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时间:2019-05-15 01: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第一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

第二单元光 第1课时

光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师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光和影的关系。出示课题《光和影》

3、认识什么是光源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 学生列举 课件出示各种光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正在发光,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体,屏(前面的板书补充完整)

4、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平时人的影子或物体的影子还有什么变化特点?学生猜测:大小、方向、长短、形状 师板书 2)师:怎么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准备怎么做实验。出示老师提供的材料:手电筒为光源、记录单做记录并当屏、小木块当遮挡物

3)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可以参考书本第25页的实验。

师:刚才同学经过认真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跟大家交流。

4)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小组的想法。该环节把握好每个实验的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组间不断完善实验做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穿插其中。5)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如何填写记录单。课件出示

6)每组任选其中的两个实验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7)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小组派代表带记录单上台展示汇报,不同小组不断补充小组的发现,每个结论征求其他相同实验小组是否有相同结果。(课件随着学生交流的发现出示结论)

课件出示: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光源角度大,影子短;光源角度小,影子长。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影子离遮挡物近,影子大,影子离遮挡物远,影子小。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轮廓有关。

8)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游戏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猜测影子变化的特点,并进行实验设计和分工合作实验验证,证明了我们的猜测,真了不起!

5、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投影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投影,学生说说。

1、课件出示投影画的图片:1)、WC门口的男生女生像2)、交通的一些标志3)、工程图纸的物件投影4)、安全出入口的出口标示

5、垃圾桶上的标志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过程:(1)复习并引入(3-5min)1.教师提问:一个圆球,挂在空中,四季出现,冬天少见。

学生猜谜底:(太阳)2.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光和影)关于太阳影子你还知道哪些?(白天大树有影子,晚上路灯下有人影„„)

我们知道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下面我们为您来学习新的一课“阳光下的影子”。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设下铺垫)(2)探究: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30min)1.猜想假设:

小组讨论并交流(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2.制定方案:

教师提问:同学觉得怎么设计实验才能观察到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经小组研究讨论得出实验方案(把铅笔用橡皮泥固定在白纸板上,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模仿太阳一天在天空中的变化,观察纸板上铅笔影子的变化,注意长短和方向的变化,然后依次把他们的位置画下来)。3.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用的材料(白纸板、手电筒、铅笔、橡皮泥),学生们分组,相互团结合作,教师在一旁指导监督。4.整理我们的记录

绘制铅笔影子的变化表格,记录同学们的实验观察数据。

(3)师生归纳总结 阳光下影子的规律:

1.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

太阳:东—南—西

低—高—低 影子:西—北—东

长—短—长

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拓展:古代人们是怎么观察太阳变化的,并如何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的,请同学课后查阅资料讲出其中的道理。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阳光下的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吗?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那些光呢?

生:日光,灯光,2、师:观察真仔细,那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生描述。(同意)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

(不同意)师:看来大家的看法不统一了。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

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

生:自由说。(正面的,表示怀疑 真的?是这样吗?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反驳

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

1、师: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师: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小组里讨论出来的方案。

生:拿一根弯的管子,用灯光从一头照过去,如果另外一头能看见光,就说明光是弯曲的,如果看不见那就是直射的。这个结论吗? 生:能!

2、请前面这位同学再具体说说实验方法。

3、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描述或者演示)

生:用镭射笔对准管的一端,打开光源,看光是不是还能通过管子照出。

4、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让弯管变弯时,光就只能照到弯曲的地方,不能从另一端出来了。

5、师:都是这种现象吗?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生:光是直线传播的。

五、观察光束

1、师: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亲眼看到笔直的光柱吗? 生:把手贴近物体,上下摆动,出现光柱 生:晚上把手电射向远方,会有光柱。

生:找一个有烟的地方,然后射出光会出现光柱。

2、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回家试一试。我这里也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看到光柱。

