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献整理的意义

时间:2019-05-15 01:1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法文献整理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法文献整理的意义》。

第一篇:书法文献整理的意义

书法文献整理的意义

——谈《黄庭坚书法全集》

傅璇琮

2013-2-25 23:23:55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130208

修水黄君是我近些年认识的年青学者。2005年,应他之邀到修水参加“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学术研讨会”,印象很深。由他策划并组织的这次会议,广泛邀请文学与书法领域黄庭坚研究的专家,来了八十多人,盛况空前。在这次会上,黄君一次性赠送与会学者七本书,其中包括他主编的四卷本《黄庭坚研究论文选》、一本明刻孤本《黄律卮言》整理点校本、一本《黄庭坚书论选注》,还有他自己的学术专著《山谷书法钩沉录》。会议结束之后,他又编辑出版了厚厚的一本《论文集》再次赠送。我们的学术研讨会很多,但能在一次会议中出版这么多学术成果的,好像还没有先例。黄庭坚会议之后,黄君又请我担任《黄庭坚书法全集》学术顾问,他说要编辑一部网罗天下黄庭坚书法,并作全面研究的大书,果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这部大书现在正式出版。

我认真看了这部大书,确实很精彩、很不容易。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材料非常广泛,非常多。收集这么多黄庭坚书法图片,其中有大半在国内未经公开出版,是黄君在故纸堆中发掘的新材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书是当今信息和科技条件下,有关黄庭坚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第二,此书对黄庭坚书法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不仅很全面,而且编辑有序、科学,考证精深。将书法真迹与非真迹分开,又把非真迹分为临摹之作、托名书和伪作三类,分门别类,一一展示,这是前人没有的做法,开风气之先,很有学术价值。黄君对书法作品的研究很见功力,书中208件作品,写出近20万字的“作品考析”,每件作品从真伪辨析,到写作时间、背景,作品的风格特色,都有详尽的分析和说明。所以这本书也是文献整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一个成果。这一点,在当代文史研究与探索上具有典型和典范的意义。从近代来说,上世纪以来,黄庭坚的材料也有不少。上世纪60年代,我编了一本书叫《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编完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直到1978年才正式出版。另外2001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庭坚全集》,还有一本最近出版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庭坚全集》。现在黄庭坚研究渐成风气,很有意义。这些书各有特点,但主要是文学方面的材料。现在黄君编书法全集,在书法方面还没有这样全面的本子。据黄君介绍,《黄庭坚书法全集》收集的书法真迹内,涉及黄庭坚的散佚文字多达近30篇,计3000多字,其中仅信札就多达18通。这些文字应该是可以补《全宋诗》、《全宋文》的。

古代诗文名家资料,一般都依据前人整理、刊刻的书籍。但像黄庭坚这样同时又是大书法家的人,他的书法真迹,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一手资料。前人刊刻书籍,难免会有缺失和遗漏,黄君从书法真迹中发现黄庭坚大量佚文,这正是书法文献的价值体现。近些年,唐宋诗文的辑佚时有收获,说明这方面工作还是可以大有所为的。此外,黄君还依据书法真迹材料,校勘了一些刊刻文献中的文字失误。黄君在《作品考析》中多处提到这方面问题。例如作品62号《草书李白秋浦歌并跋》的跋文中,有一段释文:“余少拟草书,人多好之,唯钱穆父以为俗。初闻之不能不嫌。已而自视之,诚如钱公语,遂改变,稍去俗气,既而人多不好。”这段文字的第一句“余少拟草书”,黄庭坚的各种诗文刊本皆作“秦少游学书”,文意蹊跷,与下文不能通顺。黄君根据原作草书笔迹,纠正了失误,使文意通顺,还原了这一则题跋的本来面目。

文学与书法对古代文士而言是不分家的,所以古人的书法遗迹,理应是诗文整理关注的范围。但很多情况下,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关注得很不够,其中原因,首先是过去的书法文献,流布相当困难,一般学者识见难以兼顾。现代影印技术发达,古代书法遗迹陆续被整理影印出来。二十世纪以来,甲骨文字、简牍帛书、敦煌石室经卷等文物的发现,既是重要的书法事件,同时也是社科文献的宝库。如近年出土战国时期的楚简,发现新文经学以前的《老子》文本,对研究古文经学意义重大。黄君所编《黄庭坚书法全集》资料详实,印刷精美,考析论证详实,在古代书法家文献整理上,具有典范性,这不仅对黄庭坚研究,也包括宋代文史、艺术研究,都有实际的意义。江西美术出版社投资两百多万元,高质量出版此书,也体现了一种眼光和魄力。黄君既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和学者,他编辑此书,在关注书法的同时也关注到宗教、文学、历史以及饮食、茶酒、医药、风俗等诸多领域,所以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第二篇:学书法的意义

书法歌谣

学书法的意义

学书法,传国宝,作品好,人称道。多修养,人格好,育德智,素质高。利学习,利社交,意义大,应知晓。

书法三要素

书法为艺术,具有三要素,其一叫笔法,运笔讲法度,其二叫字法,结构很讲究,其三叫章法,布局讲艺术。

学书快慢歌

慢了快,快了慢,一锹挖井难实现,慢为稳准见效快,快急擦滑进步慢,此为循序渐进法,欲速不达快反慢。

少了快,多了慢,不要贪多嚼不烂,少吃为了消化好,肚量不可等量看,此为原则少而精,量力而行是关键。

常练快,停顿慢,龟兔赛跑是经验。浅尝辄止半途废,宝剑不磨变锈烂,此为持之以恒理,专心致志学不厌。

明理快,不明慢,学书无法与瞎练,重复错误效率低,若想成功难上难,此为学书最要诀,用心领会多钻研。

学书“三要三忌”

学书第一要,恒心要做到,曲儿不离口,随手练字好。学书第二要,毅力不可少,坚持过难关,决心不动摇。学书第三要,钻研多动脑,师傅领进门,个人来修道。学书第一忌,恒心不足具,三天来打鱼,两天晒网去。学书第二忌,信心已失去,中途遇难关,畏难缩回去。学书第三忌,被动来学习,练字不动脑,消极无兴趣。听写读说四会

