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总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对象:经济学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它研究那些具有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政策有效性、产业管理科学性均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图使学生能够运用本门课程中产业组织的理论模型对现实市场条件下的任何特定产业进行SCP分析;能够运用本门课程中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对任何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能够运用产业布局理论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进行分析。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并且在局部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高等数学》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知道产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第二章
产品差异
本章主要介绍产品差异的概念、产品差异的种类和产品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本章分析的产品差异是企业的三大经营策略之一,重点介绍Hoteling模型和非信息广告对产品差异的影响。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品差异的重要性,重点掌握Hoteling模型和差异化策略对现代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性。第三章
进入壁垒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组织理论的进入、进入壁垒及其影响、退出、退出壁垒及其影响、流动壁垒、进退无障碍与潜在竞争、沉没成本及其对进入退出的影响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重点掌握结构性因素对市场势力和企业的经济利润之间的关系。各种进入壁垒的类型和企业的策略性进入壁垒的形成条件。
第四章
寡头垄断的策略性行为
本章在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的基础上,对古诺模型、斯塔克博克模型、伯川德模型、埃奇沃斯模型、差别产品的伯川德模型和卡特尔模型等进行了推导,并简要介绍了模型的应用。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各种模型的推导过程及模型应用。第五章
定价策略与实践
本章主要回顾微观经济学中价格歧视的涵义、类型,实施价格歧视的动机以及价格歧视的福利后果;介绍了两部收费制及其在自然垄断产业的运用,搭配销售方式的选择及其福利比较;限制性定价策略和掠夺性定价策略的涵义、方式、特征、实施条件、检验规则及其福利后果等。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价格歧视策略、两部收费制、搭配销售策略以及策略性定价行为。重点掌握两部收费制及其在自然垄断产业的运用,搭配销售方式的选择及其福利比较。
第六章 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
本章中分析了企业六种非价格掠夺手段,围绕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展开分析,包括空间先占权与产品扩散策略、预告产品信息、需求结构锁定策略、提高转换成本、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提高对手成本等六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更现实的企业策略性行为。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学生了解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展开分析,包括空间先占权与产品扩散策略、预告产品信息、需求结构锁定策略、提高转换成本、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提高对手成本等六种企业策略性行为,理解他们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第七章
产业组织:企业纵向关系
本章将分析扩展到中间产品领域,即研究企业间的纵向关系,内容主要包括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和纵向约束(Vertical Restraints)。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纵向一体化和纵向约束的含义,理解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原因,重点掌握纵向约束的形式和纵向一体化的福利效应。第八章
技术创新与转移
本章主要从产业的角度介绍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转移理论,技术创新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概念、产业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技术创新过程和模式等内容;技术转移内容主要包括技术转移的概念、技术转移理论研究,技术转移规律及其动态系统、区域间技术转移等内容。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把握技术创新概念和技术转移概念,了解产业技术创新理论,重点掌握技术创新过程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类型等的现实意义。第八章 创新与研发
本章在介绍创新与研发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研发与创新的激励、并掌握创新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关系,研发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成功的研发和创新可以改变企业的市场经营条件,使企业拥有市场势力和获得垄断利润。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把握基本概念和功能、研发与创新的激励、并掌握创新与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关系
第九章 广告
本章在介绍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广告,透过现象把握广告的本质,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的SCP分析中,广告属于市场行为。本章阐述了广告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关系,这其中包括了广告与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广告与价格、广告与质量、利润的关系。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把握广告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关系,这其中包括了广告与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广告与价格、广告与质量、利润的关系。理解广告的现实意义,掌握广告对企业经营的重要地位。
第十章 合作策略性行为
本章分析了厂商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厂商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本章分别探讨了默契合作策略行为、明确合作策略行为等问题,最后分析了合作策略行为的存在性和不稳定性。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把握默契合作策略行为、明确合作策略行为等问题,以及分析了合作策略行为的存在性和不稳定性。理解和掌握合作策略行为,对于高度集中的行业行为十分重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行为特征。第十一章 规制、反垄断与政策
本章在介绍产业管理的内涵、产业管理体制、模式及中国产业管理总目标和模式的基础上,对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和内容进行概括。主要介绍产业规制的内涵及理论演进、产业规制分类中的政府规制、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基本内容;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原因及改革;产业政策的内涵、产业政策存续的理论依据及演变规律以及主要产业政策如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基本内容。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和内容。第十三章
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知道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掌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熟悉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和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第十四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积聚
本章主要讲述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 3 业区位论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介绍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以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新产业区理论、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原材料、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资本、土地、环境和政府政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布局政策的演变过程。
第十五章
产业关联:投入产出与波及
本章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主要介绍产业关联分析的方法、基本工具和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关联涵义和关联方式,掌握投入产出分析法,学会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了解产业波及及产业波及效果。
四、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干春晖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 陈小洪、金忠义.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
2.• 王慧炯.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3.•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4.•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5.• 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1996年
