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变脸》教案1
《变脸》
关于本文作者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关于《变脸》
《变脸》是作者1997年创作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
本文中涉及的几个人物是:水上漂、狗娃以及人贩子。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节。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斟酒()糍粑()抠痒()
安逸()阴霾()打鼾()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而显得混浊。
盘缠:路费
打牙祭:吃久未曾吃的丰盛的饭菜
3、词语积累。
怡然自得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收留的事情。
2、如何看待水上漂和狗娃的冲突?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于命运的抗争。二人的冲突,固然有性格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两个人命运的冲突。
3、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够对它加以简单的否定。水上漂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具有一些否定和破除重男轻女思想的性质。
4、如何看待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
帮腔人有着叙事人的身分,它可以是作者、观众或者剧中人的代言者。它对剧情起着催化、点化的作用。
5、本文剧情的转折点是什么?
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是本文剧情的转折点。
三、问题研讨。
1、学习本文,要体现人物语言的特点,以及对于塑造人物有什么帮助?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与戏剧有关的知识,并与同学们交流。
《枣儿》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围绕着'枣儿'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的大概故事情节。
一、掌握下列词语。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竹匾()掸去()囫囵()咀嚼()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
蹑手蹑脚
蓦然
踌躇
雕塑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老人:他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激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又有所失落。
男孩: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本文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它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本文的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老人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请同学自己在文章中把它们找出来。
4、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老人是对男孩是非常关爱的,这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现了自己对于儿子的亲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思路内容?
本文的思路内容不能够作单一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它。剧本表现了感人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的沟通;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青壮年离家、老人孩子在家的现状;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同学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也能够很好的锻炼阅读能力。
三、问题探索。
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它在剧在起到什么作用?
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处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是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这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语言很朴实,但是读来却很感人,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并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分析。
3、本文有不少台词富有象征意味。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找一些,自己体会一下。
如原文中有这样的话,'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男孩:迷路了吧?……'这儿的'迷路'用的并不是本意,而是比喻意,可以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等。
《音乐之声》
本文节选自《音乐之声》电影剧本的开头部分。《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的音乐故事片的杰作,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和国家,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剧情的大概内容,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峥嵘()山颠()山麓()涟漪()
遐思()伫立()虔诚()弥撒()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高峻,突出。
山麓:山脚。
流连忘返: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
3、词语积累。
峥嵘
嬷嬷
通宵达旦
顶礼膜拜
鳞次栉比
流连忘返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内容梳理。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2、文章第一个场景写景有什么特点,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写景是非常有层次性的,由远及近,逐渐推进,把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很好的表现出来。景物的描写,映衬了主人公的心情。
3、由文章的第一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到玛丽亚具有怎样的性格?
玛丽亚情感丰富,心灵美好,天性自由活泼,对音乐有非常强烈的热爱和天赋。
4、在第二个场景中,众修女评论了自己对于玛丽亚的看法,玛丽亚在她们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修女的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的个性,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于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5、本文有哪些内容是对玛丽亚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景和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院长和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是侧面描写。
6、本文的描写非常丰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各找一例,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环境描写:'巍巍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颠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映衬的主人公的心情。
同学们自己试着把其它描写找出来。
三、问题思考。
1、本文音乐性很强,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它的这一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哪里?
2、本文属于影视剧本,画面性很强。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充分展开想象,把文章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
①酶能够溶解细菌,是本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而将酶应用于抗菌消毒领域,并证明它比抗生素能更好地担负起对付细菌感染的重任,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②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生素未被发现之前,细菌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相继问世后,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了几十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严峻的问题:耐药菌出现了。这使得抗生素的剂量越用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据美国媒体报道,因耐药菌感染,仅延长住院时间和必须使用昂贵的新型抗生素两项,每年就要增加300亿美元的开支。不仅如此,抗生素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令人吃惊和遗憾。据《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有19.2万人,住院的有250万人。有人担忧,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遭遇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治的悲惨世界。
③奇迹就在此时出现,有人在葡萄球菌之中发现了溶菌酶。试验证明,它能有效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世界医学界极为棘手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显著。随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展开了对它的研究。1987年,我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家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安全菌中获得了溶葡萄球菌酶(也称FE,意即复旦酶。)之后,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被认定为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在原国家教委支持下,由全国174所名牌大学组成的、以开发高科技产品为宗旨的中国高科集团实施了其生产权和销售权的独家转让,并组建了全资子公司--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④几年的开发应用实践证明,FE及其复合酶制剂确是非常优良的抗菌剂。它的杀菌机理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作为本质为蛋白质、能随人体新陈代谢而排泄的纯生物制剂,它还具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它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以其为原料,上海高科生物工程公司相继开发出用于防止烧伤、外科等手术后期耐药菌感染的FE复合酶消毒剂,可广泛用于手术、器械、餐具、水果等消毒的FE复合酶消毒剂(Ⅱ),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喷雾剂,其中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
2.第②段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红'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4.第④段最后一句中加红词'惟一'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5.根据文中内容,说明用FE复合酶杀菌为什么不易产生耐药性?
