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四下第七单元教案[模版]
到目前为止,“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的学习之前只经历过一次。这次是认识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另外还要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平移主要是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并会利用平移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轴对称。2.平移。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图形的平移特征,会画出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探索如何利用对称轴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平移”时,要在方格纸上画出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为此需要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抓住图形的关键点,把图形的平移转化为关键点的平移,积累平移图形的感性经验,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
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会利用平移
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2.把握好教学目标。
3.在探究、描述时,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轴对称 1课时 2平移 1课时
轴对称
教材第82页的内容及第84页练习二十。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在画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难点: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多媒体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生:把这些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师:你还能举出有这样特征的图形吗?(学生举例说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图形的特征?
生:如果沿着某一折痕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对,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你能试着在图上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学生尝试画图,投影展示、讲评)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师:看一看,数一数,你能发现什么?(出示教材82页例1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把给出的松树图沿中间的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说明松树图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图中点A和点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一组对应点。
师:你还能找到图中其他的对应点吗?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每组对应点吗?(学生自己找,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如图所示,B和B'、C和C'、D和D'分别是三组对应点。
师:如果连接图中的点A与点A',你会发现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与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B和B'、C和C'、D和D',还具有上述性质吗? 生:这些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互相垂直。2.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出示教材83页例2情景图)师:读情景图,你能发现什么?
生:方格图中给出了对称轴和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师:所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师:还可以怎样叙述这个问题?
生:还可以叙述为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怎样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根据什么来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图中给出了虚线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另一半时,需要先找到给出的实线图形中的关键点。为了方便,我们命名为点A、B、C、D、E,(如下图)然后分别找到各个关键点的对应点A'、B'、C'、D'、E',最后依次连接点A(A')、B'、C'、D'、E'即可。
师:你会补全图形了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师:谁能用投影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生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生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生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
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出对应点;四连线。
师:通过学习本课,你在学习过程中和情感态度两方面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学习本课,我体验了图形的对称美。
生2:我知道了画图形的另一半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画,也就是按照相应的方法来画。
轴 对 称
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出对应点;四连线。
1.从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入“对称”的概念。接着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得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最后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即“先找点,再连线”。
2.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数一数、画一画、找一找等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总结出如何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3.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用规范、精炼、严谨的语言来概括数学概念的本质,培养数学思维的抽象性,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因此,如果说低年级在学习概念知识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的话,那么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提高抽象概括能力、理性地思考能力及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就更为重要了,因此,这节课特别注重让学生用比较严谨的语言去总结、去归纳,从而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A类 1.下面的图形都是由数字组成的轴对称图形,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几吗?
2.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考查知识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力要求:会用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认识和画出轴对称图形)
B类
1.如图,请用三种方法,在已知图案上再添上一个小正方形后,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2.请你在点子图中画出已知图形关于直线a的轴对称图形.(考查知识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能力要求:会运用对称轴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画出轴对称图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3 5 2 4 9 2.B类:
1.2.教材习题
教材第84页练习二十 1.折一折略
2~6.略
平移
教材第86、第87页的内容第88页练习二十一。
1.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能利用平移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3.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充分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多媒体课件。
师:自学教材第86页例3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平移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2)平移后的图形的位置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1.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出示教材86页例3情景图)
师:读图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图中给出了已知图形和图形平移后的虚线图形,要求先画出图形,再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移的方向”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平移的方向”,是指给出的图形平移的方向。一般有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和向右平移。
师:“平移的距离”是指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平移的距离”是指已知图形中的某个关键点,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移动的方格数量。
师:平移时,物体本身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师:图中给出的已知图形先向上平移5个方格,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可以选图形中最底端的横线,看平移后移到哪儿,平移前后这组线中间有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如下图)
师:看图形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线,这组对应线中间有几个方格,图形就平移了几个方格。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还可以选图形最顶端的这个点,看看它平移后的位置,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有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如下图)
师:看图形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个方格,图形就平移了几个方格。除了上面这组对应线(点)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对应线(点),自己试着找一找,看看是不是向上平移了5格?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利用找对应点(线)的方法,自己判断图形是不是向右平移了7格。(如下图)
师:观察上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对应点向右平移几格,对应线也向右平移几格。师:你能确定图形向下和向左平移几格吗?
