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考研真题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思政)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
说明:所有试题答案均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思想政治学科的规范性功能是什么? 2.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3.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有哪些? 4.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5.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6.情感教学的特征是什么? 7.教学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8.组织教学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9.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1.论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12.论研究性学习法。
13.论思想政治课教师现代化的教育能力。
第二篇:学科教学思政
首先祝贺你能够通过自己认真的努力和不屈的信念,通过初试考验,杀入第二轮。做为一个考研过来人和针对山师考研的研究者,我希望以下几点建议能够帮助你顺利通过这最后一次考验,成为我们的校友。
一、对复试概况的把握
山师是一所相对传统的学校,这一点可以从初试的考题和招生方式看出。它在复试时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这就是说:只要你能够进入复试,那么你的考研成功率可以达到80%甚至90%.(其中的差别主要是由你的初试名次和复试发挥决定的)我们有事实为证,05年有45人进入文艺学和美学复试,最终录取40人,5人中有二人是提前调剂到外校,一人放弃。也就是说只有2人是被复试卡掉的,而这两人在45人的名单中处于43和45位。你可以对照自己的名次看看,你在一个什么位置,对于复试的结果,其实在我们走进复试考场时,自己也就估算的差不多了。
但是,记得“阴沟里翻大船”。复试是如此的循规蹈矩,但是绝对不是走走过场,因为有面试的缘故,中间充满了很大的偶然性,必须要拿出和初试一样的精神来认真对待。我们假设一共录取30人的话,进入复试的有35名,也就是说,最危险的是25到35名这10个人,他们的取否是绝对偶然和正常的。如果你在这10名中,你就要充分做好心理和行动准备,一方面积极准备复试科目,一方面做好调剂准备。
是不是25名以前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你说呢?肯定不是。如果你在一个比较靠前的名次却因为大意和不重视导致复试失常,(在山师文学院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连你自己也不会原谅的。因此,我觉得无论你初试的成绩如何是第1还是第51.现在要把大家都放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上,进行最后的争取。
二、关于复试流程介绍
山师复试包括专业课笔试、专业课面试、英语笔试、英语面试、政审、体检5大方面。政审体检就不说了,你跟着大家走就好了。英语笔试包括笔试和听力,笔试题型和研究生初试题型一样,听力题型和4、6级相似。专业课笔试各个专业都是出一到两个大题,2到3个小时间。专业课笔试的出题主要是考察综合能力和发散思维,希望在基础知识掌握牢靠的基础上,看到个人的独特见解。你不用担心,笔者当年的文艺学笔试题目是“谈谈你对„文学就是人学‟的看法”,总之一定会让你一定有话说,而且易于发挥。
考中文的同学都清楚,考研初试拼的是英语,而到了复试你一定要把重点放到专业课上。尤其是专业课面试,因为面试时间一般10到15分钟,里短短时间里,考察的不仅是你的基础知识,更考察你的语言表达和临场发挥能力。对于一些平时性格内向,喜欢自己作题练习和考试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更要重视起来。因为这是你第一次和导师面对面交流,而且一般是导师组考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一次走进2个学生,一个椭圆的会议桌。你自己坐一头,四面有10多个老谋深算的导师,旁边还有一个针对你讲话的书记员。不知你有什么感受,反正笔者当年是第2个进去面试,进去之后有点蒙,坐下之后就开始抖。
一会老师拿来一摞纸,让你抽一张。我随便拿了一张,上面有3个题。题目和初试一样跑不出指定书目的范围,不难。你可以稍微一想,但一旦开始回答就不要停顿,更不要结巴。如果真的不会,千万别瞎编(想蒙导师,你我功力还欠),坦白地说:“对不起,老师,这个题我不会。”然后请求“我能换一道吗?”(一般不会拒绝你)。其实,只要你认真想想,所有的题目都是让你有话说的。哪怕我们的要点掌握的不全,但是,只要知道30%我们心 里就应该有底了,仔细回忆和联系一下书本,想到答案的50%就可以开口讲,然后边讲边思考,加上自己的发挥,只要答到70~80%,那么就很OK了。
再强调一吓:复试的重点是在专业课,专业课的重点在于面试,面试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考察,而在于对你个人作风、气质、语言表达和临场发挥能里的考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样一道题,你结结巴巴,吭吭哧哧,拖拖拉拉,倒是把要点说到了90%,可以比起从容冷静、不拘要点,简洁明了地说出70%甚至只有60%,你觉得导师会给谁高分呢?