学书法,重师承,老师讲,认真听,听表扬,听批评,听道理,记心中。动手写,少而精,求质量,先描红,动脑筋,求神形,多而滥,白折腾。细读帖,练眼功,静思考,印心中,闭上眼,见字形,精妙处,化己用。说书法,会讲评,讲道理,条条明,说方法,讲得清,能评论,高水平。

第三篇:王羲之书法的永恒意义

王羲之书法的永恒意义(来源空间转载)

王羲之出生的西晋末年,直承三国和东汉,这两个时代,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造纸术的发明,两汉时期的书写媒质已经从金石刻凿和竹帛书写渐渐向纸面书写转移。以后,终于形成中国书法历史上“碑”“帖”两种不同审美取向的内在原因,究本朔源,其实是因为材质不同而分派出“金石”和“翰墨”两大范畴。王羲之的时代,就处在中国书法由“金石”往“翰墨”过度的完成期。东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是张芝和锺繇。张芝的草书,锺繇的楷书,和以前的篆书、隶书并列为四,实现了中国文字的定型,也实现了中国书法书体的定型。现存大量的历史文献述及张芝和锺繇的书法,如果再考虑到在两千年的岁月沧桑里,实际湮没的历史记录还会有很多,张芝和锺繇的书迹应该是可信的。

王羲之出生于西晋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对书法的学习和崇拜在家庭影响里就形成了。书法在东晋时期的士人群中,早就成为人人习摹、引为标榜的时尚,赵壹的《非草书》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东汉时期的书法普及状态。到王羲之的时代,门阀政治在社会生活里的地位和影响更趋彰然,书法艺术作为士大夫文化形象的表征,更出现一些煊赫的代表性人物。到晋王朝“渡江”之前,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是卫瓘、卫恒父子。张怀瓘的《书断》引述过卫瓘的自述:“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后来卫门传人、承其风范的女书家卫铄(茂猗)成为王羲之少年时的书法教师,王羲之从卫氏所得的是张芝一脉的草书传统。

王羲之的家族是琅邪王氏,这个家族在西晋末年的朝廷渐成举足轻重之势,“渡江”之后,王氏家族更成为一时无二的显贵。以后,因为王敦的谋反,家族几乎被毁灭。官威煊赫并没有让王羲之感觉多少幸福,倒是优越的社会地位为他的书法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学习条件。王羲之的伯父王廙在老一辈里是最有成就的书法家,王羲之从他得到了很多教益。应该说,对王羲之的书法形成影响最大的师尊是王廙和卫夫人两人。王羲之在五岁时便跟随自己庞大的家族从家乡南渡。在大规模的迁徙里,放弃家园,放弃祖宗陵墓,这对世居北方的王氏家族,是一次痛苦的远行,虽为贵胄,亦显仓皇。可为纪念的是,王羲之的从伯王导在忙乱之中,没有忘记携带锺繇的书法名作《宣示表》。过江以后,此件传于王羲之。王氏家族对于书法的爱重,于此亦可见一斑。《宣示表》是锺繇的名作,也是可以寻绎的中国书法历史上最早的楷书经典。这样,王羲之之前的中国书法的两个重要体系:张芝的草书和锺繇的楷书,都在王羲之手上得到传承之绪。

王羲之书法的“变体”

从现存有关的王羲之生平和书法资料可见:他的作品大部分为四、五十岁以后所作,早期作品比较稀少。王羲之最初得到书名是在他前往武昌庾亮幕府之前。王羲之一生,最为知重他的人应该是庾亮。王旷去世之后,王羲之与从伯王导一起生活,而王导和庾亮是政治上的对头,在这样的夹缝里,王羲之没有放弃他和庾亮、庾翼兄弟的友谊。在他们之间,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切磋,甚至互相竞争,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在书法艺术方面,庾翼比王羲之出名还要早,他“每不服逸少,曾得(张)伯英十纸,丧乱遗矢,常恨妙迹永绝。及后见逸少与亮书,乃曰:‘今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方乃大服羲之”(李嗣真《书品后》)。在没有印刷术和公共传媒的社会,书法艺术和诗歌辞赋的传扬一样,完全是作家个体之间的自然流布,在这样的自然流布里,也形成了“话语权威”。庾翼就是当时书法艺术方面的一个“话语权威”,他的服膺,在士大夫中间传扬了王羲之的书名。这样的“传扬”,当然是和王羲之的作品的“传观”一起,在东晋社会的文化圈里发生影响。庾翼所拜服的王羲之书法,主要是对张芝草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王羲之书法之所以成为东晋书法艺术的标志,在于他继承传统和开创新体两方面的杰出表现。楷书在锺繇手里得到定型,但作品留传很少,以后楷书成为最重要,也最实用的书体,王羲之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乐毅论》等楷书作品,在继承锺繇楷书传统的同时,对原本偏于实用,最容易表现得死板、僵滞的楷书,注入了艺术性。李世民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说:“锺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题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暇。”比王羲之时代稍晚的大量北魏墓志书法,是对锺繇书风的直接继承,而在几乎所有北魏书法里,基本上找不到行书,更见不到草书。王羲之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张芝所开创的稀若星凤的草书风范大大发扬,并且派生出新的书体——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展示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度成熟,技法、性情、趣味,以及潜在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意象,都在书作里得到融汇表现。在写出《兰亭序》之后的第三年,王羲之便辞官隐居,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恬淡自适的生活之中,也投入到书法艺术之中。

如果不是王羲之,中国书法不可能由实用性装饰化往艺术性个性化转化;后世对中国书法的崇拜,多缘其涵蕴的艺术情趣,最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关于书法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区别,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里点出了草书是建立在技巧难度基础上的,如果不能把握“使转”的窍门,草书就不能成立,而楷书则以实用为主,即使达不到“点画”之精,还可以记录实用。在王羲之以前的书法,不论是甲骨、钟鼎、竹石,都以刻凿为主,其艺术性是从装饰性、工艺性间接表现的;从王羲之的行草书法开始,书写的实用性在纯熟技法的自然表现里最为直接地将书家的文化修养和性情趣味表现出来,渗透进恒久延衍的中国社会代代不穷的文人传统。

