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4.留住太阳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间是宝贵的。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准备:
收集我国的珍惜时间的格言以及我国历史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要求:先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思考“留住今天的太阳”是什么意思?
3、检查。
(1)词语:伫立山坳笑吟吟旭日东升焦躁悲戚禁不住慈祥眨巴微不足道
(2)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中大意。
1、自读课文,思考“留住今天的太阳”是什么意思?我是怎样留住太阳的?
2、每次我想“留住今天的太阳”时,外婆是怎样说的?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理清脉络,从外婆的话中感受如何珍惜时间。)
三、合作学习,并交流。
1、外婆一共说过几句话?
2、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为什么这样说?
4、集体交流。
5、总结。
四、进一步理解重点句子。
1、“心里不只是焦躁,还带着几分悲戚。”(领会“我”当时的急切、悲怆的情怀。)
2、从最后两句“我知道,尽管人不可能永远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甚至两步、三步。这几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作用却非常大。”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3、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交流,然后导出如何珍惜时间。)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六、拓展、延伸
1、说说你自己或者别人“留住今天的太阳”的故事。
2、珍惜时间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好习惯。你知道哪些名人、伟人珍惜时间的故事或珍惜时间的格言吗?
(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陈景润与时间赛跑的故事等。)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宝贵的时间并积累更多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第13课时
一、新字学习:
伫立(zhù)
山凹(āo)
笑吟吟(yín yín)
旭日东升(xù)
焦躁(jiāozào)
悲戚(bēi qī)
禁不住(jīn bu zhù)慈祥(cí xiáng)
眨巴(zhǎ bā)
微不足道(wēi)
二、词语理解:
①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②山坳:山间的平地。
③悲戚:悲痛哀伤。
④焦躁:着急而烦躁。
⑤夕阳:傍晚的太阳。
⑥旭日东升: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三、自主学习
(一)4-11节。
(1).怎样才能“留住今天的太阳”?外婆是怎样说的?一共说过几句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圈划相关句子交流品读。
提示:理解外婆的鼓励和循循善诱的过程中感悟外婆的慈爱。
(2).思考:我是怎样“留住今天的太阳”的?朗读相关句子交流。
提示:抓住“一丈多高”、“的确”等词语读出欣喜欢快的语气。
(3).讨论:为什么之前“我”一直没有留住太阳?从文中找出依据。体会句子:心里不只是焦躁,还带着几分悲戚。
提示:理解“焦躁”、“悲戚”的基础上朗读,领会当时的急切、悲怆的情怀。
(二)第12节。
(1).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办法”具体指什么?
提示:珍惜时间。
(2).理解句子:我知道,尽管人不可能永远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甚至两步、三步。这几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作用却非常大。
提示:理解词语“微不足道”和关联词语的作用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第14课时
1.看拼音,写汉字。良cè()huò()者 zhǎ()巴 2.辨词组词。
吟()策()禁()或()令()束()森()惑()3.选词填空。慈爱 慈祥
1.外婆()地抚摸着我。
2.外婆()的面容印在我的脑海中。4.词语模仿秀。
笑吟吟
打扫打扫 5.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更正填在括号里。(1)我幻小的心里带着几分悲哀。()(2)老师说会告诉我们背书的密决。()
(3)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外婆,想得到留住太阳的良筞。()(4)要是妈妈能即时叫醒我,我就不会迟到了。()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不只……而且…… 如果……就…… 尽管……但是…… 只有……才……(1)()人要活得充实和有价值,()必须学会留住今天的太阳。(2)()刻苦努力学习,()能取得优异的成绩。(3)幼小的心里()是着急,()带着几分悲哀。7.我找到了一些珍惜时间的格言。
(1)一寸光阴一寸金。(2),日月如梭。
(3)(4)8.理解句子的意思:尽管人不可能真的留住太阳,但是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或(huò)两步,甚至三步四步,这几步看起来似乎很微小,但意义却非常大。
5.送报的少年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捷”“聊”“腼”“腆”“鞠”“躬”6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送报少年的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少年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
难点: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收集有自强精神的人物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5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们的成长经历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一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少年时代?是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是从小自立自强、懂得感恩?读完课文《送报的少年》后,或许你会有许多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认读生字;画出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2)交流自学情况。
(3)理清文章脉络。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思考:你对两位少年有何印象?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你了解这种手法吗?
2.(1)感受送报少年乐观向上,懂事,能吃苦的品质。
A.自读,画出相关语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
B.交流体会。
(2)作者的儿子给你留下的印象。
A.自读,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出给你的印象。
B.交流体会
(3)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A.再读以上重点语句,体会对比的写法。
B.交流讨论这种对比写法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讨论;儿子可能有些什么心事呢?
