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复的魔力》参考教案
《重复的魔力》参考教案
教材分析:
重复构成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全新的造型理念成为设计的一个亮点,极大的拓展了现代艺术的审美领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方法,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如超市商品货架、电视节目广告等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重复现象,从自然界的重复照片中体会重复产生的美,进一步分析并归纳出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和设计制作方法,学生按小组设计完全重复、对称重复、特异重复的作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自身的动手体验,让学生感受重复构成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并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平面设计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课。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重复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形式美感,了解重复构成的组成要素和变化形式。
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利用回形针等实物,设计制作有趣的重复构成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体验,开拓艺术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重复构成的特点和组成要素,分析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进行平面构成造型的构思和实施,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回形针、重复构成范作、其他辅助材料等。2.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彩色回形针、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超市货架商品照片
师:当我们走进这家超市的时候,左手边的一排饮料和右手边的一瓶饮料,哪边首先引起你的注意?
生:一致认为左手边的一排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1/3
师:为什么呢? 生:数量多、排放整齐。
师:商品的数量多是指商品的重复排列,商家用重复的手法摆放商品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达到成功销售的目的。
2.播放一段广告视频: 师:这段广告同学们熟悉吗? 生:非常熟悉。
师:广告商是用什么方法宣传并让你记住这段广告的?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不断重复的声音和不断重复的画面。
师:非常好,不断重复的声音和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不断刺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强化我们的记忆,所以我们很容易记住这段广告,商家运用重复的手法达到了很好的产品宣传的效果。
3.播放一段国庆阅兵视频:
师:看完这段视频和图片,相信同学们感受很深刻,心里一定充满了自豪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观看后的感受。
生:整齐、统一壮观、震撼人心、漂亮、、激动人心等。
师:整齐划一的队形和一致的步伐同样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让人们产生一种壮观的感觉。
二、新授:
1.观赏重复——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
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许多重复的现象,情绪受到感染。
2.寻找重复——学生小组讨论兴化的自然界还有哪些重复的现象。如;麦田、千岛菜花、水上森林等。
教师归纳总结:重复构成的物品在生活中几乎涉及到了人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装点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3..重复构成的要素:
讲解重复构成的要素:单元形和骨骼。4.对称重复:
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蝴蝶的花纹是左右两边对称的,称为对称重复。
首先介绍一种有趣的快速做对称重复的折纸滴墨法。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做一做。教师出示对称剪纸作品,各种造型,各种色彩的对称剪纸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跃跃欲试,按四个同学一小组用彩色卡纸自由创作,并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做简单点评。
5.完全重复:
教师实物投影重复构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单元形完全一样,并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称
2/3
为完全重复。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基本形,可以通过变化它的方向和骨格排列等来获取不同式样和风格的重复构成。
小组创作:
四个同学为小组单位,用彩色回形针自由创作完全重复构成作品,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并展示在改变单元形方向时,产生各种不同的设计效果。
6.变异重复:
教师以实物展示的方式,用完全重复的作品更换其中的一个单元形,揭示变异重复的概念。
三.魔法变一变:
将上一个环节设计完成的完全重复作品,运用对称重复的手法改变其中一个基本形,可以从大小、颜色、方向等方面改变单元形。将完全重复设计成变异重复,小组讨论方案,制作并展示新的作品。
教师评价为辅,学生互评为主。教后记:
通过学习重复构成的特点和组成要素,分析重复构成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进而拓展学生思维,进行平面构成造型的构思和实施,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3
第二篇: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5课《仕女·簪花》参考教案
《仕女·簪花》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以《簪花仕女图》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古代的服、妆、饰文化。教材给予了教师们美术各门类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从服饰与生活、服饰与审美、服饰与社会等多角度赏析中国传统的服、妆、饰文化,从而了解古人的生活,也读懂了经典作品。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服、妆、饰文化,感受精湛的制造工艺,体会吉祥纹饰表达的美好寓意。
技能目标:根据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件饰品,培养学生的设计、审美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服饰艺术,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装饰文化的特征。教学难点:中国装饰文化的发展与继承。3.课时建议
依据内容本课应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为中国传统服、妆、饰赏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中国传统饰物的种类、运用,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
(2)第二课时围绕饰物的个性设计、材料运用、制作等方面进行探究,发展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更好地体验成功的愉悦。
4.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彩色胶泥、彩色卡纸、铜丝、串珠等其他易得物品。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展示《簪花仕女图》
问:你见过这幅画吗?它的名称是什么。
1/5
揭示课题:《仕女·簪花》。2.新授课程(1)欣赏解析
《簪花仕女图》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在观察中你发现了哪些别致的妆饰? 仔细观察《簪花仕女图》,会发现仕女眉毛位置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的双眉,且呈蚕蛾的形状。“蛾眉”是当时上层社会贵族妇女流行的画眉方式。“簪花”仕女发髻上插着硕大的花朵,展现盛唐时期的审美──富丽、丰腴。
(2)分析理解
簪花者──牡丹花──玉簪(那珍珠流苏似乎不停摇晃,加强了整个人物的动感)──金花子──斜格纹样朱色长裙、朱色披帛。
簪花者──凤鸟金步摇──团花的朱色长裙。簪花者──莲花──发簪──红格子纱衫。
簪花者──海棠花──金质云团纹项圈──朱红披风。簪花者──芍药花──赭褐色纱衫、紫色团花的朱色长裙。(3)分析小结
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板书小结。纹饰图案内容相当丰富,团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变化多端。饰品中的吉祥纹样则代表了人们幸福美满的愿望。
学生尝试勾一勾吉祥纹饰。(4)讨论分析
中国传统饰物的种类有哪些?
中国古人的饰物独一无二,巧夺天工,美奂绝伦。
古代的工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精神,并花费数月乃至数载琢磨一器,使作品独具个性,浑然天成。
中国传统饰物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发饰、耳饰、项饰、手镯、戒指等。发饰:在古代,女性的发饰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插戴数目多样。簪──古人用来插定挽起的头发的发具。中国的古簪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祖先使用发簪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殷商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发簪就已经显现了它的远古的身影。制作发簪的材质可以分为角、骨、金、玉、象牙、竹、木等。而从制作工艺上分,也有镂刻、累丝、镶嵌等。
2/5
古人对发簪还有多种的叫法,如钗、扁方、步摇等。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簪还象征着等级与尊严。
步摇──《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以黄金为首,如桂枝般相缠,下垂以珠,行则动摇,凸显行步动态之美。
(5)示范分析
耳饰:不同形态的耳饰可以调节人们的视觉,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教师分析人物的脸型,示范耳饰造型带给人们的视觉变化。(6)审美体验
运用铜丝你可以制作什么饰物,选择哪些制作工艺? 选择缠绕,学生让一圈圈铜丝成为了独特的发饰。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服、妆、饰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手工艺者的精湛工艺。加工工艺有:雕刻、累丝、琢玉、镶嵌、焊接等。
3.学生作业(1)作业内容
a.仔细观察《簪花仕女图》,找一找图中的饰品; b.先在纸上构思饰品设计方案,造型别致,色彩和谐; c.用身边易得材料,试着制作一件饰品。(2)基本要求
运用彩色胶泥、筷子,完成一只发簪的设计、制作。(3)个性要求
饰物的形状和装饰应巧妙结合,展现你的美好愿望。4.展示评价
举办年级饰品展览会,将年级饰物共同展示、点评。过程性评价与展示性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优雅的审美意识,运用饰品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并与同学分享学习制作饰品的乐趣。
5.课后拓展
画面在人物身后,穿插了一些并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的背景。有仙鹤、小犬、3/5
湖石、花草。仙鹤与小犬的描绘,毛发渲染与梳理十分周到。仙鹤通体皆白,仅颈上间以一丝黑墨,鹤翅排列从虚到实,由内向外,显出画家运用线条的手法既简单又准确。考虑到中晚唐花鸟画已经萌起,周昉对仙鹤、走兽描绘得如此丝丝入扣,似乎有花鸟画兴盛伊始的征兆。