6.• 金碚.产业组织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7.•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杨公仆、夏大尉.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9.• 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0.• 周新生.产业兴衰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 2000年
11.• 王国生 安同良 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 简新华、魏珊.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 王文潭、李芸.现代产业组织与竞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 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15.• 李悦 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 于立.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 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 李明志 柯旭清.产业组织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19.• 臧旭恒 徐向艺 杨惠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 杨建文.产业经济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
21.• 史忠良 柯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2.• 杨公朴、干春晖.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 干春晖.企业策略性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五、课外学习及作业要求
随堂布置。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1、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
2、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占60% 占40%
七、其它说明
无
其他:期中考试、作业、听课出勤率、答疑、质疑等平时成绩,实验成绩
编制人:徐春雷系主任审核签字:5
第二篇:《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产业经济学 2.课程英文名称:Industry Economics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4.课程学时:总学时34 5.学 分:2 6.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学、发展经济学等 7.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 8.课程负责人:张小兰
二、课程性质与地位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的经济理论,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管理与政策理论等主要内容,揭示了产业发展,组织变化和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它概括和总结了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实践的经验。对于一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组织重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本学科的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产业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会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政府政策部门、企业决策机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教学部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决策型人才。
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并且,在局部领域,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34学时,讲授内容依课堂进度会有所微调,另每章均配有各种形式的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4课时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知道产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第二章 产业关联:2课时
本章从量的角度,静态考察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即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量化比例关系,主要介绍产业关联分析的方法、基本工具和主要内容。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关联涵义和关联方式,掌握投入产出分析法,学会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了解产业波及及产业波及效果。第三章 产业组织之S-C-P分析范式:4课时
本章主要讲解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围绕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基本研究范畴,介绍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介绍市场价 格行为、广告行为、兼并行为和企业技术进步等四方面市场行为,介绍市场绩效及其评价指标,并进一步探讨SC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掌握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和市场绩效的评价指标以及SC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市场行为分析的方法。第四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结构:4课时
本章主要学习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场结构理论。包括以下内容:市场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结构的基本含义和类型;了解和掌握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掌握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别化 的概念、相应的度量方法及其影响的因素。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市场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各种对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第五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行为:2课时
企业市场行为,即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环境要求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的行动。企业市场行为主要包括 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市场竞争行为包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的定价行为;以产权变动、组织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并购行为;以提高竞争力、拓展市 场为目的的促销行为等(前者为价格行为;后两者为非价格行为)。市场协调行为主要是企业合作竞争行为,包括卡特尔、企业战略联盟等(既有价格合作也有非价格合作)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市场行为的性质、特点和种类;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模型分析垄断厂商的定价和决策行为;掌握企业非价格行为的动因及其变化条件。
第六章 产业组织之市场绩效:2课时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价格、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的状态。市场结构、市 场行为与市场绩效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市场结构是产业内部组织关系的表现形式;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状态与结构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量;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 合理化的基本判别标准。本章在阐述评价市场绩效的准则和度量方法的基础上,介绍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着重分析产业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的作用。最后对 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做概括性总结。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掌握并学会运用相关指标评价市场绩效。了解市场绩效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把握市场行为、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第七章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2课时
本章是产业经济学重要内容之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概括性介绍。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大家对产业结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总体性认识。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重点掌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把握产业结构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点,把握产业结构理论演进的脉络。第八章 产业结构的演变:4课时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变的含义,正确理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识和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演变机理和规律。了解已有理论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解释。第九章 产业结构优化:4课时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包括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以及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机制。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状况可以用相应的经济指标、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结构优化涵义和表现方式,掌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判定指标和方法。