杯子里放点淡墨水,然后把灯贴着玻璃杯。

4、师:看到什么了?生:一道笔直的光柱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了吗?(指课题)

生:可以,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

六、联系生活实际

1、师:孩子们,你在生活中见过笔直的光路吗?说说在那里见过?生:拿几张纸,在纸上打孔,再拿一张没有打孔的纸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过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如果能说明光是直射的。

3、师:同学生的方法真不错,那我们就选择第二位同学的方法。请小组长到我这里领取材料,我们就试试看,开始吧!(师巡回指导)

4、反馈。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说实验过程,三到四组)

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此。生2:把三张小孔板贴在一起,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让光源射过去,光斑也可以出现

生3:把三张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来调整,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线。

5、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三孔位于一线,光斑出现在屏上。三孔不在一线,光斑被挡住。

6、教师出示幻灯,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全过程。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进一步验证

1、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了,可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最好能用多种 方法验证,我们能用前面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来验证

生:回答(车灯,舞台上的灯,阳光,大雾天的灯)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生:这些图片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2、师: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学生尝试回答。五:巩固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当堂校对作业。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了解反射的作用。

体会方法,感受反射(一)反射含义

1、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对着镜子使用电视的遥控器,还是能够打开电视呢?

生:反射

2、光的反射: ①什么叫反光?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

②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③展示生活中运用光反射原理物体。

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太阳灶、灯罩、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等。

3、凸面镜原理:

凸面镜的表面是凸起的,当光线射到凸面镜后,不会聚于一点,而是要发散开来。所以它要比尺寸相同的平面镜观察的范围要大

得多。

4、凸面镜:能够聚集光线。额镜、奥运会圣火的采取。

(二)自然现象反射——月全食

师:月全食中月亮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图例)

原来,这个现象是跟折射有关的。太阳的光线经过地球表面大气层的时候会被折射,因此一部分的光线仍然可以到达地球的影子。另一方面,由于大气层会把大部份蓝光散射,所以有较多的红光到达月球(如图)。红光被月球表面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是红色而不是漆黑一片。

(三)课外延伸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3、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4、你知道,雨后的夜晚,我们因该如何选择最佳的路径吗? 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就选择暗的地方落脚。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就选择亮的地方落脚。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许多物体在发光,谁来说说? 生:太阳、电灯„ 师:在发光的同时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发热、不发热

师:谁的说法才是正确呢?谁能解决?

师:其实许多光源在发光发热的时候也在发热,光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热光源,发光又发热,如白炽灯、点燃的蜡烛、酒精灯等,而有的光源是冷光源,发光不发热,比如萤火虫、水银灯、日光灯等。出示课件

师: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揭示课题:光与热 新知教授(1)猜想

师:到底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有怎样的关系呢?谁能猜想一下? 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到底你们的谁是对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自主阅读书本 实验准备

师:首先我们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板书:实验目的:底光与热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器材:温度计、镜子。实验步骤: 怎样能够得到光的强弱呢? 生:用不同面的镜子照射。师:每次用几面镜子?

师:第一次可以不用镜子,以后每次增加一面镜子。增加三次就可以了。

师:怎样知道温度的高低呢?一般我们用温度计测量。师:那在哪里进行实验呢?

(最好是比较大的场地,有一面或几面较长的背阴的墙面。)师:怎样实验呢?

师演示:一个生拿着镜子对着太阳,将镜子反射后得到的光照射在墙壁上,用温度计测量光斑的温度。另外的同学记录书本上的实验表格。实验步骤:

1、找实验场地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不同面数镜子得到的温度。

3、记录实验数据(4)实验结果分析

这是五(2)班的一名同学测量后得出的数据,大家来看看,为了更加直观发现实验现象,我们一起看看柱状图,你发现了什么?

阳光强,温度就高,阳光弱,温度就低。(板书)(5)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可以形成强光和高温?它们是怎样形成强光和高温?