三、英语面试介绍
大家看网上的复试说明已经很清楚了,我想说的就是,一切都没有你想象的严格和正规。本身的复试名额决定的复试不是从大数中选少数,而是淘汰极少数,放进大多数。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英语口语被卡。但是作为准备,我建议你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1、多背诵。尤其是对于“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个人简介”“你入学后应该如何学习这门课”这样的出现几率高的问题,一定要达到烂熟于心。
还有一个技巧――如果真的碰上了你准备好的题目,你一定要,一定要,记住:沉住气,慢慢地给他背出来,把时间在这道题上能耗多少,就耗多少。因为每个人的面试时间有限,你在这道题上“耽误”的时间多了,后面的题目很可能就被忽略,甚至是草草结束。
2、多准备一点专业词汇。现在可以看看学术杂志,它们前面的目录都有英汉对照,你可以一多记几个和你专业相关的单词,查查字典,记记发音。
3、坦诚相对。和专业课一样,会就是会,听不懂就是听不懂,实在不行,夹上几句汉语也没关系,但是别瞎蒙,别含糊。老师其实很明白咱们的英语口语水平,不会为难你的。但是你的态度一定要谦虚。
四、到底要不要找导师
我的回答是,可以找。但是至于怎么找,我的看法是,你现在就可以给你心仪的或是刚刚查到的导师家打电话,但是,注意:我们联系的目的,不是想套题,更不是走后门,而是和老师开始接触。
很多人问我“山师黑不黑?”“要不要给导师送礼?”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甚至我在参加复试的时候也犹豫过。但是,现在,如果你听了我以上的介绍,觉得我的话有道理,够实在,值得相信的话,那么,你听好:打消送礼的念头。该考上的一定会考上,考不上的你花多少钱也没用。
确实,在实际中一定会有走后门的人,但是你可以想想,导师会缺你这点钱吗?你和他素为相识,就为了现在这个纯功利的目的,他答应你吗?很多事情往往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事情的重点而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当然,如果你以前和导师就有接触,甚至能扯上关系,你也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去拜访一下,带点小礼物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能太夸张。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就是敏感期,他就是想受贿,也会有顾忌,你说呢?至于我们这种底层出身,仅仅是从网上才知道导师电话的人,想都不要想这些事了,全力准备复试的科目,这才是正题。
我说过,可以打电话给导师,但是目的就只是让导师认识你这个人,在复试的时候心理有点印象就够了。你首先要报上你的姓名,专业,分数,以请教的方式咨询一下如何准备复试,语气要谦虚,谨慎。根据导师的态度确定通话的时间。不谈敏感问题,不问傻问题。你别指望从他们嘴中套出复试的题,还是那句话,让他知道有你这么个人就好了。你也可以把与导师通话当成是一个锻炼的机会,联系一下如何与导师交流,不至于在面试时太紧张。
最后在说一下,你一定要把心态调整好,不要因为初试成绩高而大意,更不要因为初试名次低而气馁。想信那句话,事在人为。只要你明确了复习和准备的重点,把功夫用在点子上,尽可能的把所有的细节都想到。OK,9月份的时候,我在山师等你请我吃饭。呵呵。
第三篇: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0——2015)
非官方,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2010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2)相对独立性。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3)相对开放性。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4)灵活性。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能够指导和辅助人的学习和发展的文字的、图象的、音像的、实物的等教育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供师生使用的,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指导书、参考资料、挂图、音像、计算机软件等教学材料。狭义专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是各学科的教科书。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5、语文综合性学习(10年、13年考察):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6、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所谓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2011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叫口语交际教学。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语文素养(11年、13年考察):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5、朗读:朗读是阅读方法的一种,有声音的阅读称为朗读。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音,读音要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流畅,音量适中,感情充沛。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在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6、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2012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课程的功能即是指语文课程的价值。(1)涵养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功能。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2)发展思维,形成语文智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重要功能。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可以发展汉语的语感直觉思维、汉字构造思维、文学作品审美思维、说理文章逻辑思维、言语表达的创造性思维等,形成独特的语文智慧。(3)传承优秀文化和外来文化是语文课程的第三个重要功能。(4)发展审美能力、涵养文化人格,塑造美丽人生是语文课程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之一,也是语文课程的理想价值追求。
2、高中语文课程的五方面目标: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完成规定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2)感受·鉴赏。感受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3)思考·领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到领悟提升。(4)应用·拓展。熟练应用汉语汉字,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5)发现·创新。在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提高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以“人”作为语文课程对象的资源称为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它包括校内人力资源、家庭人力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三种。校内的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他们的生活阅历,道德修养,实践智慧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书,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启发可以使单一的观点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家长和亲友的影响易于形成语文文化环境。社会上也有各种人才,学生与他们的交流中必然产生大量感性知识,给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讨论,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
4、接受学习:这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理论。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 :“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它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但是,接受学习的意义性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意义接受学习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与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技巧有关。因此它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拓展:名词解释:发现学习)
5、非言语交际:指人在交际时使用除语言、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讯息的方式,来辅助说明的意旨。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恰当使用有助于良好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手段包括:身体动作与姿势、触摸行为、声音暗示、人际距离、服装容饰。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是:普遍性、辅助性、真实性、差异性。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的组合,组成了完整的交际系统。
