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蒙古族学校简介[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1:0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泰来蒙古族学校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泰来蒙古族学校简介》。

第一篇:泰来蒙古族学校简介

泰来县蒙古族学校简介

泰来县蒙古族学校始建于1989年8月,是齐齐哈尔市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少数民族学校。学校坐落在县城向阳街,校园占地面积33035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95平方米,各功能室齐全。学校有较完备的体育设施,运动场面积17000平方米,有200米环形跑,设有2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足球场。有教职工7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4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2人,中学专任教师43人;蒙语文专任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7人;有高级教师16人,中级教师18人。设有25个教学班,学生86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95人。

学校秉承“承民教重任、夯质量基石、促全面发展、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宗旨,以“严爱相济、和谐发展”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学生,以“爱”的教育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尊师爱校、明理善学”的好学风。蒙校本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学生终生发展导航”的宗旨,以“知书达理、品德高尚”为育人目标,坚持“从严管理、爱在其中”的管理理念,工作做到“精心、精细、精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加特长”的好学生。学校通过开展校园艺术节、书香校园、音体美社团活动、读书节、军训、游湿地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个性特长、锻炼意志品格,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先后实施“实施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经过几年的实验和探索,历经领导和教师的努力,探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两学一评”教学模式,并围绕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校本研修,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研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小话题论坛”活动。几年来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中考连创佳绩,2015年民族班28人报考,25人考入一中,蒙古族考生包涵总分名列全县第二名,蒙文班考生徐宏健总分名列全县第三名;2016年中考李慧妍同学夺得全县状元;2017年再创佳绩,有41人考入第一中学。

近几年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室全部安装“班班通”,教师上课均使用电脑课件,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全部更新;校园文化突出“爱”的主题,内涵丰富,彰显民族特色;校园内花木有致,环境清新幽雅,整洁美观。

有耕耘就有收获,蒙校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民族文化教育基地、齐齐哈尔市教育“先进集体”、“学校管理样板校”,县级“先进集体”、“学习型党组织标兵”,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课改先进集体。内涵的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蒙校赢得宗教界友好人士的赞助,投资1100万元,建4500平方米食宿楼,其中含500平方米的多功能电教厅,目前正在筹建动工,于8月末竣工交付使用,届时将为师生提供宽敞明亮、优雅的食宿环境。

蒙校人不忘初心,有不服输的韧劲,始终坚持撸起袖子加油干,有决心、有信心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设施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高标准寄宿制少数民族学校,打造全省民族教育的品牌。

第二篇:泰来特殊教育学校简介

泰来县特殊教育学校简介

泰来县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59年,其前身是泰来县聋哑学校,是县内唯一一所招收智障、听障、脑瘫、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坐落于泰来镇清真街东段,占地5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7平方米,分教学楼和食宿楼两部分。学校开设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8人,在校学生暂分启音和启智两个部。现有教职工15人。学校建有律动室、语训室、微机室、图书室、感统训练室、心理康复室、智力康复室、听力康复室、运动康复室、情景教室、美术劳技教室等专用教室,功能齐全,设施一流,为残障孩子学习、生活、康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为残障孩子的自食其力奠基,为残障孩子的一生幸福铺路”的办学宗旨,围绕“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有爱无碍,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注重基础教育,创新品质教育,突出职业教育,提升艺术教育,强化康复教育。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设了美术、律动、康复、职业技能等学科,积极研发校本课程。重视“送教上门”工作,不断探索“教育—康复—职业技能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努力打造办学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社会各界的爱心帮扶,使泰来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1996年泰来县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2009年学校为全国三残儿童入学现场会提供现场。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齐齐哈尔市十一五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市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标准化卫生室”,市残疾人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和团体奖,市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集体。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先进集体,县优秀党组织标兵,县级班级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县优秀少先队大队等多项荣誉称号。学生盖世豪、汪强被评为全县首届和第二届美德少年。2017年曲艳坤老师被评为全县“最美教师”。2015年3月学校高标准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县特殊教育学校全体教职工将一如既往秉承“广德行善、乐于奉献、辛勤耕耘、育残成才”师德理念,发扬“自强不息、感恩有为”的创业精神,制定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不断开拓,再创辉煌!