美术爱好者探究中国花鸟画的兴盛历史及特征。
三、相关链接
周昉(生卒不详),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主要活动于公元763~804年(唐代宗和德宗时期),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腴,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他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自创一体,有“周家样”之称。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等。
《簪花仕女图》是稀世珍品。
开卷第一位贵妇,体态丰硕,发髻高大,头上插着一朵牡丹花,髻前饰玉簪,那珍珠流苏似乎不停摇晃,加强了整个人物的动感。她头上的髻发和短鬓,茸茸地分披在丰满的额前和耳边,显得那么青春年少,圆润的面庞,浮起淡淡的红晕,蝶翅形的黛画短眉,浓淡适宜地斜峙在饱满的粉额上,眉间金花子点饰如豆大小,双眼细长,眼波似乎在看着身旁的小犬,侧身做出向右倾斜的姿态。外披紫色纱衫,朱色长裙上画有斜格纹样,朱磦色披帛从肩后绕过双臂,垂于胸前。淡紫色花纹的白色衬裙,长过纱衫,拖曳到地上。她的右手似乎在无意地摆向前侧,左手执拂前伸,逗引小犬,而小犬对着拂穗张嘴晃尾,做出扑跳的动作,从而使情节显得生动活泼。第二位贵妇与第一位相呼应,构成了戏犬这一段落。不远处侧立着执长柄团扇的侍女,团扇上彩绘盛开的牡丹,红花绿叶,相当耀眼。侍女的打扮与其他几位迥然不同,表情默默若有所思,对于贵妇们的戏犬、看花、扑蝶,仿佛有些茫然。在她右前方有一位髻插莲花,身披红格子纱衫的贵族妇女。她的右手略向上举,反掌拈红花一枝,目光凝视花枝,似乎在遐思。在她右侧远处姗姗而来一位身材娇小的贵妇,身着朱红披风,脖上戴着饰有金质云团纹项圈,纱衫下透出的白裙上绣着紫色团花,显得十分娇艳。发髻上的海棠花含娇欲笑,随着妇人的脚步向那丛辛夷花踱过去。
4/5
此卷的最后一位贵妇髻上插芍药花,身着赭褐色纱衫,朱色长裙上有紫色团花,显得雍容华贵。她的右手举着刚刚捕到的一只凤蝶,左手玉指捏着白色披帛,似乎要迎接向她跳跃而来的小犬,在给人以丰硕健美之外,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态,使人觉得分外娇娆。
在整个画卷尽头,树立着一簇盛开的辛夷花,粉红色的花朵,陪衬着少许绿叶,还有脚下的一丛绿油油的青草,一起点缀在视野广阔的空间,给人以一种回到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感觉,使整个画面和谐而又富有生趣。
初看此画,似乎人物之间无论从体态、服饰上并无太大区别,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她们通过白鹤、花枝、蝴蝶这些媒介,把各自孤立的个体有机地连接在一卷完整的画面上,使整个画面的构图和情节气韵贯通、一气呵成。
5/5
第三篇: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8课《奇妙的墙》参考教案
《奇妙的墙》参考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主要学习立体构成中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立体构成中累积构造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的构成思维能力,培养审美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是一种空间构成,是通过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利用线、面、块等立体形态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的形态。同时累积构造是立体构成的主要造型之一,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同一或近似的基本单元,通过叠加、累积等重复组合方式塑造成新的立体形态。
教学设想:
看:观察、欣赏生活中的建筑墙体及环境景观,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学:学习立体构成中累积构造的基本法则,体会重复性秩序排列所产生的韵律美。做:很多有趣的造型都是用简单的基本形累积而成的,动手设计基本形,运用不同的累积方式进行累积构造。
再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蕴涵文化元素,表现创造不同的累积艺术作品。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立体构成──累积构造作品欣赏,了解累积构造基本知识及基本规律。技能目标:灵活运用累积构造知识制作出基本形,并根据不同的累积方式共同创造一堵有趣的“墙”。
情感目标:从累积构成的创作活动中体验其创作乐趣和审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累积构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教学难点:累积构造中的模数关系。教学要点:
1.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有的是砖石砌成的,还有的是其他材料构造而成的,在所有的墙中都有着一个共性──屏障式体积。整体墙有体积,每一块砖石也有体积。在生活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墙之外,还有屏风、隔断等其他形式的墙,只要是具有基本体积元素的堆砌或累积都可以形成墙。
2.累积和累积构造中基本形不再是一个平面的形状,而是一个立体的体积,将基本的立体单元形以不同的骨架重复累积,就形成了累积构造的式样。这里的基本形可以是立方体、圆柱体、三棱柱„„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具有模数关系的单元,如具有相同体积特征和重复边界的立体形态。
3.累积构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复性,将相同的基本形不断地重复才能够形成累积。这里的“重复”可以是基本形完全相同,也可以是基本形外形相同,内部空间、表面色彩装饰的变化。重复的秩序美和变化的灵动美共同形成整体,构造出艺术审美意蕴。
1/2
4.单纯的灰砖形成的墙显得沉闷,直接白色的方块则显得单调。“变化”和“有趣”是本课审美和创造力的所在。其一,在相同外形体积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完成基本形内部的形体、色彩、装饰,使每一个累积元素都具有变化,从而形成整体和变化的构造方式;其二,设计出具有丰富变化的“墙式骨架”,以整体墙的变化赢得“变”的创造;其三,以各个基本形的色调、质感进行有机排列,构架出“墙”的变化。所有的这些变化都蕴涵着艺术审美的法则,具有着视觉形式的创新和美感。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
