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设计
李俊堂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增加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
3、?能通过实验求证自己的假设。重点难点: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观察理解房子和横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认识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
2、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是是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选用薄纸板裁成长度相同,宽度成倍不等的纸条做成纸横梁。
2、纸条垫起的高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每次以纸条中部接触桌面为最大弯曲度。
3、纸条的厚度、长度、弯曲度和架空长度都要相同,实验只改变纸的宽度,而且要成倍地增加。
4、要先预测后实验,促使学生思考宽
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
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厚度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大小?
(3)?表格设计: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解释横梁是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1、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3、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用手弯折尺子,平着很容易折弯,立着折不弯。说明厚度比宽度更容易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改变纸的形状来提高纸的抵抗弯曲能力。
3、?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释问题。重点难点: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提高抵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和宽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观察铝合金和钢架材料,看看这些材料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做成这样,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2、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形状?、预测抗 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
3、?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三、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我们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大家可以把这种纸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度、软硬、形状如何?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试着解释;你认为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2.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2、认识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拱形承受能力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向学生介绍瓜皮拱的搭法,要求学生课外去完成。?
五、向学生讲述我国赵州石拱桥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2.4找拱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圆顶形、球形等都有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用已有的知识对常见的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3、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逻辑思维能力,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了解圆顶形、弧形、球形等都有拱形相似的特点,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我们先回忆一下拱形承重的特点,观察一些拱形、弧形的东西,指出我们周围的一些圆弧形的东西,把学生引到本课的研究课题上来。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承受力的特点。
1、观察一些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图片,想想它们的承受力如何?
2、通过对乒乓球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认识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
(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一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它的软硬。
(2)把几个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看看它能承受多少重量,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等5课内容。本单元从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现象切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探究物体静止与运动的有关知识,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会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滚动、转动、摆动等,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会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密切联系,《静止和运动》、《距离和时间》两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让程序而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形式描述物体的变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以前两课的探究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特点,从而认识惯性。《动物的运动》着重从动物的运动方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运动特征,从而对动物的运动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
2、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简单定量的观察,财局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6、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2、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4、教育学生关心新科技产品,使他们意识到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科学知识
1、观察、记录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事例。
2、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4、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单元课时安排:
9、静止和运动
1课时
10、距离和时间
1课时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课时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1课时
13、动物的运动
1课时
第九课 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
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
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再现,提出问题
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
9、静止和运动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运动状态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
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教学反思:
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行效果。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十三课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认识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观察分析器运动规律;
3、能够准确地比较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
4、分析探究动物的运动对于动物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5、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
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陆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行走、跳跃和奔跑,空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难点: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多种动物的运动图片资料 学生:搜集与动物运动有关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二)小组自行探究 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
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2.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 生:游泳
师:对,但是它们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谁能模仿几种鱼类的游泳方式? 学生交流
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4.了解蠕动。
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呢?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5.研究动物的运动规律。
(三)归纳交流
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蠕动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研究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板书设计:
13、动物的运动
水中生活的动物----游泳
动物的运动方式
陆地生活的动物----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生活的动物----飞行 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单元复习题)
1、我们所说的 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
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测量物体沿直线运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________()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__________,所有物体都具有_________。
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___________的,它们往往是____________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_______的运动方式。
6、不同的动物具有_________的运动方式。
7、_________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
8、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
10、马是四肢运动的动物,四肢的常规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替循环。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 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 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3、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同伴相互介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2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3、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2、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3地球的内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3、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4、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准备:
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
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
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
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2、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4、火山和地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4、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5、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了解火山。
指导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认识地震。
想学生讲解地政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 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5、地表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 以前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 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
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这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第五篇:青岛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太阳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可以发光发热。
2、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感受阳光下的多种现象。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下的物体表现出探究兴趣;增强强光下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课前准备:石头 玻璃杯 铁块 太阳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让学生纷纷猜测)
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的光和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太阳的光和热)
二、观察、实验,探究规律
(一)初步感知太阳与温度的关系。
1、太阳出来后,走在阳光下和在树下有什么不同?(1)、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感受。(2)、师生交流,指多名学生说说。
2、用手摸一摸墙的背阳处和阳光下的墙。(1)、你们有何感觉?
(2)、学生体验交流,师小结。
3、摸一摸准备的材料,晒一会再摸。(1)、两次摸到的感觉是否一样?(2)、通过这些体验你明白了什么?
(师小结板书: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二)总结
正午和傍晚的阳光强弱与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正午温度高,傍晚温度下降,是因为阳光强弱的缘故。
三、拓展活动
1、师:人们利用光与热的这些关系,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2、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板书设计: 5 太阳的光和热
光越强 温度越高 弱 低 太阳和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和有重要影响。
2、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探究太阳对动植物影响的兴趣。
4、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收获资源。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
2、难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那么太阳对人们的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太阳与生活》这一课。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同学们看书P14的图中,比较一下白天与晚上的区别有哪些?