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课件介绍凸凹镜的原理,让生了解。

师:其实在很早以前聪明的人们就利用了这样的原理,给生活带来的极大的方便。我们来看看。展示课件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3、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第6课时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那么,你了解太阳吗?把你了解的太阳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回答

师:课本36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太阳的资料,打开看看。知道了什么?

师:人类很早就利用太阳散发的光和热来做事了,你知道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例子吗?

生: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师:可是,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的一点点,还有很多光和热没有被利用,要是利用起来多好啊!你有办法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吗?(板书课题)生:利用凹凸镜

师:恩不错,除了这还有别的办法吗?(引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人们夏天和冬天穿的衣服的颜色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原因?)生回答

师: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可能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是吗?(板书:物体的颜色)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物体颜色和吸热本领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需要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师:你有没有办法来验证呢?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是说把不同颜色的纸放在太阳下晒,然后看它们的温度,看哪个温度高,吸热本领就强。是这样吗?

师:大家的方法很好。为了便于操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大小相同、厚薄相同、颜色不同的纸袋,有黑色无光纸、粉色纸、白纸、锡箔纸、黑色蜡光纸。先猜猜看,哪种颜色的纸袋升温快? 材料还有:温度计。蜡烛有什么用?

纸袋放哪里呢?(太阳底下)温度计有什么用?

怎么测量?(先记下开始是的温度,把温度计插在纸袋里,5个人一人拿一支,不能离开纸袋,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1个人计时、记录。我们要连续测量10分钟)。

师:看样子,同学们有点按捺不住了,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要注意安全、二要分工合作,做好记录。好开始吧。

师:好十分钟过去了,请大家把实验材料整理好。刚才大家做得非常认真,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把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时间)纵轴表示什么?(温度)对,我们可以把不同颜色的纸用相应的笔表示出来。如:白纸(白色/黄色)

粉纸(粉色)黑色无光纸(红色/黑色)黑色蜡光纸(绿色)铝箔纸(蓝色)

我们先用点表出纸在不同时间里受光热的温度,如:白纸2分钟时是20度,我们就先找到时间、再找出温度,点好点,最后用线把这些点 连起来。

师:会了吗?好,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师:看看*组的统计图,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想过为什么吗? 还有什么发现?

从中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深色吸热多,升温快,浅色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师:现在,你能解释夏天人们为什么喜欢穿浅色衣服了吗?我们都知道,神州7号成功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宇航员穿的宇航服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白色)

师:物体吸热的本领除了和颜色有关外,还和阳光直射、斜射有关,下节课再接着研究,好吗?

六、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有太阳光的照射时我们会觉得很温暖、很热,而没有太阳光的照射我们会觉得很寒冷呢?(学生回答)师:大家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现在让我们来先做个小画家,把太阳能的形状画出来。(教师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自己记忆中的太阳能的形状)

二、新授

师:既然大家对太阳能不陌生,那让我们来动手做个太阳能吧。

(一)、认识太阳能的构造、工作、原理。

1、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太阳能热水器是我们最熟悉的,家里都有,你能讲讲自己家里的太阳能吗? 学生回答。

多数太阳能热水器构造是这样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能的构造给学生看)

2、那么太阳能热水器是如何工作的呢?

工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通过集热管吸收太阳能给冷水加热,然后把热水送到保温箱保持一定的温度,当我们需要热水时,通过控制系统放热水,并补充一定量的冷水到集热器进行加热。

3、光越多,热也越多,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能热水器的哪些部件是用来增强吸热的呢?

4、学生分小组讨论太阳能地工作原理。

5、教师归纳总结:我们来概括一下工作原理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能量,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除了吸热外,水箱的保温作用必须十分明显。太阳能热水器采取了哪些保温措施呢?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集热管用双层玻璃构成,两层之间为真空,防止和减少管内外的热对流。保温水箱采用双层不锈钢板构成,中间是聚氨酯整体发泡的保温体,能有效地保持水温。

(二)、提出问题,制定计划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种与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家用太阳能热水器不同的“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每一位同学都来担任小设计师,自己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1、你认为什么是“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2、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包括哪些部分呢?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呢?