2.开展“爸爸妈妈我能行”的主题活动,每个同学行动起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培养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个少年的对比,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受益终身。你感悟到了吗?总结一下。
板书设计
懂事
阳光少年
向上
能吃苦
儿子有了心事
第16课时
1.辨字组词。
捷()聊()鞠()腼()提()柳()菊()缅()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骄阳似()大汗()()无忧无()
千()万唤()()滂沱 不屑()()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眼睛()的脚步()的日子()地笑()地说()地看 4.照样子在括号里填“ABAB”诗词,使句子更加具体完整。例:(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
(1)一场春雨过后,田里长出了()的禾苗。
(2)望着地里()的油菜花,爷爷脸上露出了笑容。(3)高考结束后,妈妈说我可以()。
(4)星期天,我要把自己读过的书好好()。(5)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5.看课文填空。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地骑着车子()。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6.我会连。
大汗 滂沱 大雨 淋漓 大风 呼喊 大声 呼啸
急急地 站立 呆呆地 推门 深深地 鞠躬 腼腆地 微笑 7.认真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中的两个少年分别过着怎样的生活?
(2)这两个少年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6.一棵大树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字词,品读对话,感悟树和男孩的形象,体会大树无私奉献。
3、了解父母及亲人所给予无私的爱,懂得感恩。
学习重、难点:
感悟男孩和树的形象,体会大树的无私奉献。课时安排:3 教学过程:
第17课时
一、图文欣赏,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对话,感悟形象。
1、男孩的语言
请你自由地读读,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朗读体会。
2、大树的语言
一读:大树的哪些言语打动了你?
二读:大树的哪些举动让你的心为之一震?
三读:有感情朗读,感受大树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3、大树的招呼
大树心底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你从哪些词句发现了?
(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四、提炼主题,体会无私。
这棵大树奉献了这么多,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大树有这样的心情?请你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交流汇报)
五、提升主题,抒发情意。
这棵树就是_____________。
第18课时
一、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故事情节随男孩年龄增长分几个阶段?男孩子与大树有几次会面?每次男孩子要求什么?大树呢?
(2)男孩子与大树的每次会面的情景是怎样的?大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大树有这样的心情?
2、学生自读全文,边读边做批注。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出示幻灯片
会面 男孩 大树
第一次(少年)要钱 给果子(幸福)第二次(青年)要屋 给树枝(高兴)
第三次(中年)要船 给树干(欣慰、难过)第四次(老年)要休息 给老树墩(歉疚)
二、品读句子,感悟形象。
1、这棵大树奉献了这么多,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通过男孩的要求和大树的做法,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1)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男孩:自私自利,不断索取
(2)大树:无怨无悔(要求很低)
男孩:无度无情(贪得无厌)
教师:看着这个孤零零的枯老的树墩,你能想象出他曾经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吗?
学生: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是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
教师:多么令人惋惜呀,他曾经是一棵高大粗壮的树啊!像我这样带着感情,再来说一遍。
教师:他曾经是……
学生:他曾经是一棵参天大树啊!
学生:他曾经是枝繁叶茂的大树啊!
教师:是呀,他曾经是一棵参天大树呀,而如今呢,只剩下这苦老的树墩了。大树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这么多,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又欣慰,又难过。
3、讨论:他为什么欣慰,又为什么难过?
4、分角色朗读第四次见面时的情景。
大树—女生,男孩—男生,老师读旁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感受这幸福而又酸楚的一刻吧(配乐朗读)。
三、各抒己见,领会中心
1、你认为文中的大树、男孩分别象征什么?
2、文章一方面记叙父母的无私、无怨、无悔的奉献;一方面描述男孩无情、无度的索取,两个方面,前者是为突出表现后者服务的,也就是说,本文更在表现男孩的无情与无度,以警示天下所有做儿女的。
3、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教会我们做人之道。
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不要自私自利,一味索取。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配乐:放飞真情,倾诉心曲。
1、简介作者:这是美国著名作家谢尔.西弗斯汀的作品《爱心树》,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2005年被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的图书。下面我们欣赏原文绘本。
教师:同学们,大树,为我们倾其所有,奉献一生。无论是我们童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树,父母总在为我们无私的奉献着。而,男孩呢,一生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是那么——自私,是那么——无情。你可能觉着男孩太无情,可我们谁又不是如此这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板书)
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心里涌动着千言万语,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地思考,深深地感悟,来深情诵读下面这首散文诗。
2、诗歌朗诵:《感恩父母》
教师:感恩见行动。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关爱过我们的人表示感恩。求奉献,不索取,在被爱的同时也爱他人,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3、假如你是文中的大树或男孩,聪明的你会怎么做?
