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XX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
课 神奇的货币
XX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考点导航
.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货币的基本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
5.结算与信用工具
6.外汇与汇率
7.货币与财富
二、知识网络
商品的含义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
价值尺度
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
揭开货币的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贮藏手段
神秘面纱
其他职能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纸币的含义
神奇的货币
纸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信用卡
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工具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
支票的含义
转帐支票
信用工具和
支票
支票的种类
外汇
现金支票
外汇的含义
外汇
汇率(汇价)
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三、考点疏理
.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人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注意】
(1)货币与商品的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般说来,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货币。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之所以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
③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第一,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第二,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这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有人说,流通手段强调的只是一个“点”,而商品流通则强调一条“线”。
(3)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注意】
理解价值尺度职能,建议紧扣“衡量”、“表现”、“执行”。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纸币
①纸币的产生与演变。货币出现以后,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而后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与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有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即: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②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优点有: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③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④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注意】
(1)纸币的发行量客观上是有一定的规定。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2)共性:它们都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实质与原因);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与经济秩序(危害与影响);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对策)。
(3)其实,它们的不同点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项目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实质与原因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下跌
危害
直接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秩序混乱,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社会稳定
直接引起物价下跌,影响企业与投资的积极性,市场销售困难,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对策
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
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并努力扩大出口
5.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经济往来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据。
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注意】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发行牡丹卡、金穗卡、长城卡、龙卡。
6.外汇与汇率
(1)外汇
①外汇的含义及其特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既可用于国际支付,还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
②外汇与外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它外汇资金等内容;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
①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我国采用100单位的外币兑换多少人民币这种直接标价法形成人民币外汇牌价。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供给与需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对于货币政策的干预、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与升值的变动。汇率变动的影响,包括升值和贬值的影响。
③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
(1)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3)外汇主要是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的本币就是人民币。
(4)下面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于经济的影响。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的商品劳务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是从国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归纳。
7.货币与财富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货币,俗称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3)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体现出不同的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9安徽文综)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的理解,考生要明确题中前面所提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后面甲生产者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样考生就可以调动运用教材的知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可以计算出今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260/1+30%=200(元),而今年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数量增加了1倍,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今年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应该是200*2=400(元)。答案是B
【答案】B
【例2】(09全国文综I)某小企业XX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XX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XX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XX年相比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因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某小企业生产的甲种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6元出售,即10万×6元=60万元,又因为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即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0%,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10%(10万件×(1+10%)=11万件),其它条件不变(重要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所以,该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万件×6元=66万元,所以,比上年度销售收入增加6万元。所以本题选B
【答案】B
【例3】(09年五月蚌埠模拟试题)
材料XX年1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到达7369亿美元,居各国持有美国债总量的首位。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再向市场“输血”1.15万亿美元。舆论惊呼:伯南克终于开启印钞机,“从直升机上撒钱”。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预测美国开启印钞机可能对中美两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美国开启印钞机表面上看对美国有利,实则有很多不利影响:导致美元贬值,不利于对外投资,并有损美国的信誉,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等等。当然对于持有很多美国债的中国来说,会直接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贬值,企业出口能力下降等等。对于同一个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答案】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导致纸币贬值,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对美国而言,则会导致美元贬值,不利于对外投资,并有损美国的信誉,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②对中国而言,美元贬值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贬值,企业出口能力下降,损害我国的国家利益。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影片《梅兰芳》上座率很高。梅兰芳的出场费曾达到十根金条,他的演出常常是一票难求。当年他走红的程度,现在任何当红歌星都无可比拟。这里“金条”的本质是(B)
A.一般人类劳动
B.一般等价物
c.一种价值符号
D.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2.下表为XX年10月31日与11月4日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的汇率变化表。(D)
由上表可知,相对于人民币来说,11月4日与10月31日相比
A.美元汇率跌落,欧元汇率升高
B.美元和欧元的汇率都跌落
c.美元和欧元的汇率都升高
D.美元汇率升高,欧元汇率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B)
①就是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②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③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④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的两种职能是(A)
A.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与世界货币
c.贮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
5.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本质的联系是(A)
①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②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
③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④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②④
6.下列经济现象中,货币充当了流通手段职能的是(c)
A.一台彩电标价XX元
B.工厂财务人员向工人发工资
c.小张在市场上用15元钱买了一本书
D.李大爷收藏了20块银元
7.近年来,汽车已成为家庭消费的热点。在我国汽车市场上,既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也有进口汽车和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以下选项中,可能使我国消费者享受到更低汽车价格的因素有(B)
①国内出现通货膨胀
②人民币升值
③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④进口关税降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支票与信用卡的相同点是
A.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c.集存款、消费、结算、查询于一体
D.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9.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商品(A)
①用于交换
②有价值
③有使用价值
④耗费了一定的劳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0.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一种,在使用过程中执行的货币职能有(c)
①一般等价物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材料:纸币的发行量是世界各国宏观调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纸币量的调控能力是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赖以维持与发展的血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流通中的纸币量与实际需要的数量不协调,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协调,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从而带来经济波动,影响人民生活。
(2)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都离不开货币,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多印发一些人民币呢?
