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教案
1、课程简介
《国际贸易》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某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它是国际经贸类专业必修的主要基础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是在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实践,吸收各国的实际经验和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从经济和法律两个侧面,分析和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各种做法,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学会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灵活运用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各种经营做法。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具体体现在进出口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出口贸易的业务的各主要环节流程,了解在外贸实践环节中涉及到的证书、文件、单据等,掌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国际规则与惯例在实践中的恰当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行外贸实务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的可模仿性。
2、课程特色
国际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中国政法大学虽然是以法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国际经济学最早作为国际经济系的必修课在我校开设的时间却已有14 年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领会法律背后的经济原因,为更好地学习国际经济法知识奠定了基础。
国际经济是一门理论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其研究对象决定了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开放性和前瞻性紧密结合的课程。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演进,国际经济知识将成为经济管理、法律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系统了解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学中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基本模型;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对国际经济中的一些主要现象、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国际经济学不仅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学好本专业课程,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本课程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法等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还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4、学习方法
本课程学习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如果因某些原因有的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不十分了解,学生要做好自我预习;
(2)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知识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要注意相关学科的了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这些课程奠定基础;
(3)学生除了要了解本课程中的各种理论或流派内容介绍之外,还要了解各种理论或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它们互相之间在研究角度和应用范围上的不同或区别,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4)注意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的学习,对本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要能熟练掌握,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5)注意每章练习与思考题的学习,通过自我训练,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注意关心当前国际经济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7)根据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文献清单,增加自己的课外学习,扩大视野。
5、课程进度安排
本课程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必修课是 54 个课时,周 3 学时;全校通选课为 36 课时,周 2 学时。教师可根据各自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学时数。若教学学时紧张,教材中的某些章节(如第九章、第十一、十二章)的教学可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我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另外,建议有条件的教师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一方面可节约讲课时间,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机会,另一方面还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关系,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国际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了解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二、国际经济学与国内经济学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在特殊条件下的引申。
三、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一般经济学那里承袭下来的,不同的是,这些研究方法在国际经济学具体应用时,体现了国际经济学的特色:
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换的世界。
2.各贸易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且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3.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第三节 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1.是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2.有助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国际经济理论;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法有关的工作。主要参考书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版。2.[美]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
3.[美] Paul R.Krugman ,Maurice Obstfeld: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Fifth Edition《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 5 版),著,清华经济学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月版。
4.[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第 11 版),国外经 济学教材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年 7 月版。5.原毅军: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高等学校经济学类英文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月。
核心概念
国际经济学 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 思考题
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国际经济学与国内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3. 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4. 试对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做出评价。讨论题
你认为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章作为国际贸易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古老的重商主义,以及对国际贸易理论仍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和穆勒德相互需求理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学会用数学模型将其表述出来。
学习重点和难点:比较利益论是贯穿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因此,认真领会其理论精髓,正确评价比较利益论,找出其不足,同时将其思想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国际经济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产生于的历史背景正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在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2.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
3.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4.国家干预经济,是保障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
三、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 1.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2.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四、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国家干预经济,并实行奖出限入,扶持幼弱工业的政策。
五、简评
重商主义学说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但是,对国际贸易关系的解释还是相当原始和粗陋的。
第二节 绝对利益论
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增长,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二、绝对利益论
绝对利益论是指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相互交换,那么,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使国民福利增加。
三、简评
绝对利益论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它没能说明若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占有绝对优势,是否还要参与国际分工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第三节 比较利益论
一、比较利益论的基本内容
比较利益论说明一个国家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中都处于劣势,依然可以按照 “两优择重,两劣择轻”的分工原则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使各国获得贸易利益。
二、简评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是现代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
贸易理论的形成,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比较利益论是一个短期、静态的理论,而且没有说明国际
交换价格是怎样决定的。第四节 相互需求理论
一、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
穆勒从需求方面入手的,认为国际交换价格是实际上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因此,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国际交换价格的理论。
二、相互需求理论的意义
1.穆勒强调了相互需求因素在国际交换价格形成上的重要性及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因而是对李嘉图比较利益论的进一步补充。
2.穆勒的供求均衡分析方法,仍然是现代的国际经济学家在分析国际贸易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第五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一、不变的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1.如果两个国家各自选择机会成本相对低,因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进行国际贸易,则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
2.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就是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可以通过机会成本将比较利益论和相互需求理论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
二、递增的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1.在现实世界中,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2.机递增机会成本下的贸易模型与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模型的最大区别是,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两国都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三、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1.马歇尔的提供曲线是国际经济学特殊的研究工具。
2.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主要参考书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3.[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利益》,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 年。4.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5.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核心概念
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 货币差额论 国际分工 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 国际交换价格 机 会成本 提供曲线 贸易条件 思考题
1.试述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并说明重商主义的理论意义。2.试述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3.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局限性。讨论题
