进一点,勤勤恳恳地改进一点,扎扎实实地改进一点,而这一点是你坚持做下来,那你就成功了。
二、互学习,共进步
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到各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对它们的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勤反思,有收获
要敢于借鉴,敢于创新。要多向专家名师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尝试、改进、创新,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愿意在学习思考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做一个快乐的“旅行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实践型的优秀教师。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修改稿
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探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这些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学难点:
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探究新知。
1.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1)比较大小差异很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谁大?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观察法)(2)比较两个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片面积。师:谁大?用什么方法比较的?(重叠法)(3)比较大小差异不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能用刚才的两种方法比较吗?怎样才能准确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呢?
师:请拿出学具,自己先想好方案,与同桌交流确定操作方案后,再动手操作比较。(数方格、摆图片等方法)
2.探究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猜一猜:一个15个小格的正方形和一个12个小格的长方形谁大?说出理由?(针对生说出的结论,课件演示验证生的猜想)(2)比较方格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师:哪个大?为什么?(都是16个方格)
(2)比较方格大小不同的正方形(20个小方格)和长方形(12个大方格)的面积。
师:哪个大?为什么?(方格大小不同,所以不能用12和20相比)
(3)将长方形变为和正方形一样大小的方格图再比。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和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啊,测量面积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认识面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1.认识1平方米。
(1)师:你知道你们家房子有多大吗?
师:刚才孩子们讲到的120平方米、90平方米等指的是你们家房子的什么?(面积)
师:这里的平方米表示什么?(面积单位)(2)自学课本
记一记:边长是1米正方形面积1平方米。
看一看:1平凡米多大。(教师在事先准备一个面积1平方米正方形的布或者是纸)
围一围:让四人小组一起用手围一个大约1平方米的正方形。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估一估: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再用那块1平方米的布来验证结果)
2.认识1平方分米。
(1)师:你的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师:1平方米太大了,现在我们认识小一点的面积单位。师:你认为小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呢?(分别说出猜想)(2)自学课本
想一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摸一摸:1平方分米多大。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要让生知道手掌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量一量:数学书封面是多少平方分米。3.认识1平方厘米。
议一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说一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摸一摸:1平方厘米多大。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要让生知道大拇指的指夹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三.实践运用,内化提高。1.。判断。
(1)书桌面的面积大约20平方米。()(2)一块手帕的面积大约4平方厘米。()(3)篮球场的面积大约300平方分米。()2.练习:课堂活动。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课例研修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国培计划”四川省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多位优秀专家以他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见解和指导,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悟,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执教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学习,了解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具体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了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些教学策略,学习和借鉴了大量的一线课改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更深入的领会新课程教学理念,同时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教学上的不足。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简述如下:
一、培训让我更新了教学理念。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自己的知识结构没有更新,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理解的模糊层面上,并没有认真去领会新课改的意义和真正的内涵,在教学模式和对教材的处理上还是主要参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自以为还算得心应手,结果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我在对教材认识和处理方面,发现小学数学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改,再不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显然是行不通的。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从事的数学教学工作;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二、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剔除了我心中困惑。
培训中,我认真倾听了多位专家的视频讲座,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与班上众多优秀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与他们一起进行了课例研修,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严谨实效的氛围,受益匪浅。这次培训学习的教学案例,是指导我的良师益友。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并从中吸取了他们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培训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让我更加执着地扑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上。培训学习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这次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优秀课例、网络交流、专家的在线解疑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我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窗口,对困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答和释疑,释然了心中许多的困惑,让我对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标”的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培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技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讲座中专家也讲到,教师要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施数学教学应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实践活动的应用。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学校的新课改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把准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时多联系生活,多创设情境,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让课堂真实有效。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作为一个教师,应倍加努力的学习各种教育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国培”感言
丹棱县双桥镇小学校 张旭洪
我感到幸运的是,“国培”为已步入中年的我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很好机会。特别是听了吴正宪教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的思想理念、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了所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效果明显。
与其同时,有着许多思考,其中思考最多的是“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问题——关注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中年教师是主力军,他们的专业提升关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对于专业再提升培训提高来说,中年教师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现今来看,农村学校中的年轻教师转的转,走的走,留下的大多是中年或老年教师。年轻教师中能转行的转行了;不能转行的,由于学校为其提供大量的培训学习机会,当练就一身能耐后,也都往城内条件好的学校跑了,这样能在学校留下来的还是那些中年或老年教师。以至于学校成了不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而成了向城内学校输送优秀教师的场所。而学校给中年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太少太少,老年教师的专业提升机会几乎没有。老年教师也很快或即将退休,而那些还有十多年的中年教师怎么办?
如我们学校的现状,教师平均年龄达50多岁,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仍然坚持战斗在教学一线。中年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太少,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而恰恰在今后十余年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由此,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不重视中年教师的专业提升,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只不过是空话一句!
当然,作为中年教师应当自觉地、不断地加强学习,把握好每一次学习培训机会——特别是“国培”这样的好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认识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修改稿 教学内容: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p33-35《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2.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认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能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单位及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教学难点:
建立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的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教学准备:
准备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卡纸、1平方米的正方形木框。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如果请你打扫教室地面或者走廊地面,哪个你能比较快的完成?为什么?
