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五篇

时间:2019-05-15 01:1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阅读教学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中受到思想感染和教育。这些任务都是重要的,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怎么落实?单靠老师讲解传授不是好办法,这已由以往的教训所证明;而单凭学生读、背、抄、记,亦不能完美奏效,因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十分有限。所以,要将阅读教学一一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读懂、真正学会,就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包括读书训练、词句训练和自学能力的训练等等。在教学训练中,老师应做好精心指导和耐心辅导,把主要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去读、去想、去练上,让他们从学练中获得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技能。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要靠训练去培养,去发展,因此说,阅读教学应着重训练。

一、从读入手,培养自学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上,变“讲读”为“读讲”,从读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讲读”二字颠倒过来,其目的是要突出“读”,让学生从小打下读书的基础。

对课文要让学生多读、熟读、巧读,提出不同的要求读,在读中识字、学词、学句。读的要求,要注意有层次地提高,不可机械重复。通过多读,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表象,使其与课文产生共鸣而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课文的生字、新词及其主要内容,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教小学语文第三册《小虾》一文,就采取了这种读讲教学 1

方法。第一课时师生共读了八遍左右,遍遍提出新任务,新要求:⑴教师先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情朗读,把学生带进课文,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印象;⑵当学生余兴未尽之时,教师再读,提醒学生重点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读到生字时要重复慢读,尽力读出意味,感染学生,使其能体会出字词的含义;⑶让学生找出有生字的词和段,提出要求反复读,直到读熟,读正确为止。同时连带地解决由生字联成的词及所在句子的含义。此谓在读中识字、学词、学句;⑷让同桌互读,相互启发,相互指正;⑸再由教师指名分段朗读,反复巩固提高;⑹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提问引读,让学生按题找文,边读边想,作出回答,阅读时,加以必要的指点,贯通文意,理出层次,便重点明,难点通,思路清;⑺选择重点段落读。比如小虾吃食物的一段,课后要求学会会背。于是,我领着学生们边读边表演,在一两分钟很快背会了这段课文;⑻最后系统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显现在朗读的效果中。就这样,一节课以读为主,而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学了知识,练了本领,活了思路,增了智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很积极,很主动。

二、教给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在小学中年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中年级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教学的内容和难度也相继增大。如何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完善的训练步骤,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提高一步,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我采取了教给方法反复训练的办法。

1、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分逻辑段,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段,2

学生只能是猜测:一次、两次猜不对,三次、四次就有可能猜对,至于为什么这样分,却是不理解的,而如果老师自己包办,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把方法教给学生。如“总述—分述—总述”的写法。在六年制第六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比较明显,在指导分段时,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里找出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是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出春、夏、秋、冬四个字,让学生在书上标出从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描写这四季的,回头再让学生看一、二自然段写什么,学生说:一二自然段写小兴安岭是绿色海洋,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我在春、夏、秋、冬四字上面板书“绿色的海洋”五个字,在“春夏秋疼”四字左边用大括号板书上“四季都美丽”。再让学生看最后一段写什么,学生说最后一段是写小兴安岭是宝库是花园。我又在“春夏秋冬”四字的下面板书:“是宝库,是花园”。然后问,那么课文分几段?学生很容易地把课文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概括地写小兴安岭美丽,第二段具体地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第三段又总说小兴安岭是宝库,是花园。第二自然段的总述句“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便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美的三、四、五、六自然段就是围绕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就是按“总—分—总”的方法写的。这样,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掌握方法,反复训练。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些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提示下进行阅读,脱离课堂离开老师的 3

指导便无从下手。俗话说“熟能生巧”,使学生在学习一种方法后,要进行反复的训练。达到真正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如段落划分层次有许多方法,像总分、并列、补充等。三年级重点掌握总分方法。课文里多次出现总分段落,第六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就是按总述和分述两层意思来写的:①总述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②从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方面,分述了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在划分层次时,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哪些是总分关系,层次应该怎样划分。学生知道中心句为一层,后面不管分述了几部分都是一层。每次都主学生仿写总分关系的段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种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便能独立解决。