课前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累积形式的墙,观察它们的构成规律。寻找你认为有趣的图形和立体单元,尝试思考它们变化的可能性。
二、交流与探讨
相互交换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从自己的角度谈谈想法,以小组的形式汇总体会和观点,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解并与全班分享。交流和探讨的重点应集中在累积构成的基本规律、相同属性、累积单元及整体构成的变化上。从而形成既有累积构成的规律,又具有创新的思路。
三、创意与制作
在制作上首先要对基本形的形态、尺寸、装饰元素(如脸谱、文字、剪纸、动物、植物)等做出必要的要求,创意则是在这一前提上的变化(如脸谱的多样性、文字的字体色彩的变化、动植物的多样和变化等),创意还可以在制作材质上进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同一材料、相同的体态(如纸杯、方凳、器皿等)或是共同的模数关系。创意通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不同的元素或主题下引导学生多相性思维。
四、累积中的变化
有趣而生动的变化是本课的核心,提升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也是本课的重点。本课作业的完成与其他的视觉形式相结合,如民间艺术、图案、平面构成等,可以有效地引导课程向不同的方向上发展,并最终形成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上的审美体验。
教学评价建议:
一、本课教学中累计构造的基础知识是课程的框架,充分利用与其他艺术元素、视觉元素与基础知识综合,完成对累积构造知识的认知和创造性实践,获取视觉审美经验是课程的核心。
二、本课作业的设定主要为学生合作完成,以累积构造要求和组合再造元素为条件,合作创造完成,并对完成作业进行全面评价。
教后记:
通过学习了解累积构造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了解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运用艺术通感进行美术创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世界各民族的面具脸谱资料、纸张、颜料;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2/2
第四篇: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6课《多变的色彩》参考教案
《多变的色彩》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多变的颜色》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课。“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本课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运用色彩,从而进行色彩创意设计练习。教材中文字虽然简洁,但还是介绍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色彩知识,它包括:色彩的作用、光与色的关系、色彩的属性等。教材中印制了大量的图片,既有助于学生欣赏和感知色彩,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学习。
二、学生基础与特点
初一学生通过之前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初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想象能力和感受能力。在观察生活中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通过和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性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新。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色彩现象和学习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能应用明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色彩的渐变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应用明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教学难点: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
四、教学理念
1/5
色彩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每个人都积累了独特的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应提到首位,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课前准备
课前按六人一组围坐的方式进行分组。
教具:15*15厘米的各种色块120张左右;光的色散实验装置;透明玻璃杯若干;各种颜色的卡纸;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水粉工具材料,双面胶、固体胶、剪刀、铅画纸等。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感知色彩,导入课题
1、从老师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导入。师:猜一猜老师最喜欢的颜色有哪些?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色彩,说明原因。
生:天蓝色,宽广,像天空的颜色,又像大海的颜色,我喜欢;
粉色,很女孩,很青春,也很雅致;黑色和白色,简单,朴素大方,永恒的颜色„„(不时地发出一些议论的声音)
2、学生感知色彩活动。
师:在每一组的桌上有近二十张的各种颜色的色块,选择自己喜欢的贴在黑板的左侧白卡纸上,反之贴在右侧。感受由这两组颜色组合成的画面。整个构成传递给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
师:我很强烈地感受到同学们关注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真好!
