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达尔文认为:“欲使自己的智力和道德心理得到健康和保持,必须从儿童朝代就重视美育的训练,美育是完善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小学美术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的目的正是为培养学生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眼光来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那么,如何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之具有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呢?
一、寓绘画内容于故事之中,以激发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小学美术课首先应注重培养对 美术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成为轻松、愉快的乐园,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喜爱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仅喜爱听故事,也喜爱看故事、讲故事。根据孩子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尝试把美术课的内容寓于故事之中。达到所定的内容能够引人入胜。
比如上《龟兔赛跑》一课,我就告诉学生乌龟和兔子要举行跑步比赛,请小猴做裁判。接着我叫一高一矮两位学生,说兔子和乌龟的个子就像他们一样,究竟谁会获胜呢?于是大家争执开了,有的说:“冠军非兔子莫属了,你看兔子那么高大,它的一步就有乌龟的好几步”,而有的却说:“不,乌龟准会赢的。”我说:“比赛开始了,的确,兔子快多了,当它离终点只剩10米左右时,回头看可怜的乌龟边它的一小半路都没跑完呢!于是 它洋洋得意,心想:这回可赢定了,还是靠在对边歇会儿好了。讲到这儿时我结合挂图,问学生:“兔子这么骄傲,而乌龟又那么慢,究竟谁会获胜呢?”让学生继续将故事讲下去,有的说乌龟跑和满头是汗,但它不灰心,终于超过了还在睡懒觉的兔子,有的说当乌龟一鼓作气跑到终点时,小兔也紧追不舍,可小兔还是失败了,因此小兔哭红了眼睛;还有的说小鸡小鸭们早已抬来了幅“骄傲人落后”的标语放在终点那......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可活跃了,作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画出的画千姿百态,颇具童心。
又如《节日的餐桌》这一课,让学生通过回忆,把过节时所吃的美味佳肴,根据记忆画出来。再进一步经过联想,用自己的画设计一桌丰盛的节日筵席,既有趣又好玩。
由此可见,趣味犹如磁石。紧紧吸附着孩子们的心,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显得轻松、活泼、兴趣盎然。
二、重视培养感觉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有人能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而有的人对美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随着学生趣味性提高,就应培养其发现美的能力。有所感觉才有所发现。感受的培养通过人体的不同器官,或审视、或触摸、或品尝、或闻来获得,有了好的感受,才能使画有灵魂,有扑面而来的微型机。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重视感觉能力的培养。
为上好《金鱼》这一课,我专门准备了一口金鱼缸,让每个学生亲自上来用自己的手来感觉水中游动的金鱼,体会一下机灵的金鱼从手中轻盈地滑过去的那种感觉,从中培养学生的触觉能力。
马蒂斯说过:“创作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就如上《窗口》这课,课前我就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如从家、学校、车、船、商店的各个窗口,你能看到什么?哪些是主要的事物,同一个窗口也要多角度地去观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小部分,并且针对每个窗口的窗外、窗台上、窗内景色和物品。其中有室外的高楼大厦、繁忙景象,充满活动的自然景色,窗台上可爱的盆花、玩具、父母的工作台、金鱼缸里自由自在的金鱼等,提示出一连串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并有所取舍地来作画,感受了生活中美的东西。懂得大方、鲜明、顺眼就是美,开始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这样不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准。
三、在自由自在的作画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而学校中的一切教育目的无非是为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打下牢靠的基
础。而运用情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最终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其创造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新奇的注意,以新颖的眼光,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认识
和处理事物,充分发挥其个性的创造力,就不能太偏重于技法训练,过高要求“画得象”的作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降低他们的趣味性。
因此,让学生自由自在作画,用画画表现自己的情感,并随时表扬作业中发挥得好,进步显著的学生,以作业讲评和举办小小优秀作品展来增强他们的信心,然后在关键时刻根据少儿的性情,画面的需要和一些技法的运用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因材施教。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他们作画的兴趣,使他们无拘无束地自我的心理空间中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使知识和技法慢慢地渗透给学生,培养了其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生活赋予我们许多灵感。学生们作品与其创造时时启发着我,作进一步的升华。我上“布贴画”这一课是因为上了“树叶拼贴画”之后发现学生在作业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华,趣味性强,创作余地大,学生的兴趣仍有得以延伸的需要。于是我就先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功,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快感,激起学生学习,再学生的愿望。这样有的学生拼贴人物,有的贴风景,或是静物等。无一雷同,尽管有的是离奇的,但充满幻想,有自己的个性,不失天真之美,具有一种成年人望尘莫及的魅力。
综上所述,我在实践中感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是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教与学融于一体,只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第二篇: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到处都有美的现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现、感受到美的事物,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呢?
