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结题报告
龙坪民族小学 杨青云
一、课题研究背景:
生存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前提。安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安全时时牵动着教师和家长的心。安全问题无时无处不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我们每一人敲响了警钟。几乎每一天,我们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路边新闻等都可以听到有关中小学生的安全事故问题,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很难教很难管,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在路上的安全问题,也几乎每一个校长都在担忧哪一天自己的学生出了安全事故……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家长面前的头等大事,而现在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研究中小学生安全问题,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更让人烦心的是:部分不明事理的家长总认为,无论学生出现了任何安全事故,都应由学校负全部责任。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现实,让我认识到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想,只有学生具备了安全意识,才能尽量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生。于是我决定进行“如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生命是美好的,却又是脆弱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却又隐藏着危险的。近年来,一些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焦虑和关注。为了孩子们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所有的教师都应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作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做好安全工作。安全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的保障。安全意识的建立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态度,在科学观念的引导下,面对危险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是进行安全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内容。同时,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故此,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思路,创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相信,只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了安全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掌握了常见的自救自护技能,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思想意识。班主任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安全行为、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问题,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在安全方面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确保校园秩序更加优化、育人环境更加和谐,法制环境更加规范、安全工作进一步改善,依法保障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更新了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的现象,树立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提供多方位教育的观念,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保证学生能得以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安全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学校如何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环境研究。
2、学生家庭安全教育状况调查及其与学校安全教育的结合研究。
3、学生自护自救技能培养的研究。
4、培养学生良好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研究。
四、课题界定:
“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学会自我保护。
“安全意识”,就是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身边危险性的认识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形成安全行为习惯是各级主管部门的共同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要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2009年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2、2009年6月,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二)实施阶段 1、2009年6—8月,制定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2009年9—12月,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安全知识进课堂落到实处。3、2010年1—5月从各科教学中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情况,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三)结题阶段 1、2010年6—9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2、2010年10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理论,研究背景,思考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
3、观察法:
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状况,以便调整研究的措施。
4、经验总结法:
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规范了学校的安全管理
完善了学校的各项安全制度,界定安全监管范围,锁定安全教育对象,签订各类“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建立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安全工作检查制度。明确了班主任在学校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督查力度,建立安全检查档案,及时总结和改进安全工作;建立了安全工作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明确了校内安全防范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采取切实的安全防范措施,促进了安全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减低了校园内的安全隐患。
2、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加强了教师自身的法制观念,要求教师多看法律刊物,吸取法律知识,加强法律观念。为了坚决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在思想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看到“安全无小事”,在工作上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教师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挂在嘴上,处处讲安全。
3、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常规性教育。要杜绝事安全故发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时时刻刻牢记安全要素,随时发现自己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一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能随时发现自己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提醒自己身边的人注意安全。如我们学校教学楼的两个楼道口都较狭窄,七百多个学生从这通过,每当吃早餐或集合的时候,各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从楼道口冲向食堂或操场,安全问题让人担忧。无论老师怎么叮嘱,只要背了老师的眼睛,就是山河依旧,原形毕露。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宣传,观看安全教育动漫片,让学生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危险性后,他们便能快速而有序地来到食堂,在楼梯间再也很少人拥挤了。若发现有人拥挤,便有同学主动提醒:“这样做很不安全,请不要拥挤,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呀”。这样使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得到了根本好转,解除了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4、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过去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教育,安全活动,都是留于口头说服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手段。可是只注重理论的教育,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生没有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一年多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活动,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正在打扫教室卫生,刘铭政负责擦玻璃,当擦到教室里的电灯开关边缘时,张雄剑同学你们连忙叫道:“不让湿抹布碰到电灯开关,避免触电”。当学生在学校感到身体不适时,能主动给老师讲。如当代满园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时,突然流鼻血了,他自己连忙跑去寻找蒿叶,搓乱后塞住鼻孔,并用冷水拍拍额头,然后将血迹洗干净。这就是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5、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我们能为学生考虑到的是很有限的,隐藏在孩子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不可能预料到底什么时候会发生。为了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只有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学会处理突发事故,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安全。通过一年多的安全教育,学生掌握了一些必备的安全技能,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逐渐增强。记得有一次正在上晚自习时,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们教室里的电路出现了故障,发出了点点火花。坐在电灯开关旁边的李兴皇同学连忙站起来,关上了电灯开关。从这件小事上,我们便能发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6、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
我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加以学习应用,在研究中根据实际的问题总结了一些教育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在2010年春季学期全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主讲地方安全教育课《安全行为意识的养成》获优质课一等奖;在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上发表文章五篇;撰写的论文《班主任应如何进行安全教育》被恩施州德育研究会评为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教育小学生学会珍惜生命,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安全教育过程之中。
1、加强法律、卫生常识的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护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什么事情都希望能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快乐。因此,在他们身边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这是他们在玩耍时没有预料到的。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既要注意保护好孩子,又要教会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技能。如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饮食卫生常识,交通安全知识,了解常用药品以及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安全,认识安全。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
3、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若能编排系统的安全教育读本,安排专门的安全任课教师,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
第二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jy20140201
项目负责人:廖新元
参与人员名单:何云富、肖奎兴、左永胜
李成松、高昌明、杨通书
饶高琼、艾如青、邱瑞伦
孙维莲。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景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高效课堂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从学生出发,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这个变化很耐人寻味,它的基本隐喻是:
1、捍卫学生学习的权利;
2、为学习提供一切必需的条件;
3、一切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它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建设未来!
