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

时间:2019-05-12 23:2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

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3 【课程标准描述】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的长。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具体的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以检测评价目标1.2.结合具体问题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以检测评价目标2、3.【学习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掰手腕游戏,体会手腕有粗细。

2.探讨测量手腕粗细的方法,体会什么是“一周”。3.试着测量自己的手腕。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评价目标1)1.手腕一周的长就是手腕的周长,板书“周长”。2.举例:我们身边或身上哪里有周长。

鞋底、黑板、头围、本子、腰……

3.课件演示,对比辨析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辨析一周,化物为形。

呈现实物:五角星、钟表、树叶

指出各自的周长---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2)出示不封闭图形,辨析“周长”含义

辨析体会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

(3)出示所有图形

思考:什么是周长,揭示概念。

(4)练习:是与非 4.指一指规则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的周长。延伸:十边形、二十边形

小结:几边形的周长就是几条边的和。

三、内化巩固,揭示应用概念。(评价目标2、3)

1.出示图形,探讨交流:怎样测量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

2.合作完成,完成记录单。出示测量单: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活动,并记录下数据

3.展示汇报 4.小结:

(1)规则图形的周长:只要测出一部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长方形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

(2)弯的图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可以用“滚动”法也可以用“绕线”法再拉直了进行测量。

(3)测腰围时,应该贴着肚皮量,减小误差。

(4)测量会有误差。在测量时一方面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另一方面可以多次测量,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1、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2、下图是一个公园的示意图。王奶奶绕着公园走了一圈是多少米?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周长的认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钟面卡片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长。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长”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这个概念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学生的回答:封闭图形、一周(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钟面卡片、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并展示数学课本)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封闭图形有哪些特点?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首尾相接的图形就可以叫做封闭图形。从起点出发绕一周,再回到起点,这样的图形也是封闭图形。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要经历独立把自己对图形周长的零碎的表象认识归纳并表达出来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钟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在学生必须寻找搭档才能完成的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无形中得以培养。]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

1.教学开始,我用小蚂蚁的爬行来展示“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上也能用到“汉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但由于多媒体操作不熟练,导致课件使用效果差,以后多加注意。

2.活动设计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等;这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但效果不是很好,以后这方面的活动要多练习,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动手能力。

3.这节课,我与学生做的练习较多,课堂任务完不成,如在自主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合作也耽误了不少时间。以后我对数学的教学中课堂作业处理要做更好的估算。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要求:

1.学会写12个字,熟悉本课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有花、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这是看到的。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可要听仔细啦!(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反馈:

(1)要去参加大自然的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认识他们吗?自由读一读。

演奏温柔雄伟充满威力汇聚 呢喃细语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敲敲打打 淙淙潺潺哗啦啦唧哩哩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2)先看第一行,谁愿意读?(评:你不仅字音读得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全班一起读一遍。

(3)再看第二行词,谁来读?(评:他的字音读得很准,尤其是“呢喃”鼻音读得很准。)全班一起读“呢喃细语”。

师:你们看,“呢喃”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怎样说话才是呢喃细语呢?我们去听听。(课件)两只小鸟挨在一起,轻轻的、柔柔的说话,这就是“呢喃细语”,全体女生读。

师:再来看这“汹涌澎湃”四个字,都是什么旁?说明什么?(水多)我们去看看。(课件)海浪猛烈地拍打着礁石,声势如此浩大,真是“汹涌澎湃”,全体男生读。全班一起把这些词连贯地读一遍。

(4)这些词谁会读?(评:这位同学的平舌音和翘舌音读得很清晰)来,请这一大组的同学读。这些词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表示声音的词,我们把它叫做——象声词。这些象声词读起来可有节奏了,声音听起来美妙极了(老师范读),请全体女生带着男生读。

三、整体感知。

1.现在字音读准了,让我们把这些小伙伴带入到文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你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风水动物】

2.大家真会读书。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其实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况了全文的所有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美妙】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那么风的声音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告诉老师这一段有几句话?