你如何看待比较利益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赫-俄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围绕赫-俄理论这一主线,了解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掌握新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注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
学习重点和难点:赫-俄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点,也是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本章的新贸易理论和运用比较静态分析的动态贸易理论是学习的难点。第一节 赫-俄理论
一、相关概念和基本假设
赫-俄理论有严格的假设条件,深刻理解这些假设条件,对于把握赫-俄理论的实质,特别是赫-俄理论的扩展意义重大。
二、H-O 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1.H-O 定理的内容
H-O 定理也称生产要素相对稀少定理,即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国都生产那些能够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2. H-O 定理的意义
(1)它把各国之间相对要素的差异或要素禀赋独立出来,作为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或决定因素。
(2)H-O 定理还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3)H-O 定理同样适于国内贸易。
三、H-O-S 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1.H-O-S 定理的内容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2.H-O-S 定理的意义
国际贸易是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物。贸易可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第二节 里昂剔夫之谜
一、里昂剔夫之谜的内容
1953 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美国进出口货物的 K/L 比例,以验证 H-O 定理,结果得出相反的结论,称为“里昂剔夫悖论”。
二、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 1. 劳动生产率说 2.人力资本说 3.自然资源稀缺说 4.贸易壁垒干扰说 5.消费偏向说
第三节 新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经济学家们在解释里昂剔夫之谜产生的原因和不断放宽赫-俄模型赖以生存的必需假设的过程,其实也正是引入新的贸易理论的过程,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现今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于产品差异的贸易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通过修正 H-O 定理的假设条件,提出产品差异贸易理论,以解释二战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三、重叠性需求理论
瑞典经济学林德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同行业内的贸易,以及发达国家之间更容易成为贸易伙伴的现象。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本节将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对国际贸易进行动态研究。其重点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增长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生产要素的增长将使生产可能性曲线依据要素增长比例的不同向外膨胀。2.雷布琴斯基定理说。
二、技术进步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技术进步的类型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2.所有技术进步都会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膨胀。
三、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
(一)增长与贸易:小国的情况 小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它的贸易额的扩大不会影响贸易条件,其国民福利总体来说是增加的。
(二)增长与贸易:大国的情况
大国经济增长会影响贸易条件,甚至使贸易条件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贫困化增长,而应该追求有益的增长。
四、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一)理论内容
维农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引入到国际经济学,说明一个创新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
很容易被其他国家仿制,从而使比较优势由创新国转移到模仿国。
(二)理论意义
1.该理论是动态的贸易理论,说明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研究的缺陷。2.根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五节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一、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基本内容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该理论从追求贸易顺差的思路和投资乘数原理出发,推导出一系列对外贸易乘数公式来分析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以期使对外贸易成为刺激经济和扩大就业的有效工具,由于这一理论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因此也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二、对外贸易乘数的政策含义
该理论主张:世界总进口额扩大,而国内需求不足时,可以通过扩大出口,并使扩大出口所增加的收入中有较多的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参考书目
1. [瑞典] 伯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2.Brander, J.A.and Krugman, P.R.(1983),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 313-23. 3.elpman, E.(1984), ‘Incrasing Returns, Imperfect Markets and Trade Theory’, in Jones, R.and Kenen, P.(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I(Amsterdam: North-Holland), 325-15.
4.arkusen, J.R.(1981), ‘Trade and Gains from Trade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531-51. 5.[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 年。核心概念
要素密集度 要素丰饶度 人力资本 规模经济 中性经济增长
贫困化增长 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比较静态分析 边 际进口倾向 外贸乘数 思考题
1.阐述 H-O 定理极其意义?
2.H-O-S 定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
3.什么里昂剔夫之谜?“悖论”的出现是对赫-俄理论的否定吗?为什么? 4.同行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简述重叠性需求理论?
6.什么是雷布琴斯基定理?(并请用图解说明)7.要素增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什么关系? 8.什么是贫困化增长?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9.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10.试述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11.试比较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异同点。讨论题
你如何看待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不再拘泥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注重现实中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贸易政策的内容,掌握对贸易政策的经济分析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主张,并注重理论和中国现实问题的结合。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关税、进口配额、倾销、出口补贴的经济分析,以及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和关税有效保护率理论的理解。
第一节 关税及其经济效应
一、关税及其种类
关税是一国贸易政策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按照划分的标准不同,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对于本课程来说,最需要学生掌握的是根据征收方法的不同,关税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的特点。
二、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国征收关税以后,会产生保护效应、消费效应、贸易效应、财政效应、在分配效应和国际收效应。
三、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1. 小国征关税后贸易条件没有改变,只会使该国的贸易量减少,因此,小国征关税只会使该国的福利水平下降。
2.一个大国征收关税会减少贸易量,但会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该国福利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要依上述两种情况对净福利的影响而定。
四、最适当关税率与关税报复
1.最适当关税使该国净福利最大化。
2. 关税战将使贸易量大幅度减少,使所有国家最终丧失全部或大部分贸易利益,直至回到封闭状态。
五、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理论
1.关税结构不同,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率是不一样的,由此,提出有效保护率概念。当对中间产品不征税时,有效保护率为最大值。
2.发达国家根据有效保护率理论,采取累进制的关税结构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第二节 非关税壁垒及其经济效应
一、进口配额与自动出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1.进口配额与关税的经济效应是相似的;如果除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促使需求曲线上移,则进口配额的保护效应要大于关税的保护效应。
2.进口配额的保护效应是确定的,它阻止了竞争,因而,对贸易的扭曲也就更严重。3.自动出口配额是一种变相的数量限制,它的经济效应与进口配额有相似之处,但是形式和实施效果上有差异。
二、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还有:进口许可证、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海关估价、贸易的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外汇管制等。第三节 鼓励出口的措施
一、出口补贴与反补贴税
1.一国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商品出口而对本国出口厂商给与的直接或间接补贴叫出口补贴。2.出口补贴使本国的消费者蒙受损失,而生产者收益,大量的补贴还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且还有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3.当进口国发现出口国有出口补贴,并造成进口国市场混乱时,便会征收反补贴税。
二、其他的鼓励出口措施
其他鼓励出口的措施还有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第四节 倾销与反倾销
一、倾销及其经济效应
1.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实行长期倾销的厂商必须是大的垄断企业,国内和国外面临着不同的需求弹性,目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2.在倾销是否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问题上,经济学家和与法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二、倾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1.倾销会使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遭到竞争,进而要求征收反倾销税。
2.倾销会使出口国的消费者不得不承受很高的价格,出口厂商有可能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
3.倾销使第三国的同类产品也会遭到竞争,因而要求对出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
三、反倾销措施与反倾销税
1.征收反倾销税要求有对倾销事实、严重损害的认定,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2.反倾销大着维护公平贸易的旗号,已经成为最有效的贸易保护的手段之一。
四、反倾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我们必须从政府到企业,各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改变目前的处境。第五节 国际卡特尔
一、国际卡特尔及其定价方法
为避免寡头之间的恶性竞争,20 世纪 70 年代形成了通过限产、限量,使垄断利润达到最大化的垄断组织——国际卡特尔。
二、影响国际卡特尔定价水平的因素
影响国际卡特尔定价的因素有产品的需求弹性、市场占有率、产品替代性、供给弹性等多种因素。
三、国际卡特尔协议的不稳定性
由于按照协议产量生产,成员国并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总有违反协议,扩大产量的冲动,使对各方有益的协议不能很好的遵守。第六节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辩解
一、贸易保护理论的分类
经济学家把贸易保护理论分为三类:错误的观点、含有合理因素的观点和非经济的观点。
二、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1.保护幼年产业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自由贸易的进程应该不一样,允许落后国家通过贸易保护使经济强大起来以后,在实行自由贸易。2.该理论并没有违背比较利益论,而且对发展中国家有重大的启示。主要参考书目
1. [美]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信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主编。2.[美]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美] 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年 1 月版。4.[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 年。核心概念
关税 进口附加税 从价税 从量税 复合税 关境 选择税 反倾销税
反补贴税 最适当关税 关税报复 抑制性关税 有效保护率 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 自动出 口配额 海关估价 政府采购 贸易的技术性壁垒 出口信贷 买方信贷 卖方信贷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外汇管制 倾销持续性倾销 出口 补贴 国际卡特尔 思考题
1.关税局部均衡分析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2.关税一般均衡分析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3.试述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理论?