1、学习兴趣是人生学习的起始动力,为终身学习提供心理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社会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新的基础教育课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个核心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广义)的激发和培养为前提。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能使其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兴趣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时,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强迫的事,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是一项充满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达到“乐学――学乐”境界。
2、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外在乐趣,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主动发展,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好学、乐学、善学,激活学生思维,体验学习乐趣,形成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潜移默化)。
3、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学习,它是一项高度智力化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同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专心致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地提高。这种积极脑力劳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并且,学习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大脑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应地学生智力的被开发程度也就越大。
4、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广泛的学习兴趣会推动学生广泛地猎涉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从而使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潜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丰富了知识又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积极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开阔视野中,明辨是非,识别真假,分清美丑,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浓厚的兴趣会推动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广泛、积极、浓厚的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还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变得高尚,心理变得健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教育理念有“: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的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这些教育理念的变化都充分说明了现代教育教学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兴趣、情感、信念的培养和激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二、概念界定
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成份。兴趣是人们从事或探究某种事务活动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源。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它是在人的生活活动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满足各种需求而产生的。人的绝大多数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动。无论是物质的需要或精神的需要,只要它以意向、愿望或理想的方式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激起人的活动时,就可构成活动的动机。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理论
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无论人们进行什么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能量状态,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断、储存信息。这是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觉醒水平表明大脑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神经细胞则处抑制状态。这样,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就保持高度畅通,因而“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活动的视角看,这种最佳状态只有在兴趣浓厚,情绪热烈,聚精会神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在强迫、压制,程度不同的苦恼和烦燥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有关学习的神经纤维通过信息的传输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的。因为上述干扰(紧迫感、苦恼、烦燥)必然会使神经细胞中应当抵制的部分变为兴奋,应当兴奋的部分则受到抑制。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学理论
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遇事总好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获得心理感应。
快乐教育理论: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快乐是人与外界事物或与他人处于和谐境地,使人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境常常伴生兴趣,兴趣使人产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又孪生快乐。也正因为这样,快乐为智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实践中,一旦兴趣衰退趋势出现时,由兴趣引起的快乐情感状态对维持兴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护、激活作用,用快乐的松懈活动解除兴趣集中带来的紧张,用快乐的向往提供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动力,而这种效应是一切学习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知方面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情感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在学生兴趣、态度和自我观念中体现出来的。那些带着兴趣和热情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习得更容易,速度更快,达到的成绩水平更高。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促进学习,消极的情感态度会防碍学生的学习。苏霍姆森斯基教育思想也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知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养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服务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六、实验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家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实验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现状与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本课题以个案分析和问卷分析为主,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七、研究过程
(一)通过调查找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
课题组成立后,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广泛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方案、规章制度的制定,实验经费的预算与落实,确保课题实验研究正常开展。其次,我们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要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小结,并把它们纳入到教师考核中。
第三,我们从调查学情入手。确定6个班的36名学困生(学习失趣),长期跟踪调查他们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学困”原因是受家庭影响的4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读或是单亲家庭);受社会影响的5人(进网吧打游戏或打工也能挣钱思想影响);受智力因素影响的2人(生理障碍);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25人(想玩、不想学,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他们中间有兴趣特长的35人(这些兴趣特长都不稳定,不突出)。然后我们针对这36名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不良表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不良表现主要表现在:
1、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2、焦虑过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3、注意力分散。学习动机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4、厌倦、冷漠的情绪。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6、学习无目标无计划。
(二)通过研究、归纳、总结得出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机不纯的策略