4、用一句话,一段话写写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想或打算。(播放音乐)
五、课堂小结
感谢这篇文章,让我们倾听了一个真情故事,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懂得爱不是一味地付出,被爱不是一味地索取,在被爱的同时要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相信我们每个人在以后的人生的旅程上,一定会与爱同行,不忘感恩。
板书设计:
6、一棵大树
要
男孩
大树
给
不断索取
无私奉献
第19课时
1.我会写。
xū qiú bào qiàn jù zǐ shuǎnɡ kuài wú sī()()()()()2.比一比,再组词。
狐()歉()据()耍()孤()谦()锯()爽()3.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树冠(guān guàn)高兴(xīng xìng)没空(kōng kòng)颤抖(chàn zhàn)难过(nán nàn)时间(jiān jiàn)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慰—()孤独—()难过—()抱歉—()5.摘录表示大树心情变化的词语:
()—()—()—()—()—()—()6.长大后,男孩很少来看大树,就是在仅有的几次中,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要”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主人公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写短文结尾。
又过了很久,男孩有回到树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长大后,男孩很少来看大树,就是在仅有的几次中,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__________”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辨析多音字“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爱”的真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过程
第20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
2.解释课题。
3.学生质疑,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读课文,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段。
2.自读感悟,感知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当时的情境。
4.表情朗读。
5.交流讨论。
(1)深受感动的句段
“天上没有月亮……”
“黄河边涛声隆隆……气势夺人”
“暗淡的星光下……几乎昏了过去”
(2)感知人物形象。
石根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病人,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大夫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是一位有医德的医生。
四、拓展延伸
1.读课文结尾,你有何想法?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人或事?你有何启迪?
板书设计:
石根
作业布置:
完成《小状元》本课作业
深夜摆渡
摆渡
帮助
大夫
救人
第2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9.11”事件导入新课。
2.出示课题。
3.学生读课题,想象情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汇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思考:是谁遇难?遭遇了什么灾难?猜测第三个.将会打给谁?
交流汇报
2.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思考:爱德华的.打给谁?
讨论
3.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思考:第三个.是打给谁的?说了什么?
这个.的内容出乎很多人意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搜集到得至爱真情故事。
2.写读后体会
第22课时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jiě xiè)(1)李丽使出浑身解()数,才在这场比赛中获胜。(2)他解()下领带,长长地松了一口气。2.填空。水流()()()()欲绝 泪()满()气势()()()耳欲()波涛()()3.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神色焦(虑 漉)水流(湍 揣)急 上下翻(腾 滕)(震 振)耳欲聋 犹豫不(决 绝)(混 浑)身解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病人()的星光()的波涛()的大水()的婚姻()的母亲()的泪水()的小船()的夜晚 5.找出下列句中的比喻句,画“∨”。
(1)黄河边涛声隆隆,河水似一条巨龙上下翻腾,气势夺人。()(2)熊熊的大火好像要吞噬整座大楼。()
(3)暗淡的星光下,小船在波涛中起伏,如同风中摇摆的树叶。()(4)妈妈的眼睛像夜晚的星星一样明亮。()(5)草地上的滴滴露珠,晶莹剔透。()6.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连续
(1)清晨,同学们背着书包()来到学校。(2)吃过晚饭,爸爸又()工作了。(3)战斗()打了三天三夜。镇静 沉静 安静
(1)上课了,教室里立刻()下来。(2)夜深了,周围()了下来。
(3)医生()地给病人左胸部手术。
口语交际:从一棵大树说开去
教学目标
1、简单明了的表达,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语速适中,语气平和。
2、听别人说话时要专注,能抓住要领。
3、有不同的意见敢于反驳,注意以理服人。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胆说出自己读后的感想。难点:学习反驳,能以理服人。教学准备
收集朱自清的《背影》。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23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回顾《一棵大树》的主要情节。
2、教师相机导入。
二、畅谈感想
1、选取故事场景谈感受。
(1)从大树的变化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2)从男孩的变化(快乐—太累)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3)提取关键词。
2、联系实际谈感受。
(1)在生活中找一找大树和男孩的原型,并说说理由。
(2)从归纳的两组关键词中选取你认为有关联的一些词,组成中心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认识,并通过畅谈感悟,提高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辩驳能力,获益不少。
语文活动2 活动目标:
1、能体会关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并学会准确运用关联词;通过朗读,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
2、朗读、背诵臧克家的现代诗《少年》,积累语言。
3、通过开展“校园直通车”的调查交流活动,培养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促进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过程:
第24课时
一、学习“我会说”
1、我能体会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的作用,还能用这些词语说句子呢!