6、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特征:(1)档案袋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2)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意的。(3)档案袋应该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2013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3年、15年考察):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2、语文综合性学习(10年、13年考察):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3、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展名词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等前一时期比较忽略的四个方面。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它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4、语文素养(11年、13年考察):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5、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指“带着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东北师范大学朱绍禹先生把阅读归纳为四种: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强调的是在前三种阅读之上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阅读要求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阅读的最高级形式。它不仅要求读者具有阅读某种读物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读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显示出读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
6、对话: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对话交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社会问题的理想的状态。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古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以启发式和产婆术开师生对话之先河。对话式教学是针对灌输式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师生之间对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2014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副板书:副板书是指在将讲课之中不能列入板书之中,但又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密切关系,并能帮助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辅助教学的字、词、知识点或草图等。副板书可以随讲随写,随过随擦,也可以与正版书分开,写在黑板的另一边,以便保留。副板书是对正板书的配合与补充,有利于学生更深更透的掌握知识。(正板书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高度概括后提纲挈领地写在黑板上的书面语言。它反映教师整个教学程序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往往写在黑板最显眼的部位,而且整堂课一直要保留在黑板上。)
3、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评助读系统的作用:“如果说,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出声的教材’(音象教材除外)那么这位教师与学生联系的主要渠道是导学材料。”作为语文教科书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助读系统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素,具有“便教利学”的功能。
4、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5、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指以学生阅读为主,所设计的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为目标的阅读活动。其特点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根据学过的某种知识无法直接的对测试项目作出正确解答,对阅读者的理解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解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有:(1)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2)启发学生提炼出本文的框架结构,形成篇章结构图式;(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4)帮助学生掌握并能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课文语言知识点;(5)渗透情感教育于文本解读和语言知识学习中。
2015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语文教育见习:见习指的是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比较,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语文教育见习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是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渠道。它不仅具有教育实践的一般特征,同时具有语文教育实习的个性。(1)在内容上,语文教育见习具有综合性,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要求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2)语文教育见习的形式具有鲜活性。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3)语文教育见习具有客体差异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质与量上有很大差异。教育实习的外部环境、实习过程、指导老师以及实习生本人都对见习结果有重要影响。
3、说课:指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课对象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的解说。说课的类型包括课前说课、课后说课两种形式。说课可以反映教师综合的教学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研究。
4、语文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是指将学生掌握的静态知识和内部操作能力转化为外显的产品,形成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些动作;然后要让学生把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付诸实施;最后将这种实践模式向自己头脑中转化,变成观念性的内潜性的过程,以便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同类课题。当学生遇到某种相同或相似情景能够自觉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行为。
5、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3年、15年考察):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大全
1、课程:百科全书上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广义上的课程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的课程指一门学科。在学科意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4、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5、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6、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7、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得、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它的确定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8、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分科目标,规定了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向,指引和制约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也是检查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9、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10、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1、语文教学大纲:它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之纲、执教之纲,也是考核、评估之纲。
12、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13、语文课程内容:它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14、语文知识:指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在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狭义上的语文知识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它是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之一。