张怀瓘在《书议》里谈到王羲之的“变体”:献之十五六谓羲之:“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王羲之对草书的追求贯串其一生。虽然有张芝的风范在前,但张芝之书,在“过江”之后已经稀若星凤,而“章草”作为程式固定的书体,对自由心性的发挥有很明显的局限。欲得精神之“宏逸”,欲“极草纵之致”,必须突破局限。王羲之的“变体”也是在少年才俊王献之的切磋推动下完成,而王献之在“极草纵之致”方面比乃父走得更远。王羲之的草书探索直到晚年还在进行之中,这就是他的《十七帖》,而《十七帖》中的大部分与章草异趣。蔡希综的《法书论》说:“汉、魏以来,章草弥盛,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书法的代表作。所谓“十七”,是因其第一帖《郗司马帖》起首第一句“十七日”为名。全部《十七帖》共廿九封书信,多是王羲之赋闲山阴后给远在蜀地的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十七帖》的一部分内容,在《淳化阁帖》和《大观帖》里也有收录,2003年上海博物馆从美国安思远购回的《淳化阁帖》司空公本,为阁帖“最善本”,其中属于《十七帖》部分的《郗司马帖》、《朱处仁帖》、《七十帖》、《清晏帖》、《谯周帖》、《诸从帖》等,较它本刻拓精良,可为了解王羲之晚年书作的佳本。孙过庭的《书谱》讲:“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王羲之书法的晚年状态,其精神综合因素更趋饱满,是书法艺术以技法为核心的多种因素的全面表现。

以行书为代表的中和文化精神。

在王羲之的全方位书法艺术成就里,最有特色的是他的行书。在中国书法的诸体中,行书一直不是独立的书体,但在中国书法的历史上,却是行书产生了最具经典意义的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带头,以后又有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东坡的《寒食诗》,是为“三大行书”。但其它书体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比类,这是值得探究的一个文化心理现象。关于行书的定义,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的论述:“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言简意赅: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模糊书体。张怀瓘在《书议》中对这种“模糊性”早做过阐释:“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王羲之正是在“稿行之间”的自由书写里发明了这种端严而可以归楷,“极纵”则可以入草的书体。王羲之的创造性和他的人生哲学,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状态和书法艺术的技法状态达到统一。这种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里的意义,张怀瓘又在《书断》中说:“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敢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在所有的精神因素里,“动必中庸”是其核心。

王羲之既无法完全回避政治漩涡,又企望宁和闲逸的精神生活,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和思考里,才会产生《兰亭序》的精神。在赋闲的日子里,他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把书法作为自己的日课,也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信奉拯饥济弱的“五斗米道”,而儒家思想里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他的生活里也得到体现。因为两晋时期政治的极端颠簸无常,士大夫的“兼济”思想多受到抑制,王羲之比较同时代的谢安等人,自谓“无经济志”,“独善”思想在他的生活里成分居多。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基础,使得王羲之在书法艺术里“狂”“狷”之态毕显,而终以中正平和为归。文化建树和政治事功的不同,正在其浸润性和长久性。中国社会的长期线性维系,人心世道里的文化浸润发生着最恒久的作用。如果以书法艺术的技巧难度和美感刺激程度而论,草书应该是第一,在王羲之之前,张芝的草书已经达到这样的高难度和强刺激;王羲之对张芝心摹手追,但他最后的艺术面貌却是以《兰亭序》、《丧乱帖》等草书和行草为代表。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行书者,逸少则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资神纵,无以寄辞。”他接着就比较说:“子敬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挡也,宏逸遒健,过于家尊。”这样的比较,就是说:王羲之的最高成就是行书,而王献之的草书超过了乃父。比较王羲之和张芝,张怀瓘还认为;“逸少虽损益合宜,其于风骨精熟,去之尚远。若乃无所不通,独质天巧,耀今抗古,百代流行,则逸少为最。”王羲之在书法艺术里是“无所不通”的“全能冠军”,这略近于宋代的文化巨擘苏东坡;张芝的一帜读标,则略近于以“歌行”睥睨古今的李太白。即从个人性情的既刚直又平和而论,王羲之和苏东坡也都可以归于“中和”、“中庸”。在以前若干时期,“中庸”被错误理解为无原则,其实,“中庸”正是对规范信念的坚持。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欲”是超越性质,“矩”是敛束性质,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发展,超越和敛束的关系,也是永恒主题。王羲之的书法风范和中国哲学精神的契合,正是其成为中国书法主流的内在原因。且看道学家怎样评价“二王”书法:“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唯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譬之德盛仁熟,而动容周旋中礼者,非勉强求工者所及也。”这是明代“第一读书种子”方孝孺在其《逊志斋集》里谈“二王”书法之论。道学在宋代以后成为中国儒学主流,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起到了禁锢思想发展的作用,曾经被革命文化深恶痛绝,但是,经过时代的颠簸,可以发现:它的“心”“性”“义”“理”之说,对解释人类精神发展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有其严密的思辨系统。艺术作用于人心的审美因素大于思想,在中国精神文化的框架里观察书法艺术,可以理解其构成的内在原因,而艺术毕竟是艺术,它又是以其独立的审美存在而存在。王羲之一生命运,多在“悲天悯人”之中,最接近于对艺术细微的体察。《兰亭序》文字的基本精神就是慨叹人生有限,时光易逝,功名事业,“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尽管王羲之早就崇拜老庄之道,以“服食”“虚静”为养生之术,但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愈是对生命之宝贵无限留恋,对生命之脆弱亦愈为敏感。王羲之的宦途,也可谓尽心尽力,但精神深处的隐逸思想无时不刻不在他的书法作品里表现出来。他的大量书作,若《远宦帖》、《频有哀祸帖》、《寒切帖》、《日月如驰帖》、《散势帖》、《不快帖》、《伏想清和帖》等,仅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精神状态。人生荣辱是最不能长久的倏忽,而心志的沉潜却会留下永恒的印迹。王羲之的心志就沉潜在他对书法“上穷碧落下黄泉”一般的探索里。

