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时间:2019-05-15 01:3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第一篇: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人教版新课标

“作文难,难作文”,自我开始接触作文,这句话就一直牢刻脑海。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才发现作文不仅难在写,更难在教。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在教学这块领地,老师似乎已经谈作文色变了。也许正是因为一个“怕”字,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就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老师定框框,学生永远只能在这个框框里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去应付。空洞,不真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作文在学生中常常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不单这样,很多学生视作文如“虎”,遇“虎”头痛,也有些同学因害怕作文,只好东抄西凑,请人代写等等。老实说,我曾经也是这样的老师,也曾经因为怕学生不会写而牵着学生走,从定题目到如何开头,再到文章重点内容的表述,最后到如何结尾。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学生是会写作文了,但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优生除了篇幅长一点,语句通顺一些外,几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再看看别班孩子的作文,虽然篇幅上可能不如我班,有些孩子的作文甚至句子极不通顺,但那作文中透出的纯真却是我班孩子没有的,从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个性。再来反思自已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逼着学生写已经严重地抹杀了孩子的作文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被我的牵引所扼杀。如何从作文框框中走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已是我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静下心来思考,解铃还需系铃人,是我把孩子带进了框框中,我就一定要带着他们走出这个框框,看看外面的世界。趁着今年学校重点研究作文教学的契机,再翻阅一些资料,我决定从学生好奇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入手,改革自已的作文教学,寻找作文的源泉和乐趣。心理学和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特别爱猎奇和凑热闹。如马路边耍猴的,讨钱要饭的,市场边打桌球的、吵架的……他们都爱凑过去看热闹;又如,小河的水干了,树上的知了叫了,小黄狗生崽了……一切一切,小学生都觉得有趣,觉得有意思。遗憾的是,小学生对这些人和事,只是临时“兴”起,事后往往只是“过眼云烟”。而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正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如何让这些“兴起”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呢,我开始要求学生写周记。我永远忘不了我在班级宣布这一要求时的情境。那是一节班会课,我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第 1 页第 1 页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是什么?” “棒棒糖!”这是贪吃鬼周义山的声音。“是玩具。”

“是影碟。”王昊天还不忘记我答应给他们看电影的承诺。

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中,我示意庞显弘打开了投影,把一篇学生作文放在了展示台上:今天一天早,我就和妈妈来到了公园里。可能是太早的缘故吧,公园里的人并不多。走到水池旁,我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忙碌着搬运什么。那些东西白白的,很小。我觉得很好奇,就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那些白白的东西是面包屑,小蚂蚁正要把这些面包屑运回家呢。我这才明白,原来小蚂蚁也有家呀!“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作文怎么样?”“老师,这也是作文吗?”一贯循规蹈矩的麦晓枫问到。“当然,不然你认为这是什么?”“怎么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呀?而且只有一段话。”“老师,他还没有写时间,结尾也没有写心情呢!”情况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在我的“牵引”中,已经不接受这种所谓的无头无尾的作文了。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好惭愧。接下来,我坦诚地告诉孩子们作文并不一定要像老师平常要求的一样,开头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结尾小结心情,重要的是要有自已的特点,能写出自已的独特感受。“那怎样才能写出自已的特点,写出自已的独特感受呢?”班长吴颖茵说出了所有孩子的疑惑。我顺势利导,告诉孩子们:“要做到这一点很简单,那就是多写,写真话,写自已真实的感受,简单地说就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孩子们面面相觑,似乎不大相信我刚才讲过的话,更确切地说是他们不相信作文还可以这么随心所欲。然后我又告诉他们,作文的特点从眼睛中来,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事物不一样,同样的事物不同的眼睛来看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想写出自已的特点,还得认真观察和记忆。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神态、语言或事物的外形、大小、颜色、状态等都是我们应该留意的。在观察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思考,透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一堂课结束了,孩子们交上了第一篇周记,这是我班作文在规定时间内交得最全的一次。课后,我细细品读孩子们的大作,虽然有些还很粗

第 2 页第 2 页 糙,有些甚至只是几句话,但一改往日千篇一律的特点,大部分孩子的作文有了自已的语言,作文内容也是百花齐放。为了尽快带着孩子们走出原有作文的现状,我又把小组合作学习搬到了我的作文教学中,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在命题上,我采取“独立命题——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小组复议”的程序,而作文内容则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经历去立意并作文,写完后,小组之间互相修改。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课外在小组内,或是好朋友之间把每天喜闻乐见的人和事讲述出来。这样一来,优生在为差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已的品析能力,开拓了写作思路。而差生则在阅读优生的作文中积累到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学会了一些好的写作方法。在讲听故事的过程中,既丰富了知识,又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口语交际能力均得到了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现在我已经不再害怕作文课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大多数孩子对作文不再感到困难,并且乐意去写,自主作文的能力真正提高了。