2、可以在朗读中体会句子前后部分的意思,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图,从而发现带点词语的作用。
3、个别学生用关联词造句。
二、学习“我会读”
1、作者朱自清简介
2、理解词语
凝然:坚定的样子。遮挽:拦阻、挽留
伶伶俐俐:轻盈;轻巧。
3、短文赏析:《匆匆》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视时间的意识。
4、练习朗读,多种形式读
三、学习“百宝箱” 1.读《少年》这首诗,2.了解作者
近代杰出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老马》,《有的人》
3、理解诗的内涵
四、学习大舞台。
1、活动要求
选择两三个同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询问、谈话的方式了解生活作息及生活学习情况,并作好简单的文字记录。
2、活动指导(1)、这次活动是调查了解同学的生活作息情况,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问题展开调查,并作好记录。
(2)交流时,要细心聆听,认真思考,争取从不同的情况中发现共性问题,与大家商讨。
第25课时
一、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句子。5% pán shān gōng xūn diàn jī fèng xì jiān’áo()()()()()
二、给句中加点字注音。2% 我看着()试卷,心里异常着急(),不知从何着()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三、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3%
1、“疑”字共()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
2、“秉烛夜游”的“秉”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此处应取第()种解释。﹝①拿着,握着。②古代容量单位。③掌握,主持。④姓。﹞
四、按要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8%
1、填上有关“立”的词语。2% 直立而有力叫()立 长时间站立叫()立 庄严恭敬地站立叫()立 三方势力对立叫()立
2、用“严”字组成四个词语,分别填在括号里。2% 为了()打击毒贩子,不管是()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缉毒队员对每一件毒贩的事都()对待,毫不放松,经受着()的考验。
3、在括号里写上四个“从人的神态、外貌显示出很有精神”的成语。2%()()()()
4、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 ①张水青同学()虚心听取同学意见,大家()会乐意接近他。②暑假,妈妈要带我去旅游,我()去游览黄山,()去攀登泰山。
第二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的空气()的绿阴()的眼睛
()的翠竹()的松柏()的色彩
()的果园()的风光()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蹈。)———————————————————————
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
投影学习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课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样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3、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6.变色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2.指读。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 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6、变色龙 外形
怪 捕食
快
变色
多
7.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2.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明白“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是课文重点段的浓缩,与下文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抓重点句“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把握重点段的学习。
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
5.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
6.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诵。
7.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陌生字词,能结合课文自学。
3、初步感知文本的结构,理解课文的内容。
4、指导学生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文,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不久我们学习了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所见》,内容谁记得?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原本还一路高歌的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呢,哈哈,没想到那只蝉竟有这样大的吸引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你会发现蝉何止是有吸引力!板书课题
2、读题
谁能把读题目念准确?(提醒:“壳 ”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课题中读qiao,在课文其他句子中读ke。)
咱们这个课题其实也是一个成语,你在哪里曾用过或者见过这个成语?(《三十六计》和《三国演义》)它一般用来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今天我将和大家一同观察大自然的中的金蝉脱壳,相信你不仅仅会被吸引,更重要地你会金蝉脱壳的过程所震撼!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要读通读顺每一个句子
2、有这样三段比较难读,谁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抽查?(师选择345重点段进行抽查。这些段落生字多,句子长)
3、同学们,哪几自然段讲的《金蝉脱壳》的过程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1、2自然段
1、那么课文作者用了2个词概括了金蝉脱壳过程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这两个词。
神奇有趣”、“奇特动人”。(板书)
2、指名读词语,读了这两个词你想到哪些词语?(生动、震撼、奇怪、不可思议„„)什么让我们感到如此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3、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期待、迫不及待„„)
是啊,所以当叔叔告诉我每当(出示)引读——“夜幕降临„„新装。”
4、对于爱捉蝉的我来说,我多么期待,急切地想揭开金蝉 秘密呀!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决心)把你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我决心„„秘密。” 就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这份迫不及待中寻找合适的时间和机会吧。
(四)学写生字,完成习字册
1、这课有8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最容易写错,因此你想提醒同学注意?(搜)哪个字的间架结构比较难掌握需要老师给你示范?(椒、趴)
2、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范写,学生仿写并完成习字册。
3、课后阅读关于蝉的资料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段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3.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颂。
4.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
1.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2.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小作者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秘密。(出示填空)因为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
事啊!(抓住“多么”“神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揭示金蝉脱壳这一奇特的秘密的!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3、.交流:幻灯出示句式:课文先写了,接着写了
,最后写
。板书: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4、在一个雨后的傍晚,作者终于发现了——
引读:突然,“我”发现了一只()的蝉虫„„不动了。(幻灯出示)
我之所以知道那是一只要脱壳的蝉,因为,叔叔曾经告诉我:“夜幕„„新装。”(这里前后照应)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小作者可是等待着时机,目光搜索着树干,轻手轻脚的爬树,躲在枝丫后面,聚精会神盯着,阅读这些词句中你想到什么?(观察的重要,作者急切的心里)
二、抓“奇特”,感受“脱壳中、脱壳后”。
板块一:感受“脱壳中”
过渡:孩子们,此刻,你们的目光在哪里?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紧紧地盯住那只蝉虫,可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脱壳的细节哦,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先感受一下。1.蝉在脱壳时,肯定不是整个一下子从壳中蹦出来,他身体的各部位得一样一样出来,那么你发现各部分出来的顺序了吗?(看谁看书最仔细)指名说。
板书:背——头——脚——尾
2.想一想,如果小作者把各部分出壳的次序打乱了写,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这样是按照蝉各部位出来的先后顺序写的,遵循了事物发张的客观规律。让人看了清楚明白。所以说,小作者写得有顺序!板书:有顺序。再把这部分好好读一下,把这个脱壳的顺序与过程清晰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3.小作者观察十分仔细,各部位出壳的描写是各不相同,妙趣横生,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找一找,圈一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体会!