(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在劳动,小鸟和小狗在活动。夜晚月亮出来了,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小鸟和小狗在休息。)活动二:探究与发现
结合周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一说太阳的光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预设:晒干粮食、晒被子(杀菌)、让水变热、发电……)活动三: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衣、食、住离不开太阳;
1、大家在一起找找看,太阳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有那些影响?
2、说一说太阳对人们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鸽子在飞;鸡妈妈领着小鸡在寻找食物;小鸟在树上活动;治疗在树上唱歌;太阳花、芍药花开放晚香玉、昙花闭合等……)
3、夜晚,月亮出来了,猫头鹰出来活动了;太阳花、芍药花闭合,晚香玉、昙花开放。
4、那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吧!(引导学生,太阳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
三、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五、拓展:
1、关于太阳,你还想研究什么?
2、制定作息时间表 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会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时对 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在比较四季现象的过程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四季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课前准备:搜集人们参加户外活动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学生带来的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其他学生 猜一猜分别是什么季节拍摄的。
2、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线索。
3、师引出课题: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这节 课一起了解神秘的春夏秋冬。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考察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迅速引入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本节课总体的活动指向。)
二、活动过程
1、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1)、学生初步观察在校园中拍摄的四季的图片,组内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2)、学生代表描述每一幅图片和其他图片的差别。(3)、教师对季节的顺序、循环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在同一场景中比较四季的不同。)
2、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
(1)、学生初步观察图片,在组内交流。
(2)、学生交流怎样观察以及观察什么。教师提出观察要求。(3)、学生小组内相互观察各种带来的图片,回忆当时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拍摄的照片,然后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景物特点、人们的衣着和活动等。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四季中进行的活动。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类活动出发,进行初步的对比。)
3、在不同的季节,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变化?(1)、观察冬天与夏天的小猫。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小猫就是这样通过换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很多动物有这样的习性。
(2)、观察枫树的叶子在春、秋两季时的不同之处。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除此之外,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大多与季节密切相关。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填写。(4)、开展“我说你猜”活动,教师出示校园内玉兰树在不同季节时的照片,学生猜测是什么季节拍摄的,并说出线索。(5)、教师小结:这种方法也是对比。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对四季中的动植物进行研究,强化学生对四季影响动植物的知识和比较技能。)
三、拓展活动
展示4幅相同的桃树树干、树枝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补充四季中这棵树的其他元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画形式,对整节课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看月亮
教学目标:
1、知道月亮是变化的。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了解科学家探究需要制定计划。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相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自古人们就喜欢赏月。美丽的月亮、如水的月光历来是诗人笔下的多情之物。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也要来“欣赏月亮”,但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来 “看月亮”。【出示课题:看月亮】
二、探究
(一)、谈月亮
提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小结:月亮本身不发光,是球形的,只有半个球面反射太阳的光,又称月球。
1、画月亮
在你的印象中,还记得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吧。指名到白板上画。
你能把这些月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下吗?在小组中排一排,指名到白板上排。
提问:为什么这样排?有不同意见吗?
有分歧没关系,我们继续学习,相信你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2、看月亮(1)找原因
谈话:看到同学们画的月亮,老师很奇怪,为什么你们看到的月亮这么多形状?是什么原因呢?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2)模拟月相变化
全班统一行动,月球站在1号位置上。
【1号位置】提问:这个时候你们能不能看到月亮?为什么?所以我们说月亮的变化跟他本身不发光有关系?如果他本身发光的话,我们就能够都看到圆圆的月亮了。月亮就不会有形状的变化了。
好,月亮要移动了。现在到了2号位置,你看到了什么?画下来。
继续旋转记录。
回到1号位置。谈话:现在月亮绕着地球旋转了一圈,你知道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吗?是一个月,准确的说是29.53天,我国农历的一个月就是这样规定的。
提问:都看清楚、画好了吗?
哪个小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误差是正常的。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部分就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月相。
现在谁来说说月相变化的原因?
(小结:月亮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所以月亮始终只有一半发光,也就是朝着太阳的那一面发光,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是黑暗的,我们是看不到的。
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所以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月亮被照亮的部分有时我们能看到,有时我们一点也看不到,有时看得多一些,有时看得少一些,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3)找规律
在这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一边看一边思考: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说说在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从缺到圆再到缺,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上半月由缺到圆,缺口朝左,下半月由圆到缺,缺口朝右。
再看看我们做模拟实验的时候画的月亮,你知道是一个月中哪一天的月亮吗?一边看视频一边写下时间。)了解各个位置月相的名称和时间。
看看你们开课的时候画的月亮,排列的顺序对吗?错的改过来。
三、拓展活动
1、回顾:在美丽月亮的陪伴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填空 连线
3、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月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要想真正的了解月亮,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细致观察。看哪个同学有恒心、有耐心,能够坚持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