15、语文能力:它是运用有关听说读写的概念、规则、原理执行某项任务的复杂的言语操作系统,具体表现在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16、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能够指导和辅助人的学习和发展的文字的、图象的、音像的、实物的等教育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供师生使用的,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指导书、参考资料、挂图、音像、计算机软件等教学材料。狭义专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是各学科的教科书。我们所要研究的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17、分编型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是指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编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分编型语文教材大致分为两类:(1)教学分科,教材分编:文学课本按文学史和文学体裁编写,汉语课本按汉语知识体系编写。语文学科实际上被分为两门学科,各有教材。(2)教材分编,教学并进:语文教材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知识等语文课程内容分编成独立的课本。
18、分编型语文教材的优缺点:分编型语文教材由于按独立的语文内容自成体系,呈纵向结构,因此头绪简明,线索清楚,有利于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而繁的序列,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能力训练以及系统性、计划性都很强,对学生单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能做到有“序”有“格”。但是,分编的教材不能互相配合;缺乏协调,便容易出现单科独进的毛病,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对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19、综合型教材(合编型教材):综合型语文教材指的是将语文科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编排在一起的教材。综合型教材的优点是整体性强,可以兼顾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负面影响来看,综合型教材头绪繁杂,序列不清,各种单项能力训练的内容难以真正兼顾,教学中容易造成面面俱到,难以落实重点;或“厚此薄彼”,尤其是表达(说话与写作)与阅读训练很难做到完全吻合,导致语文教学“跛脚”现象仍很严重。
20、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施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1、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言的,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3、集中识字:简单地说就是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集中识字的教学一般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教学时,音形义统一,以形为主;认读写结合,以认为主;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逐步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发展体系。
24、分散识字:分散识字也叫做“随课文识字”主要做法是: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随课文分散识字,把音形义的结合有机的结合起来,精讲多练,识写结合,讲练结合。在教学步骤上:先集中时间学习汉语拼音,掌握汉语拼音,然后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一些字形简单,字义好懂的独体字,同时进行笔画名称,笔顺规则的教学。它的优点是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避免孤立分离,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缺点是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25、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26、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次。认读能力,指的是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的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27、阅读教学:是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28、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是指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9、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30、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
31、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标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等。
32、写作教学目标:(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3)第二、第三学段(3—6年级)要求学生“习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4)在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话—习作—写作,这种写作教学的框架形成了写作教学的大体序列。
3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34、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35、口语交际素养:口语交际中的“交际素养”,重点指“文明态度和言语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内涵丰富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隐性目标”。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达、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有这样几点: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述;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
36、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以及语文课程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37、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具有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索的特点。它强调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语文学习问题,注重学生参与应用知识、获取方法的实践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探究精神的形成。
38、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39、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一般分为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4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最早源于瑞士的教育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且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也有特殊意义。
41、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由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成,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42、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4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这一理论提出后在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44、语文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品质,反映了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
45、语文学习方法: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策略、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它受到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基本特征表现为继承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等几个方面。语文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它的作用包括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培养语文能力和养成语文自学习惯等三个方面。
46、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征和方式上表现出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的行为倾向。它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步骤,它的养成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47、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48、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49、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50、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他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51、“四书”“五经”:“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的合称。
