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word文档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
1、问: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系何官职?苏轼在黄州处境如何?
答: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苏轼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水部员外郎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长官,检校有寄衔之意。非实授之官,团练副使系地方军中助理,但也只是挂名而已。朝廷规定: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是被地方官吏严管的犯官,迹近流放。这时的苏轼处境艰难。但苏轼在艰苦环境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赎,元丰五年(1082)所作一词两赋堪称超脱放旷之千古绝唱。
2、问:苏轼在《书〈赤壁赋〉后》中自称“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之者盖一二人而已”。苏轼对这篇名赋的面世。缘何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
答:《宋史》本传称,由于御史李定、舒宜、何正臣等摭拾苏轼诗文表章中语。弹劾苏轼攻击新法讪谤朝廷。苏轼被逮入狱贬谪黄州。对此文祸,苏轼内心不无怨恨。《赤壁赋》咏古寄慨,有其深微隐曲之处。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云:“其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尝见墨迹寄傅钦之云:‘多事畏人,幸毋轻出’,盖有所讳也。”据此,可知此赋本身可能即有影射朝廷用事
第 1 页 者成分,即令没有这种成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也容易被人罗织罪状而认定为影射之作。对此,苏轼深有忌讳。忧谗畏讥应是《赤壁赋》“未尝轻以示人”的主要原因。3、问:赤壁词赋提到了赤壁大战的历史人物周瑜和曹操。众所周知,真正的赤壁战场并不在黄州,那么,苏轼创作词赋之时确切地了解这一段历史吗?
答:赤壁词赋凡提及三国战场时,均不用肯定口吻。《赤壁词》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赋》称“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的都是不确定语气。苏轼《赤壁洞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苏轼《与范子丰书》:“黄州少西,山麓斗人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日非也。”词、赋、文相发明,可知苏轼从未确定黄州赤壁为三国古战场,不过是巧借曹、周以寓己意。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诗云“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道出了苏轼本意。
4、问:“苏子与客泛舟”“客有吹洞箫者”之“客”系指何人?对此赋采用的“主客问答”手法应如何理解? 答: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的泛舟夜游具有纪实性,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世昌。字子京,蜀中绵竹武都山道士。杨道士善画山水。长于音乐,通晓天文历算,懂得医药酿酒。是年五月自川人鄂。这位多才多艺的第 2 页 方外之人留居黄州交游苏轼。至次年五月始离去。苏轼《与杨道士书帖》:“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也。”此明确记载《后赤壁赋》中之同游者为杨道士,则七月十六日同游者亦应为此人。杨道士善吹箫,“识音律,洞萧人手清且哀”(苏轼《次韵孔毅父》),“客有吹洞箫者”,与此记载亦相吻合。但《赤壁赋》核心内容所记之“主客问答”。却不宜将“客”之言理解成杨道士言语。“客”引曹孟德诗,议人生之失意,“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借水月消解人生之苦闷。从清风明月中求解脱。为赋体习用之“拟客发议”手法。这里的“主客”,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客”之疑问和“主”之超旷,是苏轼思想矛盾的表现。故赋中抒情议论之文字,又不必将“客”坐实为杨道士。
5、问:《赤壁赋》的用典较多,具有“用事而不觉”之特点。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答: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别,《赤壁赋》的用典,多为暗用。“纵一苇之所如”出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航之。”“望美人兮天一方”出自《楚辞·九章·抽思》:“矫以遗夫美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出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横槊赋诗”出于《旧唐书·杜甫传》:“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道
第 3 页 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出于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暗用典实,“用事而不觉”。知其典者。可体会文句之深厚内蕴,不知其典者,亦可望文而知其义。6、问:苏子扣舷而歌,歌云:“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
答:毫先疑问。苏轼所“怀”所“望”者不是什么“美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美人”往往隐喻君王。《楚辞·九章·思美人》中之“美人”,王逸注:“言己忧思念怀王也。”苏赋中之“美人”当喻指宋神宗。在苏轼看来,自己的不幸,是小人进谗的结果。而神宗于己是有知遇开释之恩的。据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立朝为官,苏轼曾当面指斥皇帝“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神宗不以为忤,反望苏轼“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台狱之中,政敌从苏轼咏物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挖出“世间惟有蛰龙知”一句,诋毁苏轼“不臣”,欲置苏轼于死地,神宗为之辩白:“彼自咏桧,干予何事?”元丰七年(1084),神宗对苏轼有八字评语日“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诏令苏轼量移汝州。苏轼虽遭贬谪,对神宗皇帝是十分忠诚的,“望美人兮天一方”正表达了这一层意思。
7、问:《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遒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第 4 页 答:儒家人世,道家避世,释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这就形成了苏子“一蓑风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氏虚无主义的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流于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8、问:《赤壁赋》的思想魅力和艺术张力何在?
