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
周家乡中心学校 胡雪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伴随始终的过程。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 问题提得好, 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 积极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目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问题极为浅显易懂, 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能够回答的同学多, 课堂气氛热烈, 但没有实在的意义和效果, 对学生思维的促进和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反之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过难, 要求过高, 甚至提出一些很偏、很难的问题, 似乎在有意刁难学生, 以显示教师水平。有些教师甚至用“ 是不是”、“ 对不对”、“ 能不能” 作提问形式, 没有思考价值,说白了, 还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思想,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和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追问,注重追问策略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答问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思考判断并作即时的引导、点拨。追问作为特殊的提问形式,有着其它提问方式无法媲美的艺术性。追问教学对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登高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台阶。这个台阶如果能即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风景将更诱人。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台阶,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出火花,学生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二、概念界定
我翻阅了许多资料,说法不一,但百变不离其宗,概括如下:追问就是以教师既定的答案为目标,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一问之后继续发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正确解答为止。”
本课题想探讨的追问,不是形式上“一问再问”,也不是目的上的“实现既定答案”。我想探讨的追问是一种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感悟基础上,对学生的答问中认识肤浅或模糊不清等进行点拨、开掘式地发问,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回答,促使学生的认识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从而习得语文能
力为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师生、生生之间应展开充分交流,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2、“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启发由此而生。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新的教学价值观包括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这种理论为“课堂追问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智能的多纬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力,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长,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四、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提问策略,提出有效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在教师课堂提问层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另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教学论中指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分类。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也逐步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出现。如安徽省绩溪县曹洪辉老师写的《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思考》,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中专门论述课堂提问技能,总结出17项课堂提问技术,包括初级提问技术的设计、表述、语速、指向、重复、重新表述、调焦、倾听、搁置、分配、停顿和高级提问技术的转换、探索、提示、转向、反问、回问等。并提出相应的提问序列、原则等。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李如密在《教学艺术:如何开启学生思维》一文中提出问题性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讲究艺术。应遵循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反馈强化原则。
但这些研究里面仅提到了教师的提问策略,很少涉及追问策略。即便从追问的角度加以综述,大多也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上的一问再问,低效甚至无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追问有效性这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有待实践和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将围绕“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这块内容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价值及遵循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追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追问的技巧和艺术,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熟谙提问的技巧,尤其对追问缺少必要的和深入的研究,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课题从有效追问的教学理念出发,具体分析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确定影响教师阅读教学有效追问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一种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分析框架,并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追问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各种策略。
(二)提高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
1、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主要特征研究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怎样追问,追问什么,什么时候追问,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首先要研究的是何谓有效追问,有何特征?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主体性。追问是在学生阅读感悟或质疑基础上生成的,学生的最初认识是进行追问的依据。其阅读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探究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是诱思性。课堂上的追问,不是有意的刁难,也不是简单的是否之问,而是注重循循善诱。它重在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准确把握文章精髓。最后是系统性。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不管预设还是生成的应有系统性。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原初体验”基础上,经过这一系列有序答问后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维变得敏捷,有广度和深度。
2、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方式的研究
