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专升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The essa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 学 时:32学时 总 学 分:2分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中文本科(专升本)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性质、地位: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一个深化和进一步研究性学习。
任务:① 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些重要文学现象与文学专题。
② 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运用中外文艺理论,对文学思潮、一些重要文学创作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③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④ 引导学生了解重要的文学现象与重要作家的创作实践,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老师及学生能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文学史知识及其相关文学理论知识,来正确评价一些文学专题,要求老师与学生能不断吸取当前学术的前沿成果,使课堂学习讨论具有学术性、系统性和学术前沿性。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
本课程先修课程: 无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讲:鲁迅研究专题
1.鲁迅的代表小说的深入了解;
2.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等代表作品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重点: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等代表作品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难点:对鲁迅《狂人日记》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学时安排:4学时。
第二讲:“新感觉小说”研究
1.“新感觉小说”产生的背景、特点; 2.“新感觉小说”论争的时代意义; 3.“新感觉小说”的变异与发展。4.施蛰存小说创作研究
重点:“新感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新感觉小说”论争的时代意义;施蛰存小说创作研究。
难点:“新感觉小说”的变异,施蛰存小说创作研究。学时安排:4学时。第三讲:郭沫若的诗歌研究
1.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 2.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特色;
3.郭沫若诗歌创作在新诗创作中的意义及价值。
重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特色;郭沫若诗歌创作在新诗创作中的意义及价值。难点:郭沫若诗歌创作在新诗创作中的意义及价值。课时安排:2课时 第四讲:张爱玲小说创作研究
1.张爱玲小说的审美世界;
2.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与其文体意义; 重点: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与其文体意义; 难点: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与其文体意义。学时安排:4课时。第五讲:女性文学研究
1.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2.王安忆、铁凝的女性文学创作; 3.女性诗歌的创作特色; 4.林白、陈染等人的创作。5.宗璞的小说创作
重点: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宗璞、王安忆、铁凝等人的女性文学创作。难点:宗璞、林白、陈染小说中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学时安排:10学时。
第六讲:平民文学 1.平民文学的创作背景; 2.平民文学的创作特色;
3.平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研究。
重点:平民文学的创作特色;平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研究。难点:平民文学的创作特色。学时安排:4学时。第七讲 王朔与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的兴起、发展与特征; 2.王朔小说创作的意义。
重点:如何看待王朔现象;如何评价王朔“调侃语言”。难点:王朔的“调侃语言”。学时安排:4学时。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文学史料、文学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学理论,通过阅读、讨论的形式来老师的引导下对文学专题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学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2、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以学生阅读自学、课堂讨论为主,以老师的课堂引导讲解为辅。
六、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与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文学大家的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准确把握与评判。
2、考核形式:
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查结合形式,采用100分制,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
3、主要考核内容: 第一讲:鲁迅研究专题
1.鲁迅的代表小说的深入了解;
2.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等代表作品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
重点: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等代表作品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难点:对鲁迅《狂人日记》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第二讲:“新感觉小说”研究
1.“新感觉小说”产生的背景、特点; 2.“新感觉小说”论争的时代意义; 3.“新感觉小说”的变异与发展。4.施蛰存小说创作研究
重点:“新感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新感觉小说”论争的时代意义;施蛰存小说创作研究。
难点:“新感觉小说”的变异,施蛰存小说创作研究。第三讲:郭沫若的诗歌研究
4.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 5.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特色;
6.郭沫若诗歌创作在新诗创作中的意义及价值。
重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特色;郭沫若诗歌创作在新诗创作中的意义及价值。难点:郭沫若诗歌创作在新诗创作中的意义及价值。第四讲:张爱玲小说创作研究
1.张爱玲小说的审美世界;
2.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与其文体意义; 重点: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与其文体意义; 难点: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与其文体意义。第五讲:女性文学研究
1.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2.王安忆、铁凝的女性文学创作; 3.女性诗歌的创作特色; 4.林白、陈染等人的创作。5.宗璞的小说创作
重点: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宗璞、王安忆、铁凝等人的女性文学创作。难点:宗璞、林白、陈染小说中的独特的女性意识。第六讲:平民文学
4.平民文学的创作背景;
5.平民文学的创作特色;
6.平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研究。
重点:平民文学的创作特色;平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研究。难点:平民文学的创作特色。第七讲 王朔与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的兴起、发展与特征; 2.王朔小说创作的意义。
重点:如何看待王朔现象;如何评价王朔“调侃语言”。难点:王朔的“调侃语言”。
4、考核题型:阅读分析题、论述题或写一篇小论文。
5、成绩评定:
该门功课采用100分制,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
八、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无
参考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温儒敏 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执笔人:
审核人:
(盖章)
2015年 9月 10 日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含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位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人文教育、文秘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认识文学现象和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及时吸取当前学术界的前沿成果,使授课有重点、有针对性,并带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为学生毕业论文和专业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系统梳理中国文学1917年至1949年的流变史,深入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分为上编(1917-1927)、中编(1927-1937)和下编(1938-1949)两部分,重点评述分析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重新检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重评三个年代的文学。注重从文学本体出发,注重反映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五)课程学时学分
