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课题研究报告)
《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课题研究报告
丹凤县商镇中学 内容提要:
关键词:素材 选取 利用 报告
前言:该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从2013年6月开题以来,到今年的6月,研究临近结束。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导处、教研处的大力支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及同学们的热心参与与合作,使课题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①新课程要求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主张用富有意义的素材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②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③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
2、实践背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①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准确定位(学科课程+德育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它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因此,需要丰富的有效的素材。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 程特点,更需要在教学中开发多种素材。
②增强课堂魅力,打造愉快、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素材的选用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当前教学中,教学素材偏离教学主题,教学素材脱离学生生活,素材呈现方式不当,随意性很大等现象依然存在。科学合理选取素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深化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趣的素材能让学生在亲身的活动和体验中,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达到“情”与“思”的完美结合。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提高了教学艺术,增强了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以素材为载体,积极探索各类素材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素材来教授同一知识点,体验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期望达到以下几个具体的目标:
①总结出各类教学素材的特点以及适用范畴,归纳出有效选择探究素材的规律;
②科学合理选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
③通过典型有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达到“情”与“思”的完美结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通过各种方式能动的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学素材可以使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和热爱生活,从而使学生把对生活的热爱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望,这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选取有效的教学素材可以有利于优化教学形式,变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有效的教学素材的选取,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②实践意义
本课题首先解决教什么?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要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什么素材为课堂服务是首先解决的问题。其次,解决的如何教?围绕课堂教学的素材千千万万,采取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和呈现原则,引领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和改革的不断进行,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
3、课题研究的价值
选取有效的教学素材可以有利于优化教学形式,变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有效的教学素材的选取,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尝试从素材使用现状调查分析、素材获取和加工研究、素材使用有效性个案研究、素材教学模式研究和素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
(1)当前课堂教学素材选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2)政治课素材选取和加工研究
①素材来源:身边生活、区域生活、社会生活、媒体资源等; ②选取原则:思想性、科学性、统一性、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等;
③呈现方式:文字、图表、媒体、活动等。
2、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教材原有素材比较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因此,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生活区域的素材和社会生活素材,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媒体资源的优势,使政治教学富有时代性,有利于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专家、同仁的著作、文章、教学设计等,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及空白点,重点学习研究专家、同仁选取素材的理念、原则、效果等。
2、问卷调查法:通过针对性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政治学科素材的课堂需求;以往课堂选取素材的不足;在选取素材环节对老师的合理建议等。
3、谈话法:部分学生座谈,交流课堂感受,反馈信息。
4、行动研究法:此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究。
5、归类整理的方法:主要用于对选取的素材、学生提供的素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6、经验总结:定期记录课题研究阶段性随笔、小结,为结题论文的撰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1、课题设计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本阶段为课题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课题总体方案,开题论证,写好实施计划,为课题的具体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
①学习研究专家、同仁选取素材的理念、原则、效果;了解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并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与学生零距离交流,了解学生关注问题;校内听课并交流,了解学习本学科教师教学素材选取的做法等。
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分别从身边生活、区域生活、社会生活、媒体资源等方面选取教学资源;利用现有条件探索素材的有效展示方式(如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媒体资料、活动资料等);随时积累,建立思想政治课素材库;注意阶段性资料、成果的积累等。关注同一教学内容下的不同素材选取的效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整理实验阶段积累的素材,总结选材范围,选材原则,素材的搜集方式,素材的课堂展示方式,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实施中不断探索求新,积极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选取不同的素材,自主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我们坚持贴近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坚持贴近地域,挖掘地域的课程资源;坚持贴近社会,挖掘社会时事的课程资源。经过不断的在实践中反复探究总结,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形成了关于教学实践的课件、教学设计、调查报告和论文、说课稿、教学案例与评析等,初步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素材库。
1、高一政治《面对经济全球化》说课稿(张莹)
2、高一政治《面对经济全球化》案例(周眈宏)
3、高中政治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学案例分析(张莹)
4、高一政治《面对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王红英)
5、《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论文(周眈宏)
6、《思想政治课反面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初探》获中国教育学刊一等奖,2014.4(周眈宏)
7、《教育现代化与提高政治课实效性初探》获《中国现代教师》一等奖(周眈宏)
8、《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获商洛市教育学会三等奖(薛陈海)
9、《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在陕西省第五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薛陈海)
10、《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调查报告(张东)
11、《新课程环境下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探究》论文 6(周眈宏)
