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时间:2019-05-15 02:0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件www.xiexiebang.com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

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课时安排:大约2课时第一课时

统计

(一)教学内容:课本P94、95。教学目标:

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二、探索新知

、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小猫小狗小兔小鸡、创设情境:小朋友你想不想自己做一份调查?、完成P97(2)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得?、这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出示97页第二题统计图: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表表示吗?、学生活动。、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涂半格?、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得愉快吗?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表现得怎样?

五、外延伸下课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完成95页的做一做。教学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第二课时

统计

(二)教学内容:

P96、97、98。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3、通过学生身边有趣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2、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是难点。教学准备: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举手自由口答。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重点解决问题

3、小黑板除数统计表、统计图

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 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

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生活应用、出示97页2题(1)同桌观察理解(2)独立在书上完成

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

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开放实践

、p97页3题

4题(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1、2、3组做3题,4、5、6组做4题)

(2)展示师生互评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信息窗1 采集动植物标本

主备人:李秀梅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一、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2—5的口诀求商

四、教具准备:挂图、小棒

五、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出示挂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学生回忆到郊外所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不女孩在采野花。小男孩说: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小女孩说:匀们3 人共采了12种叶子。其中其中个小女孩说: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允许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学生对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活动二 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来吗?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教师板书:三

(五)十五 商是5,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师板书:用口诀求商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说出算式: 15÷3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一个比较的印象。

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说出得数教师应予以鼓励。

对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及时地给与肯定,使他们对每一种算法都有所体验,提倡算法多样化。

对于合作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

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用口诀求商比较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它方法。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吗?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被除数8,再写╯,最后在╯8的左边写除数2,想8里面有几个2 ?然后再在横线上写4„„

„„商 除数„„2╯8 „„被除数 8 „„2 和4 的积 0

学生回答:8÷2=4(种)

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连续4个2;想二四得八。。

学生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及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

学生正确用算式表示出来。鼓励用口诀求商的学生。

除法竖式比乘法竖式要难,书写格式与加、减、乘法不同,计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所以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活动四

自主练习第2 题。

(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熟悉2~5乘法口诀,为用口诀求商打好基础,所以教学时把它放在最前面,教师在课前把口诀写在卡片上,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二()得六()五二十五()四十二 四()十六 四()二十()五十五()四十二 二()得六

学生非常熟悉地说出2~5的乘法口诀。活动五

师:这里有15个小方格,请你拿出自己喜欢的五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请你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吧?

师:你能用口诀来算出15÷5等于几吗?用哪句口诀?商是几?

师:如果三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师:在计算这两道算式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产生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的想法,并提出问题: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15÷5=3(个)

学生回答:

(三)五十五,商是3.学生列出算式并回答: 15÷3=5(个)三

(五)十五

学生发现使用的都是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说出所使用的口诀。

学生体会到用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两道除法算式,意识到用口诀来求商的方便。活动六

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学生练习除法算式的计算: 12÷4 2÷2 15÷3 4÷4 4÷2 12÷3 8÷4 6÷2 9÷3 16÷4 8÷2 6÷3

20÷4 10÷2 3÷3

对能够运用口诀求商、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活动七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与整理。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学反思:

信息窗2 观赏蝴蝶标本

主备人:崔维红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一、教学内容:教材76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五、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上次一年级2班的小朋友到郊外游玩,采集回来很多的植物的叶子,今天他们要把这些叶子做成植物标本。(课件出示78页情境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3个学生在做树叶的标本,有3个同学在做小花的标本,总共有72片长叶子,每个盒子里能装进9个叶子标本。有42多红花,每盒能放6多小红花的标本„„(允许学生说书情境图中的其他信息)

学生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长叶子标本能装多少盒?红花能装多少盒?„„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情境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学生对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活动二

师:长叶子标本能装几盒?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72÷9 师:72÷9等于几?你想怎样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算出了72÷8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9是72,也就是用八九七十二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师板书

(八)九七十二 商是8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说出算式72÷9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来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来计算。

3、„„

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与合作。动脑筋想出办法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用口诀来求商比较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他方法。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红花的标本能装多少盒吗?列算式表示出来。师:说说你是怎么样来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小朋友,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谁能用竖式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回答42÷6=7(盒)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减7个

6、想想口诀六七四十二。

学生上来板书竖式。

学生正确的用算式表示出来。

鼓励用口诀求商的同学。

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活动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用什么口诀来计算?

师: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说说你都用到了哪些口诀?

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交流。

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怎样?敢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是否清晰。活动五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第79页自主练习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一道题的计算过程。

关注能否掌握除法的计算过程。活动六

师: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简单回顾与整理。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学反思:

信息窗3------制作植物标本

主备人:崔丽芳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一、教材分析:这幅图呈现的是学生自己制作植物标本的情景。图中注明了采集的各种植物标本的数量:72片柳叶、56片杨树叶、42朵野花。图中隐含的信息是:做一件柳叶标本需要9片柳叶,做一件杨树叶标本需要8片杨树叶,做一件野花标本需要6多野花。借助小女孩提出的“能做几件标本?”,引发对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见过动植物标本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制作标本的简单知识吗?