4.这样文字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生动非常逼真,即使没有亲眼见到也能把整个过程在自己的头脑里呈现出来。就像在脑海里放着电影一样。
(指导朗读:读到各个部位的字时有意错开,读得饱满一些,重点抓住“抽搐、裂开、钻、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动词,读出喜爱的感情来。)
5.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这奇特的过程,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下这有趣的过程,课件出示,生看动画脱壳时的过程。
6.积累背诵:这么有趣的过程,请大家把这个清晰画面记在脑中吧。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记下来。(自由练习背诵、引背、指名背)
7.现在我们应该很清晰地感知了蝉是怎样露出背,钻出头,伸出脚,以及最后又抽出尾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蜕变过程,可是蝉却把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完成的——自然协调。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蝉要消耗很多体力,有一个词叫“涅槃”说得就是这个意思。一起去读“涅槃”。(板书)所以脱壳的蝉儿(引读):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板块二:感受“脱壳后”
脱壳后的情景又是如何奇特动人呢?
1.清大家自由读第5自然段,同桌同学合作完成表格: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部位 变化
2.指名代表全班交流。这时的蝉翅膀在变—— 颜色也在变——(根据表格内容总结)人的长大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树的成长也要三年五载,可是蝉脱壳后的翅膀的长大,颜色的变化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瞬间,我不禁赞叹到——(引读)“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这个奇特里有什么?(神奇,特别,不可思议,令人激动)这个动人里有什么?(感动,震撼!)把你们所有的情感融入一句话——金蝉脱壳,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金蝉脱壳——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引读)
3.同学们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引读)——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
4.至此,整个金蝉脱壳的过程就完美的结束了,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无比深刻的。
板块三:抓“观察”,进行学法指导 1.师总结,回顾重点内容。(顺序及蝉尾出壳)
2.师:作者能将这一难得一见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靠的是什么?(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动手的习惯、一颗对大自然热爱的心)教师总结板书:善于观察
勤于记录 课文中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在“观察”?
幻灯出示:搜索——发现——聚精会神地盯着——仔细地看着 3.出示这个单元的关于观察的三句名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来。——伽利略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苏霍母林斯基 齐读,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4.大诗人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多留心观察,只有留心观察了你才能发现和探索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那么怎样观察呢?(1)观察要有顺序
(2)观察时要有感情(3)观察时有详略(4)还要勤动笔多记录
四、拓展延伸,尝试练笔
1.每个夏天,我们都听到蝉在树上欢快地唱歌,可是金蝉脱壳的情景,我们却很难看到,今天我们有幸跟随小作者,透过他真实而富于感情的文字,领略了大自然给的神奇动人。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用眼善于“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情景,譬如:母鸡下蛋、蝌蚪变青蛙„„下面就让我们选择一个自己看见过的,写一个情景片段!要向文中的小作者学习写法,做到有顺序、有感情、有详略。
2.完成情景片段地描写。附:板书设计
脱壳前
金蝉脱壳
脱壳中
有顺序 有感情 有详略
多记录(涅槃)
脱壳后
神奇有趣
奇特动人 善于观察
勤于记录
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导入.(1)那位同学家养有小动物,请你介绍一下你家的小动.(2)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你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归纳.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3.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教师适时归纳:(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二,观察体验
1.展示你喜爱的动物.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画出它的外形或找出它的照片,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有顺序地说说它的外形.2.抓住特点说具体.抓住你所喜爱的动物的一二个特征说具体,先小组交流,再班上交流.(学习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3.交流与动物的关系,表达情感.你与你喜爱的小动物有过怎样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说说你所如何表达你爱小动物的
4,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三,评改交流 1.小组评改.2.班级交流.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四,学生修改誊写.五,习作讲评
总述:本次作文,同学们都写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都能抓住动物活泼可爱的特性来写.一些同学较好地对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作介绍,可以看出这些同学为写好作文查阅了不少资料,值得大家学习.但本次作文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同学没有处理好记事与动物的介绍,缺少对动物的描写.展示几篇习作,分组进行评析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我家的花母鸡