2.是哪四句话呢,下面老师想请四位同学来给我们一句一句地读。3.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句话,看你读懂了什么?他是在哪里演奏手风琴?

你们看,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着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文。4.出示: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1)哦,他是这样翻动着手风琴,就能演奏出不同的歌曲啦!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2)还有谁来读?原来风是这样演奏手风琴的,就像人一样。(3)他用手风琴还演奏了怎样的乐曲呢? 5.出示: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1)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第三句,看你知道了什么?

(2)好,同学们,老师来举个例子让大家好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柳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梧桐树叶发出“唰唰”的声音。

(3)你们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树叶长得嫩绿嫩绿的,女生就是春天那柔柔的声音,女生齐读这句。秋天来了,那一片枫树叶都变红了呢,那第一大组来读一下。冬天来了,男同学就像松树那样依然挺拔,树叶发出深沉的声音,男生齐读。

(4)这里用了四个“不一样”(在课件里将“不一样”点红),风这位音乐家可真了不起,用不同的乐谱奏出不同的乐曲。真是——生读“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6.除此以外,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还用他的手风琴演奏出怎样美妙的乐曲呢?

出示:“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2)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评:你的声音多柔和呀,多舒服啊!)还有谁来试试?再轻一点?全班来试试!

(3)你们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微风部分?指一人读,(评:他的手风琴演奏的乐曲可真轻柔呀。)(4)还有谁愿意来演奏?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多么美妙的声音呀!让我们仿佛看到微风拂过的情景。还有哪些同学愿意来读,举手的同学一起来读。

(5)同学们,微风给我们的感觉竟是如此温柔(板书:温柔),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谁来学一学狂风吹起的声音?

(6)学生模仿“呜呜呜”的声音。评价:你瞧,狂风吹起来了,你这棵小树怎么就没激动起来呢?小树激动起来是什么样子?大家做一做。

(7)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狂风部分?狂风吹得更猛了,你们这一大组读。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了,全班一起读。

(8)多么有力量的声音啊,这真是一首雄壮而激荡人心的乐曲。【板书:雄壮】(9)大自然里的风,有时是轻轻柔柔的,有时是雄伟而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准备好了吗?

7.小结:

(1)风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2)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自然段,微风的声音,狂风的声音还有翻动树叶的声音,实际都是在围绕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写,我们把这样的第一句话叫做总起句(课件显示“总起句”),后面的三句话都围绕着这句话,在具体的描写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我们称作分述句(课件显示“分述句”)。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写法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的构段方式,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说一遍“总分的构段方式”)。

8.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在书上画出总起句,写上总起句和分述句,还在第二自然段的下面写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9.下面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个自然段,老师读第一句总起句,你们读后面的分述句,让我们在读中进一步感受风演奏出的美妙声音(配乐)。

孩子们,在作者的描写下,我们感到风所发出的美妙声音真是太令人陶醉了!

五、感知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1.除了风以外,水的声音又如何美妙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画上横线。

2.你真棒,这么快就掌握了这节课学的新知识,全班一起把总起句读一遍。那么这段话同样是——总分的构段方式。

3.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这一个总起句具体描写水的美妙声音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齐读课题)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词卡)。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二、入境想像,美读感悟。

1.教师过渡:我们跟着大自然出发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你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2.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3.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过渡: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1)指名生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出示相关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声音多好听啊!连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像这些描写事物声音的词,它有个名字叫“象声词”。想像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劈劈啪啪……)

②同学们说的这些词所描绘的声音真像。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来,小雨滴这敲敲打打的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好“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

(2)指名生说: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出示相关句子: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学生读。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

②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从小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③出示填空: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小溪________,河流________,大海________。从________,唱到________。指名学生填空。

④师生小组合作朗读。1组读小溪,2组读河流,3、4组读大海,老师读最后一句话。(从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3)小雨滴又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一起唱歌吧!(全班配乐读第三自然段)(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5)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想背的一起背。4.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

(3)情境互动。

师:小鸟(小虫、蝈蝈),你在唱什么呀?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教师范读句子。真是太快乐了,你们自己也读读吧。