学生介绍。

二、合作探究:

出示大屏幕: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两个小组的同学在干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活动一: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

师:要求“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生答(一件标本需要多少朵花?)

师:有42朵花,每件标本需要6朵花,问能做几件标本? 学生回答。

板书:42÷6=7(件)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交流寻找正确口诀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形成用口诀求商的能力。

活动二: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教师要关注学生间学习的差异,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掌握方法。对他们的进步,老师要及时鼓励,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四、课堂小结:

1、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后记: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备人:李秀梅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数 教学目标:

1、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练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为了使同学们计算得又对又快,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二、自主练习

第1题是用口诀求商的准备练习。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第2题提供了一种活动的形式。教师先线示范,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小组练习时,向学生提出要求:一个学生说口诀,其他学生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轮换进行。

第6题是现实情景中用除法解决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了解图意,并说一说篮球比赛的相关知识,比如比赛中投中一球得2分等,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注意引导学生找到隐含的“一周七天”的隐含信息。

第7题是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通过厨师包包子的情景,让学生提出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交流想法与算式。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有关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解决。

三、课堂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信息窗4------采集贝壳标本

主备人:崔维红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材分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采集贝壳类标本的活动情景。图中以简单的统计表的形式出示了同学们采集的贝壳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通过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李小飞拾得贝壳数是王一丁的几倍?”引发有关“倍”的知识的学习。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2.在实际情境中,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教学重点

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今天我们就去大海边游玩一番。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画面。师:图中的几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生共同填写统计表。

二、合作探究: 学生观察表格,了解图中学生拾贝壳的数量,提出有关“倍”的数学问题,理解“倍”的意义。

活动一: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

问题:李小飞拾得贝壳数是王一丁的几倍?

“倍”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看看6只里面有几个3只,再互相说一说,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并和学过的“几个几”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6只里面有2个3只,6就是3的2倍。”然后,利用反复摆学具加以巩固。

活动二: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问题: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小组活动: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或圈一圈,或分一分,通过操作建立表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做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正确的认识:要知道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4只,8就是4的几倍。当遇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表达不很清楚时,教师要注意多引导。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结合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活动三: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解决问题。通过汇报交流具体算法,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倍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情景图中的其他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教后小记:

认识“倍”

主备人:崔丽芳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2.在实际情境中,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教学重点

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为了使同学们掌握得更好,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二、自主练习

第1题呈现的是借助直观操作体会“倍”的意义的练习形式。练习时,可让学生先数一数,圈一圈,找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找出倍数关系,然后列出算式;也可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学具适当补充此类型的题目,作进一步的练习。

第3题是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明确求妈妈的岁数是我的几倍,就用妈妈的岁数除以我的岁数。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算出今年“妈妈”和“我”的年龄,然后再填算式进行计算。

第5题是“倍”的知识的综合应用题目。题中的成绩单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很多的数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题中的问题,并交流思路。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时不能整除,可让学生列出算式放入“问题口袋”,待以后解决。

三、课堂总结:

教师简单对学生的表现和掌握情况进行总结。教后小记:

信息窗5------制作贝壳标本

主备人:李秀梅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教材分析:该信息窗提供了小朋友正在忙碌地制作贝壳类标本的情景,通过三个小朋友对创作情况的对话,提供了两组信息,引发学生提出并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2.在实际情境中,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三.教学重点

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活动一: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 师: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对话,了解对话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从而引起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问题: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

提问:要知道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找到“刘林用了2个贝壳,林杰用的贝壳是刘林的3倍”,求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就是求2的3倍是多少。

小组活动。

提问:“求2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什么?”

生答:“求2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2是多少?”

从而把新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求2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活动二: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找到响应的数学信息,尝试自主解决。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个画图题。目的是借助直观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5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这道题有多种答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说说先涂什么颜色的球。

第6题借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个小朋友练习电脑打字的情景,进行倍的知识的综合练习。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编出数学故事,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回顾整理

主备人:崔维红 备课日期:11.10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

(“回顾整理”以太空旅行为线索,通过宇航员乘做飞船到太空,在太空中饮食、收发信息、撒播种子等活动,提供丰富的数学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解倍的意义,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

2、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出示情景图,教师可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

介绍小小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而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展开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

二、合作交流:

回顾整理除法意义时,可通过解决根据情景图提出的“24人去太空,每次承载6人,需要几次?”“计划3天访问12个星球,平均每天访问多少个星球?”两个问题引入,说说是怎样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进行分物品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列出除法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回顾整理用口诀求商和倍的有关知识时,先进行口诀求商知识的回顾整理。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由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引入,选择图中信息列出算式,让学生说说怎样利用口诀求商,进一步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综合练习第2题是一道通过解密码这一形式来练习表内除法的题目。第4题是一道填表题。在练习之前,先让学生看明白表的意思,知道表应当怎样填。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7题创设了小猴和小猪运西瓜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西瓜总数以及小堠和小猪每次运的个数。练习时,让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问题自己解决。

