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制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范文)

时间:2019-05-15 01:0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六年制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六年制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范文)》。

第一篇:青岛版六年制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范文)

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 奇异的克隆牛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单元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编写特点

1、素材的选取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2003年10月8日,国际上首例冷冻克隆牛胚胎移植犊牛“蓓蓓”在山东莱阳农学院出生,这是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取得的又一

突破性进展。教材选用这一素材,一方面结合实际学习小数小数加、减法计算,体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先进科研成果,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知识由易到难科学编排

学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位数相同、不进位、不退位),本单元借此基础,先由小数位数相同加、减法(进位、退位添0占位的)引入,然后过渡到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沟通。

教材重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又如,借助整数加法运算律直接推广到小数加法运算律,学习简便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或者教师向学生直接介绍我国克隆技术取得成就。然后,利用教材克隆牛的真实信息,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价值。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

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3、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入解决问题过程中。本单元是计算教学。在教学时,要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习计算方法,将小数加减法的学习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4、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本单元的评价,不但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法,还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形成解决问题一些基本策略,初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

5、抓住重点,以纲带目。

三个信息窗中,第一个信息窗是教学的重点,第二、三个信息窗是第一个信息窗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时,要突出第一个信息窗的教学。第二、三个信息窗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迁移获取知识。课时安排

本单元课时数:8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86、8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预习设计:复习简单小数加减法。并试做以下题目。0.3+0.5

1.2+1.3

0.8-0.1

0.6-0.2 检查预习:说一说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

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师:同学们观察信息窗1,看看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

来了解“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说明意义。师板书:0.77+.003=

(米)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3、优化算法

师: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探究算理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师:你能用竖式计算17.05+2.83吗?(2)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a.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算理、方法和结果。b.典型错误纠正,在交流中,理解算理。c.你会验算吗?

(3)抓出重点,总结算理。

师:计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数位对齐)

师:得数末尾的0能不能够去掉?为什么?

5、迁移算理

(1)解决问题: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竖式计算。

师: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尝试验算。

6、反思算理

(1)想一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讨论)相同: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意义相同。计算法则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不同: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去掉。

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2)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1)填一填:P89(1)板书设计:计算并验算

26.81+5.29=

1.92-0.71= 3)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P91(13)前两个

四、限时作业

1、我们的数学书5.27元,数学同步练习6.80元,两本书一共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练习88页第2题

教学反思: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感受

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课题:小数的加减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88至91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串联情境

唤醒已知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头奇异的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并且了解克隆牛出生时的情况,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装入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从问题口袋里找出问题,开动脑筋,继续一起来解决。

2、课件出示:问题口袋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点击课件)8.9

0.13.4600(2)算一算(点击课件)

4.6-3.2

1.28+1.28.75-3.74

4.5+5.56+344

130-25 实物投影演示学生计算的过程

订正答案

(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后两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尝试

探究新知

1、迁移情境 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壮壮和健健出生时情况表

点击课件:问题口袋--提出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管围比健健长多少?

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同学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你能试一试吗?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板书算式:1.3-1.25

2、独立思考

探究算法(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2)学生演示计算过程

指名板演(找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3

1.3

-1.2 5

-1.2 5 0.8 8

0.0 5 师:你们能分别说说计算的理由吗?(板演学生)

3、小组讨论 探讨算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到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 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同意哪种算法? 根据你上节课学习的经验,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1.3-1.25?

4、汇报交流 总结算法

(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小结计算方法(重点是:①相同数位对齐;②哪一位上不够,用“0”补齐)。

①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②你知道怎样对齐数位吗?(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③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1.3-1.25时1.3百分位上没有数,相当于0,即1.30-1.25,0-5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④差的小数点应与减数、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5、加强算法 深化理解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总结出计算的方法来算一算9.06-2.7这道题吗?请进行验算。指名学生板演

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加法验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总结:观察小数加减法算式, 说说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

们注意的问题? 全面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练一练

(1)9.7+12.34 10-0.8(2)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课本练习91页第13题后两道题目。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9

4.6

7.0 5

3.2 5

6.5

+1 5.7 2.4 8

6.4 1

6.4 1

8.9 5

3、走进生活

师:生活当中,买东西最常用的就是小数加减法来算价钱,星期天,老师到超市逛了一圈,超市里有很多物品,老师买了一些东西,服务员给了一张小票,大家帮我看一看。

板书设计:(1)课件出示:购物小票

娃娃:26.00元

闹钟:45.80元

铅笔:0.60元

铅笔盒:6.84元

照相机:265.80元

火腿肠:0.90元

巧克力:8.55元(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帮老师算一算买吃的花了多少钱?