第 3 页第 3 页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人教版新课标

当前的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从容适应新课改,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它涉及到种种因素,如思想道德、思维素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辨别力。”新教材的编写就有一个很好的创意,把工具性内容人文化。如汉语拼音对小学生而言是“拦路虎”,教材就设计了“情景图”和“语境歌”,把工具性的内容人文化,贴近了儿童的心灵,展示形象的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便于学。但是,实施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师要走出目前的几个误区。

一要走出强调人文,淡化工具的误区。《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哪来人文性?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失去灵魂。

现今的课堂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常常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文本内容理解上,课堂气氛较以前也变得热闹了许多,但有抛开语言文字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这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势必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

二要走出强调自主,忽视指导的误区。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只要走进课堂,就会看到:学生自主确定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时听到“讨论讨论”,“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等这一类语言,却难得听到教师给学生分析与讲解的声音。殊不知,这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漠视了教师的指导,就是把自主学习“神话”了,把自主学习演变成了一种放任。

其实,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文本作者创作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三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平衡,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气息,流淌人文情怀;才能使学生学到真知。忽视了语文教师的指导,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是很难在课堂上学到真知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走出忽视指导的误区。

三要走出强调激励,漠视标准的误区。新课堂倡导激励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这无疑是正确 的。可现在的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的评价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这一类语言,有时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是扼杀学生的灵性。殊不知,一味的赏识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温柔杀手”。

语文课堂评价应有一个基本标准,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对认识中出现偏颇的,要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

第三篇:我是这样教写人作文

怎样记实写人是小学习作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学习怎样写写人的作文,三、四、五、六年级的教材中也从未间断过写人作文的练习。各年级段在习作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在内容要求上难度也在渐进提升。时至今日,六年级学生的写人作文又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呢?

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理念,在学生以往形成的作文能力的基础上,我以课文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并学会用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或精神品质。

与大家分享11册《习作6》的教学设计。

依托课文,学习刻画人物

——《写一位家乡名人》习作设计

江苏省大丰市第三小学王晓琴

【教学内容】

《写一位家乡名人》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11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本次习作是让学生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写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苏教版教材以主题单元的构建,促进读和写的互动双促。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分别介绍了四个名人-——巴金、钱学森、詹天佑和林肯。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表现了他们的高贵品质和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通过学习借鉴课文写人的方法,再写自己身边的名人,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教学要求】

1、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了解家乡名人的特长与奋斗历程,并能够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或精神品质。

3、通过与名人近距离的接触了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从采访材料中精心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或精神品质。

2、依托课文,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会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采访或直接访问。

2、教师写下水文《书法家张绍富》。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认识什么是“名人”。

谈话导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除了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著名人物是名人,自己

身边的一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鸭大王”,自己周末艺术班的指导老师,学校的“小

能人”,都是地方上的“名人”。

2、了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设计理念: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名人”,拉近学生与“名人”的距离,拓宽学生写作的思路。)

二、交流资料。

1、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课前采访资料。

2、讨论:写名人的事迹应该抓住什么来写?——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

(设计理念:交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脑海中梳理材料的过程。同时,通过交流,达到一个

资源共享的目的,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以读促写。

(一)依托课文,学习谋篇布局。

1、学习文章如何开头。

(1)“镜头开头法”。

①屏幕显示《钱学森》和《麋鹿》的开头。

“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

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

——选自《麋鹿》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

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

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他

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选自《钱学森》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处开头的共同点,体会这样开头的好处。

③ 师生共同小结“镜头开头法”的特点和作用:

白描的手法,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中,镜头由远及近,慢慢聚焦于文章主人公。

既能激发读者兴趣,又令人感觉主人公亲切可感,呼之欲出。

(2)“最大成就开头法”。

①屏幕出示《小草和大树》和《轮椅上的霍金》的开头。

“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选自《小草和大树》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

然而,他撰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

——选自《轮椅上的霍金》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处开头的共同点,体会这种开头的好处。

③师生共同小结“最大成就开头法”的特点和作用:

这种开头,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能让读者迅速把握信息,了解文章主题。

(设计理念: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

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这里,以本册课文为范文,提炼

出两种不同的开头方法,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仿写练习后,便能逐渐形成能力。)

2、学习使用过渡段。

(1)屏幕出示《轮椅上的霍金》第8自然段。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2)体会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3)讨论过渡段的用处:

如果文章表现的是人物两个方面的特点或品质,就要使用过渡段。

(二)依托课文,学习刻画人物。

1、点面结合。

(1)屏幕出示《郑成功》第5自然段。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舰队冲去。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2)领会作者先概括写郑军官兵英勇奋战,再选取“炮轰炸药库”这个点精心描绘,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刻画郑军官兵英勇抗战的场景。

(3)讨论点面结合的好处:

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人物形象显得深刻而全面,丰满而充实。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1)屏幕出示《最后的姿势》8~10自然段。(略)

(2)体会作者通过医护人员、学生、老师三种不同人对谭千秋老师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讨论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好处:

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它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表现人物特点。

(设计理念:写人作文的难点就是通过典型事例的具体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

品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进行正面描写是学生在四、五年级已经习得的技能。这里,进一步提高要求,以课文片段为范例,引导学生再掌握两种基本的人物刻画方法。)

四、构思完篇。

1、下水文引路。

①教师读下水文《书法家张绍富》。

②学生交流下水文中谋篇布局和刻画人物方面的优点。

(设计理念:通过共赏教师下水文,丰富学生感性认识,进一步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起草成文。

学生打草稿,教师巡视。

第四篇:走出小学语文教学误区的几点思考(精)

走出小学语文教学误区的几点思考

育婴里小学〃程毅

建国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据调查了解,笔者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尚有诸多误区,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笔者曾听了一节“小蝌蚪找妈妈”的课,课后学生说全读懂了。我问:小蝌蚪游啊游,到底游了几天它们长出了后腿?学生哑然。其实,通过这节课,本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思考,以激发他们对青蛙的观察热情,贴近大自然,使他们依据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地表达。那样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探索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但遗憾的是,老师却死抠教参,失掉绝好的机会。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邹静之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指出:“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故事。”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老师把一些《儿童作文经典》之类的程式塞给学生去套,去抄,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确是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误区三:语文作业──“熟能生巧”

调查发现,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训,给不堪重负的小学生留下了没完没了的作业。除了如邹静之女儿所作的如对“灰溜溜”的解释,对按照“刻画描摹的非常逼真”来写出的唯一正确的成语“惟妙惟肖”一类的刻板和无谓的作业外,仅仅是小学阶段要掌握的那2500个汉字就足够让他们手忙脚乱了。一个汉字一定要写上几十遍吗?这是一项极为枯燥的作业,小学生因此就足以对语文课产生抵触情绪了,再加上那些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条文,段落等,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说严重点,这甚至对孩子们是一种摧残。反思:

读了上面的文章,我不由得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想法。作者所说的误区在日常教学中的的确确存在着,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关于误区一: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例如我几年前曾经在一个课例上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位语文教师在教一节关于“鱼”的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起来问“老师,鱼怎样辩认公母呢?”教师先是一愣,但接着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细节,她说:“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但我想鱼的公母对研究鱼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留作我们以后去做专门研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能提出问题,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咱们接下去继续讨论……”在这种教师设计的开放而又民主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局限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我认为,教师还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关于误区二:我认为要走出这一误区,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表达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深入的学习、认识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

例如我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想一下大雾漫天的情景,演一演回岸交令的情景,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要分析课文,我也力求让学生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关于误区三:对作业问题我进行了认真反思,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

首先,汉字有汉字的特点,也一定有其记忆特点和记忆规律。学习汉字需要重复、再现,已达到记忆,但是怎样掌握合适的量,再现的方式及多化化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的小学教师在广泛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一个合理的练习量和练习间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再现并运用。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想通过某一次课外作业就使学生终身不忘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教师人人进行这种研究,那么在正确的量化范围内再剔除掉那些无谓的作业负担,减负就会按照教育规律真正落到实处。相反而言,这一问题不解决,那么尽管桌面上的负担减了,但这些负担会终究转入地下,由那些不放心的家长再给补上这一“课”。一味依靠行政手段去简单划一地减负,必将走入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限制是否合理也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

其次,我们教师还要研究作业与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的关系,要尽量使作业既能激发学生思维,保持学习兴趣,又不会过分加重学生负担。我认为这里不但有作业量的因素,也有作业方式的因素。如何才能做到轻负高质,这是需要老师们精心研究的一个大问题。我愿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探索。

近日来,听一位老师为吕老师评课时所谈到的教育理念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位老师倡导不问学生“为什么?”而是要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或者“你是怎样想的?”不提“完成作业。”而是启发学生:“你想积累什么?”这不正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最好例证吗?我们只有努力钻研教材、教法,钻研学生以及他们的认识与情感,在教学改革中永不停步,才能真正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会学习、终生成长服务。

