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书法学习中楷书、行书的“择帖”

时间:2019-05-15 01:0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淡书法学习中楷书、行书的“择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淡书法学习中楷书、行书的“择帖”》。

第一篇:浅淡书法学习中楷书、行书的“择帖”

浅淡书法学习中楷书、行书的“择帖”

选择字帖是书法学习的第一步,恰当的选项帖可以让你早日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笔者在习字之余,对“择帖”问题略有所感,今不揣浅陋,作一家之言,望同道指正。

一、楷书(真书)的“择帖”。

“言楷必崇唐(欧、颜、柳)”这是外行人的说法,但也不无道理。“唐楷”,笔笔有规矩,字字皆要端正。这是“唐楷”法度严正表现。但就因为这过严的法度,才使它们“规正有余,而灵动不足”,略显呆滞。

姜夔《续书谱》中说“真书以正为普,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冯班《钝吟书要》中讲“结字,普人用理,唐人用法。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唐法因晋人之理而立,法宝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姜夔又说“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钟繇)其欠则王逸少。王羲之)观二家密密层层上,皆潇酒纵横,何拘平正?黄庭坚《山谷题跋》中说“右军笔法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自然”。刘熙载《书概》中说“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袁昂《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由此可见,钟繇、王羲之的楷书在书法家心目中的地位。钟繇的代表作有《宣示表》、《贺捷帖》、《荐季直表》,王羲之楷书代表有《黄庭坚》、《曹娥》、《乐毅论》。

二、行书的“择帖”。

从古到今,具有代表性的行书作品,无出以下几种:首先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

方孝孺《逊志斋集》中说“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论语》、《孟子》。献余书非不佳,唯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非免强求工者所及也”。米芾《书史》中说“《行书帖》真迹,天下法书第二,右军行书第一也。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右军暮年,书老而逸”。

其次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沼溪诗卷》。当然,在以后的书家中,也出现了像黄庭坚的《松风阁》、蔡襄《诗稿》等一些各领风骚的书家和作品,但其影响却不能与上述各帖相抗衡在“择帖方面”,还有一种说法叫“随性而选”,就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选帖。这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我以为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少年儿童还没有稳定的“个性”,随着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不断深刻是书法进步,用高妙的范帖陶冶自己,会使自己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第二篇:楷书行书对照表书法学习必备

楷书、行书对照表!书法学习必备

负心住持被旧情人连开两枪 曾暴力逼其堕胎 泰国星暹日报 2天前

立即打开

九旬老兵街头戴勋章卖战利品,日本军刀800元 静静看图 3天前

立即打开

就算不写书法,也要会懂欣赏 书画界艺术 昨天

立即打开 楷书、行书对照表!书法学习必备神秘侠客书法2017.3.2423条评论显示原图展开全文 订阅文化131.5万人订阅 参与精彩评论,表达你的观点^_^热门新闻

想弄草书吗?我告诉你:真难!

9图

应用内查看 书法微报 2小时前

多图

王阳明与曾国藩:把字写好,把人做大

应用内查看 南方艺术 1小时前

多图

李白斗酒诗百篇,草书《爱酒帖》亦不凡!

中国书法家论坛 3小时前

多图

中书协女副主席周慧珺、林岫,以女子之姿,傲然屹立于书法之林

书画圈 8小时前

毛主席:写字与书法有区别

郭友华 昨天

上拉加载更多发表去应用内评论

第三篇:书法-毛笔字学习教程-楷书

小学书法教程

新湖镇中心小学

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

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

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

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

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

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1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2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

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

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

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

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

2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

4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

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臵,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

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2.笔 法 理 论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

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3.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

请看笔画起、行笔示范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

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 ——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 ——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折和钩的书写示范

字 帖

七、点的书写规律—— 线(线型笔画)的浓缩 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一、长横 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

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

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

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

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后

从上边收锋。

3、笔画左低右高。与长横略斜带笔相同,带笔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笔(由于平点起笔笔锋指向已达到横的中锋运笔要求,故省略转笔调锋这一步而直接行笔),收笔后必然左低右高。