三、凭借教材,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低年级阶段,“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独立阅读,能阅读注音的儿童读物,并懂得内容”。

这就给我们指出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凭借阅读教材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实践掌握阅读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让学生知道词是由字组成的。如教“天安门”,我让学生观察图画,知道天安门是个建筑物的名字,由三个字组成。它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成更小的语言单位,如果拆开就成另外的意思了),可以独立地、自由地运用,是造句的现成材料。可以说:我爱天安门。天安门雄伟壮丽。

2、让学生知道句子是由词组成的。如教“我爱北京”一句,我给学生讲清这一句话是由“我”、“爱”、“北京”三个词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谁爱北京?我。我怎么样?爱北京。它是一句完整的话。一句话写完,后面要写个句号。

我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初冬》一课,课文准确地运用了意思相反的词语,写出了雾中和雾散之后,看别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例如:在雾中远处的景物“望不见”,近处的景物“看不清”,“太阳发出淡淡的光”。雾散之后是“望得见”,“看得清”,“太阳射出光芒来”。我告诉学生,这样对比着写,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课文中还用了几个重叠词“白茫茫”,“模模糊糊”等。还有三个。用“像隔着一层纱”写看不清,用“像个火球”比喻初升的太阳又红又大,用“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写大柿子又多又红。我告诉学生,这样写事物就更加具体形象。

3、使学生知道一句一句话是怎样连成段的。如第四册《春天来了》一课的第三段,共有四句话:小河里,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了。水慢慢地流着。微风吹来,水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几只鸭子跳过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这四句话是根据季节变化的特征连成一段的,说明春天来了。

我还使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的各种关系。有的是先总述后分述。如《颗粒归公》一课的第二段,第一句是“说起来真有意思”,接着具体地叙述了几件有意思的事。有的是先分述后总括。如《秘密学习》一课,先分开叙述,敌人没有窜到村子里来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敌人来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对付敌人,又是怎样学习的,最后总结概括那时候,他们就是这样秘密学习的,跟题目《秘密学习》前后照应。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要紧密联系。要围绕一个中心,把一层一层意思讲得清清楚楚。

在教《小虾》一课时,我告诉学生,作者是用几个连接词依照顺序把句子连接起来的:它们吃食物很小心,总是先用钳子碰一下,然后赶紧往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再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 5

个钳子捧着吃起来。我有这种办法分析句子,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使学生知道一段一段话是怎样连成篇的。如第一册《秋天》一课,是一年级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从这一课开始,课文有了题目。首先我让学生在题目上动脑筋,想想本课主要讲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本课主要讲秋天的季节特征。秋天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开始组织学生来研究课文。

课文分三段,从形式上看,每段开头空两格,第二段要另起,不能接在第一段的后面。从内容上看,每一段是独立的一层意思。第一段有两句话,先写秋天凉了,再写树叶落了。第二段有一句话,写雁群飞行的方向和飞行的队形。写雁群飞行的队形时,用了一对排比句,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第三段开头用了个独词句“啊!”最后做了总结,秋天来了。这样教,使学生初步感知段和篇。通过阅读,学生清晰地知道了天气凉,树叶落,大雁南飞就是秋天的特征。

总之,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方法,增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011年10月

个人简介

刘全景,男,汉族,本科。1981年11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毕业于山西大学,专业教育管理。2001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今,我为人朴实稳重,乐观向上,遇事果断,做事认真仔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 ;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进取心强;能吃苦,有责任心。我相信,您的信任与我的实力将会为我们带来共同的成功!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163.com QQ124102439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是不容置疑的。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必需创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强调:“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靠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当中逐渐引入、点拨才能形成。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身要先有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严重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创新精神,难得具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难以面对复杂社会中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的挑战,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这与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相悖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拓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

力,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人与生俱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靠我们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

