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
转变角色,做一名合格的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
——读王荣生教授《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息县二高高二语文组夏长欢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们息县二高一直在全力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永威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少说。作为新教师,我们也在积极实践,试图彻底的转变角色,但是一直以来,最令我困惑的问题是: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真的是“很不爱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出来”,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不够热烈,没有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提出新问题。这些都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困惑不已。
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豁然开朗。特别是书中《愚公移山》课例研讨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读出了新课程的要求,那就是:转变角色,做一名合格的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听了张丹老师在我班讲的《劝学》,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我班级的学生个个好像换了一个人,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好像兴趣倍增,他们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能积极的主动地回答问题,对于同学提出的疑问,也能给予主动解答。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我发现除了张老师的个人魅力外,最主要的是她真正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做得非常棒。而自己虽然也进行了探索,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转变,许多还是流于形式,不是自己不想转变角色,而是自己没有领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我结合张丹老师在我班讲的《劝学》一课,谈谈我受到的启发:
第一: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明确。
张老师的《劝学》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文言实词“就”、“假”、“绝”。2:领会荀子劝学的精华,背诵课文。而我自己当初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2:背诵课文。不够具体,学生看了教学目标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重点掌握那些词,所以,如果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会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有所学,有话说。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候,要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的水平有待于提高。
通常,在我的课堂上,我们把自己精心整理的重要问题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试图让他们思考、解答,基本上就忘记了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忽略了教学问题的难度,梯度。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个问题,学生由于难度高的原因,不敢,不愿回答。张老师的这节课第一个问题我记得很清楚:在全班诵读课文后,他问:“同学们,读了劝学这篇课文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简单,但不多余,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愿意谈,有话谈。开放性很强,只要学生回答,那么就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绝不会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千篇一律。我记得有个同学喜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接着张老师进一步问,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进而品出这句话的意蕴,“学习要坚持不懈”最后让学生带领全班朗诵,那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能够引出翻译、鉴赏、朗诵,这样的课堂定是个立体课堂,是一个环节紧扣,思维集中的课堂。所以课堂问题设置时候一定要开放,有梯度,有层次。
这节课的“合作探究”问题是:有人说《劝学》被成为探讨古文经典中的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频度的过程中,你认为这篇文章最闪光的地方在何处?是巧做比喻的论证,是排比纵横的大气文风,还是严谨的结构?这个问题是个开放性,多元化的问题,既具体又概括,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想,从而把课堂讨论推向高潮。
第三、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融入课堂,绝不能“高高在上”
同时,我面临的一个困惑就是,在我的课堂上,时常会发现:“有些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学生发现不了,如果教师直接提出,那么学生的兴趣又不浓?但是能否转换角度,让学口中提出,让学生解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好奇心,就立即被激发。
回想我们听过的每一节优质课,我们会发现,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候,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深入各小组,与他们一起讨论,但是讨论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
在劝学中,学生自由的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时候,我们班的李想想同学站起来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见者远。”中的“而见者远”怎么翻译?这句话很容易望文生义翻译为“看到的地方远”,结果学生发问提出就立即能够引发大家的关注,达到破解疑点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不能袖手旁观,要深入小组的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甚至有必要向他们提出疑难问题。
总之,我们要时刻以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求自己。才能使课堂变的精彩生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为了不教”。只要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永威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转变角色,做一名合格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定能不断进步,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多尔所提出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 对话”是要求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组织”、“引导”、“促进”是由语文教师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专业素养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当“平等中的首 席”。
“组织者”的职能是什么? “组织者”的职责是做好组织筹划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开发与选择余地的学习资源,创设适宜的与学习任务内容相匹配的学习环境,准备各种适用的物质装备和方便条件,让学生“充分自由”、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
首先要认真组织文本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其次要组织相关教育资源,发掘学生的拓展空间,配置教学装备,选择运用教学手段;最终要组织教学活动形式,制定教学方案,搭建现代化语文课堂的新型教学活动平台。总之,要尽最大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潜心安排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点拨的内容、方式、过程,及时空分配与交替,把语文课建构成学生、教师、文本、环境等诸要素优化组合、协调互动的“语文学习共同体”。
什么是“引导者”的教学行为? “引导者”进行“语文指导”的教学行为应当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引路人”不是背人走路的脚夫,“导游”不是代人去游。“引导”的关键一是要“引”,二是要“导”,要因势利导、开启悟性,指点迷津,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从宏观上讲,教师要适应引导对象的心理需要,按照学生的眼光,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他们的基础、经验和不足,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思想、感情和愿望,相信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心甘情愿地站在“合作伙伴”的位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顺利地由已知导人未知.快步走向自己的“最近发表区”。从微观上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活动:
一是引入课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与面临的新课题碰撞,引起疑问,大胆预测,形成急切的学习期待。
二是引入精神领域。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活经历,情感、思路与教师、教材情感、思路的交汇点,进人不同角色,进行换位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体验。
三是引向预期目标。强化目标意识,捕捉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结点,把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结合起来,发现和选择从已知导人未知、最终抵达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方法。注意目标分解的层次等级和提升梯度,避免在同一层面上搞重复教学。
四是引向广阔天地。确立大语文教育观.启发学生自由进出,超脱课文,以开放的心态,在广阔的时空中自由学习、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引导”者最聪明的做法是启发学生用已知去获取未知.不断地把昨天依靠老师教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今天“用不着教”的“自学内容”。凡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都要让它随时投人运转;凡是学生已经具备的技能包括内在潜能,都要为他们提供尝试实践或施展释放的机会,尽可能不再做“越姐代应”吃力不讨好的事。