实验教师主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调查研究与个案分析。(1)调查学生喜爱的学科,从学科的内容、性质上找途径。我们对全校1305名实验学生统计得出:喜欢语文学科占86%、数学82%、自然98%、社会90%、体育100%、音乐100%、美术100%、劳动98%,心教97%、活动课100%。
这组数据说明了:那些趣味性强、娱乐性大、活动性强的学科学生喜欢上;那些知识性强、思维密度大的学科,学生兴趣不太高。这就给我们课题组带来了探究的课题,如,如何让语文、数学、思品、社会等知识性强、思维密度大的学科,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艺术化(融合音乐、美术、艺术)、趣味化,才能激发兴趣吸引学生。
(2)调查学生喜欢的教师。
通过类比,我们发现:那些活泼、宽厚、教法灵活、尊重学生、善于创新、责任心强的教师受学生欢迎;那些教法呆板、性情偏激、训斥学生、没有创新、表情麻木的教师不受学生欢迎。在实验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主快乐和谐地学习生活,更要要求教师的行为更加规范、文明,素质更高,爱心更宽更广。在实践中,每学期,我们都要举行教学技能大比武、擂台赛,提高教学艺术,组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评选学生心中最喜爱的教师,提高竞争。
(3)调查学生最喜欢、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实验观察、讨论研究、调查探讨等;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背诵记忆和练习,而对用以体验、切实感受等感悟类型的学法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倡导推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学生时间、空间和自由。
(4)调查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并跟踪观察,定期开展研讨 交流,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除去家庭背景和个体生理影响,我们发现学生在以下情境中,学得最好、最快、最轻松。
①学习兴趣浓厚时; ②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③教学内容用多种方式呈现时; ④遇到疑难问题又急于求解时;
⑤自己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重要意义时; ⑥能主动、自由参与学习活动时; ⑦能充分得到别人赞赏、信任时; ⑧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时; 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时; ⑩遇到自己喜爱的学科或老师时。
这次调查分析研究为第二阶段的深化研究提供了依据,让学习兴趣走进课堂,构建“趣味学习“(趣在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证。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立志教育,提高学习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要注意从正面人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讲述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建国初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层层封锁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受到期“四人帮”迫害时仍在祖国各地推广优选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国外的著名数学家欧拉一生完成论文著八百多篇,且很多是在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师通过这些感人事迹的介绍,可培养学生努力攀登、勇于探索,使其树立远大志向,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兴趣之芽扎根于理想的沃土之中,并长成参天大树。
2、热爱学生,密切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情感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切实际的讽刺挖苦学生,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向师性”,尤其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很难想象,学生会对厌恶的老师所教得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看来,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
3、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制造悬念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激起情趣,使学生产生欲解不能,欲罢不舍的心态,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动机都积极地凝聚在一起,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让学生猜测,教师提供反馈教学中,通过尝试让学生大胆猜测,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激发兴趣的效果。
(3)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感觉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面临“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兴趣。
(5)引起争议
利用学生的不同见解,巧妙设计问题,引起对不同结论的争论,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最为有效,既能引起学生寻求真理的兴趣,又能对问题实质得以深刻的理解。
(6)制造矛盾
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这些问题能否起到揭示矛盾、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难度适当;新颖且有趣;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不单单靠提问,它还可以是生动的讲解、美妙的实验、精练的板书、自然的手势、恰当的表情、直观化手段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等。
4、赏识激励,体验成功的快感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比如每次检测,凡是学生有进步我都进行表扬予以肯定,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更是给予了较多的表扬,此外,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比如每次习题时,对某些综合性的习题都是先讲一两种解法后征集学生跌优秀解法,几学生的解法中有可取辶处,我当即予以肯定,同时表扬该同学的钻研精神,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特别是当基础差的同学一旦有了闪光点,我总是大加赞赏,这样学生的劳动得到承认,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在于教师“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得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1)史料法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通过平时教学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数学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些榜样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好学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先法的应用,一个个历史境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
(2)故事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讲无理数时引用帕斯金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讲授“反证法”时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讲授对数应用时引用印度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可引,教师如能恰当编一个故事出来,会使教师受欢迎度提升不少。
(3)创设问题情景法
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念气氛。例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尽管这节课在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4)教具法
恰当运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奇妙的效果,如有一个严冬的早晨,某老师摇着一把纸扇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解地望着他,当大家明白老师这节课要讲扇形的有关计算时,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6、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抓住最佳时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例如在教《春》一文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意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感受。首先根据课文的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等迷人的录像画面,使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强烈的美感教育学生对春天的期盼和向往,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三)实践验证
课题组在调查分析的同时,又将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分别在高一年级(1)班和(2)班进行了《再别康桥》一课的比较教学。在(1)班我们采用传统式教学,在(2)班则采用激趣探究式教学。结束后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查,(1)班的合格率在52﹪,(2)班在58﹪,教学效果相差不大,教师的辛苦程度大致相当,学生上课兴趣程度也相差不大。课题组成员又集中在一起议课,就激趣引题,自主探究、引导点拨,实验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激励评价,引申探究、大胆开放、调整视角,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等方面提出建议,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制作了课件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最后在(4)班和(5)班再次进行了课堂教学效果比较,(4)班采用实验教学,(5)班用传统教学法教学。这次的比较结果很令人鼓舞,检测结果显示(4)班同学的合格率高达90﹪,远远高于(5)班的57﹪.(4)班同学课堂活跃程度、合作效率远远高于(5)班,教师教学也显得很轻松。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八、研究取得的成绩