第十章 产业政策:6课时
产业政策通常是对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 用,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产业政策研究理应成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在介绍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包括产业政策的涵义、起 源、存在依据、目标、作用和局限性和产业政策评估原则与标准)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目标和 手段及作用,并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演进考察,阐述产业政策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产业政策的起源、存在依据和分类;掌握产业政策评估的依据与原则;掌握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和手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行产业政策。
第三篇:《产业经济学》(必修)教学大纲(戴)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必修课)
前 言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以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形式存在着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产业经济学建立在理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它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更现实、更贴近实际的问题,如现实中的不完全竞争问题、交易成本、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主导产业选择等。产业经济学在研究中更为注重方法的应用,从经验分析到博弈论的应用,实现了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及其相应的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产业组织分析的S-C-P基本范式,并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产业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本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内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更具体和现实的经济问题的逻辑思路和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包含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内的有关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微观企业经济管理以及产业经济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 学习掌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2. 从现实市场竞争和垄断的角度研究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相应分析中国产业内竞争和垄断的现实问题
3. 从技术经济联系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以及产业布局等内容,并相应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幼稚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等现实问题
4. 学习和掌握产业政策体系的形成机理、制定及合理运用等内容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博弈论、投入-产出分析等。以讲授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强调方法的应用,以案例或个案分析为支撑。如以某一特定产业为对象分析其结构、行为和绩效。讲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所限定的结构及其具体内容。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重点内容包括: 1.产业内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讲述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详细讲述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和排挤竞争对手策略)、市场绩效及其评价,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竞争市场理论等,培养学生按照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方法和博弈论方法分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能力。
2.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及主导产业标准
在讲述了产业的涵义、产业的分类,产业演进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详细讲述产业生命周期规律、配弟—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霍夫曼定理以及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产业结构高度化等。重点要求学生了解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和标准.3.政府规制政策
概括介绍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流派,讲述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对政府规制政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了解反垄断政策的目标、各国反垄断政策的重点及差异。
4.产业集群与布局
简要介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制约因素。讲述产业布局的原理及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概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布局的变化。
(三)推荐使用的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目
1.推荐使用的教材
(1)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戴伯勋等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2.课外阅读书目及期刊
(1)[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英]多纳德·海,《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4)[日]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5)《中国工业经济》杂志
(四)本课程教学的课时分配
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课时为36课时,建议教学课时按以下方案分配:
章节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产业主体
第三章 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 第四章 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 第五章 政府规制政策 第六章 产业结构 第七章 产业关联 第八章 产业集群与布局 第九章 产业竞争力 第十章 产业安全 复习
合计
课时分配课 限选 2 4 6 6 4 4
0
4 0 2
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导
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对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二、学科性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体系
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 产业间关联 产业集群与布局 产业竞争力
四、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法 规范分析法 计量分析法 博弈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三、产业集群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四、产业布局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五、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第三节
本书的结构
概要介绍本书的章节体系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第二章 产业主体——企业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的涵义、产业的分类,产业演进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产业生命周期的规律及特点,掌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学习重点和难点是深刻认识产业兴衰机理。
第一节 企业性质的经济解释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四、钱德勒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大解释
五、威廉姆森的研究
第二节 企业的生物性特征及生命周期
一、企业具有一些生物性特征:
(一)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通过循环性吸纳物质(投入品)、输出物质(产品)与环境(社会)发生联系。
(二)企业所有者意愿支配企业活动
(三)企业具有整体预谋能力
(三)企业具有生命周期
二、企业的生命周期
(一)产品、产业与企业的生命周期
(二)企业所有权形式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关系(三)企业寿命周期结构
第三节 企业的产业作用
一、企业是决定产业垄断程度的基本力量
二、企业是产业链的主体
三、企业是促进产业关系形成的主体(一)进入退出关系(二)产业的一体化程度(三)替代品的影响
四、不同的企业间关系构成不同的市场结构(一)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二)完全垄断型的市场结构特征
(三)垄断竞争型(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四)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特征
五、企业经营目标(一)利润目标(二)价值目标(三)管理者目标(四)社会目标
复习思考题:
1. 企业寿命周期结构特征与产业进化发展的关系? 2. 如何处理好企业各个目标的关系?