第五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_3863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_3863.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 岳灵

【内容摘要】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在一种误区中徘徊,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指 导思想被严重曲解。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内容和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语文”基本等同于“ 语言文学”;从新时期颁布的第一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0年颁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 不难发现,语文与政治紧密联系,突出“文以载道”的古训。其实,语文课毫无疑问应是基础工具课。语文教 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为语文教学正名、定位、松绑,使语文教学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编出一套能真正 体现二基教学的新教材来。

* * *

早在十几年前,吕叔湘就曾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声疾呼:“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文选·当前语文教学中两 个迫切问题》)十几年过去了,语文教学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滑坡。譬如,在高考作文中,文通字 顺的只占极少数;接受记者现场采访的明星们能把话说囫囵的更少;而今大学各系科加开大一语文,就更证实 了这一点。其实,严格说起来,学生学语文的时间远远超过这个数。事实上,小孩从一岁学叫爸爸妈妈,就开 始学语文了,一直学到大学一年级。人生长不过百年,如果按退休年龄算,仅仅是50年到60年,而学习本民族 的母语竟然要用近20年(当然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状况,无论如何是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对人才的需求的,更不要说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和“知识激增”的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总趋势了。

制约语文教学的相关因素是复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语文”性质的 界定不明确,“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常常围绕着政治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左右摇摆。40多 年来,虽然也曾进行过几次声势较大的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确实也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而今,仍有一些有志于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同行正在艰苦探索,有的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那毕竟是 小打小闹,影响不了语文教学的大局;有的名义上是在改革,其实还是在旧轨道上折腾,因为那仍然是在“讲 ”字上做文章。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几起几落,但从整个过程和整体上看,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随着大气候 的变化而变化,是跟着感觉走,清醒、自觉的时候少,盲目的时候多。如果不能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就无法为 语文教学定位,更不可能摆脱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旧教材的束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仍然是一句空话。

对“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的曲解由来已久。譬如,最初对语文课名称的确定就带有很 大的随意性。据吕叔湘回忆,是先有了这种课程,无以名之,就从解放前小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中 信手拈来“语文”两个字。至于对这两个字的解释,简直就象瞎子摸象,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吕叔湘在《中 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里指出:“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 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它理解为语言文学,因此,在小学里且不说,中学里头 就有很多老师把这门课当作文学来教了。拿什么证明?中学课本里头的课文,老师常常就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 分析,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然后中心思想,然后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层层分析,这是分析文学作品呀,作 为一种语言文字的东西来讲,是不要这样分析的。”至于讲文学作品,就更甚于此。别的且不说,单是分析提 纲也要增加一个情节分析提纲,有的根据作品特点和教学需要,还要编写人物形象分析提纲、人物性格评价提 纲、肖像描写提纲、景物描写提纲等。从教材上更能看出教材编辑者也是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的。在现行教材中,高、初中课文共170课,其中仅诗、词、小说、戏剧、寓言就占60多课,如果再把散文、报告文 学等都计算在内,文学作品至少也要占三分之二以上。对“语文”如此理解,在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此重视文学,而且形成一种教学模式沿袭下来,这固然同“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有关,但大概与盲目学习苏联、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也不无关系。

对“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的曲解还表现在部颁语文教学大纲里。在新时期颁布的第一 个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里,只字未提语文课的工具性,在引述 毛泽东的论述说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以后,强调指出的只是:“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历来都是为一定 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深入批判 ‘四人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读写训练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 教育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 个大纲显然是突出政治的产物,总让人联想到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革命文艺课”的情形,显然没有摆 脱两个“凡是”的阴影。

在中、小学学制分别恢复六年制以后,国家教委重新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后于1990 年颁行。这个大纲开宗明义地肯定了“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的学科性质,在其教学要求中,在据以 编写的教材说明、单元教学要求和单元教学要点中,确实都强调了二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的学科 性质,明确了语文的学科地位。但是在其最能体现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即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的总则与教学目的里,反复强调的却是政治思想教育以及语文训练与政治思想教育的结合。表述总则和教学目 的一共用了452个字,对这一点的论述就用了278个字。谁也不能说这个原则、这个指导思想不正确,表述得不 全面,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与过去的“文道结合”、“以道为主”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更容易 让人联想到“传道、授业、解惑”和“文以载道”的古训。不过,话又说回来,现行教学大纲能明确界定语文 课作为基础工具课的学科性质,为语文课正名,为语文课定位,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关于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其实,早在1978年叶圣陶就明确提出来了。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 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 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 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要尽这分内的责 任,不掌握这“交际的工具”、“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工具”(斯大林语)是不行的。今天,该理直气壮地 肯定语文课的工具性了。因此,既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也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教 成语文课加文学课或语文课加政治课,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就是与数学同等性质的基础工具课。数学课也有与 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承担素质教育的任务,但它最关心的还是1+1=2,是C=2πr,是S=πr [2,],语文课难道还应该有别的选择吗?