一、美在教中
教书是一个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生动手画圆时我更是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与实践中感受到美、受到美的熏陶。原本抽象的圆的概念,美在我们的敦敦教诲之中,不断地被发现、被创造了出来。
二、美在学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让学生在自主地、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参与,开心的实践,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去体验美,去感悟美在认知的过程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维,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在学习认知2的过程中就更有趣了:他们不仅把2说成了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孩子们既学会了知识,又受到了各种美的熏陶,把抽象的数学符号经过动手动脑转化成了他们喜闻乐见、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的美的事物,对于我们教学来说真可谓是两全其美。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要不断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发现美、创造美,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符号转化成适合各个学段的孩子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阅历、接受能力,把真正的美的东西献给可爱的孩子们。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把“数学”课上成“学数”课,要把数学中蕴含着的一切美的资源深挖出来,加以加工创造,展示给我们一颗颗天真烂漫、幼稚纯真的求知童心······。
第三篇: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思考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也是我们音乐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感受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前提。尤其是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来说,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美才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过度追求创造而忽略感受的教学模式,坚持听觉与视觉、欣赏与活动、语言描绘与想象、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的四个结合,不断追求目标的适龄化、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教学评价的差异化,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由“美”向“善”达“真”,实现其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教育 课堂教学 感受 模式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好的音乐课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快乐!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小学音乐课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孩子们对机械呆板的音乐课已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关注审美,重视实践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 的音乐课确实应从学生出发,试着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探视我们音乐课的教学方式,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权!那我们的学生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呢?他们心中所希望的音乐课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面貌呢?作为音乐未来教育者的我们, 该如何打破旧的教学观念,构筑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孩子眼中的与音乐课密切相关问题的调查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现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他们眼中的音乐课是怎样的,他们希望上什么样的音乐课,这是当今的音乐教育者必须了解的问题。为此,本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分两批对泗阳县20所中小学中的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1.你喜欢上音乐课吗?其中,喜欢占(98.3%,不喜欢的占1.7%。2.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选择以老师教为主的讲授课为10.78%,选择听和看为主的欣赏课的为34.56%,选择以自我发挥为主的表演课的为43.62%,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游戏课的为78.21%,选择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为52.83%。
3.你认为音乐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其中,认为学到了课本上的几首歌曲是97.8%,认为学懂乐理知识的是19.2%,认为感受到了音乐美的是27.6%,认为学会了表现与创造简单素材的能力的是5.5%。
4.你们音乐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表扬你们吗?经常为76.7%,偶尔是13.5%,没有占 9.8%。
5.你们上音乐课时老师是怎样上的?选择“按照课本教会歌曲,主要以唱为主,很少讲别的”占58.3%,选择“不管你们,你们愿意听就听,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占10.2%,选择“以自由发挥为主,可跳、可唱、可表演,视个人兴趣定”的占15.6%,选择“欣赏为主,很少其 它内容”的占14.29%,选择“除课本以外,还教其它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占23%。
6.你们音乐老师上课时态度怎样?学生认为:微笑上课以鼓励为主占72.5%,经常打骂学生凶巴巴的占5.3%,很冷淡上完课就走了占28.7%,都不是占3.5%。
7.你们希望音乐老师上课时,时刻与你们一起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吗?表达希望的占96%,不希望的占4%。
8.你希望音乐课老师教一些除课本以外的有关的东西吗?表达希望的占91.31%,不希望的占8.69%。
9.如果你希望老师教一些其它的东两,你希望是那些(可多选):选择流行音乐、儿童歌曲、音乐名家、音乐知识、中国戏曲、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外国歌曲的分别为58.04%、55.43%、43.47%、28.91%、12.3%、31.52%、17.39%、8.26%。
10.你认为音乐课一定要在教室中上吗?认为不应该的占64.14%,应该的占35.86%。
11.你希望经常在音乐课中与他人合作吗?A.希望的占(90.22%,不希望的占9.78%。
12.对你的音乐老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希望老师在音乐课堂中给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的占78.3%。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比较喜欢音乐课.少数小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是因为音乐课内容太简单或乐理知识太复杂。
2.现在的小学生音乐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偏向课本固定内容及复杂的音乐知识理论,很少去发掘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去表现美、创造美。3.现在的小学生希望老师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且和谐的,希望老师能和自己打成一片,去共同完成音乐课的过程。更愿意音乐课的活动空间大些,如操场、草坪、田野等场地,与大自然拥抱,去体味音乐无限魅力。