老师有一个制作要求:

3、我们来看一看书中小朋友们的设计。

4、分组讨论,制定计划,教师发放,学生填写表格。

5、全班交流。

6、展示学生所填写的设计卡。

(三)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总结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所做的太阳能。

四、作业

调查自己所做的太阳能原理上和我们自己做的是否一样?

五、教学反思

第8课时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 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1)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六、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要求: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长相思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山水--身已远(思乡浓)见月思归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风雪--梦不成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luî yáng yú shù jiāng pàn wãn zhàng

()()()()

2、辨字组词。

瓜()夏()帐()问()

爪()复()账()间()

临()伴()匆()落()

监()畔()忽()洛()

3、将古诗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静夜思》 张 籍 清

《长相思》 李 白 唐

4、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③、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冰心在玉壶。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3)指导朗读。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设计:

6、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墨梅图 因不能回国而痛哭 送墨梅图 送绣梅手绢 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lïng dōng shū lǐ shǒu juàn huá qiáo

()()()()

qī líng mï nàn cí xiáng xùn chì

()()()()

2、辨字组词。

侨()缕()绢()甚()

骄()楼()涓()其()

梳()衰()稠()眷()

流()哀()绸()着()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训斥()漂泊()郑重()

爱惜()宝贵()境遇()

4、阅读课文,填空,并用带点的字写一句话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___________,愈.__________。她是最有___________、最有__________、最有_________________的!

用带点的字写一句话: 愈 愈 愈___________愈__________

5、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a、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pào chá yïu qí háng zhōu wán zhěng

()()()()

tí qián gāo bǐng gǎn jǐn lín jū

()()()()

2、辨字组词。

捧()龙()熟()述()

棒()尤()热()迷()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吩咐--()姿态--()即时--()仔细--()

4、阅读课文,填空:

a、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___________”,还有那摇落的阵阵_________。c、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不开花时,只是 ;开花季节,也得。桂花不与繁花,可是。

d、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至少,没有。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11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出示自学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 抓鱼、虾、蟹

⑵ 丢野花

⑶ 摘茶叶

⑷ 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景--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美)小桥流水人家

溪中捉鱼虾 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事--桥上丢野花(趣)茶山摘茶叶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qīng châ chuí liú guàn gài shū fú

()()()()

xī hàn líng hún qī líng suǒ wâi

()()()()

二、组词。

撤()说()既()傍()

澈()悦()溉()螃()

从()漂()朝()波()

丛()飘()潮()玻()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印象()的声音()的舞姿

()的清风()的野花()的杨柳

()的野菌()的流泉()的波纹

四、阅读课文,填空:

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 ”、“ ”、“ ”的太平生活。

五、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2、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浓浓的乡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课时按排: 3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习作讲评

一、师总评此次作文的概况

1、优点。

2、不足之处。

3、如何修改。

二、幻灯展示佳作

1、指名读

2、评改:好在哪里?

3、请小作者读读佳作或其中的小片段。

4、予以肯定、鼓励。

三、投影病文

1、投影病文片段。

2、各抒己见修改作文。

3、读读改后习作。

4、继续修改其他一至三个片段

四、分组互改

1、分配学习小组

2、互相交换评改 a、圈出好词佳句 b、改出不足之处

3、四人再交换改

4、取回自己习作,读读改改。

五、再次修改自己习作,师巡视个别辅导

六、范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

今天,我乘坐飞船从英国回到了我日夜思念的家乡。

阔别二十年后的家乡完全与世界接轨啦!我的家乡已是一座全新的发达城市——太阳能城市。宽敞的公路旁边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高楼与别墅错落有致,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屋顶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没有用煤气加热的装置。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金黄色的向日葵,还有的可以跟着太阳旋转。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吸收太阳光,并在需要的时候才将热量释放出来。