我家养了许多鸡,超级可爱!但在这里我要特别的写我家的母鸡,因为我觉得母鸡比公鸡漂亮多了.那只鸡我叫它“白雪公主”.虽然叫它白雪公主,但它却总喜欢蹦蹦跳跳,还很喜欢啄我的手指头.不知怎的,它啄我手指头时,不但不觉痛,而且还感到挺舒服呢.白雪公主很漂亮,全身羽毛都是白白的,头部的羽毛有许多黑色的斑点.在它的尾部,白色的羽毛中点着些斑点,好极了.还有几撮金黄色的羽毛,与白色的相映衬,特别的好看.还有一只老母鸡,它全身金黄,如美丽的凤凰,特别是尾巴,拖得长长的金黄中带着白边黑点的,又如孔雀.这母鸡特别贪吃,每当给它们食物时,它总是冲在第一个,生怕别的鸡抢完似的,就是那些高大威猛的大公鸡,也让它三分.看家狗
我家有只看家狗,它活泼,可爱,逗人喜爱.这可爱的小狗,我就帮它取了个名字,叫“叮叮”.它有着那黑珍珠般的眼睛,黑不溜秋的鼻子,乌黑的嘴唇,可爱极了.还有它那雪白的毛,又细又长的尾巴,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叮叮个子不大,小巧玲珑,但吃起来很厉害.我帮它准备了个盘,每餐都要拿去.它的一顿饭,我能吃一天呢.叮叮有个好习惯,也值得我去学习,那就是不剩饭,把盘子添得干干净净的.好像它也知道,农民伯伯种出粮食很不容易.就因为它吃那么多,才有力气帮我们看门跟着我跑.只要有外人来,没与我们主人打招呼,它总是汪汪地叫个不停.叮叮这可爱的小家伙,我真喜欢它.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六、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要求: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长相思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山水--身已远(思乡浓)见月思归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风雪--梦不成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luî yáng yú shù jiāng pàn wãn zhàng
()()()()
2、辨字组词。
瓜()夏()帐()问()
爪()复()账()间()
临()伴()匆()落()
监()畔()忽()洛()
3、将古诗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静夜思》 张 籍 清
《长相思》 李 白 唐
4、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③、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冰心在玉壶。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3)指导朗读。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设计:
6、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墨梅图 因不能回国而痛哭 送墨梅图 送绣梅手绢 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lïng dōng shū lǐ shǒu juàn huá qiáo
()()()()
qī líng mï nàn cí xiáng xùn chì
()()()()
2、辨字组词。
侨()缕()绢()甚()
骄()楼()涓()其()
梳()衰()稠()眷()
流()哀()绸()着()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训斥()漂泊()郑重()
爱惜()宝贵()境遇()
4、阅读课文,填空,并用带点的字写一句话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___________,愈.__________。她是最有___________、最有__________、最有_________________的!
用带点的字写一句话: 愈 愈 愈___________愈__________
5、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a、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汉字。
pào chá yïu qí háng zhōu wán zhěng
()()()()
tí qián gāo bǐng gǎn jǐn lín jū
()()()()
2、辨字组词。
捧()龙()熟()述()
棒()尤()热()迷()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吩咐--()姿态--()即时--()仔细--()
4、阅读课文,填空:
a、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___________”,还有那摇落的阵阵_________。c、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不开花时,只是 ;开花季节,也得。桂花不与繁花,可是。
d、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至少,没有。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11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二、出示自学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 抓鱼、虾、蟹
⑵ 丢野花
⑶ 摘茶叶
⑷ 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 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 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景--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美)小桥流水人家
溪中捉鱼虾 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事--桥上丢野花(趣)茶山摘茶叶 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qīng châ chuí liú guàn gài shū fú
()()()()
xī hàn líng hún qī líng suǒ wâi
()()()()
二、组词。
撤()说()既()傍()
澈()悦()溉()螃()
从()漂()朝()波()
丛()飘()潮()玻()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印象()的声音()的舞姿
()的清风()的野花()的杨柳
()的野菌()的流泉()的波纹
四、阅读课文,填空:
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 ”、“ ”、“ ”的太平生活。
五、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2、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感受浓浓的乡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能力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课时按排: 3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习作讲评
一、师总评此次作文的概况
1、优点。
2、不足之处。
3、如何修改。
二、幻灯展示佳作
1、指名读
2、评改:好在哪里?