课题负责人:周眈宏 撰 稿: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周眈宏 张东 张莹 薛陈海 王红英 级 别:商洛市 课 题 性质:十二五教研课题
第二篇: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的研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西湖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有效选择和利用教学素材,是适应新课改客观要求。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中考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提出并解决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慎重选择与运用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2.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精心安排课堂探究,合理取舍探究素材,把探究的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过探究后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自然,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化对重难点内容的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素材经过教师精心选取、设计、巧妙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构建新知识铺路搭桥,既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又把知识交给学生去访问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命需要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学生讨论就不会流于形式。而教师在引导、疏导、指导学生中既充分展示了人格魅力、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4.有利于走出教师选取和利用素材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结合平时实践,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教学素材落后,缺乏新颖性、教学素材的主题“随意化”,缺乏“含金量”、探究素材单
一、枯燥,缺乏趣味性。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本课题的教学素材专指课堂教学素材,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形式呈现的,用来解释、说明、印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包括文本素材、图表素材、视频素材、活动素材等。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的选择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图片、漫画、故事、成语、寓言、名人名言、笑话、时政、新闻,甚至包括学生课堂的发言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其有效性,即要选择有用的素材。所谓“有用的素材”就是说对教师而言,所选的教学素材可以解释清楚难懂的知识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对学生而言,“有用的素材”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面对教师的提问有话说、愿意说。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根据我校日常教学进度同步进行。主要和课堂教学密切配合,围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各类素材的特点和适用范畴,为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探究素材提供借鉴,并且进行必要的理论思考。企图增强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侧重于实证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本身出发,搜集、选取四个必修模块课堂教学的典型文本、课件,积极探索各类素材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素材来教授同一知识点,体验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期望达到以下几个具体的目标:
1.总结出各类教学素材的特点以及适用范畴,归纳出有效选择探究素材的规律;
2.科学合理选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
3.通过典型有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达到“情”与“思”的完美结合。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与安排
具体研究计划和进度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2013年4月——8月)
本阶段为课题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课题总体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法,写好实施计划,为课题的具体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2013年9月——2013年12月)
本阶段为课题实施阶段,分两个过程。第一过程为2013年9月——2013年10月,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发挥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作用,搜集、分类整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典型素材,认真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他人成功的素材使用案例,并反思自己课堂素材使用情况;第二过程为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将初步形成的理论认识和操作方法选择一个或几个试点班级在课堂进行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提高,重点尝试一节课用三种及以上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素材来设计,比较教学效果,体验教学素材的选择,课后给学生发放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调查分析,对课堂素材使用情况进行认真反思,对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经过深刻反思后形成数篇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总结(2014年1月——2014年2月)
本阶段为课题总结阶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成素材选取的正确理论认识,并对前几个阶段获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和修订,分析各类教学素材的特点、选择方式、运用效果,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并认真写出结题报告、教学案例、课件、论文等,接受课题组的评估鉴定。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课题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中期检查报告
工作单位: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商镇中学 课题主持人:周眈宏
课题组成员:周眈宏 张东 张莹 薛陈海 王红英
自《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课题获得立项后,我们就积极投入到该研究中,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的问题,记录相关信息,注意收集相关外资料,如示范课、观摩课;主动走进学生中间,和同学沟通交流,为课题研究做相应准备工作。
一、前期工作总结 1、2013年6月—8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①完成了课题的申请立项工作。
②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课题方案,明确课题成员分工,完成开题报告。2、2013年9月---2014年4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①学习相关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参加学校组织的《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培训》、《高效课堂》学习等,分析研究他人成功使用教学素材的案例,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了大量成功使用教学素材的教学实况录像,对照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素材使用情况,积累大量有关教学素材使用的感性认识。为此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积极发挥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作用,并调动广大学生搜集相关时政.生活素材、分类整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典型素 材,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关注社会的意识。
②开展组内公开课、同课异构等活动,通过说课、讲课、自我教学反思、组内成员评课发现总结目前我校政治教师在教学素材选取及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实践的摸索,把课题组各个成员积累的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的教学实例和教学反思收集整理,并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探讨交流形成对该课题研究的初步理性认识。
③通过对学生开展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取与有效利用”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整理总结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素材选取及有效性方面的建议。
二、在初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素材的选取没有提高教学效率