52、《昭明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其《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3、“
三、百、千”:是指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
三、百、千”。
54、《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张洪与齐熙增补,共四卷,约四万余字。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55、《读书作文谱》:是清初教育家唐彪的用于指导塾学童蒙语文教育的论著,它以论学法为主,要求把学习心理的修养作为“学基”,然后分论训练读写基本功的诸法,旨在提高读写基本能力
56、《教童子法》:是晚清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写成的一部专门阐述训育蒙童方法的著作。该书采用的类似“教学札记”的形式,对蒙学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57、《国文百八课》: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开明国文百八课》,此教材与1935年出版。全套计划编六册(实际编出四册),每册18课,合计“百八课”。该教材“本书每课为一个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和修辞、习题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度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这种单元编排方式的探索,对后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影响。
58、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克伯屈教授始创,他主张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因活动需要来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大单元,各科教学在这个大单元中相互配合着进行。
59、道尔顿制:由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始创于美国,次年传入我国。主要措施是:(1)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按学科分设,室内陈列各科参考书、实验仪器等。(2)废除班级授课制,把各科教学内容制成分学期、分月、分周的作业大纲,规定每学期、每月、每周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及进度,由学生根据各科大纲自行学习,自行记载成绩表,教师在作业室担任指导者。(3)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60、“红领巾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一译普希金娜)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授课时教师采用讲述法,兼用讲解法。课后,普希金针对阅读教学课出现的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活动过少等问题,发表了指导性教学的意见。后来,这种教学方法被模式化、机械化,形成了“逐句讲解”的不良倾向以及语文课大讲“时代背景”“作家传略”“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文学课”化的弊端。对“红领巾教学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加以认识。
61、语文导读法: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在1982年的一种新构思。“导”即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即学生的阅读实践,两者是相互制约,合作的关系;教师导的水平决定学生读的质量,学生读的实况或潜能,又影响导的内容和方式。它以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介入老师起主导作用。其理论核心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种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62、语文教材的功能:(1)凭借功能。通过教材所选用的各体、各类课文训练表情达意的技巧。是学生积累语言、拓展知识的凭借。(2)示范功能。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典型规范的作品,在语言运用和思想传达上堪为学生的范本。(3)教育功能。教材中入选的古今中外典范文章,无不蕴涵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精神情操,对学生身心发展起教育和熏陶作用。(4)启智功能。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典范的语言作品,总要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象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等等。多读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智力自然也会得到开发。
63、教科书的类型:从教科书的结构类型来看,语文教材主要有分编型和综合型(也叫合编型)两种类型。分编型教材指的是按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如文言与白话,阅读、写作、口语、写字,汉语与文学,课内与课外等)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供教学时配套使用。如果说分编型教材属于“条”的话,那么,综合型教材则属于“块””。
64、说课:指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听课对象就某一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的解说。说课的类型包括课前说课、课后说课两种形式。说课可以反映教师综合的教学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研究。
65、新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66、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67、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68、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又叫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69、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所谓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70、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教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通过记名表决进行评审和比较的评标方法。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71、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72、探究性阅读: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与接受性阅读相比,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开放视野。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遵循下列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协作性原则。
73、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包括下面的内涵:(1)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2)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3)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4)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5)必须有老师的指导。
74、个性化写作: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化写作就是指自主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真实的内容:说真话,诉真情, 展示自己的整体精神风貌。由此看来,“个性化”写作展示给我们的,应该是每个学生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个性化写作的两个条件:一是真性情的抒写,二是对生活细节细微的体察。
75、多重对话:对话交往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国际社会问题的理想的状态。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多重对话是指教师与教学大纲的对话,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教师、学生众多读者,带着与文本初次对话的结果进入课堂,在课堂这一共有的对话情境中汇聚、碰撞,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话题;而且其中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