追问作为学生对文本最初认识的补充、矫正、深化和迁移,追求的是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追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追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都要加以努力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追问,追问的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研究。(1)追根型。当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较大探究价值,而学生的理解还较肤浅和表面化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迅速做出判断、评价并因势追问,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性探究,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和意蕴。(2)探因型。新课程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思考难免有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控引导。教师特别要注意学生熟视无睹,看似平常简单认为没有问题之处追问,激发学生探究其原因,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深刻,从而更深层更全面更多元的解读。(3)质疑型。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个顺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阅读难免有偏差或错误,有时老师甚至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若回答凌乱,则可以追问梳理;若辞不达意,也不批评责备,而是耐心追问矫正。(4)反刍型。当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概括出来以后,为了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教师抓住这一结论逆向式追问,引导学生回顾和展示思维过程,达到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同时感悟过程的清晰展现,对其他同学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视线也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5)迁移型。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对上一个问题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顺势抛出新的问题以促使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追问的方式决不限于以上几种,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单一的运用,往往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这一切都有待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具体实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效益,以小见大。
(三)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追问的典型课例、案例分析等。
六、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10-2010.07)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组织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1)学习教学有效性的相关资料
(2)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知识
(3)学习探究性教学、建构主义、新课标等相关理论
2、确定七年级(1)、(3)两个班为实验班,以同年级其余班为参考班,收集原始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010.08-2011.06)
在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布置任务,全面进行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1、开展案例研究。教师们深入课堂实际,记录教师追问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追问有效性,案例成败得失,从中提炼教学思路。
2、开展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各种有关追问教学的教学案例及相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归类。
3、开展行动研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从案例中研得追问教学的方式方法实施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断反思、改进、完善,形成教学模式。(三)总结阶段(2011.07-2011.10)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八、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案例、教学设计、论文
3、课堂实录
课题组成员:负责人:胡雪英 执笔人:林丽 其他成员:叶大洪、郑家飞、范梅青
参考文献:
1、蒋海莞, 陈兆进 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语文教师研究》2007.02
2、花海棠 巧妙追问 引进体验——浅议如何教会学生“品味”文学作品 《读与写杂志》2007.06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追问的策略
1.追问明理,激发学生的思维
虽说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多见,但诸如“满堂问”的变相灌输的教学方式还是司空见惯的。学生始终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兴趣无法激起,思维难以深刻。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有价值。
大部分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对学习的兴趣。追问的最大优点在于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要适时地启发学生,使学生朝着问题的正解进行思考并得以深入拓展,追问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
2.追问激疑,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程度、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替学生铺路架桥,还要点燃他们的热情,而追问就是一个很好的点火器。
3.追问辨析,让学生学会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有意地表现“未知”,从反面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辨析甚至争论,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尽情表现。教师大智若愚,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问题,进行追问,故意抖出错误的“包袱”,让学生争论、改错,学生不仅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在互动课堂中追问设计要精当,实施要巧妙,更要讲求实效。
二、如何进行有效追问
1.追问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知识的关键处追问,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追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2.选择适当的追问方式
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1)跟踪追问:这种追问可以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习惯。(2)因果追问:这类方式最常见,它的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追问“为什么”“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可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发散追问:这类追问可以使学生既知其一,又能知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4)逆向追问,即反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把握追问的最佳时机
进行课堂追问,要注意捕捉良机。追问良机的选择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善于确定时机追问。比如关键之处、疑难之处、过渡之处、重点之处、深奥之处。
从学生情况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良机。当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的回答无外乎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正确、错误、有争议、有障碍、有意外。每一种情况都是教师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1)追“正确答案”,问出“思路”。(2)追“错误资源”,问出“真伪”。(3)追“疑义歧义”,问出“独特”。(4)追“节外之枝”,问出“精彩”。(5)追“肤浅表面”,问出“深度”。(6)追“无疑之处”,问出“智慧”。
追问正是利用一个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知识。课堂追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当的追问方式,把握追问的最佳时机,营造真实、开放的互动课堂,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