“聪明小屋”是以小朋友们分巧克力为素材,解决有关倍数的问题。课堂总结:

“我学会了吗?”呈现的是一幅综合情景图。意图是通过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丰收园”栏目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教后小记: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18.青松•教案 教材简析

《青松》描写了大雪重压之下的青松坚挺劲直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

全诗共两行,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的图画。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淫威,反而愈挫愈奋,挺而且直。插图中有一小株顽强生长在峭壁石缝中的横生松,厚雪戏谑,毫不畏惧。宁折不弯的气势怎不叫人素然起敬。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

时代背景:

《青松》这首诗是陈毅元帅1960年冬天吟成的。当时,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很快渡过了难关。陈毅元帅通过写青松傲霜斗雪的品格,歌颂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摘自《小学语文练习与测试》60页中的“小资料”)

这段简介通俗易懂,适合二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事实上,1960年是我国人民经受严重考验的一年。在国内,农业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加上党的工作失误,使国民经济面临暂时困难。在国际上,又遭受帝修反华势力的联合围攻。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妄图控制中国的阴谋破灭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掀起了反华逆流。他们背信弃义地大搞突然袭击,单方撕毁协定,撤走全部专家,使我们陷于严峻的局势之中,这首诗的出现,是多么鼓舞士气。陈毅元帅是在鼓舞人们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恶势力是要被战胜的,断言高洁的品性是绝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学情分析:

北方的学生对雪压青松这种自然现象十分熟悉,有背诵古诗和学习《登颧雀楼》的基础,通过诵读,能够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但是,对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挺且直、高洁”可能理解起来有难度。对诗人的志与情的领悟更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

设计思考:

这首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赞颂自然意义的青松、二是赞颂精神意义上的青松。本课的教学如果能达到疏通诗意,结合生活实际与插图,通过诵读体会到青松的纯洁高尚这一层次,可以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考虑到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高林生老师曾经在《水乡歌》的研讨贴中提到:在他们的已知上起步,尽可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走向未知;所以在设计时,做了适度的整合,充分利用练习册中提供的时代背景,读读背背中的情境图及教师的导语,激发、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力求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从而深入挖掘诗意,使学生的诵读积累变得更加有意义。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旧知导入

1、小朋友们一起背诵我们学过的识字5,谁能说一说,你对青松的了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相机板书)《青松》。

3、知道是谁写的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陈毅探母》,知道陈毅元帅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修养特别高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诗中了解他吧!

二、初读求正确、流利

1、小朋友们先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你们想要读得好,那就从读准字音开始吧!

3、常规自读,圈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指名读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5、多种形式朗读,强化字音,评价是否注意了诗的节奏。

三、学习生字

1、本课6个生字,“挺“字要具体指导,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右边部分是“建字底”。其它字可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2、学生描红、临写。第二课时 一、一读理解诗意

1、上节课,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怎样写我们熟悉的青松的?请小朋友自己认真读一读,相信你有很多地方自己能读懂,实在不懂的一会儿你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学习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图释疑。

学生可能对“挺且直”不理解,可做如下引导:

请你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厚厚的雪聚集在松枝上,这时的松树,是个什么样子?(松树笔直的站立着)

你能做个挺且直的姿势吗?

你的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是你却傲然挺立,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找生读,同桌间读。

听了你的读书,老师知道你读懂了这两句诗,加上你的想象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3、学习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过渡:上面的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宁折不弯,多么可敬啊!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陈毅元帅又想到了什么?

(2)按前两句学法,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这两诗中的“高洁”一词学生有的可能理解,可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集体补充。

(3)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再次引导:冬天到了,许多树木都落光了叶子,松树怎么样呢?(树干笔直,树叶苍翠,这就是~高尚。)

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针的颜色会怎么样呢?(更加苍翠、碧绿,这就叫纯洁)

你就是大雪重压反而更加苍翠碧绿的松针,你现在带上这种感觉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你能用青松的口气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你想知道我们松树的高尚纯洁吗?冰雪马上就要融化,那时你再来看吧!)

5、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二、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1、小朋友知道这是陈毅元帅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吗?请你们读读《练习与测试》中“小资料”中的这段话。说说这里大雪指的是什么?(经济困难)青松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

2、你现在就是面对困难威武不屈的中国人民,你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3、请小朋友看一看127页的读读背背,图中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烈士们,他们就像脚下的宁折不弯的青松,你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三、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四、作业

背诵《红梅》和《秋菊》。

《小动物过冬》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八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懂得对好朋友要关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七自然段,了解小动物的不同过冬方式,体会小动物之间的互相关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出个谜语考考大家,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听好了:“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这是什么呢?”“雪花!”“哪个季节下雪的呢?”“冬天!”“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小动物过冬》。”

板书课题。齐读。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课文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这也正是老师心中的疑问,咱们一起在课文里找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

1.初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完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去拼音读。)

动物刮起来商量暖和接着哥哥钻到约定第二

(2)再读课文(要求: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把课文读一遍)

2.精读一、二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谁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小动物们都是谁?