76、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新课程要求:在课堂评价主体上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现状,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主体多元化评价。它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另一方面要让同伴、家长参与评价,使其成为多个主体共同参加的交互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77、语文教学大讨论:是人们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等进行关于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的讨论。如于漪老师曾以《“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人了“死胡同”》一文参与讨论,也招致不同论者的“商榷”,甚至也有尖刻的反驳,便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讨论者往往是从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折射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语文教学大讨论不仅使人们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使人们加深了对眼下教育弊端严重性的认识,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78、新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三大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79、新概念作文:没有题材限制,但写得较多的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对经典的阅读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这几种类型的题材交织着小作者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对价值观人生观的辨析。不管内容有多少变化,文章中任何一种感受和思考都打上了作者生活态度的烙印。它的主旨是: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它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80、语文课程标准:是指为了适应语文发展潮流,使其更好地发展,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们规定了非高等教育时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其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些新理念、新要求,给中国的语文教材、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带来了新变化,使得最基本的教育思想有明显转变;坚持和发扬了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素养。
81、导读法: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
第四篇:2012—2018年华中师大806思政教学论真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题(60分)
1.为什么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同15年初试简答)2.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学论47页)
3.简述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教学论65页,同14年复试)4.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及标准。(教学论99页,同13年初试简答)5.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的区别。(教学论227页表格)6.教师分析教材的要求。(教学技能训练19页)
二、材料题(50分)
1.结合教学导入的要求,评析该教师的教学导入
2.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评论教学设计程序图
三、写作题(40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学反思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题
1.思政课的特点(教学论第9页)
2.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论91页,同15年初试简答)3.教学案例选择的要求(教学论)
4.教学内容设计需要的工作(教学论118页)5.任选两例教学导入的方法(教学技能训练48页)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同12年初试简答)
二、材料题 1.教师教学 2.考试命题要求(教学论176页)
三、小论文
材料:中国高考制度下,成绩成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写一篇小论文。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题(60分):
1、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理念(教学论26页)
2、思想政治课为什么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94页)
3、情景教学创设方式(教学论142页)
4、什么是合作学习,有什么优点(教学论226页)
5、什么是教学反思及其基本特点?(教学论155页)
6、简述描述性评语评价方式?(教学论172页)
二、辨析30分
1、思想政治课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论95页)
2、现代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现代教学手段势必会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论204页)
三、教学设计60分
材料是价格变动的影响。讲述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生产的影响,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原因,设计教学思路。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 答
1:为什么说思想政治课是具有德育性质的课程 2:简述思想政治课程的三维目标及其关系 3: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模块的设计思路 4:思想政治课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5:简述教学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6:情境教学及其基本程序 7:思想政治课考试的的类型及方法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新变化
二、材料题
一段关于“范冰冰鹤裙引热议”的材料,内容是关于一个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该事件的视频,让同学们分组积极讨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一系列新课改的新教学方法。
1、材料体现了什么教学方法 ?
2、材料体现了新课改那些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三、教学设计题
设计有关“生活与消费”课外活动方案。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5*12)
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理念
2、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特点
3、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4、案例教学法的模式和基本操作程序
5、教学评价的类型
二、论述题(2*20)
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启发式教学在思政教学中运用的基本要求
三、小论文(1*50)
先引用了陶行知的一段话,再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一段话,讲得是有关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知识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 答(60分)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理念 2: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3:教学模式演变发展的趋势 4:教学最优化的含义及标准 5: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原则 6:思政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论述题(2*20)
1、新课改的发展历程及给思想政治课带来的变化
2、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理解这句话。
三、小论文:1题50分
主要讲述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俄国教师,在一堂公开课中,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本想做些记录以做评价,但听得太入神竟忘了做记录。课后,一位教师问:“您的课讲得非常好,每一句话都有很大的感染力,这节课您不止花了一小时去准备吧?”答曰:“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实际上,每一堂课我都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准备,而就这节课或者这个课题我只准备了15分钟。”
要求:
1、根据材料蕴含的深刻寓意,自选角度,自主命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 答(60分)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教学生活化理论 3:思政课程资源类型 4:思政课堂教学要求 5:思政课说课内容
6: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关系
二、论述(40分)思政课与德育的关系 思政教学评价的基本追求
三、小论文:1题50分:
谈教师素养
第五篇:思政教学论习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学论是以研究()和()为对象的学科,是研究优化教学活动的理论,是教学科学的组成部分。
2.以“()”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研究思相政治学科教与学的()和()的一门学问。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从它的实际理论内容结构和作用来看,它应该属于()与()边缘交叉学科。