3、引导学生赏析。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喜好,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传递着各种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老师这儿有几
2/5
组图片,想看吗?(播放媒体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缤纷的色彩,配以背景音乐)
师:你们为什么会惊呼? 生:多、美!
师:原来你们惊诧生活中的色彩这么丰富、多姿与绚丽。有些是造物主的杰作,更多的是艺术大师们的创作。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多变的颜色”。导出课题:多变的颜色(板书)
(二)观察比较,导思学习
1、是谁揭开了光色之迷。
2、认识牛顿色环。
师:牛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光谱的两端的红和紫很亲近,就把他们连接起来这就成了一个色相环,这就是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生:黑板上任意出示十二色相,请学生找出三原色,三间色,并请同学拼成牛顿十二色环。(板书)
3、进行调色游戏。教师在玻璃杯里调出三大杯三原色的水,让学生任意把两种水进行混合,调出三间色等其它颜色。
4、就黑板上左右两侧的色彩构成,组织学生观察,探讨色彩三要素。A、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色彩的要素——色相。
B、观察黑板上的色块,比较色块间的异同,找出规律。发现色彩的明度、纯度等特性。
(三)协作体验,创意设计
1、教师色相渐变示范。
师:请学生选择牛顿色环上的两种色彩,老师作色相渐变示范。
2、协作体验,创意设计
师:老师的示范只是用平面的方式尝试色相渐变的创意作品,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方式。
出示作业要求:
A、用水粉颜料在铅画纸上设计色相渐变或明度渐变创意作品。
B、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有意识的领取一组色彩,十几张左右,然后做
3/5
色彩构成创意练习。
方法一:裁剪后重新组合粘贴,做成色彩平面构成作品。方法二:运用剪、折、贴等方式做成色彩立体构成作品。
要求每组六位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三件不同类型的色彩创意作品。
(四)交流评价,情感表达
展示作品;平等友好的交流、学习、借鉴;同学自评。教师点评,小结。
4/5
(五)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设计,会有不同的气氛,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和情感体验。
师:色彩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是我们每天会运用的生活语言。让我们用色彩的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
(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小组分工不细致导致活动与创意练习中效率不高。可以各组课前自选小组长,负责本组事务。
2、在创意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追求完美的创意,迟迟不动手,导致特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创意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把并不完美的创意先制作出来,如有不满意的或是欠缺的地方,可以在最后改进,或是在交流展示的时候再作补充。
3、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不一致的情况,可以通过同组学生表态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
4、在调色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水分的控制不好,教师可进行及时的示范讲解。
(七)、教后记:
本课内容是色彩构成练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设计理念。本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轻松学习的平台,并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展示的空间。经过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大都能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能通过色彩创意练习表达情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课堂示范,学生的创作比较顺利,出现了部分优秀作品,但也有个别组在课堂上没能完成作品。在创意过程中发现还是有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5/5
第五篇: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9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参考教案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欣赏部分外国肖像画代表作,了解肖像画诞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研究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一些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以作品产生的年代为轴,引导学生了解肖像绘画的作用和演变风格。体会不同时期的绘画审美。
难点:用辩证的眼光来理解和接纳外国肖像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观看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引导学生说出这幅画的名字和画面背后的故事,引出本课课题《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
