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出则弟

时间:2019-05-15 01:5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弟子规 出则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弟子规 出则弟》。

第一篇:弟子规 出则弟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出则弟第一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候要互敬互爱。.2、做兄长的有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候要互敬互爱。.2、做兄长的有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兄姊的要友爱弟妹,弟妹则要恭敬兄姊,因为兄姊年龄较长经验丰富,比较懂得照顾弟妹,做弟妹的要尊重兄姐的指导与安排,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父母内心就会感到宽心安慰,孝道就在其中了.※提问一:有谁是家中的兄姊 你们在家都如何照顾弟妹

※故事一:紫荆树的故事.(二)财物轻怨何生

兄弟姊妹之间常常会因为财物分配不均而生怨恨,如果彼此能将财物看轻,那麼手足之间将会减少很多冲突,自然能和睦相处.※故事二:郑濂碎梨 ※引申一: 兄弟姊妹最常吵架的原因就是玩具,食物及钱财,爸妈买东西给小孩一定都要每人一份,否则彼此之间都会争吵不休,若大家能向郑濂学会如何与人分享,甚至将财物看轻,那就不会有争执.(三)言语忍忿自泯

兄弟之间言语要谨慎,互相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实为祸福之门.事例一:心理状态对人体状况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爱尔曼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把一支支玻璃管插入有冰水的容器,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下呼出的「气水」.当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会变成水澄清透明;反之生气时的气水则有紫色沉殿.爱尔马把这种紫色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可知人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相当於参加一次三千公尺的赛跑(大约学校操场二十圈),因此常常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二、故事启蒙

(一),皮鞋兄弟:认识友爱的行为,实践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有一对皮鞋兄弟每天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皮鞋哥哥很爱护弟弟总是走在最前面,让弟弟在后面走得舒坦些.但是左脚的弟弟却嫉妒右脚的哥哥占尽光彩,有一次弟弟将哥哥推入大水沟,回家时因为没有哥哥的照顾,弄得灰头土脸.小主人发现只剩一只皮鞋,便把弟弟丢入垃圾桶,刚好有一个捡垃圾的孩子发现皮鞋弟弟,将它捡起来和从水沟捡来的皮鞋一比,正好是一双,於是皮鞋哥哥与皮鞋弟弟又团圆在一起了!1.引导发问:(1)左脚皮鞋弟弟为什麼生哥哥的气呢

(2)右脚皮鞋哥哥如何对弟弟呢

(3)皮鞋弟弟把哥哥推到水沟后,他心里想些什麼

(4)没有哥哥的保护,弟弟变得怎样呢

(5)最后皮鞋兄弟的结果,你喜欢吗

(6)小朋友你们是如何对待兄弟姊妹

3.给小朋友的话: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只是因小孩不同的个性要给予不同的引导,哥哥照顾弟妹,弟妹恭敬兄长,就是最好的孝顺.4.考验时间

(1)单脚站立一分钟的感受.(2)左手放於背后,右手搬椅,感受有另外一只手帮忙时是

否更轻松自如.(二)李绩焚须

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做李绩.当李绩做宰相的时候,生了病,御医说要用人的胡子作药引,唐太宗二话不说将自己的龙须切下来,后来李绩的病真的好了.又有一次,他的姊姊偶然生起病来.李绩就亲自替他姊姊烧着火去煮粥.那里晓得吹了一阵风来.竟把李绩的胡须烧着了.他的姊姊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佣人多得很.为什麽要你自己辛苦到这个地步呢 李绩回答他姊姊道:「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 我是因为现在姊姊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虽然要想常常替我姊姊煮粥,那里能够呢 」 1.引导发问:(1)为何唐太宗割胡(李绩是忠臣,治天下的得力助手)(2)忠臣出於孝子之门.(3)做大事者,小事也做得好,做事能力从小训练.(三)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人姓赵,叫孝,和他的弟弟赵礼很友爱的.有一年城里闹饥荒,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他的身体又很瘦,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弟弟赵礼就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 」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让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1.引导发问:(1)陪伴我们最久的亲人是谁(兄弟姐妹)(2)你们快乐吗 哪些是你们认为快乐的事(孟子人生三乐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一)状况剧分析: 1.剧情

阿牛和阿花是ㄧ对兄妹,有一天阿牛和阿花一起到动物园玩,看到一辆载了一匹马的货车,阿牛说:「这匹白色的马真好看.」阿花说:「这明明就是一匹黑马,你的眼睛是看到哪里去了!」阿牛:「我从箱子的破洞中看到了,是匹白马!」阿花:「我也从箱子的破洞中看到了,是匹黑马!」两人争论不休就吵了起来,情急之下,阿牛就动手推了阿花ㄧ下,阿花也不甘示弱的回了一拳,两人就打了起来,最后两个人都挂彩了,鼻青脸肿.此时,动物园的管理员看两人都伤痕累累,问他们说:「你们为什麼在打架呢 」阿牛:「这明明昰一匹白马,他偏偏说是黑马!」阿花:「这本来就是黑马!」管理员说:「我把马牵出来好了.」(将马慢慢从纸箱中牵出,让小朋友看到破洞中黑白颜色的变化.)管理员:「这匹马身上ㄧ条黑一条白的,是斑马啦!」

阿牛和阿花异口同声:「啊,原来如此,那我们不就白吵了!」阿牛:「对不起,阿花.」阿花:「对不起,阿牛,我们以后再也不要吵架了.」(教具:斑马图卡及破个小洞的纸箱.)2.讲解

小朋友,我们常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事情,只要别人和我们意见不同,我们就会觉得他们是错的,像上面这个故事,是谁错了呢

其实两个人都是对的,两个人也都是错的,因为都只对了一半.所以下次当别人跟我们意见不同时,我们也不要和别人争吵,因为我们可能也只对了一半.(就像平常数学题只对一半时,老师会打半对半错ㄧ样.)