部分教师在选取素材时,往往注意素材的时效性、多样化,导致素材堆砌,最终让各种形式素材的冲淡了主题,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停留于表象。而没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一个教学素材的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素材选取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素材的选取必须以三维目标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指向。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通过教学素材突出视觉感官上的强刺激,使得课堂热闹非凡,但忽视知识性、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因此注重教学素材的趣味性,情境化,性等因素,难免造成教学目标的无法达成。
3、对于负面素材的利用缺乏正确引导
在信息时代,层出不穷的负面现象,负面新闻,被媒体源源不断报道出来。相对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这些素材、事例显然都是典型的消极材料。正确利用负面素材,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是新课程下变革教学理念与提升素质能力的积极体现,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再现政治课精彩魅力的重要突破口。
但部分教师对于社会生活中负面素材要么坚决避而不用,以期过滤掉社会的不良现象,这种做法是不合时宜的。但对于负面素材的引用也要有取舍,在素材数量使用上不能走极端,每节课都是负面素材或者长期以负面素材为主,这也是不对的。基于课堂教学而引入反面的、阴暗的“负面素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正反事例的对比,提高是非辨别、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社会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才有可能对改造社会有更清晰的目标。
因此,在使用负面素材时,不能背离价值观教育,要在详细了解学生个性、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和想法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交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负面现象。我们不能以弘扬主旋律为借口否认社会阴暗面的存在,直面正视客观存在的“负面素材”。以“负面素材”为切入点,充分认识并开发其“正面意义”,化消极影响为积极作用。
4、由于思想政治课课时有限,往往素材使用要达到较好效果时,则需要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感悟,因而导致一节课的教学任 务就有所疏漏;若要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则很多经过披沙拣金、去伪存真、精心挑选的好的教学素材又不得不忍痛割爱,令人不舍和无奈。
5、本课题的研究中的理论指导不够充实,可参考的资料较少,希望能汲取这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三、后期研究思路
一是,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教研,重视平时教学中研究资料的积累,从而使教学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在研究中学习,遇到困惑时及时请教课题组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在探讨交流中提升研究能力。
三是,加强教学实践,用研究的一些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如何有效选择和利用思想政治课素材
如何有效选择和利用思想政治课素材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为例
浙江省江山中学 宁慧青 324100
作者简介:宁慧青,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江山中学教师。自2004年《巧用阅读能力提高政治选择题的解题准确性》发表于《考试报》之后,有多篇文章发表于《考试报》、《考试专参》等报刊杂志。近年来,有《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优化思想政治教材》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8上,《积累与使用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素材》发表于《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第5期,以对“育人”问题的困惑与思考为主题的《读“一刀语录”有感》发表于《教师博览》2009年第4期,《三个原则带好班》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0年第8期。联系电话:***。电子信箱:zjjszx14hq@126.com。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素材。面对手头已有的教学素材,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选择了合适的教学素材,我们如何设置问题让教学素材发挥最大功用?本文结合笔者的一节教研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从教学素材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以及素材与问题的呈现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择;问题的设置;呈现
以前,笔者写过一篇教学素材的积累与使用的文章,并以《积累与运用贴近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素材》为题发表于《北京教育》2010年第5期。现在回头想想,该文主要侧重于教学素材的收集,至于如何选择、运用已经收集到的教学素材,阐述的不甚明了。
4月19日,我市高中政治教师就“学案导引、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进行研讨,笔者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上了一节研讨课。上课前后,对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结合自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前后的一些思考,谈谈如何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素材。
一、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有效教学素材
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接触各种不同的事物,扩大学生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生活。而生活中的事物是如此的丰富,社会热点是如此的众多,选择怎样的素材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根据就是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选择教学素材。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教学目标有三点,分别是:了解政体的含义和我国的政体;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对照教材内容,本框题的教学重难点是后面两个。而要实现本框题的教学目标,笔者手头有三个可以使用教学素材。
素材一 教材中提供的四个镜头。镜头一,讲述在某省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质询该省财政厅厅长;镜头二,全国人大在改革开放以来绘就了共和国的法制蓝图;镜头三,2001年,辽宁省沈阳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否决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镜头四,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笔者一开始就放弃了该素材,原因在于:不能全面地反映本框题的教学目标;素材陈旧;“某省”与“沈阳市”距离学生太远。
素材二 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相关信息。经对已有素材的分析,笔者也放弃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比较零散,难以集中反映本框题教学要求。当然,全国人大距离我们中学生还是有点远的。
素材三 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相关信息。既有2011年4月1日江山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那天的江山新闻视频,也有相关的文字稿。决定使用本市的这个资料,但用文字稿还是视频呢?文字稿能够较长时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反复阅读,发掘其中的有用信息,但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不够理想;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内容一“放”而过,不易从视频中获取有用信息。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后选择了视频。
视频时长11分钟,而且其中一些内容与本框题教学要求无关联,于是对视频进行了剪辑。保留了江山新闻的内容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人大代表审议与表决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的报告,用于引出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市委书记傅根友的讲话内容(主要是强调本届人大所起的巨大作用),用于引出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郑鹏彪的答记者问(主要是强调会议结束后要及时把会议的内容带给选民,让选民得到实惠),用于引出人大与人民的关系。剪辑后视频长度为3分5秒,适合课堂教学要求。
从本次教学素材的选择来看,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素材,需要满足两个原则:
1、效用最大化原则
新课程要求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素材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为了尽可能地活化知识,我们的选择素材,必须尽可能多地与教学目标(或者叫做主干知识)建立对应关系,通过对素材的有效分析,可以实现绝大部分的教学要求,甚至是全部的教学要求。也就是一些政治教师提出的“一例到底”的要求。视频“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不仅可以实现 “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的教学要求,而且可以实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要求,而这两个要求就是本框内容的主旨。