教学总学时为60,学分为3,课程训练学时为10,观看录像片为10学时。(六)教学手段和方法
1.讲授法。这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2.观摩录相。主要是观看名家名片;
3.讨论。可结合当代文坛发展的态势,组织有关作家作品问题的专题讨论。每期可举行3-4次。
4.部分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进行研究训练。5.进行多媒体教学,争取多媒体教学率达40%-50%。
6.改革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现考试的多样化,将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谢昭新、吴尚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刘增杰等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谢昭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教学大纲
绪论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该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
一、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对现代性的追求
四、对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理解
五、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六、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七、中国现代文学的缺陷及不足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共21学时)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动因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过程 第三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五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六节 20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七节 五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从思想、艺术、人物等方面把握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评价;了解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生平与前期思想
第二节《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 说不尽的《阿Q正传》 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五节 鲁迅后期的思想与活动
第六节 鲁迅的杂文
第七节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主要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祝福》、《药》、《示众》、《秋夜》、《死火》、《腊叶》、《阿长与山海经》、《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这个与那个》、《记念刘和珍君》、《二丑艺术》、《现代史》、《拿来主义》、《说“面子”》、《铸剑》、《补天》、《理水》
第三章 小说(一)(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考察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
第一节 “五四”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冰心、王统照等人的问题小说创作 第三节 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郁达夫等人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第五节 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普罗小说
第六节 “五四” 时期现代小说确立初期的特点
主要作品:《超人》、《菊英的出嫁》、《海滨故人》、《拜堂》、《潘先生在难中》、《赌徒吉顺》、《黄金》、《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第四章 郭沫若(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女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认识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美学主张
第二节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奠基作——《女神》 第三节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第四节 早期剧作与小说
主要作品:《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地球,我的母亲》、《天上的市街》、《夕暮》
第五章 新诗(一)(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依照新诗诞生和发展的时序,了解白话新诗初创之后的变迁和新诗的多样形态及代表诗人。了解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和审美追求,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五四”新诗运动
第二节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921年前)第三节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1921年以后)第四节 闻一多、徐志摩与前期新月诗派(1921年以后)第五节 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 第六节 蒋光慈与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主要作品:《蝴蝶》、《人力车夫》、《月夜》、《叫我如何不想她》、《伊底眼》、《繁星》、《春水》、《我是一条小河》、《蛇》、《十四行集》、《太阳吟》、《发现》、《洗衣歌》、《死水》、《相遇已成过去》、《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偶然》、《沪杭车中》、《采莲曲》、《弃妇》
第六章 散文(一)(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五四时期各类散文风格特点,重点掌握语丝社、周作人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貌。
第一节 “五四”时期散文兴起概况及原因 第二节 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第三节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第五节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第六节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主要作品:《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碰伤》、《寄小读者》、《往事》(二之三)、《背影》、《荷塘月色》、《儿女》、《故都的秋》
第七章 戏剧(一)(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话剧移植、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知识,重点掌握春柳社、文明新戏、爱美剧、南国社等在现代话剧史中的价值与位置,把握丁西林、田汉早期剧作的特色。
第一节 “五四”以前的话剧运动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话剧运动 第三节 “五四”以后的话剧运动 第四节 “五四”前后的话剧创作
主要作品:《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压迫》、《一只马蜂》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共27课时)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了解30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及其得失,把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的成立 第二节 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
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九章 小说
(二)(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了解本时期小说风格特征的多样性,重点掌握东北作家群及其萧红、“革命的罗曼蒂克”现象与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等群体及代表者的艺术追求与风格。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主要作品:《为了奴隶的母亲》、《丰收》、《莎菲女士的日记》、《山峡中》、《桃园》、《梅雨之夕》、《春阳》、《石秀》、《呼兰河传》
第十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其创作特色,把握《蚀》三部曲及茅盾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与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创作成就,掌握文学史对茅盾的评价。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主要作品:《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第十一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注重从人物形象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解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等小说。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五节 老舍小说的总体风格及其影响