在家乡,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坐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其速度不是很快,但没有任何噪音。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门口的广告牌、霓虹灯等等,用的能源也都是太阳能。

家乡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或太阳能转换的电能。汽车能源消耗完后,开到“加能站”去补充能量,就像以前的汽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一样。只不过这些“加油站”没有通常的那种油罐,替代它们的是一个个电源插座。驾驶员只需要把电池连接插头插到这些插座中就能充电。城市里也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家乡——沐浴在太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这真是太美好了!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⒈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⒉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⒊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⒋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⒌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⒈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熟读成诵。

⑶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⒉课外拓展。

⑴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⒈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⒊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⒋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句。

2、背写诗句。

第二单元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yōu jìng sī chïu shuāi lǎo shū lǐ sāi biān

()()()()()

二、组词。

畔()愁()绢()甚()

帐()谓()侨()葬()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顶天立()颇负盛()守望相()风欺雪()

能书善()香飘十()低头折()日出而()

四、填写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

4、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在夜晚等待外祖父。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花开的花不是香飘十里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热,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课前延伸】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1)用湿布在镜子上擦一下,观察镜子上的水有什么变化?

(2)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温度的变化。

(3)观察湿衣服是怎样变干的?要让湿衣服尽快的干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教学过程】(课内探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做小实验: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大家好”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注意:写“大家”时用水量要少,写“好”时用水量要多)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水飞散到空气中看不见了,因为它变成了水蒸气。板书:水水蒸气 师:今天老师写“好”字时用水太多,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必须让水尽快的蒸发,我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嘴吹;用手摊开;用电吹风吹;用酒精灯烤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蒸发、蒸发时有什么变化以及怎样加快蒸发。刚才同学们是从视觉上观察了蒸发,那么蒸发时还有什么变化?下面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一起探究一下。

[评析]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会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是关键。玩是孩子最常干,并且是最乐意

干的事情,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最集中,印象最深刻。所以教会孩子在玩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体验活动。(课件出示活动内容:用手指蘸水,涂抹在胳膊上,仔细观察、感受。(1)你发现胳膊上的水有什么变化?(2)对着胳膊上的水轻轻吹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并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评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有部分孩子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不积极思考,只是看别人做实验,致使个体很难得到发展,合作没有效果。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完成的探究实验或课堂训练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把水涂在胳膊上轻轻吹一下,水蒸发的同时胳膊会感觉到凉。为什么会感觉到凉呢?(教师停顿,等学生回答)

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酒精来探究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活动内容:活动

(二)取一支温度计,记录下此时的温度。然后把温度计的液泡蘸上酒精,观察温度计温度的变化,并记录数据。)记录次数 温度(℃)

1(蘸酒精前)(从酒精中取出后)(从酒精中取出后)(从酒精中取出后)

根据活动内容,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规律。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完成,并记录了实验结果,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温度下降的结论。

师:仅凭一组实验数据就得出结论,是不准确的。因为科学不是偶然,至少要有三组数据,才能下结论。下面再请两组同学汇报结果。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依然表示温度是下降的。

师:三组实验都证明了,液泡上的酒精蒸发时,温度是下降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呢?

生:因为酒精蒸发吸收了温度计液泡的热量。

教师板书:蒸发水水蒸气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蒸发吸热,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或感受到哪些蒸发吸热的事例?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及时点评。

[评析]“蒸发吸热”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蒸发吸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本节课的初步合作探究。实验利用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直观的展示出蒸发吸热的本质。课本设计的是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来观察示数的变化,但是水的蒸发比较慢,使探究活动的时间变长,阻碍了下面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把水改为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为实验教学目标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蒸发及蒸发吸热,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加快蒸发?