《弟子规》出则弟第二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长幼有序.2、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凡是要懂得礼让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长幼有序.2、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凡是要懂得礼让

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弟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一)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不论吃东西或坐下,走路时,都应该长幼有序,要尊敬长者ㄧ切以长者为优先.饮食

和长辈同桌用餐时,要等长辈开动了之后,我们才可以挟菜,不要因为肚子饿,或是因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先吃了起来.有一些小朋友吃饭时会拿著筷子在菜里面翻来翻去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这样是很没礼貌也不卫生.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要把主位让给长辈坐,如果在公司里要让给长官坐,主位就是正对门的位置,因为当长辈坐在那个位子时可以掌握整个状况,招呼后来的客人.故事一:孔融让梨 坐

当我们坐著时看到长辈来要先让坐,另外我们坐车时,也要有秩序,排队要排好,不能争先恐后,上了车后要先往后走,把位子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就挑前面的位子坐,这样会造成别人的不方便,因为假如后来上车的是老人家,行动不便的人或孕妇,让他们在摇摇晃晃的车上走到后面坐就十分的危险.走

1.和家人出门时,我们走路的顺序应该怎麼走呢

(此时会有学生回答前面,左右,后面)如果你是小小朋友,走在父母亲的后面会有跌倒或被坏人带走的危险时,就应该走在父母亲的左右,牵著父母亲的手,或是走在父母亲视线看得到你的地方,这样父母亲才能安心.如果你是大朋友,这时可以走在父母亲或长辈的左右陪他们聊天,或走在他们的后方,不可以自己走得很高兴,将长辈远远的抛在后方.当我们和爷爷奶奶ㄧ起出门时,老人家难免走得慢一些,这时候我们要耐心的等待,不要不耐烦.如果老人家行动不方便时,我们可以稍微搀扶他们,进门时也要让长辈先走,这样才是孝顺的表现.(请学生出来示范如何搀扶老人家走路)问题:现在很多同学上学时都是自己走在前面,父母亲或爷爷 奶奶在后面帮他们背书包,这样的行为好不好

(二)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在叫人的时候,我们要立刻去替长辈找人,如果长辈要找的人不在,就要先到长辈面前,问问看有什麼事情,自己能否帮忙处理.有时候,当父母亲要找哥哥姐姐做事,但哥哥姐姐不在的时候,这时我们要代替哥哥姐姐去帮忙,不要觉得这不关我的事情.古时候的房子都很大,很多亲戚会住在一起,所以当有客人来要找人的时候,没有办法直接到你们家的房子里,所以就需要招呼客人,帮长辈找人.如果今天有长辈来,我们刚好在打电脑,就在座位上大喊:「妈,有人来了!」这样好不好 好像很没礼貌对不对 所以我们如果这样做就只想到自己的玩乐,对长辈不恭敬.接待客人的礼貌,在家里,学校,或公司里面都是很重要的.家中: 有客人来访时,要先请他进门,递上拖鞋,请他坐下再奉上茶水,然后请他先等ㄧ下父母亲.学校: 别班的老师要找你们老师时,不应该在门口大叫,而是要到老师面前请他等ㄧ下,然后再去叫自己的老师.老师要找同学时,如果那位同学不在可以先去告诉老师,问老师有什麼需要代劳的地方.公司: 当有客户来时,我们不能叫客户自己进去找老板,而是要让客人先在外面坐下,倒水招待,再去请示老板.像在政府机关里面如果要接待客人,很多都是各国重要的人,假如接待的人不合礼节,丢脸就会丢到国外去了,所以孔老夫子说的:「不学礼,无以立」.二,故事启蒙:

(一)张良与圮上老人

秦始皇时代有一个名叫张良的人,有一天他走到桥上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桥边,脚抬起来的时候鞋子刚好掉下桥,老人便说:「年轻人快来帮我捡鞋子.」张良把鞋子捡起给老人,老人又说「:你不会帮我穿上吗 」张良帮老人将鞋穿上.老人对他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明天天亮时到这裏来,我有话对你说.」隔天一早,老人比张良早到,老人很生气的走了.第二天,张良天还没亮就到桥上,老人还是比他早到.第三天张良决定不回家,一整夜在桥上等老人,到五更天时他看到老人出现,老人很高兴便送他一本兵书.张良努力研读兵书,最后帮助刘邦推翻秦朝.1.引导发问

请问张良为什么可以得到老人的兵书.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一)大家来找碴

老师演戏,请学生找出老师错误的地方.1.吃饭

小英与小花两姊妹吃饭时不等爸妈一起用餐,就自己夹起桌上的饭菜自行开动了.※正确:姊妺应先叫爸妈用餐,并将碗筷摆好,等爸妈开始吃饭时两人才可动筷子.2.走路

小英在一条小路上行走,前面有位老婆婆挡住她,小方不停地抱怨,只差没叫老婆婆闪开让她过.※正确:小英可在后方等老婆婆通过后再走,若真有急事可先向老婆婆打声招呼借过.3.公车让座

小英搭公车回家,车上人很多,有位老太太上车,没有人让座给她,小英看见老婆婆往自己的方向走来,赶紧装睡.※正确:小英应主动起身请老婆婆到自己的座位上坐.4.长辈叫人

妈妈叫小花做事,小花正好在讲电话,小英在房间打电动装作没听到.妈妈改叫小花,小花骗妈妈她正在写功课.妈妈:「小花,小花,帮妈妈买酱油.」妈妈:「小英,小英,帮妈妈买酱油.」小英:「我正在写功课,没空.」

※正确:小英应主动告诉妈妈小花没空,请问妈妈有什麼事要交待的吗

5.客人来访

有一天阿姨按电铃,小花正在客厅看电视,不理会电铃声,依然看得哈哈大笑,妈妈赶紧从房间出来开门,请阿姨入内,并叫小花让座,小花很不情愿的离开客厅.叮咚,叮咚……妈妈:「小花去开门.」小花:「我在看电视没空.」妈妈自己去开门,「请进!」「小花,起来给阿姨坐.」小花:「我电视还没看完,真讨厌!」

正确:小花看到客人来访,应先开门请客人进来,拿拖鞋请客人穿上入内,并引导客人入坐,帮客人倒茶,告诉家人谁来访.(二)实际演练:请学生演练客人来访时应该如何接待 1.先向客人问好

2.请客人入内,并拿拖鞋给他 3.请客人坐好,倒水给客人 4.请客人稍等,请长辈出来接待

《弟子规》出则弟第三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遇到长辈时应该有的礼貌是什么.2、和长辈说话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遇到长辈时应该有的礼貌是什么.2、和长辈说话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弟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一)称尊长勿呼名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对老师,对长辈也要有适合的称呼,像外国人都会直呼自己父母亲的名字,但我们中国人对这种称谓的礼仪十分重视,所以我们不可模仿.使用正确的称谓可以培养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心,就像现在如果老师听到有人直呼自己父母亲的名字都会觉得怪怪的.※提问一:大家以后到社会上去工作时,对自己的老板,上司如果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会有什麼反应呢