当好“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起码要从两个基本方面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首先是由“教书”向“育人”转变,由“智育型”向“素质型”转变。自觉放弃“知识垄断者”的地位,转而注重对人的研究,注重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组织和引领学生冲破应试“分数”的重压,走向健全的人文天地,注重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夯实早期基础。其次是由“传授型”向“导学型”转变。尽决改变重复搬运知识结论的劳苦,转而探讨“学会学习”的条件、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致力于“元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主动学习格局的形成与完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组织得力,引导得法,适时参与,即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才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组织得力——— 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1.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学习语文也必须以兴趣为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兴趣。如运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采用灵活的教法,及时的激励性评价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的学生常这样表达他们眼中的语文课:“老师每天朝气蓬勃,精神饱满,带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我非常佩服老师对语文的满腔热情,每一堂课都能使我保持一种激昂的情绪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有激情,激起了我学习的兴趣,不胜感激。”可见教师组织得力,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2.做好两个调控,提高阅读实效
第一,适当调控课堂节奏,尽量保证预定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有很有价值的“生成”内容可作灵活处理。
但要注意阅读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经常性地因“生成”内容而使课堂显得支离破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决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阅读教学既需要愉快的气氛,也需要沉静的阅读和思考,过多的讨论、表演,学生的情绪处于无限度的亢奋之中,容易产生疲劳,而且会养成学习浮躁的不良习惯。因此,课堂上该默读时就要让学生进行默读,该独立思考时就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课堂情绪有张有弛,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得法——— 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1.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应尽可能地激活学生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学生对“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有不同的理解,笔者便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同学们思维之活跃,争论之热烈,笔者紧抓有利时机予以点拨、引导,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张扬。2.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在教学《祭十二郎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韩愈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特别是读到宦海浮沉的苦闷和担心幼子难于养大的忧虑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抖着、哽咽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痛失侄儿的韩愈& 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了韩愈。3.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教学《项链》一课,可以假设玛蒂尔德找到了项链,让学生想象玛蒂尔德找到了项链后怎么做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教师可以将自己读过的书呈现给学生,由于在行间字旁标画了不同的符号,学生很容易接受。如在行下画横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2”表示错误,画“3”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理解等等。教师给学生作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引导,学生易于掌握勾、画、圈、点、注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适时参与——— 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蹲下来”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积极、和谐地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常有以下几种参与方式。1.参与学生的诵读活动
诵读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与语言文字的直接碰撞,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感,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通过范读、引读、与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相机参与诵读,不仅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2.参与学生的发现活动
这里的发现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质疑问难基本上成了学生单方面的活动。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从而使教学的重点目标得以落实。3.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当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真诚地与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认识不断加深,思维不断发展。如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有几个小组邀请老师表演曹操,笔者很乐意地加入其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倾诉自我的师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语文实践活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三篇: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祁晓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如我在教学“比一比”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面的人和物,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听,有的学生会说“我看见1个老师,很多同学”这时我马上提出问题:同学比老师怎样?老师比同学怎样?然后我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请其他同学回答,同学们争先恐后说个不停,有的说:“门比窗少”、有的说:“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寻找到得数学问题,自然而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有。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动机与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使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也就要充分调动个方面的心理素质。比较而言,在动机因素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成就心理和期待心理。
(一)、教师的成就心理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研究表明,个体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弱,是以对成功概率的估计和对自己工作能力挑战度为转移的。
教师的成就心理是由强烈的心理需要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上作出一番成就,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成就心理使教师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动机,这使他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全力以赴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成就心理还使教师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即使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千方百计的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即使课堂教学遇到某些困难和曲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排除困难和干扰,使课堂教学沿着正轨前进。所以说,教师的成就心理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二)、教师的期待心理
期待意指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先性认知。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很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教师的期待心理是对待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体表现在向教学目标的接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等,教师则以期望和等待的心理处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心理主要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1.对教师来讲,这种期待心理实际上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相信形成的。2.教师的期待心理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处理中,给学生以思考和回旋的余地,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又可以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3.教师的期待心理使学生感到一种信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期待心理,优秀教师都很注重期待心理的运用。
教师的职业动机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对教育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才能发挥教师的巨大潜力。奥苏伯尔指出:“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乃是他们对学生智慧发展个人承担的义务达到何种程度。大家一致同意,这是教师专业动机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教师是否施展了必要的努力,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展,还是不过做出了教学上一般的、形式的姿态而已。”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实现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我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请3个男同学上讲台,再请1个女同学上讲台,并请这4个同学为大家唱一首歌。然后问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表演,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通过合作交流,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唱歌的一共有几人?”,“唱歌的男生比女生多几人?”等。然后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目的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求一共有几个人要用加法来计算,并揭示课题,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感受、体验数学的美。