教师再现课前设置的情景:让黑板上的水尽快蒸发的方法。教师板书:吹烤摊开

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水的表面积 师:现在猜想一下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加快水的蒸发? 生: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水的表面积

师:我们不能都到黑板上来做实验,我们用胶头滴管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想办法让这滴水蒸发变快?实验前我们要先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找出实验注意事项。下面我们看着学案。教师根据学案内容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准备。(因为实验比较多,教师控制每三组验证同一个因素)

学生合作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我们向一滴水吹气,发现吹气的水滴比不吹气的水滴蒸发的快。二组:我们把一块玻璃片上滴上一滴水,在蒸发皿上滴等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发现加热的蒸发快。

三组:我们把一滴水在玻璃片上摊开,发现摊开的水滴比不摊开的蒸发快。

教师在学生汇报完后引导学生说出蒸发快慢跟温度、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液体的表面积有关。并随机板书: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液体表面积

[评析]液体蒸发快慢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该实验既

用到对比实验法又用到控制变量法。为更好的控制水量做对比实验,教师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领悟到科学的严谨性。本环节教师先让学生从解决晾衣服的实际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有所依据,帮助学生更快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师:刚才同学们探究了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请同学说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蒸发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海边晒盐”、“狗唾液蒸发散热”、“新疆的坎儿井”、“喷灌”四幅图片来拓展孩子视野,教育孩子节约用水,保护地球。

3、精讲点拨

教师对蒸发、蒸发吸热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作概括性小结,并鼓励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实践。

4、巩固检测:梳理知识 再生疑问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疑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疑问,课下可以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实验探究方法,利用你身边的生活物品来继续探究你的疑问,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评析]课堂是问题的生发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场。探究实验是可以利用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物品来探究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特定器材。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本环节教学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这一理念。

5、课后拓展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蒸发,蒸发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是因为有了蒸发现象的存在,才使地球上有了美丽的彩虹、晶莹的露珠;又是因为蒸发现象的存在,使人类饱受旱涝之苦。所以蒸发现象既有有利一面,又有不利一面。课下请同学们以“水的蒸发与我 们生活的关系”为主题做一个调查,可以制成手抄报,也可以写调查报告。

[评析]本节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把本节课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1)把课本上在温度计的液泡上蘸水改为蘸蒸发快的酒精,缩短了探究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2)用玻璃片和胶头滴管来代替教材设计的纸巾,很好的控制了对比实验的水量。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课前要准备实验器材,搜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本节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实验创新能力。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位置》第二单元 教案

第二单元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用数对表示位置和借助方格图用数对表示和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自身环境——教室出发,用列与行的数对表示学生的位置,从而表明每个位置上的同学。这样不仅能够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掌握《位置》这个单元的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三、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会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掌握借助方格图用数对表示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和勤于思考、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体会事物间的相对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法与学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并通过前几个年级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许多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2.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例如,例2中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分别是(1,4)和(6,4),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数对中数的特点,与这两个场馆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练习一中的第6题,使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中的数也相应的变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四、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位置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联系实际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位置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60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题。

小组合作得出答案,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21页练习五第2题。

组织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完成后同桌可任选一个汉字让同桌说说位置。

四、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第二课时

位置(2)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2。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借助方格图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联系实际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位置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小游戏:写数对,猜名字。

在卡片上写出自己的名字和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在这些卡片中任抽一张,让学生根据数对猜一猜是哪个同学。

哪些同学在同一行,哪些在同一列?怎么看出来的?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首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位置,再指名学生将其他三个点的位置说出来,其他学生进行检查和订正。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3、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3题。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都学会了吗?有什么心的收获?

第三课时

位置(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第4——8题。教学目标:

1.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

2、练习借助方格图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联系实际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位置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能熟练地在具体的情景中确定位置,并用数对表示该物体的位置。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任选一名学生,由其他同学说说他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22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集体订正。

2、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教师:同学们认识国际象棋吗?

