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科学六下《20 蚯蚓找家》教案1
《20 蚯蚓找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连续一个月对蚯蚓的家进行观察,把数据记录下来分析。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蚯蚓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
三、教学难点
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
四、教学准备
蚯蚓、土壤、放大镜、烧杯、托盘、水等。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蚯蚓生活在阴暗环境下? 新课讲解: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大家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短短一根绳,土中能穿行,松土又施肥,农民好帮手”打一动物名(蚯蚓)。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泥土中的蚯蚓)。
3、提问:
①我们人类有自己的家,蚯蚓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家呢?
②谁说说蚯蚓的家在哪里呢?(生回答)
4、我们已知道蚯蚓的家在土壤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访蚯蚓的家。
二、确定研究问题,进行探究。
1、确定研究问题
①你玩过土壤?是怎么玩的?(生答)
②关于土壤,你们想了解些哪些问题?请各个小组讨论,把你们想了解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卡。
③请各小组汇报你们想了解的问题。(生回答)
④教师小结。关于土壤,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不错。有了问题咱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咱们共同确定研究一个问题,把其他的问题暂时存在“问题银行”里以后解决,好吗?
2、观察活动一:初步观察土壤
①同学们,在你们的面前放着装有土壤的两个杯子、三个装有清水的杯子、两个托盘、一个放大镜、一个塑料小勺、一把镊子,请同学们把1号杯里的土壤倒入一个托盘里进行观察,你准备怎么观察?
②教师提出观察要求。(用大屏幕展示)③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④汇报观察结果,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强调在别的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地听。⑤小结: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观察的结果。同学们,像树叶、树根、小树、草根等它们是植物的一部分,我们把这些物体统称为植物。蜗牛、蚂蚁、米虫、蚯蚓等它们都是动物的一种,咱们把它们统称为“小动物”里面还有些小石子,土壤里还有些什么呢?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活动。
3、观察活动二:观察土壤液把托盘里的土壤倒入盛有清水的杯子里,用小勺轻轻地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液,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那么我们先来进行下一个活动,等会儿再回过头来观察土壤液。
4、活动三:观察2号杯里的土块。
①你们把2号杯里的土块放在托盘里认真观察,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些东西以外,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②学生观察并汇报(生回答)。
③提问:小孔里面装是些什么呢?(猜想)你怎么知道是空气?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
证明?
④下面我们把托盘里的土块倒入2号清水杯里,说说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土壤里会有空气)
⑤小结:生活在土壤里的蚯蚓等一些小动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时时刻刻需要空气,原来土壤里有空气。
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已经静置一段时间的土壤液,从杯子外面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⑦让我们把上面一层脏东西还有水倒入3号杯子里,然后用塑料小勺从2号杯子里轻轻地挖出一些土壤,用手捻一捻(搓一搓),感觉怎么样?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每组一份:长方形纸盒,黑布、透明的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自然湿土。
二、教与学的目标、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把蚯蚓放归大自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并进一步认识其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老师也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蚯蚓(出示),老师是在哪里找到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引出课题并板书:蚯蚓找家
(三)探究新知
、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1)蚯蚓的家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说出,教师重点板书:阴暗、潮湿
2、验证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
(1)怎样证明我们的说法是正确的呢?生答:用实验
(2)鼓励学生提出实验,设计实验,发放实验记录表。
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材料设计研究方案,做好记录
实验设计,在长方形纸盒的两端分别放上一堆干土和湿土,在中间放入5-7条蚯蚓,用玻璃盖好,并用黑布盖住盒子的一半(端),观察蚯蚓往哪里爬,比较明暗处干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记录表
时间
5分钟
0分钟
5分钟
光亮处蚯蚓数量
干土
湿土
干土
湿土
干土
湿土
阴暗处蚯蚓数量
我的发现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中的湿土)
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探究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
问: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其他动物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生活环境
教师补充投影:大象、鲸鱼、北极熊、骆驼等动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根据投影上的动物讨论。讨论后能说出:热带雨林、海洋、北极、沙漠的特点,说出大象、鲸鱼、北极熊、骆驼等动物适应生活的环境。
A、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B、鲸鱼生活在海洋中
c、北极熊生活在在北极
D、骆驼生活在沙漠中
问: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讨论并填表
动物名称
生活环境
学生根据表汇报:可能有,燕子,山鸡,长颈鹿,企鹅等动物
教师尽可能的出示图片,说出生活环境
总结:动物与环境相适应
四:总结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对蚯蚓的研究,谈谈自己的收获
2、你觉得哪个小组和同学表现比较好,说一下理由。
五、拓展:
观察身边自己喜欢的动物,看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发现,并做好记录进行研究。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三、实验准备:
5条蚯蚓,14个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7块黑湿布,干土(要事先晒干),湿土(刚刚采集的自然湿土)7张黑色卡纸做盒盖,7张一半黑卡纸一半透明塑料粘在一起做盒盖。课件,有关蚯蚓身体特点的视频,有关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深化参与,唤醒经验)
师: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同学们从抽屉洞里拿出培养皿,里面就是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好朋友,同学们看一下是什么?生:蚯蚓。师:蚯蚓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比较熟悉,但也有些同学对他们还比较陌生,同学们先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细心观察,丰富经验)
师:你对蚯蚓有哪些了解?生答。师:同学们对蚯蚓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有关蚯蚓的一段视频,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对这位好朋友完整的了解一下。(借助媒体,丰富经验)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视频师: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们,不要伤害它们。同学们手中的这些蚯蚓都是老师从老家带来的,它们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帮蚯蚓找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与蚯蚓打招呼,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消除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再通过提问,提取学生对蚯蚓的认知点,最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对蚯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探究体验,转化经验)
1、质疑,猜想。(科学猜想)
师:蚯蚓的家究竟在哪里呢?蚯蚓可能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
生1: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老师板书:潮湿
师:还有吗?学生没有回答。(巧妙点拨,扩充经验)
师:刚才同学说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面,它是生活在土壤里面还是外面,为什么?生:土壤里面,它害怕太阳晒。
师:也就是说蚯蚓适宜什么样的环境?生:阴暗。师板书:阴暗。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学生与蚯蚓的近距离接触,观看视频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提出探究问题的假设时有了一定的依据。能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
2、设计实验计划。
(1)、师: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这只不过是同学们的猜想,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设计一份实验计划。同学们考虑一下,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实验?它与我们以前做的什么实验一类?生1:这是一个对比实验。与以前的《馒头发霉了》一类。生2:与《种子发下了》一类。生3:与《铁生锈》一类。
师:为了便于操作,南边的7个小组探究阴暗这个条件,北边的7个小组探究潮湿这个条件。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实验器材是:5条蚯蚓、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黑湿布、干土、湿土、黑色盒盖、半黑半透明盒盖。(边说边出示实验材料,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研究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现在请同学们制定本小组的实验计划并记录下来,实验方法可以画图也可以语言描述。
(2)、学生小组设计实验计划,教师巡视指导。(细化方案,点拨指导,调整经验)
(3)、学生小组汇报。(辩论质疑,反思经验)
师:研究阴暗条件的小组,哪个小组先汇报一下?
组1:我们的猜想是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实验器材是:5条蚯蚓、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里面铺上湿土,半黑半透明的盒盖。实验方法是在水槽的底部铺上湿土,把5条蚯蚓放在水槽的中间,盖上一半明一半暗的盖子,看蚯蚓向哪边爬的数量多。
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组2:应该把水槽里的湿土改为湿布,如果是湿土的话,蚯蚓会钻到土里,就没法做实验了。
师:这个同学修改的很好,其它小组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了。研究潮湿条件的小组,谁来汇报一下?
组1:我们的猜想是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实验器材是:5条蚯蚓、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干土和湿土。实验方法是在水槽的底部铺上一半干土和一半湿土,中间隔一小段距离,把5条蚯蚓放在水槽中间的空隙里,盖上黑色的盖子,看蚯蚓向哪边爬的数量多。
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设计意图: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为解决这个重点,在设计计划之前,我先让学生说出这是一个对比实验,与以前的《馒头发霉了》等课属于一个类型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凭借以往的经验,对下面所要设计的计划有一个大致的模式。然后让学生小组设计,老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指导。最后小组汇报的时候,分别从这两个条件中找一个小组汇报,其它小组补充修改,这样学生对自己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更清晰了,学生也能较快地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
3、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细心观察,丰富经验)
师:在做实验之前同学们应该注意这些问题。老师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读实验提示。找学生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汇报。(讨论交流,梳理经验。)
师:探究阴暗条件的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组1:蚯蚓爬向阴暗的条数是4条,固定在中间的有1条,爬向明亮地方的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组2:蚯蚓爬向阴暗的条数是5条,固定在中间的没有,爬向明亮地方的也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组3:蚯蚓爬向阴暗的条数是5条,固定在中间的没有,爬向明亮地方的也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师:探究潮湿条件的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组1:蚯蚓爬向湿土的条数是4条,固定在中间的有1条,爬向干土的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组2:蚯蚓爬向湿土的条数是5条,固定在中间没有,爬向干土的也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组3:蚯蚓爬向湿土的条数是5条,固定在中间没有,爬向干土的也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蚯蚓的家应该在哪里?教师PPT出示,学生选出蚯蚓的家。
师: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默读一下。
师: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如果离开这种环境,它会怎么样?这说明了什么?