方兴未艾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激励着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进行了诸多的开放性教学实践,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使得教学实践由“开放”走向了“回归”。有效教学研究的兴起,正是为了在“回归”阶段能够将新课改革推向更为成功之路。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很受青睐的,而要使之有效,又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问题教学法中的有效追问。
一、有效追问的界定
有效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者(教师)为使学习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习者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它可以是建立在教授者已提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建立在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基础上。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有效追问占有着独特的位置,也起着其独有的作用,其特性有:
1.有效性。有效,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能实现预期目的;二是有效果。追问当中的有效就是教授者有成效,学习者有收获,二者应是均有所得。这是与有效教学相一致的,有效教学也就是要让教者行之有效,学者学之有果,否则只能视为无效教学。
2.追问性。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来组织教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追问是提问的一种方式,也是问题教学法的一种,它是在对话教学模式中产生的一种在原有问题基础上再次提问的教学方法。问是为了答,问是手段,答是目的。
3.灵活性。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因为它是对原有问题的再一次提问或更多次的提问,不能主要靠预设,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它可以看作是对教授者原有问题的补充,也可以看作是对学习者所产生疑问的解读。
二、追问如何做到有效
与有效追问对应的自然是无效追问,无效追问存在着这么几个特征:一是简单化,问题太浅显易懂,学生不用思索或不用怎么思索就能解决;二是选择化,例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不是一就是二,没有价值;三是模糊化,问题无明确目标、无明确范围,学生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四是偏难化,问题难度过大、超大,不是学生现有能力所能解决的。
由此可见,要使追问做到有效,必须改变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常常容易犯的这些毛病,力争做到这么几点:
1.目标适中。打枪要切中目标,说话要切中要害,追问亦是如此。在追问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切不可含糊其辞,否则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会因无明确目标的追问导致兜圈子现象或放羊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和浪费。
2.难易适度。追问同样要讲究难易程度。太容易,则等于白问;太偏难,则等于不问。追问一定要符合学生回答问题能力的实际,否则根本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3.内容适量。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不可像连珠炮似的一发而不可收拾,要让学生把握得了,接受得了。适量的追问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
4.方法适当。方法往往能决定做事的成败,要使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成功,就得讲究一定的方法,最好是步步前进,层层深入,这样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好学习内容。
5.时机适合。追问是动态的,这是由其灵活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很重要,超前则没到火候,滞后则又冷却了。追问应当是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有待思考,又把握不准的时候;或者学生发现了疑问,急于寻求帮助解答的时候。
三、有效追问的类型及运用
实际上,有效追问,在课堂教学当中十分常见,应用也非常广泛,甚至有可能早就被我们运用过了,而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简要谈谈其类型与运用。
(一)类比追问
案例1:在上《藤野先生》一课时,有同学提出第一段中的“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打上引号,我就顺便问了一句,第二段中的“中国留学生会馆里”为什么要用“中国留学生”并且没加上引号。让大家思索了一会儿后,有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清国留学生打上引号是反语、讽刺,证明鲁迅是非常痛恨清朝的那些纨绔子弟的,中国留学生则包括了留学日本的学生当中还是有像鲁迅自己一样的有志之士。
从这一段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类比追问是把相似或相近的两个问题(内容)放在一起,将一个问题作为另一个问题的铺垫或桥梁,从而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这个追问是产生在学生发生疑问的基础上,老师的问起到了辅助性的疏导作用,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二)对比追问
案例2:同样是上《藤野先生》一文,在问及鲁迅在仙台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一节与刻画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时,我让学生将匿名信事件一节对照起来理解。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鲁迅写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是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的,而日本“爱国青年”的匿名信事件是从反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的。
由此可见,对比追问实际上是把相对或相反的两个问题(内容)放在一起,在对比过程中,寻找异同,使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案例里,老师的追问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比追问,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放到了一块儿,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正衬和反衬,从而较好地把握了学习内容。
(三)即时追问
案例3:
师:这里面有一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大家说说,谁在“叹惋”?
(一会儿后。)
生1:我认为是渔人。
师:理由呢?
生1:因为渔人看到了外面复杂的世界,而他进到桃花源以后,看到的却是一片平静的景象,他为桃花源里的人没有经历战乱没有看到外面多彩的世界而“叹惋”。
生2:我认为是桃花源里的人。——因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非常安定,现在却听到了外面乱七八糟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感到“叹惋”。再说,这句话中的“此人”就是指渔人,是他讲给桃花源里的人听的,桃花源里的人听了以后才会这样反应。
生3:(不等老师作评点)我认为应该是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
师:刚才的两个同学讲得很有道理,你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那你能不能向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3:因为“皆叹惋”的“皆”是“都”的意思,说明包括了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还有,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那么好,却听到外面是那么乱,所以惊讶;而渔人生活在战乱当中,却碰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所以也感到惊讶。
本案例是笔者教授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节。有些问题,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喜欢只说其然,而不说其所以然,在学生说出“结果”的时候,教师即时追问原因,使学生明白回答问题并不是张嘴就来的,而是要有理有据,必须落实到文本上。这种追问起到了回拉的作用,因此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说出了最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即时追问,就是要抓住时机,让学生既要回答出其然,也要回答出其所以然。
(四)预设追问
案例4:
师:谁来朗读一下?
生:„„道狭草木长(cháng),夕露沾我衣„„
众生:读错了,读错了。注释里面有,读zhǎng。
师:你为什么读cháng ?
生:我知道注释里念zhǎng,但我觉得读cháng显得更优美,草长得长,才显得路很窄。
师:大家的意见呢?是不是有疑问?