(4)指名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5)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一起齐读第4自然段。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四、想像拓展,课外延伸。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把你有趣的发现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风 水 动物美妙 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要求: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3.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本课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情。

1.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朝阳小学是孩子们的家,那孩子们,小鸟的家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小河、蓝天、草丛、校园等图片)2.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

请你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板书课题)3.和你们一样,我们今天也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十分喜爱鸟儿。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看看能读懂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重点指导:黎、喃、腾、喙、翎、瞬。齐读;开火车读。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抽生指明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老师相机进行字音指导,然后齐读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作上记号。自由朗读、勾画、标注。读通顺、正确。

4.交流朗读,评议。

5.结合同学老师的发言,纠正读音。齐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2.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要求会写字的识记。

小结:大家真能干,虽然咱们汉字中有不少的同音字、形近字,但只要你根据部首想字义,自然能把这些调皮的汉字娃娃分清楚了。3.词语练习: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

四、作业。1.朗读课文。2.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听写课文生词。

2.孩子们,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这样的句子是总写,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总的内容分别告诉我们的。

二、品读欣赏。(一)引导学生自己读。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够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鸟的语句。批注:为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1)“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父亲看到叶子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个可以说明什么?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还有鸟味”。

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出示图片:鸟儿群居睡觉的图片。

③请孩子们注意,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引号的使用方法,知道引用别人的发言需要用引号,今天,你看这几个自然段,发现什么没有?

④听老师朗读父亲的话,看又能够体会到什么。⑤我们自己也来读读吧。

(3)“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快活”这个词语,用换词语的方法,可以怎样换?为什么父亲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对之后的一句话的理解是怎样?

(4)“鸟最快活的时候——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你怎样理解“一瞬间”,生活中什么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来练习说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二)讨论升华。

你对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提示:如果父亲是猎人,又可能怎样呢?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后的第三题处。

三、拓展延伸。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在此之后补充几个字,就可以总结出我们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了,你体会到的是什么?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父亲对我的谈话不仅是在对我说,更是对树林和鸟的谈话,是人和大自然的真情告白,是父亲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四、作业。1.写词语。2.摘抄佳词佳句。

3.用给出的词语造句:一瞬间、舒畅 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 看叶知鸟 闻鸟有味 知其快活

怕其受害父亲深爱大自然 带刺的朋友

教学要求:

1.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教学难点: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收获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红枣儿的大和多。

2.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出示刺猬图,出示课题,齐读。

3.它是谁呀?出示“——刺猬”,再读。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出示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3.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明确2~9节讲了第一件事,10~15节讲了第二件事。

三、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四人学习小组分别轻声朗读2~9、10~15节,讨论:课文写了刺猬的哪两件事?

2.集体讨论交流。归纳板书:

一天晚上,刺猬偷枣儿。

第二天晚上,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刺猬是怎样偷枣儿的呢?默读2~9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爬停住脚摇晃掉归滚驮跑

2.刺猬偷枣儿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摇晃”、“归拢”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3.刺猬不但偷枣儿的本事高明,而且护身的本事也很大。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样用刺击退大黑狗的。默读10~15节,用“○”圈出刺猬的动作,用“---”划出大黑狗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刺猬:出来散步缩成一团 大黑狗:扑掉过头去哀叫着溜走

4.连续两天晚上,小作者亲眼目睹了刺猬如何偷枣儿,如何用刺击退大黑狗,他觉得刺猬怎么样?