二 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是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分不开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氛围,能更为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在导入时由疑生问,或在讨论中由学生提出质疑,也可以由课文的悬疑拓展开去,亦或将多种方法混合灵活使用。目的只有一个即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更为自主更为主动地产生创新思维。而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思维,教师都应以欣赏、接纳的态度去看待它,而不应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想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甚至鄙视、厌烦等情绪。说不定,下一个的发明创造就来自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

三 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这种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怀有一种敬畏心理,只会死记硬背教师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要说和教师争论。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学生没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力。

因此,要加强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语文课。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

四 注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前,“关注生活,关注经验,积极倡导学科教学生活化”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整础理念。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任务与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升学习的效果。

(一)利用生活情景,自然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注意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利用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如在教“jqx”这三个声母时,第一部分情境图的观察教师没有让学生打开书本看情境图,教师是这样安排的。学这课时,恰好是星期一,学生刚过完双休日,教师是这样进行情境导入的,上课一开始,教师看看大家衣服都很干净,并且还有一种肥皂相味,就有意吸一下鼻子问大家:今天教师发现小朋友的衣服又干净又香气,能给大伙说说是谁给你换洗的衣服吗?大伙纷纷举手。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奶奶„„那么妈妈奶奶使用了什么工具给你洗的衣服她是怎样洗的,你都帮妈妈奶奶做了些什么呢请说一说。待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完后,教师又让他们回想一下刚才讲的事情里面包含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哪几个声母。学生在回想时很自然地发现了“jqx”这三个声母,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比运用书中插图效果要好得多。[9]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词语

词语的理解不是机械地解释,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的实际解决。例如 “随遇而安”不好理解。教师就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解释“随遇而安”一词。联系生活的实际就可以轻松理解词语。

(三)模拟生活情景,丰富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要“立足生活.立足实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事实中培养语文素质。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或模拟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

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教学内容能较快地纳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生活化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再造想象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文本。当然,也不能够拘泥文本,要注意依托文本,联系现实生活。

(五)利用课外延伸,回归学生生活。

生活即知识,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为此,应把课外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外作业。

五 注意求同存异,让学生尝试创新的乐趣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教师的,教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沟通交流、不断学习进取中取得的成果。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做一个更优秀的教

师,有更精彩的课堂。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接班人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黑山县白厂门镇中心小学

袁阳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科书在能力训练中的作用,要使教科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能自己学习的书,而不是只能供教师讲解的书。为此,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才能。

一、培养探索精神

施教之初,贵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力求使学生能自己探索知识。这首先要启发学生“有疑”,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

要使学生“有疑”,首先要为学生设疑。例如:我在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我问学生:葫芦藤开始长得怎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一一回答并不困难。紧接着我就设疑:“为什么虫子那么多,小葫芦就落了呢?”我从他们那困惑不解和投向我的期待的眼神中,看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这种期待正是表明学生想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探索学习方法。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满足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索方法。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例如:我在教《蜘蛛》一课时,讲了蜘蛛如何张网捉虫吃,课文分析完后,有问题要问。其中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那它自己在网上爬来爬去怎么不会粘住呢?”会这样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十分可贵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着意爱惜与扶植这种探索的热情。当将来的某一天,学生们以那无比绚丽的智慧之花和无比丰硕的创造之果,奉献给曾经培养过他的老师和社会时,我们就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着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有着何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二、创设情节,启发想象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可问学生:“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很难过。

倘若让你代替小壁虎继续借尾巴,你会怎样做?”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向小马借,向小蝌蚪借……教师再引导学生问:“不向动物借,可采用什么办法?”“在科学院克隆一条”……这样,教师不束缚于教材,而是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引导各种答案,哪怕是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既有效地训练了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创造能力。

三、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动力,是发展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内驱力。一旦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学生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心理,常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涉猎新知识的积极性。如学生刚接触到“反义词”这个新知识时,我没有急于讲解其中的含义,而是做了一个令学生满心欢喜的游戏。我说“把手举高一点”,他们就“把手放矮一点”;我说“向后退一点”,他们就“朝前跃一步”;我说“向左跨一步”,他们就“向右迈一步”……学生兴趣盎然地和老师做完游戏,我最后说出了游戏的名称——“说反话”,并让学生再做一次。老师最后总结:游戏中的“高和矮”、“前和后”、“左和右”都是意思相反的词。这样,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