(二)对尊长勿见能

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示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见」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在长辈面前特别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 因为孩子如果从小很爱现,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注一:现代人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强调自我表现,不懂谦虚的美德.(三)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疾」是快步走过去,「趋」是小步的走过去,「揖」是很恭敬的向他问候.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向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著,让长辈先走过去.※引申: 当我们刚好在忙自己的事情时,长辈刚好来了,这时我们应当要放下手边的事情,先向长辈问好,处处不要忘了这恭敬之心.※提问二:询问小朋友,在校看到校长或老师,会逃避的请举手

※故事一:伯禽趋跪.(四)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古代的交通工具以骑马,乘马车,牛车居多,所以在路上遇到长辈,就应下车,向长辈打招呼,让长辈先过去,等待长辈大约离去距离我们百步之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注二: 现代与古代交通工具的不同,应对之礼就有所不同.在现代,如果车子正在高速行驶,我们突然间看到长辈就摇下车窗来向他招呼,或是将车子紧急停下,这样都是很危险的.古时的马车与现代汽车之不同,古时与现今街道之差异,均应考虑最合宜的行礼方式.我们要懂得对长者礼让,帮他开门,等他坐好后再轻轻的把门关上,下车时,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很安全的下来.要注意迎,送的礼节,长者搭车时,我们要送到车站,目送他搭上车再离开.机场送别时,要一直到没有人影了,挥挥手再离开.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不能不谨慎学习.二,故事启蒙

(一)蔡顺拾椹供亲

汉朝时有位读书人名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采桑椹,回家的路上遇到强盗,强盗很纳闷为什麼他为什麼要把桑椹装两篮 蔡顺告诉强盗,一边是熟的比较甜,是给母亲吃的;另一边是不太熟的留给自己吃.强盗感动他的孝心把他放了,并送些米给蔡顺奉养母亲,但是他并没接受,因为蔡顺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了解物品的来路,以免被别人误会.(二)杨修与曹操

杨修是曹操的主簿,幕府中的重要官僚,主责文书,是一谦恭自持,博学能文之士,但他却不见容於曹操,因为他没做到对尊长勿见能,最后招致杀身之祸.以下是他与曹操相处的小故事: 1.阔门: 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因为「门」+「活」就成了「阔」字),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曹操看了大喜,大家说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嘴上说好,心里却不舒服.2.一合酥: 曹操收到一盒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 3.鸡肋: 当曹操正为是否撤兵的问题而困扰时,军中的膳食官送上鸡汤,他见汤中有鸡肋,於是便以「鸡肋」作为夜间军营内的暗号.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鸡肋,吃著没有肉,扔了还有味),正如曹军的处境那样尴尬,进兵则遭蜀将马超拒守,退兵则恐被蜀兵耻笑,留在那裏没有多大意思.杨修由「鸡肋」这个暗号推测曹操有意撤兵.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请一组学生演戏,一个演老师,一个演学生,再请下面的观众(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1.在路上遇到老师

(1)有一个学生遇到老师,假装不认识的走过去,连看都没看老师一眼.(2)有一个学生遇到老师,在大老远的地方就跑去躲起来了.(3)请学生讲出剧中错误的地方,并询问学生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4)跟学生说明白这样是很不好而且不恭敬他人的行为,学了弟子规就要做出好的榜样及模范,所以看到长辈都要打招呼问好.※正确,看到老师应该快步向前,在距离老师适当的距离,跟老师问好并鞠躬.2.正式演练

看完了不对的示范后,请学生出来做对的行为,在路上遇

到师长长辈,要快步向前到适当的距离,鞠躬问好.每一组出来演练的小朋友,会轮替角色,一次当老师,一

次当学生.在演练过程中,若看到有学生做不够好的行为,要加以纠

正,也请一旁的学生一起来看有没有人做的不够好.(二)练习送客

请学生出来演出家中客人要离开时的情景: 和客人道再见.送亲友到楼下或路口,若是远道而来的亲友不熟悉环境,则要送他们上车才行, 目送客人离去.《弟子规》出则弟第四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在长辈面前应该注意哪些礼貌.2、和长辈说话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在长辈面前应该注意哪些礼貌.2、和长辈说话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弟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长辈在我们的身边时,不可贸然坐下,要注意长辈的动静,等长辈坐下或长辈叫我们坐后我们再坐下.当我们坐著时,如果长辈从远处走过来,一定要起立致敬.等长辈坐下,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来.在公车或火车上我们也要让位给长者.(二)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在长辈之前,不可太放肆而大呼小叫,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常礼举要对众篇说:「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另外在长辈身旁时也不可以大声喧哗,影响到长辈的谈话.引申: 我们在公车,捷运,火车上或公共场所时,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讲手机很大声,完全不理会旁人,这样会干扰到四周的人,所以在外面我们要记得轻声细语.(三)复习

1.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父母就寝前,做子女的也要关怀问候,时时刻刻要想到父母生活起居是否安好,这是为人子之道.出门前要禀告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处,回家后要马上面见父母,让父母亲安心.实际演练

1.练习问早「妈妈(爸爸)早,昨天睡得好不好 」 2.练习问候「妈妈(爸爸)我回来了!」 二,故事启蒙

(一)弃老国的故事: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弃老国,凡是年纪大的老人就要被抛弃丢到山裏.有位大臣非常孝顺把父亲藏在地下室,尽心供养.有一天来了一位天神,命令国王回答他问题,否则就要灭掉国家,国王访遍朝廷中所有的人,没有人知道.大臣偷偷问自己的父亲,父亲将问题一一解答.二条蛇,如何判别那一条是公的,那一条是母的(把它们都放到细软的东西上,性情暴躁的是公蛇,柔顺的是母蛇.)国王的大象有多重(把大象放到船上,记住船的水位,然后把石头搬到船上,等船沈到相同的位置,再将石头拿起来秤重.)木杖哪头是树根,哪头是树尾(放到水里,根的那一头会向下,尾的那一头会向上.)4.两匹白母马,体型颜色没有差别,如何分别谁是母,谁是子(拿草去餵,母马一定会让草给孩子吃.)天神非常高兴,答应保护国土,国王大喜问大臣是谁告诉你答案 大臣将实情告诉国王,并请求国王宣布不淮再抛弃老人,一旦发现有不孝顺的人,马上判罪.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一),大家来找碴

请其他教师协助演出短剧,让学生找找看短剧中有哪些不合乎弟子规的举动.1.短剧演出 剧情: 妈妈在客厅中看书,杰伦和依林正在家中看电视,他们两人笑得很大声并且聊得很开心.忽然门开了,原来是爸爸回来了.妈妈马上说:「杰伦,依林,爸爸回来了!你们没有叫爸爸 」 两人只回答:「喔,等一下我们快要看完了!」并不理会父母.2.检讨错误