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 买生活用品花了多少钱? 300元钱买照相机和娃娃够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同学们都有逛超市的经验,找出一张购物小票,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核算一下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夯实基础

1、快速抢答

0.6+0.3=

5.3+3.7=

0.6+1.2=

7.6+1.4= 1.2-0.4=

7.9-0.9=

1-0.8=

12.5-2.5=

2、用竖式计算

12.4

12.4

12.92

12.92

+5.87

5.()

10.7

8.6

通过此练习,利用小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能灵活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自主练习

第9题

此题是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与同位交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情况。

3、自主练习

第10题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出可能隐含的规律。利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数量关系,得出魔术箱中隐藏着相同的数据。培养学生探究规律的能力。

4、自主练习

第15题

学生独立的观察并解答。再汇报交流。

5、自主练习

第16题

先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再在组内交流。

6、数字游戏:

全班学生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既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四、归纳总结

实践应用

1、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说说生活中小数加减法的运用

3、超市购物

五、课后实践

周日,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菜。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和同学一起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9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预习设计:复习整数简便运算的规律,并做下列题目。

135+67+165+33

200-183-17

45+69+31-45

1.36+5.6+0.4+3.64 检查预习:汇报整数加减法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情境激趣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0.9

9+0.1

0.39+0.61

5.12―4.12 10―2.5

20―19.8

3.9+2.1

0.09+1.01 8.4+3

1―0.6

2―0.98

3.8+12

2、谈话引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情况。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头克隆牛--“蓓蓓”,了解它的有关情况。

(出示情境图)教师结合情境图简单介绍克隆牛“蓓蓓”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

二、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

1、观察三幅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如: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2、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解答吗?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

3、学生交流算式:(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列出综合算式)板书:

10.98―0.22=0.76(米)0.76―0.1=0.66(米)

20.98―0.22―0.1 30.98―(0.22+0.1)

综合算式要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算式和先求两个数的和再减,这两个算式每一步的意义,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减法的有关运算律: a―b―c=a―(b+c)。

4、上面的综合算式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5、全班交流计算情况。[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 脱式计算要关注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6、学习竖式连减的方法。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小数连减,要注意什么呢? 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学生来介绍竖式连减的方法:

1注意探讨怎样对齐数位?(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数位。)2小数部分数位不同怎么办?(可以在末尾添0占位。)

三、巩固练习

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1出示题目,明确要求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3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自主练习2:

1出示题目,从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2季度指什么?每个季度包括哪几个月?

3解决问题:3月份要编织多少万件才能完成第一季度的任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全班交流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小组内提问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给自己一个评价。

3、你还想跟老师和同学们说什么?

五、限时作业:自主练习第五题

教学反思: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第五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

导入复习

1、师生谈话:今天小芳休息,不过她安排了许多事情要做,下面我们就跟随小芳一起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清早起床,小芳总是要练习几道口算题,我们来比比,看谁算的又快又对。

4.5+5.5

1―0.25

12.7+7.3

5.4―0.7

7.3―0.98

9.8―7.9

7+0.7

0.02+

7.98

2、同学们,如果我们也养成小芳这样的习惯,口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今天小芳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爸爸去车行买车,这是小芳盼望已久的。

二、走进生活

拓展应用 情境一:在车行买车

1、小芳的爸爸看好了标价12.6万元的黑色轿车,车行提供了三种付款方式,如下表。

付款方式首付(万元)第二年(万元)第三年(万元)

一次付清12.6

——

——

两次付清6.3

6.8

——

三次付清4.24.65.1 请学生对表格表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解释。小芳的爸爸倾向于第三种付款方式,他该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学生汇报;4.2+4.6+5.1=14.9(万元)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

学生1:你发现对于这种付款方式的总额与车价是什么关系? 学生2:你感觉这种付款方式有什么好处?