1、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构建高效课堂,提高了教师为学生创造“乐学”环境的意识。
3、遵循初中生学习心理规律,把握学习兴趣基本特点,为学生学习服务。
4、探索了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
5、在本次研究活动中共收集论文28篇,论文发表8篇,论文获奖12篇,调查报告13份。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研究型的教师。
九、问题思考
在这两年的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的教师在教学水平上有极大的提高,个人素质得到加强。为振兴我们景阳中学的教育事业,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习兴趣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教改实验目标已初步完成。今后,我们还要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实践“兴趣课堂”,创建“快乐学习”。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家庭都有义务、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而此次调查,由于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调查的浓度还远远不够,有待今后进一步详细加以分析。
第二、如何从多方面入手,选择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值得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心理教育在乡镇教育中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师有关心理教育专业知识水平?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持之以恒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等问题仍需迫切解决。
注:肖奎兴、李成松、杨通书三位老师曾于2012年12月到山东昌乐二中学习高效课堂教学及管理。
撰写:肖奎兴
第三篇: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这些惨痛的数据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与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保护与珍爱幼小生命”这样一个超越了所有教育根本的沉重话题。未成年学生的幼小生命之所以保贵,因为这是人之唯一且不能再生的年少的生命;为了让学生快乐成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二)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 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突发事故中有着极强的应对能力。用健康的体魄建设国家。
(三)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浅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学校也正因此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在培养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里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及幼儿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序列等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幼儿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面对安全事故有较好的防范能力与自救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二)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也 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三)体验性原则: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四)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构建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内容涉及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国防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紧抓校内主阵地,开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的生活习惯,从被动的授教育者转变成教育家庭和身边人群的教育者。
主要教育行动有: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教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并描绘“安全标记”,自制“安全棋谱”。通过相互交流、讲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共一年时间,分准备与启动、研究与实践、回顾与反思、总结与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部分 实践效果
一、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基本能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
(一)学生掌握专业的危机处理和自护自救知识。
校外危机处理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通过与这些校外教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二)学生形成安全的生活和活动习惯。
课题组老师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体育课《小小消防员》、健康教育《游戏中的安全》、科学《安全标志》、品德与社会《在汽车上》、综合实践活动《安全自救演习》。如在安全游戏“红灯停、绿灯行”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进行了展览。老师制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制作了大量的色彩规范、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标志。通过有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掌握并遵守。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形成对规则遵守的习惯,从行为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家长及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学生遵守规则培养目标上,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5次,收集个案材料百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
学校除了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还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校外基地等教育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方面,由对危机能识辩、能防御、能排除、能救护、能宣传五个重点训练自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会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一、本校在课题研究时,总体目标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尚欠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相信研究成果会事半功倍。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个别子课题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或者说缺少方案或计划,给研究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成果检验或结题鉴定。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采用教育案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力度。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教师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从而使结题时理论得以升华。
一年课题研究有失败,有辛苦,但也有成功,有喜悦。在这两年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应齐头并进。课题不是空架子,课题研究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以更加勤奋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心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岔路口镇中心小学王立秋
第四篇:《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小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本课题提出前,本课题研究小组的教师都分别谈到小学中段作文教学难度更大。中段学生正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经调查,发现有80﹪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4、缺乏想象力。
5、题材千篇一律单调死板,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6、没有基本的写作技巧。
7、家长不重视,不会指导,有的家长指导方式不正确。
8、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作文,并且缺乏一定的指导技巧。现在正处于新课程改革阶段,我们迫切的希望在作文教学能找到有效的途径来改变现今这种局面。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降低作文难度,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乐意去动笔,树立其自信心,培养创新能力。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选定了这一课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
阅读材料大量涌现,而现行语文课本课文少,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又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内阅读了一篇课文,在课外就配合着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地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为了使学生在小学中年级段突破阅读关,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重点,教师教学一篇课文后,带出类似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自学运用,大大地增加阅读量。