3、请小作者读读佳作或其中的小片段。
4、予以肯定、鼓励。
三、投影病文
1、投影病文片段。
2、各抒己见修改作文。
3、读读改后习作。
4、继续修改其他一至三个片段
四、分组互改
1、分配学习小组
2、互相交换评改 a、圈出好词佳句 b、改出不足之处
3、四人再交换改
4、取回自己习作,读读改改。
五、再次修改自己习作,师巡视个别辅导
六、范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
今天,我乘坐飞船从英国回到了我日夜思念的家乡。
阔别二十年后的家乡完全与世界接轨啦!我的家乡已是一座全新的发达城市——太阳能城市。宽敞的公路旁边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高楼与别墅错落有致,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屋顶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没有用煤气加热的装置。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金黄色的向日葵,还有的可以跟着太阳旋转。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吸收太阳光,并在需要的时候才将热量释放出来。
在家乡,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坐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其速度不是很快,但没有任何噪音。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门口的广告牌、霓虹灯等等,用的能源也都是太阳能。
家乡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汽车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或太阳能转换的电能。汽车能源消耗完后,开到“加能站”去补充能量,就像以前的汽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一样。只不过这些“加油站”没有通常的那种油罐,替代它们的是一个个电源插座。驾驶员只需要把电池连接插头插到这些插座中就能充电。城市里也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家乡——沐浴在太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这真是太美好了!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趣”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1、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⑶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⑷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⑸“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⒈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⒉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⒊小组派代表发言。
⑴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⑵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⒋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⒌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⒈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⑴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⑵熟读成诵。
⑶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⒉课外拓展。
⑴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⑵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⒈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⒊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⒋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当堂训练:
1、背诵诗句。
2、背写诗句。
第二单元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yōu jìng sī chïu shuāi lǎo shū lǐ sāi biān
()()()()()
二、组词。
畔()愁()绢()甚()
帐()谓()侨()葬()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顶天立()颇负盛()守望相()风欺雪()
能书善()香飘十()低头折()日出而()
四、填写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恐匆匆说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
4、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在夜晚等待外祖父。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花开的花不是香飘十里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定稿]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
2、练习2组成。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
2、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大自然是绿色的。)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2、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A、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
B、记字形: “馨”、“芬”、“瀚”、“襟”
C、解释 “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
5、回答第二题答案: 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答案:(我们)
(诗人让我们)(祖国号召我们)
6、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 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A、问题: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B、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的大自然
7、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
师围绕板书总结: “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讨论。
板书:
“馨”、“芬”、“瀚”、“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 “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 “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理解 “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读课文。
1.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
2.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黑板黑板出示题:
1)“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3.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4.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交流第一题答案:
a.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c.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师小结板书:
2)交流第二题答案:
a.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
d.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装满昆虫的衣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意。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们把手放进衣袋,说一说你的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们觉得奇怪吗?
这个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为什么要把昆虫装进衣袋?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3、介绍法布尔。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他为什么在口袋里装满昆虫了?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读准生字音。
莱 昂 溪 纺 厉 垃 圾
(2)认清生字形。(比一比,组词)
3、指明学生回答提问,因为他十分喜欢昆虫。
4、检查学生词语。
学习了生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出示词语:
纵横 笼罩 穿梭 蠕虫 闪烁 厉声 兴致勃勃
裤兜 殿堂垃圾 圣莱昂 纺织娘 鼓鼓囊囊
(1)请你读一读,带领大家来读。
(2)自读课文来理解一些词语。请你来说说你会的词语。
5、齐读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6、检查课文朗读。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三、总结
1、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字词,还了解了课文 的大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你来谈一谈。
2、指导学生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导入: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后人是怎样纪念他的呢?
(读读课文第十一节。)
2、为什么人们要强调法布尔的衣袋?
(因为法布尔爱昆虫,衣袋中经常装满昆虫。)
二、抓住“迷”,理清课文。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是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是什么?(昆虫迷)
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文中带“迷”字的词语吗?(着迷
迷恋
痴迷)
a、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着迷。
b、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c、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什么叫“着迷”?(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的程度。)
2、法布尔从小就生活在……(引读课文)这种优美的环境为法布尔沉迷昆虫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学习第2—10自然段。
1、读句子:“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2、什么叫“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学习第11自然段
1、读句子:“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这便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呢?(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2、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六、拓展阅读。
法布尔对昆虫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他对昆虫的好奇、那份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简单通俗的一本昆虫巨著《昆虫记》,以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真实地介绍了昆虫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
板书:
着迷:
对虫子喜爱
法布尔:
迷恋
去捉小虫子,让爸妈担心。
放鸭时捉昆虫,收爸妈责骂。
痴迷 :
走进科学的殿堂
6、《变色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
2.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读。
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
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会使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
3、凭借课文内容,了解变色龙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喜爱,增强保护动物、环境的意识。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是本绿色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许多动物都有自己奇特的本领,昨天我们一起认识其中的一位。它就是——《变色龙》。
2、板书课题,读题目。
3、请你回忆一下,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哪三部分的内容?(板书:发现、端详、放回)
4、复习发现变色龙:大家是怎样才发现“怪蛇”的?为什么如此不易被发现呢?