5.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基本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即()、()、()。6.(),()是贯穿邓小平理信纸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7.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8.()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9.学校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环境它包括()和()。10.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主导是()。11.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是()。
12.思想政治科教学的基本形式中心环节是()。13.教学方法一般分为()、()、()。14.教学模式是程式比较()、()教学方法。
15.陶行知提出的()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具备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16.探究式教学模式包括()和()。17.教学评价包括()和()两部分。18.情感目标水平层次由()、()、()。
19.八字教学法的四个教学环节是()、()、()、()。20.“预议导练”教学法的四个步骤是()、()、()、()。21.教学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和(案)三项工作。
2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二是();三是()。23.教案一般分为()和()两种。24.教学目标具有()、()和()。25.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
二、选择题
1. 素质教育的特征()
A. 目的性 B.育人性 C.全体性 D.全面性 E.基础性 F.主体性 2.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
A.教师与学生 B.教育与教学 C.传授与接受 D.内化与外化 E.理论与实践
3.目前典型的教学目标取向可归结为四种()
A.“普通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
A.情意目标 B.品德目标 C.能力目标 D.知识目标 5.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的()
A. 认识过程 B.实践过程 C.继承过程 D.创造过程 E.创新过程 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A.教师 B.教室 C.学生 D.教材 E.教学手段 7.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
A.思想品德 B.动机 C.人格 D.情感 E.性格 8.智力因素包括()
A.观察力 B.注意力 C.记忆力 D.思维力 E.想象力 9.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包括()
A.知行统一规律 B.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C.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D.时代性规律 E.创造性规律 10.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包括()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B.学生实际 C.教师实际 D.国际政治实际 E.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11.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
A.报告会 B.写小论文 C.参观访问 D.社会调查 E.歌咏比赛 12.课外活动的原则()
A.实践性 B.自愿性 C.独立性 D.强制性 E.灵活性 13.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
A. 教学思想 B.教学目标 C.教学操作程序 D.教学策略 E.师生地位
14.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
A. 认知目标 B.情意目标 C.技能目标 D.行为目标 E.过程目标 15.情意目标的内容包括()
A. 道德目标 B.审美目标 C.理智目标 D.学习情感 E.人生价值目标
16.情感教学的特征有()
A. 以智育情 B.以德育情 C.以意育情 D.以情育情 E.以境育情 17.五步教学法的五步是()
A. 读书 B.议论 C.讲解 D.练习E.总结 F.测评 18.五字教学法的五字是()
A.学 B.议 C.问 D.思 E.讲 F.解 19.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原则()
A.系统性原则 B.形象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重点性原则 E.艺术性原则
20.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可分为()
A.知识目标 B.思想品德目标 C.能力培养目标 D.情意目标 21.教学艺术的功能()
A.提高威信功能 B.激发动机功能 C.全面育才功能 D.优化氛围功能 22.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
A.独特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发展性 23.设计导入语,导入新课,符合基本要求的有()A.针对性 B.新颖性 C.趣味性 D.简洁性 24.板书的基本要求()
A.科学准确,简练精要 B.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C.布局合理,书写规范 D.灵活多样,整体美观 25.板书的主要形式()
A.观点式板书 B.线索式板书 C.归纳式板书 D.演泽式板书 E.表格式板书 F.图解式板书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非智力因素不制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思维力。()
灌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讲你听,不听硬灌"的强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体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能动性的作用。()情感式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轻说教,重情感。()讲读法的特点是以讲为主,以读为辅。()
注意力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9. 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学的特殊能力。()
10.“教学”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1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应用理论科学。()
12.素质教育的标志是主动学、主动教,学生愉快和谐的发展。()13.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14.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是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15.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7.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的继承和创造过程。()18.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继承和创造过程。()19.动机因素属于决定学生学习能力的智力因素。()20.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21.方向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使教学为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和当代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服务。()
22.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23.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24.自愿性是思想政治科课外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25.启发式教学的最早倡导者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
四、名词解释 1.教学科学: 2.教学艺术: 3.素质教育: 4.课程: 5.情意目标:
6.教学目标:
7.能力目标:
8.知识目标: 9.教学手段:
10.智力因素:
五、问答题
1.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形式? 2.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3.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4.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5.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6.新课程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7.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有哪些? 8.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9.基本环节有哪些? 10.启发式教学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
1、试论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2、试论思想政治的教学原则
3、试述怎样备教材。
4、怎样才能形成教学艺术风格
5、试述评课的标准
6.试述政治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
7、政治教师应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什么?