在黑板上出示小燕子、青蛙、小蜜蜂的图片。)

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你从哪段能看出来小燕子、青蛙、小蜜蜂是好朋友?

指名读第一句话。

你还从那些地方能看出来小燕子、青蛙、小蜜蜂是好朋友?

指名读第一段。

谁能仿照第一段说说你和你好朋友的生活。

齐读第一段

3.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天小蜜蜂、小青蛙和小燕子又聚在一起,他们在干什么?

小动物们为什么商量过冬的事情?

指名试读。你的“渐渐”读得特别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精读第二部分三至七段

过渡: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那它们是怎么商量的,请小朋友们自读3-7自然段。

他们是怎样过冬的?大家讨论讨论。

你知道谁怎样过冬?

(1)生:我知道了燕子到南方去过冬。

板书:飞到南方过冬

那么,它们为什么要到南方过冬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燕子的话念起来。

理解“暖和”“很多虫子”

你们现在就是小燕子,谁能把你独特的过冬方式介绍给大家。

指名试读。齐读。

燕子是候鸟,冬天飞到南方去过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来,我们把这种过冬方式称作“迁徙”,小朋友还知道哪些鸟也是这样过冬的?

(2)小青蛙是怎么过冬的呢?

小燕子告诉伙伴他要到南方去过冬,他非常想知道他的好朋友是怎么过冬的,所以他就问了。他问了谁?他是怎么问的?

出示句子。燕子接着问小青蛙:“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了?”

指名读。指导体会小动物之间的互相关心。

燕子怎么称呼小青蛙的?说明什么?

指名读。同桌读。

青蛙怎么回答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钻到泥土里

出示句子:小青蛙说:“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指名读。

指导。“吃得饱饱的”是什么样子?谁能再读一读。

“来年春天”,相机理解“来年”

青蛙要睡多长时间?

指名读,齐读第五段。

青蛙在冬天来临之前吃的饱饱的,然后钻到土里比吃也不喝,一觉能睡上一个冬天,我们把这种过冬的方式叫作“冬眠”。

男女生合作读。

(3)说一说,小蜜蜂是怎样过冬的?板书:躲到蜂巢里

指名读第七段。

小蜜蜂为什么这样过冬呢?

蜜蜂的这种过冬的方法使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也讲到了一种动物,也是这样在冬天到来之前先储备好粮食过冬的,小朋友知不知道是什么动物?我们还学过一个成语“有备无患,防范未然”,就是说这种情况的。

分角色朗读。

5.精读第三部分

三个好朋友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过冬方式,秋风越刮越紧,天气也越来越冷了,该到分手的时候了,他们互相告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齐读第八段。

四、练习分角色朗读。

1.这么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把它演出来?要想演好,就要用你的身体把动作演出来,用你的小脸蛋把表情带出来,用你的小嘴巴把他们的话说出来。

2.默读课文,思考:那些地方该怎样演?

3.组先讨论讨论,在分角色演一演。

小组上台演,台下观众共同评议,老师发“最佳表演奖”。

五、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青蛙、小蜜蜂、小檐子的过冬的方式,其实动物过冬有各种方式,课后请同学们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动物是怎么过冬的?下节可我们一起来讨论?

板书: 小动物过冬

小燕子飞到南方去(迁徙)

小青蛙钻到泥土里(冬眠)

小蜜蜂躲到蜂巢里(备粮)《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遥、却、论、引”,认识两条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有关丹顶鹤的资料,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你认识图上的鸟儿吗?(板书:丹顶鹤)

2、理解“丹”

“丹”指红颜色,因为它的头顶是红色的,所以叫丹顶鹤。

3、你了解丹顶鹤吗?

出示挂图,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板书:美丽的)

说说丹顶鹤的习性。(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所得)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1)卡片认读生字。

(2)投影出示词语,开火车领读,齐读。

遥远 洁白 不论 显得 传说 所以 三五成群

嘹亮 脖子 嵌着 高雅 仙鹤 旅伴 逗人喜爱

度过 无忧无虑 第二故乡 黄海之滨 引吭高歌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3、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4、质疑,交流。

5、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教学生字:遥、却、论、引

1、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的?

2、口头组词。

3、书空笔顺。

4、讨论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5、范写,描红,临写。

6、反馈书写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学习本课生字“显、传、所”。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齐读课题。

二、师引读第一段:冬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生读下去)

三、学习第二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

2、出示句子:丹顶鹤(),显得很美丽。

3、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一起看第二段。

4、自由读,思考:课文围绕什么来写丹顶鹤的美?

