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懂得写作顺序——《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教学案例
让学生懂得写作顺序
——《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每写一篇文章一定会进行精巧的构思,往往是先有一个想要表达的中心,在酝酿的过程中,作者往往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将自己要表达的中心表述的清楚明白。这时,他会搜取脑海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组合,有了内容,其文思都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刚接触写作不久,所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根本没又对写作顺序有太多的关注。为此,在教学《令人神往的日内瓦》一课时,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的教学。教学案例:
在学习课文中描写日内瓦湖四周的景色时,我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第2小节,把自己最想告诉朋友的景物用直线划出来。接着学生自由交流句子,我出示句子,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争着举手发言。当学生把所有的句子说完后,我和学生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标注出表示地点方位的词语。
紧接着,我表扬学生读得真好,读出了日内瓦的风光绮丽,都是一些聪明的孩子,问他们敢不敢接收挑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敢!”我清了清嗓子,对大家说:“还是这段话,你能将它按照先四周再中间的顺序再来说一说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根据我标注出来的方位,进行梳理,按先四周后中间的顺序轻声说了起来。
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没有把“湖畔”和“沿湖”的顺序排正确,经过点拨,第二位学生说对了。所以,我又告诉学生说:“其实,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止这一种,如果老师再变一变顺序,按照先中间再四周的顺序,你们还会说吗?”这一回,大家都会了,没有一个出错。看到学生出色的回答,我笑了,我乘热打铁,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写作的顺序,不能想到哪写到哪,不然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会让读者感觉你的思维是混乱的。瞧,这篇课文的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日内瓦湖的景色时,就是有顺序的。下面,就让我们模仿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一写黄浦江的美景吧。”说完,我出示句子:(1)黄浦江像一条彩带横穿申城。江中____________。江的东岸________________。江的西岸 ___________________。(按先中间再两岸的顺序说)
(2)黄浦江像一条彩带横穿申城。江中___________。江的东岸____________。江的西岸__________。(按先两岸再中间的顺序说)案例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进,我深刻地认识到: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截然分开。读可以促写,写可以带读。在教学《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时,我有对学生进行了写作顺序的指导。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两个小练习,清楚地明白了什么是写作顺序。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也明白了:只有按一定的写作顺序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条理,才会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最后,又让学生模仿课文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写一写黄浦江四周的景色,学以致用,事半功倍,加深理解,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果在总结的时候,告诉学生这种写作顺序的名称以及对其他的写作顺序加以梳理,我想对学生的帮助会更大。但是,不管怎样,读写结合,点滴渗透,在阅读教学中随机穿插作文教学,这样的作文指导方法结合了具体事例,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接受。众所周知,学生都知道作文要有顺序,但真正操作起来也并非易事。通过尝试,我觉得按以上的流程指导下来,比纯粹的作文指导效果肯定要好很多。
具体效果我认为有一下几点:1.范例引路,形象易懂;2.读写结合,避免枯燥乏味纯理论指导,也便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3.趣味讲解,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只要我坚持在课堂中不断地尝试,这样,肯定能让学生对深奥的、枯燥的写作知识有形象的理解,生动的记忆,也必定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记得牢,用得出,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第二篇:23_令人神往的日内瓦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绮、讷、略、鸽、畔、福、卵、供、签、订”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神往、绮丽、降临”词语的意思;能区别形近字并能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摘录文中喜爱的句子,并向同学推荐。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日内瓦是旅游胜地,也是重要的国际舞台。
2.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掩映、令人神往、风光绮丽、白雪皑皑”等词语。
2、文中优美的语句运用多种形式朗读且摘录。
3、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有关语句。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前往“世界之旅”的第二站——日内瓦。
2、板书课题:
23、令人神往的日内瓦
3、理解词语:令人神往 令人神往:让人向往。
4、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预设答案)(1)日内瓦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日内瓦不仅风光绮丽,而且是一座旅游胜地。
2、学习词语。
(1)抽读词语,每词两遍。“湛”是翘舌音。(2)理解词语:(找近义词方法)神往:向往 绮丽:美丽
降临:来临
3、质疑。(文中还有不理解的词语?)