答:
6.FE复合酶的研制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
【考点】:阅读说明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的分析。选文的说明对象是FE复合酶,这从全文各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另外本文的标题'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全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及说明方法的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说明内容是FE复合酶研制的背景(或:为什么要研制FE复合酶;FE复合酶研制的原因),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中'其'的指代内容,根据上文判定是: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中的'惟一'不能删去,因为'惟一'说明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只有FE复合酶消毒剂,没有其他,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用FE复合酶杀菌之所以不易产生耐药性,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
6.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FE复合酶的研制成功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
课外拓展
一、魏明伦简介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
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四十余年未换单位。
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
《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连中三元',剧坛罕见。《巴》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1985年底《潘金莲》问世,引起社会各界大讨论。争议扩大到港台欧美,余波回荡十年不止。全国几十个剧种,二百余个剧团纷纷争演《潘》剧;并由香港影视剧艺社﹑台湾国立复兴剧校移植上演。近年《潘》剧连续参加台湾第十四届国际艺术节,新加坡第四届国际华族文化节等等境外演出盛会。剧本由海内外几十家报刊转载;单行本出版多种,英译本在美国发行,又被选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大系》﹑《八十年代文学新思想丛书》﹑《中国现代派作品大系》。
1992年,《夕照祁山》获第六届振兴川剧调演优秀剧本奖,名列第一。剧本由《中国作家》与香港《大成》杂志破例发表。
1993年,《中国公主杜兰朵》由北京京剧院带到意大利演出;1995年又由自贡市川剧团带到第四届中国戏剧节参赛,一举夺魁,囊括优秀剧本﹑优秀演出等十一项大奖。
九十年代兼涉影视,曾应邀出任199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总撰稿;领衔创作《众人划桨开大船》等节目获得多项春兰杯奖。最近担任电影《变脸》的编剧,该影片获1995年度中国电影节华表奖(政府奖)最佳合拍片奖﹑金鸡奖最佳合拍片奖﹑珠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首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柏林电影节最佳儿童奖;96香港十大华语影片。
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代表作收入《中国杂文大观》﹑《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品集》﹑《新华文摘》﹑《笔会文粹--走过半个世纪》﹑《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结集《巴山鬼话》,在首届中国优秀文稿竞价会上拍卖成功,创杂文价格新纪录。又有专著《苦吟成戏》﹑《魏明伦文集A集》﹑《魏明伦剧作精品集》在大陆和台湾问世。
魏明伦由于多方面成就,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魏明伦是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国家特贡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1983年与199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第二篇:人教九年级上教案
1、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投影仪,小黑板,录音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2、雨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反复朗诵,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 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2.联想想像法。3.评析欣赏法。4.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五、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以“ 的述说”为题,写一首诗歌。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5、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词语。
2. 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 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4.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举例子,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2、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方法:研讨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题解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研讨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六段。2.选用随堂练习。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 敬之情。
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 “智者”形象的方法。
3、背诵精彩片段,增加语言积累。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伏尔泰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认识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和对启蒙思想在当代阐发。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三.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用两节课的时间,通过学习一篇演说词,走近法兰西的两位杰出人物: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他们相差整整一个世纪,伏尔泰于 1778年病逝,雨果生于1802年,他们二 人并没有面对面的交往。但是,阅读过本文的人,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 与景仰之情感染。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介绍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高度评价其世纪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2-9)歌颂伏尔泰的丰功伟绩,从两个方面评价其卓越的贡献。
1.2-8 介绍他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2.9 介绍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手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正是思想启蒙和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
第三部分:(10-12)赞扬伏尔泰的非凡人格。雨果专门赞美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有含有黎明的曙光。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第四部分:(13-14)介绍伏尔泰的时代意义。伏尔泰标志着一个新纪元,新时代需要伏尔泰。雨果表达了追求伏尔泰,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2.有感情地范读节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a.在节l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 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
b.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c.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 果呢? 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升认识:伏尔泰 获得祝福和诅咒,都是因为他向旧社会宣战。
明确:
a.“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b.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 责任。
c.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体会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
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以及查找到的资料,理解雨果的评价。
4: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 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得出: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
明确:如:节8中“他孤军奋战”、“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节1l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5.分析“斗士”的形象。组织学生自读、讨论:
a.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b.对象是谁? c.以何种方式? d.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e.结果怎样? 明确:
a.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b.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c.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d.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e.结果:胜利。
6.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归纳提升: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父'‟,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结合鲁迅的形象,谈谈自己的理解。明确:(倔强的斗士形象)7.分析“智者”的形象: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明确: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8.师生共同朗读节12,体会雨果是如何描写伏尔泰的“微笑”的。
明确: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能够读出雨果激动的心情和情感。理解作家借助“微笑”,呈现出伏尔泰的成就。
9.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明确:对于斗士的形象,“微笑”所造成的反差最大,能够表现出伏尔泰的 性格,感染的效果更加强烈 三.提高认识,拓展思路:
2.提问:雨果由对伏尔泰的赞扬,进而又写了什么? 3.雨果写这些哲学先驱的目的何在?
4.组织学生讨论,结合演说的特点,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1.结合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节14,能够读出作者的激情。
2.作者由伏尔泰联想到一批哲学伟人: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先驱哲学家们。,3.回答:重申自由、民主和真理的重要,鼓舞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精神,向现实宣战。
4.充分讨论,积极发言。可以结合自己所阅读过雨果的作品来谈。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内涵隽永的句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细细体会。
7、《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
3、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4、人生有坦途,更有坎坷,培养学生在不同的 人生境遇中的良好心态。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教学方法:文献法 自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w ww.x kb1.com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3.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新课标 第 一网
(三)关于练习
1.此题目的是要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此题目的是要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正文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8、致女儿的一封信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寓意。
3.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4、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 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 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 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 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 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 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
蒲柳人家
[学习目标]
1. 通过赏读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鲜明的个性特征。
2. 欣赏这篇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 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
4. 用普通话正确、清楚、连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题解
1、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代表作品有《青枝绿叶》、《蛾眉》、《蒲柳人家》。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 背景材料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烟囱 cōng 梆 bāng他 纤 qiàn夫 腌臢 ā zā 捯 dáo气 唿 hū哨
拗 niu不过 到了 liǎo儿 隐匿nì 勒 lè令 戏谑 xuè 荣膺yīng 断壁残垣 yuán 蓬蒿 hāo 作揖 yī 礼聘 pìn 嘬 zuō 着嘴唇
剜 wān 肉 梢shào马子
白瞪:翻白眼,表示轻蔑.厌恶。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老生儿:高龄父母所生的儿子。
到了儿:到最后,最终。
熏陶: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产生好的影响。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勒令:用命令的方式强制人做事。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荣膺:光荣地获得。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如坐针毡:形容心声不宁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腻歪:厌恶,厌烦。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四、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形象?(何满子、何大学问、奶奶一丈青大娘)
2、找出描写人物的语段,并认真阅读。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烟囱(cōng)蓬蒿(hāo)到了儿(liǎo)
B.勒令(lè)隐匿(nì)坍塌(tān)
C.戏谑(xuè)害臊(sào)荣膺(yīng)
D.剜肉(wǎn)礼聘(pìn)驿道(yì)
2.用短线把相对应的项连接起来。
出人头地
途中休息临时休息
打尖
用命令方式人做某事
熏陶
超出一般人
勒令
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逐渐产生的影响
3.选词填空
①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__,他们只当耳旁风。(斥责 辱骂 断喝)
②一阵风__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奔下 冲下 跑出)
③何满子的爷爷,__已不可考。(姓名 名讳 大号)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1.D2.略3.断喝
冲下
名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小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其中线索人物是谁?你觉得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导入
小说以讲究压韵对偶的说唱语言和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在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时,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分组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1、小组学习,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
何满子: 好动玩劣,聪慧灵秀;好学好问,伶俐可爱;
疼爱爷爷,有爱憎立场,有男子汉气;
何大学问: 刚正不阿,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能说会道,嫉恶如仇;
一丈青大娘: 口苦心甜,宠爱孙子;身强体壮,能干泼辣;信神拜佛,思想守旧;直肠直性,爱憎分明;性格豪爽,勤劳善良;
2、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②、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作者运用了A、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B、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C、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D、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E、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③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四、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作为提高性学习内容)
1、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大声朗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指名回答)
2、讨论下面的问题:
○
1、你觉得这篇小说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②、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五、课堂练习
二、巩固题
阅读“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夜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1、选文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用原文回答)
——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
用心
爱心
专心
4、“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 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5、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用心
爱心专心 5
第四篇:人教语文教案
人教语文教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及课文内容。
2、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崇敬、热爱。
3、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次。
.课件出示词语:高尔基、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面、胶卷、车辆、秘书、杂志社
2、板书课题:
6、小摄影师
读课题
你看着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假设问题:①、“摄影师”是干什么工作的?——
②、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
③、小男孩给谁照相呢?——
④、谁了解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动画,边看边听,同时动脑筋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小男孩要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照成,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内容。
1、请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准备提出什么问题?