生:我也觉得读cháng好,读cháng是形容词,读zhǎng是动词,这里用形容词肯定好一些。
师:我也觉得读cháng好,草木长就是说明草木长得茂盛,大家只要夏天去过田间小路,就会发现长长的草会把小路覆盖住,路面显得很窄很窄,这样读更有意境。而且从词性来看,形容词显得柔美,动词太生硬。看来他提出来读cháng,比书上的注释还要好。
这是教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一节。“道狭草木长”中的“长”基本上每一届学生都会在这里出现问题,因此笔者也每次都预设好,等候追问,颇有一点守株待兔的意思。那么,对预设追问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就是在学生最易犯错或发现疑问的地方,预先准备问题,当问题出现后,顺势追问学生,以期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古诗文中字音字义的疏通本是极枯燥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都不那么乐于接受,自然也不那么会引起人的兴趣,这时进行一定的追问,能起到激趣的作用,也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
(五)层进追问
案例5:
师:“通过这几个同学的问答,我们就不难知道,‘记’是一种文体,是用来记载、描写事物的。既然‘记’是一种记事的文体,那么它同样要具备哪些要素?”
学生齐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对。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完成一张表格。”
当有个同学回答“人物”一栏时,他只说了人物的名字,我赶忙追问:“不要只说人物的名字,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位同学在文中找出了相关的语句并读了出来。我又问:“姐姐几岁开始演出?”“5岁。”大家齐答。“妹妹呢?”“8岁。”“有什么感想?”这一下,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了一片赞叹声。
这个案例是关于《观舞记》的,在理顺“记”的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卡拉玛姐妹精湛的舞艺,笔者先要求学生回答“人物”时不要只停留在说人物名字上,接着又问了两个几近小儿科的问题,通过数字的相减,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卡拉玛姐妹那令人销魂的舞蹈,也是来自刻苦的长时间磨练。这种问法就是将问题一步步推进,由浅层带入深层,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解读。
关于有效追问的类型,肯定不止这一些,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探讨,在运用过程中也不能死搬硬套,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灵活把握。
有效追问虽是有效教学当中的一个很细小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只要我们理解了什么是有效追问,在课堂教学中使追问行之有效,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的语文课堂肯定又会增添一股活跃的气氛,我们的新课改又会增加一缕灿烂的阳光。希望本文能给语文老师们一些启示。当然,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文章当中肯定存在着不完善甚或是遗漏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更多一线语文教师的批评和指正。另,本文沿用或引用了一些研究者的部分观点,如果没有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笔者是完不成此文的,故在此借机一并表示谢意。
刘红霞,周金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杭州。本文编校:舒坦
[1] 2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柳河县长青小学
付丽春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确切的说是要在学生减负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校于2011年5月承担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重点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经过多半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这段时间中,我校按照实验方案、计划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下面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建研究小组,完善组织管理。
承担课题伊始,我们首先组建并完善了以教导主任为组长,学年组长为副组长,精选数学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细化了研究工作项目,全体成员各负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从根本上认识提问情境,研究提问情境。
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则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搜集、书藉整理、专家咨询、集体交流评析等。学习形式为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每周两次个人学习,做到有学习有笔记;每周一次集体学习,由组长主持,汇报个人学习情况,并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参考学习。其具体内容如下:
1、基于理论,认识提问的重要性。
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明确了什么是提问和有效课堂提问情境,有效课堂提问情境即: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2、找准根源,把握提问的准确性。
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学习策略,指导提问的科学性。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所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问次数要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科学知识的关键,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出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细小繁琐,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性,以达到 “精问”的目的。
(2)提问难易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难度的控制既要考虑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非字面上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与探索能得以解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3)提问要切中要害。教师要根据具体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考。一是课堂铺垫环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二是新授环节的问题。新授阶段,所提问题要求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三是巩固环节的问题。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本阶段,我们本着运用策略,提高课堂教学中提问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有计划的开展了听评课活动,例如:年级组长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谐团队赛课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等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我们不仅要提问,而且还要会提问?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提出来,学生的兴趣会不一样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是否真正做到了“精问”。如在六年级冯春涛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多种方法分别量了学具中大圆的周长和直径,提出质疑: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多种方法量出圆纸板和铁环的周长、直径,圆形笔环和杯子底面的周长、直径,然后把量得的数据填在书上的表格里,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投影展示后提问“请大家观察、比较实验和统计的结果,分析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很快就比较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结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这样的提问足以涵盖了“计算学生所实验列举出的各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值是多少、圆的周长的公式可以如何表示”这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一提问而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统计、比较、分析、总结的活动,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圆周率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真正体现了提问的策略之一:少而精。
而语文教师,则是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锤炼语言的描绘情境,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孙丽杰老师在教学《白杨》一课后,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40年过去了,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正带着他的两个小孙子坐在西行的列车上,这是爷爷领他们去上海探亲回新疆的路上。这时,他们会看到什么呢?他又会对两个小孙孙说些什么呢?学生便回答到:40年后的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两旁的白杨树也增多了。爷爷指着当年看到的那几棵迎着风沙成长得茂盛的白杨树,给他的孙子讲着《白杨》的故事„„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正是有了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才会有新疆的越来越繁荣。而无论何时,建设者们建设新疆的决心和美好品质却不会改变。