主要作品:《骆驼样子》、《月牙儿》、《断魂枪》 第十二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巴金前后两个时期的创作概况,重点把握《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觉新、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家》——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
主要作品:《家》、《春》、《秋》、《憩园》、《寒夜》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重点理解作家创造的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的文学及文化意义,分析《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体会沈从文式的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和文体追求。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三节 中篇小说《边城》 第四节 长篇小说《长河》
第五节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特色
主要作品:《边城》、《月下小景》、《萧萧》、《八骏图》、《丈夫》
第十四章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大河小说和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第一节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李劼人 第二节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第三节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色
主要作品:《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第十五章 新诗(二)(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握本时期诗歌两种创作倾向:中国诗歌会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则追求“纯诗”与“现代性”。了解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其诗象征、意象及节奏处理等方面的特色。
第一节 殷夫及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政治抒情诗创作 第二节 臧克家、田间等新诗人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第三节 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主要作品:《别了,哥哥》、《老马》、《难民》、《一朵野花》、《雨巷》、《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断章》、《预言》、《十二月十九日夜》、《别丢掉》
第十六章 散文(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散文,可偏重知识性的了解。因为有些作家的创作贯通几个阶段,也可以和前两个十年的散文联结起来讨论,更能获得整体感。与前两个十年比,这一时期虽然历经战乱,散文创作的成绩依然丰硕,且报告文学、杂文与抒情文各式文体的创作都有较成熟的水准。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 第二节 “论语派”及其小品文
第三节 抒情散文的创新和随笔、游记、报告文学
主要作品:《独语》、《鹰之歌》、《我的戒烟》、《秋天的况味》
第十七章 曹禺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深入探讨曹禺《雷雨》、《日出》等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以及每一部剧在现实人生、人性开掘与戏剧形式上的试验与创造。学习这一章,应放开思路,除了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会如何评析话剧艺术,还可以引发对经典性作品多角度阐释的尝试。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命运悲剧——《雷雨》 第三节 《日出》《原野》及其他 第四节 中外戏剧艺术的融汇与超越 主要作品:《雷雨》、《日出》、《原野》
第十八章 戏剧
(二)(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戏剧运动的概貌,抓住创作潮流的演变,并尽可能与此前、此后不同阶段的戏剧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以获得整体的史的印象。
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 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新剧作 第三节 夏衍和李健吾的剧作
主要作品:《上海屋檐下》、《这不过是春天》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共15课时)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发展状况,注意其“分割并存”状态,除了掌握三种不同区域文学的异同概貌,也要了解本时期不同阶段文学主潮的变化,重点掌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本时期文学论争概况。
第一节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节 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演变 第三节 解放区文艺思潮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第五节 40年代的文艺论争
第二十章 小说
(三)(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的小说。一方面要注意到不同区域的小说各自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地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看到彼此间的渗透与影响,了解其 创作的美学品格;还要关注本时期中长篇小说的成熟与繁荣,重点掌握钱钟书、张爱玲、路翎等人的创作风貌。重点落在钱钟书的《围城》上。应着重了解这部讽喻小说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讽刺类作品有何不同。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茅盾、巴金、路翎等人与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 第三节 张爱玲、钱钟书及各沦陷区作家的创作 第四节 赵树理、丁玲及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围城》、《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芦花荡》、《荷花淀》、《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第二十一章 新诗
(三)(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战争时期诗坛的时代特征与变化,把握几个主要的诗派与代表性诗人。了解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重点掌握艾青诗歌的美学风貌,以便更好地理解艾青在诗歌史上的意义。
第一节 抗战时期诗歌的发展趋向 第二节 艾青的诗歌 第三节 胡风及七月派诗人
第四节 西南联大诗人群及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
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复活的土地》、《手推车》、《义勇军》、《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
第二十二章 散文
(三)(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40年代散文各式文体创作的概况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 第二节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主要作品: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冯至《一个消失了的山村》、张爱玲《公 寓生活记趣》、《爱》、沙汀《随军散记》、梁实秋《雅舍小品》
第二十三章 戏剧
(三)(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的戏剧,内容庞杂,学习时偏重对戏剧运动史的知识性了解,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剧作的评析,也主要作为一种“现象”,纳入到对戏剧史的了解中。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第二节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主要作品:《升官图》、《白毛女》
第二十四章 台湾文学(自学)12
第三篇:专升本现代文学模拟试题(2010版)
□单选题
1.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15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1年 2.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A、1915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5年 3.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原话是
A、以人的生活为材料的文字
B、视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文字
C、合乎礼教道德的生活的文字
D、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4.后期转向宣传和倡导革命文学的社团是
A、文研会
B、创造社
C、新月社
D、沉钟社
5.胡适的《终身大事》是
A、短篇小说
B、杂感
C、独幕剧
D、诗歌
6.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是
A、胡适的《尝试集》
B、周作人的《小河》
C、郭沫若的《女神》
D、湖畔诗人的《湖畔》 7.《女神》中的多数诗篇写于
A、“五四”前夕 B、“五四”高潮时期 C、“五四”退潮时期 D、大革命时期
8.历史题材作品中,掺进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具有古今杂糅艺术特色的作品是A、鲁迅的《故事新编》
B、郭沫若的《屈原》
C、郁达夫的《采石矶》
D、冯至的《伍子胥》 9.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 A、抒情散文集
B、回忆性叙事散文集
C、传记
D、杂文集
10.陈士成是鲁迅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白光》
B、《幸福的家庭》
C、《孤独者》
D、《在酒楼上》
11.爱姑这个女性形象出自于: A、《祝福》
B、《伤逝》
C、《**》