生:左图向下平移5格,右图向左平移6格。2.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师: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例4情景图)
师:你能找出情景图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 生1:已知方格图中的不规则图形(阴影部分)。
生2:所求的问题是求出方格图中给出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师:通过读图,你发现图形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读图可以知道,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有两条边是由曲线组成的。师:能用哪个面积公式直接计算?
生:不规则的图形无法直接用公式进行面积的计算。
师:如果把不规则图形左边的半圆剪下来,向右平移6格,这个不规则图形就会转化为一个什么图形?
生:转化为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如下图)
师:你会解答了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生:6×4=24(平方厘米)答: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1: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是不变的。
生2:确定平移的距离可以数对应点移动的距离,也可以数对应线移动的距离。生3:平移的方向有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平移。
生4:利用平移知识,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师:通过学习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平移的方向有4个。
生2:我知道了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可以数对应点或数对应线段间的距离。
生3: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这是数学的转化思想,利用转化思想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平
移
平移的方向:
不规则图形规则图形 向上、向下、向左和向右
6×4=24(平方厘米)
平移的距离:几个方格
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1.“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要使学生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并且会根据平移的性质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以及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移的两个参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教学的难点是画平移后的图形以及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设计中,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其次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归纳总结出平移的特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其三是巩固、提高并且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A类
1.读图填空。
▓向()平移了()格。※向()平移了()格。
◎向()平移了()格,又向()平移了()格。$向()平移了()格,又向()平移了()格。
2.如图,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你能计算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考查知识点:图形的平移;能力要求:会正确运用平移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B类
1.如图,平移方格纸中的图形,使点A平移到点A'处,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将图中的“小船”平移,使点A平移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小船。
3.一块矩形草地的长为15米,宽为8米,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柏油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1米,你知道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考查知识点:图形的平移;能力要求:会运用图形平移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右,5 左,7 左,6,下,1 左,6,上,3 2.(8÷2)×4=16(平方厘米)B类: 1.2.3.(15-1)×8=112(平方米)教材习题
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
1.略 2.略 3.4.(10+5)×2=30(cm)
5.略 6.略
第二篇:四下第七单元作文
一次体验活动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体验活动的作业,大家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等等许多有趣的活动,要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我 首先选择当哑巴,因为我喜欢做手势。
