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新人教版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2)词性活用
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 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 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 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 试翻译课文。
3. 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2)词性活用
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因为
3.
第三篇: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字词批注古今对照翻译知识点考点整理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字词批注古今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
原文译文对照翻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这个人,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这个人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开导这个人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
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这个人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吕氏春秋》
书卷二十二《慎行论·
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是
吕不韦
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
杂家
代表著作共
卷
160
篇。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
列御寇
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
《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
(gài)
汲
(jí)
杞人忧天(qǐ)
星宿(xiù)
中伤(zhòng)
躇步(chú)
跐蹈
(cǐ
dǎo)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
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溉汲
(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3.及
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国人道
之: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
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
于
丁氏:
(于:向)
7.得一人之
使
(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
对
曰(对:应答,回答)
9.求闻之
若此
(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
若
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崩坠(崩塌,陷落)
2.身亡所寄(亡:w
ú无,没有)(寄:依存),13
.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若屈伸呼吸(你)
.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坠(纵使,即使)
.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充塞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四、词语分类归纳:
1.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
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
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
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
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
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①及其
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
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
坏(代词,它)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
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介词,在)
(4)闻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说)
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
(5)若
求闻之若此(像)
不若无闻也(如,比)
若屈伸呼吸
(你)
若躇步跐蹈?
(你)
(6)得
吾家穿井得一人。(得到)
丁氏穿井得一人。(挖到)
2.古今异义。
①穿
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②国
人道之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③国人道
之
(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④
若屈伸呼吸
(古:你,今:如果)
3.通假字
身亡所
寄,废寝
食者
“亡”同“无”,没有
其人
舍然
大喜
“舍”同
”
释
”
解除,消除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个)人在外
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
3.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
有
听到(这话)就去传播的人说:
“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
8.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9.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10.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11.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答:
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穿井得人)
2.《穿井得一人》
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杞人忧天》
寓意是
什么
(或者给你什么启示或者告诉什么道理?)
?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庸人自扰,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
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如何看待好心人的解释?
答
: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2.分析故事情节。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2.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2.多角度概括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二、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4.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三、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四、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五、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2.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二、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三、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1.续编寓言情节练习。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2.自编寓言练习。
四、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五、布置作业
(1)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2)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0《寓言四则》
30《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②多角度概括寓意。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这是两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我们新教材上选的这两篇古希腊寓言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
2、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4、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问(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5、概括寓言的寓意: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改编篇:假如(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
7、学生自主阅读《蚊子和狮子》
8、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
9、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角度从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狮子》之改编篇: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10、小结:寓言的特点,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