汇报者:第三种付款方式虽然总额多,但是这种付款方式的首付最少,这是它的优势。

教师组织学生对三种付款方式谈出自己的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付款方式。

学生1:三次付清总额14.9万元,二次付清总额13.1万元,一次付清总额12.6万元,我认为一次付清最合算。

学生2:三次付清首付只有4.2万,就是说我今年没有12.6万,也可以开上车。教师适时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看法,这就是你们处理问题的策略,能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都是良好的表现。

2、这时小芳的爸爸收到短信,是移动通信公司提醒小芳的爸爸要交话费了。

小芳的爸爸告诉小芳上月预交了100元,月租费18.00元,本地通话费21.44元,国内长途费50.56元,现在该剩下多少钱?小芳迅速说出了余额,你能吗?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后汇报:

100-18.00-21.44-50.56

=100-(18+21.44+50.66)

=100-(18+72)

=100-90

=10(元)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

学生:本来是连减,你为什么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呢?

汇报者:21.44加50.66可以得出整数,72加18可以得出整十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小结:计算时我们要观察数的特征,能简便运算要主动简便运算。

情境二:在商场购物

1、从车行里出来,小芳到商场买文具。文具文具盒钢笔三角尺橡皮计算器 单价(元)11.406.801.200.6036.90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文具盒、钢笔、三角尺和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汇报:

11.40+6.80+1.20+0.60

=(11.40+0.60)+(6.80+1.20)

=12+8

=20 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

学生:你为什么不从左向右按顺序加过来呢?

汇报者:11.40+0.60和6.80+1.20都可以得出整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小芳遇到了邻居李奶奶,李奶奶请小芳帮助核对购物发票,小芳能迅速解决么?

学生谈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想法。

教师小结:在计算之前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积极的运用简便算法,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情境三:在家学习

1、回到家里,学具盒里的三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5.6厘米,21.9厘米,18.35厘米,小芳能利用这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让学生估算,做出判断。学生汇报:

学生1:其中任何两根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的长度,这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2:我发现两根最短小棒的长度和大于最长的一根,所以我认为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小结:同学们综合运用了三角形的知识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们要学会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小芳读百科全书,了解到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是3.62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在表示较大的数,我们通常会以亿做单位,往往用到小数来表示,我们要主动发现这些数之间存在的关系,提高自己的数感。

3、小芳的朋友制作了写有小数的纸牌,准备玩翻纸牌的游戏。板书设计

(9.5+3.2+□=20□+6.3+2.1=10

9.9-□-3.7=2.8□-4.2-3.6=3.5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

小结: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都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依据,解决了问题,老师为同学的表现感到自豪。

教学反思: 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第二篇:青岛版六年制数学四下第三单元教案

三、繁忙的工地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3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周角、平角及周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画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单元教学建议:

1、灵活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

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素材,通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学习知识。另外,还可通过实际情况,创设符合当地特点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2、要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及问题情境,组织操作活动,如摆弄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分三角形纸板学习三角形分类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图象表象。

3、科学组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科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如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可让学生亲自拉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具,通过体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5、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安排学生修理桌椅,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等活动,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9课时

三、繁忙的工地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

课题:隆隆作业的挖掘机---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2—3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预习设计:

1、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种角。

2、做一个活动角。

3、读一读课本32-35页,认识各种角。

检查预习:

1、说一说你见过哪些角。

2、用活动角折出锐角、直角、钝角。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鼓励学生,同学们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展示同学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

把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可能会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个别学生可能会按平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

4、认识平角。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这是角吗?为什么?

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5、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6、认识周角。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学生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学生说出它的名称。

(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是角。

(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两生上台板演)师演示: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汇报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周角是直角的4倍 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课件播放,学生回答)

2、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3、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说:角有很多用处、生活离不开角、角的作用很大、学数学很有用 „„

四、总结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就像大海,我们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吧!

五、限时作业:课本35—36页1、2、3题。

第二课时

课题: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材33-35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预习设计:

1、读一读课本33—35页,了解什么是“度”,认识量角器。

2、试着量一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检查预习:汇报一下你是怎样量角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出“度”

1、小明和小花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学生自由想办法。

2、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引出新知。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 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 表示1度。(媒体展示

10°

20° 90°

角。问: 10° 由几个1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 组成是几度的角)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

10°

20° 90° 角。

板书: 1° =1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半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以右边的00 为起点,起点处的00 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 的刻度线。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4)点拨。编儿歌 板书:量角的步骤:

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

5、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1)

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2)

小组内交流画法。

(3)

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4)

再练习画几个角。

三、全课总结: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四、限时作业:

1、量一量三角板各角的度数

2、画出60°、100°的角。

第三课时 角的认识练习课

序号: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角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在隆隆作业的挖掘机上你看到了什么?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二、梳理知识,自主练习

1、回顾梳理角及角的分类、大小比较。

谈话:什么是角?(学生回忆)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且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记法。(学生画、说)

谈话:用你手中的纸随便折出一个角,跟你的同桌比较一下你的角大小。互相说说怎样比的。(学生活动)

谈话:同学们你能试编一句顺口溜记住角的分类与大小?(学生试说)小指代表锐角,无名指代表直角,中指代表钝角,食指代表平角,大姆指代表周角。

谈话:同学们喜欢顺口溜吗?“量角中心对顶点,零线重合角一边,若想知道多少度,分清内外看他边。”老师的顺口溜说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

2、自主练习。①自主练习第4题。谈话:同学们对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学生量角并比较)集体校对 ②自主练习第8题。继续量角训练

谈话:从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看,大家都知道节约时间,同学们知道吗在钟表上还藏着许多角的知识。

教师出示钟表教具,先演示,学生口答几个,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一圈是多少度?每一大格多少度,每一小格多少度?

(利用规律限制时间同桌解决第8题,一人用得到的规律解决,一人用量角的办法。)③自主练习第5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在书上量角量得很好,现在我们量量手中的三角板,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量角,量后把你的结果汇报给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学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信息: ⑴都有一个角是90度。

⑵一个三角板是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直角三角形。⑶每个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④自主练习第11题。

谈话:对于一个三角板同学们了解这么多知识。两只三角板你又能得到哪些角的知识?学生口答一些拼成的角,并举着自己的三角板演示给其他同学。谈话:刚才同学拚得很好,下面个人动手拼一拼谁的发现最多?把你得到的新角画在本子上。

(学生动手拼摆画,可能有的学生几个人合作,运用三个三角板拼成的角要给与表扬鼓励。)

三、综合巩固,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0题。

谈话:通过刚才练习,同学们对角的有关知识掌握得不错,现在老师考考你的眼力。手势判断对错。(师生共同完成)补充:

①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三个角一定都是锐角。

()

②把一个10度的角放大5倍打印出来,得到的角是50度。

()

③角的两边画出的越长,角就越大。

()„„

2、自主练习第13题。

让学生动手画在练习本上,教师在黑板上跟学生一起画。

谈话:你画出一个什么图形?量一量第3个角是多少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⑴两个角的另一条边交于一点,得到一个三角形。⑵三个角的度数和正好是180度。„„

3、自主练习第9题。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喜欢体育运动吗?你知道哪些运动项目?你知道运动员优美的动作上藏着角吗?谁表演给同学们看看,并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之后同桌互相表演画角)

4、应用拓展。自主练习14题: 谈话:同学们对于量角画角都掌握了,那么你会计算角吗?先观察第一幅图,你通过看图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可能: ⑴有一个角是135度。

⑵角1和135度的角正好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⑶角1和角2正好也是一个平角180度。„„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表扬,同时提出要求借助已经掌握角的知识,继续寻找生活中与角有关的知识为我们学习今后的知识打下基础。

五、作业:

教后感:

信息窗2:三角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和分类

序号: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

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就特别喜欢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领略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吧。(电脑出示)美吗?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协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

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活动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

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小木凳,(课件出示木凳)用得时间久了,经常会不牢固,你们有办法修修它吗?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活动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

活动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1.新授:

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学生分类)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活动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2页自学。

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反馈、订正)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4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活动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学生板书)

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 作业布置: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序号: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

2、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2、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课件

详细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3、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1)量一量

师:你认为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量出来,再用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量角,求和,完成第43页的表格。学生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学生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左右,这时教师要相机诱导: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是正常的,因为同学们画的角不够标准,量角器的不同,还有本身测量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误差。)

师:看来量一量会出现误差,那么你还有其它的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吗?(2)拼一拼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都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3)折一折

小组活动,学生交流:

生1: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这样,就折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个直角的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它的一半,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可以折成一个直角,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因此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

2、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争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规律做系统的整理。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师:好,大家已经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你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吗?