【答案】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决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纸币作为货币符号,也必须遵循货币的流通规律。可见,纸币的发行不是随意的。
12.材料一:“货币没有臭味,无论从哪里来,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又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
材料二:“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被赶出家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些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干出各种罪行。”(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联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货币的“两个方面代表”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说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则说明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能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结合材料二,谈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如何对待金钱?
【答案】①从货币的起源来看,金银在没有充当货币之前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金银成为货币之后,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使它成为财富的象征。因此,货币并不神秘。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仍然是财富的象征。对于金钱的获得,必须是“取之有道”,即通过正当的、合法的手段获得金钱。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形成一个既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
第二篇: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复习教案
6、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一、学习目标
7、航天纪念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不能够在市场上流通。()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职能(b)
8、物价上涨会引起通货膨胀。()
3、纸币的发行规律(b)
4、信用卡的功能及优点(b)
9、常用的信用工具是信用卡。()
5、外汇和汇率(b)
6、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b)
10、汇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学习重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11、外汇就是外国货币。()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职能(b)
3、纸币的发行规律(b)
12、外汇汇率升高时,本币币值上升。()
4、外汇和汇率(b)
二、连连看
三、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一辆汽车标价48万 世界货币
1、商品的含义:。
企业向员工发放工资 贮藏手段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和。
3、货币的含义:。
小明花20元买了绝味鸭脖 支付手段
4、货币的本质:。
5、货币的基本职能 和。其它职能、、。
小华的爷爷把藏了多年的银元给了他 流通手段
6、纸币的发行规律:。
7、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清政府对日赔偿白银2亿两 价值尺度
8、外汇的含义:。
9、汇率的含义:。
10、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三、2017年10月人民兑美元的汇率为1:6.5。小明计划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游玩,费用。需要2000美元。(问:此时小明需要多少人民币?)小明存了一年终于凑够了
元钱。2018年10月,小明准备出发,此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1:6.8.请问小明此时去
美国能够成行吗?
一、概念判断
1、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产品是商品。()
四、假设2018年全社会生产商品的数量为20万亿件,每件10元,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
那么2018年应该发行多少货币?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有价值。()
3、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假如发行了20万亿元,会出现什么状况?
4、当购买商品支付货币时,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
假如发行了80万亿元,又会出现什么状况
5、小明用牛奶和小华换了一张卡贴,这是商品流通。()
第1页,共2页 神奇的货币---日期2018年 10 月 31 日
课堂练习
真题演练:
判断题:
1.(2015年9月)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2016年4月)同样数量的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1.(2016年10月)比较“商品—商品”和“商品—货币—商品”这两种交换方式,不难看出前者更加便捷。()
1.(2017年4月)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是货币特有的职能。()
1.(2017年11月)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物价上涨。()
略。
三、13000元。不能出行,此时出行需要13600元。
四、2018年应该发行40万亿元货币。假如发行了20万亿元货币,会出现通货紧缩,市场萧条、物价持续下跌,经济萎缩;假如发行了80万元货币,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纸币贬值,影响居民生活水平。
选择题:
11.(2015年10月)通过多轮竞价,最终A企业用3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某卫视黄金时段60秒的广告播放权。在这一过程中()
①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 ②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③价格反映供求而不反映价值 ④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决定商品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6年10月).前些年,张老汉自己挑着小红薯上集市,100斤最多卖50元;如今,通过儿子的小网店,10斤却能卖到60元。这一变化表明商品的()A.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可分割 B.价值实现依赖商品流通 C.价格与供求存在内在联系 D.交换方式决定商品价格
12.(2016年10月)“不需现金,扫码就行”,这句广告语道出了“扫码”成为时尚的一个原因,即“扫码消费”可以()
A.减少流通所需的货币量 B.降低支付风险 C.提高消费的便利性 D.增强消费信心
思维导图:
课前预习答案解析:(自查自纠)
一、判断题
1.F: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F: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3.F: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4.F:属于流通手段职能。
5.F:属于商品交换。物物交换属于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6.F: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和发行量,购买力由市场决定。7.F:航天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能够在市场流通。8.F: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不是原因。9.F: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10.F:外汇和汇率的定义混淆。
11.F:外汇不仅包括外国货币,还包括外国的有价证券等。12.F: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作业布置:冲刺A方略P1-P3 教学反思:
第2页,共2页
二、连连看
第三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篇:2015高考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复习学案 答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复习】
(1)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3)商品交换(4)一般等价物(5)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6)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7)货币量(8)通货膨胀(9)通货紧缩(10)信用卡和支票(11)升高(12)降低(13)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14)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点训练】
1.D[商品的价格是从价值角度提出的,商品的实用性是从使用价值角度提出的,张先生和李先生的选择注重了商品的基本属性的不同角度,反映的恰恰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中的供求关系题干未体现;B项中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与质量无直接联系;人们选择商品时,既关注使用价值,又关注价值,总是力求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所以C项片面。] 2.C[发明专利付出了劳动,并且给人类带来了用途,同时实现了交换,即体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故C项正确。]