请学生说出剧中人物哪些举动做错了,不合乎弟子规,学生可能会回答剧中人没有做到:(1)父母呼应勿缓.(母亲说的话两人没有马上回答去做)(2)尊长前声要低.(母亲在看书时,两人说话,笑闹得太大声)(3)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没有马上让位给父亲)3.提出改进方法

请学生说出该如何改进,学生可能的回答: 妈妈在看书时子女应该要安静.一看到爸爸回来应该马上叫:「爸爸,您回来了.」 到门边帮爸爸把公事包拿好.请爸爸坐下.倒水给爸爸喝或帮爸爸捶背,陪爸爸聊天.4.请学生在座位上练习父母亲回来时躹躬问好的动作.(二)课堂演练

1.请协助的老师到前面来表演一次同样情境时,孩子正确该有的态度和行为.2.学生到前面演练父母亲回来时该有的正确态度以及问候.(约4-5人一组,教师先将角色的牌子发下给学生,演完的学生再将牌子交给其他同学,让全班的学生都逐次参与演出.)3.请父母亲到台前参与演出.(三)状况大考验

日常生活中除了在家里让座给父母外,还有很多场所也有让座的机会,将状况的场景画在黑板上,再请小朋友上台操纵人偶磁铁,将磁铁贴在合适的地方.1.老奶奶上公车,可是前面的坐位都坐满了……后面的坐位上下车都不方便,较不适合老人家,所以即使车上还有坐位,还是要记得让座喔!(有的小朋友会不好意思让座给奶奶,所以继奶奶之后,可请爷爷上车,让小朋友有再次让座的机会,鼓励小朋友提起勇气开口.)

2.全家人假日去爬山,到山顶时只有两张椅子和两颗石头…..3.和妈妈逛百货公司时,脚酸得不得了,可是休息区都是人,只剩下一个坐位…..4.吃饭了位子不够坐…….《弟子规》出则弟第五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在长辈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才有礼貌.2、对别的长辈也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在长辈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样才有礼貌.2、对别的长辈也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弟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进必趋退必迟

有事要告诉长辈时,要快速走到长辈面前,离开时要缓慢些才合乎礼节.常礼举要中也提到「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二)问起对视勿移

长辈与我们说话时,眼睛要注视著长辈,不可左右飘浮,这样就显得轻浮无礼.(三)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对待叔伯等与父亲年龄相仿的长辈,要如同对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表兄弟,要如同对待自己亲兄弟一样友爱.广义来说:对一切年纪与父亲相当的长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一切年龄稍长於我的人,要以对亲兄长一般对待.就如同孔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事一:佳英抚孤.(古八德全书-悌)明朝时有ㄧ位章佳英女士,她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之后兄长和嫂嫂也不幸的陆续去世了,此后她就终身不嫁担负起这个责任,将她的侄子抚养长大,虽然她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但也赢得了晚辈对她的敬爱.(四)复习

1.居有常业无变 生活作息要规律,早睡早起,不要三更半夜才睡,像写作业不写拖到半夜才完成,或玩电动玩到很晚.大人的事业是工作,学生的工作是学业,所以平常要认真,不要让成绩一落千丈,害父母担心.2.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虽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为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意妄为让父母担心,不止是不孝的行为,更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二,故事启蒙

(一)我爱我的兄弟姐妹

新加坡许哲女士,ㄧ辈子致力於照顾老人,穷人和病人,当记者问他「你这样帮助这:麼多人,这麼多别人……」,记者问到ㄧ半,她就说我帮助的是我的兄弟姐妹.记者又问他:「你都照顾别人,那谁来照顾你 」她笑著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二)祖逖避难

晋朝时遭遇五胡乱华,有ㄧ位读书人祖逖带著几百户人家一起迁到淮泗这个地方避难.祖逖将马车让给年长的人坐,自己徒步行走.并将家里所有的财物,药品通通拿出来给大家用.在避难的过程中还教导人民怎样去耕种,在路上遇到无名的骨骸,祖逖就组织大家将这些骨骸埋葬好,并举行祭祀.他的这些举动让跟著他的老百姓都很感动,百姓们都认为能够遇到祖逖,就好像遇到自己的再世父母一样,所以当他去世时,人民都好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的悲痛.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一),大家来找碴

请其他教师协助演出短剧,让学生找找看短剧中有哪些不合乎弟子规的举动.1.短剧演出 剧情: 母亲在家里整理东西.女儿一回来就大喊:「妈,我快热死了,为什麼不开冷气呢 你把我的衣服丢在哪里 」 母亲:「不是在椅子上吗 我昨天就叫你收好了啊!」 女儿:「我不是叫你帮我收嘛!」

母亲:「你今天刚开学遇到新同学会不会紧张 有没有发生什麼有趣的事 」 女儿:「我都快累死了,你不要烦我,我要去睡觉!」(看都不看母亲一眼,碰一声,将门甩上)2.检讨错误

请学生说出剧中人物哪些举动做错了,不合乎弟子规,学生可能会回答剧中人没有做到:(1)进必趋退必迟.(对母亲说话时要主动快步向前,而不是在原地大呼小叫)(2)尊长前声要低.(对母亲讲话太大声没礼貌)(3)问起对视勿移.(母亲和他说话时,没有看著母亲的眼睛)(4)父母命行勿懒(母亲之前叫他收衣服,他没做到).(5)父母责需顺承.(母亲有不悦的语气,他应该要知道自己错了)3.提出改进方法

请学生说出该如何改进,学生可能的回答: 有问题要请问父母时要自己主动向前.对父母说话不可以大小声没礼貌.父母在问我们事情时要看著父母的眼睛,表示尊重.父母叫我们做事要马上去做.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接受的说:「对不起,我没注意到(我做错了),谢谢妈妈.」 4.请学生在座位上练习.(二)课堂演练

1.请协助的老师到前面来表演一次同样情境时,孩子正确该有的态度和行为.剧情: 母亲在家里整理东西.女儿回家后向母亲说:「妈妈,我回来了,请问您有没有看见我的衣服 」(主动走向母亲)母亲:「不是在椅子上吗 我昨天就叫你收好了啊!」 女儿:「对不起,我忘记了,我现在马上去收,谢谢妈妈.」