1、判断

钝角三角形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小于90°。

()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两个锐角。

()

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少有一个钝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2、自主练习第6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用量角器验证计算的结果。

小结:以后如果遇到求一个三角形内未知角的度数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一算,简单又精确。

3、游戏:

选度数,组三角形(课件显示如下)

请选出三个角的度数来组成一个三角形 10°

18°

15°

150°

130°

72°

20°

50°

70°

35°

75°

52°

56°

54°

58°

60°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操作课件,把学生选择的度数拖入方框内,通过电脑计算相加是否等于180°,来验证学生的选择是否正确。验证学生选的对了以后,再让学生判断选择的度数所组成的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并说出理由。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谈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五、作业布置:

教后感:

第六课时

课题: 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该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预习设计:

1、用小棒来摆一摆,摆成三角形。

2、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检查预习:

1、汇报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三角形的组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屏幕显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你认为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什么叫“围成”?

2、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大部分学生凭直觉都会自信地说“能”,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教学也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师:请同学们各自在小组内选一套小棒验证一下(要求三根小棒首尾相接。这些小棒的长度是任意的,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教学预测:有一半学生摆不成,验证的结果与学生自己的直觉不一致,从而产生“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强烈欲望。)师:通过摆小棒验证,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有的组选用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则不能。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有的学生说自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围不成,如果还有个别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即三边关系,则可把这“原因”作为学生的猜测,直接引导学生验证。)

3、对于大家摆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有的不能围?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

同学们,我们的疑问,实际上很早以前许多科学家就提出来了。后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实验探索,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小数学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愿意吗?

二、猜想探究,揭示三边关系

(一)引发猜想

刚才我们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如果有六条线段,猜猜能围成几个三角形?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1)分组实验:请四人小组合作,将学具袋里的六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蓝:2cm

紫:3 cm

黄(两根):4 cm

白:5 cm

绿:9.5 cm),各组可自行确定验证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填写以下的《探究报告单》。(附探究报告单)

所选小棒长度:(两边之和

>第三边

两边之和

=第三边

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否围成三角形 第一次 a=()cm b=()cm c=()cm a+b〇c a+c〇b b+c〇a

第二次 a=()cm b=()cm c=()cm a+b〇c a+c〇b b+c〇a

第三次 a=()cm b=()cm c=()cm a+b〇c a+c〇b b+c〇a

第四次 a=()cm b=()cm c=()cm a+b〇c a+c〇b b+c〇a

我们发现了

(2)汇报小组围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举例。(课件演示)

(三)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完整地说说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2、电脑出示数学家的探索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课件出示)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探索结果到底一不一样?为什么?

3、既然都一样,这里为什么强调“任意”呢?(课件出示一幅三角形图,边长分别是5厘米、7厘米、9厘米。)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你们看,用上“任意”两个字,就把三角形边的关系的三种情况都非常简洁地概括了出来。多好啊!但是,判断的时候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

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探索出了跟数学家意思一样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

4、总结揭题。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刚才我们当了一回“小小数学家”,探索的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5、质疑问难。

三、巩固应用

1、直觉判断。

① 3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用它们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

5厘

米。

()

② 任意3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

③ 用3根长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

④ 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

形。

⑤ 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小于第三边。

()

2、完成自主练习8 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后,请学生说出为什么.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共同探讨,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这只是三角形其中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四、限时作业

1、完成自主练习9 请学生说出到海边走哪条路最近?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2、完成自主练习10

小猴子要做一个三角形支架,已经准备好了长8cm和12cm的两根木料。那么第三根木料该准备多长?并说出你的理由。

第七课时

课题: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7~48页

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系统地整理各种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学会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数学问题。2. 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分类(按边分、按角分)。3. 通过动手自己拼搭三角形,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梳理归类

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就一起来上一节三角形的复习课。(出示课题:三角形)1.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观看媒体图片)2.出示五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提问:“你们看了这些三角形,想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各三角形的名称和特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那你愿意自己也来画一组这样的三角形吗?

二、分析推理,判断属性

1、出示七个三角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角与边,判断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和理由。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三角形分分类。

2、分组合作,交流汇报

⑴:按角分可以分为:①③是锐角三角形;④⑦是直角三角形;②⑤⑥是钝角三角形。

⑵:按边分可以分为:②⑥⑦是等腰三角形;③是等边三角形;①④⑤是任意三角形; 3.复习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问:那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按边分的时候,你的依据是什么? 4.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1)

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分类,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⑦不但是直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那这样的三角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等腰直角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些三角形不但是等腰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2)

出示:2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一样吗?