2肖像画可以画几个人?画哪些部分?(肖像画的分类)
3课题分析:“永生”是什么意思?怎样在绘画中获得“永生”? 看书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和绘画把人物有形或无形的因素捕获并细致地描绘在画布上,使他们获得“永生”。
(设小问题:“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指的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分析具体绘画作品,体会不同时期肖像绘画的作用。
在照相技术诞生以前,要记录一个人物的相貌,除了文字,绘画是最直观的方法。观察作品《少女肖像》,分析其中的有形和无形的因素。
通过绘画,我们可以明了少女美丽的容貌、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而无形的因素就通过道具展示给了我们:手中的书本向我们展示了少女的上流社会的身份,因为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我们可以推断出肖像画最早的作用:记录上层社会人物的样貌。
再次观察作品《蒙娜丽莎》,分析肖像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作用
教师介绍中世纪绘画的选材特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改进,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歌颂“人”的价值的原因。
从几个相关故事了解绘画:a画面中蒙娜丽莎的身份以及“神秘微笑”的来由(佛罗伦萨贵族夫人、丧子之痛),b达芬奇自画像之谜(达芬奇的身世及创作意图),c无形因素的 1 / 3
体现(“无眉”之美)。通过分析和理解,对肖像画早期的作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观察作品《雅典学院》和《达芬奇自画像》,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群像画)的作用
教师介绍画面的构成和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分析画面的主要内容,猜测画家自画像所在的位置。通过分析,得出群像画的作用:进行加工和创作,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和对自己的肯定。
随着时间推移,继续欣赏和分析作品 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延续
观察作品《马拉之死》。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讨论题“我是侦探”:马拉是怎么死的?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文字介绍,找出答案。教师介绍作者大卫所处的艺术创作年代,提出“新古典主义”的绘画流派,根据绘画得出肖像画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
问题:肖像绘画和照片的异同之处 同:记录人物样貌;
异:照片还原真实,肖像绘画可以艺术加工,表达个人情感。提醒学生注意:变化就要来了!
观察近现代肖像绘画作品,分析各种不同的作品给人的感受
19世纪之后,照相技术诞生,肖像绘画是否就此推出历史舞台呢?肖像画家们开始做更新的尝试,可是初期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真正优秀的革新总会被我们肯定。
观察梵高的系列自画像,了解一位悲情的艺术天才。
教师同时展示梵高的照片和自画像,请学生说说画的像不像。教师展示梵高的多幅自画像,学生们自由观察,说说哪里比较像,那里不像,教师重点引导颜色、笔触的那个几个方面的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颜色不同,但色彩感觉都很浓烈,笔触流动感强,线条简短粗犷。回顾梵高悲情的人生,学生从侧面了解肖像绘画革新初期的艰难,指出梵高的个人性格(外冷内热,不善沟通),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个人情感。
观察作品《带帽的芙劳》和《女子像》,感受“变形的忧伤”
许多画家的绘画无不带着浓烈的个人特色,莫迪里阿尼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观察莫迪里阿尼的不同作品,归纳其绘画特征(长长的脸型和四肢,刻意夸张脖子和身体的长度等)。画面中似乎都带有一丝悲伤。解释画家关注人物特殊情绪的表达。
②观察作品《朵拉玛尔的肖像》和课外作品《哭泣的女人》,体会更为个性的立体主义绘画。
/ 3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做了更远的尝试,欣赏和观察立体主义绘画,说说其特色(不求形似、夸张等)。教师讲解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构原理。
4.传统与现代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较伦勃朗的《自画像》和莫迪里阿尼的《女子肖像》,体会其中相似的情绪。问题:近现代的肖像绘画和传统的肖像绘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更喜欢哪种? 传统追求写实,近现代追求个人特色和情感宣泄。
(三)课堂总结: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对欧洲史上产生的有代表性的肖像绘画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追求细致逼真的文艺复兴时期到回归正统严谨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再到追求个性、注重个人情感宣泄的近现代,肖像绘画正在沿着一条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道路前进。不管绘画形式如何改变,画家总能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意图,感染观画者的心灵。而这些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则通过被人认知和了解获得了“永生”。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