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①、纸团从窗外飞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会感到“突然”呢?“突然”是什么意思?
②、纸团上写着什么内容?
③、“他们”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放我进去?
师:高尔基看完纸团后,有没有同意让小男孩进来呢?他是怎么说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2、分角色读2—5自然段。
①、师:读了这几个自然段后,你想说什么?
②、.课件出示句子: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对了,我们就是学习小男孩有礼貌,讲文明。那我们读这里的时候,就是应该读出有礼貌,尊敬的感情。我们再来读一次。
③、指导朗读。
师:从对话中,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接受了小男孩的请求,放他进来给自己照相。
板书:接受小男孩的拍照
3、学习第6——11自然段。
齐读6——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样做的?怎么说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问:我们读完文章后,要学会提出问题。现在你想提什么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看看老师想提的是什么问题,看自己想到了没有。
第五篇: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下教案
人美版美术九年级下教案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秦始皇陵兵马俑群
教学目标:
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由身份不同、形态各异的数千个陶俑组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雕塑群。能力目标:
分析兵马俑的造型特点,了解兵马俑在塑造人物方面注重刻画细节、注重表现心里、注重个性变化的表现技巧及艺术效果。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兵马俑群像,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成就,了解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认识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认识兵马俑主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兵马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检查多媒体设备和学生课前准备工作。
查找历史资料,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历史功过及秦朝的社会风俗。
学生自己动手积累资料,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和查找资料,同学们对秦始皇的生平了解比较清楚,这位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君王,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下令大兴土木。下面请一位同学说说秦始皇在位时修建的最著名的工程有哪些?(演示秦始皇画像)
一、相互交流后回答:
阿房宫和骊山墓。
山墓是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兵马俑就是陵墓的陪葬品。(演示兵马俑全景图)
二、同学们想一想:
1、兵马俑作为雕塑作品,它与普通的雕塑作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互相交流后回答:兵马俑不仅是美术作品,而且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对,兵马俑不仅是雕塑作品,而且还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只有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才能看到它的真品,由此可见,兵马俑的珍贵在于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兵马俑。
2、假如你是一名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讲解员,你将如何为参观者介绍这些了不起的杰作呢?
在不同小组间巡视,解答疑难。
三、小结:
刚才大家分组对不同身份的兵马俑进行研究、讨论,现在请小组代表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大家作介绍。(演示不同身份的兵马俑图片)角色扮演试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扮演讲解员,编写解说词,培养学生信息处以能力。教师应该应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从历史和艺术两个层面对兵马俑进行解释、说明每个学习小组经过短暂的商讨之后认领本组的学习任务,并开始研讨和编写讲解词。
一小组:概况介绍(位置、发掘过程)
二小组: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正面和秦始皇陵 三小组:将军俑、代管铠甲俑、戴冠袍俑半身像
四小组:戴铠甲武士俑、铠甲军吏俑、跪射用时俑 五小组:秦始皇陵铜质车马和铜俑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对图片概括介绍、艺术特点、自己的感受。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照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看了这些照片之后,最让你赞叹的是什么?(演示兵马俑局部图片:发髻、面孔)
大家从这几组照片可以看出兵马俑在人物雕刻方面的突出特点是细腻精美、栩栩如生。不同身份的兵马俑,不仅发髻样式不同,而且面孔表情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千人千面,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且表明:兵马俑将中国古代写实主义艺术传统推向高峰。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首先进行纵向比较:将秦俑与汉俑作对比,找出秦汉雕塑手法的区别;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将秦俑与古希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像作比较,进一步领悟兵马俑的艺术特色。(演示秦百戏俑和汉代的百戏俑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像)
兵马俑高超的雕塑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一部鲜活生动的古代兵阵,也显示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大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想一想:秦朝的军威在哪些方面得到体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通过比较欣赏,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兵马俑艺术特点的认识,而且能够使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丰富的内涵及高超的表现技巧。美术欣赏不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掌握,必须进一步探究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对社会文明的独特贡献。欣赏小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对学生解释不够清楚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设计制作
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兵马俑,我们能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样式,设计制作一件以兵马俑为主题的小作品,然后我们将举办一个展览会,展示出同学们的作品。
学生答:用兵马俑的形象制作小型的仿制品,设计信封、邮票、明信片、台历、书籍封
面等。
学生可以先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构思,创作自己的作品。
欣赏是为了提升创作的水平,美术课程本身就具有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特点。
做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做”中体验、探究、发现问题,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外拓展
组织学生作品展览会,还可以“如何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为题举行演讲比赛。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学生组成评审小组,对所展作品进行评比。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即是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学反思:
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我国与世界上优秀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风格。
能力目标: 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中国优秀民族艺术的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西不同风格形式美感的体验,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加深对美术艺术的理解,更加热爱祖国,了解自己民族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教学重点:
通过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点。教学难点:
中外美术作品的形式艺术风格的对比。初步理解传统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关系。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1、导 入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艺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那么我国都有那些传统艺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呢?这节课----
2、新课
出示故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故宫的建筑风格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1)大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的艺术美感和实用性。(2)为什么采用木结构的建筑体系。
例:它的材料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木结构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风格上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自然之美的表达,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于一身。
(3)与西方建筑相比较,在风格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4)它所反映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将同样是通过人物形象表现理想美的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希腊雕塑的代表之作《米洛斯的阿弗萝蒂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的风格及其艺术美感。
(1)你是怎样理解顾恺之的绘画精神----“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2)作品分析,了解中国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例:《洛神赋图》是个长卷,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第一段为“惊艳”,描绘曹植一行来到洛水之滨,忽见洛神惊鸿似的出现。第二段“陈情”,描写曹植与洛神互诉爱慕之情。第三段就是结局了。他把结局改了一下,曹植和洛水之神一起乘舟而走。
希腊雕塑的代表《米洛斯的阿弗萝蒂特》作品分析
古希腊和我国魏晋时期,中西美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在魏晋时期,中国绘画观念就已经深深奠定了“神”的表现重于“形”似紧密联系。
将中西风景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进行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各自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各自所反映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例:在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史中,畅神、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始终是绘画美学的最高标准,从山水画的用笔来看,也能很清楚的发现它的重神重意的特点。对于山水画来说,最有代表特色的技法是皴法。皴法从五代成熟,经过历代画家的演绎和发展,形成了几十种皴法。(3)《千里江山图》作品分析
例:《千里江山图》中景色连绵不断,根据山水布局开合,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各段之间衔接巧妙,过渡自然。
(2)霍贝玛《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作品分析
例:《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被称为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最后杰作,将风景回复它本来的面目,回复它在大自然中的模样,体味并表现其中质朴而活泼的诗意与自然之美是霍贝玛所重点表现的。
3、练习
将丢勒和曾鲸的人物画进行比较。
4、小结
西方绘画偏重于“形似”为根本,讲究科学的分析和表现,重视光的运用,重视色彩的配合,重视透视的处理,可以说是科学的绘画。中国绘画走的却是从表现外物神韵到表现内心神韵的路子,讲究是诗书、画、印的结合,讲究位置的经营和表达意境,重骨力、骨法、风骨的笔墨之美,可以形容为诗的绘画。这和民族精神诗相关的,即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形似”是科学的表现对象,是绘画中的理性精神;“神似”是感性的表现对象,是绘画中的人文精神。
教学反思:
环境雕塑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应知: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应会: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2.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雕塑与历史有关、与特定的时代有关,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表明特定环境的特殊意义,从而看到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即我们生活和工作所依靠的环境与环境艺术有关,体验到环境雕塑与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和所在环境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抛出讨论题的导入方法。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和发展进行着各种活动,而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活动的环境自然是少不了的,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你对现在的生活环境满意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并给予评价。(1)学生讨论(分组),各抒己见地发言,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看法: ①对家中的环境满意,对楼周围的环境一般。
②对以前周边环境满意,因为以前是小草和大树,可两面起了许多高楼,这样的确住的人多,可人却总是觉得心中憋得慌,没有从前敞亮了。
③满意,我每天上下学都经过一个广场,这个广场从前不太有名,可现在多了一些雕塑,人们非常愿意去这里,以前走到这里没有什么感觉,可现在就愿意多看两眼,我每天上学也经过这里,心情特别好,因为这儿的确和以前不大相同,我对生活环境很满意。
④我家住在青云林海小区,这里不仅有花园和绿地,还有一些小亭子,到家像到了花园。⑤每次去人民广场看到许多的外地游客驻足观望、拍照留念,我心中真自豪,虽然人民广场离我生活的地方不是很近,可是它毕竟说明我们这个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很好。(2)教师和学生一起举例并小结。
①说明人类在19世纪的进步和发展,即工业革命是以环境的毁灭做代价的,当20世纪的人们在恶劣的环境面前感到痛苦和无奈时,唤醒了不能单纯追求经济第一、物质第一,要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源泉,无疑在环境营造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
(1)阅读课文内容欣赏图片。
(2)教师出示一件架上雕塑实物和一张环境雕塑图片摆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3)师生共同提取二者的不同特点作为重点内容,加以重申,同时将内容板书或课件打出。环境雕塑与环境互动,主要特点是与特定场合地点的(如绿色、生态因素)环境之间建立起亲密相融的关系,同时反映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精神,这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征。
(4)按照放置地点讲明环境雕塑的分类,城市广场雕塑、园林雕塑、小区雕塑等。
(5)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放置地点、位置,而非雕塑作品的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从内容到形式与环境相互和谐以及与环境中的人相呼应的作品。
(6)以一种作品为例说明环境雕塑作品的整体形态,大的轮廓与远观气势,雕塑的空间尺度、材质、色彩都是构成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条件。
(7)让学生分析,思维可以反向:试想某某环境中的这件雕塑作品其中任何一种元素的改变会让作品不仅失去了感染力而美中不足,甚至对环境还会产生破坏作用。例如:轮廓或空间尺寸或材质或色彩等任何一项元素的改变。
3.学生练习,做“思考与讨论”内容,同时开始策划如何为校园或社区提出雕塑方案。(1)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做“思考与讨论”题。①有的小组以一张图片为题进行讨论。
②有的小组却是将图片汇总起来按照雕塑的放置地点来分类研讨。(2)学习评价与小结。
①学生评价自己身边的环境雕塑作品。
②有的学生还把环境拓展到了公共艺术,如有的学生举例到杭州游览看到西湖边叫《柱》的作品与湖边柳树、桃树和湖光山色很呼应、谐和,并还出示图片给全班看。
③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要进行的学习活动给予评价。如文字方案,包括小区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同时还要为提出的方案作出评价,如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是主题性的创作还是装饰小品,材质是什么,色彩如何,其整体气势与周边环境是否相适应。
教学反思:
环境雕塑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应知: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应会: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2.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雕塑与历史有关、与特定的时代有关,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表明特定环境的特殊意义,从而看到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即我们生活和工作所依靠的环境与环境艺术有关,体验到环境雕塑与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和所在环境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复习旧知识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雕塑?你见到的雕塑作品最多的是在哪里?学生回答:
①从前在展览馆见得最多,现在在街头巷尾都能见到。②我们家就有雕塑作品在架子上摆的,不过可没有在大街上摆的雕塑有气魄,可能是家里的小,街上的大的原因。
③我在公园里见到的最多,我去过长春,那里有雕塑公园,里面全是雕塑作品。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的问题,说明在家里(室内)摆放的雕塑和在大街上(室外)放置的雕塑是不同的,一个是架上雕塑,一个是环境雕塑,两者的特点不同。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环境雕塑”,导入新课,播放课件或板书课题。2.讲授新课
教师:刚才那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已经提出了这节课的知识点,即家中(室内)的雕塑和室外的雕塑不一样,就这问题请大家思考、讨论并回答。(1)学生议论、思考。(2)回答问题。
①家中的雕塑是几个人喜欢的,放在大街上的雕塑考虑到人人都得观赏,因此创作时就特别注意它的艺术性。所以我们会觉得室外的雕塑作品要比室内的好看。
②和创作中的想法没有关系,是因为街上的景致好看,所以雕塑作品就显得好看。
③和室外的景致没有关系,你可以把家中的雕塑作品拿到室外一个非常好看的风景点试试看,根本没有那么好看。
④你们说的不对,室内的雕塑作品根本不可能拿到大街上(室外)摆放,室外的雕塑更不可能放到室内,室外的雕塑叫环境雕塑,室内的雕塑叫室内雕塑。
教 师参加讨论:把大家的讨论意见汇总到一起就是问题所在,即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有一定的区别:环境雕塑是指放置在特定环境中,其主体和形式都受环境制约和影 响的雕塑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来自于与环境的相得益彰、相互衬托、相互和谐的关系。而架上雕塑艺术在设计时一般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因此二者的特征是 很明显的。
(3)师生一起阅读课文,欣赏环境雕塑作品。围绕着重点讲授,始终用比较的方进行分析,以使学生加深对环境雕塑的印象。(4)教师播放课件,请学生欣赏环境雕塑作品并思考问题:环境雕塑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5)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6)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和室内环境相协调的雕塑作品是否也是环境雕塑?
教 师回答:当然也是。但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以室外环境为背景的环境雕塑内容。因此,如果从大的环境考虑问题,放置在自然环境的雕塑作品,在设计时,不仅要 想到它的一个季节,还要想到一年四季雕塑周围的环境的特征,只有考虑到这个前提,才有可能去确定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这才是环境雕塑最主要的特征。3.学生做练习(1)谈谈自己生活环境中的雕塑作品给你怎样的感受?谈这个问题时要表述出当你第一次看到该作品时的感受和现在看到它的感受。(回答问题略)(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组内同学熟悉的环境为前提,提出一个环境雕塑最初步的设想。(设计方案略)
4.小结、评价学习结果
(1)组内先展示或说明方案,自己组给出意见。
(2)组与组相互展示或说明自己组的方案,请评价、给出意见或建议。
(3)教师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给大家留出新的作业:课后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带着组内的设计方案到为其设计的环境中去,看看该方案设计是否与周围的自然、人文、建筑等因素相互衬托、相互和谐。在实践中你认为自己组的设计还应该如何修改,并说明修改的原因。
教学反思:
设计制作环境雕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环境雕塑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与设计环境雕塑方案及绘制草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到环境雕塑的特点,以及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
情感目标: 掌握依据不同材料,运用不同的制作方法的技能。教学重点: 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及学习如何设计环境雕塑方案和绘制草图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 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如何把握环境的特征,使自己的作业真正成为“为环境量身设计的雕塑作品”。
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一、导 入
现在我给同学们放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导入课件)同学们都看了上组的图片,你对这样的环境满意吗?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并给予评价。感觉看上去是不是少点了什么?(学生回答)环境雕塑。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设计制作环境雕塑。
二、新课
播放课件,欣赏环境雕塑作品。思考:
1、什么是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情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因此环境雕塑与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及周围的生态因素互动,构成了相互协调的环境景观。它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精神。这就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
2、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没有环境就没有环境雕塑,脱离了环境的环境雕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雕塑与环境互动,它们相互依托,相互和谐,构成了相互协调的景观。环境与雕塑互动:
为下面的雕塑作品配置一个相应的环境,并说明理由。
(1)学生通过欣赏南北湖风景照或者其他学校的环境雕塑,分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为你生活中最熟悉的环境提出一个小组方案和设计并绘制环境雕塑草图。
(2)参与设计:为你生活中最熟悉的环境设计雕塑作品方案需要几个环节?
1、分析:分析环境特征、把握环境特征,使自己的雕塑作品真正成为 “ 为环境量身制作的艺术品 ”。
2、构思:在对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构思设计。其中包括:主题的确定、材料、工具方法的选择和对风格的考虑等等。
3、设计与应用: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满意的设计草图。)
(3)展示、分析作品(播放怎样设计制作环境雕塑的录像剪辑供学生参考)
三、练习
为你生活中最熟悉的环境设计雕塑作品方案
教师巡视辅导并再一次提示:在整个设计方案和绘制草图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对环境情况的考虑,即“我是为哪个环境设计制作的”。——雕塑与环境相互和谐,这也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
四、小结
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设计环境雕塑的方案和绘制的草图,并谈谈小组的创新:雕塑的特点,环境的特点、材料、方法与工具等等,同时班级集体参与研讨、研讨创意、方案与绘制的效果是否一致,你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更好创意。
在展示、分析作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重温学习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巩固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反思:
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应知: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作用,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应会:掌握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规律,能够运用传统的色彩搭配方式进行色彩搭配设计。2.通过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增加文化修养。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传统艺术的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艺术实践,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分析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难点:如何运用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规律进行设计。学习材料
教具:课件,包括丰富、典型、多种风格的传统色彩搭配的图片等。
学具:视条件可以利用电脑、绘画工具等,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实物等)。教学过程:
一、设问:
(1)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2)你喜欢哪些画面的色彩搭配?(3)你觉得传统的色彩搭配有哪些类型?