第三章 产业组织:SCP框架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了解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博弈论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SCP分析框架: 理论渊源与方法论特征
一、产业组织
二、竞争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
三、规模经济、垄断与“马歇尔冲突”
四、SCP框架的形成与方法论特征 1.克拉克“有效竞争”的概念
2.梅森在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将有效竞争的定义和条件归纳为两类有效竞争标准: 3.贝恩(Bain)、凯维斯(Cawes)、谢勒(Scherer)等的有效竞争标准三分法: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即SCP框架。4.有效竞争标准的三分法 市场结构标准 市场行为标准 市场绩效标准
第二节 SCP框架中的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与基本类型(一)市场结构的含义(二)基本类型
(三)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二、市场集中度
(一)一般集中度与市场集中度
(二)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绝对与相对集中度)1.绝对集中度CR 2.相对集中度
3.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HI指数)5.EI指数
(三)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 1.企业规模
2.垄断动机的影响
3.技术进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4.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5.市场容量
三、产品差别化
(一)产品差别化的含义(二)产品差别化的形成原因
(三)产品差别化的产业特征
(四)产品差别化与广告
三、进入壁垒
第三节
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一、市场行为的含义
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更高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其行为的行为。主要研究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分为竞争行为和协调行为
(一)企业的价格策略(二)价格的协调行为 1.卡特尔 2.价格领导
3.有意识的平行调整(以一定价格差进行调价,与价格领导企业价格不定在同一水平上)
(三)企业的产品策略
(四)产品协调行为
• 产品竞争导致寡头企业之间对产品策略的产品协调行为,即串谋行为。
二、市场绩效
(一)市场绩效的含义
(二)资源配置效率
(三)产业技术进步
(四)市场绩效的其他方面
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复习思考题:
1.SCP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2.市场集中度的因素有哪些? 3.进入壁垒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4.为什么说推行产品差别化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四章
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限制性定价、掠夺性定价等企业策略性行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学习重点和难点是采用各种策略性行为的适用条件及其争议。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
二、策略性行为
三、策略性行为的分类
四、不同时段内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变量
第二节
限制性定价
一、限制性定价概述(二)静态限制性价格的决定
(三)限制性定价的福利效应与公共规制(一)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内容
二、静态限制性定价
三、静态限制性价格的决定
第三节
掠夺性定价
一、掠夺性定价
二、相关争议
三、芝加哥学派
四、后芝加哥学派
第四节
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
一、空间先占权与产品扩散策略
二、预告产品信息
三、提高转换成本
四、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
五、提高对手成本
六、过度生产能力投资
第五节
企业并购
一、并购的概念
二、企业并购的类型
三、横向并购
四、纵向并购
五、混合并购
第六节
研发与创新
一、研究与开发的基本特征
二、专利
三、专利竞赛
四、专利竞赛与研发、创新激励
五、标准与标准化
七、标准竞争
第七节
合作策略性行为
一、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
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
三、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公共政策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策略性行为的含义及其内容? 2.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有什么区别? 3.限制性定价有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芝加哥学派与后芝加哥学派有关掠夺性定价的争议及其原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府规制的主要理论、对政府政策的影响,重点掌握反垄断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反垄断政策。
第五章
政府规制政策
第一节
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
一、公共利益理论和规制俘获理论
二、规制需求理论
三、利益集团理论
四、规制博弈理论
第二节
政府规制的类别、目标及执行机构
一、政府规制的含义
二、政府规制的类别
三、政府规制的目标
四、政府规制的执行机构
第三节
政府规制政策
一、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
二、竞争性行业的政府规制
三、社会性规制
第四节
反垄断政策
一、反垄断政策的目标
二、各国反垄断政策的比较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政府规制包括哪些类别?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自然垄断产业?为何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 3.反垄断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4.各国的反垄断政府有什么区别?