4.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望很强,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连贯性,各科的综合性都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问题,让我们的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5.现在教师在课上的评价机制仍然是“一刀切”,不够尊重发展孩子的差异性,致使一部分同学在音乐课堂上感觉自己游离于课堂之外。
二、注重四个结合,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黑格尔说:“音乐是情的艺术。”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自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美,使他们在声情并茂中张扬自身的个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结合调查结论,我觉得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的多种美,培养其学习兴趣。
1.注重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 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1、2、3、4、5、6、7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结合呀!无疑,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 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乐效果(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过程。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有感知的误区和盲点。因此,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人,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是把有形的色彩融人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做到: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或者示范姿势、标明动作。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就能帮助他们感知理解、开阔视野、加强记忆、启迪思维。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幻灯片、录像、CD、VCD等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面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情景.使悦耳动听的旋律与神奇变幻的画面综合,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2.注重欣赏与活动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就提示了音乐具有其运动特征。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和体育活动相融合。例如: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寓音乐于游戏之中,正是借助身体力行的活动来表达旋律的运动方向。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游唱占了30%的比重,可见音乐中渗透体育知识、体育技巧和体育活动。其次,舞蹈与音乐本是一对孪生姐 妹,舞动是展示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我们知道,音乐的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如进行曲、摇篮曲)光靠欣赏或者讲解,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运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曲等作出反应才能事半功倍。当学生听到进行曲能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听到圆舞曲则能尽情舒展双臂,畅漾于欢乐的舞海,当夜深人静听起摇篮曲则能伸出小手轻轻柔柔地在空气中抚摸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就会成为一种乐器,情感也有所抚慰。此外,在日常教学组织中一定要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永远学生整齐的坐着,教师在讲台上的单一的组织模式;二是避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反复学习同一内容,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避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只动嘴,不用眼、手、足等其他感官。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产。”这就是说,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3.注重语言与想象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表现,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欣赏是一种感知,是经过听觉实现的审美活动。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靑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沉浸于丰富的意境中,涌动起无限的梦幻,让我不得不赞叹祖国广袤无垠、深邃内敛、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之韵。
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老师的语言描绘。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心灵 琴弦,以饱满的精神倾注到音乐之中并进人到表达的最佳状态,并通过语言神态来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感想又通过言语传递给老师,教师的语言描绘是提示音乐崇高思想和深厚感情的最佳工具,而学生的言语则是他们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紧松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再次,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把音乐形象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人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是与音乐美的完美和谐的统一,才真正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第三,课堂提问的语言设计要考究。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是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要能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音乐。因此,课堂提问立意要鲜明,不要提一些简要的毫无想象力问题,如“喜欢不喜欢?”或“这音乐好听吗?”等。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导入语和结束语要与音乐相融合。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入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其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中,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结束语是一堂课前后呼应的点睛之笔。简短而隽永的结束语是意犹未尽的尾声,它不仅是一节课的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深化人文主 题。当耐人寻味的话语和美妙的音乐又一次在耳边想起时,那种共鸣,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4.注重技能与表现发挥想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造,这是我们期盼的音乐教学。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学习音乐则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愿望,所以,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授得法的重要标志。