答:作者认为,对宇宙、人生可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角度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均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一切均无增无减没有变化,物我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和随缘而化的人生态度。成为苏轼在险恶环境下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赤壁赋》的思想魅力主要表现于此。文学史上不乏写景、言情、说理的名篇,但像《赤壁赋》这样将三者绾合得天衣无缝。绝无一点人工
第 5 页 斧凿痕迹的作品似不多见。在似赋似论似诗又似散文的这篇作品中。情感渗人美妙境界,哲理通过诗的意境表现。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将作者忧患人生的巨大苦闷和自我解脱的惊人妙悟,和盘托于读者面前。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评《赤壁赋》:“以江山无穷吾生有尽,尚论古人遗迹欷虚凭吊,虽文人悲秋常调,但从吹箫和歌声中引人,则文境奇。其论曹公之诗,曹公之事,低回流连,两迭而出,则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较论我生微细,蜉蝣短景,对境易哀,则文势奇。”这里所说的文境、文致、文势“三奇”,应当说是接触到了《赤壁赋》的艺术妙谛。
9、问:《赤壁赋》是一篇思想内容十分复杂的作品。对其主旨,评论家有何不同看法?
答: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前人对该赋主旨有着多种不同理解。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明代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语:“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清代乾隆编《唐宋文醇》评语:“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上列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
第 6 页 慨,阐述人生哲理。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等。
10、问: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何深远影响?请介绍与此赋相关之作。
答:《赤壁赋》为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戏曲如元代无名氏《苏子瞻醉写赤壁赋》杂剧,明代许潮《赤壁游》、沈采《苏子瞻赤壁记》传奇等。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画过苏轼舟游赤壁图。《核舟记》生动记载了明代民间雕刻家王毅“核舟”刻“大苏泛赤壁”的惊人技艺。《红楼梦》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明显受《前赤壁赋》艺术境界的影响。南宋林正大《酹江月》檗括苏轼《赤壁赋》,录此,供教学参考:“泛舟赤壁,正风徐波静,举樽属客。渺渺予怀天一望,万顷凭虚独立。桂桨空明,洞箫声彻,怨慕还凄恻。星稀月淡,江山依旧陈迹。因念酾酒临江,赋诗横槊,好在今安适。谩寄蜉蝣天地尔。瞬目盈虚消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子欢无极。翻然一笑,不知东方既白。”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05期
第 7 页
第二篇:面试十问
问题一:“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这个问题是面试过程中最普遍的“开场白”,很多人在介绍自己时习惯“背简历”,虽然这并不是错误的做法,但是如果你参加的是群体面试,像白开水一样的自我介绍显然会使你淹没在茫茫面试者中。不如把个人介绍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或者花些心思在叙述中增添亮点,就可以给面试官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
回答问题要点:
1、涉及到简历内容的自我介绍,内容一定要与个人简历相一致。
2、表述方式上尽量口语化。
3、要切中要害,不谈无关、无用的内容。
4、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事先最好以文字的形式写好背熟。
问题二:“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有些面试者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多是从个人角度展开话题,比如“希望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希望得到锻炼的机会”、“希望有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等等。但事实上,面试官是想知道你的面试动机和公司招聘岗位的目的是否一致,也就是说,面试官更关注你来到公司后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而并非公司能给你带来什么。
回答问题要点:
1、面试官试图从中了解你求职的动机、愿望以及对此项工作的态度。
2、建议从行业、企业和岗位这三个角度来回答。
问题三:“你能为我们做什么?”