D、《离婚》 12.着力于刻画吕纬甫这一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是 A、《在酒楼上》 B、《伤逝》
C、《孤独者》
D、《明天》
13.下列能概括鲁迅杂文主要思想内容的是
A、对帝国主义的抨击
B、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揭露
C、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D、歌颂人民革命
14.1928年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的两方主要是
A、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
B、创造社——太阳社
C、太阳社——新月社
D、左联——“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15.“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这是左联在和梁实秋论战中的一段话。说这话的是:A、周扬
B、鲁迅
C、胡风
D、冯乃超
16.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是: A、沉钟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狂飙社
17.对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进行批判,最有力的新文学社团是
A、文学研究会
B、语丝社
C、创造社
D、新青年社
18.在发刊词中提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复古主义流派是:
A、甲寅派
B、学衡派
C、现代评论派
D、国粹派
19.受易卜生“问题剧”影响较多,并由充满矛盾是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而产生了:A、乡土文学 B、都市文学 C、问题小说 D、女性文学 20.诗集《十四行集》的作者是
A、李金发
B、徐志摩
C、冯文炳
D、冯至 21.下列属于冰心的小诗集是
A、《斯人独憔悴》《超人》
B、《分》《繁星》
C、《春水》《繁星》
D、《分》《寄小读者》
22.“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戏剧界提出“爱美剧”,也即
A、爱情戏剧 B、唯美戏剧 C、职业戏剧 D、业余、非营业的戏剧
23.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的三部作品是
A、《幻灭》《彷徨》《追求》 B、《呐喊》《动摇》《追求》 C、《幻灭》《动摇》《新生》 D、《幻灭》《动摇》《追求》 24.《月牙儿》的主要思想内容是
A、母亲沦为娼妓的悲惨命运
B、母女两人的悲剧遭遇
C、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
D、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 25.老舍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小说是
A、《正红旗下》 B、《骆驼祥子》 C、《四世同堂》
D、《断魂枪》
26.巴金的小说《新生》、《灭亡》主要表现了
A、异域生活
B、旧式家庭的罪恶
C、对青年革命道路和社会革命的探索
D、时代青年的爱情生活
27.属于小说巴金《家》中的一组女性形象是
A、梅、瑞珏、愫芳
B、鸣凤、梅、曾树生
C、梅、鸣凤、瑞珏
D、鸣凤、愫芳、瑞珏 28.以下不是沈从文散文集的是
A、《边城》
B、《湘西》
C、《湘行散记》
D、《从文自传》
29.何其芳《画梦录》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A、幽默、闲适、平和冲淡
B、独语的情调、复合的意象、奇幻的想象
C、匕首投枪之战斗性与冷嘲热讽的结合D、现代主义手法和杂文手法的结合
30.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
A、柔石、殷夫、洪灵菲、胡也频、冯铿
B、柔石、殷夫、潘漠华、李伟森、冯铿C、柔石、殷夫、李伟森、胡也频、冯铿
D、柔石、殷夫、应修人、胡也频、冯铿
31.《包氏父子》的作者是
A、沙汀 B、艾芜 C、张天翼 D、李劼人
32.符合萧红《呼兰河传》的完整、准确的判断是
A、爱情小说
B、抗战小说
C、“问题小说”
D、回忆、自传性小说
33.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代背景是
A、解放战争时期
B、抗日抗日战争时期
C、大革命时期
D、建国初期 34.30年代初,《水》、《田家冲》被称为一种“新的小说的诞生”,其作者是
A、蒋光慈
B、沙汀
C、丁玲
D、萧红
35.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
A、《雷雨》
B、《北京人》
C、《原野》
D、《家》
36.剧本《赵阎王》的作者是
A、田汉
B、洪深
C、曹禺
D、夏衍
37.标志着夏衍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品是
A、《赛金花》
B、《秋瑾》
C、《上海屋檐下》
D、《法西斯细菌》 38.师陀的《果园城记》是
A、散文集
B、短篇小说集
C、中篇小说
D、长篇小说 39.“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B、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D、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学
40.穆旦诗所表现的“自我”的特点是
A、夸饰
B、浪漫多情
C、感伤、自怨
D、分裂、痛苦
41.《财主底儿女们》的作者是
A、钱钟书
B、李劼人
C、路翎
D、沙汀
42.《李有才板话》中的阎恒元是一个
A、先进农民
B、革命干部
C、落后农民
D、地主
43.《漳河水》的题材是
A、解放区的妇女解放
B、北方乡村的农民暴动
C、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D、抗战时期的工人斗争
44.下列不符合《白毛女》创作情况的一项是
A、根据民间故事加工改编
B、阮章竞、丁毅执笔
C、贺敬之、丁毅执笔
D、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 45.郭全海这个人物出自于
A、《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B、《荷花淀》 C、《暴风骤雨》 D、《邪不压正》 □多选题
1.下列文章出自胡适之手的有:A、《文学革命论》
B、《谈新诗》
C、《文学改良刍议》
D、《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E、《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2.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其中有
A、须言之有物
B、不模仿古人
C、不讲求押韵
D、不用典 E、不避俗字俗语
3.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包括:A、国民文学
B、写实文学
C、古典文学
D、社会文学 E、贵族文学
4.有关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的说法正确的有:A、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B、以人道主义为本
C、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D、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 E、怀着悲哀或愤怒,描写非人的生活
5.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有
A、吴宓
B、梅光迪
C、章士钊
D、林纾
E、胡先骕
6.下列均属于创造社的作家有
A、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B、田汉、郁达夫、成仿吾
C、郭沫若、张资平、冯至
D、郭沫若、田汉、张资平E、郁达夫、许地山、田汉
7.语丝社的主要成员有
A、朱自清
B、钱玄同
C、周作人
D、鲁迅 E、林语堂 8.《彷徨》中探索妇女解放道路的作品有:A、《在酒楼上》
B、《祝福》
C、《离婚》
D、《伤逝》 E、《幸福的家庭》
9.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浪漫主义的三个主要因素是
A、异域色彩
B、感伤色彩
C、宗教氛围
D、爱情线索 E、自叙传写法
10.下列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作家有
A、彭家煌
B、许地山
C、鲁彦
D、许杰
E、台静农
11.“小诗”派的作者有
A、冰心
B、徐志摩
C、朱自清
D、徐玉诺
E、宗白华 12.属于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有
A、京派
B、论语派
C、左联
D、后期新月派
E、第三种人
13.下列属于田汉创作的剧本有
A、《五奎桥》
B、《家》
C、《丽人行》
D、《回春之曲》 E、《南归》
14.下列属于老舍的作品有
A、《月牙儿》
B、《华威先生》
C、《离婚》
D、《雷雨前》
E、《幻灭》
15.吴荪甫的性格特点有
A、果断刚强
B、自信冒险
C、残忍凶狠
D、外强中干
E、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
16.下列作家中不属于社会剖析派的有
A、施蛰存
B、废名
C、茅盾
D、沙汀
E、萧乾
17.觉新的性格特点有
A、懦弱妥协
B、敏感多情
C、封建家庭观念强烈
D、有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E、敢于反抗封建家庭秩序
18.下列属于京派的作家是
A、废名
B、萧乾
C、艾芜
D、沙汀
E、沈从文 19.李劼人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有
A、《死水微澜》
B、《暴风雨前》
C、《将军底头》
D、《梅雨之夕》
E、《大波》 20.萧红的小说有
A、《生死场》
B、《八月的乡村》
C、《科尔沁旗草原》
D、《马伯乐》
E、《呼兰河传》
2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A、专横暴戾
B、虚假伪善
C、对侍萍的感情有其真实性
D、残忍
E、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
22.《日出》中的人物
A、黄省三
B、仇虎
C、方达生
D、潘月亭
E、李石清 23.夏衍的剧作有
A、《岁寒图》
B、《上海屋檐下》
C、《心防》
D、《升官图》 E、《法西斯细菌》 24.下列属于“九叶”派诗人的有
A、辛笛
B、胡风
C、郑敏
D、冀汸 E、袁可嘉 25.《漳河水》中的三位农村妇女是
A、荷荷
B、紫金英
C、苓苓 D、吴召儿
E、水生嫂
□ 填空题:
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
》,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
》,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2.胡适在纲领性的《
》中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概括为()。
3.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的八首白话诗,可说是现代文学史最早出现的现代新诗;而1920年3月出版的胡适的《
》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新诗集。4.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