比如,围绕音乐歌曲形象的讲授发表自己想象的意见,同学间相互补充,能使音乐形象更准确、更清晰、更生动、更丰满;比如用色彩描绘形象中画面,交流意境的理解,可以使线条、色彩更趋于合理;比如在理解歌词、乐曲内容时,举手投足、低头弯腰、即兴表演、自编自演,越是令人捧腹就越能体现分阶段的全身心投人:再比如体会情绪特色时,通过改变节拍、节奏、速度、强弱关系进行二度创作将3/4拍的歌曲改成2/4拍,那定是别有一番韵味……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的好:“如果想使儿童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富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世界,“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千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人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的创造美的光斑。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追求的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三、课堂教学追求四个实现,构建音乐课堂教学新型模式 音乐无高考指挥棒,所以,为了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美,在此基础上学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我们就必须放开手脚,让孩子们觉得学习音乐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就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能够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目标实现适龄化。
作为教师,每次备课首先填写的都是“教学目标”。但我们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音乐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众多学生由于无法跨越技能技巧的障碍而产生了对音乐的冷漠和厌倦。识谱教学已强化了20多年,可至今能读谱的学生仍然廖廖无几;“革命歌曲”我们认真地教了一首又一首,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歌唱二小放牛郎》,可学生们滿口哼唱的全是“庸俗小曲“,学生们用自已的方式来表达对教学的不满和对音乐本能的热爱。
其实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者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題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美、鉴赏、表现和创造美,塑造其完美人格,并通过他们创编、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如在学习《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这首歌时,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演唱姿势,音髙、节奏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把引导学生感受雷锋叔叔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等列 人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提高其心灵的境界,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的审美教育。
在教改轰轰烈烈进行着的今天,我们要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大批新时期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们有责任唤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体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而不是让他们在音乐的殿堂外徬徨。
2.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化。
众所周知,教育的过程既不是一个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简单过程,也不是一个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它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过去的好老师课堂上像个演员,遗憾的是只把学生当观众。今后的好老师应该让全部学生变成演员并结合他们的特点分配不同的角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观众和评判,还是众多角色中的一员。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进行教学,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而不是征服、压制、压服的对象。告诉学生老师自己也会经常犯错误,学生从老师那里了解到的知识不一定可靠,让学生获得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主体意识,进人创造性的学习状态。
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教学的使命必须发生变化,音乐教师必须从一个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真正深人地和学生对话和交流,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创建属于他们的音乐生活。教师应用自己的音乐世界与学生的音乐世界碰撞、交融,创造新世纪的音乐世界。形成师生民主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3.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立体化。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仅仅有音乐内容的存在是不够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 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各科内容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形成。
在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将体、美、德、劳等学科有机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使音乐课更加丰富多彩,静中有动,动中含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联想,积极思维,勇于创造,由此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唱游教学中渗透体育运动、劳技教育,可使谏堂气氛生动活泼;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术,使学生能深层次地体味理解音乐美学;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比任何说教的方式都有效果。渗透到某一教学内容中,只要教学效果好,多而不乱,能够体现音乐课主题,达到教学目标,就是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4.课堂教学评价实现差异化。
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是: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学习上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尤其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差异十分显著。如果非要让一个某方面能力欠缺的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全班统一的要求,甚至达到老师的理想要求,也许经过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比如挤占学生的自由时间进行补课、个别教育等),可以勉强达到,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是不合理的,也是缺乏效率的。我们不应该让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项目上,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到他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因此应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音乐是美的,因为她是用人类情感来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因为她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和学生的心灵撞击出璀璨的生命火花。