放学回到家,我把作业写完,就感到肚子饿了,我向妈妈做了个吃饭的手势,妈妈看来看去,以为我在刷牙,就转过头继续干活了,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又重新做了一次那个动作,但妈妈还是转过头干活了,根本不理我,这样连续做了好几次,妈妈终于发话了:“你怎么了,到底要干什么?”我在一次做了那个动作,但妈妈却始终没看懂,我实在忍不住了,开口就说:“妈妈,我要吃饭。”
哑巴不好当,再体验一下当聋子的感受吧。
这时,妈妈要上街买菜,出门的时候,于是她就叮嘱我照看一下锅里的饭,电话响的时候去接电话,就拎着包上街买菜了。
妈妈出门后,我就将耳塞塞入耳朵看电视,但只能看到画面,却听不见声音,看了半天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到家了,她冲着我说了几句话,我听不见她在说什么,就把耳塞拿了下来,才知道刚才饭烧焦了,电话也响了,我看了看锅里的饭,只见饭都糊了,全是黑压压的一片,像一群蚂蚁在战争。
唉,当聋子真不方便呀。以后看到残疾人,我们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她)们呀。
一次体验活动
每当我在街上看到那些盲人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跌跌撞撞地走路时,心里总是觉得十分可笑和好玩,有时甚至还会站在路边傻乎乎地看上几分钟。我很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决定自己也当一回盲人。
我首先拿来一条红领巾蒙上自己的眼睛,再转上三圈,顿时,眼前黑乎乎的一片,只觉得耳朵在嗡嗡作响,天旋地转,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我只得摸着墙走,“啊!”我尖叫了一声,原来膝盖碰到了床头柜,“啪”的一声凳子也倒下来,我的脚!被吓得胆战心惊的我不敢再大步往前走了。心想:赶紧下楼吃饭吧,不然又得增加几道伤痕了,我摸着楼梯扶手,小心翼翼的一级级顺着台阶往下走,没想到我以前乱丢在角落里的一支铅笔又跑出来凑热闹,一脚踩上去,摔了个“一体投地”,我只好咬咬牙,忍着痛,抚摸腰站起来,继续走。这回,我更加谨慎了,生怕再跌下来,来到饭桌旁,我摸着凳子坐下来,拿起饭碗准备吃饭,咦,筷子呢?还好,在这儿,我夹了一块菜放进嘴里,呀!这是什么啊,这么辣,呸!呸!呸!连吐了几口才把口中的辣椒吐了出来。这回我又夹了一块,我先放在鼻子上闻了闻,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一定很好吃,我就放心大胆吃了起来,感觉油油的,一嚼就烂,是什么啊,“肥肉!”这一念头一闪而过,随即想吐,平常最怕吃肥肉的我这时欲罢不能啊。
体验终于结束了,我感受到了盲人的痛苦与无助,也体会到了眼睛的宝贵,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湛蓝的天空,鲜艳的花朵。
同学们,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每一位残疾人,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下,感觉到世界不再是黑暗的,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亲子活动体验记
今天,我们班组织亲子活动到红石湾风景区。我们准备好就开开心心出发了。
在车上我看到了好多山,一波波的山浪,出现在我眼前,有高的,有低的,有近的,有远的,连绵不断,简直太壮观了。我想:红石湾的风光会是什么样子呢?车上,素素姐姐和我们做了很多游戏,我们一路欢歌笑语来到了红石湾。
那里风景很美,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挖竹笋,素素姐姐给我们分好组、发了铲子,我们就到翠绿的竹林了。
竹林里的草很多很高,像铺了一层厚厚的草毯,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草毯,因为这样找嫩竹笋就困难了。我仔细的找啊找啊,突然,我感觉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我掰开草一看,哇!原来是一棵嫩嫩的、尖尖的、小小的竹笋,我赶快蹲下来用力地挖,我费了九牛二 虎之力终于挖出了竹笋,我十分开心,很有收获感。几次下来,我挖到了七棵竹笋,回去我一定吃完这些笋,这可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啊!我一棵棵的挖笋,让我知道了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小朋友们,我们学习就像挖笋一样,不能半途而废
给妈妈洗脚
一天,我在看电视,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为他妈妈洗脚,我心想:“洗脚?这是多么简单的事呀,不如我也给妈妈洗洗脚吧!“我一溜烟的跑到妈妈面前:“妈妈,我来不你洗脚吧!“妈妈说:“洗脚?不用了,等我老了,你再为我洗吧!浪费你的时间,我会内疚的.“我说:“不吗,电视上的小孩都能为妈妈洗脚,为什么我不能呢?“妈妈说不过我,只好让我为她洗了.我快速的把洗脚盆拿出来,灌上水,为确保水是热还是凉,我把我的手放了进去--哎呀,妈呀!水居然这么烫,我赶紧舀了一盆凉水进去,恩!这下水温正好了.妈妈的脚放了进去,可是那水不够,连妈妈的脚面都没盖住,这都不叫洗脚了,我赶紧又舀了点水放进去.开始洗了,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了呢.我先给妈妈洗脚面,刚摸到妈妈的脚,妈妈马上哈哈大笑,原来是咯叽妈妈的脚痒痒,所以才会笑呢.接着洗脚底--呀,妈妈的脚底有好多细小的裂口和脚茧呢,我 一下子惊了,没想到妈妈还这么年轻,居然就有裂口了.我对妈妈太不关心了,妈妈生病时,我从来没有问过事.顿时我眼里噙满了泪水:“妈妈“我对你的关心太少了.“妈妈也流着泪摸着我的头:“没关系孩子,你长大了,学会了回报.“说完,我和妈妈拥抱在一起哭了.没想到只是一则广告,就能起这么大的作用.在那一天,我发现我确实长大了.这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体验欢乐