“二王”的书法艺术在当时就受到普遍推重,和他们同时代而稍晚的桓玄,是最先将“二王”书法辑为卷轶者,桓玄死后,二王书法亦多亡佚,但毕竟不会全部湮灭,唐太宗时代,摹写王羲之书法以赐大臣,所本亦是真迹。即使是在不完全的观摩里,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最高尚的评价。

对王羲之书法推重最显著者为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一个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贞观之治”的政治家,又是一个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入实践和深刻理解的书法家,在他的高视阔步里,对王羲之却叹服无保留。李世民亲自撰写的《王羲之传论》这样讲:“此数子(锺繇、献之、子云)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扉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若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李世民之论王羲之,是在对历史上诸多第一流书法家的全面比较中做出的结论,将王羲之的全部书法艺术成就和这些一流大家比较,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全能冠军”。王羲之的篆书,现在再看不见遗迹,而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都以精彩表现卓立于千古书坛。仅以王羲之的草书而论,他的《小园帖》、《桓公帖》、《行穰帖》等,也都在大草风范里表现出既奔放又蕴籍的风格。对王羲之书法曾经心摹手追的欧阳询更对李世民之说发挥道:“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唯右军王羲之一人而己”(欧阳询《用笔论》)。对世事近于悲悯,而在书法艺术里展现“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一般的壮阔恢弘,精神的永恒超越了事功的短暂。

关于《兰亭序》的争议及帖学的历史性徊徨

《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最得唐太宗李世民的珍爱,其死后同葬昭陵。唐太宗生前命工书大臣等将《兰亭序》摹拓多本,留传世间,这些,历代著述源续有自。因为王羲之真迹难寻,后世书家不乏假冒伪托,对《兰亭序》及其它“二王”作品的真伪,也不断有学者提出疑问。1965年,郭沫若先生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以东晋时期的书体还在隶书时代,不可能出现《兰亭序》一类行楷书为主要依据,否定其为王羲之所作。文章发表以后,书法学术界呼应者甚众,只有高二适等几位先生著文反驳。在双方谁也拿不出确切物证的情况下,都只能各依其对中国书法历史的观念和知识进行推断。高二适先生当时就以唐太宗《王羲之传论》所记为据,对唐太宗著录的王羲之真书《乐毅》,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的真实性确信不疑。高二适说:“窃以太宗之玄鉴,欧阳信本之精模,当时尚复有何《兰亭》真伪之可言”(文物出版社《兰亭论辩》1973年版下编第9页)。诚然,否定《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上世纪中叶以后的时代话题,其基本标志是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否定,又加上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对学术的垄断所致。郭沫若先生曾经申明:他否定《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并非否定《兰亭序》本身的书法艺术价值,他自己曾经多次临写《兰亭序》。他认为:《兰亭序》应该是王羲之的后人僧智永所书。其基本思想,就是把《兰亭序》的书写时间从王羲之的东晋时代推后到僧智永的齐梁时代。而其指斥对象则是“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帝王重臣”。此论如果成立,《兰亭序》的书写时间推迟一百来年,对中国书法史的整体规模并不构成致命性损害,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王羲之的时代既然不能出现行草书,那么,王羲之、王献之的其它作品呢?张芝、锺繇的作品呢?难道都是伪托?对这一关乎中国书法历史总体意义的大问题,仅仅出于“捍卫民族文化传统”的心理,固然也可以得出认识,但还是不如从对书法艺术的直接鉴赏分析得到的结论更为贴切。以《兰亭序》为例,比较确切为僧智永所作的《真草千字文》,不难看出,智僧所书,较《兰亭序》的风雅独具,字势遒逸,还不能同日而语。后世确认的仿作“二王”的能手是米芾,如果将米芾的最为精彩的作品和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观察,可以说,他也还达不到“二王”的水平。后世对“二王”作品的所有评价,都是建立在以《兰亭序》、《十七帖》等作品为对象的鉴赏基础上的。如果这都是些伪作,那么,中国书法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这些评论家兼书法家如张怀瓘、孙过庭、苏轼,是不是都错了?倘若如此,中国书法的全部审美基础都要动摇。还有一个很容易分辨的问题:对王羲之书法最为推崇的李世民,在他的时代书法艺术可以成为进身之阶,虞世南、褚遂良等人身居高位,书法艺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人能够写出王羲之那样的字,又何必假冒?自己拿出来向李世民表白,岂不比将盛誉隆名白送给前朝名人更加实用而自然?再则,李世民这样能够创造中国封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超前照后的人杰,难道在他最钟爱的书法艺术方面会容忍欺骗?“二王”书法的流传,在唐太宗贞观时期,还有2290纸,到宋徽宗宣和时期,还有243帖(据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宣和书谱》)。历代对“二王”书风的阐述评论,基本上是前后一致的。这是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基本状态,这样一个状态的形成,并非人为生造,也不是任何臆断可以改变。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永恒意义

王羲之书风在初唐时期受到唐太宗推崇,但在中唐时期,“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其《石鼓歌》中有句云:“羲之俗书逞姿媚”。因为韩愈的文名,此说在后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清人吴德旋在其《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说:“书家之病,昔人论之详矣。退之性不喜书,固未知右军书法之妙。且意欲推高古篆,乃故作此抑扬之语耳。后人误看,遂若右军之书真逞姿媚,而欲以吴兴直接右军,非唯不知右军书,亦并未解昌黎诗意矣。”