组织学生观察棋盘,看看怎么表示已个棋子的位置。小组讨论同桌互相说说各棋子的位置。提问各棋子位置,指名回答。

3、完成教材第23页第7题。(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4、第23页第8题。联系方位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可让同桌讨论完成,再小组交流。

五、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第四课时

位置(练习2)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复习运用以前学过的方向的知识。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过程:

1、说说自己所坐的位置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2、完成《同步指导》上的练习。(1)独立完成第1题口算(2)独立完成第2题。

(3)引导学生读题,体会“把点连成封闭图形”的意思,强调连线时要按字母顺序。

第五课时和第六课时进行第二单元测验及试卷讲评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模版)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一、填空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激光)、(蜡烛)、(电灯)、(篝火)是人造光源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5.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7.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8.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0.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11.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12.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13.(万花筒)和(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14.(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15.(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6.(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根据(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17.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8.(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19.(凸透镜)能使光线(聚焦),(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20.(凸透镜)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1.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22.(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23.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24.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25.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2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28.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29.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30.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二、判断题。(12分)

1、小孔所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也颠倒。(√)

2、我们可以用面向太阳喷水的方法制造彩虹。(√)

3、一个水滴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4、光线从两种透明物体之间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5、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绿衣服仍然是绿色的。(×)

6、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

三、选择题:(18分)

1、牛顿通过(1)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①三棱镜 ②凹透镜 ③凸透镜 ④平面镜

2、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2)正确。①铅笔向上折 ②铅笔向下折 ③铅笔变细了 ④铅笔变长了

3、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B)A.白光 B.绿光 C.红光

4、有关光的行进说法正确的是(C)A、S形 B、曲线 C、直线

5、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C)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6、下列光源是自然光源的有(C、E)

A、日光灯 B、荧光棒 C、阳光 D、蜡烛 E、萤火虫

四、问答题:(18分)

1、小孔成的像是左右颠倒的吗?为什么?

答:是的,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

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

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3、为什么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

答:因为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的形状相同。

4、你能说出哪些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吗?

答:萤火、闪电、太阳是自然光;蜡烛、灯泡是人造光。

5、你知道闪亮的玻璃幕墙、皎洁的月亮……是怎样发光的吗?

答:都是反射的太阳光。

6、把一根直的吸管或铅笔插进水中,从上面看,从侧面看水中的吸管或铅笔,你有什么发现?

答:会发现吸管或铅笔变弯了。

7、在圆盘上涂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转盘,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圆盘变成白色,因为阳光是右七种色光组成。

8、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下面的图案,你将会有惊奇的发现!你能试着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吗?

答:如红色滤光片只允许红色光透过,当他覆盖在有红绿图案的白纸上时,只会让白纸上的红光透过,使纸看起来是红色的;白纸上红色图案反射的红光也被透过来了,但因为和纸一样是红色,所以看起来就如同隐去了一般,而绿色线条反射的绿光是不能透过来的,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格外清楚。

五、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水、烧杯、等

实验过程:在烧杯对着的两侧画一个小圆圈,用手电筒水平照射一侧的小圆圈,会发现光落在了对面的小圆圈上。

实验结论:这说明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行进的。

2、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

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3、实验名称:制造彩虹。

实验过程、方法和结论见课本P26。

4、实验名称:滤光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玻璃纸、白纸等 实验过程:(1)将3支手电筒各罩上红、蓝、绿3种颜色的玻璃纸。(2)桌上放一块白纸。(3)分别用这三支手电筒照白色的纸。会发现白纸分别呈现红、蓝、绿三种颜色。

实验结论:玻璃纸把光中的其他色都过滤掉了,只允许玻璃纸自身的颜色透过。

六、作图

(1)画图解释潜望镜的工作眼原理。(2)设计一个可以不用回头就能看见身后景

物(或后脑勺)的潜望镜,请画出原理图.

下载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设计李俊堂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增......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4、晒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知道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并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3、知道......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第一课时 位置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是著名作家孙友田。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4.留住太阳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间是宝贵的。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