”栏目,专门刊发杂文。
5.“
”派于20年代中期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对立,代表作家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6.新文学的第一个新诗刊物是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新诗社”的名义创办的《
》月刊。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四人,他们于1922年4月出版了诗歌合集《
》。8.鲁迅的散文诗集是《
》;散文集是《
》。
9.《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
”。10.《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于《
》杂志。
11.“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这段话出自小说《
》。
12.“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一句话出自鲁迅小说《
》的主人公之口。
13.1919年下半年,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
》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14.王统照早年提倡“爱”与“美”的哲学,短篇小说《
》、《微笑》是这方面的代表。后来创作的《
》、《沉船》等则显示了关注现实的倾向。
15.写于1921年的《
》是郁达夫的成名作。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为当时的文坛所注目。
16.20年代反映教育界与小市民灰色生活的最主要的小说家是()。17.《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18.何彬是冰心小说《
》中的主人公。
19.尚洁是许地山代表作《
》中的女主人公。20.《
》(1925)是许地山唯一的一部散文集。
21.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的概念,以此提倡富于艺术性的叙事、抒情散文。22.1907年2月,春柳社成立。他们所要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
”。23.1921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民众剧社,同时出版《戏剧》月刊,同年又成立了()。这标志着进入话剧的建设与实践的新阶段。24.()于20世纪20年代初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作品,被视为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
25.夏衍的《
》被公认为是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26.()是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有诗集《
》、《
》,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27.《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的散文佳品。28.朱自清写于30、40年代的游记《
》、《
》成熟自然,在读者中有较大反响。
29.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有四本诗集:《
》、《
》、《
》、《
》。30.《古潭的声音》的作者是()。
31.文学批评家刘西渭在30年代出版的著名批评论文集是《
》。3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有《
》、《
》、《
》。33.茅盾的《蚀》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
》、《
》和《
》。
34.茅盾小说《
》中的林老板是一个熟谙生意经的老实本分的小商人。35.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中最具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36.巴金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以旧家庭没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春》、《秋》之外,还有《
》。
37.1933年,曹禺在清华大学念书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
》的创作。它是“五四”后出现的第一部多幕话剧,也是曹禺的成名之作。
38.曹禺的剧作《
》描写上层社会的大家庭,进行家庭伦理的批判;《
》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代大都市为背景,进行社会畸形的批判;《
》则表达了与“爱”交织在一起的“复仇”主题,这三部剧作被称为曹禺的“生命三部曲”。39.《
》是曹禺剧作中第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剧中主要人物有仇虎、金子等。40.陈白露是《
》里的主要人物。41.曾文清是《
》里的人物。42.有论者认为废名是京派的鼻祖。《
》、《桥》和《莫须有先生传》是废名的小说代表作。
43.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地区人情风俗的精细描写。44.最能代表沈从文散文创作成就的,是《
》和《
》。
45.丰子恺从2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品,他著名的散文集有《
》、《
》。46.“开明”同人散文家30年代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等先生。
47.1928年,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钱杏邨主持;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
》创刊,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
”。48.“左联”成立于()年,解散于()年。
49.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
》的讲话。
50.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中,新月派打出“
”的旗帜,以它的普遍存在来反对()。梁实秋发表了《
》参与论争。
51.()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52.1932年9月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在上海成立。53.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是《
》,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影响不及前者。抗战时期他重回自己所熟悉的农村题材上来,写出了又一部成功之作——《
》。54.沙汀著名的长篇“三记”包括:《
》、《
》和《
》。
55.作为奴隶丛书出版的萧红的《
》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市镇的生活图景。
56.萧军的代表作是《
》。57.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和()。58.()在介绍日本新感觉主义中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也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最早的作家,1930年出版他唯一的短篇集《
》。
59.施蛰存1929年出版的短篇集《
》用的是传统手法;而1933年出版的三个短篇集《
》、《
》、《善女人行品》中的不少作品,都是现代最重要的心理分析小说。
60.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61.“文协”创办的会刊《
》,从1938年5月一直出版到1946年5月,是抗战时期坚持得最久的刊物之一。
62.1936年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合出《
》,三人被合称为“汉园诗人”。63.抗战初期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64.田间在抗战初期所写的诗作《
》,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并在诗坛上产生了影响。65.姚雪垠的成名作《
》是抗战初期文学的一大收获。
66.抗战时期戴望舒写出了《
》这部诗集,收其1934年-1945年间的诗作25首。其中《我用残损的手掌》等篇曾传诵一时。67.抗战相持阶段,“剧场戏剧”出现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夏衍的《
》堪称这一创作潮流的代表作。
68.1945年《
》的创作,表明夏衍剧作的观察、表现角度从政治转向伦理道德。69.蒋捷三是路翎长篇小说《
》中的人物。这部作品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的不同道路和命运,二儿子()不是一个彻底的反叛者,而是从“五四”觉醒青年倒退为国民党官僚的典型;小儿子()是被当作“新人”写的,可以看作是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仍未能与人民结合而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70.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
》。71.张爱玲的大部分中短篇小说收入《
》集中。72.白流苏是张爱玲成名作《
》中的女主人公。
73.张爱玲以描写战时上海、香港生活的短篇《
》而引起人们注意。她的代表作《
》以其对中国市民阶层的深刻描绘而成为新文学中有独特色彩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接近《红楼梦》。
74.在沦陷区的上海,苏青的自传体小说《
》使作者成了典型的畅销书作家。7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出自《
》。76.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
》,从而揭开了中国文艺运动史上新的篇章。77.赵树理以传统说唱文学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体的现代小说形式。78.《
》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
79.新秧歌运动是和大生产运动同时兴起的。被人们称为“第一个新的秧歌剧”的《
》,是由憨厚朴实的哥哥和爽直泼辣的妹妹边歌边舞,反映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80.1945年5月,“鲁艺”师生根据河北北部民间新传奇《白毛仙姑》集体创造的大型歌剧《
》,标志着民族新歌剧的诞生。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主要发表的是散文。