4.进口配额与关税的经济效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自动出口配额极其经济效应是什么? 6.出口补贴极其经济效应是什么?
7.持续性倾销的实现条件是什么?倾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针对反倾销调查,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8.形成国际卡特尔的条件是什么?国际卡特尔定价应该考虑那些因素? 9.试用博弈论解释国际卡特尔协议不能稳定的原因。10.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辩解主要有哪些?
11.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试述保护“幼年”产业论的合理性? 讨论题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是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减少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害?
第五章 关税同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税同盟理论的内容,并能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关税同盟理论及其经济学分析,难点是形成贸易创造性关税同盟的条件。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及其组织形式
一、经济一体化
区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本章所讲的经济一体化概念主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按照一体化的进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有: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五种形式。第二节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
1.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主要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
2.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还有节约开支;贸易条件改善;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处于更有力的地位等。
3.导致福利增加的条件。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是更重要的,这些动态效应包括:市场结构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产要素移动的经济效应和投资效应。主要参考书目 1.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巴拉萨(Balassa, B.):《经济一体化理论》,1962 年版。3.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 年版。4.陈岩:《国际经济一体化》,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核心概念
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贸易创造 贸易转向 关税工厂 思考题
1.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是什么? 2.关税同盟的动态经济效应是什么? 3.使关税同盟福利增加的条件是什么? 4. 试结合世界上目前存在的几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兴起与发展史,谈谈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讨论题
你认为中国在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第六章 国际贸易体系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章是第五章内容的引申,国际贸易体系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实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多边贸易协定和国际贸易组织的原则和宗旨,并能够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世界贸易组织宗旨、职能和基本原则。难点是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第一节 关贸总协定概况
一、关贸总协定的历史背景与成立过程
二战后,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的损害,在英、美两国的倡导下开始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并准备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并达成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宣布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生效之前临时适用关贸总协定。
二、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及其成果
关贸总协定成立的 45 年时间经过了 8 轮谈判,第 8 轮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大成果是创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并达成了范围广泛的一揽子协议。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世贸组织的建立结束了二战以来多边贸易体制缺少一个正式的、健全的、规范化组织机构保证的历史,它是对关贸总协定的进一步“扬弃”和发展。
二、世贸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1.世贸组织的宗旨并不是推行自由贸易,而是提高生活水平,使各成员国经济持续发展,并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2.世贸组织有很多职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特殊争端解决机制。
三、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后,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扩大到其管辖的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新的领域中。第三节 中国与世贸组织
一、中国“复关”与“入世”的谈判过程
中国“复关”与“入世”的过程实际上中国接受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财富的过程。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权利和义务
“入世”可以使中国有更好市场准入,促进我国出口的增加,为但同时中国也必须承担削减关税、逐渐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开放服务、农产品市场等义务。
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入世” 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但同时由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经济也将遭受较大的冲击。主要参考书目 1. 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 年。2.《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石广生,人民出版社,2001 年。3. 王福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与规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核心概念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
特殊争端解决机制 思考题
1.世贸组织也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2.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和基本原则。讨论题 1.“入世”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第七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跨国公司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贸易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一定意义上讲本章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继续。伴随着生产全球化,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对本章的学习也显得更加重要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产要素流动和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并认识到要素的流动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资本、劳动要素的移动的经济效应,难点是对跨国公司理论的理解。
第一节 劳动力的国际迁移
一、劳动力国际迁移的原因和特点,劳动力国际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从要素价格低的国家流行要素价格高的国家。
二、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收益
对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主要是从劳动力流入国和劳动力流出国,从私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考察的。
三、劳动力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通过劳动力的流动可以产生劳动力市场效应、生产效应、在分配效应、国际贸易效应,从而使资源配置更合理。第二节 资本的国际移动
一、资本国际移动的方式和原因 国际资本移动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原因主要是在国外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并使投资风险分散化。
二、资本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资本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是:使世界总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使世界总产量增加,国民福利水平提高;使两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发生变化。
三、外资吸引能力的分析
一个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不适无限的,与该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的资本边际产值线有关。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性质和经营特点
跨国公司也称多国公司,使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跨国公司理论的主要流派
有关跨国公司的理论很多,主要有:垄断竞争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生产周期理论、区位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水平理论。
三、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
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对世界经济总的影响;对投资国经济的影响;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都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主要参考书目 1. [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年。2.腾维藻、陈荫枋:《跨国公司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 年。3. N 胡德、S 杨:《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年。4.林康著:《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5.肖卫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研究:兼论加入 WTO 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调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核心概念
边际生产率 资本边际生产率 劳动边际生产率 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 思考题
1.试分析劳动力国际移动的成本与收益? 2.试述劳动力国际移动的经济效应? 3.国际资本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4.国际资本移动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5.对外资的吸引能力是无限的吗? 6.对外直接投资通常采取哪三种形式?