2.到底教室的面积是多大呢?这就要用到面积单位。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 1.认识平方分米。
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平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画一画:在本子上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厘米。在纸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下来,看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平方厘米c㎡)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说一说:出示课本35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太小,相当于长度单位里的毫米,所以调整为先认识平方分米,以它为基础,再认识比平方分米小的平方厘米,最后认识比平方分米大的平方米)
3.认识平方米
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出示边长是一米的正方形木框,看看,摸摸,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估计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①一个橡皮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②一本书的面积约 3(平方分米)。③学校操场面积约 6000(平方米)。④一根电线杆高20(米).
⑤测量塑料尺正面的面积应该选用(平方厘米)。⑥测量作业本封面应该选用(平方分米)。⑦测量房间地面应该选用(平方米)。2.判断。
①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③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继续探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正方形的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 表示 1厘米 1平方厘米 1cm² 1分米 1平方分米 1dm²
1米 1平方米 1m²
认识面积单位(改进后)
教学内容:认识面积单位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大吗?对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感知1
(1)、做一做。
介绍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尝试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指出这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写成1。
(2)、找一找、量一量
看仔细后,闭眼回想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你能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现在请你们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度量课本上的两个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知道了1平方厘米有那么大,现在请大家用平方厘米测量一下桌面的面积。(产生矛盾、为下一步学习习近平方分米提供需要)
2、感知1 按1、1的方法,学生尝试学习1、1(然后全班交流)
3、指出:平方的意思
4、说一说身边的物体表面大小用什么单位。估算大约多少?
5、小结: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巩固练习师:我们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填写不同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火柴盒上面的面积有20()老师办公室的地面面积有20()一张《小学生报》的面积约有20()
2、判断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四、课后反思:)
第三篇: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谈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博白县龙潭镇第一初级中学 黄海东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实行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铺开阶段,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也课程标准等的讨论转向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相比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参与程度,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果不能使课堂教学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不能给学生、教师带来新内容,新变化,也就没有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课改也就只是一种形式了。
从我校新课程实施的情况看,“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这一问题引起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学校教学、教研活动都围绕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重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些教师的实验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承认,成功者不是很多。即使是成功的教师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不能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归结起来,在“如何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看,仍存在着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存在着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现象。
二、从课堂的活动空间看,教师活动仍局限在讲台上还没有真正从讲台走到学生里,学生仍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很难有表现自我的活动空间。
三、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全班学生是否大多数都已理解、掌握?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把握?是否体现面向大多数?教师心中无数。课堂里只满足于对学生的集体发问“是不是”?“是”,“能不能这样”?“能”,“或是”“不能”,这种机械回答,或是少数个别的学生回答代表全体的回答,课堂教学仍未能照顾全面。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还没有落到实处,一堂课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极少,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还是教师全堂讲授多,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问了也等于白问”,对学生的回答不加理会,就喊坐下。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流于形式,只做表现文章。一进入课堂,看到的只是学生课桌椅排列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江山依旧”,体现不了这种变化对课改有何意义,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老师正常讲课,板书视线。
课堂教学存在着上述的等等问题,说明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人翁精神还远没有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家都在探究之中,没有完整、成熟的可操作的经验,以下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为什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校办学目的是什么?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其学生成长打下基础。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与需要,才有学校,教师存在的必要。这就是揭示课堂中主体与客体,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过去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学生学得好,是教师会教,功劳归教师;学生学不好,责任全在老师身上,是老师不会教,学生完全受控于老师。这种倒置的师生位置,严重压制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堵塞许多学生成才的道路。新课程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和教师的认识必须真正到位,绝不能含糊,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高度自觉。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每位参加课改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门硬功夫。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在于他无与成年人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年纪小,知识对他们日后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没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自觉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强。在课改过程中,许多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学生当耳边风。这耳进,那耳出,不当一回事。不认真按教师布置进行预习,有的学生根本没有预习。第二天上课,教师围绕预习的内容,要让学生自答、自释,则无法进行。教师只好重复旧的教学法,以教师的讲为主。有的学生因长期受到传统的教学法,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不习惯,不适应。有的学生爱面子、胆子小,在老师鼓励发散思维过程中,不敢辩论,不敢发言,不敢交流,不敢实践,致使课堂冷冷清清即是冷场,这使老师只好回到传统的教学法,自导、自演,独讲独释。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一名课改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达到预定的课改的目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的主导作用不能否定,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
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丧失了学习信心。
第二,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比如学习弦的概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些问题:①出示一张圆形的纸片,让学生任意折叠好几次;②观察:每次折叠都留下一些折痕,提问: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相当几何里讲的什么概念?(是线段)③是线段,它的端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在圆上)④在以后学习经常要用到它,又为了区别于线段给它一个什么名字好?(点明弦)⑤进一步提问:这样弦在圆中有多少条?在这些弦中有没有特殊的弦,找找看,有没有,它是什么?(直径)接下来认识介绍它的表示方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让学生在这些发生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例,觉察到探究的重要性、实用性,而产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第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严防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
第四,课堂是学生共有的学习场所。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者,应面对全班全体学生,分别进行知识点的讲座,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教材的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学生相互启发,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值得各位教师长期坚持与实践的好办法。当然也不是每一堂课教师非这样做不可,这就得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定。