四、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死记来代替思考、代替明晰的理解,用硬背来代替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使孩子变得蠢笨,最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有效方法之一,因为小学生的特点是容易为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感染。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性的素材,使孩子自始至终处在感知、想象、理解的氛围中,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以教学《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课文的最后一段列举了许多奇石景点,但都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和思考的机会。为了加深学生对黄山石又多又奇的印象,为了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我放映了黄山奇石的视频片段。虽然当时已临近下课,但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给奇石起名字的语言形象生动而又活泼有趣。这正是因为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优势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较好地发挥多媒体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能力方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着力培养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他们才能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第四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

[本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本文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倾听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谈了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一是教师的以身作则;二是通过奖励和游戏来激起学生的倾听兴趣,从而逐渐养成倾听习惯。同时,又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倾听内容

二、在口语交际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三、在阅读活动中,尝试提高学生的倾听品评力

[关键词]: 低年级 语文教学 倾听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听还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对小学生来说,“听”则显得更为重要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这里所指的“倾听”又比前面的“听”要更深一个层次: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那么,在一年级开始实施新课程后,到底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呢?本文试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阐述低年级学生培养倾听能力的教学策略及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低年级学生的倾听能力

1、什么是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倾听能力的构成是:专注的倾听习惯;倾听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在各种倾听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具体说来,倾听者必须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并具有较强的倾听品评力和组合力。

2、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缺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今低年级的学生的确不可小看:其一,识字能力强。这归功于学前教育,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多的已认识四、五百字,最少的也能认一百来个字。其二,口头表达能力强。虽然地处农村,但很多家长从孩子刚出生就和他说普通话,因此,方言对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影响小了。此外,电视对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许多孩子从电视里学会了使用各种句式,学会了很多词语和成语的用法。然而,学生的倾听能力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1)不爱听 学生们都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所以孩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是必然的。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唱歌、跳舞、讲故事,样样都行。但他们不喜欢听别人说话,在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时,他们就喜欢迫不及待的插嘴进来。

(2)“假”听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努力表现出自己是在认真倾听的:双手平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版一动也不动。其实,这就是“假”听,因为学生如果真的在认真倾听,就不可能会有时间去注意手应该怎么放,身子应该怎么样。学生之所以要“假”听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

(3)遗忘快 一位美术老师曾做过一个试验:要求全班小朋友都把材料带齐了,才开始上手工课。结果,第二次上美术课时有1/3的学生带了材料,第三次上时有2/3的学生带了,可是一直到第五次,还是有三个同学给忘了。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儿童的记忆力虽然很强,但他们的遗忘率也是很高的,大人们常说孩子“左耳进,右耳出”说的也就是这点。

二、低年级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1、教师要以身作则

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

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2、激发倾听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奖励和游戏最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1)奖励倾听

在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我“一不小心”说错了一个词,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女孩又轻又急切地说“老师错了!”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一个良好的机会。当我把一颗鲜红的五角星贴在她的额头时,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羡慕。于是,我告诉这群孩子: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我把一个大大的“听”字写在了黑板上,学生们惊叹“好大的听字!”是的,我要把这个大大的“听”字写进孩子们的心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从不停止对学生倾听的奖励。同时,奖励要注意及时性、公正性和频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才能保证学生倾听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让学生在游戏中倾听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倾听虽然是枯燥的,但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学生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了。例如“猫捉老鼠”——就是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一个不同类的。因为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学生们听起来就特别来劲。再如“小小邮递员”——每隔五米站一个同学,教师对第一个同学说一句话,然后由他依次传给最后一个同学,最后一个同学再将这句话说给老师听,如果没有说错,可以获得“小小邮递员”的奖章。总之,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许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方法。