出示“我”赞叹刺猬的两句句子,指导朗读。

5.是啊,刺猬聪明、机灵,本事真大,小作者可喜欢它啦,所以把它称为——(生接)带刺的朋友。

五、学习文中的事例介绍刺猬独到的本领。

1.那么学了课文,你喜欢刺猬吗?能不能来夸夸它? 出示两个说话练习,学生任选一个准备。指名交流。

2.请两个学生分别介绍两个事例,与老师合作介绍带刺的朋友——刺猬。出示说话练习。师:我有一个带刺的朋友,它就是刺猬。生1:刺猬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生2:刺猬不但……,而且……。…… 师:我真喜欢这个带刺的朋友。

3.连起来介绍刺猬和分别介绍刺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介绍完一个事例,要介绍第二个事例时可用过渡句连接。4.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刺猬?指名介绍。

六、写作小实践。板书设计: 带刺的朋友

(第一段)写秋天的枣树(第二到十段)写刺猬偷枣

(第十一段到十二段)写我对刺猬偷枣的感受。

口语交际 7 身边的“小事”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懂得只要是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帮助的事就是好事,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逐步养成做小事的好习惯。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观察、评价,与同学分享感受,身边的小事有哪些,哪些是好事,哪些是不文明现象。

3.愿意并能积极参与做好事活动,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爱心的表现,小学生做好事也是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收集身边的小事和自己做的小事。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跟大家讲了“观察身边的小事”的原因。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我们身边的小事”还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2.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别人的小事有哪些。(3—5名学生)3.其次,学生讲述自己做过的小事有哪些?(3—5名学生)4.讨论并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讲了自己做的小事和别人做的小事。那么,老师想问一问:到现在有没有人还不会做好事呢?

5.学生再次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小事我们可以做?

6.看书进一步学习:除了你们说的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做,生活中还有哪些小事可以做呢?我们一起看看书上为我们讲了哪些事情。

7.讲一讲身边的小事,并谈一谈感想。

习作7 我有一个想法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2.尝试修改习作。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课件出示事例一)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汇报。(课件出示事例二)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 我有一个想法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题要求我们写关于生活中的想法。

2.选定内容:自己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呢?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3.表达方式:叙述。

4.表现手法:首尾呼应,开篇点题。

5.结构顺序:在写作文时,首先提出问题,把你的想法写清楚,然后写对这种想法的改进办法或建议。

下水文:

我有一个想法

我有一个关于房子建设的想法。

①我觉得现在自己住的小区里,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没有一个像邮箱一样的收取快递的箱子,如果有这样的箱子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实用的一个设计。

②因为白天的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家里都没有人在,快递员只好把快递送到物业保管。有的时候回家晚了,物业也就关门了,我们只有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才能去拿。

有的时候,妈妈给快递师傅说,将快递放在我们家的门口就好,可是师傅为难的说,按照规定这样子做是不被允许的,还是要放在物业。

③所以我想,要是家门口有一个带锁的能够放快递的箱子,师傅就可以直接把快递放进去,然后我们回到家就可以拿,这是一件多么方便的事情啊。

④我希望在房子建设的时候,能够在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设计一个快递箱。

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问题。②指出以前房子建设的问题。

③根据妈妈和快递师傅的谈话以及房子建设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奇特的想法。④根据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看完上面小作者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写一写吧!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通过交流平台,交流读书和积累的方法。培养积累能力。2.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3.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4.掌握书写提示中字形的特点,并书写漂亮。5.积累古诗,体会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2.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课前准备: PPT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读书、积累的方法。2.你觉得谁的方法比较好? 3.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二、词句段运用。1.(出示第一组句子)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交流。b.全班汇报。

“得”字前面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用的是形容动作的程度。c.仿照写一写。2.(出示第二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a.小组交流发现。b.全班汇报。

前半句句尾的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就是用接龙的形式写句子。c.自己尝试说一说。d.小组合作说句子。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美观就要找出汉字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出示汉字)1.观察汉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都有撇捺。

2.你觉得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撇捺要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3.先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捺的特点。4.学生字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采莲曲》学生边欣赏图片教师边诵读。2.说一说,古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a.小组交流。b.汇报

3.生诵读古诗。4.尝试背诵。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4 【课程标准描述】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学习重点】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比较,动手验证,利用学具动手测量探索周长公式。以检测评价学习目标1.2、通过具体情况实际问题应用以及及时检测练习,以检测评价学习目标2.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对比、优化方法。以检测评价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回忆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指名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倾听。让其他同学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黑板的边缘。如告诉学生不能说黑板的周长,而应该说成“黑板面”的周长。