二、端详变色龙
1、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变色龙这个“怪物”,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节,看看课文写了变色龙哪三方面的特点?
2、学生读书,交流
相机板书:外形、捕食、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最感兴趣,选择那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全班,帮助指导。
5、交流
A、外形
(1)同学们,在介绍一种小动物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你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啊?(渗透观察顺序: 全身 头 身躯),在介绍它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时,也紧紧扣住了它的特点(身体的颜色、嘴巴的形状等等)。
(2)朗读体会。
四、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
怪
端详
变色龙
捕食
快
放回
变色
多
7、金蝉脱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全过程。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重难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金蝉脱壳”强调“壳”的读音,成语中读qiao,其余地方读ke,2.介绍成语,讲诸葛亮使用金蝉脱壳的故事。
3.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解决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课文;实时纠正字音。
(2),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刚才那么多同学对金蝉脱壳赶兴趣,我们就看看蝉是如何脱壳,第几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
4、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写蝉脱壳过程的词语。(背——头——脚——尾)
5、再读课文,蝉脱壳的哪一个过程最吸引你?反复读读,找出描写蝉动作的词语。
6、表演:蝉脱壳的过程写的非常生动,特别是动作的描写准确生动。你能表演一下吗?
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大家都喜欢,能把他背诵下来吗?
四、作业: 背诵第四自然段。板书:
背——头——脚——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之处,试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去向。
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一、竞猜谜语,激趣导入
1.猜有关昆虫的谜语。
2.齐读课文1、2自然段,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这一课的第一部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交流感受
(2)自然过渡到学习第二部分。
二、合作探究,展开研读,学习第二部分。
(一)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交流板书: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3.师: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
(2)齐读“突然┅┅不动了。”
(二)理清顺序,掌握重点。
1.师: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神奇所在吧!
2.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指名答。
背—→头—→脚—→尾
3.师: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关语句画出来,然后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三)小组交流,合作填表。
1.各小组自由读第5自然段,讨论填写:金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部位
变化 ………………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师:正因为这过程奇特动人,所以脱壳后的蝉在作者眼中与以前不同了。2.齐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欣赏、喜爱的心情。
3.找一找全文中描写作者欣赏、喜爱感情的语句。(指名说)
四、总结全文,学法指导
1.师总结,回顾重点内容。(顺序及蝉尾出壳)
习作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1.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修改文章。
一、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练习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板书设计:
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请谁怎么样”以及“什么时间干什么”、“谁请谁干什么”等句式说话。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听话、记话、说话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把别人的话听明白,快速准确地传递别人的口信,并学会两种传话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改变说话传话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板书:捎口信。
(二)明确要求,复述通知。
1)明确要求
讨论:怎样才能正确、清楚地捎好口信呢?
板书:听得明白,讲得清楚。
2)复述通知
①先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什么事)。
②学生复述(根据复述情况,个别纠正)。
3)改说通知
①告诉学生回家后不能按照原话讲,讨论应该怎样对爸爸、妈妈说(同桌讨论)?
②全体学生各自练说
③指名说
④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说
⑤表演
4)小结
我们要传好通知,必须做到:
a、要认真听,听清通知讲的时间、地点和事情。
b、能正确复述通知。
c、能把通知正确传达给爸爸、妈妈,有些话要能改变说法。
(三)看图,练习说话。
(1)看插图,练说话。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四)总结谈话,明白道理。
小朋友们,我们做了捎口信的游戏,大家很开心,老师也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都学到了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听,听明白,才能正确,清楚地把口信捎到。
第五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
2、练习2组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时,会发现有些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的空气()的绿阴()的眼睛
()的翠竹()的松柏()的色彩
()的果园()的风光()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
与
鸣禽野花联欢
与
青山绿水相聚
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
5、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
小溪
纺织娘
厉声
垃圾
鸟栖虫居
蠕虫
嗬
蜗牛
(2)释词。
小溪纵横
鸟栖虫居
甜滋滋
厉声
裤兜
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脉络。
.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地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
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这篇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这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相关资料
走近昆虫大师--法布尔
法布尔(1823~1915年),通常称作若盎-昂利•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1879年,著名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议,便传来法布尔已经离开的消息。
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资料于网上
板书设计
法布尔:着迷——迷恋——浓厚兴趣
6、变色龙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准备:
.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2.指读。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外形特点
端详变色龙捕捉食物
放回会变色
7、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脱壳后
习作2
教学目标:、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谈话激情。
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练习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教学第一部分。
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
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
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
.读背。
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
.指导。
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学生练习描红。
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
.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点、思”的写法。
4.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设计:
练习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审题。
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
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小结出图意。
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
分组交流。
3.练习。
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
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