2、时空最近化原则
我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运用于生活实践。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
案例,不仅最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而且会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放弃素材一与素材二,不仅是因为达不到效用最大化,也是因为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而视频“我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不仅仅是本市的事例,也是半个月前刚刚发生的事情,符合“三贴近”原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对照教学目标,设置科学巧妙问题
教学素材选定之后,第二步就是设计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怎么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当笔者决定使用视频“江山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这个素材之后,设置了三个问题:
①我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凭什么审议并通过我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②郑鹏彪代表为什么要“及时把会议的内容带给选民”?③结合我市人民代表大会所起的作用,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这三个问题中,设问①主要是表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设问②主要是表现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这两个设问解决《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的教学要求——“把握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体现”;设问③主要是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笔者希望借助这个问题解决“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个教学要求。
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三个问题,即使离开了视频,学生只要熟悉教材,也能解决。而且,设问的表达不够准确,会产生歧义,致使学生答非所问。比如,学生在回答设问②郑鹏彪代表为什么要“及时把会议的内容带给选民”时,学生顺着视频内容回答到“让广大选民得到实惠”。这样,设问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于是,笔者对设问作了如下修改:
①我市人大代表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哪些内容?能体现什么道理?②我市人大代表郑鹏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③我市人民代表大会对江山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江山人大的作用,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当学生面对这三个修改之后的问题时,他们认真观看视频,作了一些必要的记录,并能够积极而且比较准确地回答。这说明,科学巧妙的设问,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而要作出科学巧妙的设问,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设问层次
相关问题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先易后难,体现层次性,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本课中的三个设问,原来都是要求学生直接回答出知识点的,不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即使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来,也仅仅停留于识记水平。而修改后的三个设问,均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现象与本质两个小问题,符合常规思维,于是,学生先从视频中获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的现象,再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解读,归纳、整理出人大制度的本质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后者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目标,而且通过对素材的解读,提升了获取信息能力,一定程度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优化设问方式
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原先的三个设问,学生照读教材就可以对付,没有什么思维价值,难以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而修改后的三个设问,能够引发学生思维,而且思维也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通过对修改后三组问题的思考、回答,学生不仅获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能力,在情感上也会产生共鸣。
三、结合两个实际,合理呈现素材设问
选择了有效的教学素材,设计了科学巧妙的问题,接下来就必须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将素材与设问呈现于学生面前,尽可能地使素材与设问发挥最大功用。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中,在播放视频之前,笔者将三个问题逐一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素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视频中获取其中的有用信息。
当然,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在学生阅读、观看素材后出示设问,还可以在阅读、观看素材的过程中适时插入设问。但无论如何,一般情况下,应该符合两个要求:
其一,素材与设问的呈现应符合日常逻辑顺序。逻辑是帮助一个人正确推理或认识的原则。可以说,凡是在有思维活动的地方,就会有逻辑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当我们的教学素材与问题的呈现顺序符合了人们日常逻辑习惯,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中,素材与问题的呈现虽然简单,但如果先播放视频,再提出问题,恐怕学生对素材的把握就要差多了,导致学生很难从视频中获取相关信息,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其二,素材与设问的呈现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在通与不通的分界点时不去点透他,不到学生说出与不说出的分界点不去引发他。当我们在恰当的时机呈现素材或设问,问学生之所问,解学生心中之困惑,使素材或问题的出现符合学生心理需要,会使得教学效果大幅度地提升。本节课的素材与设问呈现虽然简单,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现象背后的信息,是每个人所希望的。
我们知道,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利用合适的教学素材设置情境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利用科学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从知识点的识记到知识点的理解,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真正达成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广宇,“一例到底”教学方式初探,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第1期
[2]朱宇云,情景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第2期
[3]姜小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设计,衢州教育(教育科研版),2011年第4期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素材的选取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素材的选取
学号:164078 姓名:邓文婷
摘要:选取有效的教学素材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可以优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变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键词:有效素材 时效性 情感共鸣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素材含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理,应用系统的方法,在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素材,是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材料。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是指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材料,素材按多媒体属性分,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文本、图像图形、动画、视频剪切、声音,也就是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媒体资料(含音视频资料)、活动资料、漫画;按其用途可分为涵养素质、印证知识和能力提升三方面;按学习内容可归道德常识、法律知识、国情教育三大类。
二、有效教学材料选取的意义