(二)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例4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指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周长。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课件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一)操作活动

1、观察猜测

(1)看课件: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a.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b.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c.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2)我们认为可能出现这3种结果,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进行验证。

2、动手验证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和例4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验证的工具。(2)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

3、汇报小结

(1)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验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进行验证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a.用绳子绕图形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b.把图形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圈,读出尺子所对准的刻度就是图形的周长。c.将图形放在方格纸中,数一数周长有多少格就是多少厘米。d.用尺子分别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2)比较优化。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的方法,测量起来比较快,结果比较准确,使用起来更方便。)

(二)探究活动

1、探究长方形周长

(1)测量数据。师课件出示新的长方形。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2)计算周长。学生自己在随练本上算一算。(3)交流汇报。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10+10+6+6,10+6+10+6,10×2+6×2,(10+6)×2。(4)观察分析。

学生说想法,课件动态演示:复制出长方形四条边,然后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四种不同算法。

在理解前三个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第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5)比较优化。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6)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长+宽)×2(7)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0米,宽7米,求花坛的周长。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2、探究正方形周长

(1)课件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正方形,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2)交流汇报,展示方法。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

6+6+6+6,6×2+6×2,(6+6)×2,6×4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表示的意思。(3)自主优化。(6×4这种方法好,因为比较简便,做起来快。)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4)即时练习。课件出示: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8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3.再次验证

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图形及表格。

三、实践应用,综合提升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互相说说,求花边的长就是求什么?(2)完成教材87页第1题。让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2.提升练习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A.(10+6)×2 B.(10+6)×2-10 C.10+6×2 D.10×2+6 “一面靠墙”“至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围才能做到篱笆长度最少?

四、全课总结,学生质疑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习目标检测】

1.一个正方形鱼池的边长是25米,它的周长是()米。

2.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第五篇: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看日历 第2课时 一天的时间 第3课时 时间表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看日历

教学内容:教材P67~68。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认识。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呢?(学生自由汇报)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秘密吧!(板书课题:看日历)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下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二、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观察教材附页1,把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年的年历,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观察记录表中各月份的天数,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

生1:一年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生3:2月的天数很特殊,2013年、2014年、2015年的2月有28天,2016年的2月有29天。……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013年、2014年、2015年的2月有28天,2016年的2月有29天。师总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如果学生说出了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尝试记忆;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左拳记忆法”。

请你伸出左手,握拳,拳头背向上,从右向左,从1月数到7月,再从左向右,从8月数到12月。凡是数到凸的地方的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数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师:请大家边看边实践。(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课件出示)“口诀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老师的简单小结,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2、进一步认识平年、闰年,学习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1)观察教材附页2,把2009~2016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将教材附页2中2009~2016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教材68页的表格中,完成后,请同桌间互相核对一下你们填写的数据。指名汇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中各年2月的天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月的天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预设

生1:2月份有29天的年份是2012年、2016年,其他年份的2月份都有28天。

生2:我知道了2012年和2016年都是闰年,其他年份都是平年。……

(2)课件出示教材68页第二个表格,指导学生涂色谈发现。师:把表格中是闰年的年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

生1: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生2:我发现了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

(3)组织探究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不同的原因。

师:平年的2月份有28天,闰年的2月份有29天。为什么2月份的天数这么特殊呢?

(课件演示并讲解: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实际上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年以365天计算叫做平年。平年每年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也就少算了大约1天,因此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这一天就加在了2月份,也就出现了闰年,所以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3.介绍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1)仔细观察教材附页2中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①根据2月份的天数说出2009~2016年中哪几年是闰年。(2012年,2016年)②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得出: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③组织学生用年份除以4,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有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有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2)小结:我们把2月份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把2月份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强调: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设计意图:与传统教学的直接传授相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从而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1.口答。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3)9月1日的前一天是几月几日?(4)6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2.算一算。

