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师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师版)
教学目标:
理解并熟记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时间:2课时
【考点简说】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二、命题规律
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用法。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2005年浙江、重庆、北京单独设题考查,2006年的北京、浙江、广东单独设题考查。设题的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三、文言文句式翻译,失误例说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每年都是一个热点。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句式把握的考查。但不少考生在此知识点的失分率比其他知识点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分辨不清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误译为: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分析】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应该“是”是代词“这”,“非”是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不是„„”的格式,即: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忽视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玉。(07广东卷)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正确地补出来。此句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3.不解宾语前置
【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辽宁卷)
误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分析】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因而该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即:“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4.不解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例】从衣文之媵七十人。(07湖南卷)
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分析】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5.不解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语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来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
【例】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07浙江卷)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即: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6.不解状语后置
【例】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误译: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它的下面。【分析】此句的“于其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
7.不懂固定结构
【例】上者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07四川卷)
误译: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办法替代你。”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
8.不懂修辞知识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06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此句应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益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能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4.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五)固定句式
1、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3、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4、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
8、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9、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
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12.以为、以„„为„„ 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13.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14.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5.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6.“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17.“„„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18.“不亦„„乎?”可译为:“不也„„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19.“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 “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20.“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21.“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固定句式按表达语气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二篇: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师教案
52级3级部语文组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例:沛公安在?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11年天津)
2、(08广东)
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不之罪。(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
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二、省略句
1、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
(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
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133、(11
答案提示
1、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应补出主语)
三、被动句
1、用“于”“见”,“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
无标志的被动句
3、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1、(08江苏)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09年重庆卷)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皆由贪饵故也。”
3、(12年山东)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4、(10答案提示
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得分点“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
3、光武帝亲临的地方,4四、判断句
1、用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2、3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4、名词充当谓语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5.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13年江西)
2、(09年湖南卷)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3、(09年山东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答案提示
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知识迁移能力过关。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划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
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第三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导入: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能够清楚的辨析句子的特殊句式,就等于抓住了句子大的方向,敏锐的发现这些特殊句式,并把它们翻译好,翻译的通顺流畅,这样才不会在翻译中丢失相应的分数。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下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其中一种句式。
(问:文言中主要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二、课前温习: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
4、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爱莲说》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8、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核舟记》
9、是谓大同。《礼记》
10、天下为公。《礼记》
1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12、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观潮》
1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1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6、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1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18、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19、吾闻二世少子也。《陈涉世家》
2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1、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22、此教我先威众耳。《陈涉世家》
23、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25、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2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7、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28、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此城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2、宋所谓无雉鸡鳆鱼者也。《公输》
33、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5、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6、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7、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知识归纳
1、什么是判断句式?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部分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句: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例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句: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比较少见。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8)用“耳”“耶”“欤”“乎”等语气助词帮助判断。例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牛刀小试:指出课前温习中1—10的特殊句形式。
四、课后练习:指出课前温习中11-39的特殊句形式。
五、巩固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五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2、下列句中的“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水则资舟。B、唯求则非邦与?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
3、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进亦忧,退亦忧。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C 是可忍,孰不可忍?D、不知木兰是女郎。
六、连线中考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2013宁波)2013杭州)
第四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学生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学生版)
教学目标:
理解并熟记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时间:2课时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二、命题规律
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用法。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2005年浙江、重庆、北京单独设题考查,2006年的北京、浙江、广东单独设题考查。设题的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三、修改下列句式翻译失误之处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每年都是一个热点。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句式把握的考查。但不少考生在此知识点的失分率比其他知识点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分辨不清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误译为: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忽视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玉。(07广东卷)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3.不解宾语前置
【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辽宁卷)误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4.不解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从衣文之媵七十人。(07湖南卷)
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5.不解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语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来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例】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07浙江卷)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6.不解状语后置
【例】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误译: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它的下面。
7.不懂固定结构
【例】上者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07四川卷)
误译: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办法替代你。”
8.不懂修辞知识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06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四、知识清单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益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能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 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4.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五)固定句式
1、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3、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4、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 法)《劝学》〈荀子〉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
8、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9、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
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12.以为、以„„为„„ 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13.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14.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5.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6.“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17.“„„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18.“不亦„„乎?”可译为:“不也„„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19.“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20.“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21.“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固定句式按表达语气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五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一、判断下列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2、如鸣佩环。()
3、何以战?()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时人莫之许也。()
8、问女何所思。()
9、会宾客大宴。()
10.何苦而不平?()
11、宋何罪之有?()
12.多歧路,今安在?()
13、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14.咨臣以当世之事()
15、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16.信义著于四海。()
17.屠惧,投以骨。()
18蒙辞以军中多务。()19.易之以百金。()
20有时朝发(于)白帝。()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2.胡不见我于王。()
23.受地于先王。()
24醒能述以文者。()
2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9.尝贻余核舟一。()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陈涉乃立为王。()
7、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此为何若人?()
3、中轩敞着为舱。()
4、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樯倾楫催()
2.蒙辞以军中多务()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7.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徐喷以烟()
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10.()微斯人,吾谁与归?()1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2.()尝贻余核舟一()1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此诚不可与争锋()15.中轩敞者为舱()
16.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9.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0.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2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2.客从外来,与坐谈()
2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6.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7.屠惧,投以骨()
2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9.夫战,勇气也()
3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1.且焉置土石?()
3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4.胡不见我于王?()35.王之蔽甚矣()
36.帝感其诚。()3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9.吴儿善泅者数百()
40.盖简桃核修狹者为之()4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3.忌不自信()
4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5.时人莫之许也()
46.甚矣,汝之不惠()
4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8.孔子曰:何陋之有?()
49.公与之乗,战于长勺()50..环滁皆山也()
51..臣本布衣()
5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3.山峦为晴雪所洗()54.鱼,我所欲也()
5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5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7.百里奚举于市()
5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5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0.贤能为之用()6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练习: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句式与“此正午牡丹也”相同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2、下列语句,句式与“市木材于陕西”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C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下列语句,句式与“差矣,汝之言”相同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请战》)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