让我们共同努力,深刻领会落实新课标提出的“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理念精髓,在音乐教学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为学生感受鉴赏音乐、学习表现音乐、体验创造音乐、终身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刘堂江著,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3.《本领恐慌》,王小平著,海南出版社出版 4.《学生第一》,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5.《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
6.《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6-12期 7.《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年第1-12期
第四篇:让学生了解运动美
让学生了解运动美
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 238000
孟 月 强
摘要:运动美,在体育运动中无处不在,关键要有发现美得眼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运动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本文试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对运动中美得认识和理解,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关键词:运动 体育与健康课 美
前言:近年来,在体育学术论坛中,对体育本质美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是丰富体 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每个人都喜爱美好的事物,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十几岁的年龄,正是青春萌动的岁月,追求美,赞美美,塑造美,让一个个青春的身影充满活力。体育运动,是青春的“发动机”,是锻造美好生活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美,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找到美,从而促进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1.什么是运动美
美,其实无处不在。一副画,浓淡相宜的色彩,似梦如真的意境,把我们带入了境界美;幽深的小径,葱茏的高山,修竹掩映下的村庄,让我们产生了宁静悠远的美;在运动场上,坚毅的背影,专注的神情,协调有力的动作,同样也充满了美。
运动美是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运动场上的运动健儿是美的。我们看到的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短跑运动员在一声枪响后,以最大的爆发力冲出去,腿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奔去,使人感到运动员的肌肉在极快的速度下产生出极大的力量和速度的美。在运动员冲刺时,那美到了极致。不由人不为这种美惊呼。跨栏运动员在跨越一个一个栏杆时,那完美的节奏韵律之美,让人不禁惊叹不已。而体操和跳水,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的连贯完成形成的是连贯的流畅的美。跳水运动员在落水的瞬间,对力的完美控制,水样的轻柔。使人不禁为之倾倒。足球和篮球的配合之美,队员与队员的紧密的配合使全队成为一个整体。特别象一副画,给人的是整体的结合的美。足球运动员在过人的时候给人的是连续的惊喜和惊叹。你能说那不是美么。中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员把那么小的球玩到极致。每次攻防都体现出艺术与智慧,不仅仅是运动的美了。跳高和举重运动体现的是征服的美,在运动员跳过横杆和举起一个重量,在那一霎那体现的是征服的美。游泳运动员把水的习性掌握的炉火纯青,人和水完美的结合,把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力与水的结合,使美得到了升华。运动场上的美无处不在。运动美,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几类: 2.运动美的分类
2.1运动的整体美。整体美是体育美的一个特定形态,它表现在集体项目的群体组合和活动中。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等都是群体组合,通过体育技术组成、运行、提高以致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美。队员们之间配合默契、娴熟的传接球、准确的投篮、扣球、射门都表现了群体的意识美、智慧美和技术美。
2.2运动的含蓄美。体育的艺术美、创造美、人们内心道德美、力量美、智慧美等是含蓄美的表现形式。体育活动的拼搏意志是我们这个民族向上精神的具体体现。它寓意深刻,意境纯美,形象丰富,神韵无穷,给人以享受、鼓舞和力量,发人深省。
2.3运动的形式美。体育的形式美是技术、形状、结构和动作组合美,是体育的外形美,包括体育活动的比例、和谐、均衡、节奏、场地器材布置的对称优美和队列队形的整齐等。这些形式美给人以生理上、心理上的愉快,是人们表现自我意识和创造活动方式之一,是体育美的重要体现方式,体育美的许多内容就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
2.4运动的形态美。人体形态美主要表现为自然的或正常的体态,它包括正常的生长发育、丰满的肌肉、自然协调的动作、正常的行动姿态等。体育活动能使人们形成健壮匀称的体格,端正的健美姿势,使其终生幸福愉快。形与美的协调,充分展现了人体美和充满朝气的气质美。正如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的:“世上没有更美丽的衣裳像结实的肌肉与古铜色的皮肤一样。”很难想象,一个瘦弱或臃肿的身体,能给人以神采奕奕的美感。
2.5运动的动作美。人体的动作美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协调和韵律感。体育就是发展人们身体的各种能力,培养动作的灵巧性和协调性,发挥动作的速度,使其既经济又美观。人们在比赛或活动中,动作非常协调,节奏分明,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感受,特别是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项,更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具有很好的美育作用。
2.6运动的健康美。健康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呈现的美。在大众中开展的各项健身活动,充分地展示了充满着生命力的健康美。身体健康,肌肉匀称,体躯雄伟,动作优美大方、灵活、协调,富有节奏感以及活动中良好的心理素质,都给人以健康美的情感体验。
3、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运动美
3.1观摩比赛,感受运动带来的美感。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予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欣赏高水平的比赛和表演,如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感受体育与音乐等相邻艺术交叉所表现出来的韵律之美、形体之美;欣赏田径运动中的铁饼、标枪、跨栏、短跑等项目的比赛,感受在极限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力量之美,节奏之美;欣赏高水平的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感受在团队协作中体现出来的协调之美、友谊之美和团结之美。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在万众瞩目中的积极进取之美、激情迸发之美,以及失败后的不屈不挠的坚毅之美。这些,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体会到运动带来的震撼和启发。
