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湿地——地球之肾》教案
湿地——地球之肾
(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湿地的分布。
2.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保护湿地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湿地及其重要价值。
2.感受湿地的美,提高湿地保护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二月二日是什么日子吗?每年的二月二日为“世界湿地日”。这一天,世界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湿地。
每年的世界湿地日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2001年:湿地世界——一个等待发现的世界。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2014年:湿地与农业。2015年:湿地,我们的未来。
2016年: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2.提问:从以上湿地日的主题,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湿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与我们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湿地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见过湿地吗?
3.欣赏湿地美景图。
二、活动一:观看视频,走进湿地
1.播放视频:《走进湿地》
师:你看到了什么?如何给湿地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2.湿地的定义:湿地——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师:简单的说,湿地就是指有水、有土、有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地方。大家看下图就是典型的河流湿地,老师这里还有10张不同类型环境图片,你能判断出哪儿些属于湿地吗? 3.幻灯出示10种不同环境图片,学生判断。小结:从刚才的图片看出,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5、湿地的分类
师:通过以上各种湿地,同学们能对湿地进行分类吗? 天然湿地:河流、湖泊、滩涂、沼泽等。人工湿地:水库、池塘、人工河、稻田等。
6、湿地的分布
师:世界上哪些地方有湿地?我国的湿地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呢?
·世界湿地分布:欧洲最多。
·我国湿地分布: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广泛分布。总体特点是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截止到2015年12月现已有49处国际重要湿地成为自然保护区。
7、湿地的重要价值
师:为什么要保护湿地?这说明湿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于人类到底有哪儿些功能和作用呢?
·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湿地的重要价值,启发学生举例回答,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享受了湿地提供的哪儿些功能?讨论完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 出示图片依次了解湿地四大功能,教师小结。②实践——模拟实验展示进一步说明湿地蓄水、净化等生态功能。
③小结: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真多啊,因而获得了许多的美称。(连线)
8、我们身边的湿地——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过渡: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湿地公园,它的名字叫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观察图片:围绕衡东县城的这条河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洣水,我们的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都来自这里,它孕育着衡东人民,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我们的母亲河!)来,跟着老师一起去游览一下,欣赏她优美的自然风光,请看屏幕。
①播放幻灯片——洣水风光。
活动
三、引入案例 增强意识
过渡: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我们的湿地岌岌可危!
1.出示湿地被破坏的图片资料,然后出示的是与之相对应的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让学生自由阅读。2.学生谈谈这组案例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或思考。3.师小结:我们的湿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为保护湿地,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
四、竞赛评估 总结拓展 1.湿地知识挑战赛,备选题目(略)2.结束语。
原来湿地就在我们身边,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湿地就没有水,没有湿地就没有食物,没有湿地就没有生命。所以,保护湿地刻不容缓,这是我们的责任!同学们,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如果你热爱地球,热爱家乡的洣水,就从热爱湿地的每一滴露水,每一片水草,每一只水鸟开始,就从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日常小事做起,这点滴的平常之举,就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拯救湿地贡献着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关爱洣水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吧,谢谢大家!
附:模拟实验步骤
教具准备 两个饮料瓶,将瓶盖去掉,沿瓶身三分之一的瓶颈处剪开,将塑料瓶分成两部分。将塑料漏斗头倒扣放入塑料瓶内。随后在两只瓶身上分别标注“A”和“B”。·在A瓶漏斗口中放入一块吸水性良好的海绵,并塞紧;B瓶漏斗则倒入相等体积的大颗粒碎石块。
·准备两杯等体积的水。
·缓慢将两杯水分别倒入两瓶塑料漏斗中。
·鼓励学生讨论,比较两个瓶中的水量,寻找A瓶B瓶的区别之处,A 瓶的海绵模拟了湿地哪儿项服务功能?(答案:蓄水)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享理由和结论。之后,教师可将海绵中的水挤出,展示蓄水效果。教师可缓慢挤压并强调湿地还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即缓慢地吸收水,再缓慢地释放。(答案:径流调节)
·教师将水重新倒入水杯中放入约半瓶盖的泥土和植物碎末,搅拌均匀。此时瓶中水色浑浊。
·缓慢将水重新倒入水杯中。鼓励学生再次讨论、观察塑料瓶中的颜色区别,提问:A瓶体现了湿地的哪儿项服务功能?被湿地截流的物质到哪儿去了?教师可将海绵比作湿地中的植物、微生物,他们可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并透过自身代谢进行分解清除。(答案:净化水质)
·小结:湿地为人类提供了蓄水、调节径流和水质净化的服务。
第二篇:湿地,自然之肾
湿地,自然之肾
湿地定义
海洋、森林、湿地,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所有的湿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至少偶尔被水覆盖或充满了水。这些“水资源”通常来自海洋,降水及河流,是重要的自然系统之一,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自然保护的主要对象。中国共有湿地自然保护区二百六十处。
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二百六十处。总面积达一千六百多万公顷。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拥有湿地面积六千五百九十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居亚洲第一位。自一九九二年中国正式签署《国际湿地公约》以来,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七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的认识过程
湿地,从字面上理解,是指过湿之地,或有水之地。湿地的概念在学术圈中广为应用,而在大众传媒和日常语言中很少涉及到,人们还没有确立起湿地的观念,不知湿地为何物,但是,一提到“涝洼溏”、“芦苇溏”、“沼泽地”,人们都比较熟悉,这些“涝洼溏”、“芦苇溏”、“沼泽地”,就是属于不同类型的湿地。湿地一词,是外来语,英文是Wetland。美国著名的湿地专家米特斯奇认为,湿地的明显标志是有水的存在;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独特土壤;生长着适应多水环境的水生植物。