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都相同,但是大小可以不同。

三、组织讨论,判断正误

⒈ 教师用屏幕出示下列判断题,要求学生先小组议论每道题的说法是对还是错,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中交流。

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⑵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⑶

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

()⑷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⑸

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⑹

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

()⑺

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直角三角形。

()⑻

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⑼

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90°

()⑽ 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一个钝角。

()⑾ 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⑿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也可能小于第3边。

()⒉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2。组内交流,集体反馈中注意请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

四、探究实践

1、完成自主练习14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法,以确保不重复也不遗漏。

2、完成自主练习13,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别划出底边的高,并画在书上。集体交流时,明确画法,特别关注学生垂直线段的画法。

3、完成自主练习15,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拼出各种美丽图案。活动结束展示学生作品,生生间评价。

五、独立思考,据理计算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大家对三角形的知识更加熟悉,理解也更加深刻。接下来给大家出三道题目,看看自己解决得怎么样。130° 2 1 30°

1、求下图中∠1和∠2的度数

1 50°

2、计算下面各题:

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一个底角共130°,它的顶角和底角各是多少度?

⑵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比另一个锐角少18°,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

3、自主练习16。摆一摆,想一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下节课交流。

六、作业布置: 教后感: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我学会了吗?

第 课时

序号: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角数,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设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呈现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第三单元,它一共有2个信息窗口,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可能回答:角的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图形的拼组。

二、查漏提升

谈话:关于角,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角的意义,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等等)

1、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角,以此为依托,回顾整理相关知识。(1)、回顾角的意义,根据自己画的角,同位互说角的意义。(2)、回顾角的分数,通过复习前面的锐角、直角、钝角,引出平角、周角,并比较一下,他们的大小关系怎么样?

(3)、回顾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出自己画的角的度数,以此来回顾角的度量方法。

2、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谈话:三角形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

(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找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同位合作,找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回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谈话:有关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有可能回答: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课件出示: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出从家直接去学校近。)

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2厘米

4厘米

6厘米)(5厘米

2厘米

5厘米)

(6厘米

2厘米

5厘米)

(师引导学生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③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一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3、整理角和三角形 谈话:关于角和三角形,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知道了周角、平角;知道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等。

4、回顾三角形内角和。

让学生用三角板,任意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以此充分回顾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⑴

选一选:

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5°,另外的两个角可能是()

A 95° 20°

B 45° 80°

C 55° 60°

②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一个底角是()A 100°

B 40°

C 50° ⑵求角的度数:

①∠1和∠2分别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已知∠1=32°求∠2 ②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③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三、拓展应用:

1、动手实践、计算:

(1)

数一数,填一填。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35°

()个锐角三角形

∠1=()

()个直角三角形

∠2=()()个钝角三角形

(2)

你能求出六边形内角和吗?

2、解决问题:(第48页情景图)

让学生独立看懂情景图,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大部分学生会找出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有的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时针和分针量出角的度数

;也有的学生会根据3时整,时针、分针形成90° 角,即1时时针分针形成30°角,5时即是150°角。

(3)

涂一涂,学生会根据题意顺利地完成涂色。

(4)

学生首先用量角器量出顶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 是180°,此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很快求出底角的度数。

(5)

学生可能会提出7时、8时、9时„„时针和分针形成多少度角?

四、作业:

教后感:

第三篇:四下第六单元主题学习教案

品读课

(一)【教学内容】

《乡下人家》《牧场之国》《麦哨》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2、在阅读中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教学设计】

1.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本组课文中的插图),你发现这些图片的共同点了吗?(引出乡村)真会发现!你们对乡下生活有哪些了解?

2.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家是怎样描绘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乡村生活,一起去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出示本堂课教学目标)板块一:国内乡村美景

1.请翻开21课《乡下人家》,请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2.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思考一下: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用简练的语言为每一个场景起一个小标题。(老师板书概括的标题)

3.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1)齐读这一自然段。

(2)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司空见惯的乡村事物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的?