教师的情感与教学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对学生的爱。他把自己对事业的爱迁移到学生身上,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给予温情厚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平等的,教师的这种良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凡是得到教师爱护、帮助的学生,必然尊敬和喜爱老师,在心理上同教师有了亲近感和理解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经常训斥、惩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不满情绪,往往使学生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不仅要注意自己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使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教师的情感决定着课堂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的心理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情感。有的教师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常常是平淡无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则漫不经心地听课,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作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感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的教学必须热情饱满,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使智力得到发展。因为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当学生愉快地、积极地并能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时,才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学的教育性。教师不是教学机器,不可能纯客观地进行道德说教,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老师本人的信念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只有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去教育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感心地去达到教育目的。
4、教师的情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教育事业和所教学科的热爱,是他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必须注重情感的修养。
教师品质与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影响教学效果的往往是教师的个性品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师是学生效法的楷模,而学生的个性品质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
第二,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学习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学效果就好。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职业的价值,意识到教师工作的崇高,就会产生自豪感、光荣感、责任感,就会克服困难,自我奉献。教师必须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心理鉴定。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自我体验,体验自己工作的愉快和光荣,勇于和学生交往,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在工作中就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不断地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困难,把工作做得更好。
四、课堂管理与教学效果
班级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教学的基本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环节,搞好课堂教学管理,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的自我管理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主要是管理学生。其实,搞好课堂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素是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在课堂上自我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管理学生的水平,一个教师课堂上不能清醒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那就不可能管理好学生,其教学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管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只有把学生组织好、管理好,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完成教学与教育的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科学理论,组织好对学生的管理,那种课堂上只管教不管学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一定很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是维持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毕竟是学生,还不成熟,他们能否遵守纪律常以外部条件为转移。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有密切联系。因此,当班级出现纪律问题时,不应单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教师还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进自己的教学管理措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
(三)、信息管理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无论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都要求可靠性和高效率性。知识、信息离开一定的载体就无法贮存和传送,因此,除了主要管理知识信息外,还必须考虑信息载体,如教材、直观教具等的管理使用。信息管理中必须同时考虑信息内容与信息传送形式两个方面。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处理好师生关系,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尤其是生动活跃的教学心理气氛,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五、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因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确信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学水平基本相同的教师,可以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同而教学效果迥异。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恶化,教师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显著的特点是师生相互了解,情感融洽,彼此信赖,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教师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既要充满爱,又要严格要求。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形成的师生关系,尽管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教师决定的。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有的烙印甚至是终生的痕迹。受尊敬的教师,学生总是把他看成自己效仿的榜样,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乐于接受,并容易转化为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智力,也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日益增长的要求,又成为鼓舞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动力。这不仅使教师得到安慰,感到生活充实,而且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更加热爱学生。如此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操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一题多解的问题时,常对学生这样说:老师只有一种解法,你们还有别的解法吗?有的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老师的提示,真的很快就有了另一种答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表扬他们:你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这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多地表现在为学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情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角色的转变绝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教师不重要了,全部放给学生去做。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准备等都是教师应当周密计划的,应当说教师的责任更重。教材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广博的知识、更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师结合本校本班的情况,每学期自己设计两三次有意义的活动(包括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索,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认识,以及对数学价值的理解。教师成为组织者,不只是在课堂上组织好纪律,管理学生的学习,更多是在课前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一位特级教师在“面积”教学中,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的单位后,让学生在桌子上量一量桌面有多少平方厘米,课本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老师让学生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量一量教室有多大。多数学生开始动手量教室,可有一两名学生开始就没动,他们在看在想,然后对老师说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太小了,用来量教室的面积太麻烦。老师说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应该用更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那我们来认识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用平方米来测量教室的面积可能更好一些。这样一个情境,先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需要,然后再做,就是水到渠成。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数学的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和思考,不只是简单地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是指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问题。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对学生说,你可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你希望我讲什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东西,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后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还需努力学习,积极探讨,闯出新路。