母亲:「你今天刚开学遇到新同学会不会紧张 有没有发生什麼有趣的事 」 女儿:「还好啦!老师和同学人都很好,只是上了一整天课有点累了.」 妈妈:「那你先回房间去休息一下吧!」 女儿:「好的,那我先回去休息一下了.」(女儿慢慢的走回房间)2.学生到前面演练向长辈询问事情时该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语句(进必趋退必迟).(1)主动向前,和颜悦色.(2)「 ,请问您有没有 」

(3)和长辈讲完话后,再慢慢离去.(约3人一组,教师先将要询问的物品或事情 的牌子发下给学生,让全班的学生都逐次参与

演出.)3.演练「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1)拿出糖果问学生:「当你看到糖果时会想到谁 」有些学生会回答:「爸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到自己的爸妈同时也要想到别人的父母亲,因为所有的长辈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兄长一样,我们都要照顾到.」

(2)发给每位学生两颗糖果,请他们拿到后面ㄧ颗给自己的父母,ㄧ颗要给其他的长辈.(有些孩子会想要一颗糖果自己吃,要予以引导.有些家长会拒绝不好意思拿,这时要请家长收下,成全孩子的孝心.)4.请学生回家要复习今日学到的,并且加强落实入则孝部份.5.读诵弟子规.

第二篇:弟子规出则弟读书笔记

弟子规出则弟读书笔记

弟子规出则弟读书笔记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敬,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

弟子规出则弟读书笔记

刚读《弟子规》我就被它所震撼,原来中国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得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到现在才结识《弟子规》这本好书。通读之后,我感慨万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然而现在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总是爱闹别扭,委屈了还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诉说,想想自己多不该啊,不担没有关心父母,相反却总是带给他们烦恼。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愿:无论爸妈还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共事总是很难相处,关系不和睦,总是在抱怨不公平,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绩再突出,对领导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如果我早点接受这样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已见,昧理真。”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第三篇:弟子规出则弟的读后感400字

弟子规出则弟的读后感400字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以下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爱带来的弟子规出则第的4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弟子规 出则弟读后感一:

开学初,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一本经典书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此书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生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它充分体现出了做人要讲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是不可取的。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曾经对电脑游戏十分着迷,只要一碰到鼠标,我就完全沉浸在电脑游戏的世界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与妈妈约定的结束游戏的时间一拖再拖,为此,妈妈大发雷霆,我才不得已关掉了电脑。如今,我学习了《弟子规》,想想先人们的教诲,反省我的行为,我感到非常的汗颜,做人是应该讲究信用的,信用是一个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个连信用都不讲的人,他又怎么能够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呢?《弟子规》使我认识到了我以前所作所为的不足,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弟子规》时刻警醒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靓丽的风景,少一些违约的承诺。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弟子规 出则弟读后感二:

今年寒假,学校要求我们背《弟子规》。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弟子规》,妈妈说《弟子规》主要讲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还说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背诵。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现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弟子规 出则弟读后感三:

现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更要学习《弟子规》,尤其是《弟子规》“出则弟”部分,它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面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友爱,能够以礼相待,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会做到和谐、和睦;如果他在家与兄弟姐妹吵吵闹闹,不守礼节,那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规矩。有人可能说,现在很难去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做到了“出则悌”,因为多数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明我们对“出则悌”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不仅注重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还包含了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远离了“孝道”,虽然我们可能通过对“入则孝”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在家孝敬父母,但是,在外面呢?做得又如何呢?

下面是一位老人写的乘车经历,想想,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整个车上人满满的,我只能站着。我突然注意到旁边有一位年长于我的老者。他满头白发,身子有点佝偻;我头发虽然不够白,但早已谢顶。如此两个老人站在车厢的过道上,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坐在两边的乘客,都像是没看到一样,没一个人起来让座。此时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没人给我让座,足见我还不老,但身边这样的一位长者,则无论如何也不该被忽视。我不禁有点悲哀,难道文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对于这位老人的感慨,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位老人的疑问?在学校里,很多同学之间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就能面红耳赤,甚至拳打脚踢,在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和家长一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问题,而是孩子吃亏了么,下次一定要还回来等等,致使老师的教诲化为乌有。在家中,何为“长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们真的不得不感叹难道文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么?为什么一个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会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是我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还是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如何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许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吧。

弟子规 出则弟读后感四: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第四篇:《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要融洽,对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这样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能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在这一部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间是这样,与其他同龄人交往时不也应该这样吗?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

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同学和我关系很好,我们两人互帮互助。但是有一天,数学老师叫我们判答题纸,而我们平均分配后剩下了一张,我们都想拿走那张纸,都想多帮着老师做点事。“这张归我了!”他说着就要伸出手去拿。“凭什么呀?”我心里想着。我有些生气地说:“这张是我的!”“还是给我吧!”“这张应该给我!”“凭什么给你呀?”“那你又凭什么拿?”我寸步不让地反驳。“说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开玩笑吧!给我。”“我拿我乐意!”“乐不乐意我不管,给我!”„„我们就这样吵了起来,我和他互不相让,彼此说对方的坏话,互相拿别人的东西,最后都挨了罚。之后我们互相不予理睬,一个月后,我们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结果重归于好,之前的所有纠葛都消失了。现在想一想,当时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读了《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我懂得了不仅要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使父母放心,对待朋友和同学也要这样。要想做到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就要做到长幼有序;要想做到与朋友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与同学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让。所以说做到悌道,就必须做到忍让和友爱。

第五篇:《弟子规》学习课程006出则弟之一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语言忍、忿自泯、解读《弟子规》

(六)出则弟之一:

《弟子规》在开篇总序部分就告诉我们首孝弟、次谨信、就是说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遵守孝道和弟道,毫无疑问“孝”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居首位,可是“弟”为什么也如此重要呢?“孝”和“弟”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弟道”曾经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关于如何履行弟道?《弟子规》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

今天要讲的是《弟子规》的第三部分,叫出则弟。什么叫出则弟?