4、轻声正确地读课文,找找文中哪里介绍了日内瓦的哪些景物? 日内瓦的景物有罗讷河、日内瓦湖、以及湖边的公园。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新词,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了词意,找到了文中日内瓦的几个景物。
2、复习所学的字词。
3、抽学号接力朗读课文。
课后习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写出下列词语意思。
神往()绮丽()降临()
3、读熟课文。
第三篇:教学反思论文-《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教学反思(共)
在每堂课的得失中成长
——《令人神往的日内瓦》教学反思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王子轶
新课改要求:教育要努力为学生服务,教学要时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作为一位刚步入工作岗位三个月的年轻教师,以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回想《令人神往的日内瓦》一课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合理,板块清晰,各板块教学时间安排较合理。
本课中,我一共设计了六大板块。第三板块和第五板块为重点板块,时间分配较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感受美景,描述美景。
2、教学重点突出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词语,本课的重点是会用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令人神往、白雪皑皑、旅游胜地”等词语的意思。这节课上,我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白雪皑皑”和“掩映其间”的意思,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学到许多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归纳概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知道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以成为“旅游胜地”等。
3、教学方法多样,注重拓展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获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并说说理由。我还注重不同朗读方式在这堂课的运用,包括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课文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没有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
注重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体现在第五板块。说话训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话可说,说话内容也有一定质量。此外,我由黄浦江美景引导上海人的美,号召小朋友在世博会即将召开的时候能够“精心保护”自己生活的城市,让上海也像日内瓦一样,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升华本课的情感。
4、媒体充分为教学服务,教师过渡自然。
我的多媒体课件帮助我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充分发挥了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日内瓦风光片的欣赏,让学生不但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还真正领略了日内瓦的风光,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直观形象的图片为我省去了好多琐碎的言语描述。句式的训练也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使学生看得更加全面。
整堂课的教学,我很重视过渡语的衔接,利用教师语言的魅力,把教学环节如一张网一般绵密的网罗起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归拢他们松散的学习劲头或鼓动他们进入学习的情境。使整堂课从头至尾都像在一首诗中、一段参观的旅途中。
二、不足之处
这节课总得说来还是上得比较顺利的,但经过认真总结反思后我发现了这堂课存在的一些不少问题。
1、板书位置处理失当,整体感不强
板书结构略显紧凑,“风光绮丽”、“旅游胜地”、“和平幸福”和“国际城市”应分别环绕在“和谐之美”四周,突出日内瓦之所以“令人神往”源于这座城市的“和谐之美”。但课堂处理时未能把位置安排好。而且由于教学过程节奏较块,板书书写略显粗糙,不够美观,以后还有待加强。
2、表扬方式比较单一
在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后,我的表扬方式略显单一,而且表扬和评价的明确性和个性化不够。在第三板块“品读课文,欣赏美景”,可以用一些诸如“你读得真棒,谁有信心挑战他,读得更棒?或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还想听到一些美妙的声音,谁愿意来?”等不同的激励方式,让朗读像登楼梯、爬高坡一样,一波比一波高,学生的愿意朗读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朗读的水平也一次比一次高。说话训练部分,虽然表扬方式有不同,但是表扬时没有说清楚学生的回答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这样就难以为其他同学提供引导和借鉴。我觉得教师应当充分明确地表扬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3、教师的话语略多,按部就班
由于一味地追求过渡语的完美,每一小步骤之间,我都会说上一段话,显得教师语言啰嗦。学生按着我的指示一步步学习下去,自己的东西没有。课堂生成的东西不多,教师的教学机智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整堂课大体上还是按预设的过程下来了。只有一个地方即处理板书“旅游胜地”时,在学生没有说到点的情况下,我灵活总结学生的说话内容并自然引出该板书。
4、朗读不充分,朗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够
本堂课中,我在第三板块设计了品读课文并说说理由这一环节。在欣赏美景时,学生朗读得不够多,不够充分。而且学生朗读之后我的指导不明确,没有注意到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提高建议,因而没有能在课堂上看出教师指导的成效和痕迹。