板书:色美

5、再读,边读边找出表示颜色的词,并在下面打上“△”。

6、交流,师在投影片上点出词语“洁白、黑、红宝石、鲜红鲜红”

7、指导读好,注意体会丹顶鹤的颜色美。(指读—评议—齐读)

8、看图,再说说丹顶鹤的美。(指名说—评议)

9、再读,边读边想象。

10、练习背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交流。

(1)出示:“丹顶鹤很逗人喜爱。”(指名读、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相机出示句子:“丹顶鹤不论„„那么高雅”

抓住“引吭高歌”“展翅飞翔”“高雅”体会丹顶鹤的姿态美。

板书:姿美

(4)指导读好,边读边想象。

相机出示句子:“它的腿长„„也长”

指名读,体会丹顶鹤的形美。

板书:形美

3、指导读好第三自然段。

4、练习背诵(可配上动作)

自由练背,指名背,齐背。

五、带着对丹顶鹤的喜爱、赞美之情读第二、三自然段。

六、教学生字:显、传、所

1、卡片认读,口头组词。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指导书写。(范写,描红,临写)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背诵课文,学习生字“之、虑、度”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生字。

2、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色美、形美、姿美

二、指导背诵:

1、出示投影片,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和姿态。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点背一背,背给同桌听。

3、指名背,评议。

4、练习背诵全文。

(1)小组练习,相互提示。(2)指名背。(3)齐背。

三、综合性练习:

1、齐读第二自然段,根据第二段的描写画一只仙鹤,并涂上颜色。

2、学生自由画图。

3、交流图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课后词语。

2、比较组词:

遥()之()去()显()

摇()只()却()先()

五、布置作业:

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说说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怎样保护它们,然后利用班队或晨会课时间作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美丽的丹顶鹤

色美 形美 姿美 练习7•教案 【教材分析】

词句训练:意在巩固积累词语。写字训练:在田字格里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既要正确又要匀称。读背训练:熟读巧记《二十四节气歌》,初步了解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言语交际训练:礼貌待客。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和提示,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教学要求】

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熟记成语,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4、会文明礼貌的接待客人。

【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各自读迈克的自我介绍

(2)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动手帮他填写

(4)写一封回信

3、练习

(1)动手写一封简短的信

(2)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指导

二、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言辞严正。

大义凛然:形容坚持主义,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二)《二十四节气歌》

1、审题

2、指导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

⑶教师范读

⑷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3、练习

⑴自由读

⑵小组读

⑶练习背诵

4、反馈

⑴检查朗读

⑵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席”“句”“达”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席”:

3、练习。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二、教学第六题--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提示说话的话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要求。

3、让学生明确本次说话练习的两个要求:一是说说“我”是怎样接待王阿姨的,二是根据图意,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第一幅图,启发学生弄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同事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小华请阿姨进屋)

(2)出示第二幅图,老师启发:阿姨进屋后,小华是怎么做的?(小华请阿姨坐在沙发上)

(3)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启发:阿姨坐下后,小华又怎么做的?(小华给阿姨送上一杯茶和一张报纸)

(4)出示第四幅图,教师启发:王阿姨会对小华说什么?(王阿姨夸奖小华真有礼貌)

2、看图,让学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指导把一段话说完整。老师要求根据图意,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王阿姨进屋,____________________。王阿姨夸奖我是懂礼貌的孩子。

指名补充后连起来读。

(三)、练习

1、同桌互相说。

2、全班同学交流(扩大说的面),教师点拨。

3、分角色上台表演。

4、练习写话。

第四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雀、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更,指名分析字形。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更、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8.青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诗。教学方法:反复吟读,借助插图在说话练习中理解此诗。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谁会背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18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压:重压。

挺:直立而高耸。

且:而且

指名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

学生练习读一、二两行。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

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

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

(板书: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诗意。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艇--挺 粗--且 特--待 优--化

“压”是“厂字头”,不要多加一点。指导写法。

待、化:左窄右宽。

挺:要摆匀称。学生描红。三课堂练习

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且--()青--()公--(3 扩词。

高()()()青()()()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9.小动物过冬)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了解小动物们过冬的不同方式。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不同。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制作动物头饰。

2、查阅、搜集动物过冬的相关知识。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有关小动物过冬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

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

(打一自然界的事物)

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是什么?(生:是雪花。)

教师加以肯定,并随手在黑板上画上一个雪人。

冬天快到了,小动物们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这节课我们就一道来学习第19课。

板书课题:

19、小动物过冬

2、自己读读课题,你能想知道些到些什么?

(可能会有如下问题:课文中讲了哪些小动物?小动物们是怎么过冬的?)