第六章
产业结构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产业的主要分类方法、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以及相关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学习重点和难点是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第一节
产业分类方法
一、马克思的二部类分类法
二、农轻重分类法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四、标准产业分类法
五、要素集约度分类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三、库兹涅茨理论
四、工业化进程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模式
一、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
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
三、进口替代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第四节 产业结构政策
一、产业结构概述
二、主导产业的特征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四、幼稚产业的扶植
第五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及其理解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定标准
三、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定义及其理解
2、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判定标准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产业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依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如何理解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结合你家乡的实际,谈谈如何合理选择主导产业?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产业集群的原因及其相关理论,演进的规律。学习重点和难点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第八章 产业集群与布局
第一节
产业集群基本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三、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产业集群发展:类型与特点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回顾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三、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第三节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路及对策分析
一、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
三、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第四节
一、产业布局基本理论流派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2.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3.提升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第九章 产业竞争力
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评价体系。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体系结构。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
一、竞争力的概念
二、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
三、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价体系
三、荷兰格林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
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关于各国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五、中国国内对竞争力的研究
六、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七、竞争力分析体系的缺陷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产业寿命周期阶段将如何影响产业竞争力? 2.各种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区别? 3.产业竞争力研究与产业绩效研究的关系?
第四篇: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学 课程编码:DX001120A 学 分:3学分 总 学 时:48学时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经济学是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言 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四、经济学与经济制度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二、实证分析方法
三、实证分析工具
四、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4学时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的决定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三、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一、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二、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三、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第五节 对价格的干预的市场结果
一、价格上限
二、价格下限
三、放开价格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章 弹性理论 3学时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三、需求弹性的分类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其他弹性
一、需求收入弹性
二、需求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运用
一、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二、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分摊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3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二、偏好
三、效用
四、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三、消费可能线
四、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一、消费者剩余
二、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三、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第五节 消费者的其他决策
一、劳动供给决策
二、消费与储蓄决策
三、投资决策
第五章 生产理论 2 第一节 企业理论
一、企业的形式
二、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关系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
学时 学时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一、生产函数
二、短期中的技术效率: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三、长期中的技术效率:规模经济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二、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3学时
第一节 成本
一、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三、短期与长期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
二、长期平均成本
三、长期边际成本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4 第一节 市场结构
一、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二、市场结构类型
三、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四、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第三节 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三、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四、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与歧视价格
五、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
二、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第五节 寡头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二、传统寡头理论
三、现代寡头理论:博弈论的运用
第八章 分配理论 3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原理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三、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学时 学时
四、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 第二节 社会收入分配
一、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状态的标准: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政策
一、过程公平论与结果公平论
二、收入再分配政策
三、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难题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学时
第一节 市场失灵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
二、外部性
三、垄断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二、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风险、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
一、不确定与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行为
第四节 政府失灵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官僚主义行为模型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3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一、物价指数
二、失业率
三、遗憾指数及其他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4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资源与技术
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第二节 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的基本知识
二、货币数量论
三、货币中性论
四、货币数量论的检验
第三节 自然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二、摩擦性失业
三、结构性失业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学时 学时 学时
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二、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
三、总需求曲线与利率效应
四、总需求与汇率效应
五、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理论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价格理论
四、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错觉理论
五、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六、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