问题设计要大小适度,因为问题过大、过深,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思维激情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如在六年级冯春涛老师执教《圆的面积》一课之前,先自己选择听同年级老师的同一节课后自己再进行设计改备案,接下来由研究小组集体听评。他之前设计的是:教师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通过教具演示将圆的模型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接着将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紧跟着教师就提问:你能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显然这个问题过大,难度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因此在听过同年级的本节课后,他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次、两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后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②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这样一来,他在课堂中的这一环节就进行的非常井然有序而且充分发挥了提问的有效性,做到了提问的难易适度。
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一系列的、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依据对当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提问,启发他们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提问切入点无疑是切中了要害。
通过学习研究,以及课堂的实践证明,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就是要提高我们提问的技术,最好做到提问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具生命力!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和实践意义
传统的课堂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使很多学生无法体验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法激励自己,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愉悦并能更好地促进课堂学习,同时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新课程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既要关注过程评价,又要关注结果评价,并以此来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因而,我们开展对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并提高师生评价能力的有效策略,从而使评价改革由观念转变为行为,以切实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是指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评价,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价。开展课堂有效性评价,就是要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促进每个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建构和实践新型的课堂学习评价模式,使评价与学生发展同步,充分体现评价指标多向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过程动态性的特点,突出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和激励功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体系。
二、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师生的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内在知识素养、课堂评价意识与策略、课堂评价能力与方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体性的评价意识与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融洽师生关系。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在激励性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使有效性评价真正成为学校校本研究的固着点,达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特色成果。积累实践经验,形成具有评价特色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录、案例反思、经验总结、科研论文等有效成果。
(二)课题内容:
1、评价主体互动化。
(1)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在学生学习和过程中,教师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有效性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是非观。
(2)学生的自主性评价。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性的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同伴的学习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
2、评价内容多元化。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基础,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形成的情况,以及课堂练习情况,给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
(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评价促进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数学学习品质的形成和提升。
(3)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课堂即时性评价。要发挥课堂中教师的口头评价的随机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充分关注课堂现实,针对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困难时受到激励,迷茫时得到引导,成功后享受快乐,让学生得到内在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刺激”,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2)课内反思性评价。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知道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应该改进;课末制定课堂学习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从而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自我,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3)课外延伸性评价。要利用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丰富的数学形式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体会,提炼学习方法,深化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利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的评价策略,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评价能力,积极推进我校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研究的难点:以课堂为主阵地和切入口,研究新理念下的评价新策略,把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把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使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及时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修正,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方法、方式。
1、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更新教育观念,借助理论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⑵行动研究法:在理论指导下,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实施过程中碰到实际问题,可以修改方案,调整目标。
⑶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方式:
本课题是常熟市教研室负责的 “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策略的研究” 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我们在前一个课题“建立成长记录,实施动态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课堂评价有效策略的研
究,以课题研究的三块基本内容为主线组成相关的课题研究小组,定期研讨,定期交流。
(1)全员参与、互动研讨。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把课堂实践、教学实录、课堂反思、磨课提升作为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式,做到课题研究常规化,制度化。每次课题研讨,提前确定研究主题,理论先行,实践尝试,交流提高,增强参与研究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争取教育专家理论指导与现场点评,请有关领导担任本课题研究的顾问,研究过程中及时向教研室汇报情况,及时得到指导。
(2)形式新颖,增强实效。既要引领课题研究向深度发展,又要为课题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范例,并通过全市性的展示,发挥课题的辐射作用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