在我几年的小学生活中,我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春秋游活动.这次,我们去了松江欢乐谷。大家都很开心。
大家都很期盼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那一天,我们开开心心地乘车来到松江欢乐谷。乘了2个多小时的车,我们来到了松江欢乐谷,一进欢乐谷,一种欢乐的气份就溶入了我的心中,一条石头铺的路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路边有很多的商店,它的外围很美观,上面有很多的动画人物。过了这条路,一条河出现在我们面前,河边有很多的大型游戏器具,有古木游龙.悬转木马.梦幻驼螺``````我们玩了梦幻驼螺,我们上了游戏器具,开始了,它开始旋转,分成了六个圆圈,一个圆圈可以坐六个人,一个坐位可以坐2个人,坐位开始旋转,圆圈开始旋转,包围六个圆圈的大圆圈又开始悬转,转得大家眼花缭乱。接着,我们又看了4D电影,真的好逼真。
看看表,已经11点多了,老师让我们吃中饭同学们各自拿出了 自己带的食物,自己吃或和同学一齐分享。吃完了中饭又来到了能量风暴,那里的工作人员显得非常幽默,游戏开始前,工作人员说:“祝大家玩得开心,祝大家转得头晕!”那真的可以让你转得头晕, 当它把你头朝地的时候, 我边上的同学林婷婷, 她很害怕,就叫了起来。但我却很开心。
接着,我们玩了矿山历险, 游戏器具在一座山谷之间, 一开始, 速度很慢。后来, 车子慢慢地开到20几米的高空, 一下子滑下来, 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我以为滑下去速度就会变慢, 但车子却还是很快, 我和我的同学刘庆阳坐在第一排, 在速度很快的时候, 我的头发就飞了起来。那真的好舒服。
这一天是在大家的欢声笑语过去的。我非常地开心, 因为体验了欢乐。
和老师交换角色
今天早晨,蓝天悠悠,白云朵朵。我一到教室,老师就已经早早地守候在教室里了,不知是什么原因,老师往日的微笑被严肃的神情取代了。我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看了看桌子上放着的试卷,便明白了老师生气的原因。83分,还过得去吧。可老师还是把我叫了起来,批评了一顿。放学了,我仰天长叹:“老师呀,能让我和您换一下角色吗?”
刹那间,我发现手上出现了红、绿两个按键。这时天上传来“按 动按键,如你所愿”的声音。我真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狠狠地掐了一下大腿,“呀!真疼!”这不是梦,我立刻按上面的指示按动了红色键,就在那一瞬间,一道金光遮住了我的眼睛。缓过神来,再定睛一看,我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在了老师的座位上,再一看下面的学生,嘿,都是我们班各科的任课老师,这可真是“大年初一吃饺子——头一回”!天助我也,哼哼,我一定要连本带利,新账、老账一起算!“丁零零——丁零零——”要上课了,我一想坏了,我的学识再高,也只是个五年级的水平。但转念一想:听课都听了五年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呀。“道士念经——我照本宣科”。我照着老师平时的样子,有模有样地上起了课,可毕竟我是第一次讲课,心里像揣了个兔子一样“怦怦”直跳。不一会儿,有两个生字把我卡住了。唉!都怪我平时上课不用心,连这么简单的两个生字都没记住,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而我却把它当成了耳旁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这眼前可怎么办呀?我是“反贴门神——左右为难”,汗珠一颗颗从脑门上滚落了下来。没办法,我只好瞎编了一个读音,这堂课便草草了事了。
下课了,我用手擦拭头上的汗珠,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落回肚子里了。走进办公室,我又马不停蹄地批改起作业来,我学着老师的样子一本正经地翻开作业本,“筷子夹豌豆——一个一个地来”。可才改了20多本作业,我的双眼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了。想想老师平时一次就要批阅40多份作业,还有拼音、生词、作文、练习册、测试卷„„可是老师什么时候抱怨过呢?你瞧,老师们写的 字端端正正,作文也是有理有据,思路清晰,真情实感,不像我平时不是东拼西凑,就是全文照搬。虽然没有找到老师的把柄,但我却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估计是在笑自己傻吧。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已伏案埋头备课了,我时而查阅《教师用书》,时而低头思索教学设计,时而翻阅相关教学辅导书,时而提笔记录,才备了两课,我已是“罗锅拉正——直不起腰”,手腕酸痛,双眼酸胀。唉,当老师太辛苦了!我是“高粱秆挑水——担当不起”呀!不知何时,我已伏在案上,进入了梦乡„„
梦中的我赶紧按动绿色键,一觉醒来之后,我已经回到了现实世界。正巧在校园里碰到了老师,老师叫住了我,和蔼可亲地说:“王国斌,这次批评你,你一定很生气吧?唉,你们何曾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呢?老师希望你们长大后可以成才,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最大的心愿„„”说着,老师默默地望着远方。“老师,我明白了。因为我在一次特殊的经历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当老师的艰辛„„”我低下头喃喃自语。
小 厨 师
今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听到厨房里传出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就来到厨房,看到妈妈正在准备炒鸡蛋。妈妈看到我好像很感兴趣的样子,就笑咪咪地对我说:“来,你试试。”我惊讶地说:“我能行吗?” 妈妈说:“试试看!”我答应了。
