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北方教案2(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5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北方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北方教案2》。

第一篇:高一语文北方教案2

《北方》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并确立学习目标: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

二、文本研习:

1.听录音,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听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

明确:抒情。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三、鉴赏与分析:

1.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四、写作特点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

①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

②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

③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

五、课外拓展

我 爱 这 土 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六、作业:

1.加强诵读。

2.完成《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第二篇:高一语文氓教案2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第三篇:高一语文错误教案2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

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本部分。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

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

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⑴ 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⑵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

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错误)

第四篇:高一语文项链教案2

《项链》说课稿

《项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同时也塑造了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是高中阶段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它的基础是初中分散学习的小说知识,其近邻是本册第一单元的小说知识和鉴赏知识,它的延伸是高中各册文学鉴赏单元。因此,教学本篇文章,一方面要在学习《药》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欣赏人物形象;一方面,培养学生初步欣赏小说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文学鉴赏单元打下基础。

(二)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

A.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归纳各部分内容;

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通过小说精巧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研讨.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形象。B.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执迷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及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与扭曲,人的命运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从玛蒂尔德身上汲取.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

跳出阶级论,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善良的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亦是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的办法:

A.紧扣课文,抓住主要情节及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内心世界; B.进行情景对话训练,体味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几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多角度评价人物的能力。二.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4)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的最终任务不应该是传授学生知识,而应该是教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我个人认为,教授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至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初步鉴赏小说的知识。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导入

1.以诗导入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无名氏《冰雪诗》)

让学生考虑这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创设情景,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法国 莫泊桑 俄国 契诃夫

美国 欧•亨利 让学生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同时也完成了大纲要求的“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内容

课文分析

(以问题导入,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根据教学目标我将设置以下问题:

1.“项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完成知识目标A)梳理情节,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围绕“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心理.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文章中有具体语句,请学生在文中用笔勾画下来,并说说这些情节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诵读描写非常精彩的句子。(完成知识目标B)

这环节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提供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让学生明白分析人物要结合语言和细节切忌脱离语言和细节架空分析。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在作文中,描写人物要靠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切忌简单的定义人物。

3.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请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 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去寻觅去探索,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4.行创新性赏析,超越作者,冲破框框,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完成能力目标A)

我将提供三种观点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反映,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学生较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

课堂练习

(表演场景)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即兴表演,主要有以下2个场景:(完成能力目标B)

1.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和男宾跳舞和时的对话。

2.玛蒂尔德到水果店.杂货店.肉铺,争价钱,受嘲骂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人物的心理,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布置作业

1.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例如,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贴反而“懊悔”,有了舞服依然“发愁”;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在上文都有铺垫,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设计这个作业题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篇小说不仅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而且构思也非常精巧。学生通过做这道作业题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精巧的构思。

2.如果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怎样? 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评价分析

本课书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注重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紧扣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段和重点句分析人物,实现长课文短教,基本上能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

4.结合语言和细节分析人物,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能教给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即结合语言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第五篇: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2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情。

4、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5、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领会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6、思考发展建设与保护文物的矛盾。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胡同的特点。

2、领会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体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对胡同文化内涵的领悟。

2、对北京人心态的认识、评判。

3、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1、欣赏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2、有人这样概括中国的城市:

北京是一个官员,上海是一个富商,深圳是一个暴发户,沈阳是一个男人,杭州是一个美女,成都是一个市民,重庆是一个工人。你认为他对北京的概括全面吗?为什么?

㈡、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

2、多音字。

3、词义。

㈢、作家作品简介: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关于作者汪曾其,有人这样评价他:“具备了中国文字白描传统的美。寥寥几笔,便具形神,决无赘肉。又有中国画之美,笔画简单,立意深远,意在笔外。

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㈣、诠释文题,理解文化

关于“文化”,常见有下面一些阐释:

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即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独立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某某人“有文化”。

4、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酒文化”“饮食文化”

胡同文化是: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㈤、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题目是“胡同文化”,文章直接阐述胡同 文化内涵是在哪些段落?

2、其他段落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3、其他段落的内容又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据上面思考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胡同是胡同文化形成、演化的依托。胡同文化的发展前景与胡同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1—4)胡同特点

二、(5—12)胡同文化

三、(13—15)胡同评价

㈥、分析胡同特点

快速阅读1—4自然段,说说胡同有哪些特点。

形态——方正 得名——复杂 来源——广泛 宽窄——不一 数量——众多 交通——方便 环境——安静

㈦、把握胡同文化的内涵

阅读5—12自然段,思考:

1、这一部分的内部结构关系是什么?

2、找出(或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胡同文化怎样的内涵? 胡同文化的内涵

安土重迁,因循守旧 自我封闭,自私自利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置身事外,冷漠麻木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特点“封闭”,精义是“忍”

㈧、理解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评价及作者对它们的感情

1、作者认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面对一种文化的没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 齐读13—15自然段,划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胡同评价

衰败、没落、消失 胡同情感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怅望低徊,理智豁达地告别胡同

㈨、品味语言

1、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1)虾米皮敖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

2、小结本文语言特点:

⑴、口语化、生活化,京味十足。

⑵、短句多,表情达意清爽利落,不拖泥带水。⑶、引用北京方言、谚语,化用古语,通俗而典雅。

㈩、拓展思考,文化心理

阅读材料: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态度、胡同的命运、胡同的价值。思考问题:

1、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心态?

2、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

从你生活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的思考,如《校园文化》、《课桌文化》等。

下载高一语文北方教案2(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北方教案2(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语文《北方》教案 人教版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北方》教案 人教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 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 有表情......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

    寒假作业 二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小小的篝火 潘旭澜 ①现在的衣服被盖中,我特别珍重的,是一条黑白灰小方格相间的土布被里。它是母亲给的。 ②“文革”后期。我在干校患......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2边城(节选)

    2 边城(节选) ●课文鉴赏说明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

    高一语文教案:登泰山记2

    12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提示: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

    语文高一教案

    语文高一教案 语文高一教案1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

    高一美术教案2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 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线索,进而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

    高一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原创优质教案

    一、观看视频《相思》 二、介绍《玉台新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三、《导学》积词语,介绍偏义复词、互文 四、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托物起兴 第二部分(2-6):兰芝被遣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