今年的1月,2月,3月共多少天? 3.填一填。

(1)2012年是()年,()年后,即()年又是()年。(2)今年是()年,上一个闰年是()年,下一个闰年是()年。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到了许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回去后希望同学们能向家人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

五、作业

第2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P70。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计时法,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并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在借助直观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24时计时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现在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说,用动作告诉老师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得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睡觉)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晨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

(学生做各种动作)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作普通记时法。同学们在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时,一定要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凌晨等限制词。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记时法——24时记时法。用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知道时间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观察情境图,交流所得。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情境图)说说你从这两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

生1:第一幅图的1时淘气在睡觉。生2:第二幅图的1时淘气在上课。

(2)小组讨论这两个“1时”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师巡视。

(3)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虽然钟面上显示的都是1时,但表示的却不是一个时刻。第一幅图是夜晚的1时,也就是凌晨1时;第二幅图是白天的1时,也就是下午1时。2.介绍24时记时法。

提问:你知道下午1时还可以怎样表示吗?(1)学生自由交流表示方法。

(2)教师小结:一天有24时,下午1时还可以表示为13时。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24时记时法

提问:(1)回想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转了几圈?

(2)时针走的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3)时针走的第二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学生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师: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是一天中的后12个小时,可以接着用12时,13时,14时直到24时来表示。(课件出示教材70页的钟面展开图)师总结:我们用0时、1时、2时直到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通常叫作24时记时法。

三、探究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转化方法

1.把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1)提问:夜里11时、下午3时用24时记时法应该如何表示?(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师:24时记时法中的数没有重复,所以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刻时不要说上午、下午等限制词。

(2)提问:中午12时以前和下午1时以后转换的方法一样吗?

师总结:中午12时以前,上午几时就是24时记时法的几时;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需要加上12时才能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

2.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转换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提问:(1)24时记时法中的8:00用普通记时法怎么表示?

学生交流后得出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加上“早晨”或“上午”等限制词就可以的结论。

(2)14:00、17:30用普通记时法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12时以后的时刻要减去12时,然后在前面加上“下午”或“晚上”等限制词。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经历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互相转化的认识。

四、探究并掌握推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出示教材70页邮筒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从取信时间的图表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生独立思考,与同桌交流后个别汇报)预设

生1:我先将两个时刻都转换成普通记时法的形式,然后借助钟面数出来的是4时30分。

生2:我直接用24时记时法数出来,是4时30分。

生3:我是这样想的,第二次取信时间是14时,第三次取信时间是18时30分,18时30分-14时=4时30分。

总结方法: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就可以求出经过时间。设计意图:通过钟面直观演示,使学生知道了从14时到18时30分经历了4时30分,使学生掌握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71第1题。2.完成教材P71第2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3课时 时间表

教学内容:教材P72。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3.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24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24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3)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思考和推算的过程? 预设

生1:北京启明小学第五节课上课的时刻是13:00,经过40分就到了下课时刻13:40。第五节课下课后,大课间就开始了,所以大课间开始的时刻也是13:40,经过1时,大课间结束了,此时是14:40。

大课间结束的时刻也是第六节课开始上课的时刻,即14:40,经过40分第六节课下课了,此时是15:20。

生2:新疆民族小学第五节课上课的时刻是15:00,下课时刻是15:40。第六节课上课的时刻是15:50,下课时刻是16:30。课外活动开始的时刻是16:30,结束时刻是17:30。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探究感知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三、巩固练习

1.制作自己周一到周五的作息时间表。

2.集体评议谁的作息时间表安排得最科学、合理。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并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安排,按时上学、放学,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五、作业

下载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习内容: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和两位小数。 2、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0 军神 主备人 修改人 上课时间教材分析: 课文写刘伯承将军年轻时一次眼睛负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学会......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信息窗1 采集动植物标本 主备人:李秀梅 备课日期:11. 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一、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苏教版)

    XX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XX年 月 日 课题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课型 新授 第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第七单元作文 自编童话故事 森林运动会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早早来到森林学校开运动会。小动物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从教室出来,坐在操场上。 鹦鹉校长发言了:......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