三、悬针竖

1、收锋要在正中。收笔完成时,笔锋要在笔画的中轴线上,这就要求起笔转笔时要到位,保证笔锋的方向指向正前方且在笔画正中央。

2、笔画要饱满。铺毫行笔要写到整个笔画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笔收锋。

3、收锋动作小。反弹转换动作幅度要小,写出的笔画才能精致利索。

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决于带笔方向,所以点之后要向左平缓带笔,而不是斜下带笔。

2、转笔变大。随之而来的是转笔幅度加大,笔锋由向左前转为向右,写成的撇自然是较平的(不需要绝对水平)。

五、竖弯撇

1、转弯幅度大。由起笔的垂直向下到收笔的水平向左,靠腕的灵活转动控制笔锋转弯。

2、锋向要跟踪。由于转弯幅度大,所以转弯时笔锋指向也要用手指顺时针捻动笔杆跟踪调节。否则写撇拐弯时笔画变粗而不协调。

3、手腕转动和手指捻动要同步进行。

六、斜捺

1、捺脚拐弯处下方上圆。此处用长横起笔的带、转法,即换向时保持原来的按笔力度水平向右带笔,形成下方上圆的效果。

2、捺脚即饱满又锋正。刚才讲的换向带笔也是达到饱满的关键一步,接着逆时针转笔调锋继而中锋收笔,写出的笔画自然神完气足,给人以美感。

七、平捺

1、起笔用横的点带法。注意不要粗、长、斜,应略细、短、平。

2、第二段下坡要长要缓勿陡。

3、捺脚稍长上边沿要平。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八、竖钩

1、钩要平。出钩上边沿勿要左上斜,应稍平。

2、不要挑。反弹提起后笔锋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现难看的脚后跟。

九、卧钩

1、出钩前要上抬。否则雷同于斜钩,且容易将钩写得大而空,使点的位臵不好安排。

2、钩要长。钩写长并同起笔保持平行,这样钩很紧凑,也显得小巧。

3、钩之拐角要突出。钩之拐角不突出则无神采,其它弧钩拐角也要突出。

十、竖左弯钩 宁驼背勿弯腰。起笔右下行急转左下行,转弯处方圆并用,犹如驼背,但不弯腰,无伤大雅。如写成半圆形,犹如弯腰,则有疲软无力之感。

十一、横折钩

1、横细折粗。横要提笔写,折要按笔写,不可横粗折细或横折粗细相等。

2、钩要弧钩。出钩前先画弧,即用竖左弯钩的写法。不要写成折钩或带后跟的钩。

3、要有变化。横折钩可根据不同的字写成长短不同的变化。如“同”、“四”、“句”三字对钩的横折长短要求就不同,要灵活处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二、横折折撇 由横折和撇折加撇组成。横折折钩折法与此相同。

十三、竖折折钩 由竖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还要细,而且横折之折可写圆折。

十四、左点 起笔用垂点法。即垂直下笔由轻到重写点,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带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如从背面横着看,它变成了左尖横,说明它与左尖横的书写规律是相通的。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

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

粗细平衡规律

(一)密细疏粗。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要想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笔时应抑制收缩。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

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悬针竖作主笔有以下规律:

1、悬针竖相当于大厦的顶梁柱,与长横(相当于大厦的横梁)搭配时要写得比横粗,这样才觉得大厦很稳固。

2、有悬针竖的字,悬针竖都是最后写。所以“车、军”等字最后两笔先写竖后写横是不符合楷书笔顺规律的。

楷书入门12 笔优先规律3—斜捺1

以斜捺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一、斜捺与撇的相接组合:以“大”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竖弯撇,不可写成长斜撇或竖撇(这些笔画的不同见下图),否则难以表现捺主撇从的关系;

2、捺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欧体字;在颜柳中可写成长横,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写平;而且要写在方格的偏左位臵而非正中;

3、撇捺是实接关系,不是虚接关系。实际在写时是交叉关系,即捺起笔在撇之左,横之中,由于横掩盖了捺的起笔,所以看起来像实接关系。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