出、就是指离开自己的小而言之房间,中而言之离开自己的家庭,大而言之离开自己的家族,换句话说要和别的人去交往,要进行某种社会交往,这叫出。

弟,当然我们知道原来的本意是指兄弟友爱,在第三部分开始《弟子规》就是这么几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为兄长对弟弟要友爱,而作为弟弟对兄长要恭敬,而兄弟和睦“孝”也就体现在其中了。

因为我们知道传统中国家族意识非常强,往往一个家族兄弟举族同居,不分炊的,换句话说共用一个厨房,而且这个兄弟不是说一母所生的兄弟,有的时候是同高祖,同曾祖,同祖,我们今天叫叔伯兄弟。整个家族是住在一起的,而如果整个家族维持一个大食堂,没有像每家每户有个小食堂,每家每户开点小灶,这是美德。如果你要分炊,一般人家都认为你们家庭不和睦了,每人打小九九,如果你要分家那是天大的事情,周围的人就会看着你这个家族有点怪,所以在中国古代是“聚族而居”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家族有几百口人住在一起,请问这样大规模的一种家族形态,这个家族怎么管理?我们现在都在讲;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大学里有MBA班,EMBA班,还有PMBA班,实际上我们应该回头看看中国传统当中怎么管理庞大的家族的,这里边有重大的智慧。

讲求“弟道”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无数庞大家族和顺、友爱的重大智慧,而对中国百姓传送千百年的《孔融让梨》,《赵孝争死》等故事也正是兄弟友爱履行弟道的重要典范。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家族里“弟道”究竟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又能够产生怎样巨大的作用呢?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叫“陈昉百犬”。有个叫陈昉的人,他家里有一百条狗,大家一听这不很奇怪?你在讲出则弟,讲人与人之间的弟道,怎么还带上狗了?这故事妙就妙在这里。

陈昉是宋朝人,这在宋朝的中国是一个倍受瞩目的大家庭,大家知道这个大家庭有几代人吗?13代人居住在一起,这可能是古代中国一个很高的记录。他们的祖先是“陈崇”,非常有名的人,德高望重,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孝”-“弟”就是要求家族子孙都得履行孝、弟。希望子子孙孙确守不疑,代代相传,这样他认为我这个陈氏家族啊!就能够绵延不绝,果然做到了。陈氏家族枝繁叶茂,每代都出贤人,都出非常好的人才,全家族上下一片吉祥、安宁、和顺、那么俗话说锅碗瓢盆都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人一多,口舌一多,是非就多,这个庞大的家族13代人,700口人从来不吵架,非常和睦,怎么做到的?我告诉大家,陈昉这个大家族里面他有一个厅,在村落的中间,700多口人同时吃饭,规定的,早饭、午饭、晚饭都是整个家族一起吃,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换上比较得体的衣服,干干净净、扶老携幼来到这个厅堂、彼此见了面分外亲切,相互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按照年龄按照尊卑辈分次第而坐,大人尽量按照辈分和大人坐在一块儿,小孩按照辈分和小孩坐在一块儿,只要全家人有一位在家,但是没有到场,陈家有个族规,“等”等,谁都不吃饭、700多个人,这样就形成一个什么?家族凝聚力。同时陈家的人没有不守时的到后来,为什么?我一个人来晚了,那么多长辈都不吃饭等着我,所以这是一个家规。吃饭的时候奉行一个规则,什么规则?“食不语”,所以鸦雀无声,吃好饭以后大家在相互聊聊天,一下又喧闹起来,有好多的时候及时的沟通,就免除了家族里面的误会,非常友爱。

跟狗有什么关系?妙就妙在这个700多人的大家族,大家想想吧!养了100多条狗,我们都说狗学主人样,对吧!咱们有句话,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狗,大家到马路上去看,我已经发现了,很多老人家养的狗,也比较慈祥好像,跟着老人家,很多非常漂亮的小姐,养的狗,基本上烫着头发,身上喷着香水,大家都可以看到,有些壮小伙养的狗,就跟狼一样。陈家有100多条狗,这100多条狗非常有意思,性格非常温顺,这些狗不大叫的,跟路上的野狗完全不一样,更妙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这100多条狗也是一块吃饭的,它看主人都这样,都在一个公共食堂吃饭,陈家的食堂外边,就是一个很长的槽,就像喂马的马食槽,100多条狗都在那儿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慢慢的这些狗居然也拖家带口地来,就是狗爷爷带着狗爸爸,狗爸爸带着狗孙子,排着队来,到这找到自己这一段槽,在那吃东西,吃完东西以后非常有规矩,辈分高的狗先走,辈分小的狗就在那玩,在那热闹,而每次吃饭开始前,有几条很威严的老狗,蹲在槽口清点狗数,他们家的狗很有意思,而有一次史料记载;出现了很感人的一幕,这就是《陈昉百犬》的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几条老狗,狗长辈看看,怎么一条狗没来啊?缺一条狗啊?所有的狗就趴在槽变谁都不吃饭,等着这条狗,原来有一条狗怎么了?家里洗澡,洗完澡以后不是耽误时间了吗?赶紧跑过来,这条狗很多人看到,居然还非常抱歉的跟大家摇尾巴,来晚了,还低着头和别的狗打招呼。

这个家族居然以家族的友爱影响到了家族所豢(huan)养的狗,这就叫陈昉百犬。在宋朝的时候,这个家庭美誉传遍全国。陈昉百犬就成为中国传统家族友爱履行孝道、弟道的一个典范,名垂千古。

“弟道”对于维护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和孝道一并被古人列为传统美德之首,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么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弟道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了呢?我们现代人,又应如何理解弟道呢?

当今的社会形态已经改变,中国,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区域,比如客家文化区域,还保存着一些大家族居住的情况,当然这个也已经不太多,我们现在都是小家庭居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以后,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越来越多,弟道也就越来越难以被今天的孩子们所理解,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这绝对不等于说弟道在现代社会当中没有意义,就彻底失去了价值,不是这样的,同样请大家不要忘记的,也是我们古人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什么意思?不就是弟道吗?弟道也正是我们讲的“泛爱众”泛爱众是什么?博爱,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博爱完全是西方的东西,不是这样的,最早有这样一个概念出现也是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只不过叫“泛爱众”如此而已,泛爱众、弟道、说到底就是一种博爱,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节,把这样的精神融合起来,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不和谐?还有一点,我们需要特别强调,我们也许认为“弟道”就是指兄弟友爱,就是兄弟之间才讲弟道,这个观点也是不妥当的,实际上兄弟姐妹之间,乃至妯娌之间也是要讲“弟道”的。只不过以兄弟之间先举一举,概括一下,实际上都要讲。

兄弟之间讲弟道的故事太多了,不必讲了,我来讲一个姐弟之间的故事,在唐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叫李勣(ji),他本名叫徐懋(mao)功,在唐朝乃至中国的历史上,这位李勣啊!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出将入相,位至三公,享尽人间融化,而且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三朝元老。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被朝廷倚(yi)为长城,后人,我们中国后来的历史学家,我们学者一直在研究李勣这个人为什么会那么成功?他这一辈子的人生之路,为什么走的那么好?我们就总结出来,除了大家知道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这个都不必说,有几点更重要的,第一、与友义,跟朋友之间,跟兄弟之间,非常讲“弟道”。他在瓦岗寨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结拜为兄弟。谁啊?“单雄信”这大家都知道,《隋唐演义》好汉之一,武德四年、洛阳被攻平了,也就是说洛阳被唐朝打下来了,当然“单雄信”也就被抓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李勣啊!就去和唐朝的皇帝讲;单雄信是好人,非常的骁(xiao)勇,我愿意拿我的官职来赎他的命,但是李世民没有同意,李勣说;那好,我不跟你说了,流着泪告退。这个时候单雄信还责怪李勣,“我早就知道你不办事,你就嘴上说说,什么兄弟义气啊?你根本就没有拼命救我”还错怪了李勣。李勣怎么回答的?大家知道吗?《资治通鉴-唐纪五》“吾不惜余生、与兄俱死、但即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呼?”