2018年4月

第三篇: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草原“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

“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蒙古靴,颈上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一齐跳跃出场。

成吉思汗陵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溪水萦绕、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精美别致的宫殿。数十里外,就可遥见它那闪烁的光辉、雄伟的身姿,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总面积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陵宫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东殿、西殿、寝宫和东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设有单层屋檐。三殿相互连通。正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像,两侧殿内的墙壁上绘有歌颂他丰功伟绩的壁画。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锻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古台、胞妹哈撒尔、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柩,包前盛放着历代相传的成吉思汗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等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敬和向往。这里经常是香烟缭绕,祭奠活动不断。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还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不尽思念。

第四篇: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

“蒙古”一词的音译始见于《旧唐书》记载,最初称“蒙兀室韦”,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人口及分布

蒙古族人口 截止到1990年为480.6849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

历史由来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醐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到明代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两大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置总管制度加以统治。

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以畏吾儿字母创制,经过本民族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文。忽必烈时,曾创制蒙古新字句“八思巴文”,17世纪中叶,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宗教文化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在明、清时期,全族喇嘛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1/3。

蒙古族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历史、文学名著。《宋史》、《辽史》、<<金史>>是我国的重要史籍。

习俗及社会

蒙古牧民多住圆形的蒙古包,它便于拆迁。蒙古族是精骑善射的民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骑马、摔跤、射箭等为群众所喜好。牧民多住“蒙古包”。农区饮食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牧区以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食。蒙古族至今已建立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相关图片:

美丽的蒙古族姑娘

蒙古族孩子们

蒙古包

蒙古人载歌载舞

献哈达

敬酒

敬茶

蒙古族图案

第五篇:蒙古族风俗习惯图文简介

1、主要信仰: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宗教习俗有

祭腾格里、祭火、祭敖包。

2、蒙古族风俗习惯:蒙古族饮酒风俗蒙古族传统礼节,主

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3、娱乐和节日:赛马、摔跤、射箭——男子三技、头琴、蒙古象棋、年节、马奶节、那达慕。

4、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肉食、奶食、粮食,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5、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男袍多为蓝色和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和紫色。

6、居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古时称作“穹庐”、“ 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下载泰来蒙古族学校简介[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泰来蒙古族学校简介[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蒙古族民风民俗简介[范文]

    蒙古族民风民俗简介 (一)生活习俗。饮食方面。城镇居民食俗与汉族基本相同,即多食面、米,一日三餐。平时宴请以手抓肉为主。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烤全羊。牧区以肉、乳制品、炒......

    蒙古族学校举行 信息

    蒙古族学校举行“我讲我的学习方法”演讲比赛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蒙古族学校2012年11月9日下午成功举行了学生学习方法演讲比赛活动。 本次演......

    柏林蒙古族学校整体教学计划

    柏林蒙古族学校整体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及汐子总校2014年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以落实课程实施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学......

    蒙古族学校2015年家庭教育工作计划

    蒙古族学校2015年家庭教育工作计划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家长学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中发挥了重......

    包头市蒙古族学校党员干部民主生活

    包头市蒙古族学校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方案 按照昆区教育局党委的要求,为真正把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出质量、开出效果、开出氛围,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团结,形成合力,找准存在问题,......

    泰来农场学校高校课堂汇报材料1

    泰来农场学校高校课堂汇报近几个月根据《齐齐哈尔管理局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和我校《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我们展开了一系制度推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创建效果,促进了师生的整体......

    准旗蒙古族学校聘用幼儿教师

    准旗蒙古族学校聘用幼儿教师(临时用工)劳动合同书 甲方:准旗蒙古族学校 乙方: 准旗蒙古族学校幼儿教师实行招聘制,招聘实行一学期一聘。聘用条件为: (1)热爱幼教事业,对幼教事业具有......

    蒙古族学校大课间活动工作总结

    蒙古族学校大课间活动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积极抓好“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健康,使体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健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