我笨手笨脚地走到炉子前,才发现自己不够高,必须站凳子!我就拿来一个圆圆的小凳子,站在上面。嘿嘿,这回够高了。妈妈告诉我炒鸡蛋的过程和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放多少油、油要热了才能放入鸡蛋液等,我要开始了。
我拿好小油瓶,往锅里倒上一些油。等油热了,就把搅好的鸡蛋倒入锅中,只听见一阵滋啦滋啦的声音,再用锅铲翻炒。“哎哟,烫死我了!”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小油点跳到我的手上。就在这时,妈妈说:“可以出锅了。”我突然想到我没放盐,赶紧放了点盐才出锅。可是因为我刚才太着急,盐大概放多了。先盛出来再说吧。我把炒好的鸡蛋盛出来,金灿灿的,真好看。
妈妈夹了块鸡蛋尝了尝,说:“还不错,就是有点咸,‘小厨师’还是很称职的!”
下次,我一定炒得更好,我要做一位合格的“小厨师”!
洗
碗
今天,韩老师布置了一个“体验作业”,让我们体验一个活动。我本想扫大街,但妈妈不同意,我就选择了洗碗。
我先向妈妈请教,妈妈说:“先把碗用水泡上,再倒少许洗洁精,拿抹布擦一擦,然后用清水冲干净就OK了。”
“哦,原来这么简单,谁都会的,我一分钟就能搞定。”我轻松地说。
可现实总是这么无情,我用了10多分钟才洗完。因为我在倒洗洁精时不小心倒多了,只好又倒回去一些,但是泡沫还是多,如果冲不干净,洗洁精吃到肚子里多可怕呀。我洗来洗去就是洗不干净,只好反复地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洗完之后,老妈又不置了一个洗盆子任务,我只好又开始演奏“锅碗瓢盆进行曲”。
我发现有一块“污渍”总是洗不掉,我正想找球刷把污渍刷掉,老妈过来了,她哭笑不得地说:“那块掉漆了。”我成功地洗干净了一只碗、一个盆子。
通过这次洗碗,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轻易下结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摸清事情的本质。
第三篇:四下语文教案 第七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要求: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
伽利略 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静力天平”,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二、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找出生字词。
2、学习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理解词语: 信奉:信仰敬奉。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 6千克。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积累。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内容,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层:(1)写了伽利略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第二层:(2-3)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关天两个铁球落地的妯点产生疑问。第三层:(4-6)写伽利略在比萨城斜塔上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
三、理解课文中句子,学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
2、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结: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四、概括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课外拓展。
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给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与训练。教学过程:
一、学生独立练习。《家庭作业》练习题。
二、解答学生作业练习中的疑难。
1、按要求写句子:
(1)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改为“把”字句)(3)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缩句)
2、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的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从高处落下,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是两种什么结果?
三、小组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喜欢提问
伽利略 质疑权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证明
教学反思:
26* 全神贯注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再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
2、学生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
2、读一读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
3、说说自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体会?