第四篇: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社会上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种强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上,更体现在幼儿教育教学上。幼儿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和促进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广大幼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角色。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堂教学;更新观念;角色转变
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社会上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转变应试教育不良影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种强烈的要求是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和敬畏。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优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未来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向教育提出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要求就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在这样背景下逐渐展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不只是教学目标的调整,而是一项影响社会发展和教学行为的系统性工程。在这一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幼儿教师本身。
在传统幼儿教育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导向和目标,更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学是教师、幼儿、教材、生活相结合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担当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想目的。特别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特殊阶段,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观念,用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影响孩子们,组织和引导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可见,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这一重要阶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重要一步。
所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成为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广大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在多年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也深刻意识到孩子们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过程中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实践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做好教师角色转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一、更新观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要进行角色转变
传统幼儿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孩子们的知识学习,课堂活动要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成为课题活动的主体因素,课堂活动和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围绕教师的教展开。孩子们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只能跟着老师思路开展学习活动,孩子们的学习感受和学习行为不被老师认可。这样带有强迫性的课堂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孩子们学习活动效率低下。经过对传统幼儿教育教学中影响孩子活动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造成教师教学和孩子们活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错误定位。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孩子们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素。
我们要把活动主体交给孩子们,通过有效引导和组织,促进孩子们自主参与和探究实践,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这些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内容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所以,广大幼儿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逐渐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孩子们,使孩子们获得基本的学习素养。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
孩子们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只是引导者,孩子们与教师处在平等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实现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基础上达到扩展的目的,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主动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角色,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
二、幼儿教师角色转变要注重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教师要摒弃传统幼儿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从自我做起,我们要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实践新课改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把教学内容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起孩子们积极思考,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还要做好孩子们的组织和引导,促进孩子们自主参与和思考,调动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实现孩子们自主活动是教师转变教学角色的重要体现。
第五篇:新课程条件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
目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新的数学教材,新的数学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在的教育体系,涉及到更为实际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适应,涉及到深层次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迫使越来越多教师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把数学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但是,由于几十年来中小学基本上都是沿用着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目前还存在着较多数学教学方面的问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在教学方式上应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传统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在解读新课程课标准、观摩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转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技巧,创造乐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转换角色和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
1、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情境教学需要应用前人的经验和现代人总结出来的大量例子,并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规范这些例子并应用在教学中,形成一种教学模式,用以提
高学生解决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且起到帮助教师借鉴和发展的作用。
在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情景的创设”, 不管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活动课都有一个“情景的创设”,不少教师都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创设一个“情景”,当然,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学生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数学信息,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并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不能片面地理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形式化地创设生活情境,要使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认知基础及教学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情境才能起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绞尽脑汁捏造的“失当”情境,只会是”事与愿违”的“画蛇添足”罢了,定会导致数学课堂“数学味”的丢失。创设情境应谨慎,对于预想的结果要有充分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千万别因老师“一相情愿”式的“失当”演绎而令学生“众里寻她千百度”,使教学走向尴尬、低效,甚至是无效。
因此,教师在选取情境要恰当,要具备基础性、代表性、发展性、系统性、趣味性,它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数学定理的工具,而且将数学