韩愈对王羲之的轻蔑,表现的是一种偏执的美学观念。以敦厚雄壮的石鼓和王羲之的翰墨逸情做比较,以力度为圭臬,对中国书法艺术特质的认识就不能不发生偏移。在韩愈之后,欧阳修也发生过这样的困惑,他在《集古录.王献之书跋》中说:“所谓法帖者,率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使人骤见惊绝,守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至于高文大册,何尝用此。”欧阳修在对南朝书风缺少高文大册表示不满的同时,也无可回避地谈出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南朝书风的艺术性之所在。“百态横生”而“意态无穷”,这不正是个性心态在书法表现里最完美的状态?艺术成分的浓淡高下,在独立创作和工艺复制之间的比较,在“逸笔余兴”和“高文大册”之间的比较,本来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任何好的艺术,在人类漫长的心理发展的历史里,也不免遭遇某一时期或某些人群的审美疲倦,韩愈在追求其“瘦硬盘空”的审美风格时,以视觉表面的“力量”衡王羲之书法,致出“俗书趁姿媚”之讥,就是这样的审美疲倦的表现。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集古录》谓‘南朝士人,气尚卑弱,字书工者,率以纤劲清媚为佳’。斯言可以矫枉,而非所以持平。南书固自有高古严重者,如陶贞白之流便是,而右军雄强无论矣”。

诚然,雄强书风,在南朝也未必找不到,陶宏景(贞白)的《瘗鹤铭》,论“雄强”就不比任何“北碑”逊色,如果不是晋朝禁碑,以王羲之写《乐毅论》、《黄庭经》的功夫,“高文大册”当不在话下。这里,关键问题还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特质的理解。正是在一种“矫枉”心态下,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碑”“帖”之争。“碑”体书法当然是中国书法大观里不可忽视的存在,但其审美表现主要是通过刻凿工具来完成的,较之“二王”书风的自然潇洒,在体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方面应该在第二义。而且,追求表面的“力度”、“雄强”,又和“富国强兵”的社会政治诉求相连类,以实用精神曲解复杂的文化精神,这是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化本质认识普遍偏颇的原因所在。刘熙载又说:“右军书‘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所谓‘中和诚可经’也。以毗刚毗柔之意学之,总无是处。”“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这就点明了“力”与“韵”浑然一脉,方得书法艺术之至美,而作为艺术表现,任何以“力”为强调而无“韵”之功,都是不可能达于人心感动的。其实,就是大力倡“碑”的康有为,在其大量“矫枉”而未能“持平”的议论里,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也有肯綮之说,他在《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里说:“然二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笔法之雄奇也,盖所取资皆汉、魏间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态奇变”。康有为的文化观念,较之韩愈,有更多偏颇之处,但对“二王”书法的评论,他则以“雄奇”“古朴”等审美风格特征的肯定,直接回应了韩愈的偏颇。

观王羲之晚年病中之书,亦可证明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与体力并非直接关系,长期的修养,技巧功力的纯熟,可以超越体力状态,依然得到刚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历代书论家早对韩愈的偏颇批评周详,但直到今天,因为艺术审美心理的疲倦,求变而难得其途者,往往还是对王羲之书风发生歧见。这正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歧见所致。

王羲之书风的最大意义是开创了文人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对以后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可替代。将时代遭际里的个人命运、个人情趣融会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以笔墨技法宣泄挥洒,成为一个时代文化心理和文化形象的标志,在漫长的中国社会里流衍为大量文化人的精神寄托,“二王”的书法艺术就有这样的底蕴和作用;他们的书法艺术所代表的文化,并非“高文大册”的庄严沉重,而有心灵抒写的自由,它揭示着中国文人“悲欣交集”的精神世界,在千古莫易的帝权社会里成为自寻解脱的潜流,在生生不息的文人心境里成为难以泯灭的主流。精神潜流和文化表现的主流,其间关系复杂幽徊,在日益开阔的世界文化格局里表现出无比的魅力,也发生经常持久的困惑。总体言之,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具有中国古代封闭性文化发展的线性特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到“二王”时代具有了几乎全部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以后的中国书法艺术,基本上是对“二王”书法的传承、阐释和反拨。反拨的因素至当代而愈益明显,如果说“兰亭论辩”多出于政治性的发难,其发也速,其解也悄,而当代以“表现主义”、“形式构成”等西方现代美术观念为底蕴的“现代书法”,则是出于现代文化心理对中国书法文化线性发展逻辑的颠覆。中国书法在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线性发展,其实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化心理的综合性表现,它有表现的、形式的、结构的因素,更有人生的、心理的、文化的因素。这些内在因素,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中国书法的“基因”,而“现代书法”,可以说是在试验“转基因”,因为其“基因”是现代西方表现派绘画艺术,虽然加入了中国文字的某些结构特征,它可能形成新的品种,却无法具备传统中国书法的内在因素。只是片面抽取某一因素而发挥,就可能离开书法艺术的本质而成为“非书法”。世界文化正是在交流中才发现并且承认不同渊源的自身价值,中国社会的长期封闭性质阻碍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当交流不可回避地日益发展之际,中国文化所包括的书法文化,其本质意义当然应该是其原本的“基因”意义,而非被改变了的意义,其实,从文化本位出发的世界性阐释,出来都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本质意义十分尊重的,不尊重民族文化最烈者,从来都是出于民族文化发生的内部困惑。中国社会的近代演变,就经历了剧烈的精神颠簸和文化困惑。经过了百年文化心理的曲折,在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澹定里,对中国书法的本质认识,对其以文人化为表现特征的个性心理发展在民族文化发展里的价值意义的认识,成为中国书法理论的迫切课题,而对于中国书法发展中有代表意义的“二王”书风的认识,并不因为其历史的久远而失去意义。世界文化越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就越是彰明,对其外延内涵的理解和研究就越具吸引力,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王羲之所代表的书法艺术风范是永远不会过时

第四篇:书法国画学习意义演讲

书法绘画教师的发言稿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大家好,我是美术和国画教师。常言道,生命的长度有限,而生命的宽度无限。大学毕业之后,从事书画教育工作已经十余年,如同爬山一样,一路走来,领略了不同高度的美。《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学习书画,取法古文,才能得到更多的精华。像书法的教学,经过潜心学习篆、隶、行、草、楷书体,我们选择的教材为欧阳询所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国画选择写意画。写意画被视为“中国画发展的高级阶段”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有共同之处,从表面来讲都是毛笔和墨做成的。从自身来讲都需要静下心去做,讲究心平气和,从而可以培养人的性格。学习书画其意义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绘画技术本身。最能抒发人的情怀与性灵,而被许多书家奉为最高追求欧阳修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凸现了尚意不重形的追求;正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神韵”高标,就是为了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创新。