意思就是,我不惜余生,我愿意跟你兄弟一起死,但是两方面我没有办法死,一方面、我身以许国、我已经答应李世民来跟他来打天下的,我不能死,第二、如果我死了,兄弟、你的妻子、儿女谁来照顾啊?我们今天一听嘴皮子功夫啊!说说而已吗?李勣拿出刀,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交给单雄信。

《资治通鉴-唐纪五》“使此肉随兄为土,庶(shu)己不负昔誓也”这块肉陪着你兄弟埋到土里,因为单雄信要被杀了吗!这样我就不辜负当年我的誓言,这是李勣。李勣这个人他最为老百姓所知的一件事情是他如何对他的姐姐,到了李勣的万年,已经贵为仆射(pu ye)宰相了,他姐姐生病了,李勣以宰相至尊,亲自为他的姐姐熬粥,当他的老姐姐看到自己贵为宰相的弟弟每天为他煮粥的时候,而且有时候烧粥啊!李勣不是胡子长了吗?有时候还把胡子给烧了,姐姐说;《资治通鉴-唐纪十七》“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

意思是家里有的是仆人,有的是男仆女佣啊!你何必要这样累着自己呢?弟弟?

李勣回答说《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yi)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呼。”

他不是因为家里没有人,而是说姐姐啊!你老了!弟弟我也老了,就算我想经常为姐姐煮碗粥还能煮多少次啊?

这件事情要说小事呀!但是《资治通鉴》里边原原本本把它记录下来了,《资治通鉴》里惜墨如金啊!中国的正史用一个字都要掂掂分量,原原本本把这个故事记载在《资治通鉴》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这样弟道是个人品德啊!很重要的,有的时候和你的军功、跟你的丰功伟绩是相提并论的。我们把人伦道德看的很重的,所以《资治通鉴》里面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至于兄弟睦、孝在中、那就不必讲了,现在我们知道很多老人家,就在当代社会,不说古代、很多老人家有退休金,又不必子孙养着,有理疗保险,本来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了,为什么好多老人家有的时候晚年的情况不好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子女不和,兄弟不友爱,兄弟之间不讲“弟道”,家庭里边闹,老人家觉得心不安啊!看着自己的子孙后辈不放心啊!所以《弟子规》讲兄弟睦、孝在中。你兄弟和睦了就是孝了。换句话说;孝和弟它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对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弟。

弟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为古人往往把孝弟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弟”呢?接下里《弟子规》会告诉我们哪些履行弟道的具体要求呢?

从我们生活的经验来看,如果兄弟朋友之间不友爱、如果兄弟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有争端、往往是两个方面,一个钱财、一个言语、这两个是惹事的。为了一些钱财,为了一两句话,往往会导致不和,所以

《弟子规》说的非常明白;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大家都把财物看的轻一点,哪里还会有怨恨呢?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点,心里的不满,也就自然而然会消除,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话肯定是很绝对的,但是,在经济日益成为大家重要关注点的今天,由于财物方面的问题引起兄弟不和的例子恐怕实在是太多了,而中国传统是非常注意在兄弟之间的财物分配的,非常关注。在中国传统当中认为兄弟之间谦让是应该的,但是你如何谦让的更妙,这是有讲究的。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武,父亲早亡,剩下两个弟弟,兄弟仨,许武是哥哥。他对弟弟特别好,平时种地的时候哥哥种,俩个弟弟他不舍得让他们干农活,因为岁数还小,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为什么看着呢?多少学一点种地的本事,而晚上,大家想想这个哥哥许武种了一天的地,已经累的是不行了,但是晚上,他亲自教两个弟弟读书,如果两个弟弟调皮不听话,这个许武啊!也不舍得去责怪弟弟,绝对不责打弟弟,他就自己跑到自己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以此来感动两个年幼的弟弟,后来,大家看到,哎呀!这个许武很好吗?道德高尚,还有学问,我们知道汉朝的时候叫“举孝廉”(推举孝顺的人当官)汉朝还没有科举制度,是靠大家群众推荐,邻里都说这许武好,好人,国家要用,所以就举了孝廉。这个时候许武干了什么?谁都想不到,许武就把财产分成三份,把爸爸留给他的财产分成三份,自个儿拿了最好的一份,把最差的、破房子、瘦牛、烂犁最差的东西分给了两个弟弟,大家听到这里说,你是不是讲错了?这哪里是弟道啊!这简直是偷盗啊!老百姓也是这么看的,说你是伪君子,好啊!原来你就是为了当官,而为了骗去声誉,你做给我们看的啊!一旦你举了孝廉,有了当官的机会了,原形毕露啊你!许武就一直被别人这么骂,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两个弟弟的声望起来了,大家突然新发现许家三兄弟这两个弟弟拿了最烂的东西,也没跟哥哥闹翻,还是很感激哥哥,在他们小的时候种地养活他们,很感激哥哥每天晚上不辞劳累教他们读书,慢慢地两个弟弟的声望越来越高,大家觉得,许武我了看错了!看样子好的可是两个弟弟啊!于是,大家一致推举两个弟弟又举了孝廉,认为这是好人,到了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呢?许武跑到父亲的坟前嚎啕大哭,哭完回来,把家族所有的亲戚,包括邻里百姓召集到一起,把自己有的,原来有的最好的这份财产一分为二,分给两个弟弟,自己什么都不要,当时大家认为这是真正的弟道。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财产,而是在汉朝的社会氛围底下弟弟还小啊!你给他财产没用啊!但是你要给他一个良好的声誉能够让他尽快有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能够举孝廉,这是在中国古代关于弟道故事里边最奇怪的一个。