这个问题与上面的问题可以归属同一个类型,只不过问得更为直接。作为应聘者,之前做好“功课”是必须的,比如了解公司的概况、产品、服务,以及你所应聘的岗位要求,然后充分结合所应聘公司的要求展开话题即可。
回答问题要点:
1、基本原则上“投其所好”。
2、招聘单位一般会录用这样的应聘者:基本符合条件、对这份共组感兴趣、有足够的信心。
3、回答这个问题前应聘者最好能“先发制人”,了解招聘单位期待这个职位所能发挥的作用。
4、应聘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优势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四:“你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如何能胜任这项工作?”
这个问题大概是最让应届毕业生头痛的问题之一,没有工作经验,在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共同竞争时,似乎就没了底气。难道所有的公司都不会聘用应届毕业生吗?并非如此。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既然有机会来到面试现场,就说明此招聘公司是会聘用应届毕业生的;作为面试者,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只要你发挥足够出色,就能够赢得面试官对你的信任和期待。
回答问题要点:
1、如果招聘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应聘者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招聘单位并不真正在乎“经验”,关键看应聘者怎样回答。
2、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好要体现出应聘者的诚恳、机智、果敢及敬业。
问题五:“您在前一家公司的离职原因是什么?”
此问题对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来说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离职原因不是出在原公司上,应聘者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就会比较容易暴露出个人问题,引起面试官的警觉,甚至会由此使你失去进入下一面试环节的机会。需要记住的是:同一个面试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而同一个答案并不是在任何面试场合都有效,关键在于你在掌握规律后,对面试的具体情况进行把握,有意识地揣摩面试官提出问题时的心理和目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
回答问题要点:
1、最重要的是:应聘者要使找招聘单位相信,应聘者在过往的单位的“离职原因”在此家招聘单位里不会再出现。
2、避免把“离职原因”说得太详细、太具体。
3、不能掺杂主观的负面感受,如“太辛苦”、“人际关系复杂”、“管理太混乱”、“公司不重视人才”、“公司排斥我们某某的员工”等。
4、不能躲闪、回避,如“想换换环境”、“个人原因”等。
5、不能涉及自己负面的人格特征,如不诚实、懒惰、缺乏责任感、不随和等。
问题六:“对这项工作,你有哪些可预见的困难?”