7.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有哪些流派?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8.中国劳动力国际移动有哪些特点?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9.你如何评价 FDI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0.试用直接投资理论解释欧、美、日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11.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势讨论跨国公司对世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讨论题
你如何评价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 总书目
一、参考书目
1.[美]Paul R.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Fifth Edition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五版),清华经济学系列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3.[美]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版。4.[美] Robert J.Carbaugh.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第 11 版),国外经济 学教材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年 7 月版。
6.[美]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美]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美]保罗·克鲁格曼:《流行的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美]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0。
11.[美]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美]保罗·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13.[美]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利益》,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15.[瑞典]伯尔蒂尔·俄林(王继祖等译校):《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 年。
16.[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61 年。
17.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9.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 月版。20.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0 月。21.华民:《国际经济学》,教育部重点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 月。22.张玉卿,李成刚:《WTO 与保障措施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23.张向晨:《发展中国家与 WTO 的政治经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1 年。24 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人民出版社,2001 年。25.亚蒂什 M.巴格瓦蒂等:《高级国际贸易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26.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27.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28.易纲、张磊:《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29.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30.陈岱孙,厉以宁主编:《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年版。国际经济学 1125 31.丁伯根(Tinbergen, J.):《国际经济一体化》,1954 年版。32.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3.海闻、P 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34.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年。35.(意)G.甘道尔夫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年。36.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年 1 月版。37.张二震:《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与比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38.高成兴:《国际贸易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9.罗丙志:《国际贸易政府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年。40.陈岩:《国际一体化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 年。41.罗布森(Robson, P.):《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版。4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79 年。43.[英]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44.熊贤良:《国内扭曲、国际竞争与对外开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45.[美]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第三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46.巴拉萨(Balassa, B.):《经济一体化理论》,1962 年版。47.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年。48.胡永刚:《贸易模式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49.徐滇庆著:《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学前沿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0.金仁淑:《投资大国的兴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及效用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年。51.[美]约翰.霍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华夏出版社,2000 年。52.伍贻康、周建平:《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53.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54.杨帆:《人民币汇率研究——兼谈国际金融危机与涉外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年。55.(美)R.多恩布什,F.L.C.H.赫尔默斯主编,杨越、刘立群、沈进建译,《如何开放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56.王福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与规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余永定,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 WTO 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57.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人民出版社,2001 年。58.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59.Anderson, S.P., de Palma, A.and Thisse, J.F.(1990), ‘Demand for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Discrete Choice Mode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pproac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6, 21-35. 60.Brander, J.A.and Krugman, P.R.(1983),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5, 313-23.
61.Gartner, Manfred.Macroeconomics unde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62.Grossman, Gene and Kenneth Rogoff,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3, North-Holland, 1995.(GR)63.Hallwood, C.Paul and Ronald MacDonald,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3rd Edition,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26 Blackwell 2000.64.Helpman, E.(1984), ‘Incrasing Returns, Imperfect Markets and Trade Theory’, in Jones, R.and Kenen, P.(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I(Amsterdam: North-Holland), 325-15.
65.原毅军编审,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高等学校经济学类英文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月。66.[美]Paul R.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Fifth Edition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 5 版),清华经济学英文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 月版。
67.Madura, J,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7th Edition.Peking University Press/Thomson Learning.2003 68.Markusen, J.R.(1981), ‘Trade and Gains from Trade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 531-51.
二、相关学术期刊
(一)中文期刊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文汇 3.世界经济研究 4.世界经济导刊 5.国际金融研究 6.国际经济合作 7.国际经济评论 8.国际贸易 9.国际贸易问题
1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
1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贸经济与国际贸易》 12.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 13.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二)英文期刊
1.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3.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 4.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5.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二篇:《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课
课程类别:选修课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学分:
2总学时数:36
周学时数:2
适用专业:经济类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外招生
开课单位:珠海学院金融学系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国际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具有解决现实基本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外汇市场、汇率、国际收支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本课程的基本技能是指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外汇市场、汇率和国际收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演绎要求一定水平的数学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及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自己关注某些国际经济现象,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进行课堂讨论;○2开展对国际经济活动场所如外汇交易市场等的参观活动,用所学的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分析报告或小论文。
四、本课程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将讲授教学法于课堂讨论分析法相结合。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程的推荐教材:
《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作者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文献:
1.[美]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 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李克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美]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六、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考核形式:本课程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10分钟。
成绩计算: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作业、讨论、测验和考勤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七、教学内容及知识点
导论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二、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三、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体系结构;(2)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共性与特征;(3)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沿革。
教学方式:概要介绍,突出重点,引领入门。
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利益理论
第二节比较利益理论
第一节 相互需求理论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发展过程;(2)古典贸易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3)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4)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在方法论上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和理论渊源。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课后讨论。
参考书目:
1.[美]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 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李克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分析
第一节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基础与贸易利益
第二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
第三节交易成本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四节赫-俄理论及贸易模型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关于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的分析;(2)比较优势模型假设逐渐放松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要素禀赋模型对比较优势模型的发展;(4)要素价格均等化对一国收入分配(利益格局)的影响。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习题练习、课堂提问等方式。
参考书目:同上。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里昂惕夫之谜
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第四节动态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第五节 偏好相似贸易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并且与前两章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3)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创新的条件与机制;(4)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5)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理论发展的标志;不同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参考书目:
1.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章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贸易条件的含义
第二节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
第三节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贸易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2)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式:简要说明知识点,结合讨论和习题练习等方式。
参考书目:杨惠昶:《国际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贸易保护的根据
第二节关税壁垒
第三节非关税壁垒
第四节出口鼓励政策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贸易保护观点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政治因素;(2)贸易保护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3)各种贸易政策工具的成本-收益比较;(4)传统贸易保护政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随着教学的进展和深入,应注意把讲授与启发、讨论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
参考书目:
1.[美] 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文爽、乔羽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金祥荣等:《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4.[美] 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沈瑶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美]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雷薇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第六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一节资本的国际流动
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
第二节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2)有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书目:李东阳:《当代西方国际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七章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关税同盟理论
第三节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经济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及其特点;(2)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3)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状况;(4)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教学方式:简要介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参考书目:袁志刚、宋京:《国际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八章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一节国际收支的概念
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和记账方法
第三节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2)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记账法;(3)理解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这是后面学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前提。
教学方式:简明扼要,学生自学为主,其中有关国际收支的复式记账法应与会计学课程联系起来加以掌握。
参考书目: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九章 汇率决定理论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概述
第二节汇率决定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汇率是引入货币因素后,联系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范畴;(2)主要的汇率分类概念;(3)几种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4)在长期和短期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后讨论和习题练习。
参考书目:同上。
第十章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一节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第三节收入自动调节机制
第四节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第五节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2)注意国际收支调节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不同;(3)注意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和收入调节的区别;(4)货币分析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不同。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同时,注重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参考书目:同上
第十一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第二节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组合第三节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四节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五节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开放条件下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组合;(2)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3)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4)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注意把本章的学习与已学过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联系起来,作到理论上融会贯通。
参考书目:
1.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撰写人:珠海学院金融学系卜国琴审核人:
撰写日期:2008年8月 25日审核日期:2008年月日
第三篇:《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科 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国际经济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不同高等院校、不同学者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说,有多少种公开出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就有多少种观点。目前,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有100多种,仅在我国境内以中文发行的就有40多种。我们的安排是,除绪论外,国际经济学内容分五篇,20章。前三篇为国际贸易部分,后两篇为国际金融部分。第一篇:国际贸易基础。第二篇: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第三篇:要素国际流动。第四篇:国际收支与汇率决定。第五篇: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不仅能了解战后科学技术所促进的生产力大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必要性,而且更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辨别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整个体系有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
2.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交换的必然性以及国际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贸易理论而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
3.要求学生认识到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以及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要求学生认识到货币的本质尤其是货币在各国之间流动主要反映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上流动这样的本质,了解这种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产生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
5.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自资本原始积累以来以国际经济活动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国际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把握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前景。
6.要求学生掌握并能运用国际经济定性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工具,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一些方法论上的准备。特别是对哪些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7.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国际经济学的保证。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科学,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要很好地理解国际经济学,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对于那些学过西方经济学,又把它还给老师的学生,国际经济学的学习可能是你重新翻开经济学教科书的最好理由。要正确理解各种原理和原理的说明方法,以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
四、教学内容、课时及其分配 1.绪论(2学时)[1]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 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4]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5]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6] 国际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1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主要差别及其自身的特殊性,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研究领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历史发展。○2.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学时)[1] 生产可能性曲线 [2] 社会无差异曲线
[3] 基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分析 [4] 基于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分析 [5] 贸易条件、消费利益与生产利益 [6]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7] 国际贸易的起因 [8] 相互需求方程式
[9] 提供曲线由贸易三角形推导提供曲线 [10] 由贸易无差异曲线推导提供曲线 [11] 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 [12] 米德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
1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预备知识,基本要求:○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以及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重点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相互 ○需求方程式,提供曲线,贸易均衡价格。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贸易利益及其分解,米德一般均衡贸易模型。3.古典贸易理论(2学时)[1] 古典贸易理论的含义 [2] 李嘉图模型基本结构 [3]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4]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图示 [5]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1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内容和发展,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基本要求:○2重点掌握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的决定,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形态,贸易利益的说明。4.要素禀赋、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4学时)[1]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2] H-O理论
[3]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4] H-O定理的验证与补充 [5] 罗伯津斯基定理 [6] 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7] 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与悲惨增长 [8] 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1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角度、基本要求:○要素丰富和要素密集度的基本概念,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2重点理解要素禀赋H—O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密度与比较优势和○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理解国际贸易中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斯托珀—萨谬尔森定理及推论、罗伯津斯基定理,及其证明。5.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2学时)
[1] 长、短期下关于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假设,特定要素的含义。[2] 特定要素模型。
[3] 商品价格变化对可自由流动要素与特定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4]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5] 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模型的区别。
[6] 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最佳配置、要素价格决定。
1了解特定要素的含义,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长、短期下关于生产基本要求:○要素流动性的假设,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模型的区别,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最佳配置、要素价格决定。
2重点掌握特定要素模型,○商品价格变化对可自由流动要素与特定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6.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4学时)[1] 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
[2] 国家间收入水平关系与国家间的贸易密切程度关系。[3] 技术差异与技术变化对国际贸易的不同作用。[4] 按技术变化的特征划分产品周期的阶段。
[5] 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与比较优势的转移。[6]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基础、比较优势的转移课堂小结
1了解需求因素、技术进步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了解代表性需求、重叠需基本要求:○求和产品周期的概念。
2需重点掌握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在产品周期过程中生产技术的演变、各种投入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同阶段比较优势、贸易方向的决定。