二、斜捺与撇的交叉组合:以“义”为典型字的系列 撇弯捺直。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弯,捺应稍直。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弯。撇短捺长。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短,捺应写长。忌撇长捺短。3 交点偏左。为突出主笔捺,让出捺的足够空间,撇捺的交叉点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应偏左,具体方法是写撇时起笔略向左移。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笔都应偏左,而不是与捺起笔对称。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三、撇捺对称组合。以“木”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1、撇捺对称并非长度相等(实际是撇短捺长,目的为突出主笔捺),而是指收笔高度相等。

2、为突出主笔捺,字中间的竖钩不应居中,而应偏左(要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边,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3、捺上横一般都写短横,而且与竖钩黄金分割(上短下长)相交,不要因为上面的笔画多移到中间或偏下的位臵,否则无法突出斜捺。

4、撇、钩、捺收笔应呈抛物线状分布,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

四、斜捺与提钩的组合。以“长”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前几节大同小异。小异:

1、提钩比较长,使下部实而不空,长钩可以顶住斜捺不至于下塌。有翘起二郎腿的感觉才有美感。

2、提钩之上无撇相接时,捺起与横相接,有撇时捺与撇接。

3、捺上有撇点时应先点后捺。

以斜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以“戈”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斜捺大同小异,为突出主笔“斜钩”:

1、钩上横应左低右高,而且位臵偏左,不能写成很平很长的长横;

2、撇的位臵应尽量靠上,将斜钩拦腰截成两半或接近两半;

3、先写撇后写点;

4、十戈栽偏旁的字,如左下部首有捺画一律以点代之。如“栽”等字。

第四篇:书法学习(行书)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行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行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帖和练习,我对行书的用笔和章法也有了领悟。因为特别喜欢魏晋风流飘逸的书风,就选了《圣教序》作为自己临帖的范本,下面就浅谈一下临写《圣教序》的心得。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行书的初学者要掌握好三个阶段:

第一是临帖阶段,如果是学习王羲之,建议从临王羲之集字贴《圣教序》开始,不要忙着临王羲之的《兰亭序》,因为王羲之本人想重新写《兰亭序》都不成功,更何况初学者。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临要临得像(即对照原帖临写),然后逐渐过渡到背临和意临(指不看帖临写和加进变化的临写);

第二阶段是学习王羲之的十七帖(系王羲之手札集)阶段,通过读贴和临写,掌握王羲之行书的章法布局、整体架构、疏密安排、映带关系、用笔特色、笔墨变化等等内容。这个阶段的时间比前一个阶段要长得多,临写最终要达到从自己的习惯写法解脱出来,形成带有王羲之古意的写法习惯;

第三个阶是创作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熟练的基础上,可以进入创作阶段。先可以进行对临创作,就是把《圣教序》里的字,单独拿出来编成句或者编成对联,练习书写成作品;也可以仿十七帖的章法布局,选字编句练习写成作品。在这之后,方可逐渐结合自己的体会加进自己的东西和变化。最后,再逐渐拓宽学习其他书家的范围,博采众家之长,争取形成自己的风格。

老师强调,这三个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必须静下心来,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结合老师讲的,我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现在,我学习行书实际上还处在第一阶段,而且是对临《圣教序》,背临还不行,更谈不上意临了。经过一个学期的临帖,只是能临的稍微像了一点,更谈不上什么风韵和意境了。

不过在临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临帖一定要写的和原帖字体一样大小,力求做到酷似逼肖,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眼力,更锻炼了自己的手上功夫,使得自己可以用笔端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这样才能达到用书法抒发自己情怀的目的。