语丝文体: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带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具有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特色。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城里,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 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N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人的文学: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首先提出这个概念。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周所强调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人的文学”概括了新闻学的内容,表示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它甚至在当代的新时期文学中被重新提倡,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关键词之一。
学衡派:学衡派因刊物《学衡》杂志得名。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他们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批评文学革命者浅陋,鲁迅等予以反驳。
甲寅派:因刊物《甲寅》得名,主要成员章士钊,他赞美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
湖畔派: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率直坦诚,绝无世俗的顾忌,也少见艺术的雕琢,表现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将守旧派敌视新文学的种种看法集中在一起,写成《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故意做成一个供新文学提倡者反击的靶子。刘半农则撰写《复王敬轩书》予以反驳,写得酣畅淋漓,对守旧派施以猛烈的挞伐。两封信都被刊登在《新青年》上。由于两封信的目的是互相配合,造成论争态势,扩大新文学影响,故称之为“双簧信”。
问题小说: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曾盛极一时的一种小说类型。当时一些持“文学为人生”观点的作家和文学青年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开始以小说形式提出并反映各自感兴趣的社会人生问题。代表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庐隐的《海滨故人》,叶绍钧的《一生》,王统照的《沉思》等。
鸳鸯蝴蝶派:以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为代表。始于20世纪初,盛于辛亥革命后,1949年基本消失。期刊物众多,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易卜生主义:易卜生主义是一种易卜生式的人道主义,充满审美的乌托邦伦理道德理想。在易卜生的戏剧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塑造,还是细节的描绘,都凸显了积极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辉和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
浅草——沉钟社:浅草社,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其社发表的多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1925年初,发起人林如稷出国,该社活动便随之停止。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造社的作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尤以郁达夫为代表。自叙传抒情小说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著意于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打动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乡土小说: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冰心体:冰心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主观倾向、理想色彩、抒情气氛浓,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富于哲理,清新、含蓄。
繁星体小诗:冰心所作自由体诗的一种样式,收录于繁星春水,主要受泰戈尔凄美诗风的影响,形成冰心自己“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风格
小诗派:五四时期,在周作人的提倡和带动下小诗曾风行一时,并产生不少优秀作品。后来,人们把写小诗较多或成就较高的冰心等为代表的诗作者群称为小诗派。
自由诗派:指五四时期活跃在新诗坛上的一些创作自由而又散漫的新诗的诗人。既包括新文学运动初期的白话诗作者,又包括早期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诗人。
象征派:是兴起于法国19世纪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的主要派别。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诗的目的是通过象征去暗示超现实的“理想世界”。暗示,自然是与直陈相对。因而法国象征派的诗,便以隐晦难懂的语言和恍惚迷离的意境,来宣泄资产阶级世纪末的悲哀。
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包括两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
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格。内容简而言之即是“爱的哲学”。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
现代评论派:192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一些教授文人,创办了一个综合性的周刊《现代评论》。该刊主要发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和社会学方面的评论文章,同时也发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方面的论文。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陈西滢、王世杰等人。
论语派: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有失偏颇。
南国社:田汉领导的著名艺术团体,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绘画五部门,而以其戏剧运动最为社会所注目。该社在上海出版由田汉主编的社刊《南国月刊》,是一喜剧为主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南国社早期有唯美主义倾向,后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之一翼,为现代进步话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13人,社刊为《戏剧》月刊。他们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
爱美剧:《华伦夫人之职业》上演失败的同时,引起了关于戏剧职业化的讨论。针对戏剧职业化和戏剧商品化所产生的弊端,就有了“爱美剧”即“业余”戏剧的提议。这一口号得到了明确的肯定。积极提倡“爱美剧”的较大团体有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
戏剧协社:成立于1921年,是个有演出实践的话剧团体。欧阳予倩与洪深加入该团体成为重要人物。
天知派新戏: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的戏剧人才的进步团体,这是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文明新戏:春柳社以研究用言语动作感动人为主的新派戏剧为主,为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戏剧模式。
辛酉剧社:1927年成立于上海,领导认为朱粮承。其前身为1921奶奶成立的辛酉学社,以“爱美”和“提高话剧艺术水平”为其宗旨。该社注重表演技巧,1929年创办《戏剧与园地》半月刊,于1930年加入左翼剧团联盟。
春阳社: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1907年由王钟声、任天知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他们用“春柳社”编写的剧本在上海等地演出,该团体演出新剧为我国话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成立不到一年即告解散。
北京实验剧社:1921年由陈大悲、李健吾等组织创办。该社以“实验的精神,提倡现代的戏剧”为宗旨,以爱美的旨意实验一切,从而把“单有剧本的文学”与“单有舞台的演作”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真正的现代戏剧,为初期戏剧综合艺术实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柳社:春柳社是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小剧场运动: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帷幕。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与科学化的道路。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以导演为中心。
二、提出与建立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表演体系和模式。由此而创造了后来在中国话剧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模式。
普罗文学:普罗列塔利亚是无产阶级的英语译音,普罗文学是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简称,即无产阶级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太阳社:是一些从革命高潮里爆出来的青年文艺的集团,1928年1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镦、洪灵菲、孟超等。他们要求光明,追求新的人生,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的开始文学创作的团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掠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革命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