写法指导:抓住相关句段,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纯朴的生活,体会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体会作者拟人的写法,感受生动语言的美。

6.这么生动的语言,这样优美的画卷,你能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

7.乡下的风景多么独特、迷人,那乡下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请翻开24课《麦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8.《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你从乡村孩子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欢快、柔美)

9.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10.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欢快、柔美”的经历?跟同学分享一下。

1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板块二:异域乡村风情

1.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2.自由读课文,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

3.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品读课

(二)【教学内容】

23课《古诗三首》(《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教学目标】

1.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乡村孩子欢乐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设计】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3课《古诗三首》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四时田园杂兴”是指一年四季中各种兴致。“渔歌子”是指词牌名。)3.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范成大,南宋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写有多首田园诗歌。

张志和,唐朝诗人,今传《渔歌子》五首。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乡村四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2.师指名读并评价

师评价指向:1.字音读准。2.能比较熟练的把古诗读出来。3.找一个字音读得准的学生领读。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3.齐读

三、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2.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3.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4.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四、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3.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有人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交流)4.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1)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2)通过读我们知道了这首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农忙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5.生读诗,闭眼想象,配乐进行朗读。小组交流。6.全班交流 7.背诵,积累语言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学生配乐吟读。(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五、合作学习,自学感悟

小组合作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

六、总结升华,回归整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词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3.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白描手法

七、课后作业,能力拓展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3.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第四篇: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3、5倍数的特征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

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

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

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你认为跳交谊舞的可以派多少人?圆圈舞?(学生举例)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跳交谊舞的可以派多少人? 师:2的倍数和5的倍数是一些具有什么特征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

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前面已经研究了2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

4.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1、用列举法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表格中由小到大至少写出10个2的倍数和5的倍数。(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时候,为了方便,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同位交流你的发现。

2、用百数表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刚才的发现是一个规律还是一个巧合呢,下面我们用百数表来做进一步的研究,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找到百数表,把其中所有2的倍数画上三角,其中所有5的倍数画上圆圈。学生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百数表里的数更多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所有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所有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你能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吗? 师:通过发现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2、5的倍数的特征,就是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5.也就是说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5呢?(个位上的数字)

练习:请同学们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92、38、74、66、95、30、47、100、320、125、39、95、88

3、学习偶数和奇数

师:刚才有几个同学都提到了2的倍数全是双数,那不是2的倍数的自然数应该是什么数呢?双数和单数是日常生活用语,在数学上它们有专用的名称,双数就是偶数,单数就是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小结: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4、用游戏帮助理解自然数的分类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看谁反应快。(1)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坐下(2)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坐下全班同学有没有都站起来?也就是说全班同学的学号不是偶数,就是奇数.。这说明非0的自然数可以分成哪两类?

师:自然数要么是偶数,要么是奇数,0也是偶数,为了研究方便,这一张把0排除了。)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3的倍数的特征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二、尝试探究

1.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你知道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说说你的想法,)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根据你的发现能说出3的倍数的特征吗?)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

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

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解决“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会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 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质数与合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

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师:这些数与它的因数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

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

在学生收集的数据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去整理、分析自己的劳动成果,讨论、争辩,从而发现数据的规律,初步感知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同时也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5.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

(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

(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把下面数中的合数圈起来。

7 35 23 40 56 47 94 28 43 31 9

2.在自然数11-20中,质数有(),合数有(),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3.抢答游戏:老师出一个数,谁能最快的判断它是质数或是合数,进行抢答。

2 10 11 23 12 29 34 57 91 100 1 4.判断

(1)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4)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5.某校五年级各班人数情况统计如下

班别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人数 40 42 48 45 各班要划分活动小组,如果每组5人,哪个班能正好分完?每组4人或6人呢?(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能够正确的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通过判断题明确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得出偶数只有2是质数,其它的都是合数,4是最小的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分解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1.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质数与合数的区别是什么?)3.说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

4.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它们各能被哪些数整除?

6 21 28 53 60 75 97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

1.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字游戏好吗?玩游戏之前要交代几条游戏规则

(1)写成两个数相乘或连乘的形式,连乘的因数越多得分越高;

(2)只能用自然数;

(3)不能用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老师写一个数,把能写成几个数连乘的数写成几个数连乘,例如:4=2�2 12=2�2�3 22=2�11。每正确写一个乘号得一分,写错一个乘号扣一分,最后哪组的分加起来最多这个小组获得胜利.

教师出示下面的数.

6=

21=

17=

50=

48=

53=

5=

75=

2.小组交流: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其他数都能写成。

问:为什么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

引导学生发现:质数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因为他们只有1和本身,不符合游戏规则。

问:能写成这种形式的数都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合数才能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所以我们分解质因数就重点研究如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数连乘的形式。

3.看看下面这些数都分解成了两个数相乘的形式,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师板书)6=2�3 28=4�7 学生讨论发现:6分解成2�3后按游戏规则就不能再分解了;但是28分解成4�7后,4�7中的4还可以分解成2�2.