二、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4 第一节 消费函数理论
一、消费函数的含义
二、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原因
三、消费函数稳定性的意义
第二节 投资函数
一、投资及其组成二、投资函数
三、加速原理
四、投资的波动性
第三节 总需求决定原理
一、总支出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二、乘数理论
三、总需求分析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 3 第一节 货币与金融体系
一、中央银行
二、金融中介机构
三、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需求理论
二、货币供给理论
三、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3 第一节 失业
一、周期性失业
二、失业的影响:奥肯定理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学时学时学时
四、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五、其他通货膨胀理论 第四节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四、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争论
四、教学参考书
1、吴汉洪 《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经济学》
第五篇: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国内外公共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沿理论,熟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我国公共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教学方法
1、集中讲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研究能力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公共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理论及其应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部门经济
一、公共经济学概述
(一)公共部门与公共经济1、2、公共部门的含义和构成公共经济及其存在形式
(二)公共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经济学家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
2、公共经济学的产生
3、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构成(四)公共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
二、资源最优配置与“市场失灵”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1、资源最优配置含义
2、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
3、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
4、资源最优配置的稳定标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
(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1、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2、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
(三)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2、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三、混合经济下的公共部门经济职能
(一)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二)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1、改善资源配置
2、调节收入分配
3、稳定宏观经济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由“政府失败”引发的关于政府作用的争论
(二)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实践模式
(三)我国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原则
(四)经济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经济、公共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混合经济
2、问答:
(1)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有何不同?(2)公共经济学研究那些基本理论问题?(3)公共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4)简述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过程和结果。(5)阐述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讲 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分类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1、关于公共产品的两种定义
2、纯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二)公共产品的判别与分类
二、纯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1、囚徒困境模型:对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解读
2、智猪博弈模型:对部分领域存在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现象的诠释
(二)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需求
2、局部均衡分析
3、一般均衡分析
(三)纯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林达尔均衡
三、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二)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2、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3、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
四、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元化趋势
五、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践
1、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2、解决公共产品的路径探索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
2、问答:
(1)简述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2)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3)图示说明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4)图示说明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5)公共产品的公私合作供给有哪些形式?(6)简析私人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条件?
(7)分析我国现阶段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三讲 政府规制与公共企业
一、政府规制的含义和动因
(一)涵义
(二)动因
1、规范分析:公共利益论
2、实证分析:“部门利益论”与“俘虏理论”
二、政府规制的内容
(一)外部效应及其校正
1、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分类
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1)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2)负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外部效应的校正:外部效应内在化(1)一体化
(2)产权界定和交易(科斯定理、科斯经典案例)(3)补贴、罚款或征税(4)道德约束与社会规范(5)行政与法律措施
4、外部性理论与中国环境问题
(二)政府对垄断的规制
1、垄断形成原因
2、垄断状态下的资源配置
3、反垄断的政策与措施
(三)政府对信息不对称领域经济活动的规制
1、信息不对称含义
2、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源配置(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3、政府在信息不对称领域的规制措施
(四)政府对特殊产品市场的干预
特殊产品主要指维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产品。政府干预包括市场准入控制、生产控制、价格干预等。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价格干预,即支持价格政策和限制价格政策的运用
三、公共企业
(一)公共企业性质
1、政府兴办公共企业的目的
2、公共企业的性质
3、公共企业的存在领域
(二)政府对公共企业规制
1、生产规制
2、产品规制
3、用工与薪酬规制
(三)公共企业的效率
1、公共企业效率判断标准
2、公共企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3、提高公共企业效率的途径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功能定位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政府规制、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内在化、科斯定理、垄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公共企业
2、问答:
(1)简述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2)科斯定理对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有何启示?(3)何谓排污权交易?
(4)阐述校正外部效应的措施。
(5)垄断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如何对垄断企业进行规制?(6)信息不对称会使市场交易产生哪些问题?(7)联系实际评析政府价格规制。(8)简述公共企业的性质
(9)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公共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取向。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四讲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分配
(一)功能收入分配
1、涵义与形式
2、核心问题:效率
3、要素价格的决定
(二)规模收入分配
1、涵义
2、核心问题:公平
3、收入差距的衡量(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
(三)收入分配过程
1、初次分配
2、再分配
二、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理论流派
(一)分配正义论
(二)机会平等论
(三)功利主义论
(四)福利经济学理论
(五)其他:倒U型理论、阿马蒂亚.森的理论
三、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保障
(一)收入分配原则和要求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收入分配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
3、收入分配的要求:过程公正,结果合理
(二)收入分配的调节
1、改革初次分配制度(如实行剩余分享制、建立工资增长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谈判协商制度等等)
2、完善再分配制度,即完善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3、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价格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
(三)社会保障
1、含义
2、意义
3、构成
4、类型
四、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二)
(三)美国模式 北欧模式 德法模式
五、我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现状
(二)问题与对策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功能分配、规模分配、基尼系数、分配正义论、机会平等论 2问答:
(1)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有何不同?(2)简析基于效率的要素价格决定方式。(3)简述衡量收入差距的工具与指标。(4)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与手段有哪些?