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证发生在抗战初期,是针对梁实秋的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言论而发生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评梁实秋的观点。郁达夫的文章很中肯,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胡秋原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他尖锐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份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左联和他们开战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论的倾向。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民族主义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上海市党部委员、国民党文人、军官组成,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进行了批判,揭露他们的封建、法西斯反动性和“宠犬派文学”的本质。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京味:老舍小说的一大特点。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是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反抗封建大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伦理。小说多侧面的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与专制,展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道德的虚伪和沦丧,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随想录:巴金写作随想录,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它渗透了老人晚年的真实思想与感情,写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近四十年来心路历程的伟大“忏悔录”。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凌叔华、萧乾、李健吾、芦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即非职业化作家为代表。
新感觉派:30年代,大上海都市文化的畸形发展,催生了海派三大作家群体,一是以批判都市文明为主要任务的左翼作家群;二是相应广大市民趣味的通俗作家群;三是新感觉派小说家。
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是海派的第二代。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其作品多半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
现代诗派: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等人。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象征派的诗歌主张,提倡创作“纯然的现代的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形的整齐和韵脚,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汉园集:1929年,李广田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攻读英、日、法文,课余练习诗歌创作,与同系同学卞之琳、哲学系同学何其芳结为诗友。1934年,以三人的诗作结集出版。北大“汉园”是他们经常研讨问题的处所,他们的诗集因之定名为《汉园集》。
红色鼓动诗:指殷夫的诗,直接取材于革命者的生活,既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种种黑幕,斥责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在中国的血腥统治,又有力地表现了革命者在军警、暗探的盯梢、法律、刑罚的威胁之下英勇不屈的战斗豪情。
开明派:“开明派”大都是上海立达学院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代表作家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人,他们都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求品格、气节和操守,但是和政治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几乎都喜欢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偏重于冷静观照,细心体味日常人生世事。其文章多重理念,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具有散文诗的风味。
闲谈体散文:是林语堂在《人间世》第6期《论小品文笔调》中所提出。其长处是在“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流露”,“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叙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本无范围”,故“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形式上“除游记诗歌题跋赠序尺牍日记之外,犹注重清俊议论文及读书随笔”,且各体并用,不为格套所拘。左翼戏剧运动:指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开展的进步戏剧运动。它在国民党政权的白色恐怖与“文化围剿”中,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为核心组织,团结了广大的戏剧工作者,坚持无产阶级的戏剧运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家。直接配合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1936年后,在新形势下,左翼戏剧运动汇入了抗日救亡洪流,完成了其光辉的历史使命。
上海艺术剧社:成立于1929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直接领导下,由夏衍、郑伯奇等发起组织的戏剧社团。成员有冯乃超、钱杏春、孟超、杨春人、许辛之、沈西苓等等。该社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组织移动剧团到工人去进行演出,同时创办《艺术月刊》出版《戏剧论文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戏剧团体。该社于1930年4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国防戏剧:为配合“国防文学”口号提出了“国防戏剧”口号,以代替“无产阶级戏剧”口号。所谓“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外,还有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的要求,在艺术形式上则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有鲜明的向“广场戏剧”发展的特色。
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简称剧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由南国社、艺术剧社、戏剧协社、辛酉社等组成的左翼剧团联盟改名而成的。剧联在工人、学生中开展了戏剧演出活动。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文艺思想,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错误观点,使文艺于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先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引言”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对如何服务的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对如何服务的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界观。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策派:也称战国派,是出现于抗战中期国统区的一个思想文化和文学流派,得名于他们编的《战国策》和《战国》刊物。战国策派鼓吹“尚力政治”,错误地称当时的时代是“战国时代的重演”,磨砂战争的争议性合肥中异性的根本区别。文艺思想上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新秧歌剧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新秧歌剧运动,改革了秧歌戏的音乐、表演、装扮,编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等表现群众参加生产学习及对敌斗争题材的剧目。信仰格局运动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新歌剧,而且推动了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赵树理方向: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赵树理逐渐成为一种方向的代表。他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学方向,对于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树理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作家,大都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他们直接参与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他们的创作是自己的经历。先天的条件使得他们能够深入实际生活揭示和针砭社会变革中的时弊与偏差。
山药蛋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作家是赵树理,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孤岛文学: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