5、对教材内容挖掘还不够深入
这堂课按照我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为了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对于课文里一些有价值的、可以进一步挖掘的、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些内容没有展开讲。如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作者描写日内瓦湖的顺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也充分享受着和平的幸福”里的“也”字背后蕴涵的意思等。对于教学设计整体性、连续性和深度的兼顾,还有待提高。此外,对于日内瓦这座城市的补充介绍还不够。
此外,在总结学生发言“用一两句话说说日内瓦给你的印象”并引到课题题眼“令人神往”时,本来设置了让学生说说“令人神往也可以说是——令人向往”的环节,本意在于让学生回顾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方法,自然而不刻意,可惜在这堂课中遗漏了此环节。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可我相信,只要能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好好反思得失,钻研探索,进步总会在点滴中显现。
第四篇: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
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
新城学校孙尚刚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否都懂得去孝敬父母呢?从对许多学生的观察与了解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懂得去孝敬父母,养成的只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傲的品行。因此,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已成为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
现在的小学生对“孝敬父母”这一概念很模糊。在他们看来,父母供他们吃穿,供他们上学,抚养他们是天经地义、无可争辩的事,因而孝不孝敬父母是无所谓的。甚至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的父母时,表达出的竟是对父母的厌恶,原因是他向父母要零花钱时,父母亲不能给他钱。凡此种种迹象,只说明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那么,我们在对学生平时的教育中,怎么灌输这一思想,让学生懂得尊敬、孝敬父母呢?
首先,应该让学生深刻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叫周晓龙,对自己的父母常不屑一顾,对父母的话丝毫不听,父母亲对他是没有一点办法。在一次开学报名的间隙,我找到机会和这位学生谈心,了解到他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之后询问他,如果离开父母亲他会是什么样子?
他的衣、食、住、行,生活费用从哪里来?„„他低头不语。我告诉他,父母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如果不为他,他的爸爸不会很早去工地干那么重的活,不会衣服破了不去买新的,不会病了还坚持上班,母亲不会起早贪黑的种地,把自己累了一身病,到现在还直不起腰来。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解释,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才去拼命工作的。经过我的开导,周晓龙了解了父母亲的苦衷,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和父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由此可见,让学生认识理解父母的爱是孝敬父母的最好起点。
其次,区分清楚父母之爱不同于其他的爱。‘
父母之爱是永恒的,是无私的,这是和其他的爱的根本区别。父母会把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孩子,这是其他的爱不具备的。正是由于这种无私,让学生明白作为子女更应该回报父母之爱,这也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能够理解区分这两种爱,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父母之爱感到有一种内疚,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例如,在班会课上,可以让学生去谈一谈自己的父母,说一说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然后顺势引导,明白父母之爱是非常伟大的,是其他的爱所替代不了的。
再次,认识并区分父母之爱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父母
我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认识父母之爱后,讨论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回报父母。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好好学习就是对
父母的回报,有的说给父母洗衣服做饭就是回报,有的说长大了挣很多钱让父母好好生活就是回报等等。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父母之爱后能意识到孝敬父母,但怎样去孝敬呢?还需要去引导。应该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们带着孝心去做,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最后,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的意义。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在人类各种美好的品德中占据第一位。在我国古代就有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在当代更有捐肾救母的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表达着一个相同的意思,就是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只有孝敬父母,才会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尊重。反之,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可能去尊敬别人呢?一个学生只有从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做起,才会被人称赞,才会被人尊重,才会逐渐扩大他的影响,才会改变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说,孝敬父母,对每个人来讲,意义重大、不同凡响。