面试官问这个问题时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让你指出可预见的困难究竟有哪些,而是想知道当你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回答问题要点:
1、不宜直接说出具体的困难,否则可能令对方怀疑应聘者不行。
2、可以尝试迂回战术,说出应聘者对困难所持有的态度——“工作中出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但是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事前周密而充分的准备,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问题七:“谈谈你的缺点”
这是一个相对“危险”,但如果能回答好,就可以“化险为夷”的问题。如果你回答没有缺点,会有故意掩盖缺点的“不诚实”之嫌,如果你把缺点说得过多过细,只会令面试官大惊失色,你的工作机会也就跟着飞走了。折中的办法当然有,如下——
回答问题要点:
1、不宜说自己没缺点。
2、不宜把那些明显的优点说成缺点。
3、不宜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工作的缺点。
4、不宜说出令人不放心、不舒服的缺点。
5、可以说出一些对于所应聘工作“无关紧要”的缺点,甚至是一些表面上看是缺点,从工作的角度看却是优点的缺点。
问题八:“说说你的某一次失败经历”
谁都有过失败的经历,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并不是让你诉说失败故事,而是看你在面对失败时所采取的做法以及所持的态度。在失败案例的选择上,千万不要与所应聘的工作相关,否则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
回答问题要点:
1、不宜说自己没有失败的经历。
2、不宜把那些明显的成功说成是失败。
3、不宜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工作的失败经历,4、所谈经历的结果应是失败的。
5、宜说明失败之前自己曾信心白倍、尽心尽力。
6、说明仅仅是由于外在客观原因导致失败。
7、失败后自己很快振作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以后的工作。
问题十:“如果我录用你,你将怎样开展工作”
千万不要真的按照面试官的问题来解答,毕竟你对你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了解不够多,一上来就说你的“工作计划”,不仅实现的可能性有待商榷,更会让面试官觉得你是个做事没有计划性的鲁莽之人。不如从处事态度入手来谈你的想法,至少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回答问题要点:
1、如果应聘者对于应聘的职位缺乏足够的了解,最好不要直接说出自己开展工作的具体办法,2、可以尝试采用迂回战术来回答,如“首先听取领导的指示和要求,然后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和熟悉,接下来制定一份近期的工作计划并报领导批准,最后根据计划开展工作。”
第三篇:课堂教学“十问”
语文教研组学习材料
编者按:有人常批评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不像别的学科那样“清清楚楚一条线”。这里的“模模糊糊”就是对于“教什么,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教好?”这一问题的不清不楚。目标不清晰,课堂就缺少了鲜明的指向性,师生就容易迷失在课堂上。让我们也像吴老师这样经常问问自己吧!对教学的这种不断叩问,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愿所有语文老师一起努力,打造目标清晰的语文课堂。
每课“十问”
每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教好?我们不如每课“十问”,老师可问,学生可问。
一问: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翻开老师的教案,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大多惊人相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诚然,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可一堂课下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寥寥无几,错字、添字、漏字、结巴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有感情了。我们的老师虽然写了这条目标,可在课堂上很少看到老师在认真指导学生读书,难得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二问:学生能正确、端正地默写生字词吗?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的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低年级要重视,中高年级也要重视。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人在键盘上敲打如飞,可提笔写字时却是错别字连天,书写不堪-1-
入目。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汉字的默写、书写。每课的生字词,不仅要默正确,而且要默端正,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
三问: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词句吗?
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学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词句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要想理解课文,必先理解词句。经常看到课文分析完了,有很多词语学生却不能正确理解。如把“赛跑”说成“拼命地跑”。汉语丰富多彩,词语之间有范围、感情、程度、搭配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有具体的意思,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正确。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
四问:学生能简洁地说出课文大意吗?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在很短的时间里清楚简洁地表达是一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训练这种能力。每篇课文,都应训练学生简洁地表述大意,要教给学生方法,训练要循序渐进,要对多名学生的表述进行比较鉴别,互相取长补短。
五问:学生能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吗?
作者写文章,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其目的的,有的是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有的是宣传自己的一种主张,有的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这些是文章的“魂”,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和美的熏陶,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语文的“情感”目标。当然,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这种领悟,如感情朗读、给人物写“颁奖词”、写读后感等。
六问:学生揣摩出课文的写作顺序了吗?
“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这是高段阅读的一项要求。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时间顺序、地点变化
顺序,还是事情发展顺序等等,要引导学生去揣摩,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能帮助学生表达。教师可让学生列出课文的表达顺序图,可用一句话来表述,也可用小标题的方式来表述。
七问: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了吗?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布局谋篇的和怎样遣词造句的。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领悟,而要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去领会,让学生一课一得。
八问:学生积累了这课的美词佳句了吗?
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我们千万不能“得意忘言”。每篇课文中的词语、成语、词组、优美的句子、段落等都应让学生用专门的本子摘录、背诵。
九问:学生进行了迁移运用了吗?