二、整体感知。

过渡: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刚才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解决。你们愿意自己读懂课文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漏字改字。

2、读好的小朋友可以再读一遍,然后自己想一想、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多少。

三、检查自读。

1、读准生字。

(1)刚才小朋友们已经读了几遍课文了,生字词一定都能读准了。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或短句:

wù shāngliang nuǎn jiē gē yuē dì zuān

小动物 商量 暖和接着哥哥约定第二年钻到泥土里去

wǔ jù chân mâi cáng cháo gîu jiàn guā

跳舞 聚到一起趁 妹妹藏在 蜂巢里够吃相见秋风刮起来了。

(2)自由读字词一遍。

(3)开火车展示,随时正音。

2、读通课文。

(1)请8个小朋友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随时纠正错处。

(2)同学评议:主要是表扬读得好的同学,并简要说出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一节。

1、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解决了吗?

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从哪儿知道的?

板书:青蛙

小燕子

小蜜蜂

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一节。

2、比较:

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它们天天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它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1)读一读,这三句话一样吗?不同在哪里?

(2)用“常常”说一句话。

3、读了第一节,你有什么感觉?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第一节,读出那种快乐的感觉。

4、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带给我们大家?

5、齐读第一节。

五、学习生字。

1、巩固字音: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商量(liáng liàng)暖(luǎn nuǎn)和(hã huï huo)哥哥(ge gē)

钻(zuān zhuān)到泥(lí ní)土里

2、理解生字字意。

你知道这些字的意思吗?由这些字,你想到了哪些词或成语?哪些名言警句?哪些诗文?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例如由“约”想到了“不约而同”“人约黄昏后”;由“刮”想到了“敌”、“乱”以及“刮目相看”等。)

3、学写生字。

(1)看课后第二题中的笔顺,按笔顺描红。

(2)描一描田字格中的字,想一想,哪些字比较难写,待会儿全班交流。

(3)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着重指出:“商”的里面不是“古”,“第”与“弟弟”的“弟”区分开来。“哥”的上面不是“可”。

(4)描写习字帖,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坐姿。

六、课堂练习。

1、读生词,抄写生词。

2、猜一猜,连一连。

(1)百花村里有人家,鲜花瓣上种庄稼,招待客人用蜜酒,辛勤劳动人人夸。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3)身披绿袍,眼睛眉毛,先像逗点,后像小猫,跳上绿椅,呱呱喧闹。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用“商量”说一句话。

3、通过学习能知道小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体会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写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故事。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地凉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课件展示:秋风扫落叶的画面,秋风刮起的“呼呼”声。)

小动物们怎么过冬呢?(课件展示3个小动物。)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读课文2-8节。教师指导角色分配:一生读燕子的话、一生读蜜蜂的话、一生读青蛙的话、一生读叙述和提示语。

2、组内交流:三个小动物分别怎样过冬?为什么要这样过冬呢?

三、理解感悟。

1、小组派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听者随时纠正补充。

生:燕子到南方过冬。因为南方暖和,虫子多。

师:是呀,冬天,北方太冷了,虫子都躲起来了。小燕子到南方过冬才有虫子吃。你真聪明!你从哪儿知道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好吗?

生读第二节。

师:你们知道秋天飞到南方,春天飞回北方的这种鸟叫什么鸟吗?(如果不知道,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叫候鸟。)

师:还有哪些小动物与小燕子的过冬方式一样呢?

生1:大雁也到南方过冬。

生2:我知道布谷鸟也是候鸟。还有„„

2、师生配合读4-5节。

师:老师做小燕子,谁来读青蛙的话,和老师配合一下?

师生合作朗读。

师:青蛙哥哥,你睡一个冬天不饿吗?可别把身体饿坏了!

生:不会的,我先吃得饱饱的,在泥土里睡觉,一点儿也不会饿。

师:哦,这我就放心了。对了,这好像就叫做——冬眠。

生:对,对!

师(面对大家):还有那个小伙伴和青蛙哥哥过冬的方式一样呢?

生1:我,大狗熊。

生2:我,小乌龟。

生3:还有我,大蟒蛇。

4、谁能像老师一样,做一只小燕子,去问问小蜜蜂?请两个学生读6-7节,理解冬天没有鲜花,蜜蜂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板书:青蛙 冬眠

小燕子 候鸟

小蜜蜂 巢穴里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小组中朗读,准备参加全班竞赛。引导:与好朋友说话怎么说?他们是用什么口吻说的?“商量”是什么样的口气呢?

2、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及时评议。

五、戴头饰表演。

1、引导:燕子说话时会做什么动作?蜜蜂说话时会怎么样?青蛙有怎样?蜜蜂和燕子扇动翅膀样子一样吗?小伙伴们告别时会说些什

么?(无需回答,可以师生同做。)

2、戴头饰分角色表演。

3、你们喜欢这三个小动物吗?为什么?(有礼貌,如称呼“哥哥”、“姐姐”;相互关心。)

六、巩固练习。

1、听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阅读童话故事。板书设计:

19.小动物过冬 小燕子 飞往南方 小青蛙 钻到土里 小蜜蜂 吃蜂巢藏的蜜

教学后记:

20.美丽的丹顶鹤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引吭高歌”“展翅飞翔”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能够完成说话。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搜集一些有关丹顶鹤的资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丹顶鹤美丽的外形及幸福的生活。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

1、在我们的动物王国里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和丹顶鹤交朋友,好吗?