三、结合语文教学,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倾听能力

1、优化倾听内容

生活中,人们都很喜欢音乐,但如果磁带被卡了,还有谁愿意去听?同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就应该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倾听内容。

(1)优化教师讲课

语文课堂,与“听”密切相关,教师的讲课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趣味性;学生听的注意力的集中取决于个人的愿望和兴趣,教师要以有趣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去吸引学生。条理性;教师要精讲精练,突出字、词、句等重点内容,注意传达的信息要适度,让学生听出主题,减少无用信息的干扰。教师讲课、安排活动要有逻辑性,让学生能推测出你的下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声音优势,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语速、声高的不同来加以区别。现实性。低年级的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对倾听的内容有生动的理解、深刻的感染和创造的乐趣。而这种想象必须有他们亲身经历的某种生活作直接依据。因而教师在语文课上创设情境、铺垫设问等等都要尽可能接近学生熟悉的或向往的现实生活。

(2)优化学生发言

在动态、合作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们倾听的最多的还是同学的发言,为了保持学生的倾听耐性,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做到:在老师没有点到自己发言时,不及急躁,耐心听别人发言。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也要适当处理。

第一、指名发言的技巧 课堂上,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是急切的,教师只能有所选择的叫几个同学发言。虽然指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的学问。例如,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指名学生读新课文,就可以先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一读,这样既可以让倾听者感受语言美,又可以让那些朗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多一点学习的机会。

第二、教师适当协助发言 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在发言时经常会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其他在听的学生因为听不懂,也就听不住了。教师应该及时通过

提醒、诱导来协助学生发言,这样既可以帮助发言者树立自信,又可以重新吸引倾听者的注意力。

2、在口语交际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倾听注意力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

1、采用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倾听注意力。口语交际的活动形式、活动程序不当会影响学生的倾听。如口语交际课《春天的画》,有位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喜欢的画进课堂。整节课都是设置了许多表面看来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更多的学生在同学发言时或播放课件时,没能认真倾听、观看,而是在小组里悄悄地讨论起自己带来的画,有的甚至悄悄地画了起来!学生等不及最后一环节——欣赏画。这节课教师显然没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求设计恰当的活动程序,使原本可以提高学生交际兴趣的画成为活动的干扰源。同样一节课,另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拿出带来的画,在小组里边欣赏边讨论。而后,组织学生放好画,在班上交流:你刚才做了什么?谈了什么?怎么谈的?学生从画的内容、颜色、风格谈到画名的来历等。纵观这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但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包括发言、倾听与应对)。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2、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们永恒的话题,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的一时、一事、一物……让孩子们触发灵感,激发兴趣。我在上《打电话》一课时,有意设置了这样几个情节:①放学时,要下大雨了,我回不了家……②因为天气变化,学校临时通知明天的春游改期进行,可是我们的主老师开会去了……③爷爷生病了。一大早我们全家都赶到了爷爷家,还没来得及请假……④下午排练节目去了,我不知道今天的作业是什么……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呢?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打电话”。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稍作引导:如果对方不在家呢?给家长和老师打电话与给同学打电话有什么不同?这样,借助生活,引发话题,循序渐进,点拨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文明行为和习惯,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自主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我会拼图》一课,学生拼什么图,教师不要划框框,而要启发、鼓励学生用这些大小不一的纸片拼出一个个充满童趣、想象、与众不同的图案。有一个学生拼出的小狗,头上多了一个半圆,同学们看了都莫名其妙。在交际时,有的同学就向他质疑。他说:“我拼的是小狗。因为小狗的头痒了,它用脚去抓痒。小狗头上多的那个半圆是小狗的脚。”同学们听了都恍然大悟。这位同学的想象多么新奇,多么合理啊!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3、在阅读活动中,尝试提高学生的倾听品评力

倾听品评能力是指倾听者对倾听内容进行欣赏、理解、判断、创新等处理,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的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倾听品评力,学生的倾听能力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提高。