语文的二基教学内容,是尽人皆知的,问题是常常被排挤到一边去,这除了同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有 关外,还受教材制约。譬如,为了敷衍特定的政治形势,数学教师讲两个圆相交时,说这象征中苏友好,就是 在当时,也被同行们传为笑谈;但是,即令是在现在,如果语文教师在讲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大讲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部分,在讲《药》时大讲辛亥革命的失败,讲的人自然心安理得,听的人也 未必会觉得是节外生枝。这种按文道结合的思想编选的单一的文选型教材必须改变。除了上述局限以外,它所 提供的二基教学的信息量是极其模糊的、不确定的,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既不利于教,也不利于学,也不利于 考评,更不利于改变陈旧的口耳授受的教学模式。

根据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就应该编一套体现二基教学的基本教材,内容不外是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以及听、说、读、写;另外再编一套供学生自学、阅读的文选型教材,此外再提供一个必读书目和选读 书目。入选的范文包容的二基教学的信息必须是经过测算筛选的,是可以计量的,并且是与基本教材对应的。在二基教学当中,首当其冲的是识字量,我们就暂以识字为例。汉字是世界上字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康熙字 典》收字47035个,《新华大字典》收字48000多个,看起来很吓人,但常用字要少得多。古代集大成的字书《 说文解字》仅收入汉字9355个,就是洋洋大观的《辞海》也不过收入汉字14872个,大家熟悉的《新华字典》只 收入汉字8500个左右;依据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中的常用字和 次常用字材料、汉字频率统计材料、小学各科教材用字编纂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收入常用汉字4260多个、次常用字2310多个(包括一些罕用字和浅近文言用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常用字表》收的汉字更少,只有3400个;据有关方面统计,《毛泽东选集》使用的常用字仅仅3000多个。因此,根据听、说、读、写训练 的要求,提出一个各阶段的识字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再按照难易程度分别提出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的识字要求,并作为考评依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其他方面的二基教学和训练要求,也可以以此类推。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一个语文教材的数据库。根据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在一个学生顺利读懂某一篇文章或 某一部小说之后,就能判断出他到底掌握了多少语文知识、阅读能力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当然,简单设想一 下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但是凭现在的技术条件不是办不到的。

当然,这不免使人担心会不会削弱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其实各科教学都担负有这种任 务,语文教学的特别之处并不是因为语言文字及其他语文知识本身包含有多少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而是在于 范文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德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不是靠教师灌输的,而是靠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这个 工具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去读,去感受,去体验,去思索,从而受到感染、熏陶和启发。如果不能象叶圣陶所 说的“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任何单方面的说教,都是无济于事的,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当 然,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放弃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责任,恰恰相 反。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第2版,第230页)里说得好:“语言是思维的一种 工具,是和思维密切联系着的。语言获得发展时,儿童的思维和智能就推进到更高的水平。所以,语言的发展 标志着儿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书面文字保留下来的。掌握了书面语言就可以打破时空 限制,接受和传递人类的知识经验;这样,书面语言就成为学习和认识的工具。所以,学生掌握书面语言后,接受知识的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不仅丰富了心理内容,提高了认识能力,而且也有利于陶冶感情,培养 品德,发展个性。总之,在促进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上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为语文课正名,为语文课定位,为语文课松绑,使语文教学走出“文 道结合”的误区,编一套能真正体现二基教学的新教材。

(责任编辑 章含 校对 钟州 小舟)

下载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_概念教学初探_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初探大河镇第一中学 化学组 荀玉安摘要: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与初探:1、联系......

    新课标小学语文《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设计

    新课标小学语文《一个这样的老师》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肯定受到过很多老师的指导和教育,现在谁能说一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某一位老师的特点? 生自由说,师......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四册《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画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一)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其次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教师面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情况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提出采取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西门豹

    最新版 《西门豹》教学反思 本文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重点叙述了西门豹......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称赞

    最新版 《称赞》教学实录 课前在每位同学座位上发放动物头饰。 师生共同边歌边舞《金孔雀》 上课铃响。师:昨天,动物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做客,我和许多动物做游戏,临走我告诉国......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夸父追日

    最新版 《夸父追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精略交互·感悟神奇 ——《夸父追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以图导入,引发神奇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张精彩的图片。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