生:如果离开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蚯蚓会死亡,蚯蚓依赖这种环境。
师: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否则将无法生存,蚯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方法、观察的学习方法、交流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三)、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实践应用,内化经验)
师:我们给蚯蚓找到家了,你知道其他动物的家在哪里吗?
出示课件(大象、北极熊、骆驼、企鹅、鲸鱼这些动物的图片)。
师:图片中的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生1: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
生2:鲸鱼生活在海洋中;
生3:骆驼生活在沙漠中;
生4: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
生5: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
师: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生: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
播放视频(各种动物生存环境的视频)。(借助媒体,丰富经验)
师: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当环境变得不适于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使学生真正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事实。)
第四篇:青岛版科学六下《18 日食和月食》教案1
《18 日食和月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点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三、教学难点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日偏食、日全食、日全食过程、日食成因示意图、日食和月食网络视频。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你知道日食和月食吗? 新课讲解:
1、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了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候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到过吗?谁知道这叫什么现象?
2、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这叫什么现象?
3、你见过日食或月食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4、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1)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的成因(2)谈话:
①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回事?
②日食成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另一种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
③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
(3)讲述:下面,我们来集中研究一下,到底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日食的现象来分析。
(4)请看大屏幕:
①日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什么?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哪个天体从地球上看有这样大?
③日食时,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这说明什么?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
④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你是怎样想的?(5)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与日食现象有关系的几个因素都与月球有关系,因此可以推想日食时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看一下。
(6)我们选三名同学到前面来为大家演示模拟“日食是怎样形成的”好不好? 我们把他们三个的头和脸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一名同学的脸——代表发光的太阳; 一名同学的头——代表地球; 眼睛——代表地球上的人在看现象;
一名同学的脸——代表反射太阳光的月球的明亮部分,后脑勺代表黑暗的部分。
大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当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体会这个实验。
月球围绕地球转(月球的明亮部分要始终朝着太阳的方向),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自西向东围绕着地球运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7)提问:
①日食时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此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②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日食吗?(不能)
哪个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③日食为什么总是从太阳的西部开始?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太阳又复明了?(8)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呢?(9)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10)请大家把书翻到54页,观察“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理解教材54页“日食的成因”。
(11)请看大屏幕:(出示ppt——日食成因示意图)谁来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到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第五篇:大班科学 找家 教案
大班科学
找家
教学目标:
寻找两个图形集合交集中元素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思维的敏捷性。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胸饰奖牌每人一块,共16块。
3、在室外场地上画一个较大的由红色方形与绿色方形形成的交集圈。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游戏一:引导幼儿思考: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2、下面请你们将图形宝宝送回家,一个圆圈里住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另一个圆圈里住红颜色的图形宝宝。
3、出示绿颜色正方形。这个图形宝宝应该住在哪儿?为什么?(它是正方形又是红色的,所以它应住在两个圆圈的中间)
二、操作。
幼儿操作游戏二和三,根据某一分类标准在交集圈中摆放合适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
1、给幼儿挂上奖牌,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奖牌的不同。
2、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请幼儿根据教师口令寻找合适的家。
3、检查幼儿的站法是否正确。
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绘制安装说明书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筐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活动准备:
1、师生提供收集各种圆珠笔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筐子。
3、在黑板上画一张《圆珠笔统计表》(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你带来的圆珠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比较圆珠笔的粗细、长短。)
——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与同伴交换玩一玩圆珠笔,说一说:你们的圆珠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是笔杆、笔芯等部件在材质、形状和色彩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教师:你知道圆珠笔的里面是什么吗?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出示黑板上的《圆珠笔统计表》,讲述圆珠笔的名称(笔帽、笔杆、弹簧、笔芯等0,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在统计表上记录圆珠笔部件的数量。
三、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四、画一画——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五、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教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
六、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圆珠笔,重新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活动,感知不同构造的圆珠笔进一步巩固对圆珠笔的认识。
——组织幼儿分组开展拆装各种圆珠笔的“擂台赛”,比一比,看谁拆得快、装得快,训练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