7.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4学时)[1]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2] 静态规模经济与动态规模经济 [3]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4] 动态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5]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6] 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了解规模经济的含义及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生:开放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垄断竞争模型的短期、长期均衡条件。
2重点掌握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的区分。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生:开放下的一般均衡、贸易利益。垄断竞争市场、差异产品。垄断竞争模型的短期、长期均衡条件。市场规模与差异产品的数目、产量之间的关系。开放下国际分工格局。产业内贸易。
8.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2学时)[1] 关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2] 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3] 国内生产附加值与有效保护率,关税结构对有效保护率的影响。[4] 配额的经济效应。
[5] 出口补贴的作用、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6] 倾销与反倾销。
1了解配额的经济效应,基本要求:○出口补贴的作用,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倾销与反倾销。2重点掌握关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国内生产附加值与有效保护率,关税结构对有效保护率的影响。9.贸易保护的依据(2学时)[1] 最佳关税论。[2] 幼稚产业论。
[3]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4]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5] 出口供给弹性、进口需求弹性与关税的分担。[6] 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7] 征收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
1了解最佳关税论,幼稚产业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贸易政策的政治基本要求:○经济学,充分认识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对贸易政策指定的影响。
2掌握最佳关税论的适用条件、最佳关税的来源;出口供给弹性,进口需求弹性 ○与关税的分担,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征收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重点掌握判定幼稚产业的三种标准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10.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卡特尔(2学时)[1]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2] 关税同盟理论。[3] 国际卡特尔。[4] 贸易创造。[5] 贸易转移。
[6] 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 关税同盟的动态利益。
1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特征,以及贸易创造、基本要求:○贸易转移的概念,了解国际卡特尔及其定价机制。2重点掌握关税同盟理论,○并能运用这一理论对现实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重点掌握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关税同盟的动态利益。11.要素国际流动(4学时)[1] 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2] 资本报酬差异与国际资本流动。[3]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分析。[4] 资产组合与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5] 劳动力流动的福利效应。[6]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点。[7] 技术国际转移。
1了解国际资本流动或国际投资的概念与类型,基本要求:○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影响。
2重点掌握资本报酬差异和资产组合与资本流向的关系、○资本和劳动流动效应的分析方法,国际资本流动利益分析,资产组合与国际资本双向流动,劳动力流动的福利效应。12.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2学时)[1] 企业特定优势的来源 [2] 交易成本与交易内部化 [3] 区位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 [4] 企业国际化方式的类型 [5] 企业国际化方式选择的数量分析 [6] 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
1了解国际生产的三种方式及企业选择各种方式的条件;基本要求:○了解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含义及邓宁的折衷理论的特点。重点掌握企业特定优势的来源,交易成本与交易内部化,区位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企业国际化方式的选择,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企业国际化方式选择的数量分析。
2要求学生能够从企业专属资产与不完全竞争的角度完整地表述跨国公司所有 ○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来源,区分决定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各种因素,正确理解决定国际生产方式的各项条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对东道国的影响。13.国际收支(2学时)[1] 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特点 [2] 经常项目的主要内容 [3] 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内容 [4] 储备资产的概念与内容 [5] 错误和遗漏净额的含义 [6] 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 [7] 国际收支差额的分类
[8]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与类型 [9]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经济影响
1了解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具体内容,基本要求:○国际收支差额的分类,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与类型,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经济影响。
2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资本 ○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商品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基本收支差额、官方结算差额。正确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和结构,掌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学生能应用有关原理和方法,借助一国或地区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具体分析其国际收支的总体状况和结构性问题,并提出改善其国际收支的相应建议和政策。14.外汇市场(2学时)[1] 外汇与汇率 [2] 汇率 [3] 外汇市场 [4] 汇率制度 [5] 外汇管制
1了解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外汇市场的相关内容、世界主要的外汇市场,以基本要求:○及外汇官职的背景、原因及成本和收益等知识。了解以下概念:外汇的概念、汇率的概念,汇率的标价方式: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外汇市场。汇率制度:固定汇率、浮动汇率、钉住汇率。外汇管制的含义。外汇管制的成因。外汇管制的成本。外汇管制的措施。
2重点掌握外汇、汇率、外汇管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外汇管制的成本和收益分 ○析方法及其实施的相关措施。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外汇市场的运行,分析各国和地区实施外汇管制的具体原因,并做相应的经济分析。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中国外汇管制的措施做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提出设和政策建议。15.汇率决定理论(2学时)[1] 铸币平价理论 [2] 购买力平价理论 [3] 利率平价论 [4] 货币模型 [5]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1了解汇率理论的特点、基本要求:○内容及其适用范围。要求学生能利用上述汇率决定理论就历史上的和当前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2重点掌握货币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理论、○汇率决定的货币模型与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基本内容和表述方式。
3掌握以下概念:铸币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 ○力平价。利率平价理论:无抛补利率平价、抛补利率平价。货币模型: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16.国际收支调整(2学时)[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2]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3] 国际收支调整的乘数分析论 [4] 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分析法
1了解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机制、收入调节机制调整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方法。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国际收支理论分析价格调节机制与收入调节机制在不同经济环境中的适用性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2重点掌握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内容,把 ○握三种分析法的区别;熟悉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推导,正确表述货币编制的“J曲线”效应。
3掌握以下概念: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的含义。凯恩斯主义的乘数原理、○贸易乘数。吸收分析法的基本含义。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17.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1] IS—LM—BP模型。[2] 内外平衡。
[3] 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4] 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方法。
[5] BP曲线的推导及形状,决定BP曲线移动的外生因素。[6] 丁伯根法则。[7]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了解内外平衡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了解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原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现实中的不同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并能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熟练掌握IS—LM—BP模型分析方法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重点掌握固定汇 ○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原则,以及资本流动性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
3重点掌握I ○S—LM—BP模型。内外平衡。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方法。BP曲线的推导,决定BP曲线移动的外生因素。丁伯根法则。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8.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1] 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2] 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目标。[3] 汇率变动对国内均衡的影响。
[4] 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5]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1了解浮动汇率制下外部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基本要求:○以及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政策作用效果。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做出自己的评价。
2重点掌握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性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把握固 ○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优劣比较。
3重点掌握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浮动汇率下的政策目标,汇 ○率变动对国内均衡的影响,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19.国际货币体系(2学时)[1]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与类型 [2] 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3] 布雷顿森林体系 [4] 牙买加体系 [5] 欧洲货币体系 [6]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
1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基本要求:○类型、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内容、作用、缺陷及崩溃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欧洲货币体系。掌握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特征、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
2重点掌握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欧洲货 ○币体系,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第19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2学时)[1] 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要理由。[2]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要方面。[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作用。
[4] 发达国家之间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1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和地区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基本要求:○要求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动机、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2重点掌握国际金融领域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有关内容和基本原理,包括货币 ○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三方面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问题,发达国家之间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国际经济学》,薛敬孝 佟家栋 李坤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版。主要参考书目:
1.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Paul R.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Dennis R.Appleyard & Alfred J.Field Jr.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龚敏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Gilancarlo Gandolfo.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第二版)(王小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佟家栋,高乐咏: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朱钟棣:国际经济学(MBA教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蒋振中:国际经济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国际经济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下称《考试用书》。
五、课外学习、作业习题等要求
课外主要把课本课后练习题完成,每个单元章节完成会安排一些章节的练习题目通过在线传递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考核要求: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展示);另一部分是作业和章节小测试和练习等。