瑞典的小学生三年级前几乎没有文化课,美国的小学生到二年级也还是大字不识一斗,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拿来玩儿,拿来弄美术、音乐之类,文化课在整个小学阶段无足轻重。可是他们科技文化并不落后,瑞典是全世界人均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美国也是公认的科技文化经济强国。而我们,孩子还在娘胎里就受到竞争压力,整个青少年时期如临大敌;我们家长都那么期待,我们老师那么辛苦,我们孩子那么努力,结果我们的创新文化远落后与人。人家的教育显然侧重创造力的培养,而我们则侧重了现成技术的培训。其结果人家做设计师,我们做技术工人;人家做老板,我们做打工者。说我们沦为欧洲的打工者一点都不为过。事实上,他们创造力如此强大与重视美术教育是分不开的。人家并不是培养很多艺术家,而是要“借鸡生蛋”,通过创意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更有活力。也就是说孩子 学习书法有那些好处呢?

一、字是“门面”,一手好字,受益一生。去年广州某人才市场需招聘3000名毕业生,报名达3万人,第一项内容就是“填表和写简历”,仅通过写字,就淘汰了1/3。学生时期,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毕业之后,可以提高找工作的概率;参加工作后,可以被领导重用。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强自信心。其次,中国书法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古往今来,书法艺术真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啊。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喜欢,陶冶锤炼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书法以抽象的笔墨线条给我们以震荡心灵的美感。第三,中国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当时人类平均年龄为40岁~62岁,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88岁;进入现代、当代,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已经超过90岁,例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更上了百岁高寿。

书法有养生的作用,这是不少学书法的人的共识。有人把这些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所谓“洗笔调墨四体松”,是书法养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预想字形神思凝”,是书法养生的第二阶段。这就要思想集中,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神气贯注全息动”,是书法养生的第三阶段。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法运动的最实质性的阶段。“赏心悦目乐无穷”,是书法养生的第四阶段。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学习书法,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达到心绪舒畅。

“写字既有动又有静,是公司白领、机关干部,知识分子较为理想的养生之道。”张浩文说。书法是形象思维,由右脑主宰。白领、知识分子们白天工作处理问题多以左脑来进行逻辑思维。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可以舒缓神经,左、右脑交替运用,交替休息,使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劳逸结合。练书法时,必须排除杂念,凝神静气,物我皆忘,通过科学的指法、臂法、腕法、身法有机地将点画输送到字的结构中。书写状态会激活大脑神经细胞,使全身血气通畅,手臂和腰部的肌肉得到扭转和锻炼,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具体来说,书法的养生功效可以分为看不见的“静功”和看得见的“动功”两方面。练习书法要求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排除杂念,平稳呼吸,意守丹田,将自身的感受,通过柔软的毛笔将刚劲有力的字写在纸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气功。练习书法时思想高度集中,甚至还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当中,对眼前或身边发生的不愉快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进入既轻松又舒适的状态,没有了妄念和烦恼,精神获得享受,因而有益身心健康。倘若能持之以恒,还能达到意念集中,襟怀坦荡,身心愉悦的境界。此外,由于练习书法要使全身处于端坐或直立的状态,从头到脚保持正直,做到“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这实际也就是练了“坐功”或“站桩功”,对神经衰弱、消化道疾病、冠心病,甚至对一些身体虚弱的慢性病人都有好处。而“动功”则表现在挥毫运腕时的身体运动。例如,按照书法中的“永字八法”,运笔时就需要频繁变换提、按、急、徐、左、右等运作,手指、手腕、手掌进行有规律的运动。一般来说,写寸楷以下的小字,重在运指。写五寸以上的字,即需悬腕。写大一点的字,更需悬肘。写特大的字,则需由肘而肩、而身、而步地运用全身之力。所以说,每天习字、作书,要不断转换动作和灵活运用指、腕、肘、肩、身等,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一种轻柔而又有力度的有氧健身运动。

书法的养生治疗效果已在中西医学界得到确认。香港大学高尚仁教授曾经做过实验,发现人在写书法时“心脏搏动比一般休息状态时更慢,更有规律性”。书写者心灵进入持续安静的状态,对血压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如果能坐下来写上数百字的楷书,一笔一画专心于点画之中,慢慢地写,不久就会觉得情绪安定,冷静平和;而当觉得情绪低落、郁结烦恼时,如果能练练行书、草书,任意挥洒至酣畅淋漓,情绪得到宣泄,则精神倍增、意气风发。

有人把人生不同阶段练习书法的好处比喻为:幼时习书如驯兽,青年习书如交友,中年习书如避暑,老来习书如进补。对于在事业、家庭双重压力下忙个不停的中年人来说,练习书法就如同“避暑”,可以让精神得到放松,身心得到锻炼。

书法是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的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即使有很高的学历,有精通的电脑技能,但如果不能“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地书写自己的民族文字,或者写得极其难看,那也是一种文化缺失,会被人认为没有文化底蕴与文化表现力。把书法当成电脑族生活的一部份,别让电脑失写症荒废了这一传统中华文化精粹!《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也。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真诚对待。即便很多方面做得不足,但也不会太差,所以内心才可以坦然。在我这里学习的孩子,我会视如己出,以鼓励赞赏的方式让孩子得到提高,既提高了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孩子的情操。

第五篇:青少年如何学习书法及意义

青少年如何学习书法及意义

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璀璨。中华民族在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文字的书写,因为他不只是生活、文化、思想和科学交流的媒介,而且其艺术价值非常高。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人们逐步忽视了写字的训练,所以,写出的汉字很难看。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学习书法不只是提高写字的水平,还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人的良好心里素质。

一.静心的培养

学习书法,首先要求人要坐得住。心静是学习书法的首要问题。静亦净,就是要求人能平静下来,停止一切活动,心里没有一切与写字无关的杂念,心静如水,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古人曾说“静能养神”、“静能养身”。习书需要静,静能延年。因此学习书法不但使人能做到静得下来、做得下来,对人身的健康有好处,还对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工作、学习、和做事的良好习惯,都有很好的帮助。