播放课件,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多种风格的传统艺术色彩搭配的画面、实物等。组织学生欣赏、讨论、分析。
欣赏图片,自由讨论、分析后回答问题。
通过大量图片欣赏,引起学生对传统艺术色彩搭配的兴趣。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传统色彩搭配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有哪些。
二、(1)展示学生带来的资料;(2)欣赏和分析课本上的范例;(3)演示课件;(4)展示其他班级学生的作品等方式。
(1)学生展示和讲述带来的资料;(2)学生分析课本上的范例;(3)师生共同赏析课件中的作品;(4)欣赏同学作品。
分析并总结传统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谈谈自己对色彩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以及它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中化民族是一个想像力丰富、创造力强、乐观向上的民族。
三、演示课件,组织学生对比不同风格的色彩搭配。鼓励学生要有不断深入思考的精神。
畅谈自己的想法,同学间可以互相补充,完善观点。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分析传统艺术。
四、你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材料为“大成殿”重新搭配色彩吗?(为节约时间可以先将原图大量复印)
对比设计作品与原作的风格各自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己对色彩的感受。体会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色彩搭配会给人以不同的文化氛围。
五、你能用传统的色彩搭配法为春节贺卡设计一个封面吗?
练习中,根据学生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设计上和技术上的困难,及时展示一些创意好的草图。
鼓励学生独创意识。
多材质、多形式地尝试、实施设计。遇到问题互相探讨。
给学生技术上的支持,帮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能在色彩搭配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提高设计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六、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同学互相谈对作品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谈感想,并提出一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情感表达能力。教学反思:
建筑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建筑艺术色彩搭配的特征、内容和形式。能力目标 运用色彩搭配的方法,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外形并设计色彩搭配。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作品的认识水平和欣赏能力 重点 创作思想、创作理念、创作形式。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体验感受和创作建筑艺术的色彩 教学用具 课件、各种图片、范画、学生优秀作业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常规进行
让学生展示提前收集的资料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建筑艺术作品? 你注意过中山广场周围的建筑了吗?
谈一谈你对这些建筑的造型、色彩、历史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和探讨关于建筑艺术色彩的搭配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建筑艺术的色彩搭配
出示多张不同的无色建筑设计图
如果你为其中一张建筑图进行色彩装饰,你会考虑哪些内容和因素?
一、色彩对建筑的作用:
1、色彩设计可以使建筑更美丽
2、色彩设计可以展现建筑不同的个性。
3、色彩装饰可以使一座建筑发挥不同的功能。
4、不同功能的建筑需要有相应的色彩装饰烘托。
5、色彩可以起到调节建筑气氛的作用。
二、建筑色彩设计的要点:
1、根据建筑的用途设计色彩效果。(如寺庙、教堂、故宫、天坛等)
2、利用造型特征设计色彩的图形效果和明暗变化。(如图书馆、大剧院、别墅等。)
3、色彩的组织与搭配(运用已学的知识)
4、与周围环境色彩的关系。(别墅、教堂等)
三、色彩搭配的方法
利用课件或范图展示各种色彩搭配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已学过的色彩基础知识。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教师归纳
四、学生练习
根据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对你手中的建筑图片进行上色
五、学习评价与小结 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未来在召唤 教学内容与目标
合 理地将数码相机或扫描仪与自己的绘画作品及相应的图像素材结合使用。合理地运用图
像处理软件的图层处理功能和滤镜变形功能,注重对素材的合理修饰和变化,以便按自己的创作思路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独特的画面效果。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和创造精神。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合理地运用电脑美术诸功能为自己的创作思路服务,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
本课的难点是图像处理软件中“层”的合理使用及素材有机合理的处理。设计一(比较适于此前已掌握一定电脑美术知识的班级)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构思作品内容,收集创作素材 提前向学生布置作业:确定准备进行创作的素材,结合自己的想象寻找适当素材。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方式,让学生拥有较多构思创作内容和形式的时间,以及收集比较称心如意的创作素材。完善创作素材元素 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作品或素材输入电脑。(以下两个步骤也可以直接运用电脑绘画软件在电脑中写生完成)对已选素材进行汇总,特别需要合理地进行色彩、造型方面的调整。要特别注意与整体的协调,切忌无目的地使用各种功能。相关技能技巧复习师生间可结合素材的处理,复习电脑美术的各种基本表现方法,尽可能用量化的方式确定素材的处理结果。主要围绕“图层”、“滤镜”、矢量图的修改变化以及立体造型软件的合理运用进行复习。相关美术知识学习介绍科幻绘画的一般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启发学生大胆独特的想象和表现。此时才介绍相关的美术知识,目的是避免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的构思。创作作品 根据学生自己的创意,动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创作时间,同时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辅导。教学评价 小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己的不足,引发更好的思路,保持兴趣。
设计二(比较适合美术创作能力比较强的班级)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相关美术知识学习结合欣赏和介绍科幻美术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启发学生大胆独特的想象。通过感受和认识新的美术知识,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构思作品内容,收集创作素材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或创作自己认为需要的素材。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寻找、欣赏和收集素材进一步启发新的想象。完善创作素材元素 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作品或素材输入电脑。(以上两个步骤也可以直接运用电脑绘画软件在电脑中写生完成)对已选素材进行汇总,特别需要合理地进行色彩、造型方面的调整。要特别注意与整体的协调,切忌无目的地使用各种功能。相关技能技巧复习师生间可结合素材的处理,复习电脑美术的各种基本表现方法,尽可能用量化的方式确定素材的处理结果。主要围绕“图层”、“滤镜”、矢量图的修改变化以及立体造型软件的合理运用进行复习。创作作品 根据学生自己的创意,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创作时间,同时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辅导。教学评价 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鼓励一些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己的不足,引发更好的思路,保持兴趣。