(1)朗读评价——让学生在倾听中欣赏:要想把一篇课文读好,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教师中又有几个能把课文读得无可挑剔的。所以教师决不要过高要求于低年级的孩子。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应当更偏重于欣赏:你觉得他那里比你读得好?你还想他再读哪一句给你听听?当然,也应该适当提一点建议:读得够不够流利?有没有多字、漏字?等等…

(2)热点讨论——让学生在倾听中理解、判断: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充满着童趣,因此孩子们容易产生一些有趣的争论。例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小动物的尾巴真好!人怎么没有尾巴呢?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学生说“人是有猴子变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尾巴了。”有的说“人要是有尾巴,我就用尾巴挂在树上荡秋千”“小朋友

要是有尾巴就更容易摔交了!”我听了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夸他们说得好。其实,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就一定会认真去倾听和思考,并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续编课文——让学生在倾听中创新:低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许多课文也都给孩子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例如《四季》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他对()说“我是()”。又如《平平搭积木》这课,可以让学生这样续编课文:平平搭了()间房,一间给()住,一间给()住……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把续编的课文读给同学听,因为其他同学往往会在倾听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达到创新。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为这个目的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丰山镇中心小学—林丹

摘要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珍珠泉》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处山村的特点创设问题,让学生说说所见到的泉水有什么特点《珍珠泉》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来写你要怎样写?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课文没有写出泉水的味道我要把它写出来;有的说作者没有把泉水的开发设想写出来,我要把它开发成矿泉水出售,让更多的人品尝它、了解它。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趵突泉》这课时,在理解了泉水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为什么?让学生去阅读、探讨、思考。这样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有悖于文章内容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反复尝试,深入探究。小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通过其内因的作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这样在运用中不至于一味地操练和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但是以往的练习只是对知识点的单纯的操练、识记,学生的练习只是课堂知识的重现,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复现、巩固阶段,不能做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领悟。因此,我们要精心筛选和设计练习内容,并注意适度的深化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创新的目的。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需要感到自浅谈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刘丽萍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有创新表现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总之,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创造必定能成功的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验,谈谈我是如何引导想象,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一、学习寓言展开想象许多优秀的中外寓言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习课本的寓言故事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先让学生懂得聪明的乌鸦动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喝着瓶子里的水;接着问“你们能帮助乌鸦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扩大了想象空间。学生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争着发言,很快地就说出一些有创意的办法:乌鸦找来一支吸管,把吸管插进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乌鸦把瓶子放倒,让水流出来;乌鸦找来一个小杯子,把水倒进杯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锄禾》一文,我先指导学生看农民伯伯种田这幅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图意。再让学生观察图画里的小插图,仔细观察妈妈和小男孩神态、动作,想象妈妈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话。根据妈妈和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学生有的说“:妈妈问小男孩这些饭是怎么来的?”有的说:“妈妈在给小男孩讲《锄禾》的故事。”有的说“:小男孩在背《锄禾》这首诗给妈妈听。”有的说“:小男孩告诉妈妈,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要爱惜粮食,我长大了要设计一种机器,让农民伯伯在家里遥控种田。”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想象,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习汉字展开想象在教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把汉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如,教《小小的船》一文中的生字‘尖”,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问“:‘小小的船’在本课是指什么呢?”学生都会说“小小的船”指的是“弯弯的月亮”。接着,询问学生“这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呢?”学生都说‘:小小的船两头尖”。然后,让学生指图告诉同学们哪儿是这月亮船的“两头”,并说出两头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你们看‘尖’字,谁能看着图记住它?”“船头尖,由小到大‘;尖’字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尖”字。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汉字展开想象,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记字的方法。

四、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每次讲故事给学生听,可以像报语文教学论文纸上连载小说那样,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续编后面的故事情节。学生为此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可能发生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在讲故事前,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纷纷把自己续编的故事讲了出来。再对学生给以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村双语小学低年级语文倾听习惯培养 教师:曹云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本文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倾听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谈了低年级学生......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提要】本文从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含笑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

    培养中学生预习能力教学心得体会

    培养中学生预习能力教学心得体会 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