这句话是茨威格对这件事的感触。他亲眼目睹了罗丹对艺术的执著和浑然忘我的工作态度,深受启发,进而明白了人类的一切工作要想做好,都应该像罗丹一样全神贯注。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要想把工作做好,获得成功,还要靠这种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精神。所以茨威格说比许多年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
四、积累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个人或小组分段诵读。
二、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
端详:仔细地看。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仪态端庄: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文中指罗丹塑的女像令人欣赏。径自:自作主张,直接行动。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完塑像后,完全忘记了茨威格的存在,更加表现出了他工作的全神贯注。
三、找出描写罗丹认真工作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到第4自然段,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了罗丹从开始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到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修改方案;从长时间专注投入地工作到终于满意、忘记客人的存在,充分表现了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作者善用比喻和联想,如,“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写出了罗丹修改作品时的情绪变化,对工作逐渐痴迷,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四、练习作业。完成《家庭作业》练题。
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修改女像 忘了朋友 朋友感悟 做事要全神贯注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要求: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衩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鱼能游到了纸上吗?为什么?
二、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画出生字词。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课文分层次。
3、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感人?
三、汇报交流。
1、读一读生字词。说说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泉白如玉:泉水像玉石一样晶莹清澈。这也是玉泉得名的原因。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苟,苟且,马虎。融为一体:融合在一起。文中用这个词突出表现了青年人观鱼、画鱼时的忘我。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与“写意”相对。
速写: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场以简练的手法,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的绘画。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文描写一位聋哑青年星期天到玉泉画鱼的事情。课文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我”在玉泉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二部分:(5-8)写出了鱼缸边挤满了人,都来看青年人一丝不苟地画鱼。
第三部分:(9-14)写“我”从与聋哑青年的纸上交谈中,得知他爱画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思考:哪些句子写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读一读:
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
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体会理解句子:
①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才把鱼画活了。
②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而之所以画得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3、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4、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抄写下来。
四、完成《家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27 鱼游到纸上
认识爱画鱼的青年(1-4)
众人看青年画鱼(5-8)
与青年纸上交谈(9-14)
教学反思:
父亲的菜园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著和勤劳。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课文以“父亲的花园”为题,写了父亲什么事?表现了父亲什么?
二、阅读课文。
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花园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三、交流汇报。
1、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3)写了新修公路把“我”家菜园占了,父亲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一块菜地。第二部分:(4-5)写暴雨冲毁菜园,父亲没能 气馁,又重新建了菜园。第二部分:(6-11)写父亲精心照管的菜园给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收获。
四、积累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勤劳。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二、交流讨论,体会父亲的艰辛与勤劳: 在父亲开垦花园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写父亲这样一天天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三四分黄土地,可见父亲的辛苦与勤劳。(2)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为了护田,不顾暴雨淋湿,冲出家门。这种执着精神令人佩服。(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脚板也磨起了泡。
——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山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这种顽强的精神开辟了一块菜园。
(4)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父亲对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不仅了解,而且热爱,用“难为”和“拼了命”,说出了这块菜地的贫瘠与荒凉,所以父亲才不顾眼前利益,决定把这一季豌豆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三、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在对父亲一言一行的描写中,都表现出了这位普通农民勤劳朴实、执著自信的品质,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
四、积累与训练。完成《家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新开菜园—暴雨冲毁菜园—重建菜园—料理菜园—收获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发现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2、交流并写一写自己身边敬佩的人。提高口语、书面表达能力。
3、进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训练。教学重难点:习作指导。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发现并说说身边具有执着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教学过程:
一、读题。
回忆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这些课文都写了一些具有什么优秀品质的人? 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伽利略 全神贯注、工作认真——罗丹 勤奋专注、画技高超——残疾青年 艰辛努力、执着勤劳——父亲
二、思考:
我们的身边最令你敬佩的人是谁?他为什么值得你敬佩?选择一两件事来说说,表达的敬佩之情。
三、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互相说出自己想说的人的事。
四、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分别发言。
2、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表达出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习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明确题意:
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二、指导习作:
1、回顾口语交际课的内容:
谁说的人物令人肃然起敬,是怎样说的,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
2、明确习作要求:
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第三,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第四,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学生习作草稿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教学过程:
一、习作交流:
找出几个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找出习作中的优缺点,指导学生修改。
二、学生自己找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让同学给自己提出修改意见。
三、自己认真修改习作。
四、誊写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训练。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三、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四篇:四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17所有内容3遍。
2、勾画教材中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3、填空:
84+62=()+84 a+()=58+()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7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 41(—)谈话导入,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 +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 41 让学生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3 / 41(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完成P18做一做第1题。2.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3.“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4、“练一练”
128+326 45+562 254+3208(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5、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 41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五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预习要求:
4、认真阅读教材P18所有内容3遍。
5、勾画教材中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6、填空:
172+58+42+28=(172+)+(58+)31+67+19= 67+()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8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 4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104+96)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怎么填?