(5)简述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启示。
(6)结合改革实际,谈谈我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五讲、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一、宏观调控的地位与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地位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的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
1、含义和工具
2、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3、财政政策的运用
4、财政政策乘数
5、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三、宏观经济的供给管理
(一)产业政策
(二)区域政策
(三)工资政策
(四)人力政策
(五)体制机制改革
四、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财政自动稳定器、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积极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2问答:
(1)简述宏观调控的目标(2)简释财政政策的乘数作用(3)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
(4)你是如何看待功能预算与平衡预算两种不同财政理念的?(5)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6)概述宏观供给管理的政策。
(7)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六讲 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的意义与原则
(一)公共支出的本质
(二)公共支出的意义
(三)公共支出的原则
1、效益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3、统筹兼顾原则
4、公开透明原则
二、公共支出的规模增长理论
(一)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现象
(二)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理论
1、瓦格纳模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4、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集团模型
5、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三)公共支出规模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控制1、2、3、预算监督制度 零基预算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
三、公共支出的内容及其政治经济意义
(一)购买性支出
1、国防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3、教育支出
4、卫生保健支出
5、公共投资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2、补贴性支出
(三)中国公共支出的实证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效率分析
(一)成本—收益分析法
1、成本—收益分析的特点
2、成本和收益的评估(贴现法)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我国政府支出效率分析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支出、瓦格纳定律、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采购
2、问答:(1)简述公共支出的意义和原则(2)概述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模型。
(3)我国公共支出增长的成因有哪些?如何防控不合理因素导致的公共支出增长?
(4)购买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5)转移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政治经济意义何在?(6)如何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第七讲 公共收入
一、公共收入的涵义与结构
(一)涵义
(二)结构
(三)功能
二、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一)税收的概念、特征
1、概念
2、特征
3、理论依据
(二)税收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1、构成要素
2、分类
(三)税收的经济效应
1、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2、对生产的影响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四)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形式
2、条件
3、决定因素
(五)税制结构的设计
1、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2、主体税种的选择
3、宏观税负的确定
4、我国的税收状况
三、公债:有偿的公共收入形式
(一)公债的概念和种类
(二)公债理论
1、“负债有害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2、“公债新哲学论”
3、如何看待公债的利弊
(三)公债的规模:影响和决定公债规模的因素
(四)我国公债发行及其运用状况
四、公共收入的其他形式
(一)国有资产收益
(二)公共收费收入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收入、税收、税收的转嫁、公债、拉弗曲线 2问答:
(1)简述公共收入的构成(2)概述税收的特征与分类。(3)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4)税收转嫁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5)谈谈对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认识。(6)概述公债的特点和效应?
(7)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公债利弊的认识。
第八讲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特征
二、公共选择方式
(一)社会偏好与阿罗假设
1、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
2、社会偏好的显示途径
3、阿罗假设
(二)投票规则与投票悖论
1、投票规则
2、投票悖论
3、投票悖论的求解
4、阿罗不可能定理
三、公共选择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一)选民:
(二)政党和政治家
(三)官僚(政府官员)
(四)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及其形成
2、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利益集团的类型
3、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4、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四、政治经济周期与“政府失败”
(一)政治经济周期
(二)“政府失败”及其表现
(三)“政府失败”的原因
1、官僚追求自身利益
2、利益集团从外部施加影响
3、信息不完善和有限理性
4、制度安排不完善
(四)解决“政府失败”的路径
五、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行为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选择、社会偏好、投票悖论、单峰偏好、多峰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中位选民定理、寻租。2问答:
(1)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是什么?(2)简述阿罗假设的内容。(3)简析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4)如何消除投票悖论?
(5)解析官僚与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特征。(6)如何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失败?
(7)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阅读书目: 必读书1、2、参考书: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黄恒学:《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鲍德威(Robin W.Boadway),.威迪逊(David E.Wildasin):《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英]C.V.布朗 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4、[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