3.B[领取工资、补交房租体现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④正确;标价30元的书体现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①正确;买书体现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②正确;③⑤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应选B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货币的职能。]
4.C[本题考查学生对货币职能的区分。通过审读材料看出,34万元是新房的价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首付8万元是用于购买新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支付利息9.8万元,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据此可选出C项。]
5.D[本题易错选B,最终支付“5000元”是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不能看到这里有“支付”字样就理解为支付手段。]
6.C[纸币与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没有差别,③错误。②从制作成本角度说明了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的优点,符合题意。纸币作为现行货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故④应选。纸币在充当贮藏手段职能时,不比金属货币有优势,故①不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原因。]
7.D[金银纪念币是金属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故①错误。该套金银纪念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具有收藏价值,也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故②④符合题意。国家无权规定金银纪念币的购买力,③错误。]
8.C[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因此30万亿/15万亿=2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9.A[该题为计算类选择题,注意准确运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可知,这一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5 000×8)/5=8 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纸币为16 000亿元,为实际所需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10.C
11.A[首先,1美元兑换人民币数量下降,说明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企业出口,因此可以排除
C、D;其次,利润变化的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利润变化情况:(6.27×24-144)-(6.32×24-144);第二步,计算利润率变化情况:[(6.27×24-144)-(6.32×24-144)]÷144×100%=0.83%。] 12.A[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小张兑换1 000美元需支付8 000元人民币。美元兑换人
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即美元贬值20%,小张手里的1 000美元只相当于以前的800美元,即只能兑换6400元人民币,损失了人民币l 600元,故选A。]
13.B[从题干中汇率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元汇率跌落,美元贬值,而人民币相比美元则升值。人
民币升值,意味着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这有利于我国居民买到更多的美国商品,会增加需求,因此有利于我国居民去美国旅游,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对美国投资,故A、D错误,B正确。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升高,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到美国,故C错误。]
14.A[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破6.36,说明用100单位的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也就是人民币升
值,美元贬值,美元汇率跌落,故②④正确。]
15.D[本题易错选A,把美元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混同。100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减少,说明美
元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 【巩固训练】
1.C[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救灾物资是我国政府免费发放给灾民的,不是用于交换的,故不是商品。]2.B3.C
4.D[①项不符合事实;②项表述正确;③表述错误,观念上的货币是商品的价格,网购需要现实中的货币;④项符合题意。故该题选D。]
5.B[使用信用卡可给你带来诸多便利。]6.C7.A
8.C[本题考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A、B都是错误的金钱观;材料中不涉及世界货币问题,且D说法错误。]9.C10.A
11.D[本题以最新的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外汇与汇率的知识,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100美元兑634.26元人民币到兑换612.57元人民币,说明现在的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比过去少了,意味着外汇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而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说明我国出口的商品价格提高,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
12.C[本题主要考查商品流通、商品的基本属性、消费的分类、价值规律等知识。劳务消费是从
消费的对象分类,所以③不对;技能互换属物物交换,不是商品流通,故①不选,答案C正确。] 13.D[人民币升值后,同样多的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所以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会增加损失,故选D项。美元只是对人民币贬值,把美元用于出国消费或兑换欧元,不会增加损失,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4.A[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国际商品价格升高,外汇储备缩水,故B、C、D三项错误。] 15.A[物价全面上涨,出现通货膨胀,与国内纸币发行量直接相关,③观点理解错误。人民币升
值,不利于引进外资,影响国外资本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投资,④观点理解错误。]
16.D[本题考查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积极意义,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中各项观点均
正确,故D项应选。]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第(1)问,人民币能够购买商品,从根本上是由人民
币作为纸币的性质决定的。第(2)问,乙和丙的观点归结起来一个是多发行人民币好,一个是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因此本问的回答应从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入手,说明多发行和少发行都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答案(1)人民币是由我国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能在市场上执行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
换中起媒介作用。所以持有人民币就能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人民币的这种作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2)国家有权发行人民币,但不能随意发行,它的发行量受货币发行规律的制约,如果人民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发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如果人民币发行太少,就会使一部分商品不能售出,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币的发行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乙、丙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18.解析第(1)问属于图表题。要从横向对比中找出变化,从纵向对比中找出不同。第(2)问属于漫
画题,将漫画中反映出的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进行分类即可。第(3)问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2013年10月10日与2012年l0月18日相比,美元、日元兑换人民币数
量减少,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欧元兑换人民币数量增加,欧元升值。(2)利:进口货物大幅降价;劳动力价格上涨;出国留学更加便宜。弊:农业将受严重冲击,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3)①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②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_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
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殷周 春秋战
发展时期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国时期
延续隋唐文天命神古代中华促进了儒家化的辉煌、并权思文化高速统一的学说在史学、文学近代西想、“敬诸子蜂起 发展,并文化思想 民族文确立艺术、科学等方文化德保百家争鸣 以博泛吸化的发至尊方面成就巨传入
民” 思收外域文展 地位
大,并产生宋想 化
明理学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
◇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