(1)基本程序:在阅读教学一般程序的基础上,根据“一篇带多篇”的特点,建立了这样的教学基本程序。第一步示范学习一篇(段),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尝试学习一篇,巩固前面所学到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步带动自学同类的文章一篇或几篇,运用和发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带动课外阅读:每周开设1节课外读书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增强阅读能力。
(3)带动语文实践:定期开设语文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作文教学——读多篇写一篇。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作文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突破作文关,我们主要采取了“读多篇写一篇”的作文教学方法。按照状物、记事、写景、写人的顺序进行分类训练。以读带写,读多篇写一篇。即读完在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相类似的几篇文章,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写一篇。
3、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
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对课外阅读光有兴趣还不行。我们还得通过布臵任务的方式,加强课外阅读这一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抓住以下两大时机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机会。
4、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范文中的写作因素,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同时,还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构思的,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等等。安排学生的习作练习要以范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以片断训练为形式。每次作文后,让学生把优秀作文誊写出来,装订成册,张贴在“学习园地”中,特别好的学生习作向外投稿,既鼓励作者,又鞭策读者。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1)举办“图书展览会”。
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图书展览会”,比如展出记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振兴中华而斗争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同时受到他们为祖国的忘我精神的鼓舞;展出有关我国和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专心致志于科学事业的精神。除了图书以外还陈列上述人物的照片、名言、警句;还有生动有趣的文艺读物,启发阅读兴趣。
(2)充分发挥图书室功能,开设读书课。
因为阅览室是定期开放,由专人负责。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臵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3)背诵优秀的诗文。
背诵优秀诗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赛诗会、故事会等,并评出每期“古诗状元”“故事大王”等。(4)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学会分析和思考,有效的办法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学生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
三、研究的成效
(一)以课文为载体,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愿写” 对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将阅读变成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我们经常向学生推荐比较典型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将“学----用”、“仿----创”紧密结合起来,降低了习作难度。我们还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通过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走进学生生活,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写” 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仿写训练也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不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作文时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并且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我们变教师为导师,做学生作文的引导人,引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写作情趣,激活想象,扩展他们的生活空间。我们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学会生活,让他们在观察、分析、体悟的过程中学会用鲜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学生尝到了“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
同时我们还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或互改—再写—再改。这样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至于学生拟稿之后,我们就能了解到最真实的学情,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这样“从学生中来”的具体形象的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的习作再也不是千篇一律了,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油然而生。
(三)、尊重个体感受,增强写作信心,让学生“乐写”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1、活化生活积累,激发倾吐欲望。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必须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兴趣来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诸如我们组织同学们做游戏、开故事会、做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在习作中讲真话、抒真情。学生在感兴趣的方面就会有较深的情感体念,在一定情景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学生在作文中明显“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2、尊重独立感受,增强写作信心。
我们在评阅学生习作时,特别注意不以成人眼光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尽量珍视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并且在评改时,采用的标准也是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这样得“优”的不仅仅就是那几个学生,学生在习作时的自信心渐渐建立起来了,也同时产生了愿意写得欲望。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发现,不仅是学生对于作文的态度有所改变,而且连老师也觉得教作文轻松了,再也不是“说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了。
四、存在的问题与结改
通过我们的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师生文章大胆地向外投稿方面还比较欠缺与保守,今后,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改善。另外,要想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特色化的理论与实验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加强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
第五篇: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灾难自救的意识
1、随时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
2、保持理智和清醒。
3、正确判断,果断决策。
4、忍痛坚持自救。
(二)暴力、意外事故的规避意识
1、与人为善
2、防止树大招风
3、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4、加强居住安全
5、注意夜间安全
6、警惕周围情况
7、熟悉相关生活常识
(三)建立日常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或是情感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它来自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引导学生积累社会知识,特别是社会复杂性和阴暗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生活常识。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遇惊不乱、急中生智、减少无谓的烦恼。
(四)提高中小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是人生之本”、“善待生命,珍惜健康”。生命教育的实施,我们要在总体上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生命是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既需要作科学的研究,也需要作人文的解读。
2、认识与体验相结合。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3、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生命教育既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目标,也有防止禁止毒品、防止性传播疾病、防止自杀和各类事故等的预防性目标,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4、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相整合。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学校在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要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积极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动互补效应,为整体推进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