七、其他说明
在教学实践中,要求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执笔:张士军
审阅:彭华 日期:2016.09.22 审定:汪占熬 日期:2016.09.22
第四篇: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学 课程编码:DX001120A 学 分:3学分 总 学 时:48学时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经济学是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言 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四、经济学与经济制度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二、实证分析方法
三、实证分析工具
四、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4学时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的决定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三、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一、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二、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三、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第五节 对价格的干预的市场结果
一、价格上限
二、价格下限
三、放开价格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章 弹性理论 3学时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三、需求弹性的分类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其他弹性
一、需求收入弹性
二、需求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运用
一、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二、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分摊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3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二、偏好
三、效用
四、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三、消费可能线
四、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一、消费者剩余
二、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三、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第五节 消费者的其他决策
一、劳动供给决策
二、消费与储蓄决策
三、投资决策
第五章 生产理论 2 第一节 企业理论
一、企业的形式
二、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关系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
学时 学时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一、生产函数
二、短期中的技术效率: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三、长期中的技术效率:规模经济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二、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3学时
第一节 成本
一、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三、短期与长期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
二、长期平均成本
三、长期边际成本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4 第一节 市场结构
一、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二、市场结构类型
三、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四、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第三节 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三、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四、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与歧视价格
五、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
二、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第五节 寡头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二、传统寡头理论
三、现代寡头理论:博弈论的运用
第八章 分配理论 3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原理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三、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学时 学时
四、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 第二节 社会收入分配
一、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状态的标准: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政策
一、过程公平论与结果公平论
二、收入再分配政策
三、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难题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学时
第一节 市场失灵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
二、外部性
三、垄断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二、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风险、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
一、不确定与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行为
第四节 政府失灵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官僚主义行为模型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3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一、物价指数
二、失业率
三、遗憾指数及其他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4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资源与技术
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第二节 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的基本知识
二、货币数量论
三、货币中性论
四、货币数量论的检验
第三节 自然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二、摩擦性失业
三、结构性失业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学时 学时 学时
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二、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
三、总需求曲线与利率效应
四、总需求与汇率效应
五、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理论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价格理论
四、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错觉理论
五、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六、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
二、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4 第一节 消费函数理论
一、消费函数的含义
二、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原因
三、消费函数稳定性的意义
第二节 投资函数
一、投资及其组成二、投资函数
三、加速原理
四、投资的波动性
第三节 总需求决定原理
一、总支出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二、乘数理论
三、总需求分析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 3 第一节 货币与金融体系
一、中央银行
二、金融中介机构
三、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需求理论
二、货币供给理论
三、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3 第一节 失业
一、周期性失业
二、失业的影响:奥肯定理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学时学时学时
四、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五、其他通货膨胀理论 第四节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四、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争论
四、教学参考书
1、吴汉洪 《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经济学》
第五篇: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国内外公共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沿理论,熟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我国公共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教学方法
1、集中讲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研究能力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公共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理论及其应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部门经济
一、公共经济学概述
(一)公共部门与公共经济1、2、公共部门的含义和构成公共经济及其存在形式
(二)公共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经济学家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
2、公共经济学的产生
3、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构成(四)公共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
二、资源最优配置与“市场失灵”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1、资源最优配置含义
2、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
3、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
4、资源最优配置的稳定标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
(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1、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2、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
(三)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2、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三、混合经济下的公共部门经济职能
(一)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二)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1、改善资源配置
2、调节收入分配
3、稳定宏观经济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由“政府失败”引发的关于政府作用的争论
(二)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实践模式
(三)我国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原则
(四)经济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经济、公共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混合经济
2、问答:
(1)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有何不同?(2)公共经济学研究那些基本理论问题?(3)公共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4)简述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过程和结果。(5)阐述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讲 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分类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1、关于公共产品的两种定义
2、纯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二)公共产品的判别与分类
二、纯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1、囚徒困境模型:对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解读
2、智猪博弈模型:对部分领域存在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现象的诠释
(二)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需求
2、局部均衡分析
3、一般均衡分析
(三)纯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林达尔均衡
三、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二)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2、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3、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
四、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元化趋势
五、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践
1、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2、解决公共产品的路径探索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
2、问答:
(1)简述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2)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3)图示说明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4)图示说明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5)公共产品的公私合作供给有哪些形式?(6)简析私人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条件?
(7)分析我国现阶段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三讲 政府规制与公共企业
一、政府规制的含义和动因
(一)涵义
(二)动因
1、规范分析:公共利益论
2、实证分析:“部门利益论”与“俘虏理论”
二、政府规制的内容
(一)外部效应及其校正
1、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分类
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1)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2)负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外部效应的校正:外部效应内在化(1)一体化
(2)产权界定和交易(科斯定理、科斯经典案例)(3)补贴、罚款或征税(4)道德约束与社会规范(5)行政与法律措施
4、外部性理论与中国环境问题
(二)政府对垄断的规制
1、垄断形成原因
2、垄断状态下的资源配置
3、反垄断的政策与措施
(三)政府对信息不对称领域经济活动的规制
1、信息不对称含义
2、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源配置(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3、政府在信息不对称领域的规制措施
(四)政府对特殊产品市场的干预
特殊产品主要指维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产品。政府干预包括市场准入控制、生产控制、价格干预等。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价格干预,即支持价格政策和限制价格政策的运用
三、公共企业
(一)公共企业性质
1、政府兴办公共企业的目的
2、公共企业的性质
3、公共企业的存在领域
(二)政府对公共企业规制
1、生产规制
2、产品规制
3、用工与薪酬规制
(三)公共企业的效率
1、公共企业效率判断标准
2、公共企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3、提高公共企业效率的途径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功能定位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政府规制、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内在化、科斯定理、垄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公共企业
2、问答:
(1)简述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2)科斯定理对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有何启示?(3)何谓排污权交易?