如果在临帖过程中过分的失真,就不能体会到原帖的布局和用笔的妙处,就学不到原帖的精髓。大字和小字的用笔是有区别的,所以一定要按着原帖的大小

认真的临写,一列一列的临写,如果单字临写就破坏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行书的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特别强烈的,强调行云流水的这种意境,如果写出来的是板滞的,机械的,就失去了行书的面貌。那么再多的努力也是没用的,所以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学好行书。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临帖不仅仅是在学习怎样写出漂亮的字,还是在学习优秀的文章,高深的道理,这些名帖不仅仅字写得精美绝伦,文字的内容更是文采奕奕,道理通达,朗朗上口,意境悠远。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不能不对我国的古代文学有一定的学习,不然写出的东西会是空洞的,无神的,平淡的。一个书者,要有像字一样的气度,要么端庄,要么飘逸,要么灵动,这都需要用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来达到,一个毛毛躁躁,胸无点墨得人,是不可能学得好书法的。

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对字的学习,更是对人生,对文化的一次洗练和传承,也是对自己情怀的一种抒发,足以具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追溯那些独领一代书坛风骚,甚至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大家,听他们的故事,读他们的文章,临写他们的字迹,本身就是与大师共舞,与文豪心灵相通的经过,这不仅仅对我们的书写水平有帮助,对我们的处世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和帮助。看他们仕途跌宕起伏,命运多舛,怀才不遇,亦或归田隐居,放浪形骸„„亦或铁肩担道义,为社稷身死异乡„„书品即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一定要去了解这些大家们的故事,这对自己的人生会很有帮助。

虽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是我行书书写水平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所以我会继续努力,在追求艺术的路上坚持不懈的为梦想奋斗下去。

第五篇:书法-毛笔字学习教程-楷书1

楷书技巧、字帖、视频三合一教材

导 航 目 录

请点击标题进入

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续2)(续3)

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附示范视频)

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附示范视频、字帖)

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附示范视频、字帖)

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附示范视频)

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附示范视频)

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附示范视频)

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附示范视频)

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附示范视频)

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附字帖、示范视频)

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附字帖、示范视频)

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附字帖、示范视频)

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附字帖)

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附示范视频)

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附示范视频)

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附示范视频)

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附示范视频)

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附示范视频)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臵,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 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 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笔 法 理 论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 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

请看笔画起、行笔示范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

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 ——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 ——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折和钩的书写示范

字 帖

七、点的书写规律—— 线(线型笔画)的浓缩 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一、长横 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

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

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

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

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后 从上边收锋。

3、笔画左低右高。与长横略斜带笔相同,带笔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笔(由于平点起笔笔锋指向已达到横的中锋运笔要求,故省略转笔调锋这一步而直接行笔),收笔后必然左低右高。

三、悬针竖

1、收锋要在正中。收笔完成时,笔锋要在笔画的中轴线上,这就要求起笔转笔时要到位,保证笔锋的方向指向正前方且在笔画正中央。

2、笔画要饱满。铺毫行笔要写到整个笔画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笔收锋。

3、收锋动作小。反弹转换动作幅度要小,写出的笔画才能精致利索。

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决于带笔方向,所以点之后要向左平缓带笔,而不是斜下带笔。