讲究“弟道”谦让二字最为关键,兄弟之间一旦能够做到相互礼让,财物轻,也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了,那么在处理财物的问题上,兄弟间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在中国传统当中是强调兄弟共财,兄弟之间要共同享有财物,不得计较,不要说你多吃了,我多占了,不要计较。

元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张闰,这个张家八代人不分炊,就说八代人都在一块吃饭,没有说各自做各自的饭,从来没有的,大家在一块吃,整个大家族100多口人,但是没有闲话,这个家里怎么干的?大家知道吗?白天男性该种地的种地,女性就在家里一块儿做女红,做好以后怎么办呢?男人出去打的猎,砍的柴,家里的女眷做的这种刺绣啊!做的鞋袜啊!全部同意放到一个仓库里,每个小家庭没有一点点私自收藏的东西,这个大家庭到后面到了什么地步大家知道吗?如果有个小孩哭了,饿了,马上就会有一个家族的妇女在哺乳期的,把这孩子抱过来喂奶,慢慢地,这家里的小孩子就分不清妈是谁?为什么呢?只要一哭就有一个妈妈抱过去喂奶了,又一哭,又一个妈妈抱过去,小孩子不知道谁是妈。大了以后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兄弟、妯娌、姑嫂、之间的感情啊?还有一点兄弟之间共有财物,分配的时候要公正,特别是家庭的族长,或者说我们主事的,当家的人要心里公平,绝对不能偏私。

明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郑濂,他家里也是七代同住,他家里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匾,叫“天下第一家”五个字。这五个字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被称作天下第一家,这个郑濂是一个当官的,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有这么一个家庭,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从来不吵架,大家开心的不得了,这个朱元璋有点想不通,就把郑濂召来,说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啊?启禀皇上,一千多口人,皇帝就问,你有什么治家的法则 啊?可以保证大家和睦相处啊?郑濂回答了,唉,皇上,也没有什么?就是不听闲话,不传闲话,言语就忍啊!不听,皇帝说;很高兴,很好很好,来,领赏,朱元璋要赏东西给郑濂,赏什么大家知道吗?这朱元璋够小气的,赏了俩梨,就给俩梨,那么郑濂家里一千多口人,弄俩梨,也没办法,但谁也不敢说皇帝赏的少,千恩万谢,谢恩,揣着俩梨就回去了。

两只梨虽然少,却是皇帝的赏赐,理应让全家每个人都享受到,但郑濂怎样做才能把这两只梨分给全家一千多口人呢?

郑濂回到家里举着两只梨,今儿皇帝赏了我俩梨,就两个,大家看清楚了啊!搬上一口大水缸,叫人打上一缸水,把梨捣碎了,泡在缸里,一千多口人每人喝一碗梨汤,这里面有没有梨味这谁也不知道啊!每人喝一碗,那么喝的人也很惨,就喝了一碗水,还得磕头谢恩,一千多个人磕半天,但是,大家知道,朱元璋啊看到了这一幕,他派的校尉看到了这一幕,回去禀告说佩服佩服,这个家长绝对没有私心,所以朱元璋一高兴,就封这一家为“天下第一家”。这在中国传统当中,都是确实存在的,大家别以为是笑话。在这个故事里边除了分梨分的很均匀,也不可能也不均匀,当然他也没有说,剩下的梨渣到底谁吃了?这没人管,那么这里边也提到了什么呢?不传闲话,在兄弟之间别传闲话,别传二姑娘什么说,三弟弟怎么说,不传,这就是什么?言语忍、忿自泯。言语忍、忿自泯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忍”忍字是什么?心上一把刀,跟难啊!我个人好多时候忍不了的,我这脾气比较躁,但是“忍”这个功夫是中国传统很强调的。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也很有名,叫张公艺。他家也比较狠,9代人同居,也是很和睦。也从来不吵架,唐高宗就想不明白,把张公艺给叫来,说你家9代都说你们家很和睦,你有什么秘诀吗?这张公艺可真绝,一般皇帝问你,那你肯定就回答,我们家努力做到以下三条,第一第二第三,张公艺没有,一句话不说,请皇上次笔墨和纸给我,皇帝一看,你还挺绝,还准备写报告啊!我也就问问你啊!没打算让你写报告,笔墨拿来,这位张先生非常逗,低着头在哪写,就不抬头,皇帝一看这什么意思?写半天,你有那么长的经验要交给我啊?呈上来,呈上来,张公艺呈上一看,满纸一个字“忍”,就这一个字,所以我们知道,忍这个功夫啊,实际上很难做,但是对家族来讲尤其对兄弟,对血亲,或者邻里啊!或者社会上结识的同事朋友之间,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忍基本上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忍是一个修身的功夫,你就是要修身,修得住。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语言忍、忿自泯、出则弟这个部分,当然讲的是出,就是离开自己的小家庭,离开自己的家族,离开自己从小生活和熟悉的环境,那么,出去以后,还有哪些礼节你要注意的?有哪些规矩你要确守的,请大家听下一讲。

下载弟子规 出则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弟子规 出则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弟子规》之出则悌有感

    读《弟子规》之出则悌有感 在学习这一段的时候,我们部长说出则悌,不只是在兄弟亲戚之间,在公司里,我们相互之间也要表现出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对一个......

    解读《弟子规》-出则悌(五篇范例)

    解读《弟子规》——出则悌 一、辩证地认识《弟子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如果没有规矩,早就陷入了崩溃。为什么中华文化可以传承数千年,即使外族来袭也依然无......

    弟子规出则悌1第一课时

    弟子规(1)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学习《弟子规》中的(1)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体会古文韵味。 2、看课件,初浅理解经文的意思。 3、结合......

    《弟子规-出则悌》逐字翻译注音(合集)

    《弟子规》逐字翻译注音 ([清]李毓秀原著,华静7811译注,2013-10-2) 《弟子规》的这个版本,不仅能帮助中小学生学会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而且能帮助他们加强古文素养。 chūzétì......

    弟子规

    《弟子规》串词上场:女童:在我还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背《弟子规》,大家都背的可好啦,可是,我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踏进小学的校门,老师还是让我们背《弟子规》,真不明白,这首儿......

    弟子规

    dì zǐ gui 弟 子 规 zǒng xù 【总 叙】 dì zǐ guÿ shâng rã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 弟 子 规 圣 人 训 首 孝 悌 次 谨 信 fàn ài zhîng ér qÿ......

    弟子规

    弟子规原文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

    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带拼音 dìzǐguī shèngrénxùn shǒuxiàotì cìjǐnxìn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fànàizhòng érqīnrén yǒuyúlì zéxuéwén 泛爱众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