二.持之以恒的培养

学习书法,其次要求人要有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性的问题。学习书法,要提高写字水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得到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每天不间断的临摹学习才能获得。而临摹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进步又是很慢的,所以,一部分人就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学习训练起来就不积极主动,今天高兴了就写几个字,明天不高兴了就不写了。因此习书没有成功。然而,另一部分人坚定了信心不间断的练习,最后不但提高了写字水平,还磨炼了人的毅力。

三.一丝不苟的培养

一丝不苟是书法临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就是临摹,而不少人就不会临摹,甚至不喜欢临摹。大家是不是知道,提高写字的水平是临摹,而学习其他任何知识都需要临摹。如学写作文时要按例文写,学解数学题时要按例题作,这不都是临摹吗?如果你不按例文写和按例题去解题,你能学到写作和解题的方法吗?既然是临摹,就要一丝不苟,不能改变原意。原貌是什么样,写出字就什么样。而这时,有的人一临写不像,就丧失了意志,不能控制自己随意乱写了起来。所以,学习书法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书法要善用三官,一官为眼(用眼善传,会“偷”),二官为脑(用脑去思,能“悟”),三官为手(用手勤练,寻 “巧”)。另外,学习书法不但要多写善练一丝不苟,还要做到心态平衡、拼搏永恒。

四.鉴赏水平的培养

鉴赏水平是人综合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书法知识积累程度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鉴赏水平越高,书写进步的程度就越快。另一方面,鉴赏水平的高度,是随着人书写程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鉴赏水平和书写水平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

同发展的。

五.想象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汉字起源悠久,书画同源。他的造型,原于自然,是对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空间的视觉形象。汉字结构的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他不但具有主观的形式美,还具有客观的形象美。所以,学习书法,要有良好的想象能力,要与自然造物之美结合起来,书写出主观与客观、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汉字来。

六.良好品德的培养

苏东坡云:“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唐朝书法家欧阳修云:“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逐远„„爱其书者善取其人也。”如民族英雄岳飞的书法代代相传,而卖国贼、残害忠良的秦桧的书法却无人知晓。所以,学习书法不仅能修身养兴,还是修心养性的好活动。

总而言之,学习书法,不但提高了人的写字水平,传成了民族的文化艺术,还修练了人的涵养素质,所以学习书法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学习书法的意义及方法步骤。

何谓书法?书法原指写定记事的技艺。为战国所独有。它依附文字内容而存在,而后书体渐多,技法日精,字的点画篇章之间,气韵蕴籍,风神荟萃,足以表达出优秀作者的性格,感情、趣味、素养等精神因素,便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所以千古年来,书法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热爱。

为了学好书法,下面给同学们读读学习书法的意义和方法步骤。

学习书法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学习书法主要有实用和欣赏两方面的意义,还有学习做人,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启发智慧等多方面的意义,就是说,学习书法,在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都有作用,学习书法不仅是继承我国的丰富遗产,同时对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有三个面向和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书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书法(写字)首先是一种表达概念,进行交际的实用工具,写字是给自己,特别是给别人看的。这就需要在字形和写法上有一定的规范,大家都遵守这一规范,才能进行交流。由于有电脑打字,多年来不注重写字的基本功训练,许多学生写的字老师都不认识,甚至过段时间自己也不认识了,这必然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又会影响本职工作的正常进行,起码白白浪费掉别人的许多时间。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为《人民教育》题词中就指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

国家教委给教育部和陈云同志也对书法教学作过专门指示,指出学习书法,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与未来的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书法(写字)有益于身体健康

练字对身体的积极影响,古人已有认识。如清代周星莲就曾经说过:“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百字,便觉令躁俱平,若行草,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心灵焕发。”

现代生活节奏快,日趋紧张,复杂,所以包括书法在内的各种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医学家认为:写字有调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它能活血,通经络,有时还要求呼吸配合,从而使内脏功能得到调节,使进新陈代谢。

写毛笔字时涉及到身体许多部位的运动。如悬肘写字,肩、臂、腕、手指以及腰部等许多部位都在活动连两脚怎样安放都有讲究。有人认为,写字和练气功,打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练字还是休息脑子的一种积极手段。毛泽东同志曾说:“练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健身之法。”写字能使脑子得到休息从而使工作,学习时精神更好。

三、学习快步坷以改选心理结构,启发智慧

有些心理学家将注意力集中看作是“开启识之宫的金钥匙。”许多人,特别是青海年,好动大于好静,做事往往不认真,粗枝大叶,心猿意马,通过坐下来一笔一画地写字,就可以培养人学会观察和分析,通过对书法美的学习和认识,还有益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四、学习书法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特征

可能人们还不太相信,通过对一个人的字迹分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其作出心理特征和气质特点的分析判断。

笔迹分析、笔迹心理学、笔相学,是西方广泛流行并倍受推崇的一门新型学科,从公认的材料看,研究手写笔迹 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直到19世纪下半叶,法国一位位教士创立第一笔迹研究会,笔记研究才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1872年和1889年,两本当时最系统的笔迹学专著在巴黎出版,笔迹学才为世人瞩目并逐渐在西方流行昌盛起来。在欧洲许多国家,笔相学被当作心理学一门正统分支学科加以研究,并在大学开设了专业课程。在法国、意大昨、澳大利亚等国,字迹分析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遗产公证,瑞士和以色列也有半数以上的企业用字迹分析技术去挑选雇员,决定任用,而在美国,至少有九个州的法院将字迹作为侦破案件的重要工具。

我国是世界文字语言最发达的国家,最早的文字出现迄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且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

文字是一咱被“物化”的语言。语言在“物化”的过程中,引起大脑、周围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内分泌及至血流量的一系列变化。从本质意义上讲,这还是被动应激的产物,而是人的思维直接调动和积极作用于生理机制的结果。不同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本质都必然引起妙而不同的生理变化,在各自的字迹中为下生理功能的痕迹。例如字体的大小、笔画的粗细、间隔的开阖,颜色的偏好、书写的速度、倾斜的方向、繁简的显现,书写和风格布局等等。这些痕迹就是生理对心理的直接揭示,是从人的心理本质流露出来的“蛛丝马迹。”