2、在你的印象中,丹顶鹤长得怎样?

3、板书:美丽的丹顶鹤

4、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丹顶鹤的故事吧!(师配乐范读全文)

二、初读课文,交流。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用横线画出描写丹顶鹤美丽外表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议。

(2)交流找到的描写丹顶鹤美丽外形的句子。

“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指导朗读——小小组朗读——推荐代表读,评议——齐读

三、学习生字,书写。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巩固生字的字音。

2、自己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呢?

3、观察字形,结构,有什么发现?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昨天我们认识了一群新朋友(点图片1)配乐

它们是(丹顶鹤)板书。

2.你觉得这群新朋友怎么样?(点图片2)板书(美丽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群美丽的丹顶鹤到底美在哪。(指课题)齐读。

二、新授

1.教学第一自然段

(1)丹顶鹤呀丹顶鹤,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遥远的北方)

(2)(点图片3)师述:冬天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它们边飞边鸣,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3)(点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议。(老师从你读的“一群群”这个词听出来丹顶鹤真多呀!)(丹顶鹤还会边飞边鸣呢,那“嘹亮的歌儿”多好听呀!)谁再来读读。齐读。

2.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赶快来欣赏这美丽的丹顶鹤吧!(点图片4)

(2)瞧,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

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真美呀!

(3)请小朋友拿起书,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丹顶鹤那与众不同的模样。

(4)(点示第一句)看,雪白雪白的羽毛上带着一点儿黑色的边儿,多么纯洁呀!谁想来读,谁来和他比比。我们一起来。

(5)(点图片5)瞧,它的头顶多漂亮呀,鲜红鲜红的,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谁来读好这句话(点示第二句)。真美呀,(点: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板书用红笔描“丹”)

(6)快给你身边的丹顶鹤头上也加一颗红宝石吧!(生涂色)

(7)小朋友让我们举起手中的丹顶鹤看:这一身洁白的羽毛配上黑色的边,再加上那颗鲜红鲜红的宝石多美呀!(指板书,齐说真是一群“美丽的丹顶鹤”)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把丹顶鹤美丽的样子记在脑海里。齐读。

(8)现在你们就是那一只只可爱的小丹顶鹤,你愿意在小组里夸夸你长得有多美吗?(生小组练说)哪只丹顶鹤先来夸夸自己?(请2个上台说)

(9)每个学生夸完后,师:这么美的丹顶鹤,让它飞起来吧!你想飞到哪儿?快去吧!

(10)看它们回到了清清的湖水边,飞到了蓝蓝的天空中,多么悠闲自在呀!哟其他小丹顶鹤也等不及了,赶紧也飞上来吧!它们正在召唤你们呢!(其余生上台贴丹顶鹤图,师略作指导)

(11)你最喜欢哪一只或哪几只?它、它们在干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

谁愿意到上面指着图向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

(12)师指图总结性描述:

看,这些丹顶鹤在清清的湖水边,在碧绿的草丛中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有的相对翩翩起舞,有的低头在水中觅食,还有的展翅飞翔在蔚蓝的天空,它们是多么高雅

(13)(点图片6、7)指导读好:引吭高歌、展翅飞翔(做动作读)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点图8,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14)(点图9)丹顶鹤的高雅还在于它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真是逗人喜爱。(点示1—3句)齐读。

(15)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它“仙鹤”(点示完整的第三节)

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大丹顶鹤那高雅的姿态,逗人喜爱的模样,深深地印在大家脑海中。齐读第三节。

3.教学第四自然段

(1)你们喜欢丹顶鹤吗?黄海之滨的人们也很喜欢,他们早早为丹顶鹤准备好了家(点图片10)

(2)江苏省的盐城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这儿有水有草,高高的芦苇丛使它们相当快活要在这儿居住整整一个冬天。(点地图)丹顶鹤原来的故乡在黑龙江扎龙,它们秋天飞过来到第二年的3月上旬再飞回故乡。

(3)(点图片10)瞧它们在第二故乡生活得多好呀,它们(点:三五成群、无忧无虑)谁能读好这两个词。

(4)(点示第四节)一起读好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

1.学到这儿,丹顶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让我们一起把课文完整地读读边读边想像丹顶鹤那高雅的姿态,美丽的样子。齐读。

四、延伸

1.今天我们看到了丹顶鹤美丽的外形,优雅的姿态,可是这么美的丹顶鹤全世界只有1200多只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2.在黄海之滨的盐城已经设立了一个丹顶鹤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曾经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点图片11)听歌曲。