1、有效选择和利用教学素材,是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客观要求。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高考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提出并解决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慎重选择与运用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2、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精心安排课堂探究,合理取舍探究素材,把探究的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过探究后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自然,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化对重难点内容的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素材经过教师精心选取、设计、巧妙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构建新知识铺路搭桥,既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又把知识交给学生去访问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命需要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学生讨论就不会流于形式。而教师在引导、疏导、指导学生中既充分展示了人格魅力、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4、有利于走出教师选取和利用素材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结合平时实践,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教学素材落后,缺乏新颖性、教学素材的主题“随意化”,缺乏“含金量”、探究素材单
一、枯燥,缺乏趣味性。
三、思想政治教学中素材选取的原则、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即前提是时间。也就是说材料的选取要注意时间的因素。这里的时间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要关注考试的规定时间范围。考试的规定时间范围是师生必须关注的问题。注意从考试说明的规定时间范围内来选取材料。
第二,所选事件在时间上的前后联系。典型事件在时间上的前后联系是关于时间问题的深入把握。这一理解是基于对事件的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该事件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那 么,从时间上讲,就要关注此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如果此事件在未来时间内的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那就要在当年的时政复习上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三,所选背景材料的效用程度。这个层面的意思是说,材料的选取能否做到对政治知识的合理考查。以高一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如果材料选取的经济现象过于复杂,比如虚拟经济中关于银行理财、股票投资等更为具体并且深入的内容,那么就不宜选取。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反之,如果背景材料太简单,相当于课本上的例子的简单重复,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2、典型性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能够取得胜利 的强大思想武器。政治教学材料的选取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坚持典型性,并充分体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在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关注新教材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的新表述,体会新思想。高一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容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核心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在新版教材的表述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在新的表述中,包含了编者对社会形势及理论创新方面新的理解。因此在选材料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选取有新变化的表述,明确新思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背景材料的选取要突出重点。高一思想政治课必修一 《经济生活》,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二框的框题是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围绕主题是经济建设中的指针,而抓住主线则是具体的方式、方法。突出体现了哲学中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重点突出第二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第二框 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在背景材料的选取中,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一体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4、导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根本目的决定其教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性。“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根本素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就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要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讲述理想信念问题时,用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信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经历来教育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旗帜鲜明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要坚持导向性的原则,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导向。教师教学时,要有十分明确的是非
立场,明确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是非界限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不仅是“人力”的教育,更是人的“德性”、“精神”、“理想”的教育。如果导向把握不好,采用案例开展教学,不仅无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甚至会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新的困惑甚至混乱,这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5、现实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人的思想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创新,就必须敢于正视和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具体现实问题,不回避矛盾,也不夸大矛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研究、探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从而达到对一些枯燥、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较好契合点和路径,增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的案例选择中,要坚持现实性的原则,力求选取那些能够揭示时代本质特征、蕴涵事物内在联系、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案例进行剖析、引导。
在选择材料时,一要选取尽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特别是近年来报刊、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中刊登的人物和事件。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距离较近,同学们比较熟悉,有新鲜感、时代感,案例使用的效果较好。
二要选取那些比较符合学生接受视阈范围的典型案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相关之处,能够引起学生更多的思想、情感共鸣,如选取知识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领域的人和事。这些典型事件或人物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距离较近,示范效应明显。
三要选取真实的案例。有些所谓的“案例”只是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发生,但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结果,或者这些情况是“相传”的,是“有人说”的,那么,这样的“案例”最好少用或不用。因为,这些真实性待考证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说服力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总的来说,选取有效的教学素材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可以优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变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教学素材的选取,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政治课教学现实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