通过经常性的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懂得父母的用心,学会用“孝心”去孝敬父母,学生才会成熟起来,人格才会完善起来,道德品质才会提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会传承和发扬。
‘
第五篇:让学生懂得去感恩
让学生懂得去感恩
(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初级中学 安定区743027)
一 案例背景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习惯于索取,习惯于“说一不二”,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他们对父母要求多,分忧担待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考虑自己多,关心他人少;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导致孩子们“感恩”意识严重缺失,稍有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甚至以死相逼。面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面对一点点挫折,他们就那么轻易那么草率的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想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的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悲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他们,引导他们,继而唤醒他们已被一层层习惯与世故压在灵魂最深处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
二 具体案例
星期一上午,学校举办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报告会。伴随着凄美的音乐,主讲人王老师用他那深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表情,慢慢地将全场之人带入一个沉思的境界。听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孩子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任热泪流下自己的脸颊。报告会结束了,孩子们波动的情绪仍难以平息。见此情景,我立即布置了任务:咱们本周班会的主题就定为“感恩,我们要行动”,大家课外再多搜集一些有关“感恩”的故事,明天班会上要给全班同学展示。
第二天班会课,当我刚刚踏进教室的门槛,王乾东就跑过来:“老师,您看行吗?”我朝黑板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黑板中间是用黄色粉笔书写的醒目主题:“感恩,我们要行动”,周围是用彩色粉笔精心设计的板画,有太阳、有星星、有红花、有绿叶„„看着同学们激动的心情,我对上好这节课的信心更足了。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讲故事,悟人生,知感恩。
首先上台的是赵慧琴同学,他给大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比的美味啊。有一天,屋外下起大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用手语做起《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她站在雨中一遍又一遍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教室里寂然无声,孩子们沉默了,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忽然,我听到嘤嘤的哭声,一些女生已趴在桌子上抽泣,大多数同学低下了头。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不要因为你在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踏伤那颗爱你的心。你知道吗?你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却是父母一生等待的内容。”
接着我给孩子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放寒假回家。那天他乘坐的火车将于下午到达A市, 然后转乘开往他家所在B县城的班车, 估计晚上7点之前就可以赶回家。临行前,他的母亲在电话里千遍万遍地叮嘱:“路上小心,等你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车行不久 ,窗外就开始飘雪 ,气温也骤然下降。火车到了A市,他下车的时候 ,地上的积雪即将淹没膝盖,几乎所有开往B县的班车都停驶了。万般无奈之下,他拨通了A市一个同学的电话,几分钟后 ,同学把他接走。在路上,同学说,给家里打个电话吧,他犹豫了一下,想着电话卡上的钱刚刚打完 ,附近的电话亭也因天气的缘故早早地关了门,就说:“算了吧,反正明天就回去了”。电话终是没打。就在那晚 ,一辆开往B县的班车因风雪和超载,在距B县20公里的地方翻入河里, 其中18人死亡,5名重伤。这些人大都是外地求学归来的学生,不幸的消息,马上传遍B县的角角落落,他的父亲很快听到噩耗,顶风冒雪立即赶往出事地点,风狂雪骤 ,父亲终于一步步挪到出事的地点,看到残留在桥栏上的血迹已经凝固,他断定那凝固的血迹中定有自己孩子的气息,昏倒在冰天雪地里。后来,妹妹告诉他,那一夜母亲燃了12柱香,对着神像跪了整整一夜,也祈祷了一夜。母亲的白发就从那夜开始出现的„„
“听完故事,我想对大家说 ,打一个电话,道一声平安,就足已安慰那两双盛满关爱和担忧的眼睛。请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此后,还有几个学生讲了“洗脚”、“寻人启事”等内容鲜活、生动感人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将大家带入了沉思。
第二个环节:做游戏,答问题,懂感恩。我设计的游戏是这样的:
第一步,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按①②③的顺序写出自己最想感谢的人(①为最想感谢的人,②次之,③再次之),并写出想感谢他们的原因。
第二步,请回答“为什么要把他放在这一个位置?”