(4)阐述校正外部效应的措施。
(5)垄断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如何对垄断企业进行规制?(6)信息不对称会使市场交易产生哪些问题?(7)联系实际评析政府价格规制。(8)简述公共企业的性质
(9)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公共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取向。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四讲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分配
(一)功能收入分配
1、涵义与形式
2、核心问题:效率
3、要素价格的决定
(二)规模收入分配
1、涵义
2、核心问题:公平
3、收入差距的衡量(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
(三)收入分配过程
1、初次分配
2、再分配
二、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理论流派
(一)分配正义论
(二)机会平等论
(三)功利主义论
(四)福利经济学理论
(五)其他:倒U型理论、阿马蒂亚.森的理论
三、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保障
(一)收入分配原则和要求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收入分配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
3、收入分配的要求:过程公正,结果合理
(二)收入分配的调节
1、改革初次分配制度(如实行剩余分享制、建立工资增长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谈判协商制度等等)
2、完善再分配制度,即完善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3、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价格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
(三)社会保障
1、含义
2、意义
3、构成
4、类型
四、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二)
(三)美国模式 北欧模式 德法模式
五、我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现状
(二)问题与对策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功能分配、规模分配、基尼系数、分配正义论、机会平等论 2问答:
(1)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有何不同?(2)简析基于效率的要素价格决定方式。(3)简述衡量收入差距的工具与指标。(4)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与手段有哪些?
(5)简述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启示。
(6)结合改革实际,谈谈我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五讲、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一、宏观调控的地位与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地位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的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
1、含义和工具
2、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3、财政政策的运用
4、财政政策乘数
5、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三、宏观经济的供给管理
(一)产业政策
(二)区域政策
(三)工资政策
(四)人力政策
(五)体制机制改革
四、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财政自动稳定器、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积极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2问答:
(1)简述宏观调控的目标(2)简释财政政策的乘数作用(3)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
(4)你是如何看待功能预算与平衡预算两种不同财政理念的?(5)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6)概述宏观供给管理的政策。
(7)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六讲 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的意义与原则
(一)公共支出的本质
(二)公共支出的意义
(三)公共支出的原则
1、效益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3、统筹兼顾原则
4、公开透明原则
二、公共支出的规模增长理论
(一)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现象
(二)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理论
1、瓦格纳模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4、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集团模型
5、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三)公共支出规模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控制1、2、3、预算监督制度 零基预算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
三、公共支出的内容及其政治经济意义
(一)购买性支出
1、国防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3、教育支出
4、卫生保健支出
5、公共投资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2、补贴性支出
(三)中国公共支出的实证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效率分析
(一)成本—收益分析法
1、成本—收益分析的特点
2、成本和收益的评估(贴现法)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我国政府支出效率分析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支出、瓦格纳定律、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采购
2、问答:(1)简述公共支出的意义和原则(2)概述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模型。
(3)我国公共支出增长的成因有哪些?如何防控不合理因素导致的公共支出增长?
(4)购买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5)转移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政治经济意义何在?(6)如何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第七讲 公共收入
一、公共收入的涵义与结构
(一)涵义
(二)结构
(三)功能
二、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一)税收的概念、特征
1、概念
2、特征
3、理论依据
(二)税收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1、构成要素
2、分类
(三)税收的经济效应
1、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2、对生产的影响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四)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形式
2、条件
3、决定因素
(五)税制结构的设计
1、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2、主体税种的选择
3、宏观税负的确定
4、我国的税收状况
三、公债:有偿的公共收入形式
(一)公债的概念和种类
(二)公债理论
1、“负债有害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2、“公债新哲学论”
3、如何看待公债的利弊
(三)公债的规模:影响和决定公债规模的因素
(四)我国公债发行及其运用状况
四、公共收入的其他形式
(一)国有资产收益
(二)公共收费收入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收入、税收、税收的转嫁、公债、拉弗曲线 2问答:
(1)简述公共收入的构成(2)概述税收的特征与分类。(3)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4)税收转嫁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5)谈谈对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认识。(6)概述公债的特点和效应?
(7)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公债利弊的认识。
第八讲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特征
二、公共选择方式
(一)社会偏好与阿罗假设
1、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
2、社会偏好的显示途径
3、阿罗假设
(二)投票规则与投票悖论
1、投票规则
2、投票悖论
3、投票悖论的求解
4、阿罗不可能定理
三、公共选择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一)选民:
(二)政党和政治家
(三)官僚(政府官员)
(四)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及其形成
2、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利益集团的类型
3、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4、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四、政治经济周期与“政府失败”
(一)政治经济周期
(二)“政府失败”及其表现
(三)“政府失败”的原因
1、官僚追求自身利益
2、利益集团从外部施加影响
3、信息不完善和有限理性
4、制度安排不完善
(四)解决“政府失败”的路径
五、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行为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选择、社会偏好、投票悖论、单峰偏好、多峰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中位选民定理、寻租。2问答:
(1)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是什么?(2)简述阿罗假设的内容。(3)简析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4)如何消除投票悖论?
(5)解析官僚与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特征。(6)如何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失败?
(7)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阅读书目: 必读书1、2、参考书: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黄恒学:《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鲍德威(Robin W.Boadway),.威迪逊(David E.Wildasin):《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英]C.V.布朗 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4、[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