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合 理地运用电脑美术诸功能为自己的创作思路服务的关键是:自己要有明确的创意,并尽可能为自己的创意确定一个基调,如梦幻般的、神秘的、恐怖的、欣欣向荣的 等。一切素材都应该尽全力围绕自己创意的基调进行处理,而不是以是否运用多种技巧为标准。由于电脑美术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已经不可能完全精通后再运用 它们进行创作。在教学中应该在认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急用先学,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本课就应该主要将重点放在“图层”、“滤镜”、矢量图 的修改变化以及立体造型软件的合理运用上。
教学反思:
关注身边的广告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广告在我们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广告。能力目标: 选择一个主题,尝试完成一件包括图片、文字、标题、广告语等因素在内的广告设计。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重点: 对广告的兴趣 难点: 关注身边的广告
教学用具: 电脑平面设计或手绘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常规进行
你是否注意身边的广告?你知道哪些广告词、广告歌曲?请模仿表演某些广告的场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从感官开始。”下面我们就共同来体验广告带给我们的全新视觉享受。展示课件,出示课题
三、讲授新课
关注身边的广告设计 提出问题: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广告的重要性,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提示:如“酒旗”便是广告,还有成语“自相矛盾”的故事,其中的卖主所说尽管是吹牛,但其形式也算是推销商品的一种现场广告。
1、广告在媒体上的分类: a.电视广告b.电台广告、c.印刷广告、d.户外广告、e.网络广告。
2、平面广告:邮寄、报纸、招贴、杂志、卡片、宣传册等。
3、立体广告:橱窗、路牌、灯箱等。
4、CI设计及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广告设计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把一些特定的内容展示给观众,使人们从中获得某种信息,得出对某产品或某品牌,甚至某企业的印象。广告整体活动的内容:
a.市场调查、b.统计分析、c.策划、d.设计、e.制作、f.发布、g.效果测定。
四、学生练习
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禁烟——吸烟有害健康”活动,“爱心助学”活动设计一则公益广告。以小组为单位策划、设计
五、学习评价及小结
如今,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好的广告作品会给人以美好的教育和熏陶,使我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我们要用诗意的眼光欣赏我们身边的广告,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遗存,分析他们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能力目标: 从自身做起,提高保护文化遗存的意识。
情感目标: 从“平凡”中感受到美术遗存的文化内涵,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重
点: 作品的基本知识与艺术特色 难
点: 寻找身边的美术遗
教学用具:课件、书籍、图片、网络等
一、组织教学 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
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资料
三、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
1、什么是美术遗存?它的特点是什么? 美术遗存就是现存的古代美术作品,之所以称它们为“遗存”,是因为这些作品是“最后的”、“不能再生”的,较多的作品至今仍有被破坏的危险,这些散落在民间看似平常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在人文历史与艺术审美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什么样的作品属于美遗存呢?
从时间上看,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至少要百年以上;还有数量稀少的美术作品,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
3、保护这些文物具有哪些意义?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
4、北京的民居有什么特点?什么叫四合院?根据学生所答加以总结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四、学生讨论
吉林有哪些美术遗存?
五、学习评价及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通过此课的学习,我们对美术遗存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高可鉴赏能力与文物保护的意识,希望通过这节课能给同学们更多的思考。通过网络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
学生谈自己的一些感受,谈一谈自己应该如何从自身出发来保护身边的美术遗存。
教学反思:
探究书籍的奥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调查、搜集、研讨、统计、制作这一参与过程使学生学习到研究问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更加了解书籍、热爱书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情感目标:通过对书籍知识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书籍的各种知识的探讨与研究。书籍的形式、书籍的装潢、书籍的分类、书籍的印刷发行等问题。教学难点:因知识面较宽,学生社会活动范围较大,教学时间安排和控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学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经常到图书馆、书店去买书、阅读书,就在你的书包里也有许多书,你对书的知识了解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
可能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书的品味、书的编辑、书的艺术、书的喜好、书的分类等。
激起学生对书籍知识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发散性思维,涉及书籍知识的各个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师有选择地提出本课研讨的题目。
拿出你书包中的书,仔细观察,从形式上能说出哪些知识?
学生观察研究,可几个人讨论,可能提出封面、插图、彩色印刷、开本、版权页等问题。观察研究。这是探究的过程,学生要在书中发现研讨的问题,关心起早已熟悉但从没注意的书本。
三、引导讨论:
这些问题里有那些知识? 学生发表见解:
1、课本有16开、大16开,在书店有8开的、32开等多种形式。开本是怎样确定的?
2、色彩印刷与黑白印刷。封皮的纸是铜版纸,里边的纸薄,是胶版纸。
3、封面、插图的特点,所起的作用。
4、封底有版权页,说明了作者、印数、出版社、定价等。
深入思考的过程。联想过去的观察,用以知的知识,从美术的角度探讨书籍中各种形式和因素。
四、深入引导讨论。(可用实际出版物展示)
这些因素对书记的内容的升华和对发行的影响起到哪些作用?
学生讨论甚至争论:
1、喜欢或不喜欢哪些书籍的装潢?提出理由。
2、那些书籍显档次,愿购买与收藏。
3、哪些书籍定界太高,成本没那么高。
发表自己的见解,人是书籍形式与内容、品味与市场的各种关系。
五、放录像片或展示内容好、形式感强的书籍。
展示书店、图书馆的场景,展示经典的书籍。说明书籍知识的浩瀚,书籍的艺术,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学生观察思考。
欣赏经典书籍,提高艺术文化品位。
六、引导、展示、分析
将自己最爱的藏书展示给大家。(课前应布置,也可教师准备经典的书籍。)
学生展示并发表评述:
1、自己共有多少藏书,收藏的兴趣点。
2、藏书的艺术特点,自己的感受。
3、畅想今后书籍的形式与特色。
结合自己的实际,展示自己的心爱收藏,阐述自己的观点。
七、评价。
本课不设操作作业,以研讨为主。
数的收藏价值、艺术特色、书籍知识的的评述与分析。
学生相互点评,对藏书进行共同分析。
相互交流,提高鉴赏水平,对书籍有进一步的认识。
八、课后组织学生阅览图书馆;走进书店,借(买)几本好书,调查研究书的市场。
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或日记,下堂课进行研讨与展示。课堂教学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反思:
藏书票与书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藏书票与书签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学会藏书票与书签的基本设计方法与制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藏书票与书签的知识,认识与书籍有关的文化与艺术,增强与书籍的情缘,提高艺术修养。教学重点 藏书票与书签的文化与情趣。教学难点 制作。藏书票书签虽小,单制作的才料与程序并不少,在技法与时间上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爱书、藏书”的研讨。你的藏书多吗?都是哪些内容的书籍? 你喜欢的书籍是哪些?对你有哪些帮助? 设计一个藏书票用于你的藏书有哪些意义?