后期浪漫派:在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新旧两种小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介乎雅俗之间的新的类型,其中以徐訏和无名氏为典型代表,这类作家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称之为“后期浪漫派”,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既有浪漫思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命其为“海派”,指他们的小说处于中西文化交汇之中,并受读书市场的影响,投合东南沿海一带读者的文化审美心理习惯,新闻体小说:40年代后半期解放区小说的一种。主要代表人物是刘白羽。这些小说作品在艺术上与报告文学互相渗透,具有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两种题材中间的某种特性,是一种适合迅速发展的战争环境的小说形式,因而被称为“新闻体”小说,或称报告小说。
西南联大诗人群:1937年夏,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启程南下,在西南边陲重镇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上海新文化中心西迁重庆一样,三校的南下意味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中心自1926年以来的第二次非同寻常的大迁徙,历史机遇把中国新诗史上的主要代表集中到了昆明,中国的成名的、未成名的、成型的、未成型的使人们,一起进入了生命和艺术道路上少见的“沉潜”状态。
九叶诗派:40年代后半期的诗歌流派,又称“新现代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杭约赫(曹辛之)、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奎、郑敏、唐祈、唐地、袁可嘉,共九人。故被称为“九叶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现代派的影响,风格较为接近,他们又都不再像过去的象征派、现代派那样,沉湎在个人感情的小天地里,而是以其诗篇唱出革命之歌,为新时代报晓,呼唤新中国的诞生。《九叶诗集》
七月诗派: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1937年10月,胡风创办《七月》半月刊,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已是个最有影响。鲁藜、绿原等人经常在该刊发表诗歌,被称为七月诗派。内容多是政治抒情诗,反映当时某些重大题材,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诗体形式自由,不讲就是行合格率,气势本奔放,形象鲜明。但在风格上有各有特色。《七月诗丛》
新诗的歌谣化运动:中国新诗从一开始就重视从民间去吸取新诗创造的艺术资源。早期白话诗人开始了新诗歌谣化的最初尝试,这种尝试在30年代的中国诗歌会那里成为了一种更为自觉的诗歌运动。到了40年代,在敌后根据地里,由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所以诗的歌谣化被发展到了极致。
朗诵诗运动:
抗战时期的是个运动。战时由中国诗歌会首先提倡,但未能付诸实践。抗战爆发后,在作家深入生活,诗歌面向大众的潮流激励下,重新受到重视并开始了创作实践。1938年首先在武汉蓬勃兴起。武汉失守后,朗诵诗运动一度在重庆重现。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影响到延安,抗战后期在昆明也有过热烈的诗朗诵运动。
晋察冀诗人群:指抗日战争后期活动在晋察冀边区的诗人。他们主张诗人应与现实斗争相联系,应发挥诗的战斗作用。
新诗戏剧化:就是用一种现代人生和现代意识的戏剧化相统一对应的戏剧化的方法来表现,这实际上也就是追求是个尽可能的表现人类的生存与意识。
野草派: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街头剧:抗战初期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短剧,它采用极为灵活的方式,不受场地的限制,让扮演群中的演员夹杂在观众之中,以观众的身份进行表演,既能控制观众的情绪,又能是喜剧效果更加逼真。
茶馆剧:根据西南地区普通老百姓有到茶馆喝茶的习惯,让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座,造成故事,引起其他茶客的注意,并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
游行剧是采取化装游行进行宣传的戏剧形式。
兄妹开荒体:40年代初在解放区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秧歌剧艺术。问一整丰厚,延安掀起秧歌运动高潮,随之出现了大量歌剧,短小精悍,演出方便,颇受欢迎,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兄妹开荒》,故称这种秧歌剧为“兄妹开荒体”。
广场活报剧:在40年代末的中国,全国性的学生运动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运动总是伴之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主要采取的艺术形式有:群众歌曲、漫画、诗朗诵和活报剧。称为“活报”是强调这种戏剧形式的时事新闻性,即“活的新闻揉进写剧的技巧,给观众一个忠实的报道”。
第五篇:专升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专升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一、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是我校专升本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受过专门训练。
二、教学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要开拓思路,拓展教学方向,满足我校的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三、教学要求
我校的本科生通过2学年4个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较高要求的英语能力。较高要求的英语能力要求如下:
1.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
2.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阅读理解能力: 能基本阅读英语国家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8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或寻读。能够基本读懂自己专业方面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4.书面表达能力:能写日常应用文,能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能借助参考资料写出与专业相关、结构基本清晰、内容较为丰富的报告和论文,能描写各种图表,能就一定的话题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
5.翻译能力: 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并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6.推荐词汇量:掌握的总词汇量应达到5500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其中25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积极词汇表)。
四、课程设置
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课程、还包括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以及公选课程,是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为一体的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有充足的个性发展平台,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学习和提高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较高要求。
五、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分过程性评价(即期中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
过程性评价包括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和课外自主学习情况的记录、网上学习的记录、以及参与课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记录。
终结性评价是指大学英语课程各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些考试以评价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为主。
大学英语课的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过程性评价在总成绩中占40%,其中资助学习考试成绩占10%,平时表现10%。
六、教学管理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标准、统一评价尺度,以此确保教学和终结性评价的科学性、严肃性、公平性。
七、关于教学安排的几点说明:
1.关于第二课堂课外学分
开展大学英语学习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课堂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各种合作型的学习,娱乐性活动,技能性和知识性 竞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宗旨是:快快乐乐地学英语、开开心心地用英语、高高兴兴地赛英语。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一批英语学习爱好者,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全国性的大学生英语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为学校挣得荣誉。大学英语课外学分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获得名次而取得。
2.关于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设计大学英语课程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软件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目前我校已经建设了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安装配置一些英语学习软件,基本满足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大学英语相关课程,完成老师布置的网络自主学习任务,并且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