3.2共同学习,提高对运动美的感悟。教师要将每一节体育课,当做对学生灌输体育之美的舞台,在备课的环节,就要将美的教育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例如,在场地的布置和安排上,尽量整齐划一,让每一件教学器材都干净整洁;对示范动作要精益求精,直观、准确地演示出动作形象。教师要运用动作示范,并适当穿插配合讲解,使学生获得语言上难以表达的生动形象,领悟技术细节。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启发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行积极思维,进一步理解技术,达到掌握技术、技能的目的。呈献给学生运动美的最直观的体验;让优秀的学生主动展示,让所有的学生敢于展示,感受到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身体得到锻炼,同时,还能欣赏到体育运动美的一面。同时,在体育课上,尽量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音乐、舞蹈,街舞等等,还可以将新兴的运动项目引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3.3运动体验,以美好的心态参加运动。体育课是一门重视实践体验的课程,对运动美的体验,也同样要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和感受。教师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大胆练习,将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体会。有条件的前提下,将不同的运动项目,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和练习,并引导学生,发现因锻炼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健康得到的形体上的健美,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完成体育课教学的最终目标。3.4积极进取,体验运动中的精神境界美。在体育运动中,除了遵守人体生物的、心理的变化规律外,还要遵守一定的伦理规则。和平、友谊、进步是体育运动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人社会理想的高度概括。人们的行为符合这一理想,就是美的。体育竞赛,需要有一种拼搏精神,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在这种拼搏过程中,观众看到的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美,一种显示人类伟大力量的美,这种美给予欣赏者的是雄壮、勇猛、强健、活泼、紧张等情绪激动,给人强烈美的享受。作为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实践中,将这种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决心,并在这种激烈的运动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结束语:
体育与健康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运动美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其生命力在于实践和体验。体育运动中美的存在是客观的、内在的,无论是身体美、动作美还是精神美,都是由人体的特征和人体运动的形式产生的。体育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认识它,发掘它,并且根据它们的发展规律,用与体育相适应的方法,把它们充分地表现出来,加以发扬光大,以达到塑造外形美、内在美的教育目的。青少年是朝气蓬勃的群体,是希望和未来!作为一线体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有发现运动美、欣赏运动美的思想和心灵,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感受运动美,体验运动美,从而为奠定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 娄琢玉.健美运动[M].上海体育出版社,1978 [2] 季 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 丁忠文.体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4] 李一新.论体育美[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孟月强(1972年1月—),男,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学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第五篇:有效整合,让学生充分欣赏美、探索美、创造美
有效整合,让学生充分欣赏美、探索美、创造美
──《图形密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密铺,也称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本节课是一节根据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集数学教育与美育为一体,对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教材分三部分编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感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有的还可以利用两种平面图形密铺。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编排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密铺的含义,探究常见的平面图形密铺的特点,在思索和创作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几何构图的美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在前边的“生活中的数学—密铺”这一内容,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密铺图案,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密铺,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密铺创造的美。经过前面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密铺,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可以密铺,并感受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具备一定的收集、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设计思路】
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课我设计了以“美”为核心的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分析中感受到密铺在生活中的美和广泛应用,理解密铺的含义;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实验、交流、验证等活动探索密铺的特点,构建密铺相关的知识经验;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创造设计简单密铺图形,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密铺知识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采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借助电子教室及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单独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专题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
1.观察实物,抽象图形,找准新知切入点
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们熟悉这些生活实物吗?
师:能从这些生活实物中找到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随着生回答,显示下图:
师:生活中许多实物的建制都要用到平面图形知识。此外,人们还常用平面图形密铺装饰建筑、美化布匹、进行商标设计等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密铺图案,欣赏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说说密铺到底是怎么铺的?
[教学反思:教学中采用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开课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以“看实物找图形”的方式,勾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为学生用数学知识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埋下良好伏笔,同时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2.欣赏从古至今的密铺,加深理解密铺含义,深入感受其广泛应用
(课件出示)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的欣赏?
生:密铺的用处真多。
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密铺。
生:生活中的密铺图案很美。
„„
师:是啊,密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美的享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铺才叫密铺吗?
生1:平着,一块接一块的紧挨着铺。
生2:中间不留空儿的平着铺。
„„
师:这些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对密铺的理解,你们也认为密铺就是无空隙的平铺吗?[板书:无空隙
平铺]
问:这样叫密铺吗?[师用手比划演示重叠]
生:不叫。
师:那我们还应该给密铺再加一个什么条件?