第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重点是要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后进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
第六,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学生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做到老师讲,学生动脑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灵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在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拼搏知识的大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相当大,还有许多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做好这篇新课改的大文章。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是学生学习、求知、交友的自我发展殿堂;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学生应该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应该得到的是“鱼渔”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捕到的鱼。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应大于单个的老师。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有很多困惑,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使用新教材,学生老师都很开心,都很投入,但是,常常会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学生的表现是:学生说的比做的(包括考试)都好,课堂表现比卷面成绩好,口语表达比书面反馈好。一方面是课改、创新、搞活动、抓课外阅读,一方面还是“一考定终身”,这两者的矛盾如何去协调?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参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参与情况、能力层次、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至于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出台。这样,老师在教改实验时步子才能迈得更大,点子才多,方法才更妙,效果才会更好。
第四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才能愉快地教;作为学生,才能专心地学。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即使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当教师课堂提问,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不要动辄大加训斥、冷嘲热讽,而应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不为其难,踊跃回答,对不骄,错不馁,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再次,教师要善于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态,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法。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共同活动,便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注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一方面,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该进行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具体目标,学生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这就需要老师明确小组学习的负责人,设立学习小组长,维持好学习的秩序,避免个别学生乘机开小差,玩耍。避免学生间的纷争。同时,还要教给学习方法,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应定期更换,常在一起合作思想已互相同化了,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有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根据课堂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作用,使我们的课堂由“知识的供销社”变成“知识的超市”,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第五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于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
(一)在2012年全县寒假教育干部培训会议上,本人有幸聆听了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主任李献玲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她关于“学习效果金字塔”理论的阐述,更让我深受启发。下面结合近期研读的蔡林森先生撰写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教后学》一书,谈一谈对学校课堂改革的一些认识。
一、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理解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其内容如图所示: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都是低层次的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生参与度非常低,其学习的保持率不超30%;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第五至七项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特别是如果学生有机会把学习内容立即应用或当小老师转教别人,则保持率可达90%。由此足以看出,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巨大影响,而我们部分教师恰恰对此认识不足,习惯于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灌输是主流,学生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当堂应用的机会很少,这种模式即使老师思路再清楚,语言表达力再强,最终能够落实到学生身上的知识和能力也寥寥无几。而那些上课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老师,上起课来学生昏昏欲睡,更是白白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科学定位课堂角色,教师的身份应是“教练”,学生的角色是“球员”。众所周知,“教练”的任务是如何指导“球员”,而不是在赛场上亲自踢球,“球员”的能力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实战锻炼出来的,不仅是由“教练”说出来的,“教练”的指导代替不了“球员”的实战。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引导好学生,让他们的耳、眼、脑、口、手都“活动”起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全程参与中学习。总之,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把知识记得牢、用的活。
二、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思考 根据蔡林森先生1982年—2006年在洋思中学(初中)24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从2006年以来在永威学校(含高中、初中、小学)的成功推广,足以说明,他所倡导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看书检测(先学)、讨论更正(后教)、当堂训练等六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为辅助环节(约1分钟),后三个环节为主要环节(约44分钟)。该教法简便实用,形式灵活。所谓简便实用,是指这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易于操作,效果良好;所谓形式灵活,是指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可选择不同的具体形式,灵活运用。如初高中数学课常规教学一般采用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的教学模式,即一次性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高中语文、英语课常规教学实行分散学、分散教的模式,即经过多轮的“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小学数学常规教学采用“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高考前的复习课,采取的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第一节读书,第二节考试,第三节更正、讨论。总之,无论哪种具体形式,其共性就是把课堂时间基本都留给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一节课老师仅仅讲几分钟,在这45分钟里,学生要用近40分钟时间去紧张研读、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当堂巩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恰是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具体应用。事实证明,这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蔡林森先生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换教与学的顺序、主次,极大地提高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其教学模式的精髓,总结起来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我们教师都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努力寻求突破口,尤其在备课上,虽然学校强调备课要备《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学情)、备教法,但大多数教师备课精力仅放在备书面知识上,认为只要撰写好“备课本”便大功告成,只看重教什么,不考虑怎么教,基本上不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上课时不分学生层次,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重教学实效,唯恐学生听不懂,只知一味的讲细、讲透、讲全,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切身体验、自我纠正的时间,把本来应当堂落实的东西,推迟到课后作业上,教师的教学意图很难实现,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这样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其教学效率(即学生学习保持率)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是忽视了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二是忽视了如何教学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来该由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探究的、亲身体验的环节,老师多数都包办了,这明显与“学习金字塔”理论相悖,这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效率低下成为必然。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哪种教学模式,我们都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引导好学生,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归纳、乐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积极主动和相互协作中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学情,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不仅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更要善于“把课堂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