谈书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谈读书爱书、藏书的乐趣,谈藏书票艺术与读书、爱书、藏书的关系。
《探究书记的奥秘》单元课的深化和展开,更深刻认识书籍文化和书籍艺术,引起学生对藏书票这方寸艺术的关注,戏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实物、录像说明藏书票的样式、设计方法和使用。本课重点围绕藏书票进行学习,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应以设计者的眼光分析藏书票是如何反思、如何制作的,以及作品的风格与情趣。
播放优秀藏书票设计的幻灯片和藏书票展览的录像。还可用实物进行对比分析,如不同的图
案、不同的技法的藏书票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
三、用多媒体、实际演示等方法讲解设计步骤和制作技法,包括设计内容、制版和拓印等。在听与看的过程中,初步形成构思,可提问、讨论、印制操作实验等。
四、艺术实践。可运用各种形象资料制版,多种色彩印制,大胆创意,大胆制作。
可用纸版画、吹塑版画这些简单易行的技法,如有计算机可用电脑设计方法直接打印出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意。
五、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自己的创意;通讯作品相互交换,把收集的作品装订成册,把藏书票运用到自己的藏书上。
组织学生作品展示,讨论,互赠藏书票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收集成册。
展示与收藏是本课最有特点的环节,学生作品直观样式多,相互交换激发了课堂的气氛。
教学反思:
书籍装帧艺术
教学内容与目标
1.让学生了解书籍装帧在书籍中的重要作用,各种题材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以及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素和基本设计方法。
2.通过研讨、学习书籍装帧艺术,认识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提高艺术鉴别能力与欣赏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书籍装帧艺术的欣赏与设计的尝试。
教学难点:书籍装帧的设计与制作。一是时间,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有难度;二是设计技法的运用。学习材料
1.绘画形式。插图与封面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是黑白或彩色的,一般用钢笔、毛笔,颜色采用水粉色或水彩色。纸一般用水彩纸。2.纸贴形式。各种彩色纸和胶水。
3.电脑绘画形式。计算机、各种软件、打印纸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通过调查研究对书籍进行了探讨,那么你注意到没有,书籍装帧艺术在书籍中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录像展示书籍装帧艺术,并提出思考题。同学观察思考,结合自己的感受与观察提出自己的看法。拿出自己喜欢的书籍和认为最好的书籍封面设计进行展示与分析。充分运用上节课调查研究的资料,引导学生对书籍装帧艺术分析与欣赏,提高对书籍艺术的认识。
二、知识分析与研究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各种课本,分析理科与文科课本封面的特点,讲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展示优秀的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分析它的艺术性与作用。对自己书包中的课本进行观察分析,并总结书籍封面所起的作用,即保护书、显示书名、美化书籍。进一步分析好的文学书籍封面的艺术特色。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课本封面与插图虽然相对来说艺术性不是很强,但每人都有,操作性强。再结合文学书籍的欣赏,可较全面地分析书籍装帧艺术的知识。
三、提出设计内容
选出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书籍,或学校的校刊进行封面设计,引导学生研讨设计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要设计的书籍进行讨论。设计的因素包括书名字体、图案的设计与选择、色调的运用等,并就设计风格、设计思路进行交流。
用大家喜欢和关注的书籍进行设计实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四、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提示设计方法,可使用绘画、纸贴、电脑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构思与制作。根据构思画一个构图,并选用好制作材料。
由于时间太少,在课堂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与本单元课程综合考虑时间,如利用两课时,或利用课下时间完成。
五、展示与评价
将学生设计的封面或插图作业贴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机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评选最佳设计作品。大胆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和构思,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分析与设计制作同等重要,也许设计的作品不够完美,但通过讨论,提高了对书籍装帧艺术的认识,这是本课的根本目的。
教学反思:
毕业纪念册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纪念册设计方面的知识,学习设计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学过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一个构思新颖、美观实用的毕业纪念册,并结合毕业活动使用纪念册。
情感目标:通过毕业纪念册的设计,提高对艺术设计的鉴赏能力。认识什么是设计、怎样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对人的心理感受的影响以及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毕业纪念册的设计创意。怎样才能设计出美观的、有纪念意义的毕业纪念册。教学难点:纪念册的制作,关键是课时有限,制作时间不够用。教学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运用书籍的装帧知识,我们为毕业留念设计一个纪念册。业前期,学生对于相互赠言和留念一定有许多想法,可能有些同学已经买了一些纪念册,课题提出后,同学会很关注与思考。可用实物展示毕业纪念册的设计,由此开展讨论,也可用多媒体展示三年的初中学校生活、同学的联谊会,唤起友谊的情感。
二、新课
1、讨论。纪念册就是将自己想说的话、想留存的影像珍藏起来,将友谊珍藏起来,同学相互启发,纪念册的设计创意会在讨论中形成。
引导学生研讨纪念册的设计内容,包括样式、内容、装饰等。
通过讨论将纪念册设计的知识、设计的要素进行学习和归纳,增强设计意识。
2、同学设计制作。一般线设计样式与封面,面里内容的装饰可课下完成。
为节省时间,可让学生买好质量较好的硬皮本或卡片纸,再进行设计加工,使之成为有创意的毕业纪念册。
指导学生进行纪念册的设计,如材料的合理运用和制作的技法等。
3、展示学生的设计,评选有创意、有个性的设计。研讨如何使用纪念册,畅谈师生、同学间的友谊。
谈自己设计的想法,结合自己设计的纪念册,谈自己初中学习生活的感受,送给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留言。
学生展示与参与的舞台。设计不是最终的目的,提高修养、联系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