提问 :你是怎样发现4还能分解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不是质数,所以很容易发现4还能分解.

提问:那么我们在分解一个数时,要把这个数分解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分解到都是质数就不再分解了)。

4.下面请同学们把30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

交流:①30=5�6 6=2�3 所以30=5�2�3

② 30

/ \

� 6

/ \

� 3

(我们把题中所给的合数都写成了什么形式?这些质数,在式子里与原来的合数是什么关系?)

5.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2、3、5叫做30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的书写格式说明:分解质因数时,要分解的合数必须写在等号左边,分解成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一般要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如:6=2×3„„这是把6分解质因数的格式, 2×3=6„„这是计算整数乘法2×3=?的格式)6.介绍短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

学生自学109页。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三、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七题。集体订正。

2.用短除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25 28 34 60

3.下面各式是分解质因数吗?为什么?

8=2�4 12=2 3 7

15=3�5�1 20=2�2�5 4.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数吗?

9=()+()

12=()()

15=()()18=()()

24=()()30=()()

5.小游戏:猜猜我们有多大?

(1)我的年龄是最小的质数。

(2)我们俩的年龄都是合数,和是17。

(3)我们俩的年龄都是质数,积是65。

(4)我的年龄是一个偶数,它是两位数,十位上数与个位数的积是6。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五篇:四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17所有内容3遍。

2、勾画教材中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3、填空:

84+62=()+84 a+()=58+()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7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 41(—)谈话导入,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 +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 41 让学生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3 / 41(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完成P18做一做第1题。2.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3.“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4、“练一练”

128+326 45+562 254+3208(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5、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 41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五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预习要求:

4、认真阅读教材P18所有内容3遍。

5、勾画教材中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6、填空:

172+58+42+28=(172+)+(58+)31+67+19= 67+()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8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 4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104+96)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怎么填?

/ 41(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2、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练习五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练习五的第4题。教学反思:

/ 41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0内容3遍。

2、尝试把例3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

3、尝试完成练习。

458+(175+142)76+141+59+12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

2、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8 / 41 235+115=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400

725+125=200

3、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4)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 41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365+85 =200+250

=450(米)=450(千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进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37+45=35+47()31+67+19=31+19+67()56+72+27=56+(72+27)()

24+42+76+58=(24+76)+(42+58)()

2、做一做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 41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3、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作业:

1、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练习六第4、5、7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1内容3遍。

2、说一说例题中的计算方法,尝试归纳减法的性质。

3、尝试完成练习。

640-237-163 569-256-4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4及相关练习

/ 4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72-6-4 85-8-2 126-70-30 72-(6+4)85-(8+2)126-(70+30)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 41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 13 / 41 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 14 / 41 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

四、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1、2、3、6、8、9题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应用练习

一、加法运算定律基本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 41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二、解决问题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 41(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三、减法的性质基本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184-58-42 = 184-(○)1789-(789+238)= 1789-○ 286-37-42-21= 286-(37○42○21)82 – 甲– 乙 = 182○(○)★ –(18+ ●)= ★-0)(497+2884÷28)×506(3)文字题.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4)1350减去24与18的积,再加上541,得多少?(5)72与39的差乘45与35的和,积是多少?

(6)48与142的和除以54减去35的差,商是多少?(7)45与54的积,减去214与86的和,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三

(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 41(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 41

下载青岛版六年制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六年制数学四下第六单元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下 数学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精选5篇)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

    数学四下第七单元教案[模版]

    到目前为止,“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的学习之前只经历过一次。这次是认识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

    四下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篇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学生通过第一学......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五篇模版]

    21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 3带领学生品味优......

    四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整理

    四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整理 一、生字 棚(瓜棚)(棚架)饰(装饰)(饰品)冠(鸡冠花)(皇冠)菊(菊花)(大丽菊)瞧(瞧见)(瞧不起)率(率领)(率先)觅(觅食)(寻觅)耸(耸立)(高耸)捣(捣衣)(捣蛋)搬(搬家)(搬动)巢(鸟巢)(归巢)谐(和谐......

    走进乡村(四下语文第六单元)

    乡村景色 你喜欢乡村吗?我想大家肯定会说喜欢,我也很喜欢,下面就让我们来游一游乡村吧!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夜晚在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还......

    青岛版四下第二单元——高速山东教案

    二 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