作为文字语言,人的笔记还有一个特点,即个体差异性,与口头语言不同的是:人说话

时较随便,思维时间短,而书写则放大了思维过程,带有某种总结的味道,可以在“慢节奏中,细察心理的微妙变化。”

五、学习书法可以培养爱国情操

中国书法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谌称国粹,很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影响更大。据日本史书记载,公元285年(我国西晋时期)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尔后六款和北魏的书法开始在日本生根,汉字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悉,日本 史部省规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书汪是必修课,还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每年都有好多日本友人到浙江兰亭来“朝圣”,五羲之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

现在,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越来越超出汉字的使用范围而被世界所认识。简练的线条丰

富的结构,优美的造型,复杂的意境情趣。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引起了世界的重视。1977年4月,美国邦鲁大学举办了首届国际书学史订座会,有200多位世界各地的学者,收藏家,书法爱好者参加,其中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中国书法对现代画家的影响》。这就是说明中国书法在世界上的影响之大。我们作为汉字故乡的中国人,难道不为所而高兴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吗?不应该把实际收入学习写好吗?

六、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审美情操

汉字结构体千姿百态,书法之美,不可名状。或飘逸、或沉厚、或雄强、或精细、观之如睹山河之丽,令人心旷神怡。无疑,写字同弹琴、作诗、绘画一样,所陶冶人的审美情操。字的得好,不仅别人爱欣赏,自己更是乐在其中。

下面给同学们谈谈学习书法的方法步骤

一、思想重视,培养兴趣

思想重视是学习书法的关键。要整个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和提谪对学习书法

重要性的认识。只对学习书法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才能有对书法学习的责任感与迫切感。学习书法 的过程,也是不同提高学习书法兴趣起来的,兴趣的培养,产生,一是靠自己在学习中逐渐培养;二是靠教者培养和不断观察书法作品,开展书法讲评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对这件事有兴趣,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书法学习也是如此,有了兴趣,就愿意学,就会从写的不好,到写得较好,再到写得更好。

二、充满信心,百折不挠

学习书法,首先要抱定能学好的信心。同时要有充分 的思想准备,即准备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并要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唾手可得的,写字也是这样的,肯定会遇到困难有时在一段时间内会有进步不大的感觉,我们不能因此而以为自己不是写字的料子,自暴自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字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不能要它会就会,更不能要它好就好,一定要经过练习才能会,才能好。练习写字当然用手,可是同时要用心,心到手到,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写字的技能就掌握了。”可见,学习书法,短时间内是难以见效的。

三、端正思想,循序渐进

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端正思想,掌握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

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好比小孩子,先学坐,再学站,然后学走,最后学跑。这是一般的规律。从学习书法的过程讲,先学执笔,再学动笔,然后学基本笔画与结构,最后学章法布局。从学习步骤讲,应先摹后临,最后创新,从习字顺序讲:

(一)严格正字

严格正字即首先要把字写得正确,清楚,整洁,使字体标准化,使用规范化。汉字有异体现象,一个汉字可能有几种、几十种写法,这显然不利于汉字准确的表达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写正体不写异体。所谓正体,就是国家批准实行的简化字体。纵观汉字的发展史,汉字的历史是个不断发展简化的历史,如“步”字,最早用十字路口两脚交叉,写成“会意字,(),后来觉得有一半十字路口也能说明问题,就简化成“”,再后一干脆用两脚交叉“”。

(二)先正楷,后行草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楷书太慢,行草便捷,应该先学行草。”这种看法似乎有道理,实际不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不会坐,则不能站,不会站则谈不上走和跑,学书法也是如此。楷书是基本功,学好楷书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便

容易上手。如果不学楷书,直接学行草,由于没有用笔基本功,会流于油滑飘浮,实不足取。

(三)先大字,后小字

先学大字,后学小字,这是古人学书法的经验之一,因为新学书法最重要的是掌握点画用笔,学大字能较容易的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有利于“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而小字因小,每个点画要完成一系运笔动作很困难容易产生一笔带过,马虎潦草的坏习惯;再则学大字结构张开,日蝗缩小容易;学小字成习惯后,放大会产生局促之感,所以,先学大字后学小字一条主要方法。

(四)先专一,后博学

新学书法,要选好一种帖,专心描写,不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每一名家,都有自己的用笔红十字特点和体系,不深入实践,难知其妙,如果忽而学欧,忽而学颜,忽而学柳,忽而学赵,打乱了各家体系的内部规律,其结果必然是哪一家的字都没有学好。因此,只有先专攻一家,然后才能博采众家之长。

总之,系统掌握书法理论,熟练掌握写字技法,就是学书法的主要目的。

下载书法文献整理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法文献整理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学习书法的意义范文

    我们学习书法的意义 何铁山 现代科学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使我们似乎离书法越来越远了。现在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年青人,或由于长时间已习惯使用电脑,或宥于认识上的原因,已很少拿笔写......

    书法在现代的意义 英语作文

    Derived from pictographs and logographs, the writ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developed into an artistic form called shufa(calligraphy). It was popular to peo......

    浅谈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

    浅谈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义、教学建议 颜文臣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只因我平时在书写方面比大家稍注重一点,脱离教学也有些年头了,也就没有什么好......

    论经典文献阅读对本科师范教育的意义

    论经典文献阅读对本科师范教育的意义一、经典文献阅读的意义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素质。自建国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师范教......

    书法公益大讲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书法公益大讲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 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渗透在中国人......

    浅谈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的意义和实践

    浅谈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的意义和实践 中国书法,是线条优美、形体结构和书写技巧独特的艺术,是中国至高至深的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核心。但是长期以来书法教学没有在中小学......

    中国书法传承的意义和如何传承(大全5篇)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

    浅论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书法教育现状与意义(最终版)

    浅论高校小学教育师范生书法教育现状与意义 摘 要:书法作为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培养师范生的审美能力、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