知识联系实际的体现。情境选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总让学生感到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框架。对数学学科来讲,选取情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一种欲望——不断攻克难关的决心,因而使他们对问题爱不释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体验课堂中 “做”数学的快乐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局限在概念,定理,公式和试题的解答中,认为数学活动是高度抽象的,因此,在传统的课程里,对知识的“再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严格的智力活动,在课堂上听课,在作业本上做题,这种单一数学活动,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参与只是单一的感觉器官,被动地接受知识,最终只会导致其思维的僵化和个性的呆板,而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获得知识。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鲜明个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手中获得知识的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一步步获得的因此,在新课程的中学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互助互补,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共同探讨研究的空间与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中体验数学。
以合作交流形式开展探究性活动,改变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局面。学习小组一个学生的意见,往往会引起小组其他伙伴思维的火花,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会促使每个成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活动,从而使探究的成果更完善,更具有价值。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小组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做到合理分工,教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注重小组成员的搭配,更好地发挥互相交流和互相启发的效能。
在整个实践探究过程中,要求在“做中学”, “边做边学”,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全新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当作了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现象,有自己情感,有思想的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自己亲身体念的实践过程。“只有亲身感受过的东西,才会刻骨铭心”。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即在“做”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时为了解决问题,他会去查阅一些资料,与别人合作交流。其次,他还会在自己实践探究后学会去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并进行合情推理和验证,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教育改革纲要》同时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鼓励和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怎样理解并保护这个“独一无二”,使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充满灵气,彰显个性和智慧?这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探索并努力在每一平常的课里加以实践体现的。个性化的学习转变了我们过去的教育过于注重“教”,而少关注“学”的做法,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中心,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为更好的实施教学,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那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到底应该怎样呢?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态度和关注倾向等方面都要进行转变,对广大教师来说,是挑战、更是考验。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问题,就成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理解到,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好以下角色的转变。
1、教师要实现从“主宰型”向“指导型”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为了传授知识,强化技能训练,往往是教师主宰课堂,给学生灌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剥夺了学生主
动学习的权利,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这一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对智力较差的学生会有短时效果,但从长远观点即高层次思维和学生长足发展看,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课堂,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教师要实现从“传授型”向“合作型”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课堂成为教师单一传授数学知识的场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模仿、和记忆,新课程标准给教师角色地位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不只是讲授者和权威,教师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评判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上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教师要当好顾问,帮助学生解决讨论和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又要有效的组织讨论和交流,还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充当对话者的角色。通过讨论 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交流与合作,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融洽师生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3、教师要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转变
在传统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师更多的是较为单一的课程执行者。通俗一点,教师仅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书匠”。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是课程研究、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改变,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求数学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如,函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都可应用几何画板、Flash等数学软件进行教学,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如,怎样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怎样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怎样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的本质。教材在便于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都提出了有用的使用建议,设置了“信息技术应用”栏目,例如:“用《几何画板》探究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用《几何画板》研究抛物线”、“借助信息技术求方程的近似解”等等。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数学和欣赏数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过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但是光有
这些还不够,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还必须把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数学学科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去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通过短暂的影视片、简单的动画演示等,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反映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激发、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从多媒体中了解有关日食现象知识,通过多媒体演示出:宇宙中太阳和月球在运行,再配上解说学生便明白月球和太阳在平面的位置关系,因此产生了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媒体的形、声、色、光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通过媒体看到自己从没看过的天文现象,产生了许多的联想。于是对圆与圆的位置的知识有了兴趣都主动学习,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丁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熟悉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如讲到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学生思维往往轻易出现“混乱”,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映射是函数,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推导出在定义域和值域间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例如:求y=x2(x≤0)反函数时能否把条件x≤0去掉,结论当然是不能,假如去掉,则给一个y值时,就不是一个x值与其对应,不是一一映射,就没有反函数。上课提问时,应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条理性和完整性。我们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漏洞所在,不严密的回答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同结果。如有的学生在回答“三垂线定理”时说:“一条直线假如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就存在问题。因为他没有说这条直线是否在射影所在的那个平面α内,若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正确的应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见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通过以上这些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慢慢地达到理解深刻和思维缜密。对于学生上黑板做的练习题,要及时地评讲,指出其基本知识以及思想方法上的欠缺,这不但对做题者,而且对全班同学都是一次提高。
新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数学知识的罗列,而是生动活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否则数学教学将失去生命力。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的参与。走进新课改,我们老师的任务还很重,要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人文化精神,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希望我们的教学方式日新月异,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