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上科学复习提纲
四年级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4.天气日历的作用:记录和分析气象信息,总结以往的气象规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5.天气日历中,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0是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雪等。
6.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7.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8.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会画图)
9.(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0.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12.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南就是(东南)风。
13.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6.(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单位是(毫米)。(直筒容器)可以用来做雨量器。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第二单元 溶解
1.过滤时一贴指滤纸贴住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三靠是指溶液烧杯靠住玻璃棒,玻璃棒靠住三层滤纸一侧,漏斗底端靠住烧杯内壁。
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漂浮)、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4.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5.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7.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100毫升的水最多可以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分离食盐与水的装置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等。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11.“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12.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3.用完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4.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15.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16.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第三单元 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4.(鼓膜)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6.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7.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8.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0.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11.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2.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用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尺子伸出桌面长,发出的声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短,发出的声音高。
1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14.小铁钉发出的声音(高),大铁钉发出的声音(低);敲击不同水位的水杯,浅水杯发出的声音高,满水杯发出的声音低;吹不同水位的试管,满水试管发出的声音高,浅水试管发出的声音低。
15.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可以沿着固体、液体、气体传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6.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17.用棉线连接两个杯子做一个“土电话”,这个土电话是利用棉线传播声音的。18.这些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木尺、铝箔、尼龙线、棉线。19.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他们是通过无线电设备来进行通话的。20.耳道是将声波传输到中耳;鼓膜是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是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是将振动转化成听觉信号;听觉神经是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21.控制发生罐发出的声音变轻的方法:装满物质、用手紧紧捂住罐壁、罐内壁贴软物、固定物质在罐内壁、罐子悬挂在真空当中、放入水中摇晃、物质外面包上厚纸。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持)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等。
7.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血液(流回)心脏。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9.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0.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
11.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2.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1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
14.人体骨骼的作用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15.运动后人体的呼吸和心跳都加快了。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16.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心脏长期处在快速的跳动下会感到疲劳。
17.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
18.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19.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有咬碎食物的作用;舌头有搅拌的作用;唾液有湿润食物的作用。20.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门齿有咬断食物作用;犬齿有撕裂食物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作用。
21.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是相互协同工作的,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的作用。
2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第二篇:四上科学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对上学期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主要成绩和分析: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教学经验体会及教训
在教学中,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4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四、今后工作的设想及建议
1、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坚持检查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更好成绩。
桑园中心小学 李海燕
第三篇:四上科学考查方案
四年级科学学科考查方案
一、指导思想:本次科学考察评价是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也就是科学学习质量的评价目标。因此,评价目标既可以作为学生发展的目标,也可用于检验教学效果。
二、评价目标: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评价的依据: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四、评价的原则:
1、多样化原则。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采取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在知觉和思维方面有差异,过分强调一种类型的评价就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评价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避免过分地依赖测验这一评价方式,以至于使学生对继续学习感到灰心、紧张甚至反感。
2、重形成过程原则。评价应与教学同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应随着教学进程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随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向着学习目标方向进展。评价应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经常的过程。
3、全面性原则。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不仅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注意与知识掌握相关联的各个方面,如能力、科学观念和态度。因此,评价在设计指标和项目上要全面些。
五、评价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六、评价内容::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①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栽培、饲养等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的形成状况;③学生的科学志趣的水平如何;④学生的科学科学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科学等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七、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结果的处理:
评价标准:
独立、正确地完成某一项任务,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画面(字面)整洁、语言清晰,条理清楚。
(一)书面测试70%
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评价。
(二)非书面题20%
实践能力测试
(三)学生评价10%
学生互评、自评。
评价结果的处理: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对评价中肯定评价信息和否定评价信息全面反馈,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优点和长处,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从而保持优势、克服不足。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7、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8、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
10、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11、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1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13、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日食。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面,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月食。
14、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5、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
16、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17、“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天鹅座)、织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鹰座)。
18、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1000亿—2000亿)个(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银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成为(河外星系)。
1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20、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
21、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重要位置,(神州)飞船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魏铭洋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
1、我们身边的物质构成的。
4、我们身边的书、本子、桌子、电灯、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
成的。空气、电、火、风、声音也是物质。
5、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1、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实验,两种物质基本没变,属物理变化。
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先是由固体的糖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
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既发生了物理变化,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
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
7、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8、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1、在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生成的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
淀粉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4、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②放入液体中,松开橡皮囊;③从容器中拿出滴管,把液体滴入要实验的材料中,注意滴管不
能碰到实验材料。
1、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3。
2、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盖玻璃盖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气体因操作不当散失。
3、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产生的气体可以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4、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实验后的玻璃杯比实验前要凉一些。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助燃、比空气重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反应后留下的液体
是醋酸纳。
7、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
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少量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
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属于化学变化。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魏铭洋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平常生活动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5、铁生锈了
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5、铁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最快,这是因为盐水能帮助铁更快地完成电化学腐蚀,导致生锈速度加快,因此在海边的铁皮屋比在其他地方的铁皮屋生锈更快。
6、控制、减缓铁生锈的方法:①涂油脂;②刷油漆;③电镀;④用完后擦干水分;
⑤放在干燥处。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
化。
2、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会生成红褐色的物质——铜,没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还是银灰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慢慢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会逐渐变成红褐色。
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伴随有颜色改变、产生沉淀物的现象,属于化学变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化。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会伴随产生一些现象——①改变颜色;②发光发热;
③产生气体;④产生沉淀物。
5、化学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颜色的改变,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不一定发光发
热,不一定产生沉淀物。
6、打开电灯(发光)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发热)、打开汽水瓶(气体跑出)、氧气
变成蓝色的液氧(颜色改变)等变化,虽然也伴随了一些现象,但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因此这些变化都还是物理变化。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玉石加工、泡茶、加工桌椅、水银温度计、泡糖水等物质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4、食物被人体吸收、放烟花、煅烧石灰石、点燃火柴等物质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5、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6、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
8、物质变化与我们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
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7、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8、制作橙汁饮料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9、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
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10、火药的发明和古代的炼丹术有很大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