生:不重叠。[板书:不重叠]
师:对,象这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在数学上就称为“密铺”。[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密铺]现在我们一起边说边比划什么叫做密铺。[边做边说:无空隙、不重叠、平铺]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丰富学习内容,使学习素材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拓展知识视野。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从古至今的密铺实例这一环节,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密铺的美、感受密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明确密铺的含义,更是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概括、总结、交流表述的学习能力。学生在丰富素材呈现,真实情景体验,贴切体态演示中,心理轻松,参与积极,课堂氛围愉悦和谐。]
二、探索美
1.说一说、猜一猜:
师:美丽密铺离不开数学的基本图形,通过欣赏,你发现哪些图形能够单独进行密铺?
(课件出示基本的几何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生1:正方形、长方形。
生2:三角形、梯形。
生3:六边形。
师:有不同看法吗?他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2.操作、验证:
要求:
(1)同桌为一组公用一台电脑,利用专题网站的资源,将画板中现成的平面图形自由拖动、旋转进行验证。
(2)汇报交流:展示验证结果。
(3)得出结论:
可以单独密铺:正方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
不能单独密铺:圆、正五边形。
师:看来,实践最有说服力!那是不是圆和正五边形在密铺中就没用了呢?
3.两种不同平面图形的密铺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片,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交流:圆、正五边形这些图形单独不能密铺,但是与其他图形合在一起可以密铺。
师:是的,象这样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是一种密铺。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可以用我们学到的密铺知识进行美丽图案的设计。
[教学反思:操作验证是数学证明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常规环境下进行操作验证、创作展示有诸多不便:一是教学具的准备相当麻烦,不仅要准备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平面图形,还要准备粘胶和展示板;二是学生创作设计时画、涂等做法比较费时,且不利于修改;三是常规环境下的展示可能局限展示的作品量。而利用网络资源在电子教室上课就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
三、创造美
1.阅读、欣赏
A.密铺的历史
B.蜂巢的秘密
C.埃舍尔的神奇世界
师:通过阅读和欣赏,你又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生1:这些图案太美了。
生2:埃舍尔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很会创新!
生3:小蜜蜂也很了不起!
生4:数学很深奥也很神奇。
生5:生活离不开数学!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我们也像埃舍尔一样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我们也可以创作出更美,更伟大的作品!
2.开动脑筋,为教室窗帘、地板砖设计一组花样
创作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网站,选两种或几种图形进行密铺,在画板中自己设计一组花样设计。
(2)标注一组花样占用的面积。
(3)时间限制:8分钟。
2.展示评比,说说花样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的?
[教学反思: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本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设计密铺作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在积累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因此我在设计密铺图形环节中我设计了欣赏和创作两步。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进入网站自由点击,阅读密铺的历史,了解蜂巢的秘密,欣赏传统的漏窗艺术,进入埃舍尔的神奇世界,自主探究学习。丰富的网站资源,可以使学生对密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积累创作的素材。学生进入网站,在画板中自己设计,选两种或几种图形进行密铺。利用预先设计好的画板程序,学生只要将画板中现成的图案进行自由拖动、摆放、拼接,运用电脑程序设计,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在成果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新颖”时再次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在老师掌控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互动、自主操作展示设计作品,取长补短,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此环节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体现。]
四、我的发现:
师:为了给同学们上好这节课,我也去寻找了生活中的密铺,一天我把家里喂养的小乌龟的搬到屋外晒太阳,无意中也发现了一个最自然的密铺现象。出示:
龟壳上有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四边形,于是,我猜想人们之所以会用密铺美化生活,可能源于自然密铺现象的启示,然后又进行思考创作,就有了像埃舍尔这样的艺术家和伟大作品。在我们生活中密铺还有着许多深奥的学问,比一比我们谁的眼睛最善于观察,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说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用我真实的观察与发现,为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分析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作潜意识引导,使他们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影响下,提升数学意识,培养良好习惯。]
课后感想: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生动活泼、新颖有趣、扎实有效的课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获得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本节课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较好发挥了信息技术的最佳优势:一是省去了繁琐的教学具准备;二是节省了操作、验证所需要的时间;三是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四是向全体学生及时反馈展示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这些优势使得课堂教学直观、生动、轻松、高效, 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积极;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得到较好弥补,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课正因为有效整合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才使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坚信,只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明天的信息化数学教学一定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