“学以致用”。课文中的词语应让学生造句、造段。课文中典型句式、段落应让学生仿写,仿其形,仿其神。有的课文开头结尾好,就应让学生模仿;有的课文场面描写好,就应让学生仿写;有的课文细节写得好,就应让学生学写细节;有的课文对话写得好,就应让学生写对话,等等。只有读中学写,读读中练写,才能由知识转化为能力。
十问:我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习惯了吗? 怎样理解词语,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怎样概括课文大意,怎
样回答好问题,怎样写好细节等等,这些方法应教给学生。这课是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是训练复述能力,还是训练仿写能力,还是训练想象能力等等,心中要有数。圈画批注、认真倾听、笔记摘抄、不懂就问、勤查工具书等这些学习习惯应坚持不懈地培养。
每课“十问”,使教和学的目标变得清清楚楚。每课“十问”,使学生每课有所得,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得能。我们不妨每课“十问”,老师问、学生问,以检验自己教得如何,学得如何。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作者: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吴民益)
第四篇:物业管理十问
物业管理十问
一、业主与物管企业是否为
“主仆”关系?
目前非常奇怪的现象是作为商家之一的物业公司却不肯承认自己的 顾客或服务对象———业主为“上帝”,不肯承认自己在当今商业社会 中扮演的真正角色。
物业公司不想承认自己是业主雇佣的,是因为不少物业公司是开发 商的子公司,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也无法回避自己是房屋出售前的最大 业主———房地产商雇佣的这一事实,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所签订的物业 管理委托合同就是佐证。正是由于物业公司不肯承认自己的真正地位,所以引发了业主和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上的一系列纠纷。
二、业主能否对物业公司提
出更高要求?
业主不应对物业公司要求过高,但决不意味着因此可以原谅一些物 业公司的服务不到位,业主缴的物业管理费不是给物业公司培训工作人 员,提高服务质量用的,物业公司只有具备与收费相应的水平时才能承 担物业管理工作。
三、物业管理企业能否“包
打天下”?
物业管理企业为最大程度地方便广大业主和使用人的生活,把牵涉 到居家生活的多项工作统一管理。如此做法使业主和使用人产生错觉,以为交纳了物业管理服务费,不论家庭、邻里、周边的关系等,都是物 业管理企业的职责,要物业管理企业“包打天下”。实际上,物业管理 企业终归是企业,职责是以合同的形式约定的。
四、物管何时成为百姓好
“管家”?
房子对每个家庭来讲是件大事。没房的人都希望买一套称心如意的房子,而买了房子的人又盼着能找到一家训练有素、服务周到的物业公 司。但是,真要和物业公司打起交道来,各种各样的物业纠纷往往又会 搅得人心烦意乱。
从水电维修、小区被盗、社区“保安打人”等诸多的因素中,看到 物管行业还确实是任重道远。
五、物管服务能否“零收费”?
不少人对物业管理不理解,甚至持抵触态度,拒交管理服务费。殊
不知,业主在享受物业管理提供服务的同时,有支付物业管理服务费、维护物业完好的义务。个别业主、使用人不交管理费,侵害了其它业主、使用人的利益,影响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六、物业管理服务费不是越
低越好?
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企业,给物业实施专业化管理,为业主和使用人 提供服务,需要成本的投入,而且物业管理与其他商品不一样,它是“ 量入为出”。很多物业管理服务费低廉的物业区域,因费用入不敷出而 使物业管理工作不能尽如人意。相反地,优质优价物业区域的舒适环境,总是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七、物业收费能否按质论价?
物业收费应该是优质优价,按质论价,应该对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更
加细化。目前买卖双方对服务的具体范围和具体的标准不清楚,界定不 明晰。要体现质价相同的公平竞争原则,允许价格有一定的浮动幅度,比如研究按照招投标办法设立选定的管理企业,招投标服务应该体现竞 争性,应该允许价格有一定的浮动幅度,这样能够体现整个服务的竞争 性。
八、都是物管代房地产商受过?