/ 41(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2、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练习五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练习五的第4题。教学反思:
/ 41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0内容3遍。
2、尝试把例3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
3、尝试完成练习。
458+(175+142)76+141+59+12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
2、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8 / 41 235+115=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400
725+125=200
3、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4)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 41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365+85 =200+250
=450(米)=450(千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进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37+45=35+47()31+67+19=31+19+67()56+72+27=56+(72+27)()
24+42+76+58=(24+76)+(42+58)()
2、做一做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 41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3、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作业:
1、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练习六第4、5、7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1内容3遍。
2、说一说例题中的计算方法,尝试归纳减法的性质。
3、尝试完成练习。
640-237-163 569-256-4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4及相关练习
/ 4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72-6-4 85-8-2 126-70-30 72-(6+4)85-(8+2)126-(70+30)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 41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 13 / 41 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 14 / 41 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
四、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1、2、3、6、8、9题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应用练习
一、加法运算定律基本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 41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二、解决问题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 41(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三、减法的性质基本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184-58-42 = 184-(○)1789-(789+238)= 1789-○ 286-37-42-21= 286-(37○42○21)82 – 甲– 乙 = 182○(○)★ –(18+ ●)= ★-0)(497+2884÷28)×506(3)文字题.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4)1350减去24与18的积,再加上541,得多少?(5)72与39的差乘45与35的和,积是多少?
(6)48与142的和除以54减去35的差,商是多少?(7)45与54的积,减去214与86的和,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三
(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 41(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 41
第五篇:四下 数学 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 1 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 2 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4.认识数位顺序表。(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 3 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
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0(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3090000 506700 45000000(2)读一读。3050000 76000500(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二亿 写作:200000000(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13(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教学难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乙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还有许多比亿大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3)即时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30560000000、4750030500。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4.探讨亿以上数的写法。(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哪几级?每级包括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位顺序表。(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
出示例4的两个数,提问: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 学生尝试写数,组织交流,可以在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八亿九千万写作:890000000 三十五亿二千万写作:3520000000(3)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写数时,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写起,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算盘图,说出每个数各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再进行写一写、读一读。
2.交流讨论:在这两个数中,亿级上的数有什么不同?万级呢? 交流汇报:第一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05,万级上的数是3000;第二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50,万级上的数是30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相关知识,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法。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5060000000 3700800700 2.读出下面各数。1085300000 7021000320 3.写出下面各数。八亿五千一百六十万五千 四十二亿五千四百万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亿以上数的认识相关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大数的认识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回顾、整理有关数位顺序表、分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相关知识,再独立完成填空并汇报。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通过对数的组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大数所表示的意义。
(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题目中每个数都含有数字“9”,但它所在的数位不同,因此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连线,再交流这样连线的理由是什么。
(4)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9题。
这道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出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万,也就是有多少个6吨,所以合适的答案应是600吨。
三、综合练习多位数的读、写练习。
完成教材第18~19页“练习三”第2、3、4、7、8题。1.第2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找出最高位,主要是结合数位顺序表来进行读数。
2.第3题:
让学生感受个级、万级、亿级数在读法和写法上的联系和区别。3.第4题:
在读数之前要先思考各数由多少个亿和多少个万组成,主要采用 19 分级读数法来读数。
4.第7、8题:
在读、写数的同时感受生活中的大数。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
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 4000000(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亿 7000000000=()亿 7700000000=()亿
()亿>()亿>()亿
23(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教学内容:近似数。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 25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26(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7(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2.导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 29 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
(4)近似数。
提问:什么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综合运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1~6 30 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7、8题及“思考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