湿地作为人类保护的基本生态类型并引起世界的关注,其标志是在1971年在伊朗城市拉姆萨尔签订通过的全球性政府间的自然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湿地公约》从湿地管理的角度对湿地定义为:“湿地系指无论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国际社会对湿地的保护,源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和人类大规模经济开发使湿地面积急剧缩减的危机形势。从1971年制订《湿地公约》到1997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加入这个公约。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湿地公约》要保护的所有湿地类型,在我国均有分布。我国沼泽类型的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黑龙江省的沼泽面积最大,占东北沼泽总面积的80%(《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第169页。)。其中以盐碱基底、芦苇泽泡型湿地为特征的松嫩平原湿地面积最大。这大片盐碱芦苇湿地,本没有三江平原湿地大,但由于盐碱地难以变成农田,才得以保存下来,而三江平原湿地则屡遭开发和破坏。1985年以前,我国对湿地的利用政策,主要是鼓励开发。如建国初期,百万官兵进军北大荒,开发的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湿地三江平原,开创出“北大仓”的奇迹;8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翻番,土地不够用,开始盲目地开发湿地,造成严重后果。在总结这段教训时,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教授周晓峰说:“生态恶化的现状,是几十年来忽视生态规律,与天斗、与地斗的结果,教训是惨痛的。胡耀邦同志来黑龙江”三江平原“视察时指出,发展经济不能与大自然顶着干,要”水多走水路,水少走旱路“。这一席话,虽然简单,但有深刻的生态思想。以往三江平原水多,硬要种旱田,搞大豆、玉米,建起”人民渠“、”胜利渠“,硬把水排掉,结果生态恶化,适得其反。”
90年代在国内推行“拍卖五荒”,湿地又遭到一次破坏。国内学者呼吁保护湿地已引起我国政府的关注。我国政府1992年7月31日加入《湿地公约》,我国黑龙江的扎龙、吉林的向海、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东洞庭湖、青海的鸟岛和海南的东寨,共6个湿地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8年我国国家林业总局获得国际自然基金会(WWF)1200万美圆的资助,确立《国际湿地中国项目》。同年,湿地大省黑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湿地保护的决定》,湿地保护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我国对湿地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有知的阶段;对湿地的利用,也经历了破坏和明智利用的阶段。目前,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对湿地的保护已逐渐开始进入法制管理的新阶段。
湿地的价值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生态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它在自然中有着三方面的独特生态地位和作用:
(1)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够发挥调节河川径流、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
域水平衡的作用;
(2)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是野生物种和濒临灭绝种的避难所,是自然生命基因库;
(3)湿地是地球排泄废物、化解污染的“肾脏器官”。如果说森林是地球生态平衡的“肺”,那么,湿地就是地球的“肾”。湿地能够起到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物的作用。
(4)湿地除具有生态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旅游)价值。如湿地水域在一定的季节可以有限的发展渔业,冬季,可以收割芦苇,以芦苇为原料可以发展个体企业;再如夏季,可以在一定的湿地区域搞旅游业,增加收入,扩大社区的知名度。
(5)湿地是修养生息的“疗养院”。广阔无垠的芦苇荡,任凭百鸟栖息。波光粼粼,水天一线的湖面,任鱼儿尽情的翱翔。在这里,人们以往上了弦的心境得以舒张。
如果我们面对的湿地的破坏无动于衷,听之任之,那么今天破坏的是一块湿地,明天破坏的就可能是整个地球。
中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中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努力开始于1956年,到1991年底,全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707个,面积达5680.02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5.5%。80年代始,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对持续活动的重要性,各地相继建立一些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该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已达16个,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2.26%,总面积达
第三篇:8_“地球之肾_湿地”教学设计专题
“地球之肾_湿地”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价值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以三江源湿地为例,介绍湿地的重要价值,按照湿地的概念—三江源湿地的位置—三江源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通过对三江源湿地资源的个案探究,了解一般湿地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三江源湿地的位置。
2、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取三江源湿地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
2、通过学生对三江源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江源湿地的学习,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
湿地的重要价值。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
二课时。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九、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每年二月二日是什么日子吗?每年的二月二日为“世界湿地日”。这一天,世界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每年的世界湿地日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 2007年:明天还会有鱼类存在吗? 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2010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2011年:湿地与森林 2012年:湿地旅游
2013年:湿地与水资源管理
从以上湿地日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出,湿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与我们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讲授新课
湿地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见过湿地吗? 学生回答:
(投影各种湿地图片)这就是湿地!那么,如何给湿地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1、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从刚才的图片看出,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江河的源地
三江源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位于青海省南部。对三江源区范围有几种界定[1]①,从严格意义上讲,三江源区应该局限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区域。
为什么要保护湿地?这说明湿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于我们人类有哪些功能
和作用呢?
5、湿地的重要价值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湿地的重要价值,看哪一组同学讨论出的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最多?讨论完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师生总结:
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资源的宝库”;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净化污染物——“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另外还有航运、灌溉、防洪、发电、养殖、发展旅游观光等作用。可见;湿地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P43活动)1、2、3。(讨论内容略)湿地既然有这么多价值和功能,人类少不了要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那么,人类又是如何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探讨。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以“中华水塔·三江源”为主题,展现中华水塔的山水 风情与三江源的生态意境,引导人们寻找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出生地,揭示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和城市之源。
分析青海省成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面对我国城市发展中 的水资源问题,青海省深感作为“中华水塔”所肩负的责任,确立了“环保立省”的发展之 道。
简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青海省作为“中
华水塔”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第四篇: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地球之肾”衰竭退化,湿地亟须法规保护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地球之肾”衰竭退化,湿地亟须
法规保护
北京人事考试网: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山东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山东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背景链接】
过度捕捞、污染、基建占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空间正被不断挤压。2013年1月13日,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中的一组数据须引起高度关注:近10年间,全国湿地面积同口径下减少了339.6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337.62万公顷。此外,河流、湖泊湿地沼泽化,河流湿地转为人工库塘等情况也很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但从总体看,面积在减少、功能在退化。当前,湿地消失有两种表现,一是围垦之后湿地直接消失,二是湿地污染。湿地最大的功能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但污染一旦超过生态承载力,湿地就变成水下荒漠,对生态系统是毁灭性的打击。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功能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有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当前,威胁湿地生态状况的主因从十年前的污染、围垦和非法狩猎三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素。
[存在问题]
从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由于污染、围垦等原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退。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两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呈现减少趋势,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二是湿地保护空缺较大。近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我国湿地保护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候鸟迁飞路线、重要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等范围内的重要湿地,还未全部纳入保护体系之中。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区湿地保护率仅为51.52%,国家重要湿地保护率仅为66.52%。全国湿地保护的空缺还较多,湿地保护管理任务非常艰巨。
三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从管理角度看,国家还没有出台湿地保护专门法规(但有18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长效机制也未建立,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还十分薄弱,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措施]
总体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
一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国家应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保护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制定湿地保护红线,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湿地分类管理。
二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加强重要区域湿地保护恢复和综合治理等,扩大湿地面积。在候鸟迁飞路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重要湿地,优先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三是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完善和建设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支撑。开展重点领域科学研究,研究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关键技术,为大规模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服务。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为湿地保护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五是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开展湿地保护和资源忧患意识宣教活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逐步将湿地保护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人事考试网
第五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体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①登山队出发。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弃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2、朗读感人的描写语段,复述课文,每人复述一个阶段
三、体验与反思
1、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
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
2、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通过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讨论、点拨法。(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像。录象资料。
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
二、简介珠穆朗玛峰相关资料、作者。
1、作者简介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提示: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教师提示: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学生思考:
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指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3、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 登上地球之巅1、2、3、4、5月24日9时30分4名队员向380米高度冲击。
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不怕艰险
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勇往直前
登上顶峰,完成壮举。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