物业公司接受了开发商的委托,事先就有责任验收自己要管理的房
屋和设备,也有保证这些房屋和设备正常使用和运转的责任。如果出了 问题,业主找物业公司,就不能说物业公司是代房地产商受过。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指望业主自己去分清房地产商和物业公司的关系,而是物业公司要与开发商划清界线,不要在和业主打交道的开
始,先给业主一个房地产商代言人的形象,同时对接受房地产商委托管 理的项目先做好验收。
九、小区管理到底谁说了算?
在小区里,究竟谁说了算?物业公司接受小区业主委员会委托后,只能以业主的意志为转移、而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物业公司的管 理只能按业主委托中“说”的执行,而不是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 说”。
物业管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一些人的观念在这个问题上还停留于“
房管所”年代,造成物业公司自认为自己的管理代表着政府,凌驾于业 主之上,引发了和业主的冲突。
十、物管区域是物管公司
“自留地”?
物业管理企业中,有个别物业管理企业因缺乏有效学习而沉醉在理 所当然的“管理者”角色里,误以为物业管理区域是自己的“自留地”,没有从广大业主、使用人的利益出发,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成为 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害群之马”。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区域内,应依法依合同办事。
第五篇:《赤壁赋》教学案例
《赤壁赋》教学案例
一、教学思路
㈠教材介绍刘艳丽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必修①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重点文言实虚词语文常识:苏轼“赋”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㈢教学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第二课时文学鉴赏。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课件准备:配乐赤壁泛舟图
(二)过程
1.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
2.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
①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②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
③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
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
①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②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
4.指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写景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完成教学重点。
①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曰”片段幻灯,在哀怨、忧伤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三段。
②质疑设问:
⑴概括“客曰”的意思。
⑵找出第三段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
第⑴题的设计在于鉴赏“客”的哀痛的思想感情,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题的设计在于鉴赏艺术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说清它们有怎样的联系。要点点拨:眼前的“江水”“明月”“山川”(写景)“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议论)哀叹自身的渺小(抒情)
③播放“赤壁泛舟图”苏子回答的片段幻灯,在优美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四段。
④质疑设问:
⑴用自己的话转述苏子的意思。
⑵对苏子的这种认识作出评价。
设计这两道题,目的是鉴赏分析苏子的思想感情。第⑴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题学生的看法会很“发散”,教师要做好点拨。
下面是关于第⑵题鉴赏分析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生:苏轼的观点很具辩证色彩,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身处逆境而心胸坦荡旷达,难能可贵。
生:苏轼的观点无非就是要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看不出来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对这两位同学的看法,教师没有立刻作出评价,而是继续设疑激趣:有人认为,“客”的观点实际上是苏轼思想的委婉流露,你们怎么看?
设置这一疑问,目的是要学生加深苏轼被贬后矛盾思想的理解,并照应前面辞赋文体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的讲解。
生: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巧妙地流露了自己被贬黄州后郁闷愁苦而又乐观旷达,意欲实现个人抱负的思想感情,比起直接坦陈个人心迹,真是巧妙。
师: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政治失意或是生活上遇到挫折,往往会陷入苦闷、迷惘之中,苏轼也不例外,但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并不消极沉沦、萎靡不振,而是以自己豪放乐观的胸襟去拥抱生活。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能用简单的“积极”或“消极”来概括,但他那种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不应给我们很多启示吗?——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活着。
学生围绕世界观、人生观的话题充分发表看法。
5.总结,布置作业
三.评析
“以人为本”是《赤壁赋》课例分析的灵魂和精华。而通过审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做鉴赏活动的主体”是文学鉴赏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学者绝不能采取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质疑、去寻求、去发现。教学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种观念和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现。
教学中,教师围绕鉴赏主题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鉴赏、审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联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家庭作业的设置更体现了这一目的。学生的思维“发散”了,鉴赏的味道也就出来了,教师再适宜地辅以引导和点拨,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轻松解决,很好地完成了本课同时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真正培养了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