第三步,请回答“如果③这个人不存在了,你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改变呢?如果②呢?如果①呢?” 第四步,请你如实回答下面的问题。1.你父母亲的生日各在几月几日? 2.你父母亲的体重各是多少千克? 3.你父母亲的身高各是多少厘米? 4.你父母亲各穿多少尺码的鞋? 5.你父母亲最喜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6.你父母亲最喜欢的食物分别是什么? 7.你父母亲最喜欢的日常消遣活动分别是什么? 8.你父母亲喜欢做的运动是分别是什么? 9.你妈妈经常用来教育你的口头禅是分别是什么?
(请把答案写在一张纸上,带回家让你父母给你评分。如答对6题以下,请你以后多与父母沟通。)
大家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议论纷纷。经过统计,孩子们最想感谢的人是父母,其次是老师,再次是朋友。
张博同学说:“如果没有父母,我们根本不存在;如果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如果没有朋友,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了很多乐趣。”
我说:“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尤其是身边的人,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并感谢他们。”
第三个环节:谈体会,发倡议,施感恩。
“现在,大家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想法,可以尽情的说,尽情的写,尽情的唱,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呢?”我说道。
孩子们有的在相互交流,有的在本子上写着什么,还有的哼起了《感恩的心》。
张亚红说道:“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现在我能给予父母的并不多。我想,只有好好学习才是能给他们的惟一的回报,取得优异成绩是能给他们的最好的精神慰藉。看到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父母才会感到他们的付出值得,他们的辛苦没有白废。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此刻做起,让父母感到丝丝温暖,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张潘写道:“我揩一把泪水,串成感恩的珍珠。对父母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我生命,让我健康成长;对师长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我教诲,让我抛却愚昧,懂得思考;对弟弟心存感恩,因为他让我在这世上不再孤单,让我知道有人与我血脉相连;对朋友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友爱,让我在寂寞无助时可以倾诉和依赖„„”
这时,班长站起来提议,我们应该发一个倡议,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来珍惜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酝酿倡议书的内容。有的说:“作为学生,首先要勤奋刻苦,学业有成,才能力报答父母,社会和国家。”有的说:“我们是依靠父母给予经济来源的消费阶层,应体谅父母的艰辛,尊重父母的劳动,要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做到不浪费,不乱花钱。”有的说:“我们要关心体贴父母,并试着主动接近父母。生活中难免与父母有一定的摩擦,当意见有分歧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有的说:“我们要珍惜自己和同学相处的每分每秒,不要因为自己的鲁莽和任性给对方造成伤害。”„„
一份倡议书很快写成,我让大家课后在上面签名。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在心中培植感恩的思想吧,因为只有心存感恩,我们才能够拥有快乐,才能够享受到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共唱《感恩的心》。感恩,我们在行动!感恩,我们一定要行动!”
教室里已唱起《感恩的心》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一缕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暖洋洋的。我不禁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之中。伴着悦耳的歌声,我环顾教室,几十双明亮的眼睛正对着我微笑。
三 案例分析及对策
(一)认知---识恩是基础
通过开展班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如讲述感恩故事,搜集感恩名言,收听感恩新闻等到一系列活动,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提高对感恩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提高感恩意识的目的。
(二)情感---知恩是内化 通过反思在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感恩日记,反思回味有恩于己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还可以通过学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爱的奉献》、《父亲》、《母亲》等歌曲,诗歌朗诵《父母爱》、《爱》等,排练课本剧《爱在我们身边》等活动,教育学生在得到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去回报爱,给予爱,并感受生命因为有爱而美好,生活因为有爱而幸福。
(三)实践---施恩是途径
通过与家长联合,激发学生将感恩意识和感恩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在生活中尽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感恩行为发生的环境。如要求学生写完家庭作业主动递给父母检查;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他们劳累时,端上一杯热茶;在他们失落时,说上一句安慰的话语,父母要给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老师也要多表扬体悟父母哺育和培养之恩的学生。这样的教育会迎来学生心灵的震憾、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回报,感恩的种子由此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激励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鞭策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恩人、回馈社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亲朋的帮助。
有了关爱和感恩的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