解答
一、填空题 1.(教学科学)(教学艺术)2.(学习)3.、(科学规律)(艺术)4.(理论科学)(应用理论科学)5.(教学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应用教学理论)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7.(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8.(创新)9.(硬环境)(软环境)10.(学生)(教师)11.(理论联系实际)12.(课堂教学)13.(原理性教学法)(技术性教学法)(操作性教学法)14.(稳定的)(特殊的)15.(教学做合一)16.(发现式教学法)(探索训练式教学法)17.(评价学生)(评价教师)18.(接受)(反应)(态度)19.(读)(讲)(议)(练)20.(预学)(议学)(导学)(练学)2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编写教案)22.(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23.(详案)(略案)24.(指向性)(客观性)(整体性)25.(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
二、选择题
2.(ABCDEF)2.(ABCDE)3.(ABCDE)4.(ABCD)5.(ABCD)6.(ACDE)7.(ABCD)8.(ABCDE)9.(ABCD)10.(ABDE)11.(ABCD)12.(ABCE)13.(ABCDE)14.(ABC)15.(ABCDE)16.(ACDE)17.(ABCDE)18.(ABDEF)19.(CDE)20.(ABCD)21.(ABCD)22.(ABCD)23.(ABCD)24.(ABCD)25.(ABCDEF)
三、判断题
10.(√)11.(×)12.(√)13.(×)14.(√)15.(√)16.(×)17.(√)18.(√)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四、名词解释 1.教学科学:是人类在认识教与学过程中正确反映教与学操作艺术可以认识。
2.教学艺术:是人们认识到的、领悟到的和创造的教与学的技巧,它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能力。
3.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
4.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范围、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分量标准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
5.情意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意识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6.教学目标:它体现的是某个学科或某门课程的教育价值,它指明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
7.能力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形成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认识和处理某些问题的本领、理智能力和技能。8.知识目标:
9.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各类教学工具、组织措施和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等。
10.智力因素:是指存在于人脑中的人的潜能,这种潜能以人的脑神经为基础,是一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心理因素。
五、问答题 1.答:(1)理论讲授(2)教育观察(3)教育调查研究(4)教学训练(5)微格教学(6)教育实习(7)教育教学研讨 2.答:(1)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2)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3)德育工作的地位(4)德育的目标(5)德育的内容(6)德育的方式(7)德育的原则(8)教师队伍建设 3.答:(1)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2)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3)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4.答:(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5.答:(1)在课程目标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2)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革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3)在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
(5)在评价方面,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改革过于重视终结兴评价的做法。(6)在课程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6.答:第一,加强德育,是加强国际竞争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
第二,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第三,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第四,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7. 答:(1)知行统一规律(2)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4)时代性规律 8. 答:(1)绪论课(2)授新课(3)讨论研究课(4)复习课(5)考查课(6)讲评课(7)综合课。9.答:(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导入新课(4)学习新课(5)巩固新课(6)布置课外作业。10.答:(1)确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2)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能动性作用(3)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势和途径
六、论述题
1、答:(1)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导向性功能
(2)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规范性功能(3)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个性化功能
2、试论思想政治的教学原则 答:(1)方向性原则
(2)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3)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7)创新性原则
(8)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3、答:(1)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2)分析教材各部分的中心思想
(3)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备好知识点(4)把精力用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2)把精力用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3)选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4、答: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做到:
第一,要对事业充满爱。第二,要提出高理论修养。第三,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第四,要有执著追求的精神。
5、答: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结构;
(五)教学素养;
(六)教学效果 6. 答:(1)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为人师表,以身作则;(5)团结协作,互尊互助
7、答(1)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2)相关学科知识(3)教育科学知识(4)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