3.这个真实的故事非常让人感动,相信在座的每位小朋友都会像歌中的女孩那样关心、爱护丹顶鹤,在大家的努力下丹顶鹤一定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4.老师这里有一些丹顶鹤的资料大家可以看看,上面还出了一些知识问答,大家课后可以上网或查阅图书来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了解丹顶鹤。

板书设计: 美丽的丹顶鹤 色美 形美 姿美

教学后记:

练习7 教学目标: 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

简短的信。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熟记成语,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4、会文明礼貌的接待客人。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简短的信。熟记成语,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各自读迈克的自我介绍

(2)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动手帮他填写

(4)写一封回信

3、练习

(1)动手写一封简短的信

(2)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指导

二、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她 他”。会写一封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言辞严正。

大义凛然:形容坚持主义,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二)《二十四节气歌》

1、审题

2、指导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

⑶教师范读

⑷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3、练习

⑴自由读

⑵小组读

⑶练习背诵

4、反馈

⑴检查朗读

⑵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2、会文明礼貌的接待客人。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席”“句”“达”3个字。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席”:

3、练习。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二、教学第六题--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提示说话的话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面的要求。

3、让学生明确本次说话练习的两个要求:一是说说“我”是怎样接待王阿姨的,二是根据图意,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第一幅图,启发学生弄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同事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小华请阿姨进屋)

(2)出示第二幅图,老师启发:阿姨进屋后,小华是怎么做的?(小华请阿姨坐在沙发上)

(3)出示第三幅图,老师启发:阿姨坐下后,小华又怎么做的?(小华给阿姨送上一杯茶和一张报纸)

(4)出示第四幅图,教师启发:王阿姨会对小华说什么?(王阿姨夸奖小华真有礼貌)

2、看图,让学生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3、指导把一段话说完整。老师要求根据图意,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

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王阿姨进屋,____________________。王阿姨夸奖我是懂礼貌的孩子。

指名补充后连起来读。

(三)、练习

1、同桌互相说。

2、全班同学交流(扩大说的面),教师点拨。

3、分角色上台表演。

4、练习写话。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作业本P4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陈东的妈妈记录了陈东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陈东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陈东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陈东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陈东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作业本P49-50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112-P113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根据已有折线图发现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练习

.完成书中P112的第1小题

学生先观察气温变化,交流气温变化规律

估计我们现在气温应该在几度左右?

回答书中三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纵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2的第2小题:根据已有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

3.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的问题解答;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作业:课堂作业本P51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看图: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示图: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4、那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5、汇报: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6、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7、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出示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2.交流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基本练习:)学校新校区即将建成,在一条林荫道上要植树,已知这条路长120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几棵树苗?2)在另一条路旁种了50棵树,树的种法不变,请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2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

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这两道题虽然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3.变式练习:课本练习二十中的1、2、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二)教学内容:教材p118_p119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出示图及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思考: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尝试练习:

3、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练习二十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数学广角

(三)教学内容:教材p120_121例3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用棋子做学具摆一摆:1)每边放3个,四个角都放,围成一个正方形,一共要放几个棋子2)每边放4个,5个、6个各要多少枚棋子?

2、将摆放每边的棋子数与总数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二、新授:

、出示例题及围棋教具,围棋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想一想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2、交流方法

3、小结,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他与植树问题又有什么联系?围棋子与间隔数相等,是在封闭线上的植树问题。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大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定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

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最少需要摆多少盆?

3)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下面的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变式练习:练习二十6、7两题。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角

(四)教学内容:小管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试着理财,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学生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记录在课本p124的表格中)

二、新授:、当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一下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这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

3、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

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根据这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6、对于本月的开支你有什么好建议,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四、巩固练习

完成作业

下载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单元统计

    第七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目标:体会......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1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似”。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宿山寺》《敕勒......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奇妙的自然”这一主题来编排的。《雾在哪里》一课将“雾”化身为淘气的孩子,通过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雾”的奇妙。童......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题

    第七单元复习题 一、 加偏旁组成本单元的生词,再组词。 从( )( )牛( ) 旦( )( ) 户( )( ) 呆( )( )勿( )( )鸟( )( ) 苗( )( )习( )( )页( )( )足( )( ) 里( )( 大( )( )崩( )( )火( )( ) 辰( )( 夫( )( )青( )( )氏( )( ) 要( )( 佥( )( )立( )( ) 皮( )( ) 开(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教案(精选5篇)

    认识时间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0页例1。 【课程标准描述】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学习目标】 1.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

    认识时间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92页例3 【课程标准描述】 结合实际,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得实际问题,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养成珍惜时......

    201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案

    认识时间(1) 乔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卷)亲爱的同学们: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七单元又学完了,你一定收获了很多,现在就请你用自信的笔,用实力证明你是最棒的吧! 一、填空。1、每两人握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