2、转笔变大。随之而来的是转笔幅度加大,笔锋由向左前转为向右,写成的撇自然是较平的(不需要绝对水平)。

五、竖弯撇

1、转弯幅度大。由起笔的垂直向下到收笔的水平向左,靠腕的灵活转动控制笔锋转弯。

2、锋向要跟踪。由于转弯幅度大,所以转弯时笔锋指向也要用手指顺时针捻动笔杆跟踪调节。否则写撇拐弯时笔画变粗而不协调。

3、手腕转动和手指捻动要同步进行。

六、斜捺

1、捺脚拐弯处下方上圆。此处用长横起笔的带、转法,即换向时保持原来的按笔力度水平向右带笔,形成下方上圆的效果。

2、捺脚即饱满又锋正。刚才讲的换向带笔也是达到饱满的关键一步,接着逆时针转笔调锋继而中锋收笔,写出的笔画自然神完气足,给人以美感。

七、平捺

1、起笔用横的点带法。注意不要粗、长、斜,应略细、短、平。

2、第二段下坡要长要缓勿陡。

3、捺脚稍长上边沿要平。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八、竖钩

1、钩要平。出钩上边沿勿要左上斜,应稍平。

2、不要挑。反弹提起后笔锋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现难看的脚后跟。

九、卧钩

1、出钩前要上抬。否则雷同于斜钩,且容易将钩写得大而空,使点的位臵不好安排。

2、钩要长。钩写长并同起笔保持平行,这样钩很紧凑,也显得小巧。

3、钩之拐角要突出。钩之拐角不突出则无神采,其它弧钩拐角也要突出。

十、竖左弯钩 宁驼背勿弯腰。起笔右下行急转左下行,转弯处方圆并用,犹如驼背,但不弯腰,无伤大雅。如写成半圆形,犹如弯腰,则有疲软无力之感。

十一、横折钩

1、横细折粗。横要提笔写,折要按笔写,不可横粗折细或横折粗细相等。

2、钩要弧钩。出钩前先画弧,即用竖左弯钩的写法。不要写成折钩或带后跟的钩。

3、要有变化。横折钩可根据不同的字写成长短不同的变化。如“同”、“四”、“句”三字对钩的横折长短要求就不同,要灵活处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二、横折折撇 由横折和撇折加撇组成。横折折钩折法与此相同。

十三、竖折折钩 由竖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还要细,而且横折之折可写圆折。

十四、左点 起笔用垂点法。即垂直下笔由轻到重写点,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带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如从背面横着看,它变成了左尖横,说明它与左尖横的书写规律是相通的。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

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

27

粗细平衡规律

(一)密细疏粗。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要想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笔时应抑制收缩。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

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悬针竖作主笔有以下规律:

1、悬针竖相当于大厦的顶梁柱,与长横(相当于大厦的横梁)搭配时要写得比横粗,这样才觉得大厦很稳固。

2、有悬针竖的字,悬针竖都是最后写。所以“车、军”等字最后两笔先写竖后写横是不符合楷书笔顺规律的。

楷书入门12 笔优先规律3—斜捺1

以斜捺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一、斜捺与撇的相接组合:以“大”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竖弯撇,不可写成长斜撇或竖撇(这些笔画的不同见下图),否则难以表现捺主撇从的关系;

2、捺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欧体字;在颜柳中可写成长横,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写平;而且要写在方格的偏左位臵而非正中;

3、撇捺是实接关系,不是虚接关系。实际在写时是交叉关系,即捺起笔在撇之左,横之中,由于横掩盖了捺的起笔,所以看起来像实接关系。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

二、斜捺与撇的交叉组合:以“义”为典型字的系列 撇弯捺直。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弯,捺应稍直。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弯。撇短捺长。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短,捺应写长。忌撇长捺短。3 交点偏左。为突出主笔捺,让出捺的足够空间,撇捺的交叉点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应偏左,具体方法是写撇时起笔略向左移。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笔都应偏左,而不是与捺起笔对称。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三、撇捺对称组合。以“木”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1、撇捺对称并非长度相等(实际是撇短捺长,目的为突出主笔捺),而是指收笔高度相等。

2、为突出主笔捺,字中间的竖钩不应居中,而应偏左(要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边,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3、捺上横一般都写短横,而且与竖钩黄金分割(上短下长)相交,不要因为上面的笔画多移到中间或偏下的位臵,否则无法突出斜捺。

4、撇、钩、捺收笔应呈抛物线状分布,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

四、斜捺与提钩的组合。以“长”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前几节大同小异。小异:

1、提钩比较长,使下部实而不空,长钩可以顶住斜捺不至于下塌。有翘起二郎腿的感觉才有美感。

2、提钩之上无撇相接时,捺起与横相接,有撇时捺与撇接。

3、捺上有撇点时应先点后捺。

以斜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以“戈”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斜捺大同小异,为突出主笔“斜钩”:

1、钩上横应左低右高,而且位臵偏左,不能写成很平很长的长横;

2、撇的位臵应尽量靠上,将斜钩拦腰截成两半或接近两半;

3、先写撇后写点;

4、十戈栽偏旁的字,如左下部首有捺画一律以点代之。如“栽”等字。

下载浅淡书法学习中楷书、行书的“择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淡书法学习中楷书、行书的“择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